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油壓升降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電動油壓升降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成大先(主編)寫的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第4卷) 和成大先(主編)的 機械設計手冊(第3卷)(第六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油壓升降機價格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也說明:《利器五金》油壓升降平台重機修理平台摩托車升降台活動輪千斤頂LP3487 液壓升降機升降台. 7,600 · 推薦. 《利器五金》液壓升降機雙剪式升降車機車維修架升降修理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機械與機電工程碩士班 黃道易所指導 孔德仁的 貨車輕量化尾門之單-雙柱結構之設計與應力分析 (2020),提出電動油壓升降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鋁合金、有限元素分析、輕量化、低碳鋼、尾門升降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系機械與機電工程碩士班 謝龍昌、陳子夏所指導 邱俊瑋的 貨車尾門機構工程設計與雛型開發 (2020),提出因為有 電動缸、創新設計、升降功能、貨車尾門機構、翻轉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動油壓升降機的解答。

最後網站油壓升降機,油壓昇降平台,油桶搬運設備,電動拖車頭,電動拖板車 ...則補充:恆智重機股份有限公司Noveltek專業於堆高機生產,堆高機維修,堆高機保養,電動堆高機,座式堆高機,自走式堆高機,桅桿前移型堆高機,站立式堆高機,油壓升降機,油壓昇降平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動油壓升降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第4卷)

為了解決電動油壓升降機的問題,作者成大先(主編) 這樣論述:

第六版共5卷,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設計資料,機械制圖、極限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結構,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機械產品結構設計;第2卷包括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潤滑與密封,彈簧,螺旋傳動、摩擦輪傳動,帶、鏈傳動,齒輪傳動;第4卷包括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減速器、變速器,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桿與升降機,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機架設計;第5卷包括液壓傳動,液壓控制,氣壓傳動等。第六版是在總結前五版的成功經驗,考慮廣大讀者的使用習慣及對《機械設計手冊》提出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保持了前五版的風格、特

色和品位:突出實用性,從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考慮,合理安排內容取舍和編排體系;強調准確性,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標准、規范和其他權威資料,設計方法、公式、參數選用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設計舉例來自工程實踐;反映先進性,增加了許多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采用了新標准和規范,廣泛收集了具有先進水平並實現標准化的新產品;突出了實用、便查的特點。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第16篇多點嚙合柔性傳動第1章 概述16-31原理和特征16-31.1原理16-31.2特征16-32基本類型16-32.1分類

16-32.2懸掛形式與其他特征的組合16-43結構和性能16-44優越性及應用16-114.1優越性16-114.2應用16-115有關結構實例的說明16-11第2章 懸掛安裝結構16-121整體外殼式16-121.1初級減速器固定式安裝結構16-121.2初級減速器懸掛式安裝結構16-121.2.1初級減速器串接柔性支承為拉壓桿(或彈簧)16-121.2.2初級減速器串接柔性支承為彎曲桿16-132固定滾輪式(BF型)16-153推桿式(BFP型)16-164拉桿式(BFT型)16-165偏心滾輪式(TSP型)16-18第3章 懸掛裝置的設計計算16-191整體外殼式16-191.1全懸掛

、自平衡扭力桿裝置16-191.2全懸掛、扭力桿串接彎曲桿裝置16-191.3全懸掛、彈簧串接拉壓桿裝置16-201.4全懸掛、彈簧液壓串接彈簧裝置16-211.5全懸掛、單作用式拉壓桿裝置16-212固定滾輪式(BF型)16-213推桿式(BFP型)16-234拉桿式(BFT型)16-245偏心滾輪式(TSP型)16-28第4章 柔性支承的結構型式和設計計算16-311單作用式16-312自平衡式16-343並接式(雙作用式)16-354串接式16-375調整式16-406液壓阻尼器16-41第5章 專業技術特點16-421均載技術16-421.1單台電動機驅動多個嚙合點時16-421.2多

台電動機驅動多個嚙合點時16-421.2.1自動控制方法16-421.2.2機電控制方法16-432安全保護技術16-442.1扭力桿保護裝置16-442.2過載保護裝置16-453中心距可變與側隙調整16-463.1輥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6-463.1.1輥子的外形尺寸16-463.1.2輥子的性能16-473.2側隙調整和控制16-473.2.1齒輪側隙在傳動中的重要性16-473.2.2傳動最小側隙的保證16-484設計與結構特點16-494.1合理確定末級傳動副的型式和結構參數16-494.1.1銷齒傳動等新型傳動應逐步推廣和發展16-494.1.2目前末級減速宜采用高度變位漸開線直齒

齒輪16-504.2嚙合點數的選擇16-504.3各種懸掛安裝形式的特點及適用性16-504.3.1整體外殼式(PGC型等)16-514.3.2固定滾輪式(BF型)16-514.3.3推桿式(BFP型)16-514.3.4拉桿式(BFT型)16-514.3.5偏心滾輪式(TSP型)16-514.4柔性支承的特性和結構要求16-514.4.1單作用式16-514.4.2自平衡式16-524.4.3並接式(雙作用式)16-524.4.4串接式16-524.4.5調整式16-52第6章 整體結構的技術性能、尺寸系列和選型方法16-531國內多柔傳動裝置的結構、性能和尺寸系列16-531.1整體外殼式

之一(PGC型,四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16-531.2整體外殼式之二(四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串接彎曲桿)16-541.3整體外殼式之三(四點嚙合,單作用彈簧緩沖裝置串接拉壓桿,有均載調節機構)16-551.4整體外殼式之四(兩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串接彎曲桿)16-571.5固定滾輪式(BF型)16-581.6拉桿式(BFT型,兩點嚙合,自平衡扭力桿串接彈簧)16-592國外多柔傳動裝置的結構、尺寸系列及選型16-622.1日本椿本公司的尺寸系列及選型方法16-622.1.1拉桿式(BFT型)16-622.1.2固定滾輪式(BF型)和推桿式(BFP型)16-642.2德國克虜伯公司BFT型尺寸

系列16-662.3法國迪朗齒輪公司BFT型尺寸系列及選型方法16-67第7章 多點嚙合柔性傳動動力學計算16-711全懸掛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扭振動力學計算(以氧氣轉爐為例)16-711.1系統力學模型16-711.2建立運動微分方程(三質量系統,按非零度區預張緊啟動工況)16-731.3運動微分方程求解16-731.3.1固有振動解(按模態分析法)16-731.3.2強迫振動解16-751.4扭振力矩16-792半懸掛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扭振動力學計算(以燒結機為例)16-792.1系統力學模型16-792.2建立運動微分方程(四質量系統)16-812.3運動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條件為零)16-81

2.4系統扭振力矩的計算16-883分析說明16-884結論16-88第7章 附錄16-89參考文獻16-92第17篇減速器、變速器第1章 減速器設計一般資料及設計舉例17-31減速器設計一般資料17-31.1常用減速器的分類、形式及其應用范圍17-31.2圓柱齒輪減速器標准中心距(摘自JB/T 9050.4—2006)17-51.3減速器傳動比的分配及計算17-61.4減速器的結構尺寸17-101.4.1減速器的基本結構17-101.4.2齒輪減速器、蝸桿減速器箱體尺寸17-111.4.3減速器附件17-141.5減速器軸承的選擇17-181.6減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17-191.7齒輪與蝸桿

傳動的效率和散熱計算17-191.7.1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效率計算17-191.7.2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散熱計算17-211.8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潤滑17-231.8.1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潤滑方法17-231.8.2齒輪與蝸桿傳動的潤滑油選擇(摘自JB/T 8831—2001)17-261.9減速器技術要求17-271.10減速器典型結構示例17-281.10.1圓柱齒輪減速器17-281.10.2圓錐齒輪減速器17-321.10.3圓錐-圓柱齒輪減速器17-331.10.4蝸桿減速器17-341.10.5齒輪-蝸桿減速器17-382減速器設計舉例17-392.1通用橋式起重機減速器設計17-392.

