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 要 常洗 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車子 要 常洗 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禹森寫的 真正活一次,我的冒險沒有盡頭!從北越橫跨柬埔寨,一場6000公里的摩托車壯遊 和傑夫.代爾的 But Beautiful然而,很美(村上春樹專文評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四塊玉文創 和麥田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車子 要 常洗 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真正活一次,我的冒險沒有盡頭!從北越橫跨柬埔寨,一場6000公里的摩托車壯遊

為了解決車子 要 常洗 嗎的問題,作者黃禹森 這樣論述: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樂壇大師──李宗盛這麼說過。 而黃禹森帶著相同的信念, 用60天、35,000元、超過6,000公里路途 騎著一台摩托車,踏遍東南亞   這也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冒險之旅,   如巴西革命家切‧格瓦拉,以摩托車旅行,   以青春和熱情探索世界,重塑內心對世界及生命的認知;   要在這有限的生命中,突破自我設限,找出自己的生活之道,   對他而言,這樣的人生,才叫活著!     看似過著「不務正業生活」的一位八年級生,在大學畢業後並未遵從父母期待,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打拚。他不慌不忙,依循自己的步伐,從家教兼職開始累積旅費,規畫著一場充滿青春、熱血的「窮遊之旅

」。   原本不會做的事,都學會了   深處偏僻之地,僅有的一雙鞋,卻「開口笑」了,   強力膠補完就繼續穿;衣服穿到破也得自己縫補做手工;   修理不間斷故障的二手摩托車更是不足為奇。   挑戰自我的極限   一台摩托車、一個登山包,一顆樂於挑戰的心!   在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國家,   遇見重裝警察臨檢、被大卡車夾擊!   荒野暴雨中拋錨、吃令人聞之色變的黑蜘蛛?   因為成長,變得無所畏懼,用心體悟所見所聞   突破自我設限,勇敢向前騎!   熱血推薦   知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吳建恆   統一獅職棒球員──劉芙豪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車子 要 常洗 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原始直播連結: https://youtu.be/WxGW8ZsoC2w

第一時間網軍怎麼做
你仔細回憶看看那時候第一時間網軍
你其實看到各地什麼各種KOL啦或者是PTT啊
底下就有人留言救難為先
可是等等這在邏輯上說不通嘛
我為什麼我為什麼不能在你救難的時候
同時檢討為什麼會發生
如果今天那個地方會有工程車掉到軌道上面
台鐵的整個幹線裡面有沒有別的地方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如果有的話我為什麼不能檢討
所以第一時間網軍試圖帶的風向就是你給我閉嘴
你就去救難我跟你講
這個運作的非常完整
全世界各國搞不好是台灣最完整最先進
第一波攻勢先壓你 用道德高度壓你說
這一定是中共的認知作戰
我們在救災你們這些共產匪黨國民匪黨
竟然還敢質疑我們千辛萬苦的政府
你看他們都趕到現場去啦
佳龍就流汗都整夜不睡
你們怎麼可以檢討政府
因為要救災為先

我說過現在網軍非常先進
第二線是什麼
都是包商的錯
而且請注意這是要連續技
你說包商該死的時候要說不能怪台鐵
但是難道包商讓這種狀況發生跟台鐵無關嗎
台鐵的督工台鐵的發包台鐵的這個巡線
台鐵的警告系統難道沒有關係嗎
他就是這樣帶風向
他想要守住這一個就是一切都不要怪台鐵
因為台鐵是國營企業國營事業也算是政府一部分
所以不行
還沒完我跟你講最鳥最蠢就是那些相信川普的死忠台派
他們蠢到什麼地步
我跟你講第一時間他們就說
欸這個是很有可能是恐怖份子攻擊
因為我看了現場的圖發現車子不應該在那個時間點從那邊掉下來
而且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當天是停工的
誰會把一台工程車推到這個軌道上面太恐怖
這一定是一個本小利多的恐怖攻擊
我們要小心很有可能就是中共發動的
看了之後很想要揍他你知道
就是當你把所有人謀不臧或者是制度上面的問題跟系統上面的問題
通通一推二五六都變恐怖攻擊的時候
請問要檢討個屁

