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控根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透明控根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賴毓芝,柯律格寫的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和鴻鴻的 跳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黑眼睛文化所出版 。

中國醫藥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陳雅惠所指導 林宗信的 發展軟骨瘤新穎之治療標的 (2021),提出透明控根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hondrosarcoma、FOXA1、CCNB1、EZH2、SULF1、cMET、Target therapy。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毒理學研究所 劉興華所指導 趙崧筌的 軟骨肉瘤之台灣單一醫學中心資料庫研究及白藜蘆醇治療策略開發 (2020),提出因為有 軟骨肉瘤、預後因子、局部復發、白藜蘆醇、NAD-依賴性去乙醯化酶Sirtuin-1的重點而找出了 透明控根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透明控根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為了解決透明控根盆的問題,作者賴毓芝,柯律格 這樣論述:

48位國際知名東亞藝術史與考古學者 多位大師首次聯手撰述   一人一物 以親身經歷為讀者解讀 他們看見了甚麼?如何看見? 解碼文物與藝術品中,蘊含的豐富語言與意義     當我們在博物館中看見文物,我們或許只看見它們最表面的模樣。         換作是長年浸淫在文物、藝術品中的大師級研究者,他們怎麼看見?他們又從「物」中解讀出甚麼訊息?         本書是一回史無前例的策畫。邀請48位國際上知名的東亞藝術史學者、考古學者,每人選擇一件物品,帶領我們進入這件物品的世界。         48位學者,每一位都閱物無數。當只能選擇一件,他們如

何選出最打動自己,最願意為之傾訴的文物?      他們選擇的物,有書畫、織品、陶瓷器、石器、出土破片、青銅器、石刻、版畫、電影、相片、早期印刷品、甚至大型宮殿建築。        他們與物的關係,有個人獨到的學術見解,有令人顫抖的文物重現世間,有終身難忘的觀看經驗,人與物一期一會的相遇。     ◇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柯律格,回憶起在文徵明《古柏圖》上看到的小墨點   ◇ 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喬迅,將紫禁城當作一件物來觀察   ◇ 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巫鴻,從《洛神賦圖》看宋代人的眼光   ◇ 唐獎得主、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羅

森,從青銅器看見北方畜牧民族對商代的影響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謝明良,看見一件北宋汝窯瓷器上的金繕修補痕跡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聖哲,參與了李公麟《五馬圖》再現世間的經過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塚本麿充,在奈良的雪光中,看見適合觀賞宋畫的光線   ◇ 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看見黃土水《甘露水》的佛教美術與現代美術密碼   ◇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趙金勇,在下罟坑遺址遇見一名被歷史遺忘、但土地記得的火槍手     48位學者,不受限於傳統的分類框架,從一物出發,在個人深耕的研究關懷上,為我們暢言古今。從經典絕品

到日常一物、從在地視角到世界觀點、從追索脈絡到置身歷史、從傳統收藏流傳到當代展示意識……,種種豐沛動人的物我情事,以48篇文章凝縮於此書中。     物件,與觀看物件的人,都處於變動的時空歷程之中。只要我們去觀看,物與人永遠都在建立新的關係。48位作者現身說法,以他們親身的經驗與學養,向我們展示,「觀看」中的創造性與深度,物與人之間那種種獨特又別具魅力的關係。     【設計理念說明】   本書由青年設計師徐睿紳操刀設計,在概念上將乘載了48個物件的書籍本身,也當作第49個物件來設計。書本的裝幀,經歷有多道手工製作程序。      讀者所收到的成書保留了製作過程獨一無

二的手工感,因此任一本可能從封面、封底、書背、書口,以至書腰,在外觀上都因手工製作而略有不同。  

透明控根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時間,魔力無邊。

醬料雜貨店正和隆,主打自家豉油、麵豉、甜醋,在上水石湖墟65年,如長流細水陪伴街坊每餐家常飯:蘸豉油魚更鮮,兩磚腐乳夠佐粥下飯;逢時過節爆薑下醬炆豬肉煮雞,豐腴滋味比得上酒樓大菜。