1.1基本步驟17-392.1.2技術條件17-392.1.3確定工作級別17-392.1.4確定減速器速比17-412.1.5確定電機功率17-412.1.6確定減速器功率17-412.1.7安裝及裝配形式17-412.1.8確定傳動參數17-422.1.9齒輪承載能力計算17-432.1.10齒輪修形計算17-462.1.11軸系設計17-472.1.12軸承選用17-482.2風力發電用增速齒輪箱設計17-492.2.1概述17-492.2.2特點及技術趨勢17-492.2.3750kW風電齒輪箱設計舉例17-49第2章 標准減速器及產品17-651ZDY、ZLY、ZSY型硬齒面圓柱齒輪

減速器(摘自JB/T 8853—2001)17-651.1適用范圍和代號17-651.2外形、安裝尺寸及裝配形式17-651.3承載能力17-691.4減速器的選用17-732QDX點線嚙合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11619—2013)17-752.1適用范圍、代號和安裝形式17-752.2外形、安裝尺寸17-772.3承載能力17-842.4減速器的選用17-903DB、DC型圓錐、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9002—1999)17-943.1適用范圍和代號17-943.2外形、安裝尺寸和裝配形式17-943.3承載能力17-1013.4實際傳動比17-1053.5減速器的選用17-1

054CW型圓弧圓柱蝸桿減速器(摘自JB/T 7935—1999)17-1074.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074.2外形、安裝尺寸17-1084.3承載能力和效率17-1094.4潤滑油牌號(黏度等級)17-1124.5減速器的選用17-1135TP型平面包絡環面蝸輪減速器(摘自JB/T 9051—2010)17-1145.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145.2外形、安裝尺寸17-1155.3承載能力17-1185.4減速器的總效率17-1205.5減速器的選用17-1216HWT、HWB型直廓環面蝸桿減速器(摘自JB/T 7936—2010)17-1226.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226.2外形

、安裝尺寸17-1236.3承載能力及總傳動效率17-1256.4減速器的選用17-1327行星齒輪減速器17-1337.1NGW型行星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6502—1993)17-1337.1.1適用范圍、標記及相關技術參數17-1337.1.2外形、安裝尺寸17-1367.1.3承載能力17-1507.1.4減速器的選用17-1597.2NGW-S型行星齒輪減速器17-1617.2.1適用范圍和標記17-1617.2.2外形、安裝尺寸17-1627.2.3承載能力17-1647.2.4減速器的選用17-1667.3垂直出軸星輪減速器(摘自JB/T 7344—2010)17-1677.

3.1適用范圍及標記17-1677.3.2外形、安裝尺寸17-1687.3.3承載能力17-1707.3.4減速器的選用17-1728擺線針輪減速器17-1748.1概述17-1748.2擺線針輪減速器17-1768.2.1標記方法及使用條件17-1768.2.2外形、安裝尺寸17-1778.2.3承載能力17-2008.2.4減速器的選用17-2319諧波傳動減速器17-2319.1工作原理與特點17-2319.2XB、XBZ型諧波傳動減速器 (摘自GB/T 14118—1993)17-2339.2.1外形、安裝尺寸17-2339.2.2承載能力17-2369.2.3使用條件及主要技術指標1

7-2389.2.4減速器的選用17-23810三環減速器17-23910.1工作原理、特點及適用范圍17-23910.2結構形式與特征17-24010.3裝配形式17-24110.4外形、安裝尺寸(摘自YB/T 079—2005)17-24310.5承載能力17-24910.6減速器的選用17-25511釜用立式減速器(浙江長城減速機有限公司)17-25511.1X系列釜用立式擺線針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2—2001)17-25511.1.1外形、安裝尺寸17-25611.1.2承載能力17-25911.2LC型立式兩級硬齒面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3—2001)

17-26311.2.1外形、安裝尺寸17-26311.2.2承載能力17-26411.3FJ型硬齒面圓柱、圓錐齒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5—2001)17-26511.3.1外形、安裝尺寸17-26511.3.2承載能力17-26711.4LPJ、LPB、LPP型平行軸硬齒面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HG/T 3139.4—2001)17-26811.4.1外形、安裝尺寸17-26811.4.2承載能力17-27011.5FP型中功率窄V帶及高強力V帶傳動減速器(摘自HG/T 3139.10—2001)17-27211.5.1外形、安裝尺寸17-27211.5.2承載能力17-27311

.6YP型帶傳動減速器(摘自HG/T 3139.11—2001)17-27411.6.1外形、安裝尺寸17-27411.6.2承載能力17-27611.7釜用減速器附件17-27711.7.1XD型單支點機架17-27711.7.2XS型雙支點機架17-28011.7.3FZ型雙支點方底板機架17-28311.7.4JQ型夾殼聯軸器17-28511.7.5GT、DF型剛性凸緣聯軸器17-28611.7.6SF型三分式聯軸器17-28811.7.7TK型彈性塊式聯軸器17-28912同軸式圓柱齒輪減速器(摘自JB/T 7000—2010)17-29012.1適用范圍17-29012.2代號與標記

示例17-29112.3減速器的外形及安裝尺寸17-29112.4實際傳動比及承載能力17-30012.5減速器的選用17-32313TH、TB型硬齒面齒輪減速器17-32613.1適用范圍及代號示例17-32613.2裝配布置型式17-32613.3外形、安裝尺寸17-32713.4承載能力17-35013.5減速器的選用17-36514TR系列斜齒輪硬齒面減速機17-36814.1標記示例17-36914.2TR系列減速機裝配形式17-36914.3TR系列減速機外形、安裝尺寸17-37014.4TR系列減速機承載能力17-373第3章 機械無級變速器及產品17-3941機械無級變速器的基

本知識、類型和選用17-3941.1傳動原理17-3941.2特點和應用17-3961.3機械特性17-3961.4類型、特性和應用示例17-3971.5選用的一般方法17-4011.5.1類型選擇17-4011.5.2容量選擇17-4012錐盤環盤無級變速器17-4022.1概述17-4022.2SPT系列減變速機的型號、技術參數及基本尺寸17-4022.3ZH系列減變速機的型號、技術參數及基本尺寸17-4043行星錐盤無級變速器17-4093.1概述17-4093.2行星錐盤無級變速器17-4104環錐行星無級變速器17-4164.1概述17-4164.2環錐行星無級變速器17-4164.

2.1適用范圍及標記示例17-4164.2.2技術參數、外形及安裝尺寸17-4174.2.3選型方法17-4195帶式無級變速器17-4195.1概述17-4195.2V形寬帶無級變速器17-4206齒鏈式無級變速器17-4226.1概述17-4226.1.1特點及用途17-4226.1.2變速原理17-4226.1.3調速范圍17-4236.2P型齒鏈式無級變速器17-4236.2.1適用范圍及標記示例17-4236.2.2技術參數、外形及安裝尺寸17-4247三相並列連桿式脈動無級變速器17-4257.1概述17-4257.2三相並列連桿式脈動無級變速器17-4267.2.1適用范圍及標記

示例17-4267.2.2外形、安裝尺寸17-4277.2.3性能參數17-4288四相並列連桿式脈動無級變速器17-4289多盤式無級變速器17-4309.1概述17-4309.2特點、工作特性和選用17-4319.3型號標記、技術參數和外形、安裝尺寸17-431參考文獻17-434第18篇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桿與升降機第1章 常用電機18-31電動機的特性、工作狀態及其發熱與溫升18-32電動機的選擇18-82.1選擇電動機應綜合考慮的問題18-82.2電動機選擇順序18-82.3電動機類型選擇18-82.4電動機電壓和轉速的選擇18-102.5異步電動機的調速運行18-112.6

