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hnKuprenas寫的 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和邱天助的 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點 和大喜文化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系 許進明所指導 劉彥齊的 多層預裂型ITO薄膜彎曲裂化對水氣穿透率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電 輔 車電池壽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氧化銦錫、彎曲機械強度、水氧穿透率。

而第二篇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所 張毓騰、張鴻騰所指導 莊群煜的 人工智慧和數學規劃篩選最大利潤之高滿意度產品 (2021),提出因為有 產品規劃、人工智慧、演算法、數學規劃、Logistis演算法、Random forest演 算法、Logitboost演算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 輔 車電池壽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為了解決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問題,作者JohnKuprenas 這樣論述:

進入理科人的職場世界   工程學院新生必讀 啟蒙大學生找脈絡,引發工程師反思專業 鼓勵大家用工程師視野看世界     給所有人的公開課   告訴你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   工程師們懂甚麼?想什麼?   帶你擁有科學邏輯的頭腦,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圖解最基本的工程學入門   感覺很難的理工常識,竟然都看懂了?!   原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都蘊藏著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基本科學     側身科普界數十年,哪本書是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我敢說就是這本書。──張之傑(科普作家)     「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的科普特色,本書非常適合想就讀理工科系的高中生閱讀。──簡麗賢(

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為什麼提升生產速度並不會省錢?地下水會讓建築「上浮」嗎?設計汽車,追求速度,但如何不讓白努力定律使車子「飛」起來?十字路口超危險!圓環交流道為何既安全又有效率?運用簡單的三角形結構,就能打造最穩固複雜的大橋?混凝土不是變乾,而是癒合?!     ▌專業迷人、充滿挑戰,腦補你不知道的工程師世界     工程師認為他們的專業迷人、有創造力並充滿有趣的挑戰。但外行人卻認為工程學是重複性高、機械性並讓人深感挫折?!為何如此?其實兩種觀點都明顯為真。因為工程是門複雜的學問。工程學需要在大學課程的前兩年密集地學習數學、物理與化學。儘管聚焦在這些重要學科上,大學課程卻往往沒有展現

學科間的連結。當作者還是一個工程學院的新鮮人時,發現課堂上所學到的計算與抽象概念難以與現實世界產生連結,因而感到挫折──因為工程學院的課程讓你見樹,卻不見林!     本書試圖翻轉這一點,在美國加州大學任教的作者,既是工程師,又是老師,努力深入淺出,藉由強調基本概念背後的常識、各項工程學專業主題之間的關聯,說明簡單的抽象概念究竟是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推導出來。     這本書展現了工程學背後的脈絡,能讓入門者和一般人一瞥工程學的林與樹,啟蒙並激起大學生找出學科間連結的興趣,並讓他們了解正在學習的數學、科學知識背後的脈絡;也期待引發在職工程師們去反思他們專業領域間微妙而難以捉摸的關係;並鼓勵一般讀者

以工程師的視野看待工程的世界:一個迷人、富創造力、有挑戰性、需要協作、並永遠充滿意義的世界。     ▌原來,「土木工程」是所有工程學分支的源頭?     「工程學」是什麼?作者開篇就以「工程學系譜」來說明工程學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生物醫學、電腦、核子、生物化學、航太、化學、環境、電子、材料、機械、軍事……工程,這些學科在「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等知識上各有哪些不同的側重與考量?而「土木工程」,其實正是所有工程學分支的源頭。     ▌解決問題,工程師這樣想     ‧做工程不是數學競賽   計算並不是工程的階段目標或最終目的,計算只是用來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許多手段之一。     ‧工程

師都懂計算,好的工程師會「溝通」   隨著更多工程專業領域的出現,工程師「對話」的需求也變得更迫切。現在的工程師不但需要注意領域內高度專業化的術語與概念。同樣地,工程師必須要能夠將這些專業術語轉換成能被客戶、使用者及其他工程師了解的日常語言。     ˙初期的決定造成的影響最大   計畫進行初期所做的決定或假設,對設計本身、可行性與成本都會造成深遠影響。     ˙提升生產速度並不會省錢   當生產程序加速,通常會預期減少間接成本,如設備租金、管理、水電費,但加速實際上會產生更多混亂、錯誤、不合格產品以及加班費。理想的計畫持續時間,要盡可能讓間接成本與直接成本最小化。     ‧很少有消費者會

