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慈車庫洗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阿慈車庫洗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瑪斯.林區寫的 詩人葬儀社【生死兩全套書】 和桃樂絲.諾特瑞秋.賀立斯的 教養的初心:流傳60年的經典育兒小詩,日本暢銷150萬冊的家庭教育聖經(隨書贈【中英對照】經典格言全彩海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阿慈車庫】玩虛擬貨幣破產!沒搞懂千萬不要嘗試from 虚拟 ...也說明:沒搞懂千萬不要嘗試from 虚拟货币洗白⚠️黑客联系方式lvbug·com手输⚠️加密货币洗白比特币btc洗白usdt洗白u币洗白mid Watch Video. Preview(s):. 【阿慈車庫】玩虛擬貨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讀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歷史學系 洪健榮所指導 劉宸瑄的 鐵道與煤礦業文化資產保存之研究 ——以平溪線為例 (2020),提出阿慈車庫洗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溪線、鐵道觀光、文化資產保存、地方新聞、平溪線百年紀念。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王俊雄所指導 黃冠智的 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建築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現代教堂、建築現象學、建築精神、公東高工、達興登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慈車庫洗白的解答。

最後網站[討論] 阿慈車庫針對爆料公社的文章回應- 看板car - 批踢踢實業坊則補充:重點整理1.版本錯誤: 因為業務的不專業,誤把E版當G版賣有提供原價收回或退款,買家選退款, 阿慈直接退款7萬原價差再包1萬紅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慈車庫洗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詩人葬儀社【生死兩全套書】

為了解決阿慈車庫洗白的問題,作者湯瑪斯.林區 這樣論述:

  詩人葬儀社Poetic Funeral Home【生死兩全套書】   散文集I《死亡大事》× 散文集II《活在一個愛恨剛剛好的世界》   【好好活著,不容易;死了,就請好好安息吧!】   看美國得獎詩人禮儀師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怎麼扛家族事業   經手過多少死別,就看見多少顆缺了角的心   左手寫詩,右手納棺   雙手緊握生與死的界線   他走在生死的結界,勇敢與浪漫同行!   《死亡大事》+《活在一個愛恨剛剛好的世界》,   兩本散文集一起讀,更見相互對話生動之情   ※※※※※※   《死亡大事》   【本書,是1997年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之作】   

《美國心玫瑰情》《噬血真愛》《六呎風雲》編導艾倫‧鮑爾(Alan Ball),說:   「當初規畫《六呎風雲》影集時,   要數閱讀湯瑪斯.林區的《死亡大事》幫助最大,   是它給了我為這部影集定調的靈感。」   【是禮儀師更是詩人,有關生死的思索,愛的追問】   每日每日為鄉親辦理身後之事   死亡從來不是輕鬆二字   要說的要表達的太多,要愛的要留住的太難   入火或入土均安,死者已矣,而我們在失落中堅強著   【這個世界讓人流淚,人類必死的命運讓人心如刀割】   這本書,是全體喪葬業者、禮儀師,以及你我的生死研習   「身兼禮儀師與詩人角色的作者,告訴活著的我們,該如何去做有關死亡的

功課,並將生與死的討論昇華成藝術性的語言。」   「辦喪事,儀式引領死者回歸天地,一切平靜;這儀式性行為則平撫生者,熨貼我們失落無著的靈魂,乃至送走隱隱深藏於心的愧疚自責。」   ●本散文集共分12篇,以第一人稱,貫穿全書書寫。   ●作者湯瑪斯.林區以其殯葬業葬儀師兼詩人的角色,以介乎生者與死者橋梁的身分,以自己親身其中的經驗娓娓道出對死亡的深刻思考,筆法冷凝,卻又不失溫暖與幽默。   ●作者湯瑪斯.林區並且深刻地思考、關心活著的人如何去「活」,如何面對信仰,如何面對紛呈的人際關係……他沒有什麼所謂的標準答案(事實上,關於人生,誰會有呢?),他只是真誠地書寫著,寫下一篇篇略帶悲傷、詩意

深沉的散文。   ●本書有個重要命題,那就是「愛與死亡,或說性與死亡」,它們既是同義字,也是反義字,甚至有某種推進的意味──「愛→性→死亡」。   ●因為愛與被愛,我們百感交集地感受著,紮實飽滿地活著;每日每日地見證死亡,作者湯瑪斯‧林區其實更是在說人與人、人與信仰之間有關「愛」的故事。   ※※※※※※   《活在一個愛恨剛剛好的世界》   【這本散文集,是1997年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之作《死亡大事》一書續作】   20篇令人動人的散文,精彩溫馨、辛辣嘲諷依舊,   主題囊括好友、已逝鄉親、親愛家人,以及對殯葬業本質與市場的省思   人間大小事,是一場抓住和放手的永恆遊戲   抓

住了,卻要放掉,好難   愛與被愛、愛與被傷害,愛與宛若新生   我們天天都在重複練習著   「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湯瑪斯‧林區,身兼禮儀師、詩人兩種身分,書拿在手上,便有種『掌握生命真相』的安心感……真的,他以漂亮簡潔的文字,說著最誠摯的人間事,而有時行文、思想略顯偏激嘲諷的他,更是貼近人心,教人拍手叫好!」──好讀書評交流網站(Goodreads),網友Becca,5顆星推薦 各界動容推薦   文學界──詩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芳明   文學界──詩人、新銳歷史作家、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廖彥博   殯葬界──萬安生命事業集團董事長  吳賜輝   學術界──台

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吳庶深   醫學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  周希諴   醫學界──《親愛的,我不想太早離開》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周昌德 好評推薦   【各界讚譽】   當初規畫《六呎風雲》影集時,要數閱讀湯瑪斯.林區的《死亡大事》幫助最大,是它給了我為這部影集定調的靈感。──《美國心玫瑰情》《噬血真愛》《六呎風雲》編導艾倫‧鮑爾(Alan Ball)   ……林區讓人想起愛爾蘭詩人葉慈……他的文字如此強勁有力、充滿原創性,並深具精神層次與美感上的純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   林區這些

下筆生動、情感強烈的散文,不僅揭露人類社會的隱蔽之境,也揭開了我們內在的隱密心情。──《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林區的散文充滿了對人的關切,並對生活中的悲傷、幽默,和偶爾讓人吃驚的那種不可捉摸,帶有非常細膩的觀察……強烈推薦此書,給那些對詩懷有特別情感的人、對愛爾蘭以及對喪葬與文化傳統有興趣的人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不只是他身為殯葬業者的生活點滴,更是長久以來,喪葬所帶給人類意義的觀察心得。──《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   林區近乎撼動人心地帶我們一窺殯葬這門行業的點滴,真實感受其中的血和淚,也閱覽了人生的最後詩篇,撫慰了讀者的心……這是一本細緻

、感性而充滿智慧的書。──《波士頓週日環球報》(Boston Sunday Globe)   林區用了極大篇幅描寫自己所愛的人,他以生花妙筆表現出他們從容的幽默感,以及毫不掩飾的深情……這是一本讓人印象深刻、節奏明快的散文集。──《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本引人深思的書,不會太煽情、也不至於太冷情,它恰如其分訴說了,死亡(以及身為殯葬業禮儀師的作者)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克斯評論雜誌》(Kirkus Reviews)   非常激勵人心、非常特別的一本散文集,書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性、不以為然的嘲諷,以及再健康不過的坦白直率。──《國家雜誌》(

The Nation)書評   本年度的文學作品大概找不出比這本書首章〈入土為安〉更好的開頭──『每年,我都要埋葬好幾百位鄉親』,而接下來的內容也沒有辜負這驚天動地的開場白……即使在這以第一人稱觀點記錄文字的盛產年代,這也是一本獨樹一幟的作品。──《君子雜誌》(Esquire)   一本非比尋常又動人心弦的書。林區的文字優美動人……書裡每個章節都讓人沉迷其中,林區以他身為殯葬業者的觀點,引導讀者重新認識生、死,以及最重要的愛。──《她雜誌》(Elle)   林區賦予了死亡課題生命,更將生命與死亡化成藝術。──《閒暇雜誌》(Time Out)紐約版   太精采了……辛辣中帶著親切的文風,

讓人卸下心房暢快地讀著。──《優涅讀者雜誌》(Utne Reader)   林區是個十分特別的作家,他從身為殯葬業禮儀師的角度出發,將自己對生命的深思、道德的複雜扣問都寫進了這本散文集……他讓我們不禁深思起死亡的意義──為何我們總是迫不及待擺脫死去之人,然後才在回憶裡永遠惦念著……──紐約大學醫學院文藝暨醫學資料庫(The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Literature, Arts & Medicine Database)選書   【各方好評】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4.5顆星推薦   ●邦諾網路書店(Barnes & N

oble),4顆星推薦   ●鮑威爾網路書店(Powell's Books),5顆星推薦   ●好讀網站(Goodreads),4顆星推薦   ●電影資料庫IMDB,愛爾蘭電視電影《Learning Gravity》 (aka the Undertaking) ,8.3分推薦   ●電影資料庫IMDB,美國公共電視製播影集《Frontline : the Undertaking》,6.8分推薦 作者簡介 湯瑪斯.林區 (Thomas Lynch,1948~)   【得獎詩人禮儀師】   愛爾蘭裔美國人。散文作家、詩人、講師,並在密西根州密爾福市經營「林區與子葬儀社」(Lynch &

Sons funeral home)。他從事禮儀師工作已超過四十年,此為家族事業,已傳承至其子姪輩第三代。   很難說他先是一名詩人,或是一名禮儀師,畢竟死亡與詩作之間,互文性如此深厚密切。林區長期為人文藝術類型雜誌、質報供稿,如《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倫敦書評雜誌》(London Review of Books)、《巴黎評論雜誌》(The Paris Review)、《哈潑雜誌》(Harper's)、《亞特蘭大雜誌》(The Atlantic)、《基督教世紀雜誌》(The Christian Centur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

