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韋伶我知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閻韋伶我知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登山寫的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和EmilyMartin的 憂鬱的文化政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求譜] 閻韋伶- 我知道的吉他譜^^ - guitar | PTT Web也說明:[求譜]閻韋伶-我知道的吉他譜^^@guitar,共有1則留言,1人參與討論,1推0噓0→, 如題^^我知道詞曲:閻韋伶栗色候鳥怎飛不過海洋雨濕的窗依稀有妳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蜃樓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 李佩霖所指導 林昱萱的 電視劇《斯卡羅》的族群敘事分析 (2021),提出閻韋伶我知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敘事批評、族群融合、認同建構、電視劇中的再現。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法律學系 張麗卿所指導 許光的 論病人命末自主及其刑法關係 --兼論兩岸病人命末自主法制 (2021),提出因為有 病人命末自主、刑法關係、命末醫療協助、合法化、兩岸的重點而找出了 閻韋伶我知道的解答。

最後網站閻韋伶= Olivia – 我知道(全創作EP) (2008, CD) - Discogs則補充:View credits, reviews, tracks and shop for the 2008 CD release of "我知道(全創作EP)" on Discog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閻韋伶我知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

為了解決閻韋伶我知道的問題,作者蔡登山 這樣論述:

  精選文史學者蔡登山針對40本重要近代史著作量身打造的導讀文章,帶領讀者認識梅蘭芳、袁世凱、黃旭初、杜月笙、汪精衛、戴笠等近代人物著作的史料價值!   【40本珍貴近代人物史料的完整導讀,考證生平資料、詳述歷史貢獻】   北洋軍閥袁世凱   上海大亨杜月笙   新桂系大管家黃旭初   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要員臧卓   汪精衛姪兒汪希文 宣傳部長趙叔雍   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   戴笠與十三太保   戲曲大師梅蘭芳   話劇先驅歐陽予倩   京劇老生首席余叔岩   民初報壇變色龍薛大可   京劇評論家薛觀瀾   吳國楨事件解密   民初大記者徐彬彬   著名報人張慧劍、陳定山  

 詞學大家況周頤 民初詞人汪東   慈善教育家毛彥文   詩壇才子王揖唐   史料翻譯家王光祈   「近代史是朦朧的,如真似幻,我們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歷史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幅的圖景。」──蔡登山 本書特色   ☆穿梭近代人物史料的最佳入口:精選文史學者蔡登山針對四十本重要近代史著作量身打造的導讀文章,並附上四十本重要近代史著作的全彩書影,帶領讀者認識梅蘭芳、袁世凱、黃旭初、杜月笙、汪精衛、戴笠等近代人物著作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

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代序 大時代的見證:黃旭初和他的五冊回憶錄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及其著作─《我親見的梅蘭芳》、《北洋政壇見聞錄》、《薛觀瀾談京劇》 薛大可和他的《憶往錄》 商界奇人李晉(組紳)和其《政壇見聞錄》 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凌霄漢閣筆記》 給您一個真實的杜月笙─《上海大亨杜月笙》、《

上海大亨杜月笙續集》編後記 杜月笙秘書─胡敘五其人其書 汪精衛姪兒汪希文回憶錄:《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 《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及其作者 《戴笠與十三太保》編後記 彭昭賢、盛世才回憶錄合編 趙叔雍和其回憶錄《人往風微》 詞人本色汪東:《寄庵隨筆》 《吳國楨事件解密》編輯前言 一代梟雄袁世凱─《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編後記 北洋軍閥的倏興與倏滅─《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編輯前言 九死癡情原無悔─吳宓與毛彥文的回憶錄《往事》 日本名醫眼中的民初人物:《謙廬隨筆》 詞人之筆寫掌故的況周頤─《眉廬叢話(全編本)》、《餐櫻廡隨筆》 名報人張慧劍及其書:《辰子說林》、《西方夜

譚》 詩、書、畫、文俱佳的陳定山和其《春申舊聞》、《春申續聞》 歐陽予倩與張謇、梅蘭芳在南通:寫在《歐陽予倩回憶錄:自我演戲以來》之前 余叔岩與孟小冬—寫在《談余叔岩》之前 王揖唐《今傳是樓詩話》見證晚清民初詩壇 王光祈和他的近代外交史料譯著   序 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代序   在近代史中,晚清以降至民初,雖然最接近我們的,但其實那只是時間上的距離,而事實上這段歷史是最為朦朧不清,可謂「雖近實遠」。究其原因,除了時代的動亂外,還有許多人為的扭曲、竄改、隱諱等等因素,再加上許多政治的因素,諸多檔案無法開放,也導致研究人員無法深入事件其中做進一步的研究。   我也常常陷於這種

不得其門的窘境,於是數年間在幾個大型的圖書館尋搜,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翻遍許多昏黃的老雜誌及報紙,先從香港的《春秋》、《大人》、《大華》、《掌故》到香港的《天文臺》小報起,後來擴及天津的《正風》半月刊、上海的《古今》半月刊、上海的《東方雜誌》及臺灣《藝文誌》等老舊雜誌。何以先從香港找起呢?因為當年香港的報紙雜誌是不准進來的,此地的圖書館,除了中研院後來有些零星的收藏外,其他圖書館幾乎付之闕如。我就憑著中研院的這些不完整的收藏,展開整理的工作,期間在香港的好友區志堅兄,幫忙獨多,每當我有需求時,他總是義不容辭地跑到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幫我影印我所需要的文章郵寄給我,真是盛情可感。   何以重

視香港這批史料呢?因為在一九四九之後,許多學者、文人、失意政客、附逆漢奸等等,都麕集香江。他們常常是當年許多事件的參與者或親歷者,這種所謂「三親」(親歷、親見、親聞)的珍貴史料,當然有其一定的價值,雖然回憶錄也未必可全信,但總是多了一種史料可以做比對。其中《黃旭初回憶錄》最為可觀,從聯繫到他在香港的兒子黃武良同意授權,直到全部五本,一百三十萬字出齊,費時一年有餘。黃旭初與李宗仁、白崇禧被稱為「廣西三傑」(原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後來黃紹竑離開廣西到中央,遂加入黃旭初),他晚年寫回憶文章,是依據其四十幾年的日記及其他參考資料,不同於他人但憑記憶,因此其可信度極高,甚至當年作戰的路線圖因日記有