願意付錢購買完美的產品   相較於高品質產品,顧客會更願意花錢購買品質進步的低品質產品。低品質產品10%的進步,會創造比10%更多的品質價值──最佳的品質/成本狀態會在價值與成本曲線的「斜率」相同時發生。     ‧完美的可靠性並不總是值得追求   追求產品的完美可能導致成本上升:橋、太空船、心律調整器等類似的重要產品可靠性的數值是1(最強),因為這些產品的故障可能造成生命損失;DVD播放器、玩具等,通常會被設計為可靠性小於1,因為這些產品的故障並不危急。     ˙設計總是有所取捨   好的設計並不會讓每個考量最大化,或是在每個考量中做出妥協,而是在數個可能的方案中,尋找最好的那一個。  

  ▌工程學 ABC     ‧工程結構必知的「基本三力」(作用力、應力、應變)與「物質四特性」(剛性、強度、延展性、韌度)   ‧「機械工程學」鑽研物體運動的最大極限,「結構工程學」鑽研如何讓物體不動如山   ‧電池能發揮功用在於「腐蝕作用」   ‧較硬的物質不一定堅固、較軟的物質不一定更具保護力──「震動頻率」的奧祕   ‧如何讓阻礙滾動的「摩擦力」有效地協助滾動?   ‧三角形比正方形更穩固   ‧「一面」合格的現代牆壁其實有「四層」:隔水層、氣密層、隔熱層、防蒸氣層   ‧平衡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工程結構平衡也是     ▌認識你自己!工程師的科學定位     ‧哲學家 → 對人

類企圖背後的理想、意義、價值提出反思。   ‧科學家 → 藉由實驗與假說來確立自然法則。   ‧工程師 → 用已確立的科學原則來設計具有實際用途的物品。   ‧技術員 → 用已知的方法檢查並解決問題。   ‧使用者 → 渴望立即切入沒有延遲的使用體驗,通常只擁有極少的技術知識。   按讚推薦     張之傑(科普作家)   側身科普界數十年,哪本書是工程學的「十萬個為什麼」?我敢說就是本書。     瘋狂理查(知識型Youtuber)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工程學與物理學息息相關,力學更是土木工程的基礎。《工程師的思考法則》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工程學思維,言簡意賅詮釋工程案例

,呈現「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的科普特色,非常適合想就讀理工科系的高中生閱讀。

電 輔 車電池壽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台灣的的中低價電動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
絕大多數零件都是從大陸來的,畢竟那邊市場蓬勃
在台灣有很多組裝廠和使用台灣製造的鋰電池
在電池安全上可以放心,有許多產品險跟測試認證

另外鋰電池老闆說壽命約三到五年
有提供兩年保固,電池一顆14000
電池不便宜哦,跟一般摩托車三年保養費用應該差不多吧

這幾年小型電動車越來越普及了
不只是外籍勞工朋友會去買來騎乘,很多台灣人也有了新選擇
既不用電動機車的高額購車費用,也不用駕照、不用稅金
不過還是要戴好安全帽並遵守交通規則
在台灣也有很多人抱怨常遇騎這種車的人成為馬路三寶
我是覺得不論交通工具的種類,總是會有不守規矩的人
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

車型:JY-166S 電動自行車
馬達功率:800W
爬坡度:約18%
續航力:約30~35KM(載重與坡度皆有差異)
剎車:前後鼓煞
最高時速:依照法規,電動自行車最高速限為25km/h
輪胎尺寸:3.00-10
車重:40公斤(不含電池)
電池:有量科技鋰電池 52V13Ah 通過CNS檢驗 工研院STOBA防爆專利 防水等級IP-68

--------------------------------------------------------------------------------------------
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條文

第 69 條
慢車種類及名稱如下:
一、自行車:
(一)腳踏自行車。
(二)電動輔助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
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在四十公斤以下之二
輪車輛。
(三)電動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
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四十公斤以下或車重含電
池在六十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二、其他慢車:
(一)人力行駛車輛:指客、貨車、手拉(推)貨車等。包含以人力為主
、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行駛於指
定路段之慢車。
(二)獸力行駛車輛:指牛車、馬車等。
其他慢車未依規定向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登記,領取證照即行駛道
路者,處所有人新臺幣三百元罰鍰,並禁止其通行。
前項其他慢車登記、發給證照、規格、指定行駛路段、時間及其他管理事
項之辦法,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定之。