報》(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泰晤士報》(The Times)等刊物,文體包括詩作與散文。   《死亡大事》(The Undertaking)是他於一九九六年完成的第一部散文作品集,以精練冷凝、諷喻犀利又不失暖情關懷的詩意攫住了文學界、心理勵志界的目光,迄今已翻譯成八種語言版本。   《活在一個愛恨剛剛好的世界》(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是他前一部精彩散文集《死亡大事》的續作,精彩溫馨、辛辣嘲諷依舊,主題囊括好友、已逝鄉親、親愛家人,以及對殯葬業本質與市場的省思。前後兩本散文集一起讀,更見相互對話的生動之情。   林區目前共創作

了《與海瑟‧葛雷斯一同滑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等五本詩集、三本散文集、一本短篇故事集,以及與一位牧師合著有關喪禮的書《The Good Funeral》,目前仍創作不輟。   個人網站:www.thomaslynch.com 譯者簡介 王聖棻   譯有《大亨小傳》、《基督教的故事》等。 魏婉琪   清大中文所畢,曾任報社編輯,譯有《冰狗任務》等。   合譯作品有《卡娣的幸福》、《星星婆婆的雪鞋》、《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短篇小說選集》、《人性枷鎖》、《哭完了就要笑啊: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等。兩人目前旅居加拿大。 《死

亡大事》 ●開場白 01 入土為安 02 格萊斯頓 03 克拉普 04 上帝的右手邊 05 文字織就的肉體 06 高爾夫墓場 07 瑪莉和威伯 08 斯維尼 09 諸聖節前夕 10 艾迪叔叔的公司 11 潔西卡、新聞獵狗和棺木買賣 12 生前告別致詞 ●謝辭 《活在一個愛恨剛剛好的世界》 ●寫在前面 01 動靜之間 02 再談斯維尼 03 讀經 04 子宮 05 大變化、小抱怨與未來的榮景 07 真愛備忘錄 08 德卡、汀吉、班吉與我 09 死了的神父 10 釣魚的故事 11 愛的盲目 12 殯葬反斗城 13 小約翰,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14 千禧貓 15 契機 16 橡樹林公墓的糾葛 17

諾拉 18 雷諾 19 再說兩句 20 時間啊時間 ●致謝 作者序 《死亡大事》開場白(摘錄) 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   一開始,我以為那表示他「把人帶去埋了」(took them under)。當時是一九五○年代,而我是禮儀師(undertaker)的小孩(正確地說,是好多個小孩的其中之一)。這對我來說其實沒什麼,但對當時玩在一起的朋友而言,可是不得了的大事。   有個玩伴這樣問:「他都『做』些什麼事?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啊?」   我就說,我覺得一定要有洞才行,就是要挖洞啊,然後還有身體,死人的身體。   「他把死人的身體帶去『埋』,懂嗎?放進『地底下』。」

  通常,朋友們聽到這裡就閉嘴了。   不過呢,我說是說得言之鑿鑿,心裡其實沒那麼肯定。我在想,為什麼不是叫做「埋人師」(underputter),也就是把死人「放在」(put)地底下埋葬掉。說是「帶」(take)他們,確實有點不太對勁;我是指,如果人已經死了,也就不需要有人「帶」著去地下了。就好比,你會「帶」妹妹去藥房,但你會把腳踏車「放在」車庫裡。那個時期的我,很喜歡把字詞和字義當成遊戲來玩。   為了當輔祭,七歲的時候,我被送去學拉丁文。那是我媽的主意。她說,如果我對上帝很小氣,上帝也不會對我大方。這句話似乎有它的道理,就算不是,也是我媽希望我明白的事,而那對我來說,已是最接近真理

的一句話。   拉丁文很神奇也很神祕,一大堆母音讓這個語言讀起來很有意思。每個星期二下午四點,我和聖高隆邦教堂的肯尼神父碰面,學習牢記這些古老的音節。他會給我一張卡片,上頭紅色的部分是神父的,黑色的部分是我的。他來自愛爾蘭,跟我爸的叔叔一起在神學院唸書。這位叔公年紀輕輕便死於肺結核,後來我出生時就是以他為名。當時,我隱隱覺得去當輔祭這件事是我媽和神父串通好的,後來還真的接受了任命。   多年後,神父把這件事一五一十說給我聽;那時他剛退休,回到了戈爾韋郡的鹽丘市。對他來說,這個世界和教會的改變實在太劇烈。我還記得他跟我爸在教堂後頭碰面的情景。   那時,我總在下課後去葬禮幫忙,我爸穿著護柩

人的禮服,戴著手套,別著胸花,從頭到腳一絲不苟;他背後,是一具棕色的棺木,和一群低低抽泣的亡者家屬。神父的祭服已經從黑色換成白色,原本說拉丁文的彌撒全都改說英文,連儀式的先後順序都不一樣了,肯尼神父對此完全不能接受。   「愛德華!」他一到教堂後頭就大吼,「人家要我和大夥一起『慶祝』葬禮,所以把你那張正經八百的臉給我拿掉,而且還要很親切地告訴葛利馬蒂太太,我們主教大人希望她高高興興地辦她死去丈夫的葬禮!」   葛利馬蒂家已很習慣肯尼神父這種諷刺的口吻,看起來完全不為所動。   我手上提著一桶聖水,站在神父跟我爸中間,一邊是白衣一邊是黑衣。   「告訴你,下回我們就會在洗禮儀式上,痛哭流涕以

示哀悼了……」肯尼神父還在繼續火上加油。   「神父,時間到了。」我爸說。   身穿白色十字褡、一臉忿忿不平的神父在靈柩上撒了一些聖水,然後轉向聖壇,管風琴師彈起新讚美詩中幾段輕快的旋律。神父狠狠看了他一眼,示意他別彈了,然後從鼻孔深深吸了口氣,以他那憂傷的男高音音色吟唱來自自己家鄉的〈引進天堂〉,表達哀悼與慰藉。   神父很清楚,一切都變了。   這類事情見多了之後,我漸漸明白,我爸這一行在死者身上花的功夫少,更多的,是讓活著的人接受親朋好友逝去的事實。   隨著歲月遞嬗,言語更替,我爸所從事的這個行當也有了好些新名字。   「殯葬從業人員」(mortician)──這個名號他大概受不

了,因為聽起來活像什麼科學研究員之類的新奇東西,跟汽車、電視和各式家電一樣,總在永無休止地換包裝,創新,改良。   「葬禮指導師」(funeral director)──聽起來很符合現實,老爸也的確具備早期以「葬儀社」指稱業者、如今風向轉為「葬禮指導師」的特徵,他一直相信有困難的家屬需要的是「人」,而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場所。   但是他照著鏡子,鏡裡的人還是當年那個禮儀師,那個總是和生者一起面對死亡、發誓會盡己所能做好一切的人。埋葬死者這件事沒有跟著名字一起變新,它還是很古老,在他認為,大概和生命本身一樣老。   跟我一起廝混的朋友還想多知道一些更驚悚的情節。   正如電視上大偵探喬‧

佛萊迪掛在嘴邊的話──「事實……就擺在眼前」,因此我們圍成一圈,抱著我爸以前上葬儀學校時買的兩本書《格雷解剖學》和《貝爾病理學》,看著一堆肢體殘破不全的、得病的,還有死亡的照片,模樣之鬼祟跟後來看色情書刊沒什麼兩樣。   但事實多半不如想像精彩。比如說,沒有誰會從靈柩裡坐起來,也沒有人看過鬼。我還沒見過哪個死人的指甲或頭髮會一直長長。屍體變僵硬並不稀奇,死掉的人其實很平常,平常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活著的人才一點也不平常,成人雜誌裡皮光肉滑的女性胴體也不平常,我們隨年華老去而越顯精彩及醜怪的生命,也一樣不尋常。   也許對每個世代來說都是一樣的──性與死亡,都是必須完成的功課。   我

的父母從高中時期便相識熱戀,畢業時正好碰上二次大戰爆發。我媽一邊繼續讀大學一邊在醫院工作,我爸則跟著陸戰隊第一師遠征南太平洋,之後又去了中國,兩人在戰爭結束後結了婚。他們的世界看起來充滿各種可能。他們的性,因饑餓與擦身而過的死亡而增強,又因擔心懷孕而壓抑,因戰事爆發而延遲,最終在嬰兒潮中開花結果。性和死亡,對他們來說是反義詞;正如在我們心中,俠客與惡棍,貞女與蕩婦,這些人對那些人錯一清二楚的既定形象那樣。   在大戰時期與大蕭條期間出生的孩子如他們,通常帶有浪漫與忠貞的特質──強烈渴望保障,尋求安全感,希望一切長長久久,做生意能眼光精準,並找到一塊安身立命之地。他們結了婚就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住得離城市越來越遠,過著彷彿長生不老的生活。   我們嬰兒潮這一代則在核子武器的致命威脅下出生,在古巴和柏林飛彈的瞄準中成長,對待愛情和死亡的態度就像電視上播放的卡通影片。我們抬頭望天空,低頭看新聞。防空洞是我們遊戲的場所,而就在我們從防空洞走出、或說進入青春期之際,災劫降臨在甘迺迪總統身上。   那個星期四,我們這些讀高中或國中的青少年,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性幻想和骨盆腔裡代表青春與慾望的新生器官上,轉而思考生命裡發生的第一樁死亡事件。這是性和死亡的偶然交會嗎?是我們生命裡創造與毀滅力量意外地相互衝擊嗎?我們的生命與死亡是不是從此變得更隨機了呢?   於是,無論是不知不覺,是機緣巧合,是意