街坊就是鍾情這家醬料;但此情,差點成追憶!
想當年,老闆陳璧堃十足指腹為婚,不情不願從父親手上接過正和隆。做醬煮醋幾十年,沒有仇,卻賺得一身痛、半點恨;捱到65歲,把心一橫,擬於去年12月31日退休結業「脫苦海」。
怎料日月發酵,恨愛相生;準備離開,竟是徹底的歸來。

上水石湖墟巡撫街,水喉五金、紙紮、文具……生活小店當中有正和隆。店前西斜,老闆陳璧堃掛起紙皮遮光擋熱,裏外互相看不見,街坊是識途老馬,熟練地撥簾進出。小店不夠百呎,鮮有地整齊:樽樽罐罐不見有塵,豆類、雜穀一格格井然有序。所賣醬醋各有三五個品牌,店家出品的生抽老抽、原曬豉磨豉、甜醋和腐乳,售價貴幾元,卻最多人要。

「麵豉嗰日炆豬手炆得好靚,好食。」老街坊陳太一屁股坐在片糖缸改成的櫈子上,又告訴陳老闆:「我起碼一個月之後先行出嚟喇,因為腳痛要入院做手術。」今天她特意來入貨,買麵豉、豉油。

豉油,又恨又愛

陳璧堃,街坊都叫他「豉油佬」,皆因正和隆做豉油起家,他是第二代。上世紀40年代,父親陳根秀由南海來港,投靠開醬園的親戚做豉油;50年代初自設小工場做豉油、麵豉和甜醋,並在石湖墟開鋪。1955、56年間石湖墟被兩次大火吞噬,57年逐步重建,正和隆也在巡撫街現址重新啟業。

陳璧堃有四個姊妹,他是老三、排中間。「細細個住木屋,又是工場又是住家。兩個家姐睇鋪,我就周圍走,好百厭。」他怕父親,從來沒問過店名由來,只記得過年家中總掛一對對聯:「正直好生意  和氣定興隆」。
「老竇無咩讀過書,點作到咁好嘅對聯呢?」他哈哈大笑,轉瞬又皺眉:「做豉油做醬好辛苦,畀我揀我唔會做,但我讀書唔成,無得走!」他是唯一的兒子,二十多歲結婚後即接手店鋪;太太負責鋪面,他負責生產。

「做豉油會有一陣罨味,以前真係要用手去攪,一攪,陣味就出嚟,我都接受唔到;不過,呢啲係錢嚟㗎!」
他的工場在上水搬過幾次,90年代初因為業主收地被迫結束,自此在古洞一間豉油廠掛單租場,只做半加工。譬如豉油,已交給豉油廠師傅做,仍用自家招紙。
「做豉油最緊要用料靚用料足,夏天有熱頭曬就香啲。」他說。當年他試過十幾間豉油廠,找到一間的味和香跟自己做的相似。「我知道佢哋用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發璜(按:煮好的黃豆混入麴菌、麵粉)撈美國麵粉,比日本麵粉膠質重啲、好啲;我自己一個人做太辛苦喇!雖然利潤無咁高,我寧願用佢嘅豉油。」
現在店中賣兩款自家頭抽和一款老抽,其中一款頭抽名為「鮮味生抽」,用豆比一般的多三分之一,濃稠如漿,鮮而豉味極重,可算鎮店之作。

麵豉甜醋,親手做

豉油外判了,只有麵豉和甜醋,他至今堅持親手做。
麵豉,一般貨色是發酵豉油剩餘的豆渣,鮮味盡去,很多時需加味精增味。但他做的賣的兩款麵豉:原曬豉和磨豉醬(前者仍見豆狀,後者是磨爛幼滑版)都沒抽製過豉油,保持原汁原味。「以前我啲磨豉係出咗豉油嘅,價錢平啲,主要交畀酒樓整叉燒;後來我只做零售,銷量少,乾脆用原曬豉攪磨,一樣係靚。」
市面常見的麵豉都是啡黃色,他的麵豉卻深啡色,驟眼看黑糊糊。他解畫:「麵豉好似人一樣,曬得愈耐會愈黑,愈黑就愈香。生曬啲豆喺豉油缸入面,上面曬到黑,下面嘅較黃,所以要成日翻佢,將底下嘅翻上面,不斷循環。」
他65歲了,依然記得父親當年的話:「醬,做就好易,打理好難。」
「你做,用料十足,曬得夠,一定做得好。不過擺耐咗就會有罨味,你點可以調番正呀?所以,唔係整好之後就冚埋,你要時不時拎出嚟曬,畀啲醬見下陽光會香啲。」
醬沒加防腐劑,放不久,所以他每次只做一小批。現在天時暑熱,醬賣少了,他也做少一些,「過咗中秋慢慢好,麵豉賣得最好,啲人有番胃口,多咗炆嘢;我都做得密啲,每次過千斤豆,一個月多啲就要做一次。」