電動機功率計算18-122.7電動機功率計算與選用舉例18-213異步電動機常見故障18-284常用電動機規格18-294.1旋轉電機整體結構的防護等級(IP代碼)分級(摘自GB/T 4942.1—2006)18-294.2旋轉電動機結構及安裝型式(IM代碼)(摘自GB/T 997—2008)18-304.3常用電動機的特點及用途18-374.4一般異步電動機18-414.4.1Y2系列(IP54)(摘自JB/T 8680—2008)、Y3系列(IP55)(摘自GB/T 25290—2010)三相異步電動機18-414.4.2Y系列(IP44)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10391—2008

)18-534.4.3Y系列(IP23)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5271—2010)18-624.4.4YR系列(IP44)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7119—2010)18-654.4.5YR3系列(IP23)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5269—2007)18-684.4.6Y、YR系列中型三相異步電動機(660V)18-714.4.7YX3系列(IP55)高效率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GB/T 22722—2008)18-734.4.8YH系列(IP44)高轉差率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6449—2010)18-814.4.9YEJ系列(IP44)電磁制動三相異步電動機(摘

自JB/T 6456—2010)18-874.5變速和減速異步電動機18-924.5.1YD系列(IP44)變極多速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7127—2010)18-924.5.2YCT(摘自JB/T 7123—2010)、YCTD(摘自JB/T 6450—2010)系列電磁調速三相異步電動機18-984.5.3YCJ系列齒輪減速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6447—2010)18-1014.5.4YVP(IP44)系列變頻調速三相異步電動機18-1104.5.5冶金及起重用變頻調速三相異步電動機18-1144.6YZ(摘自JB/T 10104—2011)、YZR(摘自JB/T 101

05—1999)YZR3(摘自GB/T 21973—2008)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異步電動機18-1174.6.1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18-1174.6.2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電動機的安裝尺寸與外形尺寸18-1194.7防爆異步電動機18-1224.7.1YB3、YB2系列隔爆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7565.1—2011、JB/T 7565.2—2002、JB/T 7565.3—2004、JB/T 7565.4—2004)18-1234.7.2YA系列增安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摘自JB/T 9595—1999、JB/T 8972—2011)18-13

24.8小功率電動機18-1404.9YZU系列三相異步振動電動機(摘自JB/T 5330—2007)18-1454.10小型盤式制動電動機18-1474.10.1YPE三相異步盤式制動電動機18-1474.10.2YHHPY起重用盤式制動電動機18-1494.11直流電機18-1504.11.1Z4系列直流電動機(摘自JB/T 6316—2006)18-1514.11.2測速發電機18-1654.12控制電動機18-1714.12.1MINAS A4系列交流伺服電動機18-1714.12.2AKM系列永磁無刷直流伺服電動機18-1794.12.3BYG系列混合式步進電機18-1954.13電

動機滑軌18-201第2章 常用電器18-2041電磁鐵18-2041.1MQD1系列牽引電磁鐵18-2041.2直流牽引電磁鐵18-2052行程開關18-2072.1LXP1(3SE3)系列行程開關18-2072.2LX19系列行程開關18-2102.3LXZ1系列精密組合行程開關18-2122.4LXW6系列微動開關18-2132.5WL型雙回路行程開關18-2153接近開關18-2263.1LXJ6系列接近開關18-2263.2LXJ7系列接近開關18-2273.3LXJ8(3SG)系列接近開關18-2273.4E2系列接近開關18-2343.5超聲波接近開關18-2394光電開關18-

2405傳感器18-2455.1傳感器命名法及代碼(摘自GB/T 7666—2005)18-2465.1.1傳感器命名方法18-2465.1.2傳感器代號標記方法18-2475.2傳感器圖用圖形符號(摘自GB/T 14479—1993)18-2495.2.1傳感器圖形符號的組合18-2495.2.2傳感器圖形符號表示規則18-2495.3傳感器產品18-2515.3.1常用拉壓力傳感產品18-2515.3.2常用扭矩傳感器18-2555.3.3位移和位置傳感器18-2595.3.4線速度傳感器18-2655.3.5角速度(轉速)傳感器18-2685.3.6距離傳感器18-2705.3.7物位傳

感器18-2716管狀電加熱元件(摘自JB/T 2379—1993)18-2736.1管狀電加熱元件的型號與用途18-2736.2管狀電加熱元件的結構及使用說明18-2746.3管狀電加熱元件的常用設計、計算公式和參考數據18-2746.4JGQ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56.5JGY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76.6JGS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86.7JGX1,2,3型及JGJ1,2,3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796.8JGM型管狀電加熱元件18-280第3章 電動、液壓推桿與升降機18-2821電動推桿18-2821.1一般電動推桿18-2821.2伺服電動推桿18-2911.3應用示

例18-2942電液推桿18-2942.1電動液壓缸18-2942.1.1UE系列電動液壓缸與系列液壓泵技術參數18-2942.1.2UEC系列直列式電動液壓缸選型方法18-2982.1.3UEG系列並列式電動液壓缸選型方法18-3002.2電液推桿及電液轉角器18-3062.2.1DYT(B)電液推桿18-3062.2.2ZDY電液轉角器18-3122.2.3有關說明18-3133升降機18-3143.1SWL蝸輪螺桿升降機(摘自JB/T 8809—2010)18-3143.1.1型式及尺寸18-3143.1.2性能參數18-3183.1.3驅動功率的計算18-3223.1.4蝸桿軸伸的許用

徑向力18-3223.1.5螺桿長度與極限載荷的關系18-3233.1.6螺桿許用側向力Fs和軸向力Fa與行程的關系18-3243.1.7工作持續率與環境溫度的關系18-3253.2其他升降機18-325參考文獻18-326第19篇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第1章 概述19-51機械振動的分類及機械工程中的振動問題19-51.1機械振動的分類19-51.2機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動問題19-62機械振動等級的評定19-72.1振動烈度的確定19-72.2對機器的評定19-82.3其他設備振動烈度舉例19-9第2章 機械振動的基礎資料19-101機械振動表示方法19-101.1簡諧振動表示方法19-101

.2周期振動幅值表示法19-111.3振動頻譜表示法19-112彈性構件的剛度19-123阻尼系數19-153.1線性阻尼系數19-153.2非線性阻尼的等效線性阻尼系數19-164振動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174.1單自由度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174.2二自由度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214.3各種構件的固有角頻率19-234.4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經驗公式19-285簡諧振動合成19-295.1同向簡諧振動的合成19-295.2異向簡諧振動的合成19-306各種機械產生振動的擾動頻率19-32第3章 線性振動19-331單自由度系統自由振動模型參數及響應19-332單自由度系統的受迫振動19

-352.1簡諧受迫振動的模型參數及響應19-352.2非簡諧受迫振動的模型參數及響應19-372.3無阻尼系統對常見沖擊激勵的響應19-383直線運動振系與定軸轉動振系的參數類比19-394共振關系19-405回轉機械在啟動和停機過程中的振動19-415.1啟動過程的振動19-415.2停機過程的振動19-416多自由度系統19-426.1多自由度系統自由振動模型參數及其特性19-426.2二自由度系統受迫振動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計算公式19-447機械系統的力學模型19-447.1力學模型的簡化原則19-457.2等效參數的轉換計算19-458線性振動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9-478.1運動微分方