料之外,還是不顧一切,只要伸手能及,我們都要緊緊抓住自己喜好的事物。我們這一生也就走這麼一遭,如果不能和所愛的人在一起,那麼親愛的,至少可以去愛和我們在一起的人。有時,我們甚至託上天的福,萬事如意地老去……儘管借用視覺詩人卡明斯(e. e. Cummings)的細膩隱喻手法,這似乎帶點「北極熊穿起了溜冰鞋」的滑稽意味。   正因為擔心天有不測風雲,所以我們計畫著傳宗接代,結婚之前要先試婚,雙親的葬禮要事先安排。只因我們從旁人身上得知、並且深信,迎接新生命,迎接真正的愛情,乃至迎向死亡,這些感受全都可以事先預習。然而這所有的計畫、所有鉅細靡遺的安排,所有對於父母這沒做好那沒做到的牢騷抱怨,卻只

是讓我們挫折更多,離婚更多;相信,很快我們就會比這世上任何二十歲世代的人「凱沃克」(kevork)得更多,意即「試圖自殺」更多。(未完,待續) 《死亡大事》譯後記 葬禮,自始至終就是一種情感的產物 王聖棻、魏婉琪   死亡是必須面對的事,人生在世,沒有逃得過的。活得短,可能只需要面對自己的,活得夠長,還得加上許多別人的。活得越長,見得越多。   見得多了,對於死亡的看法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呢?《死亡大事》這本書就是另一個視角,來自一個四十多年經驗的美國禮儀師──湯瑪斯‧林區。當然,有些時候他也兼具家屬身分。   林區是個有意思的人,這也許和他所在的時代、和他的多重身分有關。他是個嬰兒

潮年代出生的美國人,他的父親參與了二戰,他自己則碰上了越戰,幸運的是他沒抽上去越南的籤。接著,他迎接了美國的反戰與嬉皮年代,自由、開放、女性主義萌芽,而他當時正年輕,正是最容易接納顛覆傳統思想的年紀。   但另一方面,他來自一個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移民家庭,在保守的中西部長大,從小家中就有濃重的宗教氣氛,再加上喪葬業又是一門離不開宗教的行業。他對愛爾蘭有深厚的情感,相對於年輕歡樂的美國,古老的愛爾蘭對他而言似乎更有厚重的文化感。   他唸文學,寫作,尋找最精確最美麗的詞句;同時繼承了父親的葬儀社,與棺木骨灰罈屍體為伍。   這樣的背景,讓他在古板的儀式中有了自由的協調,卻又在開放的時代潮流

中出現頑固的老派思想,於是許多時候,林區對事物的看法很難預測──不知道是「嬰兒潮之子林區」,還是「宗教與傳統的林區」要現身。比如,當他說到自己年少輕狂時,烈酒藥物都碰過;說起那些自我追尋的過程,筆調神采飛揚,彷若身後有翼,蓄勢欲飛。但換個章節,又對傳統大家庭有不太合時宜的依戀,連姑姑阿姨們監視下的家中戀愛約會都寫得極為純潔可愛;對現代小家庭興起的社會傾向,則以一種「嗟哉禮崩樂壞」的搖頭口氣慨嘆著。當談論安樂死議題時,更是用盡譏嘲反諷,幾乎讓人覺得下一段他就要心臟病發。   以他這樣一個無論年代與地域、歷史與個人、社會與家庭,都處在新舊交界,有各種力量衝擊著中心的人來看死亡與葬禮,也就成了非常

有意思的事。對讀者來說,他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我們想知道又懼怕知道的;對他而言,卻只是日常生活。   當了這麼多年的禮儀師,林區很明白他這個行業在一般人眼裡有多神祕,不只是誰也不願碰觸的死亡、屍體,更可怕的是讓人覺得哪天也可能落在自己身上的生死無常,以及怎麼看都會被禮儀師大敲一筆的喪葬費用。他很明白的說,他處理屍體,和牙醫看到一口爛牙,醫生看到一堆爛器官,或會計師看到一堆爛帳沒什麼不同──那只是一份工作,必須做到好的工作。   但說是工作,也並非完全抽離自身感情。例如他提到,從他父親開始,因為看過太多意外,於是對自己的九個孩子一直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事」的恐懼。林區小時候只感覺到處處受限,但

等到他自己也當了禮儀師,他完全懂得了父親當年的感受,也開始恐懼了。有多少死亡毫無道理可言,無從防範,要是降臨在自己孩子身上,真不知如何承受。由於帶有父親身分的同理心,他會盡可能幫助失去孩子的父母,甚至棺木照批發價不多收一塊錢,也不收服務費(以做生意來說已是絕大的善意),只希望「上帝讓這些個父母承受掏空人心的傷痛時,可以跳過我這個做父親的」。   至於葬禮最根本的問題──為何而辦?為誰而辦?林區的答案百分之八十傾向於「活著的人」。他認為,人死了之後便無知無覺,靈魂去該去的地方,餘下的皮囊最好用處便是讓活著的家屬好好繼續生活。當然,也有人非常執著於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林區也會盡量做到,這就是剩下的

百分之二十了。   於是便有了〈瑪麗和威伯〉這一章所描述的,瑪麗為了讓自己的棺木能按照自己希望的路線進入墓園,不惜投資大筆資金與人力修橋;這個決定,林區顯然是贊成的。而在另一章〈潔西卡、新聞獵狗與棺木買賣〉,魯斯希望把自己燒掉,然後從熱氣球上撒下來的想法,就被他一再勸阻,因為考慮到魯斯家人將來會無處追悼。但魯斯認為那是「他的」葬禮,而林區認為「他的」葬禮不只是「他的」。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要背負著這份悲傷活下去,能藉由讓家屬安心的葬禮多一分療癒,多一分平靜,都是好的。   當然,由於文化與宗教的差異,許多觀念在台灣是沒有辦法通用的。台灣的葬禮融合了太多佛教道教以及民間習俗,人們習於用凡人的

生活去想像死後的世界,於是要有錢有房有車有四季衣物,否則親人就會沒錢用沒屋住,過得不順心會託夢,子孫們便把祖先要的物事速速備齊燒去。    這種天堂觀(人死後依然可能寒冷,可能匱乏,擁有和凡人完全相同的七情六慾)說起來相當的「不天堂」,也常有邏輯難以解釋的部分出現,比如投胎觀念(好人會早投胎,然而另一方面,大家卻相信自己祖先的靈永在)、風水說(祖先墳墓所在位置可以庇蔭幾代或者禍害幾代,祖先移居外地或分葬不同處這些情況便沒有統一說法)之類的,這些都很「人間」,也就是林區認為的──什麼方式讓你安心,你就去做,想怎麼做都可以。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所謂過世的人在陰間所需,其實就是活著的人夢想自己死後能

擁有的一切。但是,如果這麼做活著的人可以覺得安心,甚至因此對自己未來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減少憂懼,又有何不可呢?     「假如在排場和隆重儀式上的小小升級可以讓你覺得舒服點,可以考慮把這當成一筆明智的花費。比起把錢花在精神科醫師、買藥、酒保或順勢療法上,高檔的墓地或宗教儀式說不定更有療效,葬禮再貴都划得來。」這是林區的專業意見,東西方同理,其實,也是世上所有葬禮的根源和最重要目的。   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說:「人腦就像一部電腦,零件失效後就停止運作,人死後並沒有任何事發生,就是停止運作而已。『沒聽過壞掉的電腦還有來生或是去天堂的,天堂只是害怕黑暗的人想出來的童話故事。』」這也許是死亡的

事實,然而葬禮自始就是一種情感的產物,大部分的人,對於他人或自己的死亡,心理素質都沒有霍金那麼強大,所以需要緩衝,需要寄託,需要期待,在無能為力的死亡面前,葬禮,是一件讓活著的人覺得「有能為力」的事。   我們如此脆弱。可以想見,只要人類還在的一天,這個行業就不會消失。 《死亡大事》 第一章  入土為安(摘錄)  ……一個人的時間到了就會死,不管是一週裡哪一天,或一年裡哪個月份,如果就季節因素來考量,人也沒有明顯喜歡死在哪個季節。而星星怎麼排列,是不是滿月,或是教會年曆上某個節日也跟死亡沒什麼關係。就死亡的地點來說,哪裡都可以死。有人可以在自己的雪佛蘭車子裡或養老院裡站著或躺著死,也有人

死在浴缸裡,在州際公路上,在急診室或手術室,或在寶馬轎車裡。不知道是不是我們把更多的設備跟死亡相提並論,或者是我們更看重死亡這件事,死在一些用縮寫表示的地點似乎比較不一樣,比如說死在加護病房(ICU)好像就比死在格林次布萊爾療養之家來得好,但事實還是一樣,死者不在乎這個。就這點來說,我埋葬和焚化的死者和以前並沒有兩樣,因為他們的時間和空間已經是極不重要的事。其實,喪失空間時間感正是大事即將發生前第一個確切的兆頭。接下來便是停止呼吸。在這個時候,如果是胸部中槍或是外傷休克,肯定要比中風或是冠狀動脈硬化來得引人注目,不過死了之後,怎麼死的就完全不重要了。任何一種死法都行,因為死者不在乎這個。 死的