第三道防線就是一直退
好啦結果你第三道防線退到沒辦法
發現是鎖螺絲的人有問題
就是台鐵本身有問題
你的標案你的監工甚至這個人過去還有前科就有問題
你已經防了那麼多防線
從救災優先從包商該死
然後從包商該死不能怪台鐵到現在你發現了糟了台鐵真的有問題
警報系統在2020年就該全部蓋好
一個都沒有啟動
那好我跟你講中間還有個支線喔
中間有個支線出去說
因為包商有問題所以讓我們檢討花蓮縣政府
讓我們檢討萬惡的花蓮王傅?萁跟徐榛蔚
那這個也是一個支線
這個支線意思什麼把你的主線拉開來
不要都到台鐵有問題實際上是包商有問題
然後包商被地方豢養才有這麼多問題
那你看這是不是很鳥
你已經到了這個程度
好吧要怪台鐵了對不對
但是網軍又開始洗唷網軍又開始洗
台鐵有錯包商有錯但是部長林佳龍絕對沒有錯
他好可愛他那麼努力那麼拼命了
我們在陰暗的晚上看到他連續五天五夜不睡覺不眠不休
就算台鐵有錯就算包商有錯
也不是龍龍的錯
林佳龍有沒有政治責任
他真的是有政治責任
他真的是有政治責任
你怎麼可以說他沒有責任
佳龍佳龍我愛你
不行
所以我們說這個就是一個不自然的輿論方向
這一波呢就是要守住林佳龍部長的位子
這個網軍我不敢講是誰找的
但這個網軍在這邊留下了一個非常強悍的防線
就是務必不要讓林佳龍下台
可是那一波的網軍喔說林佳龍好棒棒
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他基本上是捧殺
你把林佳龍捧高了然後不讓他下台
你就等於把他掛在那邊給大家掃射噠噠噠...
這種肉盾被打到身體都穿了
全身上下都是洞喝個水可能會流出來
那你覺得這對他好嗎
這對他好嗎
那如果對他不好為什麼要這樣做很簡單嘛
是為了後面的人好啊

第三波第四波反而不一定是同一組人
因為到了第四波的人在說什麼
第四波在說林佳龍太負責林佳龍這樣子真的是北台灣最棒的人
你想想看這樣操作不是很奇怪嗎
正常來講如果要下台了大家就不要依依不捨
不要讓他在那邊流連流連流連
但因為你要留一個好名聲
所以這種挽留這種慰留看起來很噁心
佳龍變成有人捧殺有人想要幫他備極哀榮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But Beautiful然而,很美(村上春樹專文評述版)

為了解決車子 要 常洗 嗎的問題,作者傑夫.代爾 這樣論述:

在爵士樂裡,他們是天才,沒有了爵士樂,他們什麼也不是。八位音樂人的生命旅程 帶著寂寞上路的靈魂故事   「《But beautiful然而,很美》是關於爵士樂最好的一本書。」——爵士鋼琴家凱斯.傑瑞特   他們被生活一腳踢開,他們唱出飽經滄桑的女人和她們愛的男人,他們以為音樂能改變一切,但又明白自己只能屈服於命運......他把寂寞帶著到處走,也把自己的聲音當作某種安慰物似的,走到哪帶到哪。號角就是他的家。   在爵士樂裡,有一群人是天才,但沒了爵士樂,他們什麼也不是;他們注定的命運影響了個人的創作與一個世代,時代的氛圍也左右了他們的人生。   本書以艾靈頓公爵和樂團成員公路之旅為開端,交錯八

位知名樂手生命的歷程,就像是爵士樂的即興演奏,我們將會看到艾靈頓公爵、薩克斯風巨匠賴斯特.楊、鋼琴家孟克、鋼琴家巴德.鮑威爾、次中音薩克斯風手班.韋伯斯特、低音大提琴手查爾斯.明格斯、爵士樂歌手查特.貝克、中音薩克斯風手亞特.派柏正展演著生命的痛楚與甜美,耳邊彷彿傳來他們用靈魂唱出的曲調。   因為不由自主的命運,他們可能吸毒、可能流浪,老是像拎著樂器盒子似的,帶著寂寞遊走四方,然而,那些無能為力改變命運的音符卻是那麼美好...... 作者簡介 傑夫.代爾 Geoff Dyer   對攝影、約翰.柏格、D. H. 勞倫斯極有研究,是頂尖的文論家,他的著作多樣,頗受各界肯定。《然而,很美》獲毛姆

