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離合器7速自手排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分享] 小施介紹SKODA DSG雙離合變速箱- car - PTT職涯區也說明:3 F 推Richie1105: Skoda有自產DQ200 04/25 14:39 ... 13 F →edwardhsu: 雙離合本體就是手排大腳一點減少半離合的時間準沒錯 04/25 15:00.

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蔡南全所指導 趙俊傑的 智慧型最佳換檔地圖與硬體迴路實證 (2016),提出雙離合器7速自手排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換檔地圖、動態規劃演算法、支持向量機、能量管理策略、神經網路滑模控制、硬體迴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所 曾全佑、余致賢所指導 葉家郡的 自手排變速箱換檔機構總成設計與分析 (2014),提出因為有 換檔機構、同步器、無離合器、自動手排變速箱的重點而找出了 雙離合器7速自手排缺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Re: [問題] DSG變速箱(乾式七速變速箱dq200)使用請益- 看板car則補充:引述《ccc101419 (還是養狗吧)》之銘言: : 即將從CVT進入DSG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的世界: 好像不能再D檔一路到底: 以前FIT的S檔都是好玩才玩玩撥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雙離合器7速自手排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智慧型最佳換檔地圖與硬體迴路實證

為了解決雙離合器7速自手排缺點的問題,作者趙俊傑 這樣論述:

對於主要動力源為內燃機引擎(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之車輛,在引擎轉速與扭矩的物理限制下,須透過變速箱(Transmission)的轉速/扭矩轉換以達到車輛之實際動力需求。 而現今市面上大多數的自動變速系統皆屬於離散性齒比(Discrete-ratio)的變速系統,故換檔會造成引擎操作點發生大幅度的改變,進一步影響油耗表現及駕駛性能。 因此,該如何決定換檔時機並設計一套換檔策略(Gear Shift Strategy)是一個重要課題,其中又以製作換檔地圖(Gear Shift Map, GSM)為目前各大車廠最常使用的方法。有鑑於此,本研究針對傳統汽油

車(Conventional Pure ICE Vehicle)與配置皮帶式馬達發電機(Belt-driven Starter Generator, BSG)之輕度混合並聯式油電混合動力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各設計一套換檔地圖,其針對「燃油經濟性(Fuel Economy)」以及「駕駛舒適性(Driving Comfort)」進行最佳化,利用動態規劃演算法(Dynamic Programming, DP)找出最佳的檔位點; 接著使用聚合式階層分群法(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HC)處理DP計算獲得的資

料點; 最後使用分類演算法(Classification Algorithm)-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找出各檔位之間的最佳換檔超平面(Shift Hyperplane),藉此獲得兩檔位之間其自動換檔時機隨設計參數變化的規則。 另一方面,油電混合車之性能表現不僅受變速箱的檔位變換所影響,亦會與能量管理策略(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EMS)息息相關; 因此,該如何利用馬達與內燃機引擎間的互補特性來改善車輛性能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本研究採用神經網路滑模控制(Neural Network Sliding Mode Cont

rol, NNSMC)作為BSG油電車的能量管理策略,作者利用兩組徑向基底神經網路(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RBFNN),即: RBFNN #1與RBFNN #2,並搭配滑動模式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構成一線上可實現之即時控制策略(Real-Time Control Strategy)。 首先,將動態規劃(DP)計算所獲得的最佳動力分配比(Power Split Ratio, PSR)當成RBFNN #1的訓練樣本,並藉由此離線(Off-line)訓練完成的神經網路架構,於線上辨識出車輛在特定扭矩需求下所

需之動力分配值。 然而,行車型態(Drive Cycle)對於油電車之各項性能影響甚大,故額外加入RBFNN #2作為線上(On-line)之神經網路架構,並根據所遇到的路況來更新參數,以適當調整RBFNN #1辨識得出的動力分配值,使整體控制策略更具強健性,藉此適應現實之各種駕駛狀況並穩定系統之電池電量(State Of Charge, SOC),再搭配本研究設計完成之最佳換檔地圖,進一步改善油耗並提升駕駛舒適性。關於本研究所設計的“換檔控制策略”與“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之初步驗證工作,即利用車輛模擬軟體ADVISOR (ADvanced VehIcle SimulatOR)與MATLAB/S

imulink建立的後視模型(Backward-facing Model)與前視模型(Forward-facing Model)進行電腦模擬與分析; 另外,為了評估本研究所提出之控制策略在實務面之有效性,將設計完成的控制策略寫入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中,並採用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車輛系統的控制器區域網路(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or CANbus)作為控制器的溝通橋樑,藉此導入真實世界駕駛至其中以進行硬體迴路(Hardware-In-the-Loop, HIL)實驗。 本論文共選用十種行車型態來驗證研究成果,由電腦模擬結果可得知:

(i)於傳統汽油車的部分,燃油經濟性之平均改善率為5.86 %,駕駛舒適性之平均改善率可高達16.18 %。 (ii)在BSG油電車的部分,燃油經濟性之平均改善率可高達20.31 %,駕駛舒適性之平均改善率可達17.18 %。 最後,由硬體迴路實驗得知,實驗結果與電腦模擬結果之改善趨勢及幅度相當一致(兩種驗證方法之誤差值低於3.5 %),也進一步驗證了本研究所提出之“換檔控制策略”與“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不管在理論面還是實務面皆能有優越的成效,因此極具潛力將它們應用於實際車輛上。

自手排變速箱換檔機構總成設計與分析

為了解決雙離合器7速自手排缺點的問題,作者葉家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針對一顆由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所開發之雙馬達無離合器式自動手排變速箱(Automatic Manual Transmission, AMT)總成,分析與設計內中之換檔機構(同步器總成與換檔機構),而此AMT搭配兩顆馬達與兩組相異齒比之手動變速器總成,再以晶片根據換檔策略控制機構完成自動換檔功能。因為所研究的AMT省去離合器,換檔必須進行電子同步與機械同步,本研究即針對同步器總成之各項零件進行理論探討、機械作動、重要參數分析和零件幾何設計,並模擬同步器作動過程各項參數變化,然後進行特性探討,包括換檔過程中同步力矩之變化與轉差變化等,以便未來進行同步器設計之參考。另外,為了避免在行駛換

檔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同步撞齒之情形,達到換檔平順與快速之目的,本研究透過分析同步器所需摩擦力矩與換檔軸向力,以及各項可行性分析,提出一種預入檔型的AMT換檔機構,然後透過製作實驗系統進行研究。實驗結果證實,本研究機構確實可將控制邏輯簡單化。在同步器分析方面,本研究發展出一個同步器模擬程式、一套同步器換檔問題之系統分析方法,以及一組測試各項同步器零件參數之實驗平台,以便應用於改善變速箱中之換檔撞齒問題和簡化換檔控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