講到做醬,最辛苦的步驟還數煮醬消毒。「唉!我做一次,就痛一次。」 他摸摸腰部,肌肉已成硬塊,隱隱作痛。
「啲醬容易黐底容易燶,要不斷剷,隻鑊又大,你要伸手彎住腰剷。室溫又高,得把牛角扇吹吹下,我一個人連續煮幾個鐘頭,不停流汗,煮一次起碼要飲4公升水。」最後洗鑊更辛苦,因為腰彎得更低。幸好十多年前起,煮醬有機器輔助,輕鬆了,但幾十年積下的舊患,纏身不去。

煮甜醋,相對沒那麼費勁,但一樣要忍。他採用本地酒房出產的白醋,加薑、桂皮、陳皮、丁香等等藥材做成甜醋。「煮呢個醋,一大鑊,嗰種藥材味好犀利,十足催淚彈,醃眼!咳!」
甜醋,他賣自家的,也賣其他品牌,「各有各鍾意啦,人哋要八珍,你無,佢會走咗去;我哋自家牌子就賣貴五六蚊。」
這日街坊王太帶了手拉車來買醋,「我孫仔啱啱出世,買去觀塘畀個新抱。」她嫌其他牌子太甜,「呢間鋪頭出嘅特別香,舊年冬天隔籬個事頭婆用佢煲薑,成條街都香晒。」
有人記住,陳璧堃笑瞇瞇,說:「到天時冷,啲人鍾意煲薑醋食下;事實上年尾多人結婚,到第二年10月、11月就有BB出世,甜醋特別好賣。」
以前煮完甜醋,五六桶藥材他當垃圾倒了,後來有朋友老遠從跑馬地來上水要「下欄」甜醋陳皮,他才識寶,現在煮完醋會挑回陳皮,但為非賣品,「而家?下人,有熟客寒咳唔係好囉!」

老店,差點結業

做醬煮甜醋,入缸,搬貨,幾十年陳璧堃獨力做,「我哋小型生產,唔請人。無辦法!為咗……我唔知點講呀!」他瞄瞄跟前在幫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苦笑:「賺到痛,之外都係痛!近十幾年,我個個禮拜日就好似返學咁,要去做推拿。」
去年他和太太邁向65歲,本擬12月31日退休結束正和隆;就在12月中煮甜醋時,從不在工場拍攝的他,忍不住拿手機拍下那鑊滾滾冒煙的甜醋,題記:「人生最後一次」。
「唔捨得㗎!」說着,他眼圈紅起來,思緒飛回去年底:「瞓唔着囉!直情神經衰弱。」有個星期天,他試不去推拿留在家,「電視睇完又睇睇完又睇,無地方去。」以前他想像退休「呢度去嗰度去」,事實上英國朋友早邀他去歐洲玩,他又買了「200蚊深圳通」,偏偏成行在即已失去興趣,一副心神無處安放。

決心分手,原來放不下。他三個女兒,十多年前已表明不想接手家業,臨別秋波,也發現情難捨。
店一直由他和太太合力支撑,沒請人。二女兒陳敏怡(Agnes)說,每逢過年店就最忙,三姊妹必定預留整個星期的假回來幫手,想不到自己成為了第三代傳人。陳璧堃笑言,由1月1日起店轉了她名下,自己變做顧問兼打雜。
70後的Agnes在銀行做了十多年,連MBA也讀了,兩年前工作太辛苦辭了職,「嗰時爸爸媽媽正計劃退休,我哋三姊妹都好開心,因為新年終於唔使返鋪頭喇!」
去年年底,他們通知熟客和包租婆不做,「啲客人同爸爸講:『你退休,咁我哋去邊呀?我由做女食到而家喇!』我聽到,突然之間好唔捨得。呢個招牌六十幾年喇!」
她問爸爸取帳簿算了一番,「都ok嘅!我想留住個招牌。」又游說從事文職的大家姐陳敏慧回來幫手看鋪,自己負責市場推廣。姊妹同心,盼可斷金,帶着正和隆走進2017年。