記載,而精準無誤。作家白先勇教授特別撰文推薦稱其回憶錄為「新桂系信史」。   薛觀瀾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孫子,晚年在香港《天文臺》報紙闢有「觀瀾隨筆」專欄,而在香港《春秋》雜誌亦寫有諸多回憶文章。因其身為袁世凱的女婿,對當時北洋軍閥的重要將領,如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楊宇霆等人都有深入接觸,而他和徐樹錚更是朝夕相處甚久,知之甚詳。我將其文章編為《北洋政壇見聞錄》。薛觀瀾喜歡京劇,是知名票友,著名的劇評人,他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亦都熟悉,他寫出的《我親見的梅蘭芳》自然與眾不同,他甚至是最早寫到梅、孟之戀的人,因為當時在中國這是犯忌的,沒人敢寫。而薛觀瀾此時已移居香港自可

秉筆直書,直言無諱。他和余叔岩亦師亦友,余叔岩曾向他請教學習中州音韻,他和孫養農等都是研究余叔岩的專家級人物。因此我將其文章編《我親見的梅蘭芳》及《薛觀瀾談京劇》二書,這三本書在其生前均未曾出版過,對於研究北洋軍閥和京劇者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至於臧卓是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的軍人,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是唐生智手下的大將,後來臧卓又與汪精衛私交甚篤,一九四○年汪的南京政府成立,臧卓投靠汪,做到蘇北行營主任。他寫有〈蔣、汪與我〉長篇連載的文章,經我整理編成《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另有一些散篇的文章,則編成《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

閥》及《臧卓回憶錄:藏書與讀史》兩書。   名報人薛大可與劉少少、黃遠庸同為民初報壇怪傑。在袁世凱稱帝時他列名「勸進表」,因此被指稱為「洪憲餘孽」。一九四九年他來了臺灣,但卻在香港陳孝威創辦的《天文臺》小報,闢有「憶往錄」的專欄,寫他所親歷的人物及往事,從袁世凱到北洋軍閥,還有當時他接觸的一些文人,如所謂的籌安會「六君子」等等。他原本就是位報人,有他特別敏銳的觀察力,寫來就生動有趣。其中〈北洋軍閥外史〉是當時連載的長文。這些親歷親聞的文章,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李晉(組紳)是商界奇人,後來成為華北礦業的巨擘,當時礦業界有「南劉北李」的稱謂,劉就是劉厚生,北票煤礦公司的董事長;李就是李組紳

,李組紳辦的是六河溝煤礦,在其全盛時期,他在漢口設一鐵廠,以煤煉鐵,俾盡其利。他這本《政壇見聞錄》是屬於「口述歷史」之類,當時原本要找名報人曹聚仁筆錄的,但曹聚仁覺得費時,後來才由秦嶺雲筆錄而成,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過,但從未結集出過書。談到的人物均為民初政壇赫赫有名之士,如黎元洪、顏惠慶、顧維鈞、羅文榦、馮玉祥、王寵惠、鄭毓秀、孫蒓齋、唐紹儀、袁世凱、曹汝霖、王正廷、錢新之、蔣介石、孔祥熙、張宗昌、朱子橋、許世英等等,所談之事更是觀乎整個民初政局,甚至北洋軍閥間的種種內幕,李組紳曾告訴秦嶺雲說:「我所談的一些往事,都是身歷其事、耳聞其聲的經過。雖年湮月遠,手頭又乏參考書,其間人名、時間容有

記憶不清之處,但其真實性無可置疑。」這其中有許多內幕從未經他人談過,其珍貴處也就在此。   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其弟徐一士合著的《凌霄一士隨筆》與黃秋岳的《花隨人聖庵摭憶》及瞿兌之的《人物風俗制度叢談》號稱為民初三大掌故名著。但他的《凌霄漢閣筆記》卻從未出版過,其文章主要發表在一九三五年天津出版的《正風》半月刊上,連載二十幾期,其他還有《逸經》、《坦途》、《民治》月刊等刊物。這些雜誌分別在中研院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找到湊齊,費時頗久。而當時原雜誌校對不精,有諸多錯字,作者都表示要在幾期後做一勘誤表,但始終沒做,加上當時只有簡單的斷句,沒有詳細地新式標點符號,因此在編輯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

在斷句標點及製訂標題上。我之所以會投入如此大量的時間,在於《凌霄漢閣筆記》一書史料價值極高,他出身於官宦書香世家,為他的掌故史料提供了堅實的背景。而他所交往的人物、所聞的軼事,更絕非尋常百姓所能接觸到的,再加上他有史家風範,不輕易下筆,下筆則無一字不無來歷。這都使得《凌霄漢閣筆記》成為掌故史料叢書的扛鼎之作。   坊間雖出版了大量的杜月笙傳記,或傳奇,它們都犯了一個嚴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談之雄,好為捕風捉影之說,故事隨意出入,資其裝點。更有甚者,更以「遺聞」、「佚事」、「揭秘」為名,大肆謾罵、譏詆,遂行其某種政治目的。筆者編校《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該書分為兩大部分,除找出杜月笙秘書胡敘五所寫

的《杜月笙外傳》一書,重新編排分段點校,改正錯字外。另一部份則蒐集與杜月笙有過深交或資深報人親歷親聞的文章,這些文章遠較坊間的杜月笙書籍,要具有史料價值,有很多事都是信而有徵的。另外我又找到筆名「簾外風」寫的一系列《杜月笙軼聞》的連載文章,作者以親身見聞寫出居港期間的杜月笙,並細寫在杜月笙身邊的大將,有謀士,有武將,另外還有同時代相關的一些人物。從這些人物及事件中,將可窺見杜月笙一生的起落浮沉。這些文章寫的是杜月笙最後的一段時光,也可說是杜月笙最後的「完結篇」。但從未結集出書,只存在老舊的雜誌中,今重新整理編校,成《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之續集。   杜月笙秘書胡敘五除寫了《杜月笙外傳》一書外

,還寫了不少文章,大抵都是他所親見親聞的人與事。筆者挑選出其中最重要者,編成《杜月笙秘書見聞錄》一書。該書主要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哈同、陳彬龢與鴉片史。胡敘五寫出十餘年間有關鴉片與特稅特商間種種錯綜複雜、鮮為人知的內幕,自是研究鴉片史、稅務史甚至政治史、社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汪精衛姪兒汪希文寫有回憶錄:《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寫其岳父江孔殷之事,甚為詳盡。江孔殷的名字,對於現在的讀者,知道的人極少。但他的十三子江譽鏐,藝名南海十三郎。是三十年代名馳省港的年輕編劇家,恃才傲物,創作生涯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一九八