程的建立方法19-478.1.1牛頓第二定律示例19-478.1.2拉格朗日法19-478.1.3用影響系數法建立系統運動方程19-488.2求解方法19-498.2.1求解方法19-498.2.2實際方法及現代方法簡介19-508.2.3沖擊載荷示例19-518.2.4關於動剛度19-529轉軸橫向振動和飛輪的陀螺力矩19-539.1轉子的渦動19-539.2轉子質量偏心引起的振動19-539.3陀螺力矩19-54第4章 非線性振動與隨機振動19-551非線性振動19-551.1機械工程中的非線性振動類別19-551.2機械工程中的非線性振動問題19-561.3非線性力的特征曲線19-571

.4非線性系統的物理性質19-601.5分析非線性振動的常用方法19-631.6等效線性化近似解法19-631.7示例19-641.8非線性振動的穩定性19-652自激振動19-662.1自激振動和自振系統的特性19-662.2機械工程中常見的自激振動現象19-662.3單自由度系統相平面及穩定性19-683隨機振動19-713.1平穩隨機振動描述19-723.2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傳遞函數19-733.3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隨機響應19-744混沌振動19-75第5章 振動的控制19-771隔振與減振方法19-772隔振設計19-772.1隔振原理及一級隔振的動力參數設計19-772.2一級隔振

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792.3二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19-802.4二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822.5隔振設計的幾個問題19-842.5.1隔振設計步驟19-842.5.2隔振設計要點19-852.5.3圓柱螺旋彈簧的剛度19-852.5.4隔振器的阻尼19-862.6隔振器的材料與類型19-862.7橡膠隔振器設計19-872.7.1橡膠材料的主要性能參數19-872.7.2橡膠隔振器剛度計算19-882.7.3橡膠隔振器設計要點19-893阻尼減振19-903.1阻尼減振原理19-903.2材料的損耗因子與阻尼層結構19-913.2.1材料的損耗因素與材料19-913.2.2橡膠阻尼

層結構19-923.2.3橡膠支承實例19-943.3線性阻尼隔振器19-943.3.1減振隔振器系統主要參數19-953.3.2最佳參數選擇19-963.3.3設計示例19-963.4非線性阻尼系統的隔振19-973.4.1剛性連接非線性阻尼系統隔振19-973.4.2彈性連接干摩擦阻尼減振隔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993.5減振器設計19-993.5.1油壓式減振器結構特征19-993.5.2阻尼力特性19-1003.5.3設計示例19-1013.5.4摩擦阻尼器結構特征及示例19-1014阻尼隔振減振器系列19-1024.1橡膠減振器19-1024.1.1橡膠剪切隔振器的國家標准19-10

24.1.2常用橡膠隔振器的類型19-1034.2不銹鋼絲繩減振器19-1074.2.1主要特點19-1074.2.2選型原則與方法19-1084.2.3組合形式的金屬彈簧隔振器19-1134.3扭轉振動減振器19-1134.4新型可控減振器19-1154.4.1磁性液體19-1154.4.2磁流變液19-1165動力吸振器19-1175.1動力吸振器設計19-1175.1.1動力吸振器工作原理19-1175.1.2動力吸振器的設計19-1185.1.3動力吸振器附連點設計19-1195.1.4設計示例19-1195.2加阻尼的動力吸振器19-1205.2.1設計思想19-1205.2.2減振

吸振器的最佳參數19-1215.2.3減振吸振器的設計步驟19-1215.3二級減振隔振器設計19-1235.3.1設計思想19-1235.3.2二級減振隔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235.4擺式減振器19-1245.5沖擊減振器19-1255.6可控式動力吸振器示例19-1276緩沖器設計19-1276.1設計思想19-1276.1.1沖擊現象及沖擊傳遞系數19-1286.1.2速度階躍激勵及沖擊的簡化計算19-1296.1.3緩沖彈簧的儲能特性19-1306.1.4阻尼參數選擇19-1326.2一級緩沖器設計19-1336.2.1緩沖器的設計原則19-1336.2.2設計要求19-1336.

2.3一級緩沖器動力參數設計19-1346.2.4加速度脈沖激勵波形影響提示19-1346.3二級緩沖器的設計19-1347平衡法19-1357.1結構的設計19-1357.2轉子的平衡19-1357.3往復機械的平衡19-136第6章 機械振動的利用19-1381概述19-1381.1振動機械的用途及工藝特性19-1381.2振動機械的組成19-1391.3振動機械的頻率特性及結構特征19-1392振動輸送類振動機的運動參數19-1402.1機械振動指數19-1402.2物料的滑行運動19-1402.3物料拋擲指數19-1412.4常用振動機的振動參數19-1422.5物料平均速度19-14

22.6輸送能力與輸送槽體尺寸的確定19-1432.7物料的等效參振質量和等效阻尼系數19-1432.8振動系統的計算質量19-1442.9激振力和功率19-1443單軸慣性激振器設計19-1453.1平面運動單軸慣性激振器19-1453.2空間運動單軸慣性激振器19-1473.3單軸慣性激振器動力參數(遠超共振類)19-1473.4激振力的調整及滾動軸承19-1483.5用單軸激振器的幾種機械示例19-1483.5.1混凝土振搗器19-1483.5.2破碎粉磨機械19-1503.5.3圓形振動篩19-1514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4.1產生單向激振力的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4.2空間

運動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4.2.1交叉軸式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44.2.2平行軸式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44.3雙軸慣性激振器動力參數(遠超共振類)19-1554.4自同步條件及激振器位置19-1564.5用雙軸激振器的幾種機械示例19-1574.5.1雙軸振動顎式振動破碎機19-1574.5.2振動鑽進19-1574.5.3離心機19-1575其他各種形式的激振器19-1595.1行星輪式激振器19-1595.2混沌激振器19-1595.3電動式激振器19-1605.4電磁式激振器19-1605.5電液式激振器19-1615.6液壓射流激振器19-1625.7氣動式激振器19-1

625.8其他激振器19-1636近共振類振動機19-1646.1慣性共振式19-1646.1.1主振系統的動力參數19-1646.1.2激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656.2彈性連桿式19-1666.2.1主振系統的動力參數19-1666.2.2激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666.3主振系統的動力平衡——多質體平衡式振動機19-1676.4導向桿和橡膠鉸鏈19-1686.5振動輸送類振動機整體剛度和局部剛度的計算19-1686.6近共振類振動機工作點的調試19-1706.7間隙式非線性振動機及其彈簧設計19-1707振動機械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17.1遠超共振慣性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

-1717.2慣性共振式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27.3彈性連桿式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48其他一些機械振動的應用實例19-1758.1多軸式慣性振動機19-1758.2混沌振動的設計例19-1768.2.1多連桿振動台19-1768.2.2雙偏心盤混沌激振器在振動壓實中的應用19-1768.3利用振動的拉拔19-1768.4振動時效技術應用19-1778.5聲波鑽進19-1789主要零部件19-1789.1三相異步振動電機19-1789.1.1部頒標准19-1789.1.2立式振動電機與防爆振動電機19-1819.2倉壁振動器19-1819.3橡膠——金屬螺旋復合彈簧19-

18310振動給料機19-18610.1部頒標准19-18610.2XZC型振動給料機19-18710.3FZC系列振動出礦機19-18811利用振動來監測纜索拉力19-19111.1測量弦振動計算索拉力19-19211.1.1弦振動測量原理19-19211.1.2MGH型錨索測力儀19-19211.2按兩端受拉梁的振動測量索拉力19-19311.2.1兩端受拉梁的振動測量原理19-19311.2.2高屏溪橋斜張鋼纜檢測部分簡介19-19311.3索拉力振動檢測的一些最新方法19-19511.3.1考慮索的垂度和彈性伸長λ19-19511.3.2頻差法19-19611.3.3拉索基頻識別工具箱

19-196第7章 機械振動測量技術19-1971概述19-1971.1測量在機械振動系統設計中的作用19-1971.2振動的測量方法19-1971.2.1振動測量的主要內容19-1971.2.2振動測量的類別19-1971.3測振原理19-1991.3.1線性系統振動量時間歷程曲線的測量19-1991.3.2測振原理19-1991.4振動測量系統圖示例19-2002數據采集與處理19-2002.1信號19-2002.1.1信號的類別19-2002.1.2振動波形因素與波形圖19-2002.2信號的頻譜分析19-2012.3信號發生器及力錘的應用19-2022.3.1信號發生器19-2022.

