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燃燒氧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鋰電池燃燒氧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向云寫的 高比表面積碳化硅 和林珊的 關於化學的100個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微重力環境下的火焰是什麼形狀?中國天宮太空站大膽執行 ...也說明:在地球上,劃一根火柴點燃蠟燭沒有太大風險,而蠟燭燃燒是利用燭芯的毛細作用使熔化液體蠟油沿著棉芯上升,接著蠟油氣化與上方氧氣發生燃燒反應,產生我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所 李佳言所指導 黃啟揚的 微型氧氣感測器設計與製作 (2018),提出鋰電池燃燒氧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微機電系統、氧氣感測器、二氧化鈦、射頻磁控濺鍍、熱氧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化學學系 諸柏仁所指導 謝侑璇的 利用新型電解液添加劑提升鋰離子電池的電性表現以及安全性 (2017),提出因為有 鋰離子電池、添加劑、安全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鋰電池燃燒氧氣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安達股份有限公司則補充:鋰電池 電化學特性活躍,過度充電、撞擊均可能發生劇烈燃燒、爆炸,且風險隨電池老化而大幅增加,靠降溫、氧氣隔離等傳統滅火劑及滅火原理無法有效撲滅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鋰電池燃燒氧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比表面積碳化硅

為了解決鋰電池燃燒氧氣的問題,作者郭向云 這樣論述:

高比表面積碳化矽是最近十幾年來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一種新材料,具有堆積密度低(約0.2g/cm3)、比表面積大(>30m2/g)的特性,是一種性能優異的載體材料。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以及高比表面積碳化矽作為載體材料在多相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等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為了讓讀者更全面地瞭解高比表面積碳化矽材料,對其在電磁波吸收領域的應用情況也作了一些簡單介紹。 本書適合從事多相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研究的科研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 第1章碳化矽概述/001 1.1自然界的碳化矽/001 1.2碳化矽的人工合成/004 1.3碳化矽的結構

和命名/007 1.4碳化矽的性質和應用/007 1.4.1碳化矽在磨料和磨具領域中的應用/009 1.4.2碳化矽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010 1.4.3碳化矽在複合材料增強方面的應用/010 1.4.4碳化矽在電子材料領域的應用/010 1.4.5碳化矽在吸波材料中的應用/010 1.4.6碳化矽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011 參考文獻/012 第2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014 2.1範本法/015 2.1.1碳範本法/015 2.1.2氧化矽範本法/021 2.2碳矽凝膠碳熱還原法/031 2.3化學氣相沉積法/034 2.4矽烷及聚碳矽烷熱解法/036 2.5溶劑熱還原法/037

2.6碳化矽複合型載體的製備方法/040 2.6.1碳化矽衍生碳/040 2.6.2分子篩/碳化矽複合物/040 參考文獻/042 第3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作為多相催化劑載體/048 3.1高溫催化反應/049 3.1.1甲烷重整制合成氣/049 3.1.2烷烴的氧化偶聯和脫氫反應/057 3.2強放熱反應/063 3.2.1費托合成/063 3.2.2甲烷催化燃燒/066 3.2.3甲烷化反應/069 3.2.4甲醇轉化/071 3.2.5其他放熱反應/072 3.3苛刻條件下的反應/073 3.3.1H2S的選擇性氧化/073 3.3.2合成氨/073 3.3.3硫酸分解反應/074 參

考文獻/075 第4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光催化應用/082 4.1碳化矽光催化的一般原理/083 4.2光催化分解水/085 4.2.1純碳化矽光解水/086 4.2.2金屬/碳化矽光解水/090 4.2.3石墨烯碳化矽複合物光解水/091 4.2.4半導體碳化矽複合物光解水/093 4.3光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094 4.4光催化CO2還原/098 4.5光催化有機合成/100 參考文獻/113 第5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電催化應用/118 5.1電化學感測器/119 5.1.1氣體檢測/119 5.1.2溶液中離子的檢測/121 5.1.3有機污染物及生物分子的檢測/122 5.2燃料電池催

