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鍋底部裂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華科技大學 機電光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吳玉祥所指導 黃重浩的 提拉速率對藍寶石晶體生長影響之研究 (2011),提出陶鍋底部裂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凱氏長晶法、藍寶石、單晶、提拉速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陶鍋底部裂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提拉速率對藍寶石晶體生長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陶鍋底部裂痕的問題,作者黃重浩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凱氏長晶法(Kyropoulos method)來生長藍寶石(Sapphire)單晶,探討藍寶石生長過程中,提拉速率的快慢對藍寶石品質之影響。在以較快的提拉速率設定晶體生長參數中,先以0.5 mm/hr持續24小時,再以0.3 mm/hr持續15小時,最後以0.1 mm/hr持續90小時直到製程結束;而較慢的提拉速率是以0.3 mm/hr持續65小時,接著以0.1 mm/hr持續93小時直到製程結束。將兩顆晶體進行外觀形狀與清澈度比較,並以強光照射觀察晶體內部雜質及氣泡等巨觀缺陷分析。結果顯示,提拉速率較快的晶體,因初期生長時間過短,造成晶身生長過快,晶體形狀類似圓錐狀,且出現晶體

黏鍋的情形,晶體出現三個重大缺陷:首先是黏鍋處在脫離坩鍋時出現裂痕;再者晶身過於接近坩鍋,導致晶體在冷卻階段降溫過快,出現大面積裂痕;最後晶體底部附著大量的雜質,無法達到商品化的要求。提拉速率較慢的晶體,因晶體初期與中期的生長階段緩慢且長時間生長,因而呈現明顯的圓柱狀,沒有因為過快的生長造成黏鍋情形發生,晶體呈現透明狀,可符合商品化的規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