獎、《純粹的憤怒》(Out of Sheer Rage)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榮獲萊南文學獎(Lannan Literary Award)、美國藝術文學院E. M. 福斯特獎,也是美國ICP國際攝影中心年度獎項Infinity Award的攝影寫作得主。他定期為《衛報》、《新政治家》等主流報刊撰稿,現居倫敦。 譯者簡介 韓良憶   住在歐洲的臺灣美食旅遊作家、譯者,著有《韓良憶的音樂廚房》、《從巴黎到巴塞隆納,慢慢走》等十多本繁、簡體書,在海峽兩岸出版。譯作更多,包括《認識爵士樂》、《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如何煮狼》等。 也是譯序:然而,就是美......文 / 韓良憶   說真的,我從事譯

書這門工作也好長一段時間了,譯作不敢說等身,但多少有點族繁不及備載的意思,然而在這芸芸眾書中,能讓我邊譯邊讚歎的,恐怕只有寥寥數本。這本《But Beautiful然而,很美》,正巧就是其中一本。   那已是好幾年前的事了,自認算半個爵士樂迷的我拿到這本書,心想「喔,爵士樂的書,那應該可以讀讀看吧」,就給自己在床上找了舒服的位置,半躺半臥,翻開書,開始琢磨書中文句好不好譯,又該怎麼譯這樣純粹技術性的問題,可讀了沒幾頁,不由得坐正了身子,把譯者的身分拋至一旁,全副心神都投入作者Geoff Dyer豐沛的想像力和如詩般細膩又敏感的文筆中,讀著讀著,竟慢慢地屏息了,想起十七、八歲時初次聽到一九六一年

的John Coltrane的感覺:就是,美......   等不及把書讀完,衝到阿姆斯特丹當時最大的英文書店,問店員可有作者的著作,而那大學生模樣的店員聽到這名字,眼睛一亮,告訴我:「有的,他有本《But Beautiful然而,很美》,寫得非常好。」   我聞言嘴角就泛起了微笑,「這本我有,就是看了這本,想找他其他的書看。」   店員也笑了,瞅著我,兩人頓時興起同是「粉絲」那種惺惺相惜之情。對喜歡爵士樂、有興趣多了解爵士樂手的樂迷兼讀者而言,這本書真的讓人一看就著迷,怪不得自出版後好評不斷,是眾多樂迷人手一本的長銷書。   然而忝為譯者,面對著這樣令自己折服的書寫,難免就惶恐了,生怕自己的

譯筆傳達不出原文字裡行間的敏慧易感。最後決定,亦步亦趨,素筆譯之,應該是最好的辨法,不宜為了追求「優美」的中文而添脂抹粉,因為那恐怕只會損壞原文之清麗,讓書變「俗」了。   這本書譯完至今,匆匆數年,因這個那個原因延宕多時後,如今終能出版,小小的譯者也放下心中一副重擔。如此會寫的作者,這樣好看的一本書,應該讓華文讀者也看到。 推薦序「想像式批評」的虛與實村上春樹   我拿到這本《But Beautiful》純屬偶然。閒來無事,在美國的書店消磨時間之際,湊巧在音樂書籍的架上發現這本書的平裝本,於是隨手買下。只要是與爵士樂有關的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買再說似乎已成了一種習慣。傑夫.代爾(Geoff

Dyer)這個作者的名字也沒聽說過。總之我並非對內容有所期待才買的。   實際拿起這本書翻閱,已經又過了數年。因為手邊還有許多非看不可的書,而且我以為那八成又是一本常見的「爵士樂相關書籍」罷了。老實說,在「爵士樂相關書籍」中,文章出色、就讀物而言內容有趣的,其實並不多,也常大失所望;所以我才會覺得「應該也不用急著看」,就這麼放進書櫃不聞不問。   不過我對封底印刷的鋼琴演奏家凱斯.傑瑞特(Keith Jarrett)的推薦文,倒是從一開始就有點在意。試引用如下:   《But beautiful》是我推薦給友人的唯一一本關於爵士樂的書籍。這是小小的寶物。與其稱為「關於爵士樂的書籍」,毋寧是「描