3.2力錘及應用19-2032.4數據采集系統19-2032.5數據處理19-2042.5.1數據處理方法19-2042.5.2數字處理系統19-2042.6智能化數據采集與分析處理、監測系統19-2053振動幅值測量19-2053.1光測位移幅值法19-2063.2電測振動幅值法19-2073.3激光干涉測量振動法19-2073.3.1光學多普勒干涉原理測量物體的振動19-2073.3.2低頻激光測振儀19-2074振動頻率與相位的測量19-2084.1李沙育圖形法19-2084.2標准時間法19-2084.3閃光測頻法19-2094.4數字頻率計測頻法19-2094.5振動頻率測量分析儀1

9-2094.6相位的測量19-2095系統固有頻率與振型的測定19-2105.1自由衰減振動法19-2105.2共振法19-2105.3頻譜分析法19-2105.4振型的測定19-2116阻尼參數的測定19-2116.1自由衰減振動法19-2116.2帶寬法19-212第8章 軸和軸系的臨界轉速19-2131概述19-2132簡單轉子的臨界轉速19-2132.1力學模型19-2132.2兩支承軸的臨界轉速19-2142.3兩支承單盤轉子的臨界轉速19-2153兩支承多圓盤轉子臨界轉速的近似計算19-2163.1帶多個圓盤軸的一階臨界轉速19-2163.2力學模型19-2163.3臨界轉速計算

公式19-2163.4計算示例19-2183.5簡略計算方法19-2194軸系的模型與參數19-2194.1力學模型19-2194.2滾動軸承支承剛度19-2204.3滑動軸承支承剛度19-2224.4支承阻尼19-2265軸系的臨界轉速計算19-2265.1傳遞矩陣法計算軸彎曲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65.1.1傳遞矩陣19-2265.1.2傳遞矩陣的推求19-2275.1.3臨界轉速的推求19-2285.2傳遞矩陣法計算軸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95.2.1單軸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95.2.2分支系統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315.3影響軸系臨界轉速的因素19-2326軸系臨

界轉速的修改和組合19-2326.1軸系臨界轉速的修改19-2326.2軸系臨界轉速的組合19-234參考文獻19-236第20篇機架設計第1章 機架結構概論20-51機架結構類型20-51.1按機架結構形式分類20-51.2按機架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分類20-61.2.1按材料分20-61.2.2按制造方法分20-71.3按力學模型分類20-72桿系結構機架20-82.1機器的穩定性20-82.2桿系的組成規則20-82.2.1平面桿系的組成規則20-82.2.2空間桿系的幾何不變准則20-82.3平面桿系的自由度計算20-92.3.1平面桿系的約束類型20-92.3.2平面鉸接桿系的自由度計算

20-102.4桿系幾何特性與靜定特性的關系20-103機架設計的准則和要求20-113.1機架設計的准則20-113.2機架設計的一般要求20-113.3設計步驟20-124架式機架結構的選擇20-124.1一般規則20-124.2靜定結構與超靜定結構的比較20-134.3靜定桁架與剛架的比較20-144.4幾種桿系結構力學性能的比較20-144.5幾種桁架結構力學性能的比較20-155幾種典型機架結構形式20-175.1汽車車架20-175.1.1梁式車架20-185.1.2承載式車身車架20-195.1.3各種新型車架形式20-205.2摩托車車架和拖拉機架20-215.3起重運輸設備機

架20-225.3.1起重機機架20-225.3.2纜索起重機架20-265.3.3吊掛式帶式輸送機的鋼絲繩機架20-265.4挖掘機機架20-265.5管架20-285.6標准容器支座20-315.7大型容器支架20-335.8其他形式機架20-34第2章 機架設計的一般規定20-381載荷20-381.1載荷分類20-381.2組合載荷與非標准機架的載荷20-381.3雪載荷和冰載荷20-391.4風載荷20-391.5溫度變化引起的載荷20-421.6地震載荷20-422剛度要求20-442.1剛度的要求20-442.2《鋼結構設計規范》的規定20-442.3《起重機設計規范》的規定20

-452.4提高剛度的方法20-463強度要求20-463.1許用應力20-473.1.1基本許用應力20-473.1.2折減系數K020-473.1.3基本許用應力表20-473.2起重機鋼架的安全系數和許用應力20-493.3鉚焊連接基本許用應力20-493.4極限狀態設計法20-504機架結構的簡化方法20-504.1選取力學模型的原則20-514.2支座的簡化20-514.3結點的簡化20-524.4構件的簡化20-524.5簡化綜述及舉例20-535桿系結構的支座形式20-555.1用於梁和剛架或桁架的支座20-555.2用於柱和剛架的支座20-576技術要求20-587設計計算方法

簡介20-60第3章 梁的設計與計算20-621梁的設計20-621.1縱梁的結構設計20-621.1.1縱梁的結構20-621.1.2梁的連接20-621.1.3主梁的截面尺寸20-651.1.4梁截面的有關數據20-651.2主梁的上拱高度20-681.3端梁的結構設計20-681.4梁的整體穩定性20-701.5梁的局部穩定性20-701.6梁的設計布置原則20-721.7舉例20-722梁的計算20-752.1梁彎曲的正應力20-752.2扭矩產生的內力20-752.2.1實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桿件20-752.2.2閉口薄壁桿件20-752.2.3開口薄壁桿件20-762.2.4受

約束的開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計算20-772.3示例20-772.3.1梁的計算20-772.3.2汽車貨車車架的簡略計算20-802.4連續梁計算用表20-822.5彈性支座上的連續梁20-86第4章 柱和立架的設計與計算20-911柱和立架的形狀20-911.1柱的外形和尺寸參數20-911.2柱的截面形狀20-921.3立柱的外形與影響剛度的因素20-941.3.1起重機龍門架外形20-941.3.2機床立柱及其他20-951.3.3各種立柱類構件的剛度比較20-951.3.4螺釘及外肋條數量對立柱連接處剛度的影響20-962柱的連接及柱和梁的連接20-982.1柱的拼接20-982.2柱

腳的設計與連接20-98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連接20-1003穩定性計算20-1033.1不作側向穩定性計算的條件20-1033.2軸心受壓穩定性計算20-1033.3結構構件的容許長細比與長細比計算20-1043.4結構件的計算長度20-1053.4.1等截面柱20-1053.4.2變截面受壓構件20-1053.4.3桁架構件的計算長度20-1073.4.4特殊情況20-1083.5偏心受壓構件20-1083.6加強肋板構造尺寸的要求20-1093.7圓柱殼的局部穩定性20-1094柱的位移與計算用表20-110第5章 桁架的設計與計算20-1161靜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類20-1162桁架

的結構20-1172.1桁架結點20-1172.1.1結點的連接形式20-1172.1.2連接板的厚度和焊縫高度20-1192.1.3桁架結點板強度及焊縫計算20-1192.1.4桁架結點板的穩定性20-1202.2管子桁架20-1202.3幾種桁架的結構形式和參數20-1212.3.1結構形式20-1212.3.2尺寸參數20-1252.4桁架的起拱度20-1253靜定平面桁架的內力分析20-1253.1截面法20-1263.2結點法20-1273.3混合法20-1283.4代替法20-1284桁架的位移計算20-1294.1桁架的位移計算公式20-1294.2幾種桁架的撓度計算公式20-1

