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亞 前叉 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明志技術學院 工程管理研究所 陳一郎所指導 余銘倫的 軀幹角度對自行車騎乘舒適度之效應分析 (2003),提出集 亞 前叉 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因工程、軀幹角度、主觀不適評比、自行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集 亞 前叉 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軀幹角度對自行車騎乘舒適度之效應分析

為了解決集 亞 前叉 評價的問題,作者余銘倫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自行車騎乘者的軀幹前傾角度對於身體各部位主觀不適評比的影響,透過250名受訪者實地調查及20名男性受試者的騎乘實驗分析,試圖尋求使臀部與肩頸部位不適評比達到騎乘者主觀平衡的最適軀幹角度。研究結果發現,騎乘者軀幹角度愈趨向直立,臀部不適評比值愈高;軀幹前傾角度愈大,臀部不適評比值愈小,但也伴隨逐漸升高的肩頸部位不適,當軀幹角度趨近於38˚時,騎乘者的臀部及肩頸部位的不適評比達到主觀感受上的平衡,此軀幹角度對於未來自行車設計上具有參考價值。實驗結果也發現,不同車種是造成軀幹角度差異的主要因素,其中下彎式與其它兩種(上彎式與平直式)自行車的差異較為顯著(p0.05),亦即相較於踩踏負

荷,不同軀幹前傾角度的能量消耗並無太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