四年在青山醫院病逝。他的生平事蹟廣為流傳,最初被杜國威改編成為舞臺劇,由謝君豪飾演。由於這套舞臺劇非常受歡迎,所以後來被改編成為電影,仍由謝君豪擔綱演出。後來再改編成為電視劇,於亞洲電視播映,改由林韋辰扮演。   汪希文與朱執信有有姑表之親,朱執信的母親,是汪希文的姑母,而朱執信雖比汪希文大五歲,但童年同在沈孝芬先生書塾讀書,共筆硯者有年。自幼同窗,長又相從,共事於革命工作者十餘年,因此對於朱執信的一切,知之甚深。他自然是寫朱執信的不二人選。而張叔儔的父親張德瀛曾為胡漢民的老師,張叔儔與胡漢民及其兄清瑞先生,均為同學。因此由汪希文與張叔儔兩位作者寫朱執信及胡漢民,都有其近身的觀察,較之他人所

寫的,當有更珍貴的史料。我把這些從未結集的文章合在一起,名為《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首次出版。   有關寫戴笠的書籍相當多,琳琅滿目,不勝枚舉,我發現局外人(筆名)寫有關於戴笠和十三太保之間的二十餘篇連載文章,於是將其蒐集編成一書,名為《戴笠與十三太保》。具體哪十三人,說法不一,有說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劉健群、潘佑強、鄭介民、葛武綮、梁幹喬、蕭贊育、滕傑、杜心如、胡宗南等十三人;也有說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幹喬、蕭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等十三人。作者或因是當時身處在軍統中的幹員,礙於身分無法曝光,只得以「局外人」為筆名。從特工的訓

練到藍衣社的組成,一直到整個軍統的所作所為,一一呈現,無疑地是研究特工最一手的資料,甚至是研究抗戰期間特工間諜戰,不可或缺的史料。   彭昭賢的回憶錄曾收入《五十年政海風雲─天山南北》一書,那是一九六二年彭昭賢在日本接受香港記者凌雲的採訪的口述稿,有十二篇。但實際整個回憶錄有二十一篇之多。這次全部找齊,較原來的十二篇,整整多出九篇之多。而其中有四篇涉及盛世才者,當時盛世才在臺灣也見及彭昭賢的這些文章,於是盛世才寫下了他的回憶錄《牧邊瑣憶》,可說是完全針對彭昭賢文章的辯駁。今編者特將兩人之回憶錄合編在一起,蓋便於相互參照,至於是非曲直則不妄加評論。尤其兩人之回憶錄,均無單獨成書,其史料價值更彌

足珍貴也。   趙叔雍是知名的詞學家,他所寫的文章大都是有關詞學的。但一九四三年他在《古今》半月刊第十九期連載《人往風微錄》,陸陸續續寫了十篇有關人物的傳記,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他父親趙鳳昌的好友,許多事是他親歷親聞的,極具史料之價值。另他的長文〈世界藝人梅蘭芳評傳〉發表在香港《大人》雜誌上,寫出他近身觀察到的梅蘭芳,是研究梅蘭芳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樣的他寫〈國劇大師齊如山〉,是在齊如山在臺灣逝世後,他遠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撰文悼念,情文並茂,人既可傳,文亦足傳。〈惜陰堂辛亥革命記〉是一九六一年他應北京中央文史館所作,但刪節頗多,今依其女兒所收藏的原文恢復之。   汪東是晚清至民初的外

交家汪榮寶的弟弟,他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都是章太炎的高足,有「章門四子」之稱。他工於詞,其《夢秋詞》,凡二十卷,計存詞一千三百八十餘首。篇什之富,為歷來詞家所罕見。他曾在南京中央大學教課,政治大學尉天驄教授的姑姑尉素秋就是汪東的學生,還有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等人。《寄庵隨筆》是在抗戰勝利後在上海《新聞報》連載,當時先有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的刊出,反應極佳。刊畢後主編嚴獨鶴找來與劉成禺同屬南社的汪東來寫這專欄文章,連載一百多篇。可惜的是這書直至一九六三年汪東去世時,並未出版。直到一九八七年上海書店才出版簡體直排版,但印量極少,早已絕版三十年了。此次重新打字校對重印,也是首次以繁體字出版。  

 香港著名報人李燄生曾以筆名「馬兒」撰有《吳國楨事件》一書,該書於一九五四年由香港新生出版社印行。可說是吳國楨事件發生後,作者作為一位資深報人,對整起事件的始末,及吳國楨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之間的關係,還有到後來蔣介石連番炮製「吳逆」罪愆,而吳國楨辭去省主席赴美後跨海五次上書蔣介石,刀刀見骨的批判,做一詳盡的論斷。可惜的是當時香港的出版物不易進到臺灣,而此異議的聲音,恐亦不容於當道,因此此書流通甚少。我經其夫人呂媞女士同意授權,並補入更多當年的新聞報導資料及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讓讀者從更多角度去看此事件,並更名為《吳國楨事件解密》。   《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

《北洋軍閥─潰敗滅亡》三本書,是我遍翻港、臺一些老舊雜誌,找到幾十位當年親歷這些事件的作者所寫的文章,彙編而成的。其間或有針對同一事件,卻有不同的看法,讀者可相互參照。   毛彥文的回憶錄《往事》是她的自印本,外面沒有流通。我根據她親自訂正本,重新打字編排,設計封面。她從家庭狀況說起,敘及百年往事,巨細無遺,仿如日記一斑,詳細而正確。只是在與吳宓交往過程卻刻意從略了,因此我補寫了一篇近萬字的長文〈九死癡情原無悔--吳宓與毛彥文及其他〉至於前頭,將此一段公案做一解讀。   日本名醫矢原謙吉民初年間在北京懸壺濟世,當時留居北京的達官貴人及其眷屬有病皆求診於他,因此他遍識西北軍、東北軍、晉軍的大

員,甚至前清遺老,以至當時冀察政務委員時代的朝野名流。他將這些所見所聞之故事,筆之於書,藏之於篋中,但並未將之示人。後經其子矢原愉安交給香港《掌故》月刊連載發表。取名為《謙廬隨筆》,後結集成書。所敘全憑所見所聞,又其為外國人所寫,與書中人物既無恩無怨,自是較為客觀。   況周頤首先是個著名的詞人,而後才是個詞論家。他的《蕙風詞話》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及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被譽為「清末三大詞話」,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很大,代表了古代詞話的最高水平。他晚年以詞人之筆寫掌故,先後完成《眉廬叢話(全編本)》及《餐櫻廡隨筆》,刊登於上海的《東方雜誌》上。在況氏生前並未單獨成書出版,此次據《東方雜

