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毫米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雨量毫米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玟斌寫的 圖解統計學(2版) 和許玟斌的 圖解統計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天候因素之工期展延分析(下)也說明:雨)雨量分級定義,須適用前述官網「臺灣的災害性天氣」. 之註釋,詳如下述:. 大雨:24 小時累積雨量達50 毫米以上,且其中至少有1 小時. 雨量達15 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中原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王玉純所指導 江品莫的 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地區登革熱發病率的時空模式 (2021),提出雨量毫米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登革熱、極端天氣事件、極端天氣異常、社會經濟因子、環境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博士班 涂建翊所指導 紀佳臻的 大尺度環流變化對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及臺灣區域降雨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颱風、大尺度環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大雨、豪雨的重點而找出了 雨量毫米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小時雨量則補充:西大武山雨量雨量單位:毫米; 更新時間: /更新頻率:每10分鐘; 雨量分級定義: 大雨:24小時大於毫米或時雨量大於毫米。 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毫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雨量毫米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統計學(2版)

為了解決雨量毫米定義的問題,作者許玟斌 這樣論述:

  ※一單元一概念,迅速掌握統計基本概念   ※即學即用,面對新聞報導與政府統計資料不再理盲   ※圖文並茂‧容易理解‧快速吸收   大數據時代來臨,這些躺在雲端與其他地方的儲存媒體,耗費大量資源收集而來的資料們,正在等待我們去處理、應用;而統計學就是一門讓數字說話的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知識工作者不得不盡快學習。   你以為統計很遙遠嗎?即使是一般民眾,每天翻開報紙、打開收音機時,看到或聽到的各類政治、社會、財經、運動、健康、氣象和股市的新聞,除了重要事件的敘述與追蹤,也都會參雜許多統計表格、圖形與數字,由此可見統計跟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更不用說工作開會時製作簡報也非常

實用。   面對社會與生活上的各種資訊與議題,若沒有清晰的統計觀念,很容易陷入五里迷霧、摸不著頭緒。翻開本書,此刻就幫你劈開層層迷障。  

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地區登革熱發病率的時空模式

為了解決雨量毫米定義的問題,作者江品莫 這樣論述:

登革熱為公共衛生領域近年重點關注的議題之一。氣候變遷、社會經濟因子與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登革熱的發生風險。因此,本研究將評估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地區登革熱與天氣因子、社會經濟因子及環境因子之相關性。本研究自中爪哇省衛生廳(Health Office of Central Java Province)蒐集2009年至2019年逐月登革熱就診資料,逐月天氣資料來自印度尼西亞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Indonesia Meteorology, Climatology, and Geophysical Agency),洪水事件資料來自印度尼西亞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Indonesian National B

oard for Disaster Management)。年度社會經濟資料來自印度尼西亞统計局(Statistics Indonesia),而環境數據來自地理空間資訊局(Geospatial Information Agency),其中包含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數據。本研究採用遞延非線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評估極端天氣事件與極端天氣異常對登革熱風險的影響,並定義極端低溫及低降雨為第5百分位值,極端高溫及高降雨為第99百分位值,再使用整合分析整合極端天氣事件與極端天氣異常對研究地區登革熱之風險相關性,尋找最低風險溫度值作為模型參考值。

此外,降雨量之最低風險值透過參考文獻進行設定,設在100毫米。在使用氣象距平值的分析時,本研究以0代表天氣因子正常情况的數值,作為天氣因子距平值之參考值。本研究使用普通最小平方(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與地理加權迴歸(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篩選與登革熱相關之社會經濟因子人口密度、失業率、貧困率、地區生產總值(gross regional domestic product, GRDP)、低教育率(low education, Le)與高教育率(high education, He),以及環境風險因子(红樹

林、森林、熱帶草原、農業、水田、灌木、田野、植被、沼澤、河流、湖泊和水庫),透過探索性迴歸評估並解釋變量的擬合度。中爪哇地區研究期間患病率最高的三個縣/市為Semarang City (1,120 /每10萬人)、Magelang City (1,051 /每10萬人) 和Jepara County (883 /每10萬人)。其中雨季(11 月至 3 月)的流行率較高表示中爪哇地區的登革熱具有強烈的季節性模式。本研究同時發現極端高溫對登革熱的影響往往比極端低溫更強烈。極端溫度整合分析顯示,極端高溫對中爪哇東北部地區登革熱患病率有顯著影響。在Semarang氣象站區域相對風險RR 值為 6.4