第 72 條
慢車未經核准,擅自變更裝置,或不依規定保持煞車、鈴號、燈光及反光
裝置等安全設備之良好與完整者,處慢車所有人新臺幣一百八十元罰鍰,
並責令限期安裝或改正。
電動自行車於道路行駛或使用,擅自增、減、變更電子控制裝置或原有規
格,處電動自行車所有人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五千四百元以下罰鍰,並
責令改正。

第 72-1 條
電動自行車於道路行駛或使用,行駛速率超過型式審驗合格允許之最大行
駛速率每小時二十五公里者,處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新臺幣九百元以上一千
八百元以下罰鍰。

第 73 條
慢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一、不在劃設之慢車道通行,或無正當理由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不靠右
側路邊行駛。
二、不在規定之地區路線或時間內行駛。
三、不依規定轉彎、超車、停車或通過交岔路口。
四、在道路上爭先、爭道或其他危險方式駕車。
五、在夜間行車未開啟燈光。
六、行進間以手持方式使用行動電話、電腦或其他相類功能裝置進行撥接
、通話、數據通訊或其他有礙駕駛安全之行為。
慢車駕駛人,駕駛慢車經測試檢定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者,處新臺幣六
百元以上一千二百元以下罰鍰。
慢車駕駛人拒絕接受前項測試之檢定者,處新臺幣二千四百元罰鍰。
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未依規定戴安全帽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百元罰鍰。

第 76 條
慢車駕駛人,載運客、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
以下罰鍰:
一、乘坐人數超過規定數額。
二、裝載貨物超過規定重量或超出車身一定限制。
三、裝載容易滲漏、飛散、有惡臭氣味及危險性貨物不嚴密封固或不為適
當之裝置。
四、裝載禽、畜重疊或倒置。
五、裝載貨物不捆紮結實。
六、上、下乘客或裝卸貨物不緊靠路邊妨礙交通。
七、牽引其他車輛或攀附車輛隨行。
腳踏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駕駛人附載幼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
幣三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罰鍰:
一、駕駛人未滿十八歲。
二、附載之幼童年齡或體重超過規定。
三、不依規定使用合格之兒童座椅、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
四、未依規定附載幼童。
前項附載幼童之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應遵行事項及兒童座椅之檢
驗方式,由交通部定之。

多層預裂型ITO薄膜彎曲裂化對水氣穿透率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問題,作者劉彥齊 這樣論述:

軟性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 具有輕、薄、可彎曲、不易脆裂等等符合人性化的優勢,能融入如軟性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s)、汽機車車燈、穿戴裝置、區域照明等應用,ITO透明導電膜被廣泛使用的,但是在過度彎曲時會因為應力與應變產生龜裂,造成其電性劣化且不穩定,而裂紋也會對阻氣產生影響,因此開發具優良彎曲機強度且具有一定阻氣能力的透明導電膜是必要的。 本研究欲藉由使用預裂型ITO薄膜分析薄膜彎曲裂化與水氣穿透情形之關係。研究方法是製作5層的預裂/堆疊ITO薄膜,總厚度為200nm,在鍍膜過程中使用彎曲鍍膜,並對每一鍍層進行預裂,彎曲鍍膜半徑設計為6~12mm,而預裂半徑也設定為6

~12mm,完成後之5層預裂型ITO薄膜進行150 oC 1hr的熱退火,量測動態彎曲測試ITO膜的阻抗,使用光學鈣測試法觀察薄膜劣化之水氣穿透情形,並由隨時間變化之光穿透率計算WVTR值。 研究結果顯示,當5層預裂型ITO薄膜的預裂半徑(PC)與鍍膜彎曲半徑(SC)為 PC/SC=8mm/8mm時,ITO薄膜可以得到最佳的彎曲機械強度,在1000次半徑13mm的彎曲測試後,其電阻值變化率(ΔR/Ro)可以由單層99%下降到30%,在光學鈣測試法的觀察中得知,5層預裂型ITO薄膜的水氣穿透路徑主要為裂痕,而且裂痕的密度越高鈣膜氧化速度越快,顯示裂痕密度與水氣穿透率有相對應性,在PC/SC