是誰也沒有那麼重要。像「我還好,你沒事吧,差點忘了說,他死了!」這樣的話,是用來安慰生者的。 正因如此,我們才在河裡打撈屍體,在飛機殘骸和爆炸現場搜尋死者。 正因如此,執行任務時失蹤(MIA)比當場宣告死亡(DOA)讓人更痛苦。 也正因如此,我們會開著棺木,齊聲朗讀訃聞。 知情比不知情好,而知道死的是你,比知道死的是我要好上太多。因為如果死的人是我,不管你好不好,或是他好不好,跟我都沒太大關係。你大可以直接轉身走人,因為死者不在乎這個。 當然,生者因為還活著,因為還有保險要操心,所以還是會在乎。現在,你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以及為什麼我還待在這個行業。活著的人是很謹慎的,常常要注意很多事情。死去

的人就沒什麼需要在意的,也可能是沒辦法在意了。不管是哪一種,死者不在乎這些。這些都是事實,沒什麼特別,想驗證也沒問題。

阿慈車庫洗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脖子哥廠商提供優惠購買連結-Sample車用吸塵器】
https://bit.ly/samplemrneckcar
https://bit.ly/samplemrneckcar
https://bit.ly/samplemrneckcar
(因車友大量需求,此數量有限喔!)
*另有加購優惠商品 : 酒精噴霧+夏天必備手持電風扇


【脖子解說 Focus/Kuga車友群】
LINE社團爆滿了,加社群吧!https://bit.ly/3k6Tzbx

【脖子解說Mr. Neck FB粉專】
https://bit.ly/3kmP1y3

【脖子解說的Podcast上架囉】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2PWnQx0
Spotify : https://spoti.fi/313Ysfh
Google Podcast : https://bit.ly/2DR2j6F
SoundOn : https://bit.ly/2Fqw6Dq

當初的我會想建立此頻道,
是因為看到不少focus車友在FB群組,
常看到在討論這台車的所有東西,
所以我希望藉由我從交車到開車,
一路上發現到的大小事分享給大家
也希望藉由LINE群大家能一起交朋友!
未來更籌畫一起辦車聚聊聊天認識。

播放清單系列影片~~
Focusmk4 冷知識 https://bit.ly/2ZiqliK
Focusmk4 配備解說 https://bit.ly/3gNSHY7
Focusmk4 音樂測試 https://bit.ly/32aRjKQ
中階、入門款喇叭音質 https://bit.ly/2ZnRWPI

合作邀約 : [email protected]

#胎壓異常 #亮胎壓燈 #福特 #福特active #福特新車 #focus亮胎壓燈 #kuga亮胎壓燈 #focus好動版 #任性版 #focus任性版 #focusactive任性版 #focusactive #active #focus #focusmk4 #kuga #kugamk3 #脖子解說 #fordfocus

鐵道與煤礦業文化資產保存之研究 ——以平溪線為例

為了解決阿慈車庫洗白的問題,作者劉宸瑄 這樣論述:

北臺灣山區蘊含的煤礦曾造就臺灣經濟產業發展的幾項重大演進,諸如日本統治時期的國鐵與煤礦開發、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因應戰後能源需求大量開採煤礦,提供當時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臺灣經濟史重要的一環;而位在新北市平溪區的平溪線,自臺陽鑛業株式會社創始人顏雲年先生鋪設銜接宜蘭線的運煤支線開始,就肩負著原物料運輸與礦業聚落發展的重責大任,顯見煤礦與平溪線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1980年代以降,臺灣煤礦業因經濟環境變化、收益減少並相繼關閉,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平溪地區煤礦業也因利潤下滑逐漸停業、收坑,同時平溪線也因為當地煤礦業衰退導致貨運營收減少,被臺鐵列入業務改善計畫的對象之一。所幸在同時期集集

線護鐵運動成功影響下,在1992年4月開始朝鐵道觀光支線推行;而僅存的新平溪、重光兩座煤礦場也成為當時平溪鄉公所力推的觀光景點。隨後在整體環境變化下,兩座煤礦於1997年相繼收坑,鄉公所以及在地居民社群相繼推動當地文化資產活用與保存,加上1998年CK101蒸汽機關車復駛,帶動懷舊鐵道旅遊風氣,人文景觀、產業景觀、鐵道景觀,成為平溪地區近30年來觀光旅遊的主軸。同時期在解嚴與報禁解除的帶動下,各報社對版面進行擴大與調整,對地方新聞也更加關注,透過《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四大報紙在1987年至2019年33年之間有關平溪線鐵道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報導,除了能作為平溪地

區鐵道觀光與文資保存演進歷程的記述材料外,也能成為研究地方新聞、鐵道觀光、文化資產保存等多方面的題材。本研究透過爬梳上述四報的相關報導,以及整合地方志、鐵道及文資保存專書的相關論述,分析平溪線鐵道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受地方新聞版的關注程度,以及初步建構地方鐵道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演進歷程,希望在平溪線百年紀念的2021年留下雪泥鴻爪。

教養的初心:流傳60年的經典育兒小詩,日本暢銷150萬冊的家庭教育聖經(隨書贈【中英對照】經典格言全彩海報)

為了解決阿慈車庫洗白的問題,作者桃樂絲.諾特瑞秋.賀立斯 這樣論述:

  隨書贈【中英文對照】經典格言全彩海報   ★22種語言版本,暢銷全球300萬冊以上的育兒聖經!   ★日本德仁皇太子教養愛子公主引為參考策略,引爆話題,持續熱賣150萬冊   ★長踞親子類暢銷書排行榜,十數年不墜!   當你在為人父母這條路上覺得徬徨、焦慮時,   時時翻閱19句教養經典格言小詩,   能幫助你重拾教養初心,消除不安。   自從1954年這首膾炙人口的〈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的詩發表後,世界各國的學校教室、布告欄,醫院走廊、診間,家中廚房、廁所,網路上……幾乎無所不在,它不但成為父母徬徨時的後盾、無力時的充電站、困惑時的解答……   本書運用94個案例,羅列大原則、小

細節,無不鼓舞父母嘗試改變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傳達給孩子有關誠實、尊重、感恩、耐心、設定目標、信任自己和他人等重要人生價值觀。   藉由這本歷久彌新的育兒小書,新生代父母可從中學到上一代父母的教養智慧,並找到輕鬆教養下一代的原則與各種訣竅,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不再不知所措、焦慮不安!   ▍19句神奇的魔法格言,教孩子學會最重要的美好品格 ▍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難。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爭鬥。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憂慮。   在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自憐。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膽怯。   在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妒忌

。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自責。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耐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感謝。   在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愛人。   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愛自己。   在關注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設立目標。   在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慷慨。   在誠信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誠。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正義。   在善意與體貼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尊重。   在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信任。   在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學會這個世界有多美好。   ▍94個案例,深度解析父母與孩子的想法 & 關鍵態度 &具體實踐方法▍   ● 在批評中長大

的孩子,學會責難。   【案例】孩子不小心打破花瓶   ╳父母常有的反應:「你在做什麼!真是笨手笨腳!」→孩子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笨   ○建議做法:問孩子:「為什麼會弄倒花瓶?」(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籤)   →和孩子一起思考怎麼做才不會打翻花瓶   →孩子從失敗經驗中學習   ●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膽怯。   【案例】父母喜歡開玩笑般取笑孩子,想藉此讓孩子變得堅強   ╳父母常有的反應:「你屁股胖嘟嘟的,好像小豬哦!」「怎麼開你兩句玩笑就哭呢,真是的!」   →取笑不但不會讓孩子變得堅強,反而學會虛張聲勢以自我保護   →孩子感到自卑,兄弟姊妹也會覺得嘲笑家人不是壞事,甚至會霸凌別人   

○建議做法:大人首先做到不隨便拿孩子的缺點或失敗開玩笑   →訂定明確規範「家人不能隨意取笑彼此」,以及違反規範的後果   →讓家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感到安全、愉快   【讀者分享】   ● 一名母親:「我把詩放在洗手間裡。」每當她需要一點私人空間,提醒身為家長的自己必須重視自我時,她就會躲進洗手間。   ● 一名父親說:「每次我覺得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讀一讀這首詩。」   ● 一位祖母說,她把這首詩當作與孫子孫女相處時的指標。她過去在教養子女時就把〈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小詩當作聖經,如今與下一個世代相處時,她依然時時參考這首詩。   ● 另一位母親說這首詩「是我身為家長學到的第一課」。

名人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暢銷親子作家)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暨創所所長)   ◆蘇明進(希望教室老ㄙㄨ老師) 作者簡介 桃樂絲.諾特 Dorothy Law Nolte, Ph.D., 1924-2005     家庭教育專家。畢生貢獻於家庭教育,有3個孩子,8個孫子,6個曾孫,1個曾曾孫。      在南加州當地報紙撰寫「創意家庭生活」專欄時,1954年寫下的〈孩子在生活中學習〉(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小詩,60多年來被製成格言海報貼在世界各地的各種場所與網路上,更成為家長或教師訓練教材,在老師、家長、醫師間

相互傳誦,並翻譯成全球37種語言,成為經典育兒格言詩。   1998年,與30年好友瑞秋.賀立斯博士共同合著,以這首小詩為基礎,融入兩人多年的家庭教育經驗與案例,出版《教養的初心》這本書,現已有22種語言版本,暢銷全球300萬冊以上,成為傳承三代家庭的育兒經典。 瑞秋.賀立斯 Rachel Harris, Ph.D.   心理學家、精神治療醫師,執業35年,專門教授家庭治療課程,曾擔任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500大企業及聯合國的心理顧問。榮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新研究者獎(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w Investigator’s Award)。

