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引擎大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駱景堯、吳政翰所指導 張嘉峰的 先驗演算法於維修履歷之研究-以保修廠為例 (2018),提出貨車引擎大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先驗演算法、維修履歷、保修廠。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所指導 游惠婷的 鐵路局臺北機廠鐵道檢修產業之技工職場生活史 (2011),提出因為有 鐵道檢修產業、鐵道產業文化資產、臺北機廠、勞工生活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貨車引擎大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貨車引擎大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先驗演算法於維修履歷之研究-以保修廠為例

為了解決貨車引擎大修的問題,作者張嘉峰 這樣論述:

根據台灣交通部(民108)統計,台灣每年的車輛數統計量日益增加,2018年開始,包含大客車、大貨車、小客車、小貨車與特種車的總計來到了800萬的車輛數。即平均每10人當中就約有5人擁有汽車,而且使用了10年後的車輛,車主在車輛上的總開銷已經達到新車售價6成以上的花費。因此,如何照顧好一輛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並降低因車輛維修所帶來額外的養車成本,成為了每一位車主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針對嘉義市地方保修廠的維修履歷,使用Apriori演算法來找出有強烈相關性的關聯規則進行分析。並利用關聯規則的分析結果,對保修廠提出顧客銷售與車輛檢修方面的管理建議。本研究從研究個案民國92年6月到民國105年4月的

86351筆維修明細,經過資料清洗、零件名稱重新分類、資料格式轉換與資料分群後,以設定最小支持度的值為0.01,最小信賴度的值為0.7來進行Apriori演算法分析。從規則中含有「引擎」類別的分析中發現,30天內進廠次數達2次的關聯規則,多為更換耗材產生的規則,因此車輛若能定期更換耗材可有效降低故障率。而車輛如果30天內進廠次數達3次,則引擎可能因各系統故障導致必須大修的機率將從6%上升到20%。在維修輪胎與燃油系統時,也會同時更換點火系統的這條規則,共有37輛車輛符合此規則。並透過計算燃油濾清器的平均更換次數,其結果顯示出是100輛對照組的1.84倍,且火星塞更換次數更高達3.58倍,發現因

進廠車輛的燃油濾清器失效,對火星塞的使用里程數造成影響。

鐵路局臺北機廠鐵道檢修產業之技工職場生活史

為了解決貨車引擎大修的問題,作者游惠婷 這樣論述:

1935(昭和10)年啟用的台北松山鐵道工場為日人引進當時期最先進的鐵道維修技術流程與設備,為因應當時期完善的鐵道維修產業之體制──維修與生產技術、機械設備、人員訓練養成、福利設施等,將生產維修工作與休閒生活福利結合,以符合工業村概念之設計。臺北松山鐵道工場至現在的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機廠,歷經蒸汽動力車時期、柴電動力車時期、電氣動力車時期,見證台灣鐵路產業運輸動力技術維修發展的演進。2012年臺北機廠已開始進行遷廠作業,儘管目前已有其鐵道文化資產基礎研究,但對於經過規劃的車輛檢修流程、或從業人員的工作情形等,這些呈現於臺北機廠的檢修場域中的無形文化價值,仍缺乏詳細的探討與紀錄。故在面臨遷廠之

際,本研究試圖透過檔案文獻的考證、現場的田野調查,以及現職第一線維修人員與退休人員的口述歷史,釐清臺北機廠的發展脈絡,耙梳其鐵道檢修體系與職工工作生活的歷史與記憶,作為另一個層面檢視臺北機廠鐵道產業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依據。研究內容主要如下:1. 釐清臺北機廠行政管理制度與整體配置之歷史脈絡。2. 建構鐵道檢修產業職工與技術養成人員的日常生活文化。3. 探討臺北機廠車輛檢修作業、人員到工作場域三者間的影響下之鐵道產業的價值,及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