1 (95% CI:1.16, 35.3)。中爪哇大部分地區極端強降雨對登革熱患病率的影響略高於極端低降雨,其中Tegal氣象站區域之RR值最高,其RR值為10.8 (95% CI:2.91,40.3)。極端低溫和極端高溫對整個研究區域的登革熱風險沒有影響。極端降水整合分析發現,極端降水與中爪哇 Tegal 氣象站西部地區之登革熱風險具有顯著相關,其RR值 為 5.59 (95% CI:1.01, 30.7)。另外,極低的降雨異常影響了中爪哇東部的登革熱風險,其中Semarang氣象站區域的RR值最高,其RR值為2.52 (95% CI:1.64, 3.88)。迴歸分析發現,登革熱發生風險與人

口密度、貧困率及熱帶雨林覆蓋率有相關。本研究進一步比較全球(OLS)與本地(GWR)迴歸模型之評估性能,發現最佳的OLS迴歸模型顯示調整後的R2为0.51,而GWR模型顯示調整後的R2為0.65。此外,相較於OLS模型(464.8),GWR模型具有較低的AICc 值(463.4),代表在本研究中GWR模型比OLS更能解釋疾病的空間變異性,但兩者皆能應用於不同風險因素對疾病風險變異性之研究。根據迴歸分析結果指出,人口密度往往與登革熱之風險呈負相關,儘管在中爪哇中部地區具有正相關,而貧困率在中爪哇的東北部地區顯示出强烈的負相關,此外,中爪哇西部地區的熱帶草原覆蓋率是預測登革熱的最積極影響因素。極端

天氣因子事件及異常現象對中爪哇大部分地區的登革熱發生風險具有顯著相關,而空間分析结果顯示,大多數登革熱病例集中在農村地區,但中爪哇地區部分城市也顯示出較高的登革熱負擔,低人口及廣泛的熱帶草原覆蓋率與登革熱發生風險呈正相關,而高收入(低貧困率)也會增加登革熱的發生風險。此時空分析為改善公共衛生之决策提供了證據,本研究建議根據當地氣候、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實施預防策略及計畫。

圖解統計學

為了解決雨量毫米定義的問題,作者許玟斌 這樣論述:

※一單元一概念,迅速掌握統計基本概念。 ※即學即用,面對新聞報導與政府統計資料不再理盲。 ※圖文並茂‧容易理解‧快速吸收   大數據時代來臨,這些躺在雲端與其他地方的儲存媒體,耗費大量資源收集而來的資料,正在等待我們去處理、應用;而統計學就是一門讓數字說話的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知識工作者不得不盡快學習。   即使是一般善良市民,每天一早翻開報紙或打開收音機時,看到或聽到的各類政治、社會、財經、運動、健康、氣象和股票的新聞,除了重要事件的敘述與追蹤,也會參雜許多統計表格、圖形與數字,可見統計跟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幾乎是離不開的。   面對社會與生活上的各種資訊與議題,若沒有清晰的統計觀念,很

容易陷入五里迷霧、摸不著頭緒。本書即是幫助你劈開迷障的利器。   作者簡介 許玟斌   一位關心全民生計的統計學博士。不僅擁有一身解讀數字的好功夫,更關心一般社會大眾的統計素養;曾出版《巷子口統計學》一書,拯救了無數國民的統計概念。離開教職後,仍持續潛心研究,著書立說。閒暇時喜歡閱讀、思考、游泳與打高爾夫球。   學歷   美國懷俄明大學統計博士   經歷   東海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   東海大學資工系主任   東海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第一章 綜觀統計方法 Unit 1-1 無所不在的統計名詞 Unit 1-2 統計如何讓數字說話? Unit 1-3 那些人該懂些統計

? Unit 1-4 明確定義問題 Unit 1-5 常用統計分析方法 Unit 1-6 可用資料集合 Unit 1-7 資料彙整與呈現 Unit 1-8 催生統計推論的隨機現象 Unit 1-9 以隨機樣本概全的邏輯 Unit 1-10 統計分析演算法 Unit 1-11 為甚麼統計偶爾被人詬病 第二章 產生統計結論的原料 Unit 2-1 可用資料集合的性質 Unit 2-2 資料來自何處? Unit 2-3 直接觀察取樣設計 Unit 2-4 簡單隨機抽樣 Unit 2-5 分層抽樣 Unit 2-6 群聚抽樣 Unit 2-7 系統抽樣 Unit 2-8 非機率抽樣 Unit 2-9