寫爵士樂的書籍」。如果緊密依附素材可以形成偉大的獨奏,代爾先生的書正是如此。──凱斯.傑瑞特   書封上的推薦文我向來不太相信(因為有過多次慘痛經驗),但一方面也因為這段文章是以硬派著稱的傑瑞特所寫,因此在腦中一隅稍微有點在意。於是有一天,我從書櫃取出此書隨手翻閱了一下,結果就此不忍釋手。   那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這本書,到底算是什麼?」這是評傳,還是虛擬小說?文中出現的是真有其人的音樂家,寫的也多半是廣為人知的事實。但所有的事都描寫得活靈活現,彷彿作者親眼所見。有些場合,甚至連登場人物的內心世界,都像經過解剖般地詳實曝露。文章也有扎實的內涵,獨樹一格,豁達開闊,截然不同於一般所謂的「爵士樂

相關書籍」。   看了一陣子我才發覺,這與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差事〉(Errand)很像。〈差事〉是卡佛的代表作之一,描寫契訶夫的死亡瞬間,就類別而言應該算是「傳記小說」吧。大致上一切都是事實,以小說的觀點來描寫事情經過。文體安靜、簡潔。但是,卡佛的那種客觀視角,到了最後,突然切換成飯店服務生的視野。那是德國南方鄉下飯店的無名服務生。他連契訶夫的名字都不清楚。這正是卡佛厲害之處。故事從這裡,由飯店服務生(作者虛構的人物)的視線截取,急速移向契訶夫生前的故事。正是這個青年堪稱平庸的觀點,讓讀者深深感到契訶夫這位偉大作家之死的分量。   本書正是將〈差事〉使用的手法運用在爵士樂上。我這麼認為。這

位作者用「疑似傳記小說」的手法,塑造出傳奇爵士樂手的風貌。當時我首先看的是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那一章,因為我最喜歡孟克。然後我心想,「這太精采了」。虛實邊界的扭曲感難以言喻地寫實。接著我又看了賴斯特.楊(Lester Willis Young)那一章。之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光看還不夠,我當下大略翻譯孟克那章,寄給柴田元幸先生請他過目,我想也許可以刊登在他主編的文學季刊《Monkey Business》。柴田先生看了之後說:「這是好文章,我馬上刊登。不過我竟然錯失此書沒看到,真可惜!」(言下之意也許是說,如果他早點看到就自己翻譯了……)   於是,我譯出一章就在

《Monkey Business》刊登一章,然後再譯一章……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二年。結果,就有了日譯版本問世。不過,在《Monkey Business》的連載不含班.韋伯斯特(Ben Webster)那一章。另外還有分割成幾個部分、串場全書的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以及早已遠遠超越「後記」之概念、異常饒舌的後記,都是在本書出版單行本時才有的。   把每一章視為獨立的文章閱讀固然有趣,但是宛如俯瞰一張「概念專輯」的本書,可將傑夫.代爾意圖嘗試的架構看得相當清楚。代爾自己在序文中表示,此書在初期階段其實根本沒有完整的概念;以成果看來,或許只是就結果而言變成如此,但可以理解其中確有

穩固的藍圖,而且非常洗練地發揮作用。   正如之前也提到的,對於傑夫.代爾此人,我毫無認識。他的作品譯成日文,就我所知,本書好像也是第一本。   傑夫.代爾在一九五八年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城市喬汀翰(Cheltenham)。據說當地以溫泉著稱,好像是個療養勝地。父親是板金工人,母親在學校餐廳掌廚,是典型的藍領家庭。他雖是獨生子,但成長環境談不上富裕,苦讀出身,在牛津念英國文學。大學畢業後前往倫敦,一邊在新聞界工作,一邊寫小說。   去年,我與訪問日本的作家石黑一雄見面,在東京都內某飯店的酒吧聊了一小時左右,當時我提及正在翻譯傑夫.代爾的書。他說:「是麼,傑夫那個人我很熟。他如果知道了,一定很高興。

」   據石黑云,代爾在一九八九年發表的第一篇小說似乎遭報紙批評得一塌糊塗。「評價實在太慘了。我倒覺得是很不錯的作品,可是卻被貶得不值一文,甚至令我驚嘆有何必要罵到這種地步。這是為什麼呢。我真不懂。那對他好像也是很大的打擊。或也因此,之後,比起小說,他寧願在偏紀實的領域創造自己的文體了。」   不過傑夫.代爾倒也沒有因此完全放棄虛擬小說,到目前為止總共發表了四本。評價馬馬虎虎還可以(我尚未看過),但是比起小說,毋寧是在紀實文學及評傳、文學批評的領域,以其手法之嶄新、切入之尖銳,博得更高的評價。例如本書《But Beautiful》就得到一九九二年的毛姆獎,以同樣手法描寫D. H. 勞倫斯一生的