=10mm/10mm條件下的WVTR值為9.04 〖×10〗^(-1) g/m²/day相比單層 1.31 g/m²/day,水氣穿透率有下降的趨勢,所以使用五層預裂型ITO有助於同時改善彎曲機械特性與阻氣率。

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

為了解決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問題,作者邱天助 這樣論述:

※原書名:《老,自在:50後人生的八堂必修課》   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不在擁有多少東西,而是能放下多少事   人生第二個青春期,是屬於熟齡族群獨享的恩典   不用凍齡,無須抗老,學會與生命和諧共處   即使年過六十,依然充滿活力,優雅重生   老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抗拒與逃避。幸福是一種決心、一種選擇。老年充滿著幸福和悲傷,沒有太多時間耗費在生氣和焦慮。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再擁有全世界的時間時,就會看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這時,生命中的瑣事,似乎變的不那麼重要了。我們漸漸把大部分的時間,拿去關注那些對我們有意義、會讓我們開心的事,把生命投資在更為重要的情感部分,並且更懂得珍惜,讓生活變得

更美好,我們變得更快樂。此外,老年後更有欣賞力,更願意去讚美別人,更能接受和解。因而,生活更加美好,一天比一開心。   「五十知天命」,正是時候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   我們擁抱年紀,但不為年紀所限。老年的生命,沒有什麼所謂標準的人生流程,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所以,我們應該在意的是「我現在想要活出什麼?」而非「我這個年紀應該要做什麼」。   全方位認識老後生活,開啟「優雅老化」與「

活力退休」模式   作者為70多歲的台灣社會老年學專家,他以20年的老後經驗,輔以社會學的觀察分析方式來探討種種老年現象。本書以「肯定老化」的立場,迎向老年必須面對的挑戰,從中發掘老年的正面價值與積極能量。   ●死亡:能夠接受「死亡是自然」的人,較具責任感,而且會從任務的追尋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告別:完善的告別,讓彼此都能無怨無悔,更不會讓遺憾阻礙生者的未來。   ●年紀:研究顯示,多數人年紀越大會越快樂,晚年生活較會是黃金時代。   ●智慧:越來越多報告顯示,比起年輕人,老人似乎有較少的負面情緒,和較多的正面情緒,而且較願意去回味美好的往事、淡忘負面的記憶。   ●孤獨

:積極的獨處對我們提升生活質量,以及主觀的幸福感都有幫助。   ●工作:老年勞動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有可能脫離「市場經濟」的工作模式,返回人類早期的「禮物經濟」勞動模式,讓人間再度充滿溫暖和感動。   ●老伴:所謂「老伴」就不一定是「另外一半」,而是泛指所有的「老來作伴」。可以是朋友或動物,甚至是機器人!   ●身體:世界上根本沒有標準老人的樣本,老年世界存在多種可能性。老年是一種從框框走出來的生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身體。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研究老年社會學已長達三十餘年的老年學權威-邱天助教授,專為普羅大眾所寫的讀物。有別於與本國國情有所落差的國外翻譯書,或僅是個人經

驗的著作。   不僅捨去許多艱澀的專有詞彙,更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方式提醒即將邁入老年生活的讀者會遇到的八大問題及現況,並提出一些建議方案。   作者簡介     邱天助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博士   曾任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副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現任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老年學相關著作   1987《教育老年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1998《顛覆年齡》臺北:張老師文化   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臺北:正中書局   2007《社會老年學》臺北:基礎文化   2011《老年學導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序  老了,怎麼活? 第一篇 死亡  第二篇 告別  第三篇 年紀  第四篇 智慧  第五篇 孤獨  第六篇 工作  第七篇 老伴  第八篇 身體     序 老了,怎麼活?     擺脫年輕的羈絆,迎接老年   「老」(old)是個既模糊又複雜的概念,何謂「老年」或「老人」,至今,我們仍然無法達成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定義。因為,在生命旅程中,跨入年老世界的路徑或門檻不只一道,有生物、社會、經濟、法律、職業的標記,也有心理、情感和文化的界面,彼此交織、相互接續,構成一幅看似簡單,卻又朦朧不清的老年畫面。   因此,幾乎所有「老年學」(gerontology)的