譯者簡介 吳淑玲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曾擔任國語日報副刊主編、國立編譯館漫畫腳本編撰。曾任教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及輔仁大學兼任講師,開設「幼兒文學」、「親職教育」、「幼兒讀物」等課程。著有《不信青 春喚不回》、《有效的責備孩子》等十餘本書。    ▌01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難   【案例1】「天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  ✔改以思考「這是怎麼發生的」,讓自己也讓孩子還原錯誤始末  【案例2】「我想玩麵團」「可以用廚房的刀子嗎?」  ✔給孩子選擇權、發言權,具體指引能協助孩子成為能幹的人 【案例3】「快點,免得遲到了!」  ✔小心!不耐煩的語氣,孩

子會以為你在責備他 【案例4】「規定和小心是兩回事」  ✔明確的指示,孩子才能真正記取教訓 ● 嘮叨的潛臺詞是:不相信孩子!  ✔與其說「別忘記……」不如說「記得做……」 【案例5】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的驚喜  ✔回應孩子的期待,一點都不算浪費時間   ▌02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爭鬥         【案例6】「又來了,你不能小心一點嗎?」  ✔媽媽以冷靜自制,化解了即將形成的家庭情緒暴風 【案例7】為什麼大人可以生氣,小孩卻不可以  ✔孩子有權定義、表達自己的感受 【案例8 】「媽媽,妳是因為我而生氣?」「不,寶貝,當然不是。」  ✔老實承認自己的壞情緒,孩子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對的

【案例9】「爸媽,你們是在吵架嗎?」  ✔讓孩子從父母爭執中理解「吵架後會和好」,學會妥協與溝通的能力 ● 我們都不是完美父母  ✔讓孩子知道,爸媽也在學習「變得更好」!   ▌03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憂慮         【案例10】「我好害怕,保護我!」  ✔同理孩子恐懼的心情,陪他一起面對,孩子才會真正安心 【案例11】「爸媽要離婚了!」「爸爸可能會失業!」  ✔家庭危機出現,父母的回應讓孩子有機會學著勇敢 【案例12】「我擔心兒子也會遇到跟我小時候一樣的狀況!」  ✔不放心VS.放手獨立?孩子有權經歷難過的事! 【案例13】「喬伊拿走我的卡車,是我先拿到的」  ✔「你希望

有什麼結果呢?」讓孩子說出自己想怎麼做 【案例14】「妳現在最想在學校中做些什麼事?」  ✔協助孩子事前演練讓他提心吊膽的「第一次」 【案例15】「謝謝妳,我感覺好多了」  ✔適時示弱,讓孩子在觀察中學會如何面對困難   ▌04 在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自憐   【案例16】「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  ✔父母陷入自憐前,先停止思考問題,試著做點別的事 【案例17】「妳不曉得妳們現在有多幸運」  ✔與其拿過去的自己向孩子討愛,不如清楚、直接地傳達想法 【案例18】苦肉計「我肚子痛,不想上學!」  ✔其實孩子只是想吸引父母關心,找時間多陪伴他吧! 【案例19】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  ✔

別附和孩子自憐的藉口,以正向期待培養耐挫力與毅力 【案例20】憐憫vs.同理心的差別  ✔協助孩子戰勝自憐,轉換成態度更積極的同理心 【案例21】「那妳打算怎麼做?」  ✔信任孩子內在力量,讓他從做決定中獲得自信心!   ▌05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膽怯   【案例22】孩子被嘲笑的感覺歷程:從疑惑、困窘到羞辱  ✔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擺脫嘲笑、膽怯、孤立……的惡性循環 【案例23】當孩子膽怯地說:「我不想上學!」  ✔讀懂孩子的反常行為,先和他討論真實想法後才開始想辦法 【案例24】當我們也成為批評者時  ✔身教,別做出讓孩子誤以為批評別人是沒關係的事 【案例25】當家人取笑孩子時……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戲弄嘲笑,傷害的是彼此的情感 ●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只能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安全堡壘   ▌06 在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妒忌         【案例26】「你的比我的好!」  ✔我們可以選擇看待事情的態度:是欣賞、欽佩,還是嫉妒 【案例27】「像姊姊一樣好」「哥哥的比較大塊」  ✔聽懂並回應孩子的內心話──想要平等的愛 【案例28】「我也想要……」的心理作祟  ✔協助孩子分辨模範與模仿,學會如何用宏觀角度看待事物 ● 珍視孩子,珍視我們自己  ✔欣賞自己的特別之處,盡己所能活出美好的人生   ▌07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自責   【案例29】「我剛

剛發現小錢包中的硬幣不見了」  ✔與其斥罵,不如先聽孩子解釋,再模擬下次該怎麼辦! 【案例30】「妳怎麼能忍受住在這種豬窩裡?」  ✔明白表達對孩子不贊同的地方,而不是情緒化地羞辱他 【案例31】「我若是你,早就覺得自己丟臉死了!」  ✔別不耐煩,接納孩子的感覺,才能協助他排解並面對負面情緒 【案例32】「媽咪對不起,我正在清理乾淨」  ✔接受孩子彌補錯誤的態度,即使他做得還不夠好 【案例33】真誠vs.敷衍的「我很抱歉」  ✔感同身受、避免再犯,才是負責任、真誠的道歉態度 ● 鼓勵與引導永遠比羞辱責罵來得有效  ✔耐心等待孩子在嘗試錯誤中,歸納因果關係並建立責任感   ▌08 在鼓勵中長大的

孩子,學會自信         【案例34】當孩子因為沒有完成目標而難過時……  ✔先肯定孩子做到的,陪他再次挑戰時偷渡更好的做法 【案例35】「這些資料中,哪些是妳最需要的?」  ✔與其說「做得好」,不如以孩子需要的方式提供協助 【案例36】「早知道就買沒鞋帶的鞋!」  ✔預留時間讓孩子練習,學會並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案例37】「我當初不該鼓勵他去競選班長」  ✔與其鼓勵孩子「試一次看看」不如說「盡力而為」 【案例38】「妳要進這班才能升上長春藤大學」  ✔欣賞孩子獨特的特質,鼓勵孩子成為他自己想成為的人 【案例39】「這點子很好!」  ✔支持孩子的大小夢想,縮短能力和夢想的距離 ● 相信

孩子,提供他們「做最好的自己」的機會  ✔讚賞能力優點、內在特質,並尊重自主權,讓孩子滿懷自信面對世界   ▌09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耐心       【案例40】「還要多久?」「快到了嗎?」  ✔先讓孩子知道,你明白讓他等待是很困難的,再想辦法營造開心的等待時光 【案例41】「爸,你為什麼不換車道?那一線道比較快」  ✔讓孩子理解:當狀況無法改變時,理性分析比抱怨更有意義! 【案例42】「我必須為了孩子變得堅強!」  ✔面對緊張情勢,問自己「還能做什麼」,往往能緩和情緒 【案例43】「番茄又長高了幾公分」  ✔陪孩子栽種植物,讓他自然而然了解「有時候急也沒有用」 【案例44】「你覺得

新老師如何?」  ✔寬容並尊重和我們不同的人,不論是當面或是背後的言行 ● 在家庭這個社會縮影中,學著接受差異、欣賞彼此  ✔只要想著孩子正在模仿我們,再疲憊、再不耐煩,都能變得更有耐心   ▌10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感謝   【案例45】「你願意帶妹妹一起打球,是個很棒的哥哥」  ✔當孩子表現出你希望他發展的特質時,特意讚美他 【案例46】「哥哥拿了我的卡車!」  ✔信任孩子、聽他解釋,或許他已盡力做到最好了! 【案例47】「就算他有一大堆好玩的玩具,我也不會想跟他玩!」  ✔贊同孩子的正向價值觀,讓他學習合理的評價他人 【案例48】「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  ✔該誠實?該體諒?心態真

誠、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學會社交溝通技巧 【案例49】「妳有沒有為自己感到驕傲呢?」  ✔提醒孩子賞識自己,儲備自信的情緒糧食,隨時自我滋養! 【案例50】孩子的OS:「請注意我,告訴我,我還可以」  ✔留心孩子的情緒需求,分辨他是想獲得讚美?或關注? ● 賞識美好的事物,讓孩子更快樂  ✔能大方給予讚美,也能感恩接受讚美,讓孩子自信而不自大   ▌11 在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愛人   ● 「如果你不……我就不愛你」  ✔愛不是獎賞也沒有附加條件,無條件的接納能教會孩子什麼是愛 【案例51】「你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我仍舊愛你,並會幫助你、支持你」  ✔接納孩子的同時,也要堅持規矩與限制 【案例

52】「為了女兒,我時常有意識地表達我的愛意」  ✔愛孩子,就要毫無保留地讓他知道我們在乎他 ● 父母的夫妻之愛,是孩子學會愛人的最直接的範例 ● 在父母的愛中,孩子了解自己值得被愛,也有能力給愛   ▌12 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愛自己   【案例53】「你真體貼,謝謝你」  ✔提醒自己留意並認可那些形塑孩子性格的「小事」 【案例54】「你真是一個好幫手」  ✔透過認可孩子的行為,傳承家庭價值觀 【案例55】「妳真是體貼又大方」  ✔認可孩子不自知的人格特質,能加強他的自我認同感 【案例56】「我們討論一下折衷的解決辦法」  ✔從生活小事學習和父母協商,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 【案例57】決

定要做對的事!  ✔因為自尊自愛的內在力量,讓孩子打從心裡拒絕做壞事! 【案例58】教孩子喜歡自己、享受自我  ✔別人的認可是一時的,遠遠比不上自己認可自己   ▌13 在關注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設立目標   【案例59】「我沒有那種葉子,我想收集它」  ✔關注是聽進孩子的話、留意他微小的成長 【案例60】「我們知道潔克琳有多努力」  ✔一步一步的來,協助孩子發展自信和「做得到」的態度 【案例61】透過引導性問句,協助孩子做長遠打算  ✔練習、練習、再練習,讓孩子體會努力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案例62】「接下來要做什麼,才能賺到短缺的金額呢?」  ✔為目標而儲蓄,學到存錢和賺錢的訣竅 【案例63】