《Out of Sheer Rage》成為文壇一大話題,還入選美國國家書評獎一九九七年度最後決選名單。   看了他最新的散文集《Otherwise Known as the Human Condition》(2011)收錄的部分散文,便可了解此人博學多聞。從史考特.費茲傑羅到甜甜圈連鎖店,他在各種領域都能發揮獨特的新鮮論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知性文章。既有新聞敏感度,也具備充足的學院訓練。求知欲也很旺盛,更擁有優秀批評家不可欠缺的「憂憤」。   如果看了本書作者的〈後記〉,應該就能大概理解他身為批評家的著述風格,其頭腦運轉之快、切入之犀利堪稱天下一品。舉例也很中肯確實,看了之後,往往恍然大悟,佩

服不已。但在同時,多少也令人感到其持論稍嫌牽強、不肯接納反對意見的頑固(或者些許偏見)。就評論而言的確是一流作品,但在看完洋溢躍動感、奇特又有創意的正文後,看到這篇「解說」,不由得心生「嗯──硬要這麼說實在有點……」這般彆扭感的讀者想必也不在少數。當然反過來說,也證明了描繪八位爵士樂手風貌的正文部分,寫得多麼鮮活生動、自由開闊。   代爾自己將這種手法稱為「imaginative criticism」,或可譯為「想像式批評」。若採意譯,該稱為「自由評傳」吧。簡而言之,不是把事實當作事實直接靜態處理,而是自由發揮想像力,立體塑造出活生生的情景。透過這樣手法,闡明其中事物的核心。毋庸贅言那是站在與

「學院派批評」對立的位置。雖不知發生過什麼事,但看來代爾這人似乎打從心底討厭學院派。他在某處如此寫道:   這成了學院派批評的記號,凡是被它碰過的通通會被殺死。只要在大學校園走一走就知道,到處都可聞到死亡氣息。因為有幾百個學究,碰觸所有事物,片甲不留地殺個精光。   當然批評家如果全捨棄學院式批評、寫起代爾這種文章,那恐怕也有點困擾,但這自然不可能(普通人實在寫不出這種文章),所以他的「想像式批評」文體才格外吸引我們。他就像是把一張照片放在面前,從中打造出一個小小的、寫實故事的過程,讓我們不得不驚嘆。故事產生一個隱喻,那個隱喻又導向另一個故事。這種充滿動態的發展恐怕只有代爾才做得到。   不管

怎樣,當你看著這本書,應該會想聽一聽書中描寫的那些樂手演奏的音樂吧。老實說,我坐在桌前翻譯文章時,也一直在聽那位演奏家的唱片。例如翻譯查爾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那一章時,我總是把明格斯的唱片放在唱盤上,而且聽法和平時有點不同。換言之,我從那音樂中聽到和以往略有不同的音韻,看到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情景。單是能夠產生這種心情,這本書應該就已經值得一讀了。 村上春樹二○一一年八月(本文原為村上春樹翻譯日文版後記 劉子倩 譯) ◆道路兩旁的田野和夜空一般幽暗,地勢如此平坦,平到你倘若站在穀倉上,便會看到一輛汽車的車燈,宛若地平線上的星光,逐漸向你靠近,前後歷時個把鐘頭,接著,

那鬼鬼祟祟的紅色尾燈將緩緩地駛向東方。萬籟俱寂,只有這車始終發出營營嗡嗡的聲音。四下一片漆黑,駕車的人一時以為,前頭根本就沒有路,直到車頭燈如鐮刀一揮,劃出一道光芒,在受到驚嚇而僵硬扭動的麥稈間照出道路。這車子就像除雪機,把黑暗推擠到兩旁,清出一條光道……這人覺得自己的思緒逐漸溜走,眼皮越來越重,他用力眨眨眼,搓搓一條腿,好讓自己保持清醒。他讓車速保持在五十哩,然而平野如此遼闊,地貌了無變化,這車簡直就像根本沒有在動,彷彿一艘正緩慢駛向月球的太空船……他的思緒又朦朦朧朧地飄到田野的上方,他心想,說不定可以賭個運氣,把眼睛閉上,只要閉個美妙的一秒鐘就好了──車內猝然充滿轟隆隆的車聲和夜裡的寒氣,