誌》重新點校,並製作小標題,便於讀者檢尋,是繁體版的首次出版。   名報人張慧劍的《辰子說林》是他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間,在成都《新民報》主編副刊時撰寫的專欄文章,抗戰勝利後在南京編輯成書。初版於一九四六年,是南京《新民報》文藝叢書之一。《西方夜譚》是他在擔任《新民報晚刊》編輯時,將所負責的副刊專欄文章編選而成的文集。   陳定山詩、書、畫、文俱佳,他是名小說家兼實業家「天虛我生」(陳蝶仙)的長子,酷愛寫掌故,寫有《春申舊聞》、《春申續聞》。一代人事興廢,古今梨園傳奇,信手拈來,皆成文章。其著作早已膾炙人口,但因絕版幾十年,儘管舊書店亦一書難求。今得其孫女授權,重新打字排版,並改正原

書手民之誤。   歐陽予倩回憶錄《自我演戲以來》,此次重新出版除改正原書的一些錯字外,又增補了他後來寫的長文〈我自排自演的京戲〉,此文很少見,當做附錄。另外我也有導讀長文〈歐陽予倩與張謇、梅蘭芳在南通〉,對所謂「梅歐閣」的佳話,做一細節的補充。如此一來其回憶錄將更加完備。   《談余叔岩》作者孫養農,他的祖父孫家鼐曾當過光緒皇帝的老師,富貴可知。一九四九年,內戰方殷,彼時家道已見中落的孫養農避禍香港,坐吃山空,最後甚至以拉琴教戲維生。當時孟小冬也在香港,於是跟孫養農建議:「咱們寫本書吧,寫寫跟余先生學戲的事。」書名定為《談余叔岩》,一九五三年在香港出版。由於都是孫氏親炙親聞所得余氏藝術成就

、佚聞故事,有趣有識更有情,無怪乎能成為當日的「暢銷書」!即使到現在也是談余叔岩不可多得的必備書!   王揖唐在一九二七年起在天津《國聞週報》連載《今傳是樓詩話》,長達數年之久,全書五百九十五則。多關史料掌故,是王揖唐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只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王揖唐因為晚節不保,當了漢奸,連帶了這書也蒙塵了。但若「不以人廢言」,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著作,極具史料價值。而原本一九三三年《大公報》版的《今傳是樓詩話》是一冊不分卷,全書只有句讀和圈點,也沒有任何標題,當然也沒有目錄。因此閱讀或找尋其中的資料甚為不便,而該書流傳亦少。此次重新打字排版、點校、分段整理,甚至製作每則的小標題。又因此書

所涉及的大都是晚清到民初的詩人及其軼事,而這些都是作者所見所聞者,書名則改為:「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以更顯其書之旨趣。   王光祈愛國情殷,雖羈留海外,但他關心中國當時的政治,以一個飽受經濟壓迫的窮學生,終日埋首在德國柏林圖書館,整理翻譯出「中國近世外交史料」七種,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其中《李鴻章遊俄紀事》一書係根據德文本的《維特伯爵回憶錄》中四章有關中俄交涉的內容翻譯整理的。《美國與滿洲問題》一書係譯自一九二六年版的《德國戰前外交文件彙編》(Die Diplomatischen Akten des Answärtigen Amtes 一八七一~一九一四)中之第

三十二冊。則譯自《瓦德西回憶錄》,記述和反映了八國聯軍在華侵略活動及其內部矛盾、鎮壓義和團運動、脅迫清政府接受議和大綱,以及八國軍隊燒殺搶掠等內容,對了解和研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以數年時間整理這些只存在老舊期刊及報紙中的史料,先後完成《黃旭初回憶錄》五冊、《我親見的梅蘭芳》、《北洋政壇見聞錄》、《薛觀瀾談京劇》、《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藏書與讀史》、《薛大可憶往錄》、李晉《政壇見聞錄》、《凌霄漢閣筆記》、《上海大亨杜月笙》、《上海大亨杜月笙續集》、《杜月笙秘書見聞錄》、《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

信與胡漢民》、《戴笠與十三太保》、《彭昭賢、盛世才回憶錄合編》、趙叔雍《人往風微》、《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眉廬叢話(全編本)》、《餐櫻廡隨筆》等,共二十七本。首先得感謝這些雜誌及報紙的主編們,因為你們「識貨」的眼光,採用刊登這些文章,也保留了諸多珍貴的史料。這些史料因從未結集出版過,少人聞問,也沒有人好好利用,真是可惜。因此這次首次出版,當有其重要的意義。   我在編輯這些史料成書時,除構思其體例架構外,還在每本書之前,寫了長短不一的導讀,特別對於作者的生平資料詳加敘述,但由於許多人生前沒有出過書,個人資料實在難以尋找,經我查遍許多工具書,

比對考證,其所以如此是要讓讀者能夠「知人論世」。遺憾的是其中「簾外風」、「局外人」,因用的是筆名,至今無法查考出。   除此之外,另有些珍貴的史料書籍如《寄庵隨筆》、《吳國楨事件解密》、《往事》、《謙廬隨筆》、《辰子說林》、《西方夜譚》、《春申舊聞》、《春申續聞》、《自我演戲以來》、《談余叔岩》、《今傳是樓詩話》、《李鴻章遊俄紀事》和《美國與滿洲問題》(合刊)、《瓦德西拳亂筆記》等十三本,或因絕版多年,或因是自印本,或因史料珍貴,因此取得授權重新出版。其目的是讓這些史料廣為流傳。   傅斯年先生治史,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主張廣泛搜羅與考訂史料,強調史料的重要性。在原本已

經撲朔迷離的近代史,如何添加一些珍貴的史料,尤其是一些親歷、親見、親聞的材料,則是更為要務。歷史是需要追求一些細節,單靠正史、大事紀等,是無法釐清事實的真相的。「多少樓臺煙雨中」,它是朦朧的,如真似幻,需要更多的史料,更多的歷史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幅的圖景。我只是將我所發現的材料,整理出來並加以出版,讓更多人可以參考利用。在史海中還有更多的史料尚未浮現,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從各方面去努力發掘,前途漫漫,「多少往事堪重數」! 蔡登山 【大時代的見證:黃旭初和他的五冊回憶錄】黃旭初(一八九二~一九七五),廣西容縣人。係廣西省政府主席,主政廣西近廿年。黃旭初年十六入容縣師範,二十歲肄業於廣西陸軍速成