研究都指出,「老」沒有單一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進程。每個人體驗或意識到老的來臨,時間不同,步調也不一致。何時會老?甚麼狀態稱為老?總是因個人的心態、條件而異,因時空的變化而不同。   然而,「老化」(ageing)卻是不可否認,也無法迴避的生命歷程。即使現代抗老醫療科技的發達,也只能延緩老化的節奏,無法翻轉時間的沙漏,褪去歲月在我們身體上、心理上所留下的痕跡。如何面對老化,或用甚麼姿態來迎接老化,是高齡化社會中每個人必須思考的生命課題。   綜觀今日社會的生活體系,無論工作、飲食、服飾、流行、居住、交通、教育或娛樂、運動,主要是基於四、五十歲,甚至二、三十歲人的生活需求而設計,也藉由他們的

雙手、思維和理念而建造,「老年」總是處於邊緣裡曖昧不明的生活領域中。在「青春崇拜」的社會潮流下,許多老年人只能模仿年輕人的生命樣態而存在,不是期待「逆齡」翻身,讚頌「不老」神話,就是只能當個「青春啦啦隊」,為年輕鼓掌歡呼,猛然回頭瞥見自己一身落寞,只能慨嘆前塵不勝唏噓。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年輕殖民」的世界。在「青春霸權」流行勢力的擴張下,人們的意象與生活中,不斷歌頌年輕的美好、鞏固年輕的價值。不管日常生活語言、文化傳播,都顯現青春勢力對老年生活世界的侵蝕、散播、滲透和占領。由於老年失去獨特的生命魅力,使得許多年老的人只能以年輕為主體的表述和生活方式,來確認自我身分,肯定自我

價值,冀求在老年的身體上、心靈上塗抹年輕的漆痕。於是,「我不老,我還年輕。」變成生命的執拗、價值和神話。從而,在生活世界中,年輕和老年的文化壓迫、對立地位,轉變為滲透和認同關係。在認同倒置的情況下,錯失以老年自己為主體的生活建構能力和機會。   五十年前,台灣人「平均餘命」只有六十幾歲,老年只是生命的殘餘,生活只是苟延殘喘,形成邊緣性的存在。如今,國人「平均餘命」已達八十,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也超過總人口的12.0%。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再過五十年,老年人口結構比將高達41.1%,成為社會體系中主要的人口群。其中,八十歲以上人口明顯的急遽增加。依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2005年全球八十歲以上的人口僅

有8800萬人,預期在本世紀中期會增加到4億。而且,百歲人瑞增加速度,更高於八十歲以上的人口。   今天,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活到八十五歲,是可以期待的壽命。換言之,人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是處於老年期的歲月。因此,「老年」或「老人」要怎麼活?如何脫離年輕的牽絆,建構具有主體性的美好老年生活世界?就成為我們可以思考,也必須思考的方向。   如何優雅老化,享受美好   擁抱老年,如何才能優雅?眾說紛紜。根據紐約時報醫藥記者溫特勞伯(Karen Weintraub)訪問多位醫生後的報導指出,優雅老化的秘訣包括定期運動、地中海型的飲食、少菸酒、適度睡眠、遠離情緒、控制血壓、注意維他命和礦物質

的攝取、結交知己、保持學習、避免糖尿病。   暢銷作家,《天才種子》(Seed of Genius)的作者古普塔(Ankur Gupta)認為優雅老化的關鍵,在於持續工作、獨立居住、保住老本、不要相信孩子的照顧承諾、擴大交友圈、不要邋遢、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倚老賣老、傾聽他人所說,以及崇敬神,相信生命的永恆不滅。   無疑的,保持健康是老年優雅的最大任務和挑戰。但健康指的並非身強體壯、無疾不衰,或日行千里、肩挑百斤。國際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某種恰當的狀態。」對老年人而言,健康指的是「當前處境中,最佳的運作能力和狀況。」換言之,年老力衰並非健康不良,只要具有存

活所不可或缺的執行能力,包括體力活動、體能自主、日常工作、社會結合和經濟自足,都可說是一位健康的老人。健康的努力並非旨在防止老化,而是維持老年生活的自主性。如何調配飲食、定期運動、接近醫療,老年都應具有充分的知識和訊息。   在經濟上,維持獨立、自主的行動,也是優雅老化的主要條件之一。老年可以降低物質的慾望,但仍需維持足夠的基本開銷。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不久的將來,老年人要純靠政府年金過活的夢想,越來越遠了。即使美夢成真,也不再那麼漂亮,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因此,退休或老年的「儲蓄規劃」是必須面對的生活任務。   在高齡化社會中,延後退休或老年繼續工作,將是未來的趨勢。除了退