「我們自己做的!一個只要五十分」  ✔幫助孩子達成目標,鼓勵孩子的樂觀態度   ▌14 在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慷慨   【案例64】「你們打算一起畫什麼?」  ✔教孩子分享,從「不需要個人犧牲、反而有更多好處」開始! 【案例65】「或許小寶寶睡覺時,我們一起玩棋」  ✔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盡量給予每個孩子屬於他的特別時光 【案例66】「讓我們一起做個特別的計畫」  ✔ 無論孩子多大,「騰出時間與孩子相處」最好擺在第一順位 【案例67】希望媽媽多參與他「現在」的活動  ✔彈性調整時間分配,跟上孩子生命變化的腳步 【案例68】媽媽的電話好像比我重要多了!  ✔孩子有權每天擁有我們的全副注意力,即使

只有幾分鐘! 【案例69】當孩子願意放棄遊樂時間去當義工……  ✔鼓勵孩子遵循直覺幫助他人,就算有所犧牲也沒關係! 【案例70】「謝謝您陪我到深夜,我真的很感謝您」  ✔當分享的種子開花結果,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15 在誠信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誠處事   【案例71】「這是怎麼回事?」  ✔問「為什麼這樣做」比問「是誰」,讓孩子更不怕說真相 【案例72】「請告訴我真話,吃了餅乾也沒關係,我要知道真相」  ✔停下手邊的事,和孩子認真討論,直到他說出真相! 【案例73】「我覺得鑰匙被怪獸拿走了。」  ✔當孩子編故事時,順應故事發展也夾帶說真話的重要性 【案例74】「世界上真的有耶誕老公公嗎?」

 ✔當孩子發現故事真相,用欣賞的角度轉移孩子失落的情緒 【案例75】「我是不是不一定要一直誠實?」  ✔花點時間,從各種角度和孩子討論善意的謊言 【案例76】「我們再回去把錢還給餐廳吧」  ✔教孩子正直──做正確的事時,即便沒有回報,自己也會覺得開心 ● 當孩子詢問令人難以解釋的性或死亡問題時……  ✔先問孩子知道多少,再選擇適合他年齡的說法 ● 真理的價值  ✔伴隨著勇氣、承擔與平和寧靜的生命禮物   ▌16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正義   【案例77】我們非常在乎你的感覺  ✔家庭裡的公平──給予同等重視但不同方式的關心 【案例78】「如果你想,我們可以討論週末上床睡覺的時間」  ✔「

你覺得你應該……」鼓勵孩子下最適當的判斷,並對決定負責 【案例79】「老師都忽略我!」  ✔「你想該怎麼做比較好?」讓孩子學習面對並想辦法改善不公平 【案例80】當孩子看到不公義的事情發生時……  ✔在家扭轉不公平的成功經驗,能讓孩子為了自己或他人勇敢發聲 【案例81】「難道沒有人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嗎?」  ✔即使力量渺小,只要孩子付出行動、試著做出改變,都值得我們驕傲 ● 正義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  ✔從小事學起、從自己拓展到他人,讓孩子知道這是可以努力的目標   ▌17 在善意與體貼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尊重   【案例82】用溫和的態度,提醒孩子「主動慈善待人」  ✔留意每個偶發時刻,暗示孩子

關照別人的需求 【案例83】「不知道她有什麼感受」  ✔提醒孩子想像對方的感受、主動修復關係,練習人際互動技巧 【案例84】「幫忙蓋上蓋子,免得油漆乾了,哥哥會難過的」  ✔溝通時傳達尊重的訊息,讓孩子了解體貼的重點 ● 尊重每一個人的所有權、隱私權  ✔我們的態度與做法,孩子都看在眼裡 【案例85】「妳和爸爸也同樣常常吵來吵去」  ✔孩子會以父母為範本,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所愛的人 ● 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與需求  ✔我們日常的善意舉動與主動關心,都是孩子的學習榜樣   ▌18 在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信任自己與他人   ● 信仰是對人的信念、人的價值與整個世界的信心  ✔擁有信仰,能讓孩子以樂

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信任他人 【案例86】輕鬆隨意地問孩子:「再試一次?」  ✔當孩子還沒準備好時,讓他先退回原點,不施加過多壓力 【案例87】「請妳媽媽載我們去吧,這樣才能準時到達」  ✔承諾的事盡力做到,若事發突然,務必考慮孩子的感受、告知他 【案例88】「有人想去看晚場電影嗎?」  ✔在規律的生活中,偶爾給孩子一些意外的樂趣 【案例89】「我相信你能要回你自己的東西」  ✔我們信賴孩子,他就能相信自己能做到他想做的事! ● 當孩子相信自己,也就能信任他人、信守承諾   ▌19 在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學會這個世界有多美好 【案例90】 當孩子一時忘記該做的事時……  ✔知道共同目標,家裡每顆小

螺絲就都能朝同一方向扭緊 【案例91】「要跟姑姑一起去游泳嗎?」  ✔協助照顧孩子的成員越多,孩子未來會成為越好的人 【案例92】替孩子創造一個更豐富的世界  ✔從每個大人身上看到、學到更多特質與多元觀點 【案例93】「你知道你是麥奇最喜歡的叔叔嗎?」  ✔參與家族聚會,傳遞代代相傳的情感,更有歸屬感 【案例94】「何不辦一場海濱舞會?」  ✔慶祝每一天,將家裡的無聊平日轉變得值得紀念 ● 發現這個世界有多美好,並協助這個世界變得更棒!   推薦1   由詩意和真理交織而成的教養篇章,   幫助讀者回歸初心,成為感性與理性兼具的父母師長,   培養出有自信、高品格、人際好、學習佳的快樂小

孩。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 推薦2   充滿著教育智慧的經典詩句,字裡行間揭露深層教育祕密,給予父母更多的省思與啟發。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推薦3 十九句雋永的詩句,十九個家庭教育良方   這幾年有個新名詞「富二代」,但是這三個字卻不時和吸毒、開趴、滋事、不事生產、性醜聞等敗行劣跡連結在一起,讓「富二代」充斥著負面觀感,這似乎印證了一句話:三年可以培養出一個暴發戶,但三十年可能培養不出一個貴族!   金錢可以快速累積,但是一個人的底蘊、氣度、人品與格局,卻需要長時間的薰化陶染才可能造就!而技能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學會,但●一個人的「能力」只決定了一個人能否

飛得高;一個人的「教養」,卻決定了一個人能否飛得遠。●   何謂教養?事實上,教養無所不在,因為我們父母就是陶冶孩子的土壤,我們是什麼樣,他們就隨時隨地吸收成什麼樣,這些年,我陸陸續續觀察許多的孩子,我必須說:孩子真的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曾經帶孩子到一個遊樂場,大家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熱門的盪鞦韆,一個小男孩霸著盪鞦韆幾乎二十分鐘都不肯下來,一位也在等候的孩子的媽媽看不下去,便上前跟小男孩打商量說,很多人都在等,要不要每個人玩五分鐘,這樣大家都可以玩到。沒想到話還沒說完,小男孩的媽媽立刻衝出來,怒氣沖沖地反駁說,先來的就先玩,玩到不想玩再換別人玩,這本就天經地義,沒有人有資格可以叫別人

隨便放棄權利,結果小男孩一臉得意狀地看著一長串隊伍,完全無法感受別人枯等的心情。這印證了小詩中的其中兩句:在友善中長大的孩子,才能學會關懷;在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才能學會慷慨。   ●一份身教大過十份言教,孩子不是做我們所「說」,而是做我們所「做」●,所以,每當我看到一個好奇愛發問的孩子時,往往都會追蹤到他們的父母也熱愛學習;捕捉到一雙和煦溫暖的孩童眼神時,才發現他們來自滿溢著愛與關懷的家庭;一個會主動對同學伸出援手的孩子,爸媽多半也熱心公益,這就是身教的巨大力量。 書中十九句膾炙人口的格言,流傳多年,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讀過,我記得第一次看到它時,心裡澎湃不已,因為我看到孩子的高度與格局竟

能因我的一言一行而形塑,頓時覺得任重而道遠,實在不可不慎,但是這首優美的小詩,每一句看來是如此抽象,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也就被我供在電腦裡一個不知名的文件夾裡,逐漸被遺忘。   如今,十九句詩體格言重現我的眼前,除了讓我拾回初遇它的感動之外,更欣喜看到●作者將每一詩句原本單一且表面化的字義,擴充成完整且多面向的價值觀內涵,更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來凸顯具體的實踐方法●,比如在闡釋「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爭鬥」這句時,作者先解釋「怒氣」是怎麼一回事、怒氣如何傷害了人,再延伸到如何在孩子面前示範危機處理、如何引導孩子處理自己緊繃的情緒,甚至談到讓孩子理解到父母之間的衝突,讓孩子認知父母也非

完人,同樣在學習「變得更好」!   我想,這十九個雋永的句子不再只是我偶爾才拿出來提神醒腦的心靈滋養劑,而是真的成為可以時時翻閱參照與實踐的家庭教育良方,特別是已經當上曾祖母的作者桃樂絲字字句句溫潤有愛,有著一股魔力,能不斷勾引著爸媽心中那份最初始的感動,自動謙卑下來、省察自我,我想這是所有真心想要為孩子傳遞美好價值的父母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彭菊仙(暢銷教養作家) 推薦4 你手上握的是鋤頭,還是雕刻刀?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可以教養出尊重、體諒、包容、快樂、有安全感、負責任的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可愛的小幼苗變成了棘手的小麻煩?隨著年齡的提升,小麻煩也升級成為「麻煩製造機」,