 試驗設計 Unit 2-10 物件屬性度量標準 第三章 彙整與呈現資料集合 Unit 3-1 彙整與呈現資料集合的特徵 Unit 3-2 類別資料的表格 Unit 3-3 類別資料的圖形 Unit 3-4 數值資料的表格 Unit 3-5 數值資料的圖形 Unit 3-6 表示時間序列的趨勢 Unit 3-7 數值資料的趨中位置 Unit 3-8 數值資料的分布位置 Unit 3-9 數值資料的分散程度與狀態 Unit 3-10 莖葉圖、五數彙整與盒子圖 Unit 3-11 統計指數 第四章 細說隨機變數 Unit 4-1 模式化隨機現象的隨機試驗 Unit 4-2 已知樣本空間,計算事

件發生的機率 Unit 4-3 數值化出象的轉換規則 Unit 4-4 隨機變數的機率函數 Unit 4-5 常用理論機率函數 Unit 4-6 常態隨機變數 Unit 4-7 柏氏隨機變數 Unit 4-8 二項隨機變數 Unit 4-9 均值與均等隨機變數 Unit 4-10 指數隨機變數 Unit 4-11 波氏隨機變數 第五章 辨識理論母布 Unit 5-1 辨識理論分布的步驟 Unit 5-2 假設檢定的步驟 Unit 5-3 檢定硬幣出象序列 Unit 5-4 樣本獨立性檢定 Unit 5-5 篩選理論分布步驟 Unit 5-6 參數估計式 Unit 5-7 卡方檢定的理論背景

Unit 5-8 常態分布適合度檢定 Unit 5-9 均等分布適合度檢定 Unit 5-10 確認理論分布之後 Unit 5-11 計算隨機事件出現的機率 Unit 5-12 常見樣本分布 第六章 母體參數區間估計 Unit 6-1 母體參數信賴區間 Unit 6-2 常態參數區間估計 Unit 6-3 常態變異數區間估計 Unit 6-4 變異數已知,常態平均數區間估計 Unit 6-5 變異數未知,常態平均數區間估計 Unit 6-6 大樣本非常態母體平均數區間估計 Unit 6-7 母體比率區間估計 Unit 6-8 指數參數區間估計 Unit 6-9 波氏參數區間估計 Unit 6

-10 小樣本母體參數 Unit 6-11 兩常態母體平均數差異 第七章 母體參數假設檢定 Unit 7-1 參數假設檢定的緣由 Unit 7-2 變異數已知,常態平均數檢定 Unit 7-3 變異數未知,常態平均數檢定 Unit 7-4 母體比率假設檢定 Unit 7-5 指數參數檢設檢定 Unit 7-6 波氏參數假設檢定 Unit 7-7 常態變異數假設檢定 Unit 7-8 小樣本指數母體參數假設檢定 Unit 7-9 小樣本母體比率假設檢定 Unit 7-10 小樣本波氏參數假設檢定 Unit 7-11 兩常態母體參數假設檢定 第八章 漫遊政府統計資訊網 Unit 8-1 解讀農

藥殘留新聞報導 Unit 8-2 檢視內政部天然災害網頁 Unit 8-3 檢視檢肅毒品統計表 Unit 8-4 檢視台北市平均每戶每月水電支出 Unit 8-5 檢視高雄市道路交通事故檔案 第九章 從一張亂數表說統計 Unit 9-1 亂數產生器 Unit 9-2 檢視一張隨機亂數表的步驟 Unit 9-3 彙整亂數表的敘述統計 Unit 9-4 植基於系統抽樣的推論 Unit 9-5 植基於群聚抽樣的推論 Unit 9-6 亂數表個案研究的結論   序 統計數字可靠嗎?   每一個人為自己或為你/妳管理或負責的人群,時時不斷地製作各項決策,而主要決策流程是訂立一組決策標準,分析可