休年金和儲蓄之外,老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工作也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在法文的原意中,工作(travail)本是一種折磨(torture)。古時貴族階級皆藐視工作,外出工作既不高尚也不光彩。在現代社會中,工作是身分地位的表徵,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因此,老年還能工作是件好事。如果,幸運的,老年不必為生計打拼,改變工作的意義,更是人生的幸福。   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在新的老年生命概念中,生活並非僅是休閒,休閒是站在工作

的對立面;沒有工作,就沒有休閒。   有一群退休的老朋友,剛開始對天天放假的日子,感到無比興奮與期待,一年多相見,卻說常常為「今天何處去」而傷腦筋。對於退休就停止工作者而言,雖然可以享受短暫無所事事的悠閒日子,但是如果只是閒散過日,常常必須為今天從事何種休閒活動而煩惱。於是,休閒就會變成一種壓力,成為困惱和焦慮的來源。因此,即使是一種休閒活動,除了娛樂以外,也希望能具有生產性和成就感,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在強調創造性和生產性的老年生活中,教育和學習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教育不是打發時間的閒散活動,而是繼續知識生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的教育大部分是為了工作需要,很多老

年的學習是完成未了的心願。法國教授韋拉(P. Vellas)1973年在土魯斯(Toulouse)創立「老人大學」的用意即在於此。   最後,不應避諱的,老年必須面對死亡問題。「無疾而終」是年老的夢想,但多數人病死醫院。臨終時,撐眼所見常常不是家人親友,而是醫生護士,經常在生死關頭自我獨行。如何在死亡階段,擺脫悔恨、焦慮、恐懼和憤怒,讓生命仍然擁有發揮餘地,為自己爭取「得體的死亡權」,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與自主,也是優雅老化的目標。   《老是一種幸福》的書寫   可以預見的,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勢必影響,甚至改變工作、教育和休閒的時間分配,不同世代的生命價值,個人和群體對死亡的看法,影響、

改變社會的價值觀、文化流行,以及政治取向。   由於長久從事老年學的研究工作,本身也進入法定的「老人」之一,因此本書的書寫必然充滿「老年的主張」,強調老年的正面價值與積極能量,但也不會鴕鳥式的刻意迴避老年必須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以往,不管是老年衰退說或成功老化論,有關老年和老化的論述,往往被困於狹隘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衰退的敘事,認為老化的身體是脆弱、耗損、被動和依賴,沒有生產性;成功老化則是以年輕的身體作為生命的模本,忽視老年的能力和獨特性。   本書則以「肯定老化」(affirmative ageing)的立場,承認並且接受老化的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並非就意味著必須放棄改善外表、

身體健康、精神面貌、情緒平衡和生活幸福的任何企圖。相反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要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更加成熟,捍衛生存的每一個層面;我們也接受我們應有的責任,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精神。   每一個年齡、每一個生命階段,都具有神話般的魅力。我們拒絕屈就、順從流行文化所傳播的年輕和剝削的美學文化,我們不會用青少年模式來框住自己的生活,不會迷惑於好萊塢美感文化的召喚。我們充滿自信、自覺,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老是一種幸福》一開始就挑戰老年的禁忌——「死亡」,因為,唯有掙脫死亡的焦慮,老年才能有開闊的人生;   其次再談「告別」,去思考如何告別,才能為自己留下優雅的身影;

  其三是「年紀」,主要的重點是破除年齡的恐懼,不會以年老為恥,老要活得挺直;   四談「智慧」,雖然年老不會變得更聰明,但應該變得更有智慧,這也是自古以來老人的象徵和期待。 五談「孤獨」,強調孤獨是老年的存在方式與生命能力,如何積極的面對孤獨,是老年必須思考的課題;   六談「工作」,老年並非不工作,重要的是改變工作的意義,才能顯現老年的生命價值;   隨後談「老伴」,如何與另一半共老是老年幸福的關鍵,但老年夫妻不一定可以作伴,因此,老伴不等於另一半;最後談「身體」,老年的身體不只是健康的關注,能打破「不老」的迷思,掙脫虛假的的青春模仿,才能活出老年的主體性。   事實上,一個多元