學校步兵科,與李宗仁有同學之誼。一九一四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中國陸軍大學學習。一九一七年,任廣西陸軍模範營連長,保定軍校畢業的黃紹竑、白崇禧任副連長。一九一九年由湘歸任廣西陸軍第一師步二團團附。一九二一年六月,調任廣西督軍署中校參謀。一九二三年擔任李宗仁的「廣西定桂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一九二六年北伐軍興,廣西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白崇禧任參謀長,黃旭初任第四旅旅長,後升任第七軍第六師師長,屢建奇功。一九二八年升任第十五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一九三○年任護黨救國軍第十五軍軍長。一九三一年七月一日,黃旭初在南寧就任廣西省政府主席。一當就是十九年,直到一九四九年止。與山西的閻

錫山同以模範省著稱中外,有聲於時。黃旭初積極配合李宗仁、白崇禧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大建設」,在幾年的時間裏,桂系一躍成為中國西南的一大地方實力派。李宗仁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黃君(指黃旭初)老成練達,與我有同窗之雅,並曾入陸軍大學深造,謹小慎微,應對如流,全軍賴其輔導,上下歸心。嗣後我軍竟能戡平八桂,問鼎中原,渠早年主持戎幕,為本軍打下良好基礎之功,實不可沒。黃君其後主持廣西省政達十九年,澤被桑梓,亦非幸致。」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黃旭初離開南寧,因為軍事情勢上南寧已不可守。十二月三日他和白崇禧同時飛抵海南島的海口,他們在海南十九天。白崇禧乘艦出海指揮作戰曾小別一週,其餘每天都有會

議或晤談,商討的都屬當前軍國要事,全不及私。又因由桂入越的敗殘部隊,為數尚不少,白崇禧乃囑黃旭初赴越南籌謀部隊生活的照顧和善後安排。法國駐邕龍領事田友仁那時也遷到海口,黃旭初請他辦理入越護照,但他轉報法方得不到答覆,無法辦通赴越南手續。十二月二十一日黃旭初和白氏握手分袂,飛往香港,白氏南飛榆林視察。不料此別竟成永訣!自此,黃旭初寓居香港,後來國府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但他一直沒有到職。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他因心臟病發作,病逝香港九龍浸會醫院,享年八十四歲。

電視劇《斯卡羅》的族群敘事分析

為了解決閻韋伶我知道的問題,作者林昱萱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語藝批評中的敘事批評作為研究方法,探討電視劇《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中的族群相關議題。此部電視劇為 2021 年公共電視 台製作,劇情內容改編自歷史長篇小說《傀儡花》。電視劇《斯卡羅》主要故事 情節描述 1867 年發生於臺灣恆春半島的真實故事──羅妹號事件,由於羅妹號 事件同時涉及不同族群之間的利益糾紛與族群衝突,因此,全劇不僅刻劃出臺 灣族群融合之過程,亦反應出臺灣擁有多元文化與族群之風貌。本論文分為三個面向進行相關理論的回顧,依序為族群之定義、認同建構以及再現。首先,針對種族、民族以及族群三個名詞,清楚釐清其不同之定義,並且以臺灣作為例子,舉例說明

種族、民族與族群之間的關係與層級。接著,將重點聚焦於認同的建構過程,分別探討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之形成過程。最後,以何謂再現與電視劇中的再現,除了定義再現的意涵之外,亦梳理媒體與社會之互動關係。在研究方法的部分,本論文透過敘事批評法,分析電視劇《斯卡羅》中的 場景、角色與事件,共三項敘事元素;並且同時採用敘事意涵,探究敘事文本 背後所欲傳達之價值觀;最後使用 Fisher 提出之敘事評估概念,驗證整體敘事文本之敘事可能性與敘事真實性。試圖從微觀、宏觀以及綜觀三個面向,分析 探討電視劇《斯卡羅》中的劇情內容,以回應本論文提出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發現電視劇《斯卡羅》之故事情節,不論是場景、角色與事件

,三個敘事元素皆環繞於羅妹號事件,並且以「好好活下去」為主要核心概念,貫穿整部電視劇。企圖藉由歷史真實事件,傳達出不同族群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在相互依賴與產生衝突的族群關係之間,彼此存在許多利益糾葛,除此之外,全劇亦刻劃出族群融合之過程實屬不易。

憂鬱的文化政治

為了解決閻韋伶我知道的問題,作者EmilyMartin 這樣論述:

書介part I   《憂鬱的文化政治》的跨界視野,讓憂鬱重新解放。   這裡沒有對憂鬱的定論,沒有對理論的定論,也沒有更燦爛的憂鬱,更沒有一定要走向光明未來的答案。哀悼殘存 / 持續,在拒絕結束的憂鬱裡,開啟失落的意義。   給精神病患者:愛密麗.馬汀的〈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讓精神病院的的喘息與腳步聲可以被聽見,讓田野筆記中的人告訴你他們服藥與看診的故事。   給失語的詩人:麥克思.潘斯基〈憂鬱的辯證.序〉告訴你怎麼珍惜荒蕪的話。   給運動分子:海澀.愛〈拒絕的政治〉會告訴你為什麼總有人不陽光,走不出去,不敢參加遊行。   給左派與懷疑左派的人: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

,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詮釋了左派的情感結構。   給期待快樂的人:在嘆逝與追憶之外,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裡重讀了但丁的話,「最巨大的悲傷,莫過於在悲慘中回想起快樂的時光」。   給不想不分的女同志:海澀.愛〈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有最驕傲、最不堪、最不被容許、最不應該被忘記的身分記憶。   給總覺得自己理論讀得太少的人: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的〈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從她小時候一個無法買到的大娃娃談克萊茵,讓理論成為一種互相了解的溫柔語意。   給groupies:愛密麗.馬汀的〈躁鬱簡史〉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會隨著樂團吶喊。   給當代的好孩子們:這個世紀要當活潑、快