304.3舉例20-1345超靜定桁架的計算20-1376空間桁架20-1396.1平面桁架組成的空間桁架的受力分析法20-1396.2圓形容器支承桁架20-140第6章 框架的設計與計算20-1441剛架的結點設計20-1452剛架內力分析方法20-1462.1力法計算剛架20-1472.1.1力法的基本概念20-1472.1.2計算步驟20-1472.1.3簡化計算的處理20-1492.2位移法20-1502.2.1角變位移方程20-1502.2.2應用基本體系及典型方程計算剛架的步驟20-1512.2.3應用結點及截面平衡方程計算剛架的步驟20-1522.3簡化計算舉例20-1533框架

的位移20-1543.1位移的計算公式20-1543.1.1由載荷作用產生的位移20-1543.1.2由溫度改變所引起的位移20-1553.1.3由支座移動所引起的位移20-1563.2圖乘公式20-1563.3空腹框架的計算公式20-1594等截面剛架內力計算公式20-1604.1等截面單跨剛架計算公式20-1604.2均布載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計算公式20-168第7章 其他形式的機架20-1701整體式機架20-1701.1概述20-1701.2有加強肋的整體式機架的肋板布置20-1711.3布肋形式對剛度影響20-1721.4肋板的剛度計算20-1732箱形機架20-1762.1箱體結構參

數的選擇20-1762.1.1壁厚的選擇20-1762.1.2加強肋20-1772.1.3孔和凸台20-1772.1.4箱體的熱處理20-1782.2壁板的布肋形式20-1782.3箱體剛度20-1792.3.1箱體剛度的計算20-1792.3.2箱體剛度的影響因素20-1792.4齒輪箱箱體剛度計算舉例20-1832.4.1齒輪箱箱體的計算20-1832.4.2車床主軸箱剛度計算舉例20-1862.4.3齒輪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實驗20-1873軋鋼機類機架設計與計算方法20-1873.1軋鋼機機架形式與結構20-1873.2短應力線軋機20-1893.3閉式機架強度與變形的計算2

0-1903.3.1計算原理20-1903.3.2計算結果舉例20-1923.3.3機架內的應力與許用應力20-1933.3.4閉口式機架的變形(延伸)計算20-1943.4開式機架的計算20-1953.5預應力軋機的計算20-1964桅桿纜繩結構的機架20-1975柔性機架20-1985.1鋼絲繩機架20-1985.1.1概述20-1985.1.2輸送機鋼絲繩機架的靜力計算20-1985.1.3鋼絲繩的拉力20-1995.1.4鋼絲繩的預張力20-1995.1.5鋼絲繩鞍座尺寸20-1995.2濃密機機座柔性底板(托盤)的設計20-200參考文獻20-203 自1969年

第一版出版發行以來,已經修訂了五次,累計銷售量130萬套,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內影響力強、銷售量大的機械設計工具書。作為國家級的重點科技圖書,《機械設計手冊》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83年獲化工部優秀科技圖書獎,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9年獲全國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3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2015年,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暢銷書。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實用性、可靠性和創新性的最佳結合,協助廣大機械設計人員開發出更好更新的產品,適應市場和生產需要,提高

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這是《機械設計手冊》一貫堅持、不懈努力的最高宗旨。《機械設計手冊》(以下簡稱《手冊》)第五版出版發行至今已有8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多次邀請機械方面的專家、學者座談,傾聽他們對第六版修訂的建議,並深入設計院所、工廠和礦山的第一線,向廣大設計工作者了解《手冊》的應用情況和意見,及時發現、收集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新經驗和新問題,多方位、多渠道跟蹤、收集國內外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改進和豐富《手冊》的內容,使《手冊》更具鮮活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廣大機械設計人員自主創新的能力,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貨車輕量化尾門之單-雙柱結構之設計與應力分析

為了解決電動油壓升降機的問題,作者孔德仁 這樣論述:

近年來科技創新與數位化運行,使得運輸方式或是貨物管理等皆產生極大之影響,運用科技讓企業能有效降低營運之成本,並改善過去效率不佳等問題,針對運輸所需之交通工具-貨車來說,於早期的貨車裝設輔助設備之比例較少,隨時代之進步與工作之所需,許多運輸車輛都裝設有輔助設備,如尾門升降機等。尾門升降機於貨物裝卸過程中,具有快捷、穩定、安全、省力與高效率等特點,其裝卸效率提高後,人工之勞動進一步降低,於歐美國家之車輛裝設尾門升降機之裝配率達到了60%以上,並廣泛應用於物流、金融、軍事、醫療及救災等領域,被譽為「替代人力之第二隻手」,歐洲執行嚴格之低碳環保要求,車體與尾門升降機實施輕量化之策略,以便增加其載重量

機械設計手冊(第3卷)(第六版)

為了解決電動油壓升降機的問題,作者成大先(主編) 這樣論述:

第六版共5卷,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設計資料,機械制圖、極限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結構,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機械產品結構設計;第2卷包括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潤滑與密封,彈簧,螺旋傳動、摩擦輪傳動,帶、鏈傳動,齒輪傳動;第4卷包括多點嚙合柔性傳動,減速器、變速器,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桿與升降機,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機架設計;第5卷包括液壓傳動,液壓控制,氣壓傳動等。第六版是在總結前五版的成功經驗,考慮廣大讀者的使用習慣及對提出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保持了前五版的風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實

用性,從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考慮,合理安排內容取舍和編排體系;強調准確性,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標准、規范和其他資料,設計方法、公式、參數選用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設計舉例來自工程實踐;反映先進性,增加了許多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采用了新標准和規范,廣泛收集了具有先進水平並實現標准化的新產品;突出了實用、便查的特點。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內頁插圖 第11篇 潤滑與密封第1章潤滑方法及潤滑裝置11-31潤滑方法及潤滑裝置的分類、潤滑原理與應用11-32一般潤滑件11-52.1油杯11-5

2.2油環11-72.3油槍11-72.4油標11-83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和圖形符號11-104稀油集中潤滑系統11-134.1稀油集中潤滑系統設計的任務和步驟11-134.1.1設計任務11-134.1.2設計步驟11-134.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1-174.2.1潤滑油泵及潤滑油泵裝置11-174.2.2稀油潤滑裝置11-284.2.3輔助裝置及元件11-514.2.4潤滑油箱11-685干油集中潤滑系統11-725.1干油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及組成11-725.2干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計算11-765.2.1潤滑脂消耗量的計算11-765.2.2潤滑脂泵的選擇計算11-765.2

.3系統工作壓力的確定11-775.2.4滾動軸承潤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1-785.3干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1-805.3.1潤滑脂泵及裝置11-805.3.2分配器與噴射閥11-925.3.3其他輔助裝置及元件11-1035.4干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管路附件11-1105.4.1配管材料11-1105.4.2管路附件11-1106油霧潤滑11-1256.1油霧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1-1256.1.1工作原理11-1256.1.2油霧潤滑系統和裝置11-1256.2油霧潤滑系統的設計和計算11-1266.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霧量11-1266.2.2凝縮嘴尺寸的選擇11-1286.2

.3管道尺寸的選擇11-1286.2.4空氣和油的消耗量11-1296.2.5發生器的選擇11-1296.2.6潤滑油的選擇11-1296.2.7凝縮嘴的布置方法11-1307油氣潤滑11-1327.1油氣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1-1327.1.1油氣潤滑裝置(摘自JB/ZQ 4711—2006)11-1337.1.2油氣潤滑裝置(摘自JB/ZQ 4738—2006)11-1357.2油氣混合器及油氣分配器11-1377.2.1QHQ型油氣混合器(摘自JB/ZQ 4707—2006)11-1377.2.2AHQ型雙線油氣混合器11-1387.2.3MHQ型單線油氣混合器11-1387.2.