自主的社會,沒有人可以規範老年應該如何生活,本書的觀點也只能僅供生活的選擇和參考。但是,在「老年意識」的堅持下,強調老年必須掙脫老化的污名和恥辱,毋需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憎惡,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讓自己在心理和肉體處於自卑、自嘆、自憐,甚至憤怒、懊悔和焦慮的狀態。老年不是只能當站在邊緣當個觀眾,也可以主動的建構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生命的舞台盡情地揮灑演出,顯現老年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理想中的老年「勞動」 資本主義交易性的工作模式,人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也不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因外在情勢的壓力,必須去販賣自己的時間、身體或思想,因而失去自由、自主,甚至失去尊嚴,並非馬克思理想中的「勞

動」。 相對於年輕時候,老年在時間、身體,甚至思考,都比較自由,比較有利於從事「勞動」。《成就大器晚成者的秘訣》和《不老的靈魂》的作者,73歲的康妮.戈德曼說:不像年輕人常需要求得別人的認同而苦惱,老了之後,可以自由的追求自我,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反而會變得更加個性化。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學院約翰.古迪納夫教授,是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之一,九十一歲還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已經到九十四歲高齡時,又帶領工程師團隊打造了新一代電池技術: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電池三倍,且安全係數更高的全新固態電池,將會給電動車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他說:「活到這個歲數,我明白了不能對新想法存有偏見的道理,你必須測試

所有的可能性。」畢竟他思考能源問題的時間,比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要長,高齡讓他有了一種新的學術自由。九十四歲了,他說:「你再也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了。」 確實,對許多人而言,老年是一種成長和解放。蓋爾.卡森.萊文接近五十歲的時候,出版第一本書《魔法灰姑娘》,這本書讓她一舉成名,並摘取了頗負盛名的紐柏瑞(Newbery Honor)兒童文學獎。她對自己能否在年輕的時候,寫出這樣的作品表示懷疑,她說:「青少年時期,時光只會在懵懂無知中慢慢消逝。」 因此,老年最適合去體現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理想中,老年時的「勞動」是自由、自主,並具創造性,除了自我實現以外,也成為跟他人或外界溝通、分享的方式。以此而言

,理想的老年「勞動」應具有幾個特性: 一、自主性 馬克思指出,人要透過「勞動」實現自我,因此必須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勞動是回應內心的呼喚,有時甚至變成一輩子的生命任務。對於一些堅持理念、緊握方向的老年人,往往表現出生命不止,工作不休的生活樣貌。

人工智慧和數學規劃篩選最大利潤之高滿意度產品

為了解決電 輔 車電池壽命的問題,作者莊群煜 這樣論述:

摘要研發新產品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如何因應市場變化並滿足客戶需求,是新產品研發必須克服的最關鍵議題。產品研發從尋找產品機會開始、接著進行產品開發,最後開發完成產品上市。整個研發過程必須經過無數個的決策點,傳統上的做法,是制定標準的產品研發流程、制度、表單,配合決策委員會的設置,在必要的決策關鍵點上,由委員會進行群組共識的決策。這樣的做法普遍存在於各種產業和企業,其結果是非常低的產品上市成功率,就連Microsoft也照樣推出失敗的產品Vista。從這個事實可以發現,傳統的產品研發決策方式必須加以改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提出一套三個階段的新產品研發規劃的選擇方法,

首先第一階段利用實驗設計(design of experiment)歸納所有可能的產品設計規劃方案,之後去除設計成本超出門檻的設計案,合格的設計案進入第二階段。接著第二階段利用三個人工智慧演算法,包括Logistis演算法、Random forest演算法和Logitboost演算法,預測這些成本在門檻內的所有產品設計案的市場競爭成敗,過濾出有成功機會的設計案進入第三階段。最後在第三階段利用數學規劃模式,找出在企業預設整體預算內,和預設總風險承受度內,可以極大化企業整體研發利潤的產品設計規劃案。本研究最後進行變動總預算上限、變動總風險上限、和同時變動總預算上限和總風險上限,對結果影響的敏感度分

析,結果顯示,本研究所提方法確實可以協助企業科學化、智慧化和系統化的進行利潤極大化的產品研發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