行方案,與選擇最佳效益方案。決策過程當中,有些人唯有依靠神助、主觀或直覺,不過為了有效說服自己與他人,大都數人們寧願相信隱藏在資料集合裡的資訊或統計數字。然而面對一個接一個的選擇,我們依賴的統計數字可靠嗎?   2016年7月6日20點30分,氣象局發布陸上颱風警報,編號第1號(國際命名:NEPARTAK,中文譯名:尼伯特)。隔天7月7日13時15分颱風警報單,發布海上陸上警報,內容包括目前中心位置北緯 21.4 度,東經 123.6 度,即在花蓮的東南方約 350 公里之海面上。7級風暴風半徑 200 公里,10級風暴風半徑 80 公里。以每小時18轉14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近中心最大

風速每秒55公尺,相當於16級風等數據。2016年7月7日,氣象局台中市觀測溫度攝氏32.8度,雨量0。某天氣預報網站更有過去30年這一天下雨的機率11/30,降雨紀錄59.9毫米,平均6.8毫米,平均高溫、平均低溫、最高、最低分別為攝氏32、26、34、23度。   風雨溫度等描述天氣狀況的變數,在使用工具觀察或度量之後,自然現象的一個觀察值就是事件的事實,或稱為隨機變數的一個例子。有些數值並不是直接度量所得,而是利用敘述統計方法彙整例如加權、平均、最高、最低或經驗機率等間接度量結果。如果度量工具與方式沒有瑕疵的話,這些統計數字當然可靠,因為它們是描述事件的事實或事實的函數。所以我們在媒體

看到聽到的外匯、黃金或石油價格,景氣指標與股票市場指數等等,無論計算公式多麼複雜,都是可靠的統計數字。   很可惜,描述事件事實的統計數字,對於決策的幫助並不顯著,因為這些數字只是隨機現象的特定或部分觀察值集合,我們要的不只是過去事件的紀錄或特徵,我們要的是能夠輔助因應未來事件的預測或估計的資訊。例如一般人並不在乎颱風在哪裡生成、名字編號、或之前的行進路徑與性質,我們要的是預估登陸時間、地點、風速、方向與雨量等資訊。   大約距離3000公里遠人們就開始關切將要或可能誕生的颱風,相關地區的學者專家們無不應用各式模式在不同時段預測未來的發展,氣象局的颱風警報單當然也有包括未來某時間點颱風動向

的預測。預估颱風動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許是變數的取捨或人算不如天算,因此各氣象機構的預測常常大為不同。哪一個預報比較可靠呢?   大多數天氣預測系統,是一種天氣變化的模式模擬研究,從收集與彙整模式輸入資料或參數,模擬過程與輸出數據分析,無不與統計方法息息相關。從統計的角度來說,一次模擬結果也只不過是隨機現象的一個例子,如果根據數次甚至只是一次預測的結果就評斷某機構或某模式的表現,大有可能形成瞎子摸象的結論。   預測隨機現象出現某一事件,或估計出現某事件的機率,基本上是在沒有規則的觀察值數字堆中找尋規則,是一種植基於機率理論無中生有的技術。從機率的定義來說,某事件發生的機率等於無限多

次的觀察出現這事件的相對次數。然而發生機率很高的事件,沒有發生就是沒有發生,相反的發生機率微小的事件,發生就是發生了,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自然現象,本來就是無緣無由就發生了,統計理論嘗試依據一定數量的觀察值尋求代表一個隨機現象的一個理論機率函數,然後某事件發生的機率才得以計算。如果觀察值數量不足以辨識一個潛在的機率函數,敘述無頭無尾的隨機現象的方式是使用相對次數或經驗機率表示某一個事件出現的可能性或機會。   我們可以不知道氣象組織如何發展模擬模式、進行模擬、輸出分析與解讀等過程,但是我們可以依據一個氣象組織的過往紀錄,計算正確預測某事件例如風向西北、平均風速15級或累積雨量介於(3

00-500)毫米之間的相對次數,進行評估這個組織預測颱風動態的統計數字的可靠性。   度量與收集隨機現象的觀察值,彙整與呈現資料集合特徵的圖表數字,辨識代表觀察值集合的理論機率函數,估計未知參數的信賴區間與檢定參數是否落入某一範圍,介紹與舉例說明這些形成可靠統計數字的過程,構成本書的內容。   感謝   感謝發行者五南圖書公司,主編侯家嵐小姐,責任編輯劉祐融,文字校對鐘秀雲、許宸瑞,美工設計張淑貞,封面設計盧盈良,以及前副總編輯張毓芬小姐,衷心感激各位在發行本書各個階段的協助、支持與辛勞。   Unit1-3那些人該懂些統計?每天一早翻開報紙或打開收音機,就會看到或聽到各類訊息,包