處處與父母師長作對,張牙舞爪,出口成「髒」,一言九「頂」。   因為任教小學的關係,使我有許多機會看見不同家庭對待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聽到不少家長抱怨孩子幼兒時的聽話乖巧早已一去不復返。那個曾經呵護在懷裡的小寶貝,曾經讓父母捧在手心、處處維護的小幼苗,不知不覺長歪了。   ●天底下,有哪個父母是以教壞孩子為初心的?哪怕是社會上最頑劣的壞蛋,也冀望自己的孩子有成龍成鳳的一天。儘管這些父母主觀上沒有把小孩引上歪路,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及粗暴不當的言行對待,都有可能扭曲了孩子的心靈,使孩子不由自主的在心理和生理發生一連串的改變。●   原本拿著精美雕刻刀雕琢稀世美玉,刻著刻著,發現玉石的變化越來

越令人失望,這才驚見,手裡的雕刻刀竟然變成了鋤頭。看著玉石被鋤頭劈得支離破碎,價值越來越低。   在孩子身上屢屢不能解決的問題,背後一定有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交到壞朋友」「翅膀長硬了」並不能為父母無能為力的教養方式解套。當前大部分的社會問題來自於家庭,問題孩子背後的成因通常來自於問題家庭,所以「當個好父母,就是在解決當前巨大、棘手的世界問題」。   書中,作者寫到一位十歲的安德魯從露營地打電話回家,描述他小隊裡一個伙伴的事。「他邀我當他划獨木舟的同伴,可是當我走到湖邊,他卻已經另外邀請別人了……」「後來他跟我借軍刀也沒有還我,還說我跑步像鴨子一樣……」說到這,電話那頭的爸爸氣急敗壞,想火

速開車衝去營地,找營長好好理論一番。   看到這,教學現場類似的案例還真是不勝枚舉。   老師下了班之後,接到家長電話質詢的多半是孩子們相處的問題,很明顯,家長正在為自己的孩子抱不平,想為孩子爭一口氣。相信許多家長認為老師應該處罰那位「壞孩子」,只是,處罰完畢大快人心之後呢?「壞孩子」從此改過向善嗎?安德魯下次遇到相同問題時,一樣向爸爸告狀嗎?還是有其他解決方法?爸媽能一輩子跟在孩子後面永遠保護他嗎?   安德魯的爸爸並沒有衝往營地,而是做個深呼吸,問兒子:「你想怎麼處理?」「後來我和另一位夥伴參加獨木舟遊戲。如果我是一隻鴨子,就是那隻跑得最快的鴨子了…還有,我等一下就要去要回我的軍刀,

以便徒步健行時使用。如果他不還我,我再去告訴我們的輔導員。」安德魯回答。「我相信你能要回軍刀的。」爸爸安慰道。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度過他們的一生,家庭的生活模式,會塑造孩子的人格特質和生活能力。父母凡事搶先一步為孩子擋風遮雨,孩子還有機會發展出社會生存力嗎?●   本書《教養的初心》的作者桃樂斯.諾特在1954年寫下「孩子在生活中學習」這首詩,流傳60年的經典育兒小詩,19句神奇的魔法格言,歷久不衰,好幾個世代的家庭都從詩中學會扶養孩子的明智方法,它早已通過了時間的考驗。書中94個案例,羅列大原則,小細節,雖然大部份的父母生活繁忙,要面面俱到及隨時充滿耐心是多麼不容易,但是,我們還有

機會可以挽回。   閱讀這本書令我沉思及反省,一邊看一邊想,自己是否也成為文章中的案主?書中所說的錯誤行為,大部分我都犯過,幸好人本來就會犯錯,只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不再犯第二次錯就好了。●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如何當父母,當我們手上擁有一塊稀世美玉時,你希望手上握的是鋤頭,還是雕刻刀?●為了對民族發展負責,對未來社會負責,為了下一代更美好健全,學習當個好父母,是你我責無旁貸的使命。 林晉如(105學年度教育部閱讀推手、高雄市岡山國小教師) 作者序 〈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經典育兒小詩的故事   在一九五四年時,我曾替南加州的當地報紙撰寫每週專欄,主題是創意家庭生活,我在那時寫下了〈孩

子在生活中學習〉這首詩。當時我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兒和一個九歲的兒子,我在當地的學區開辦成人教育班,講授家庭生活,同時也在一間托兒所擔任父母教育組長。這首詩將會在未來成為傳遍全球的經典,但那時的我對此一無所知。   我之所以會寫出〈孩子在生活中學習〉這首詩,其實是想要回應許多家長在家庭生活班中提出的問題。他們對於家長一職所代表的意義感到憂慮,而我則以此詩作為回答。在一九五○年代,家長扶養孩子的方式就是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社會對於「引導孩子」此一概念知之甚少。我在〈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一詩中指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   這幾十年以來,〈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曾被張

貼在各種公共場所。美國亞培公司羅絲產品部門將精簡版的詩送給了醫院中數百萬名家長以及醫師,未來他們還會把詩繼續送給更多人。這首詩已被翻譯成十餘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相繼出版,許多國家的老師與教士都在家長教育課程與教師訓練課程中,選用此詩作為教材。無論這首詩出現在何處,我都希望它能給予家長引導與啟發,讓家長能面對此生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扶養孩子。   ◆與時俱進的教養觀   時遷世移,我也因此數次修改這首詩。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源自於日漸敏銳的性別意識。原本的詩句是:「在……中長大的孩子,他學會……」(“If a child lives with . . ., he learns. . . .”)在八

○年代早期,我把詩句修改得更加兼容並蓄:「在……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學會……」(“If children live with . . . they learn . . .”)。   在同一時期,我又把較為複雜的句子「在誠信與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理與正義。」(“If children live with honesty and fairness, they learn truth and justice.”)分化成兩個句子,分別是「在誠信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理」(“If children live with honesty, they learn truth.”)以及「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學

會正義」(“If children live with fairness, they learn justice.”)。孩子通常會把誠信與公平視為不同的概念。此外,這項改變能更加強調真理與正義這兩種特質。我在一九九○年加上了新的詩句:「在仁慈與諒解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尊重。」(“If children live with kindness and consideration, they learn respect.”)我們的社會文化越來越多元,我希望這首詩能鼓勵孩子懂得尊重,進而接受與他們不一樣的人。   我在撰寫本書時,再次省思了這段詩句:「在誠信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理。」我在五○年代寫下的

原詩句,那時「真理」這個概念很好理解。然而在六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們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真理,也有很多灰色地帶。所以我把詩句修改為:「在誠信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真誠。」(“If children live with honesty, they learn truthfulness.”)我認為修改後的詩句所傳達的訊息比較實際,我希望孩子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真誠處事方式。   你在本書看到的,是最新、最完整的〈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六十年來,那些父親、母親,以及祖母的經驗傳承   這幾十年來,每次有人認出我是這首詩的作者,並因此與我親切互動時,我都很開心。曾有一名母親告訴我:「你可能會

不太高興聽到我這麼說--我把你的詩放在洗手間裡。」洗手間是她唯一能保有一點隱私的地方。每當她需要一點私人空間,提醒身為家長的自己必須重視自我時,她就會躲進洗手間。一名父親告訴我,他把這首詩印下來,掛在車庫的工作檯前。他說:「每次我覺得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讀一讀這首詩。」在這兩個例子中,兩位家長都藉由〈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一詩理解到:他們需要休息片刻,恢復到能夠好好思考的狀態。   最近有一位祖母對我說,她把這首詩當作與孫子孫女相處時的指標。她告訴我,她過去在教養子女時就把〈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小詩當作聖經,如今與下一個世代相處時,她依然時時參考這首詩。另一位母親寫信告訴我,這首詩「是我身為家長學

到的第一課」。有太多太多人曾和我分享小詩〈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對他們的情感關係造成了何種影響,因此我逐漸明瞭,這首詩是能激勵這些家長的典範。   ●這首詩傳達了一個簡明扼要的訊息:孩子會不斷從父母身上學習。●你的孩子一直都在注意著你。或許他們會忽視你提出的要求,但是他們絕對時時都在注意你的一言一行。你是他們最先接觸到的楷模,也是對他們影響最深的。家長時常耗費很大的功夫教導孩子某些價值,但事實上,家長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情緒與態度所傳遞的價值,才是孩子最容易學會的。你表達情緒與管理情緒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楷模,你的孩子一輩子都會記得這些事。   我相信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位孩子都具有獨特的

創造力與智慧。身為家長的特別待遇,就是可以親眼看著孩子展現真正的自我,在這個世界綻放美麗的光芒。   我個人認為這首小詩已經通過了時間的考驗,有好幾個世代的家庭都從詩中學到了扶養孩子的明智方法。●這首詩就像是一則備忘錄,讓你記得在家庭生活中,什麼事情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希望這首詩和這本書可以讓你有所啟發,並在你扶養孩子時,引導你信任自己的情緒與直覺。●當孩子開始學著參與家庭生活、學著幫忙時,你要記得時時欣賞孩子獨特的性格,並培養他們自我表達的能力。如此一來,你才能與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進而讓整個家庭一起成長、分享和學習。   許多家長會在初次閱讀這首詩時說:「我知道這件事。」事實的確如此