樂的小朋友才能上電視,能夠開朗、大方才會推甄得上不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學校,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會告訴你害羞是怎麼不見的。   給失落的人:朱帝斯.巴特勒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從歷史的尖叫聲裡告訴你哀悼的意義。 書介part II   憂鬱(症)的討論,常溯及佛洛依德的〈憂鬱與哀悼〉,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哀悼是對失落的摯愛,或對某種抽象體所經歷的一種「成功」的心理過程,而憂鬱症則是這種轉化的失敗;但晚近討論這些語詞,已走向非單純的個人性或精神分析脈絡,《憂鬱的文化政治》主張哀悼、憂鬱症、懷舊、哀感、創傷、沮喪,不再只是一種失敗性的病態,憂鬱(症)或憂鬱書寫,其實是政治的──「情

感」不只是精神分析論述處理的內容,而是一種社會、政治、法律、美學關係的建構,同時也漸漸形成一種情感政治。 伍德堯和大衛.卡贊堅在〈哀悼殘存 / 持續〉(“Mourning Remains”)所言:「失落」是一種「理論性的虛構」,“remains”不只是一種殘留,只是剩下的、得丟掉的殘渣般的過去,哀悼歷經著歷史、文化的政治性過程,而憂鬱具有它自己的意義。   當代人類學家愛密麗.馬汀《雙極探險》其中的〈躁鬱簡史〉,將藝術品味、流行文化視為一分析對象,敘述躁狂在美國如何成為一種病癥,以及躁狂如何成為當代被擁戴的文化現象。〈躁鬱簡史〉提到了許多中文讀者所熟悉的藝術家,紀德、梵谷、馬勒、普拉絲……在1

980年代以後,他們因為憂鬱與躁狂而被認證為更「真誠」、「真實」的藝術家──憂鬱症的建構與行銷並不只建立在藥廠與醫院的消費關係,在一個躁狂歷史脈絡中,憂鬱被戴上花冠,輕躁狂是最受享譽的成功人格,這讓人看不清憂鬱所帶來的難捱與苦痛。   而愛密麗.馬汀在她的另一篇文章〈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中,做了令人敬佩與感動的田野,她記錄了精神病院中的八個故事,所謂的譫妄、躁狂、情緒週期、思考障礙……等等病徵,是怎麼真實地發生在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她批判性地讓讀者知道「病」是怎麼被宣稱、運作。而文中提到的藥物,全部都是台灣的藥單上看得見的,這份田野的中文化非常重要,它提供了病例書寫的中文視野,

更拓寬了服用這些藥物的在地讀者能夠說出自己感受的可能性。   引爆在地的閱讀意義一直是《憂鬱的文化政治》的初衷。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收於他的《害羞》一書,除了甫發行的英文版,在三、四年內間已譯有日文、韓文、法文等不同版本。希望連恩的作品第一次的中文化,能夠讓台灣很少被討論的「害羞」爭取一些發言空間。文中論述的是「害羞」、「靦腆」等詞彙所形容的人格特質,漸漸地在1980年代成為了一種需要被定名與治療的疾病。扭捏、內向、古怪、拘謹等等與害羞相關的氣質,漸漸成為了「社交恐懼症」、「逃避型人格障礙」等等病徵。「害羞」的修辭內涵與其所指徹底的轉化了,面對「社交焦慮」的疾病與威脅,只能夠「不

再靦腆」。   盡力想讓「憂鬱」能展現出最大張力,《憂鬱的文化政治》選譯了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布朗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她所批評的左派,總眷戀著過去,總凝視著過往的政治依附,不願意卸下悲傷,也不憧憬復元,於是自戀 / 戀物的憂鬱症結構,讓政治只能朝向一種永遠失落的哀痛;抱緊過去的耽溺慾望,超越了任何現今對於政治動員、結盟,或是轉變的投資的可能性。   當代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朱帝斯.巴特勒,她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一文,鄭重地面對憂鬱,以哀悼的特殊位置,回應了「時間」與「歷史」的複雜性,她認為正是在「失去」裡,銘刻了所受的磨難、暴力、汙名,而早期精神分析中「癱瘓業已麻木」的

狀態,其實正賦予了歷史的新的創造性,哀悼可以賦予主體戰鬥力、能動性。哀悼的暴露與「由內翻外」,正是她「然後怎樣?」的問題,哀悼的「時間」、「歷史」,就是身體性地、肉體地與物質相遇的政治。   《憂鬱的文化政治》透過麥克思.潘斯基在〈憂鬱的辯證.序〉試圖延伸對憂鬱書寫的關注,在台灣已經擁有了中文化的傅柯關於「自反性語言」的思想資源,提供了許多關於沈默、空白的話語的政治,而克里斯德瓦的《黑太陽》可以說是做了一種失語的重要標誌,她試著將語言的解構與作者的情感狀態做出連結,《黑太陽》裡誠懇的告訴讀者,書寫憂鬱的意義,正是因為遭受憂鬱折磨的人所書寫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來自憂鬱──而麥克思.潘斯基接著說,這是

「以書寫填滿了『蒼白的倦怠』,那空白的一頁」。麥克思.潘斯基藉班雅明對歷史主義者的批判,對憂鬱書寫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正是憂鬱書寫可以抵抗這收編的歷史體系,而「那空白的一頁」就是憂鬱書寫。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一文裡圍繞著雷納多.阿里納斯的自傳《在夜幕降臨前》展開分析,她強調了「快樂」在政治中如何地得來不易,更告訴讀者書寫「快樂」背後的重要與艱難。「快樂的政治」絕非是企圖擦拭掉壓迫與悲傷的記憶,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事都看成快樂,更不可能是對悲傷與憂鬱的「超克」或是「放手」。〈憂鬱的辯證.序〉與〈快樂的回憶〉分別回應了中文語境裡對「失語」的寫作語言狀態的認知,以及對文學史中「嘆逝」的追

憶傳統,企圖讓文學中的憂鬱能夠更深的問題化。   瑞克里芙.霍爾的《寂寞之井》在英語世界有著曖昧性的崇高地位,它既是最被廣泛閱讀的同志文本,同時也是讓拉子困擾、憎恨的作品。書中主角史蒂芬太過時、太逕渭分明的陽剛認同,在訴求流動、進步、拋下悲情的當代論述中,實在太不政治正確,並且滿溢的絕望、自恨,讓理論家們想要從中找正面的可能性都無法辦到。在〈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海澀.愛認為史蒂芬之所以受爭議,正因為她受苦、自厭、愛的挫敗與絕望,都恰恰為近代同志形象的相反典型,她批判性認為越是閃避、跳躍、轉化甚至是誤讀史蒂芬的困境,反而越顯示出造就同志困境的社會規範的有效性;但正是要回頭看待自身的厭惡、羞慚又難