括政治、社會、財經、運動、健康、氣象、股票的新聞,除了重要事件的敘述與追蹤,也會參雜許多統計表格、圖形與彙整數字。購買新車時人們大都以售價、大小、顏色與品牌來度量一部車的價值。有一個試驗將100位男士隨機平均分成兩組A與B,根據些微差異的兩輛新車相片請A組的50位先生評估哪一部車子較為值得購買,而給B組的兩張相片僅其中一張是一位美女與車子的合照。結果B組50人中的37人認為那輛美女加持的車子較為值得,而同一輛車子在沒有美女合照相片的A組中僅有13人選擇它。同理根據多次這類試驗,廣告行銷人士可以利用統計技術,了解市場走向、需求數量、包裝方式與獲利狀態等輔助決策的有用資訊訂定未來策略。每當大約距離

台灣幾千公里,遠在東方太平洋海面出現熱帶性低氣壓時,大家就開始關切是否形成颱風或會不會放颱風假。新聞媒體每天採訪氣象局人員並參考相關國家的預報,組合所謂最新動態,近乎瘋狂的程度真是不可思議。氣象局的專家們除了忙著觀測,也必須應用統計理論與技術進行耗時的模擬,發布包含無可避免的誤差的預測,因此大約每隔30分鐘,預報員或電視主播說明颱風動向的內容不外乎,目前是否形成颱風或未來行進路徑變數很多,不排除有發生大雨的機率,也不排除有襲台的機率。如此不確定性的訊息似乎沒有任何價值,又機率是度量事件出現的機會或可能性的一個0與1之間的實數,可以增減但不該使用於有或沒有的敘述。人類怎麼知道某種病症應該服用哪些

食材或藥品呢,在以前只能透過親嘗百草的經驗,今天醫學科技分析病因或缺乏元素以決定對應成分的比例與劑量。抽菸導致肺癌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雖然世界各地幾乎出現相同的數據,顯示肺癌病患中抽菸者人數大約是非抽菸者的9倍1,但是沒有辦法透過人體實驗斷定形成因果關係的結論。

大尺度環流變化對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及臺灣區域降雨之影響

為了解決雨量毫米定義的問題,作者紀佳臻 這樣論述:

本研究第一部份主要針對秋季期間 (9月至11月),通過西太平洋西北側海域(120°-130°E、20°-35°N)的颱風頻率年際與年代際變化進行診斷分析。結果顯示,秋季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移動路徑於1998年發生轉變,通過20°N以北的頻率增加,整體颱風移動路徑有往北偏轉的趨勢。對應北太平洋環境場特徵則呈現負PDO相位,低層輻合中心位於西太平洋海洋大陸附近,誘發臺灣附近出現氣旋式環流距平,提高20°N以北的颱風生成機率,加上太平洋副高往西擴張延伸,受到高壓西南側東風及東南風導引,更容易讓颱風往西北方移動,提高颱風通過20°N以北、120°-130°E的機率。1998年之後,颱風活動特

性也同時受ENSO影響。El Niño期間,颱風通過西北側海域機率較低,La Niña期間,若西太平洋輻合中心位於130°E以西,則通過上述區域的機率偏高,不過,若輻合中心位於130°E以東,則相對偏少。當颱風通過該區域的頻率較高(低)時,臺灣秋季的降雨量相對較多(少),兩者之間有高度正相關。第二部分主要針對臺灣降雨變化進行探討,透過氣象局及科技部TCCIP計畫所提供之降雨量資料,分析臺灣大雨 (日降雨量≧80 毫米) 和豪雨 (日降雨量≧200 毫米) 發生頻率變化,發現大 (豪) 雨事件主要出現在5至10月,其中又以7至10月發生頻率最高,日降雨量達80毫米 (含) 的大雨事件和200毫米

(含) 以上的豪雨事件發生頻率,分別占了年總發生頻率的61%和80%。夏秋季大雨和豪雨發生頻率變化,與該年受颱風影響頻率高低有關,海洋及大尺度環流條件則扮演關鍵角色。從年際變化來看,大雨和豪雨發生頻率偏多(少)年,太平洋西側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較為偏北(南),颱風往臺灣移動機率較高(低),全臺大雨發生頻率也相對增加(減少)。從長期變化來看,大雨和豪雨頻率增加,主要由颱風影響臺灣頻率高低所決定,非颱風系統的貢獻相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