十年如一日

陳璧堃搖搖頭說:「我準備退休,以為可以脫苦海啦!結果有啲抑鬱,百無聊賴,個女話做番,我又好似開心啲。」
不過,他認為做醬這行式微了,尤其新界東北發展如箭在弦,古洞的豉油廠分分鐘無得做。「一收地,你一係返大陸做,但水準、原料難控制,而且豆都係外國嘅靚啲。」女兒正在搶時間,找新貨源、拓客路,像早前便去了樂富街市擺車仔檔,臚列自家品牌豉油、醬醋和腐乳。
幾十年來,陳璧堃和朋友合作生產腐乳。十多年前朋友搬廠上深圳,招紙也「均真」地印着「Made in China」,同屬正和隆招牌貨,輕柔鬆化而不死鹹。

醬料之外,40多年前陳璧堃接手時已兼賣雜貨。今天雜貨不多也不雜,而每種乾貨他只賣一款,都是精挑細選,譬如蝦子麵,找到第四五個供應商才敲定。
「搭下貨囉,要維持到租金嘛,而家都要1000蚊一日㗎!」陳璧堃說。
除了鋪租,過去半世紀上水翻天覆地,但對正和隆和陳璧堃而言,只是微細的漣漪,就像醬醋味道,始終如一。
「雖然間中都有自由行嚟幫襯,我哋主要做街坊熟客。有人搬咗出九龍、港島、大嶼山都返嚟買醬,甚至移民去外國,都會帶啲醬過去。附近有圍村,新年依舊會煮盆菜,用好多醬。」
七八十年代,他的豉油、麵豉曾交給酒樓,但經常被人拖數、走數,「好多次喇!千幾蚊都彈票,嗰個年代唔算少數目。咪搞啦!我寧願淨做門市,收一蚊就係一蚊。」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知足,常樂。

夏日炎炎,酸梅麵豉蒸排骨夠醒胃,有街坊要炆肉,大喊一聲「混醬,唔該!」只見陳老闆從五個醬缸輪流舀出小半勺倒入透明膠袋,用繩一紮,遞與客人,叮囑道:「返去放雪櫃,呢幾日好用喇!唔係會變酸。混醬鹹㗎,加啲冰糖,炆鴨炆腩肉都快啲腍。」這混醬,有自家磨豉、黑赭油(類似星馬的黑豉油)、甜醬、麻醬和南乳,即叫即混,也是父親傳下來的基本味道,就在日月蒸煮當中,摻着陳璧堃幾十年調出來的小變奏。

正和隆
地址: 新界上水石湖墟巡撫街2號A
電話: 2670 3486

發展軟骨瘤新穎之治療標的

為了解決透明控根盆的問題,作者林宗信 這樣論述: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是一種發生在軟骨細胞的癌症,在所有惡性原發骨瘤中佔第二位。而根據WHO的分類又可分成傳統型骨肉瘤(Conventional chondrosarcoma)、間葉型軟骨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分化不良型軟骨肉瘤 (Dedifferentiated chondrosarcoma)、透明型軟骨肉瘤 (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 、骨膜型軟骨肉瘤 (Periosteal chondrosarcoma)、骨外黏液樣軟骨肉 (Extra 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目前為止,軟骨肉瘤的成因尚未被釐清,但有一部分的文獻指出骨肉瘤的行成是由於基因及染色體異常所導致。臨床研究發現原發型軟骨肉瘤大多發生在40至75歲的中老年人,在40歲以下的軟骨肉瘤主要由其他骨頭疾病衍生的繼發型軟骨肉瘤,例如軟骨瘤 (Enchondromas) 多發性外生骨疣 (Multiple exostoses)、軟骨瘤病症候群 (Ollier disease)、軟骨營養障礙-血管瘤症候群 (Maffucci syndrome)。由於其組織的特異性,這類腫瘤主要好發在人體四肢骨頭的骨幹(Diaphysis) 以及骨盆 (Pelvis)上,除此之外也會發生在肋骨(Ribs) 與肩胛骨(Sho