他訝然察覺,自己差一點就睡著了。才不過幾秒鐘,車裡已滿是刺骨的冷風。──嘿,公爵 ,把窗關起來,我已經不睏啦。駕車的人邊說,邊看了乘客座上的那人一眼。──哈利 ,真的可以了嗎?──可以,可以…公爵跟他一樣怕冷,只需要他的一句保證,便立刻搖上車窗,於是原本驟然變冷的車內,這會兒又驟然暖和了起來。窗子緊閉的車裡那一股乾燥又暖呼呼的熱氣,是他在世上最愛的暖意。公爵說過很多次,道路就是他的家,倘若這話屬實,那麼這輛車子就是他的壁爐了。他端坐在前座,暖氣調到最高,冷洌的風景不斷飛逝──他倆儼如置身於古老的鄉舍,安坐在安樂椅上,邊取暖邊看書,外頭正下著雪,而他們身前爐火煢煢。他們像這樣一起乘車奔波,已經有

多少哩路了?哈利不由得納悶起來。一百萬哩了嗎?再加上他們搭過的火車和飛機,得出的總距離大概足可繞行地球三、四圈吧。這世上八成沒有人共處的時間比他倆更久,一起走過的路程比他倆更長,搞不好已經有好幾十億哩了。他在一九四九年買了這輛車,原本打算在紐約一帶開開就得了,可是過沒多久,他卻開始載著公爵跑遍全國各地。他好幾回有股衝動,想把他們究竟走了多少距離通通記在筆記本上,可是每逢此時,有個念頭就會浮上心頭,那就是,倘若他打從一開頭就這麼做,那該有多好呀!於是乎,這個想法總才剛興起就立刻放下,他索性回憶起他們經過的大城小鄉,模模糊糊地計算累積的路程。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其實哪兒也沒去過,只是途經穿過

整個世界,有時在演出前二十分鐘到達現場,演出結束之後的半個鐘頭再度上路。沒能把這些都記在本子上,大概是他唯一的憾事。他是在一九二七年入團的,一九二七年的四月,當時他才十七歲,公爵費了好一番力氣才說服他娘,讓他出去闖蕩,別回學校上課。公爵拿出迷人的風度,拉著她的手,滿面微笑,不管她講了什麼,他都說:「是的,當然當然,卡尼太太。」他心裡明白,到頭來,事情一定會如其所願。當然,倘若公爵那時便提到,這將意味著他餘生都會在路上東飄西蕩,事情說不定就不一樣了。即便如此,回顧過往,他簡直想不出有哪一刻,有哪一哩路,他心裡後悔過;特別是這些年來,他更是從未後悔,他和公爵在這期間,總是一道開車上路,奔赴演出,就

像此刻這樣。全世界都愛公爵,但是幾乎沒有人真的認識他;經年累月下來,他對公爵的了解逐漸比別人都多,光這一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至於錢嚜,其實是額外的報酬……──哈利,我們怎麼樣呀?──公爵,我們一切都很好,餓了嗎?──我的肚子打從洛克福那會兒起,就一直在咕嚕咕嚕叫,你呢?──我還好。我昨天早上弄來的那隻炸雞,還存在我肚子裡面哩。──那這會兒想必很美味了,哈利。──不論如何,我們很快就得停下來吃早餐了。──很快嗎?──從現在算起,大概兩百哩吧。公爵笑了起來。他們用哩數來計時,而不用鐘點,他們早就習慣迢迢長途,一百哩路往往就在湧起尿意和停車小解之間悄悄流逝。從餓火開始引燃到真正停下來吃點東西,一般相

距兩百哩路。有時他們碰上方圓五十哩路內唯一的店家,往往也只是從旁邊駛過而已。你是如此期盼著停下車來,以至於幾乎捨不得做這件事。停車是難得的享受,非得無限期往後推遲不可。──到了那兒就把我叫醒。公爵一邊說,一邊把帽子塞在座位邊緣和車門之間當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