以切割的拉鋸,才有可能接納並且開始處理酷兒歷史的艱難性。〈拒絕的政治〉裡,海澀.愛延續了她的關懷,把命題放在美國酷兒運動裡常被拒絕、抹拭的壞情感。她認為情感裡不論好的與壞的,兩者都構成了運動的可能;她追認這些沮喪、不正確的情感,試圖為這幾乎是羞恥的秘密的長遠歷史作些辯護。雖然這些壞情感看似根本就是對行動無益,更甚者就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能動性而言,它們會使得那些如此感受的人喪失資格。但海澀.愛的訴求,正是期待一種政治能動性的視野,而它所處理的政治性,是可以將所經歷的壞情感,納入希望修復的傷害之中;因為,能夠認可這些苦難的存在,並藉此發展出的相關論述,才是能夠處理酷兒經驗的運動。   當代酷兒與女性

主義運動中重要的推動者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在逝世前完成了〈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她在罹患乳癌多年後,想到了從年幼時就經常幻想能夠抱著的、卻一直沒能買到的大娃娃,並且以這個大娃娃替克萊茵的理論做了一個巧妙、溫暖而厚實的譬喻。賽菊蔻從情感層面來理解理論,直接靠近讀者的真實人生,在「抑鬱型位態」的概念中,她看見「憂鬱」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可能,在「妄想型—分裂型位態」中,她充滿同理心地試圖解釋1980、90年代初期面對愛滋恐懼時,酷兒理論所衍發出來的動能,及其後續發展的疲態及限制,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批判運動路線的正確與否,更像是期盼著讓參與運動的人可以減少一些生活中的困頓與煎熬。在這篇

文章中讀到的是賽菊寇理解理論的溫暖、寬大的大格局,雖然她小時候沒有買到合意的大娃娃,但閱讀她的文字,正如抱著一個她給讀者的大娃娃。   希望《憂鬱的文化政治》也會是讀者手中的棉花糖與大娃娃,希望在這本書的盡頭,不論是不是藥效的副作用,不論酒精與政治正確的比例,不論我們的身體毀壞與不宜人居的程度,我們都可以靠近一點。 作者簡介 愛密麗.馬汀(Emily Martin)   現為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科技人類學、醫療人類學、性別、文化心理、歷史精神病學、英國社會文化等。著有《身體裡的女人:生產的文化分析》(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

ysis of Reproduction, Beacon Press, 1987)與《雙極探險:美國文化中的躁狂與抑鬱》(Bipolar Expeditions: Mania and Depression in American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等,另與希爾.蓋滋(Hill Gates)合編《台灣社會的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其知名論文〈卵子與精子: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

(“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otypical Male-Female Roles”),中譯曾收錄於《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   愛密麗.馬汀的個人網頁:web.me.com/em81/work/Welcome.html。 克里斯多夫.連恩(Christopher Lane)   現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系教授。教學與寫作領域包括維多利亞時期與當代英國小說,並專長於19世紀心理學、精神病學與知識史等。著有《仇恨與文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反社會生活》(Hatred a

nd Civility: The Antisocial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與《害羞:正常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疾病》(Shyness: How Normal Behavior Became a Sick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害羞》自出版後已廣譯為日文、韓文、法文。   連恩替《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撰寫部落格「副作用」: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ide-effects。 伍德堯(David L

. Eng)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文學、亞美研究、亞洲移民、精神分析,並專長於批判種族理論、酷兒研究與視覺文化。著有《種族閹割:亞美陽剛的治理》(Racial Castration: 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另與大衛.卡贊堅編有《失落:哀悼的政治》(Loss: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大衛.卡贊堅(David Kazanjian)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

英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19世紀跨國美國文學與歷史研究、政治哲學、歐陸哲學、拉美移民研究、殖民論述研究和亞美尼亞流離研究,曾發表多篇關注北美—亞美尼亞流離的文化 / 政治研究的相關文章。著有《殖民伎倆:早期美國的國族文化與帝國公民身分》(The Colonizing Trick: National Culture and Imperial Citizenship in Early Americ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麥克斯.潘斯基(Max Pensky)   現為美國紐約賓漢姆頓大學哲學系教授與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當代歐陸哲學、社會和政

治哲學、法政哲學和國際關係等。著有《團結的盡頭:倫理與政治論述理論》(The Ends of Solidarity: Discourse Theory in Ethics and Politic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8)和《憂鬱的辯證:班雅明與哀悼劇》(Melancholy Dialectics: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Play of Mournin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3)等。 海澀.愛(Heather K. Love)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副教授。研

究領域包括性別研究、酷兒理論、當代文學、情感研究、電影和視覺文化、精神分析、種族和民族學批判理論等。著有《倒退的感覺:酷兒歷史的失落與政治》(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她曾主編《新文學史》(New Literary History)特別專號「在認同政治之後有什麼生活?」(Is There Life after Identity Politics?)。   海澀.愛的個人網頁:www.heatherklove.com。 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

(Eve Kosofsky Sedgwick)   長年任教於紐約城市大學英文系、女性與社會研究中心,2009年因乳癌過世。賽菊蔻在1985年出版成名作《男人之間:英美文學與男人的同性社交慾望》(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之後的《衣櫃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奠定了她在酷兒理論中的地位。《與愛對話》(A Dialogue o

n Love, Beacon Press, 2000;心靈工坊,2001)則是賽菊蔻的憂鬱症手記, 結合了對話與詩,呈現了她與心理治療師的交流歷程。賽菊蔻1998年時曾應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之邀來台發表兩篇論文:〈如何將孩子教養成同性戀〉與〈情感與酷兒操演〉(收於性 / 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中央性 / 別研究室,1998)。 凱莉.漢彌爾頓(Carrie Hamilton)   現為英國倫敦羅漢普頓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羅漢普頓性 / 別研究中心主持人。研究領域包括性 / 別史、女性主義、口述史、文化記憶、政治與革命運動、西班牙與拉丁美洲歷史、拉美裔研究等。最新發表的文章

是〈性 / 別政治與社會主義的居住:古巴革命中的建設家園〉(“Sexual Politics and Socialist Housing: Building Homes in Revolutionary Cuba”),收於《性別與歷史》(Gender & History 21, 2009)。 溫蒂.布朗(Wendy Brown)   現為美國柏克萊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學史、19與20世紀歐陸理論、批判理論、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批判種族理論、後殖民理論等。她批判地置疑權力位置、政治認同和當代民主中的政治主體性,以交織理論之間的對話知名,如:馬克思、尼采、韋伯、佛洛依德、