ulder blade) 。 統計資料顯示,在所有的癌症中,骨癌大約占不到1%,但有別於其他種類的癌別,骨癌的治療通常都是以截肢為主,尤其軟骨肉瘤又是骨癌中對於放療以及化療反應最差的一種,目前並沒有任何有效的標靶治療。 在此,我們想要探討是否可以透過軟骨癌細胞基因表現的分析,找到特定的細胞分子機轉,用以改善臨床的治療,降低截肢風險並提高病人的癒後。 論文第一部份主要在探討Forkhead Box A1 (FOXA1) 轉錄因子對於軟骨肉瘤細胞的生長調控。基因微陣列(cDNA microarray) 分析結果顯示FOXA1轉錄因子大量表現在軟骨肉瘤中,且發現FOXA1透過促進細胞週期相關的蛋白C

yclin B1 (CCNB1)的表現,進而刺激軟骨肉瘤細胞的生長,透過抑制FOXA1和CCNB1的表現可以有效的抑制軟骨癌細胞的生長。 論文第二部分欲探討表關遺傳基因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 (EZH2)在軟骨肉瘤中的角色。我們發現,EZH2會透過抑制Sulftase1 (SULF1) 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細胞表面之RTK受器Co-receptor上的sulfation,改變配體 (Ligand) ,受體及Co-receptor的結合率,導致細胞生長有關的RTK訊號被異常放大。經由RTK抗體矩陣分析,我們發現了透過SLUF1 所調控的RTK 分別為Hepatoc

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MET)、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以及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 (Tie2)的活化最為顯著,目前臨床用藥中已經有FDA核准使用的cMET小分子抑制劑Crizotinib,但並未使用在骨肉瘤,故我們利用細胞實驗以及小鼠的原位腫瘤模型進行實驗,結果顯示Crizotinib可以顯著降低骨肉瘤的生長並延長其存活率至252天。 雖然骨肉瘤的發生率相對較小,但希望藉由我們的研究成果,讓以往只能截肢的病人可以有其他的治療上選擇,也提供更多有關軟骨肉瘤標靶治療上相關的資訊。

跳浪

為了解決透明控根盆的問題,作者鴻鴻 這樣論述:

  《跳浪》是鴻鴻繼《樂天島》後的最新詩集,收大疫年代詩作93首,分為五輯:「定義與想像」、「平生魂」、「煲底見」、「三級生活」、「寶藏莊巖」,寫育兒,寫爵士樂,寫香港淪陷,寫偉大靈魂的告別,寫可能的愛與不可能的愛,寫台灣的歷史與現實。詩人後記自述:「潮浪一波一波襲來,詩就像一種跳浪運動。雖然無法避免仍舊落在浪裡,但至少我們嘗試躍起過。」書前有盧郁佳序〈穿山而入心臟地帶〉。   好評推薦     詩人是世上的光,世上的鹽。鴻鴻詩中的洞察,時常銳利無情。而群眾生病受苦時,詩會率先成為解藥。一次跳浪,一首藍調。在生活中反覆提煉,使讀者也體驗到轉化,感受生命瞬息萬變。能夠從煩惱中抽身,意識到詩在

吹拂我們,覺得活著真好,那就是餐桌上的鹽,令人感謝。──盧郁佳

軟骨肉瘤之台灣單一醫學中心資料庫研究及白藜蘆醇治療策略開發

為了解決透明控根盆的問題,作者趙崧筌 這樣論述: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為一群具有透明軟骨分化的異質性傾向之惡性骨腫瘤,是僅次於骨肉瘤的第二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約占百分之二十,約為惡性骨肉瘤的零點七倍,其中八成至九成為傳統型軟骨肉瘤。與骨肉瘤的差別,在於軟骨肉瘤大多發生在中年人,好發年紀在10歲至80歲,病程相對於其他的惡性骨腫瘤,較不會發生遠處的轉移。因為軟骨肉瘤對於化學療法與放射線療法的反應不佳,目前共識是以廣泛性腫瘤廓清手術的治療為主。根據歐美(荷蘭及美國國家級)資料庫研究,罹患軟骨肉瘤病人之預後,與年齡、診斷年份、肉瘤腫瘤大小、發生位置、組織分期,以及遠處轉移有關係。然而本土資料庫的研究數據,則鳳毛麟角。鑒於