4AJS型、JS型油氣分配器(摘自JB/ZQ 4749—2006)11-1397.3專用油氣潤滑裝置11-1407.3.1油氣噴射潤滑裝置(摘自JB/ZQ 4732—2006)11-1407.3.2鏈條噴射潤滑裝置11-1417.3.3行車軌道潤滑裝置(摘自JB/ZQ 4736—2006)11-142第2章稀油潤滑裝置的設計計算11-1431概述11-1432稀油潤滑與液壓傳動在技術性能、參數計算方面的差異和特點11-1433稀油潤滑裝置的設計計算11-1473.1稀油潤滑裝置的主要技術性能參數11-1473.2稀油潤滑系統技術性能參數的關系和有關計算11-1483.2.1稀油潤滑系統簡圖及參

數標示11-1483.2.2裝置供油量及泵的台數11-1483.2.3裝置泄油量11-1493.2.4供油壓力的確定及多供應支管時壓力的調整11-1493.2.5從泵口至供油口的最大壓降11-1503.2.6潤滑油泵功率計算11-1513.2.7過濾器的壓降特性11-1523.3高低壓稀油潤滑裝置結構參數、自動控制和系列實例11-1533.3.1結構參數的合理確定11-1543.3.2自動控制和安全技術11-1553.3.3部分系列實例11-158第3章潤滑劑11-1711潤滑劑選用的一般原則11-1711.1潤滑劑的基本類型11-1711.2潤滑劑選用的一般原則11-1712常用潤滑油11-

1732.1潤滑油的主要質量指標11-1732.1.1黏度11-1732.1.2潤滑油的其他質量指標11-1822.2常用潤滑油的牌號、性能及應用11-1852.2.1潤滑油的分類11-1852.2.2常用潤滑油的牌號、性能及應用11-1863常用潤滑脂11-1973.1潤滑脂的組成及主要質量指標11-1973.1.1潤滑脂的組成11-1973.1.2潤滑脂的主要質量指標11-1973.2潤滑脂的分類11-1983.3常用潤滑脂的性質與用途11-1994潤滑劑添加劑11-2035合成潤滑劑11-2055.1合成潤滑劑的分類11-2065.2合成潤滑劑的應用11-2066固體潤滑劑11-2086

.1固體潤滑劑的分類11-2086.2固體潤滑劑的作用和特點11-2086.2.1可代替潤滑油脂11-2086.2.2增強或改善潤滑油脂的性能11-2086.2.3運行條件苛刻的場合11-2096.2.4環境條件很惡劣的場合11-2096.2.5環境條件很潔凈的場合11-2096.2.6無需維護保養的場合11-2096.3常用固體潤滑劑的使用方法和特性11-2106.3.1固體潤滑劑的使用方法11-2106.3.2粉狀固體潤滑劑特性11-2106.3.3膏狀固體潤滑劑特性11-2117潤滑油的換油指標、代用和摻配方法11-2137.1常用潤滑油的換油指標11-2137.2潤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則1

1-2137.3潤滑油的摻配方法11-2138國內外液壓工作介質和潤滑油、脂的牌號對照11-2168.1國內外液壓工作介質產品對照11-2168.2國內外潤滑油、脂品種對照11-225第4章密封11-2521靜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1-2522動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1-2543墊片密封11-2583.1常用墊片類型與應用11-2583.2管道法蘭墊片選擇11-2604填料密封11-2614.1毛氈密封11-2614.2軟填料動密封11-2624.3軟填料密封計算11-2665油封密封11-2685.1結構型式及特點11-2685.2油封密封的設計11-2695.3油封摩擦功率的計算11-

2736漲圈密封11-2747迷宮密封11-2758機械密封11-2768.1接觸式機械密封工作原理11-2768.2常用機械密封分類及適用范圍11-2778.3機械密封的選用11-2808.4常用機械密封材料11-2848.5機械密封的計算11-2898.6機械密封結構設計11-2938.7波紋管式機械密封11-2958.7.1波紋管式機械密封型式11-2958.7.2波紋管式機械密封端面比壓算11-2968.8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1-2978.8.1非接觸式機械密封與接觸式機械密封比較11-2978.8.2流體靜壓式機械密封11-2988.8.3流體動壓式機械密封11-2998.8.4干氣密

封11-3018.9釜用機械密封11-3078.10機械密封輔助系統11-3108.10.1泵用機械密封的冷卻方式和要求11-3108.10.2泵用機械密封沖洗系統11-3128.10.3釜用機械密封潤滑和冷卻系統11-3218.11雜質過濾和分離11-3248.12機械密封標准11-3258.12.1機械密封技術條件(摘自JB/T 4127.1—2013)11-3258.12.2機械密封用O形橡膠密封圈(摘自JB/T 7757.2—2006)11-3268.12.3機械密封用氟塑料全包覆橡膠O形圈(摘自JB/T 10706—2007)11-3298.12.4焊接金屬波紋管機械密封(摘自JB/

T 8723—2008)11-3338.12.5泵用機械密封(摘自JB/T 1472—2011)11-3388.12.6耐酸泵用機械密封(摘自JB/T 7372—2011)11-3458.12.7耐鹼泵用機械密封(摘自JB/T 7371—2011)11-3509螺旋密封11-3539.1螺旋密封方式、特點及應用11-3539.2螺旋密封設計要點11-3549.3矩形螺紋的螺旋密封計算11-355……第12篇 彈簧第1章彈簧的類型、性能與應用12-3第2章圓柱螺旋彈簧12-81圓柱螺旋彈簧的形式、代號及應用12-82彈簧材料及許用應力12-103圓柱螺旋壓縮彈簧12-153.1圓柱螺旋壓縮彈簧計

算公式12-153.2圓柱螺旋彈簧參數選擇12-173.3壓縮彈簧端部形式與高度、總圈數等的公式12-183.4螺旋彈簧的穩定性、強度和共振的驗算12-193.5圓柱螺旋壓縮彈簧計算表12-203.6圓柱螺旋彈簧計算用系數C,K,K1,8πKC3(摘自GB 1239—2009)12-283.7圓柱螺旋壓縮彈簧計算示例12-293.8組合彈簧的設計計算12-323.9組合彈簧的計算示例12-333.10圓柱螺旋壓縮彈簧的壓力調整結構12-353.11圓柱螺旋壓縮彈簧的應用實例12-354圓柱螺旋拉伸彈簧12-374.1圓柱螺旋拉伸彈簧計算公式12-374.2圓柱螺旋拉伸彈簧計算示例12-384.

3圓柱螺旋拉伸彈簧的拉力調整結構12-414.4圓柱螺旋拉伸彈簧應用實例12-425圓柱螺旋扭轉彈簧12-445.1圓柱螺旋扭轉彈簧計算公式12-445.2圓柱螺旋扭轉彈簧計算示例12-455.3圓柱螺旋扭轉彈簧安裝及結構示例12-465.4圓柱螺旋扭轉彈簧應用實例12-476圓柱螺旋彈簧制造精度、極限偏差及技術要求12-486.1冷卷圓柱螺旋壓縮彈簧制造精度及極限偏差12-486.2冷卷圓柱螺旋拉伸彈簧制造精度及極限偏差12-486.3熱卷圓柱螺旋彈簧制造精度及極限偏差12-496.4冷卷圓柱螺旋扭轉彈簧制造精度及極限偏差12-506.5圓柱螺旋彈簧的技術要求12-517矩形截面圓柱螺旋壓縮