法蘭克福學派、傅柯、當代歐陸哲學等。〈抗拒左派憂鬱〉一文曾同時收錄於《失落:哀悼的政治》和《沒有保證:霍爾紀念集》(Without Guarantees : In Honour of Stuart Hall, Verso Press, 2000)。著有《傷害的狀態:晚期現代性中的權力與自由》(States of Injury: Power and Freedom in Late Modernity, Princeton, 1995),並與珍娜.哈莉(Janet Halley)合編《左派律法主義 / 左派批評》(Left Legalism/Left Critique, Duke Universi

ty Press, 2002)。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現為美國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及修辭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性 / 別研究、近當代歐陸思想等。她於1990年代發表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作品,如:《性 / 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1990;桂冠,2008)、《身體至關重大:論「性」的話語界限》(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Routledge

, 1993)和《權力的精神生活:服從的理論》(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in Subje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等,對權力、性別、身分認同與情感政治的分析批評多所卓見。 編者簡介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 鄭聖勳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美術設計與網頁編輯。文字作品散見於香港《字花》雜誌。 宋玉雯   清華大學

中文系、社會所畢業,文字工作者。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譯者簡介 林家瑄   清大外語所畢業,曾任藝術行政。自由譯者,譯作包括《兩位嚴肅的女人》(行人,2007)等,現為期刊編輯。 洪凌   英國薩克絲大學(Sussex University)英國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比較所博士候選人。現專事小說創作、論述撰寫,以及翻譯。小說創作包括《銀河滅》(蓋亞,2008)、【宇宙奧狄賽】系列共六冊(成陽,2000-2003)、《不見天日的向日葵》(成陽,2000)、《末日玫瑰雨》(遠流,1996)、《肢解異獸》(遠流,1995)等。論述著作包括《魔道御書房》(蓋亞,200

5)、《酷異劄記》(萬象,1996)、《魔鬼筆記》(萬象,1996)等。譯著包括《少年吸血鬼阿曼德》(時報,2009)、《通往女人國度之門》(繆思,2006)、《女身男人》(繆思,2005)、《黑暗的左手》(繆思,2004)、《銀翼殺手》(一方,2004)等。 翁健鐘   台大歷史系碩士。嗜閱讀,曾任期刊編輯、翻譯。 區立遠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文學碩士。 張永靖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所碩士生。 楊雅婷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譯作有《關於美之必要》(天下雜誌,2008)、《巧克力時尚之旅》(天下雜誌,2007)

、《馬戲團之夜》(行人,2007)、《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巨流,2004)、《啥都瞭了》(行人,2004)、《阿茲海默症》(天下雜誌,2003 )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鄭□良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畢業,碩士專攻性 / 別研究、酷兒研究、文化研究。曾替《電影欣賞》與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超薄會議翻譯學術文章。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義工。熱愛電影。 鄭聖勳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美術設計與網頁編輯。文字作品散見於香港《字花》雜誌。 回應文作者簡介 hsiehpei   清大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木耷

  文字工作者。 止言   文字工作者。 何姿瑩   瑞典林雪平大學科學、科技與社會碩士,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碩士。目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與國立高雄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呂嘉鴻   輔仁大學新聞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目前就讀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社會系博士班。 林吉洋   台北大學地政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服務於某企業,推廣互助事業。 郭品潔   台灣屏東人。著有詩集《讓我們一起軟弱》(大田,2003),譯有《簽名買賣人》(大塊文化,2007)等書。 陳羿安   現就讀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班。 葉虹靈   台灣大學社會

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在關心台灣的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問題。 劉冠伶   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 蔡孟哲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義工。

論病人命末自主及其刑法關係 --兼論兩岸病人命末自主法制

為了解決閻韋伶我知道的問題,作者許光 這樣論述:

當今社會老齡化非常嚴重,末期生命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處於生命末期的病人如何自主抉擇,才能安寧平靜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實現善終,這是每一個人都應思考的重大命題,亦是哲學上有關生死的終極命題。論文首先通過梳理病人自主法制化的歷史演變過程,確認病人命末自主權利已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推知醫療死亡協助合法化是病人命末自主運動未來發展趨勢。病人命末自主是指處於生命末期的病人自主。病人自主在生命末期才更彰顯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在生命結束時應賦予自主的權利,才是真正意義上主體性的體現。對生命末期的界定,不應僅限於醫師所做存活期的判斷,還應包含病人自己的意志,即由病人自主決定生命末期的起

點。病人命末自主在本質上是關係自主,決定了病人命末自主實現形式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人可以自主放棄生命,生命權利不可放棄的主張,無論在規範上還是在概念上都是無法成立的,這是病人命末自主成立的大前提。病人命末自主存在的難題,例如孕婦命末自主權、未成年病人命末自主權等問題皆反映出病人命末自主對刑法生命保護原則的衝擊。本文重點論證病人命末自主之刑法關係。緩和醫療鎮痛行為在實踐中被默許合法,是正當業務行為,緩和醫療用藥行為存在觸犯刑法的風險;中斷維生醫療除罪化已在國際上形成共識,實現了合法化,執行預立醫療決定可能涉嫌刑事犯罪;醫助自殺本質是醫師協助命末病人終結生命的行為,醫師提供藥物,病人自主服用藥物或按

下開關,最後關鍵的行為是病人自己獨立完成,主張醫助自殺具有刑法容許性;安樂死含義已特定化,安樂死雖是置人於死,但它的本質卻是授死者以安樂,在本質上是醫療協助方式,安樂死不是「生」向「死」的轉化,而是死亡時由「痛苦」向「安樂」的轉變,是解決死亡的品質問題,安樂死應非犯罪化。病人命末自主對刑法的衝擊,體現為其與刑法生命保護原則之對立,刑法已由硬性家長主義向軟性家長主義轉变。本文首創“命末醫療協助”新概念替代傳統安樂死概念,命末醫療協助本質是醫療保健行為,是病人命末醫療協助權的重要內容。命末醫療協助將全面實現合法化。本文最後介紹了兩岸病人命末自主之法制並進行比較,臺灣地區病人命末自主運動比較先進,已

實現消極死亡協助合法化,今後除了完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增加未成年病人拒絕維生醫療權;明確孕婦拒絕維生醫療權;完善病人命末自主權之配套制度等,近期的立法目標是實現醫助自殺合法化。大陸地區病人命末自主法制進程剛剛起步,目前迫切需要法律上明確拒絕維生醫療權,並構建安寧療護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