軟骨肉癌對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的反應不佳,而廣泛性腫瘤廓清手術,常因為腫瘤位置至關重要,如骨盆或脊椎,或為了保留肢體功能,無法達成,以致病灶容易復發,甚至進展成遠處轉移致死。白藜蘆醇(resveratrol),首先在1940年從白嚏根草(white hellebore)的根部提取出,為一種天然酚類的化合物,存在於葡萄、桑椹和花生等蔬果中。自1997年起,陸續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透過多種分子標的物的調控,達到抑制大腸癌、乳癌及淋巴瘤的效果。故此本論文,分為兩個主題。先進行台灣族群軟骨肉瘤病人資料庫分析,自一所三級轉診的醫學中心,收集跨時十八年資料庫研究,欲提出本土軟骨肉瘤的預後因子與五年存活率之預

測模型。然後從先前研究得知白藜蘆醇,sirtuin 1 (SIRT 1)的強力致效劑,抑制腫瘤生長之特性,故運用in vivo和in vitro研究方法,進行其針對軟骨肉癌可能治療效果之研究與分子機轉的探討。第一個部份進行本土資料庫研究,我們利用單變項羅吉斯迴歸(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找出確診時的年齡 (OR, 1.09; 95% CI, 1.04 - 1.15; P < 0.001) 和在確診五年內不同的病情變化 (與手術治療後,無復發無遠處轉移組別間比較),同為預後之危險因子。其他因子包括:性別、腫瘤大小與位置、組織學分類、手術廓清程度與輔助療法,

對於軟骨肉瘤患者的預後,則無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接著以多變項羅吉斯迴歸(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推導出確診時的年齡 (OR, 1.12; 95% CI, 1.04 - 1.20; P =0.002),以及在確診五年內經手術治療後,若有局部復發或殘餘腫瘤時(OR, 15.86; 95% CI, 1.05 - 239.38; P = 0.036)及確診時即有遠處轉移(OR, 20.70; 95% CI, 1.18 - 362.57; P = 0.042) 為預後的危險因子。依據統計結果,我們描繪出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 (ROC curve),並建立一個具有

良好預測能力的五年存活預後模型 (AUC, 0.93; Youden’s Index best cutoff value, 0.44; specificity, 0.93, sensitivity, 0.92)。第二部份研究,我們提出以白藜蘆醇(resveratrol),sirtuin 1 (SIRT1)強力致效劑,來治療軟骨肉癌之可能性。首先,白藜蘆醇,以劑量依存性地,顯著減少人類軟骨肉癌細胞株(JJ012)的存活,與誘發細胞凋亡。同時在細胞裡發現SIRT1的蛋白質表現與活性增加。白藜蘆醇藉由將NF-κB複合體中的次單位p65去乙醯化 (deacetylating)作用,造成NF-κB訊號傳

遞被顯著地抑制。而此白藜蘆醇抑制NF-κB訊號傳遞的效果,則可以被轉染的siRNA-SIRT1或去乙醯化抑制劑MS-275所反轉。接著發現白藜蘆醇促使人類軟骨肉癌細胞株凋亡,與caspase-3介導的機制有關。而siRNA-SIRT1轉染,與去乙醯化抑制劑MS-275,皆能顯著地抑制由白藜蘆醇所誘導人類軟骨肉癌細胞株caspase-3的裂解與活性。此外,在腫瘤異種移植的免疫缺陷裸鼠模式,將白藜蘆醇做腹腔內注射後,可以大幅縮減腫瘤體積,同時發現腫瘤檢體內的SIRT1與裂解的caspase-3表現增加。以上結果揭櫫白藜蘆醇誘發人類軟骨肉癌細胞株的凋亡,是藉由活化SIRT1導致NF-κB 路徑被抑制

,同時提升caspase-3的裂解與活性所致。此拮抗軟骨肉瘤的效果亦在動物實驗中獲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