--你可能早就知道了。你的內在智慧早就知道這首詩所描述的觀念了。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要更深入地說明〈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中的每一句詩句。我常會想像我們促膝而坐,一起討論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情景。我希望你在閱讀本書時,能覺得我們是在向對方分享經驗,我希望你覺得這首詩既生動又真實。孩子在生活中學習,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他們在兒時學習到的品性,將影響他們以後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前言   本書能勾引出每個父母心中的柔軟與動力,   激勵我們更有自覺地、持續地給孩子更好的教養!─傑克.坎菲爾(Jack Canfield,《心靈雞湯》及《心靈雞湯.媽媽篇》作者)   第一次注意到〈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這首詩,是早在七○年初的事,那時我正在寫一本有關於「在教室裡如何建立孩子自信」的書。我立刻就喜歡上這首詩,並且複印給我任教學校的所有老師。詩中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在陳述我們所知的事實。但是,作者能用這麼簡潔的詩句表現出來這麼深刻的智慧,實在令人讚佩。   我從未想過會遇見這首詩的作者,誰知,幾年後我們竟在一場心理學會議上認識了。桃樂絲和她的先生克勞德一同出席。他們誠摯的邀請我到他們的房間,熱忱的、親切的、友善的和我討論桃樂絲寫的那首詩。那是我永遠也忘不了的一晚。我想他們一定不知道他們的愛和關懷,已影響了一個年輕的教育學家,這位教育學家

當時正努力學著愛自己,也努力試著教導他的學生如何愛自己並接受自我。   《教養的初心》提供一些指引原則,讓我和學生以及我的三個孩子有良好的互動。這些引導生活與教養的原則說起來輕鬆容易,但實踐起來卻沒那麼簡單。   三十年來,身為一個教育家以及父母成長團體的領導者,我逐漸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想成為有愛心、耐心、和善的、包容的、誠實的、快樂的父母。問題是大多數的父母從沒有受過特殊的課程,教導他們如何有良好的親子互動、親子關係,如何拿捏教養分寸,以及如何當一個充滿熱忱、會照顧孩子、誠實又快樂的父母。   從沒見過有父母會一早起床,就對他或她的另一半說:「我有四個好方法,可以損毀小比利的自信。我們

可以盤問他、取笑他、羞辱他、欺騙他。」沒有人會想要傷害自己的孩子。雖然父母常會無意識這麼做,但我們並不是有意的。傷害通常都來自於父母無意識的害怕與擔心,害怕孩子會承襲我們的認知不足與情緒困擾。   ●我們要有勇氣與自覺去打破帶有破壞力的負面生活模式,這種模式會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控制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我們要選擇有自覺、有意識的親子生活,讓孩子成為健康的、快樂的、懂得自我控制的人。●   桃樂絲在優雅的〈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一詩中,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有趣的事和特別的例子,告訴我們如何有效的將至理格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責備,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處罰,多一些接納;少一些羞辱,多一些鼓勵

;少一些敵對,多一些童心。   從本書中,你還可以得到意外的驚喜:除了懂得如何當個更有效能的父母之外,你還能學會如何當個更好的配偶、老師或經理人。這些原則和方法建立在愛、尊重、肯定上,能使你我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好。我確信,如果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這些原則,世界將減少許多戰爭和暴力;減少罷工抗爭,增加生產;減少學生搗蛋的行為,增加在教室學習的時間。監牢的犯人、需要社會救濟的人會減少,吸毒者也能重生,重新被社會接受。我希望你能了解,大部分的社會問題來自於家庭,所以當個更好的父母,就是在解決當前巨大的、棘手的世界問題。   ●不論目前你是個多麼稱職的父母,你仍處在往下一階段邁進的冒險神奇旅程之中。●

因為你正在教養孩子成為有自信、果斷的、耐心的、主動的、有愛的、有目標的、寬宏的、真誠的、快樂的、懂尊重的、和善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驕傲的?想像一個當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都能擁有這些特質的世界;想像華盛頓特區的每個政治人物都擁有這些特質……。我相信,我能給下一代這樣的環境,桃樂絲也這麼相信。我確信,在我們心中有某種動力,激勵我們持續給孩子更好的教養。   成為父母,這個神聖的任務,就是我們的動力來源。沒有人能低估我們對孩子以及創造更美好未來所做的奉獻。本書能讓你成為你一直想成為的好父母,能更有自覺地培養出讓你引以為傲的孩子,並開創出一個我們都夢想能在裡面生活的美好世界。 【摘文1】▌01 ▌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學會責備孩子們就像海綿。無形中,他們吸收我們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隨時隨地都在模仿我們,不論我們是否正在教導他們。因此,如果我們對他們、別人或周遭的人事事予以批評,就等於在教他們譴責別人,甚至更糟的,是譴責他們自己。我們教他們聚焦在錯誤的事物上,而非欣賞正確的事物。批評有許多形式,語句、聲調、行為,或一個眼神都算。我們都曉得要怎麼擺出譴責的臉色,或者在說話時使用批評的語氣。然而年幼的孩子對語句的表達特別敏感,會把你的語氣放在心上。就像有時家長說「該出發了」,其實並沒有別的意思;但若是家長以魯莽、沒耐心的口吻說出這些話,卻意味著「你很壞,拖這麼久」。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

能保證如何表達最有效,但同樣一句話兩種語氣,聽在孩子耳朵裡,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後者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小孩。當然,我們難免會焦躁、憤怒,偶爾會批評別人,也會在孩子聽得到的範圍內,說出批評的話。不過,會經常性批評的父母又不一樣,這樣的父母會鍥而不捨地找出錯誤來批評一番。不論受批評的對象是誰,經常性的批評都會產生累積效應,是負面、不客觀的家庭教育。身為父母,我們有權選擇過鼓勵、讚美而非批評和譴責的家庭生活!■【案例1】「天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改以思考「這是怎麼發生的」,讓自己也讓孩子還原錯誤始末六歲大的阿比站在桌子旁,玩弄他從裝滿水的塑膠花瓶裡拿出來的花。突然,花瓶倒了,水流了出來,花朵、

葉片灑得到處都是。他全身濕透的站在這灘水中嚎啕大哭。媽媽聽到哭聲立刻趕來。「喔,天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她氣急敗壞的說。我們常沒經大腦就對孩子說出這種話。或許太累,或許是神經繃得太緊,話太快從嘴邊溜出來,連我們自己都會感到驚訝。不過我們還來得及挽回,我們可以不再繼續小題大作下去,可以在真正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觀之前就此打住。假設阿比的媽媽能冷靜的停下來,對自己的怒吼道歉,這件事就可以有較好的結局:阿比可能會對這整件事感到糟透了,但不會覺得他自己糟透了。但如果阿比的媽媽繼續責備,阿比會以為自己真的很低能,手腳真的很遲鈍。

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建築之研究

為了解決阿慈車庫洗白的問題,作者黃冠智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東白冷會的公東高工教堂,以其與真實世界之間所交織而成的脈絡,呈現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意義,以及公東高工教堂對台灣建築的意義。公東高工教堂的形成,是白冷會(業主)、達興登(建築師)與營造單位之間協力合作之下的產物,三者的建築觀在各自的世界之中成形,對建築各自懷抱著不同的意圖與想像,這些不同觀念之間從概念到實體的轉譯,成為公東高工教堂最後的實體呈現。為文首先將公東高工教堂放入台灣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發展脈絡中,以詮釋公東高工教堂對台灣建築的重要意義。其次,梳理瑞士現代教堂的發展過程、白冷會的教堂理念,以及達興登的建築觀,以現代教堂空間觀的演變作為脈絡背景,詮釋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意義,並比較白

冷會對教堂建築的想像與達興登設計意圖的異同。最後從營造單位對施工圖的調整與適應,解釋公東高工教堂最後呈現的實質樣貌。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公東高工教堂在台東的落地生根,將歐洲在二十世紀初現代教堂發展的高峰帶到台灣,讓台東成為二戰後建築國際交流的重要場域之一。一群來自瑞士天主教的白冷會傳教士,在大時代的歷史洪流中,輾轉來到了台東,並帶來白冷會樸素務實的建築觀。其次,達興登在公東高工教堂設計中,與白冷會的教堂建築觀並不完全相同。白冷會早期的現代教堂中,接受瑞士簡約的現代建築觀,並沒有受到現代藝術動態平衡的影響,謙遜質樸是白冷會重要的物質精神。達興登則在公東高工校園設計中,實踐他在《現代建築發展

與定位》這本博士論文中提出的「衍生形、動態平衡、相對的創意」等的建築原則,並以知覺性與情緒性的建築語言,顯現他對於建築精神性的追求。達興登在公東高工教堂中繼承廊香教堂的設計手法,加上他對於天主教的禮儀改革運動的認識,將瑞士中部山區的場所精神轉化到他的設計,以戲劇化的光線、質樸的噴凝土材料、動態平衡的空間配置,以及祭壇為核心的空間佈局,塑造現代教堂的神聖氛圍。達興登的建築思想受到德日進的泛心論、海德格的存在現象學、格式塔心理學與榮格精神分析的影響,而這些觀念在青年達興登的公東高工教堂中已經可以看到端倪。最後,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實體,是二戰後初期台東現代營建技術的呈現,營造單位面對台東的氣候與環境

對原始設計做了局部的調整。為了抵禦颱風的侵襲,調整了門窗的構造形式,卻在無意中影響了達興登的設計意圖。當時台東的建築匠師還在努力克服新的技術,對於構築的詮釋能力還有待提升。達興登認為每一種類型的現代建築,都有其相應的精神性,而教堂作為現代建築的一種類型,現代教堂的精神性就是教堂的神聖性。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默默的矗立在台東50多年,台灣也已經逐漸脫離僅僅維持基本生存的社會狀況,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在這個時候重新理解這棟教堂,將對台灣建築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公東高工教堂並不只是教堂,它是引導我們認識現代建築的精神性與空間感動力最有效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