化劑/128 5.2.1氧氣還原催化劑/129 5.2.2甲醇氧化催化劑/131 5.3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37 5.3.1碳化矽光陽極/138 5.3.2碳化矽對電極/139 5.4鋰離子電池材料/140 5.5超級電容器材料/145 參考文獻/148 第6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吸波材料/156 6.1材料吸收電磁波的機理/157 6.2SiC微粉的吸波性能/159 6.3納米SiC的吸波性能/161 6.4摻雜SiC的吸波性能/164 6.5SiC複合材料的吸波性能/166 參考文獻/168 碳化矽是一種常見的工業陶瓷材料,自1891年被霍華德·艾奇遜合成出來以後,在磨

料、磨具、耐高溫陶瓷以及微電子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全世界碳化矽的年產量已超過200萬噸,都是採用改進的艾奇遜法生產出來的。這種方法以河沙、焦炭(或煤)等為原料,通過石墨電極加熱到2500℃以上,氧化矽和碳之間發生反應形成碳化矽。由於反應溫度高,得到的產品都是α-碳化矽,比表面積很低,一般不到1m2/g。碳化矽具有非常高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而且導電導熱性能良好。這些優良的性能,使得它有望成為一種新的催化劑載體材料。然而,碳化矽要想作為催化劑載體得到應用,它的比表面積就必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外一些學者就開展了碳化矽作為催化劑載體的研究,也發展出了一些製備高比

表面積碳化矽的方法。例如,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Loudex教授課題組發明的形狀記憶合成法就是一種有效的製備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方法,可製備比表面積大於30m2/g的β-碳化矽。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碳化矽作為催化劑載體的優越性。編著者課題組,從2000年開始研究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發明了一種溶膠凝膠結合碳熱還原製備碳化矽的方法。 這種方法經過初步的工業放大試驗後,仍能製備出比表面積大於60m2/g的β-碳化矽。其後,課題組一直從事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研究工作,探索了這種材料作為催化劑載體在高溫、強放熱等反應中的應用,發現碳化矽作為載體不僅可改善催化劑的穩定性,而且催化劑的預處理條件也相對簡

單。最近幾年,人們發現碳化矽用於光催化和電催化時,也表現出了一些特殊的優勢。因此,有關碳化矽在熱催化、光催化以及電催化方面應用的文獻報導越來越多。 國內雖然已經有一些關於碳化矽的著作,但都是把碳化矽作為一種高性能陶瓷材料或者微電子材料來介紹的。據編著者所知,國內目前還沒有關於高比表面積碳化矽製備以及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在催化中應用的書籍。因此,我們感到有責任將分散在浩如煙海的科學文獻中關於碳化矽的工作,進行系統整理和綜合分析,編成一書,以利于我國研究人員在進入這一領域時能迅速對本領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本書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作者前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課題組同事和學生的大

力協助。靳國強、王英勇、郭曉甯和童希立等同事,多年來一直在本課題組從事有關碳化矽的研究,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協助本人整理了相關章節的文獻,甚至還寫出了章節的初稿。本書中介紹的相當一部分工作都是本課題組完成的,這得益於曾經和仍然在課題組學習和工作的研究生們。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努力,肯定不可能有這本書的問世。另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經常需要查找一些文獻,也是請學生們幫忙找到的。在此,對他們一併表示感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幾年來曾多次支持課題組開展關於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研究工作,山西省科技廳也以科技重大專項的形式支持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產業化的研究,在此表示感謝。感謝江蘇省綠色催

化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資助本書出版。最後,我要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相關編輯,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本書的完成也是不可想像的。 高比表面積碳化矽雖然是一個比較小的研究領域,從眾多期刊中找出相關的文獻仍然並非易事,再加上編著者水準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郭向雲 2019年5月于常州大學

微型氧氣感測器設計與製作

為了解決鋰電池燃燒氧氣的問題,作者黃啟揚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微機電(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製程技術設計並製作出氧氣感測器,其結構包含三氧化二鋁(Al2O3)基板、白金(Pt)電極、二氧化鈦(TiO2)感測層。利用電子束蒸鍍(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 EBE)沉積白金作為感測器之電極,以不同製程方式製作氣體感測層,並且控制不同濺鍍時間、熱處理溫度及工作溫度,探討不同製程(熱氧化法及濺鍍法)氣體感測層之材料結構與感測器對於氧氣感測特性之變化。實驗結果顯示熱氧化法為沉積10分鐘的金屬鈦薄膜,經由450 ℃的熱氧化處理,讓金屬鈦薄膜氧化形成二氧化鈦薄膜,在400 ℃的