彈簧12-517.1矩形截面圓柱螺旋壓縮彈簧計算公式12-527.2矩形截面圓柱螺旋壓縮彈簧有關參數的選擇12-537.3矩形截面圓柱螺旋壓縮彈簧計算示例12-54第3章截錐螺旋彈簧12-561截錐螺旋彈簧的結構形式及特性12-562截錐螺旋彈簧的分類12-563截錐螺旋彈簧的計算公式12-574截錐螺旋彈簧的計算示例12-595截錐螺旋彈簧應用實例12-60第4章蝸卷螺旋彈簧12-621蝸卷螺旋彈簧的特性曲線12-622蝸卷螺旋彈簧的材料及許用應力12-623蝸卷螺旋彈簧的計算公式12-624蝸卷螺旋彈簧的計算示例12-644.1等螺旋角蝸卷螺旋彈簧的計算12-644.2等節距蝸卷螺旋彈簧的

計算12-664.3等應力蝸卷螺旋彈簧的計算12-68第5章多股螺旋彈簧12-691多股螺旋彈簧的結構、特性及用途12-692多股螺旋彈簧的材料及許用應力12-693多股螺旋彈簧的參數選擇12-704多股螺旋壓縮、拉伸彈簧設計主要公式12-705多股螺旋壓縮、拉伸彈簧幾何尺寸計算12-726多股螺旋壓縮彈簧計算示例12-73第6章碟形彈簧12-761碟形彈簧的特點與應用12-762碟簧(普通碟簧)的分類及系列12-763碟形彈簧的計算12-793.1單片碟形彈簧的計算公式12-793.2單片碟形彈簧的特性曲線12-813.3組合碟形彈簧的計算公式12-814碟形彈簧的材料及許用應力12-824

.1碟形彈簧的材料12-824.2許用應力及極限應力曲線12-834.2.1載荷類型12-834.2.2靜載荷作用下碟簧的許用應力12-834.2.3變載荷作用下碟簧的疲勞極限12-835碟形彈簧的技術要求12-845.1導向件12-845.2碟簧參數的公差和偏差12-845.3碟簧表面的粗糙度12-855.4碟簧成形后的處理12-856碟形彈簧計算示例12-857碟形彈簧工作圖12-888碟形彈簧應用實例12-88第7章開槽碟形彈簧12-901開槽碟形彈簧的特性曲線12-902開槽碟形彈簧設計參數的選擇12-903開槽碟形彈簧的計算公式12-914開槽碟形彈簧計算示例12-92第8章膜片碟簧

12-951膜片碟簧的特點及用途12-952膜片碟簧參數的選擇12-963膜片碟簧的基本計算公式12-974膜片碟簧的計算方法12-985膜片碟簧的技術條件12-98第9章環形彈簧12-991環形彈簧的特性曲線12-992環形彈簧的材料和許用應力12-1003環形彈簧設計參數選擇12-1004環形彈簧計算公式12-1005環形彈簧計算示例12-1026環形彈簧應用實例12-1037環形彈簧的技術要求12-103第10章片彈簧12-1041片彈簧的結構與用途12-1042片彈簧材料及許用應力12-1053片彈簧計算公式12-1054片彈簧計算示例12-1075片彈簧技術要求12-1086片彈簧應

用實例12-108第11章板彈簧12-1101板彈簧的類型和用途12-1102板彈簧的結構12-1102.1彈簧鋼板的截面形狀12-1102.2主板的端部結構12-1112.3副板端部結構12-1122.4板彈簧中部的固定結構12-1132.5板彈簧兩側的固定結構12-1133板彈簧材料及許用應力12-1143.1板彈簧材料及力學性能12-1143.2許用彎曲應力12-1144板彈簧設計與計算12-1144.1板彈簧的近似計算公式12-1144.2板彈簧的設計計算公式12-1154.2.1葉片厚度、寬度及數目的計算12-1164.2.2各葉片長度的計算12-1164.2.3板彈簧的剛度計算12

-1184.2.4板彈簧在自由狀態下弧高及曲率半徑的計算12-1194.2.5葉片在自由狀態下曲率半徑及弧高的計算12-1194.2.6裝配后的板彈簧總成弧高的計算12-1194.2.7板彈簧元件的強度驗算12-1195板彈簧的技術要求12-1216板彈簧計算示例12-1226.1葉片厚度、寬度及數目的計算12-1226.2葉片長度的計算12-1236.3板彈簧的剛度12-1246.4板彈簧總成在自由狀態下的弧高及曲率半徑12-1246.5葉片預應力的確定12-1246.6裝配后板彈簧總成弧高及曲率半徑的計算12-1256.7板彈簧各葉片應力的計算12-1266.8板彈簧工作圖12-1267板

彈簧應用實例12-128第12章發條彈簧12-1291發條彈簧的類型、結構及應用12-1292螺旋形發條彈簧12-1312.1發條彈簧的工作特性12-1312.2螺旋形發條彈簧的計算公式12-1312.3發條彈簧材料12-1322.4發條彈簧設計參數的選取12-1332.5螺旋形發條彈簧計算示例12-1332.6帶盒螺旋形發條彈簧典型結構及應用實例12-1353S形發條彈簧12-1353.1S形發條彈簧計算公式12-1353.2S形發條彈簧計算示例12-136第13章游絲12-1381游絲的類型及用途12-1382游絲的材料12-1383游絲的計算公式12-1394游絲參數的選擇12-1395

游絲的尺寸系列12-1406游絲座的尺寸系列12-1417游絲的技術要求12-1418游絲端部固定形式12-1419游絲計算示例12-14210游絲的應用實例12-142……第13篇 螺旋傳動、摩擦輪傳動第1章螺旋傳動13-31滑動螺旋傳動13-41.1螺紋基本尺寸和精度13-41.2滑動螺旋傳動計算13-41.3材料與許用應力13-81.4結構13-92滾動螺旋傳動13-142.1滾珠絲杠副的組成(摘自GB/T 17587.1—1998)13-142.2滾珠絲杠副的結構及分類13-162.3滾珠絲杠副的標准參數 (摘自GB/T 17587.2—1998)13-192.4滾珠絲杠副滾珠螺母安裝

連接尺寸(摘自JB/T 9893—1999)13-202.5滾珠絲杠副精度標准(摘自GB/T 17587.3—1998)13-242.6滾珠絲杠副軸端型式尺寸(摘自JB/T 3162—2011)13-292.7常用滾珠絲杠副系列產品尺寸及性能參數摘編13-352.8滾珠絲杠副的計算程序及計算實例13-482.9滾珠絲杠副的潤滑與密封13-562.10滾珠絲杠副防逆轉措施13-57……

貨車尾門機構工程設計與雛型開發

為了解決電動油壓升降機的問題,作者邱俊瑋 這樣論述:

傳統上,卡車具有裝卸貨物的缺點。因此,在貨車後方會安裝尾門升降機構,以方便裝卸貨物。貨車尾門必須具被兩種動作,一個是垂直升降,另一個是尾門翻轉。大型貨車較多使用雙動力源(雙油壓缸或四油壓缸)驅動;單動力源(單油壓缸)驅動的較多用於小型貨車。由於油壓缸的製造成本與維修費用較高,如何使用電動缸驅動貨車尾門,提高附載量、增加穩定性及減少成本與維修費用,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課題。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提出創新且實用的貨車尾門升降與翻轉機構;首先,分析與探討現有的貨車尾門機構與其相關專利,找出其缺失,做為設計貨車尾門機構的參考。希望設計出結構精簡牢固、升降輕鬆省力的貨車尾門機構。根據現有的貨車尾門,訂定出設計需

求與限制條件;接著,進行貨車尾門機構之創新設計,使貨車尾門機構具備升降與翻轉兩種功能。利用計算機輔助軟體(SolidWorks 和 Inspire),進行尺寸合成和運動模擬,計算出位移、速度、加速和驅動力,確保製造和操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最後,進行電動缸驅動之貨車尾門機構的工程設計與雛型機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