工作溫度,靈敏度為2.33 MΩ/%,氧氣響應T90為22秒;濺鍍法為沉積90分鐘的二氧化鈦薄膜,經由550 ℃的退火熱處理,在450 ℃工作溫度,靈敏度為9.13 MΩ/%,氧氣響應T90為9.8秒,可知濺鍍法因為可形成較佳的結晶相及適當的晶格間隙,故具有較佳的表現。

關於化學的100個故事

為了解決鋰電池燃燒氧氣的問題,作者林珊 這樣論述:

啟發智慧火花,體驗驚奇結果。 寓知識於故事,讀出化學大腦。     A擁抱B,變成了C,化學,就是這麼有趣。   更有趣的,是那些課本上讀不到的化學故事。     閱讀,從來就沒有身高的限制,   寫給想長大的小孩和不想變老的大人!     約五十萬年前,中國的「北京人」開始用火。   西元前約3000-2000年,埃及人發明防腐劑,用來保存木乃伊。   西元前約2000年,希伯來人學會釀製葡萄酒。   西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徳的四元素說和徳謨克利特的模素原子說大行其道。   西元前三世紀,秦始皇令方士獻仙人不死之藥,煉丹術開始萌芽。   西元八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西方。   西元九世紀,

中國唐代的煉丹士發明火藥。   西元1661年,波以耳發表《懷疑的化學家》,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提出元素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西元1703年,施塔爾提出燃素學說。   西元1777年,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原理。   西元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   ……

利用新型電解液添加劑提升鋰離子電池的電性表現以及安全性

為了解決鋰電池燃燒氧氣的問題,作者謝侑璇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在安全性一直是受矚目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高耗能3C隨身產品以及電動汽機車(HEV、EV)的快速發展,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和電容量的需求也不斷提升。為了應用在高耗能的電池上,容易發生活性材料碎裂造成循環壽命不佳,或是電解液在高溫下會分解以及容易燃燒,因此解決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不足以及安全性問題更為迫切。先前研究指出,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會因為在充放電循環下,與活性物質發生反應,而造成電解液中鋰鹽分解,釋放大量的熱。在過度充電和過熱條件下時,正極材料容易產生氧氣,使電池內部壓力提高,而活性氧氣也會與電解液反應,產生熱量使溫度提升,可能造成電池的危害,伴隨著電解液的燃燒甚至是爆炸等安全問題。

在電解液中含有添加劑有助於改善安全性問題,故本研究為了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利用兩種新型電解液添加劑mPhMI和p-PhMI來延長電池的循環壽命以及增加安全性。mPhMI為由含磷的雙馬來醯亞胺(BMI)化合物,Bis(4-meleimido phenoxy)phenyl phosphine oxide (PhMI),與自由基捕捉劑1,3-二甲基巴比妥酸(1,3-DBTA)進行共聚合反應;而p-PhMI為PhMI單體獨自進行聚合反應的高分子。在共聚物mPhMI此添加劑具有PhMI分子含有磷原子,可減少氧分子釋放和抑制或延緩電解液分解情況發生,而1,3-DBTA有額外的功能可捕捉自由基阻止

燃燒反應。這兩種添加劑的優勢在電極上形成穩定的SEI層,來改善電池長圈數電性與增加安全性。以添加劑修飾NMC材料實驗中的循環壽命測試,添加mPhMI和p-PhMI的電池在第80圈充放電後電容量分別保持在96.04%與90.59%。從變速率充放電圖中,使用mPhMI添加劑具有最佳的可逆電容量,其高達96.29%。更進一步由XPS光譜分析添加劑對SEI層影響,證實添加劑有降低電解液鋰鹽的分解。以及利用SEM觀測極片表面的型態,在100圈充放電後SEI仍然維持孔隙並沒有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