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速箱油尺位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變速箱油尺位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圖解汽車原理與構造 快速入門 和吳宗澤等(主編)的 簡明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自動變速箱油用油對照表也說明:CVT FLUID ; 對照本公司自排油, 車型名稱, 排氣量 ; FORMIL ATF 3000, CORONA EXSIOR, 1.6/2.0 ; FORMIL ATF 3000, CORONA PREMIO, 1.6/2.0 ; FORMIL ATF TYPE-4, ALTIS, 1.6/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葉社文化 和中國電力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研究所 連振昌所指導 張竣智的 農用油電混合搬運車之性能測試 (2016),提出變速箱油尺位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油電混合、搬運車、性能測試。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許哲嘉所指導 周建豪的 油電混合動力農地搬運車開發 (2016),提出因為有 混合動力、馬達、農地搬運車的重點而找出了 變速箱油尺位置的解答。

最後網站變速箱油加/放口位置大全,點這裡不迷路則補充:沒有放油螺絲,如果要換油必須拆卸油底殼,從側邊的油尺孔加注新油品。 此處附常見變速箱油液添加量表一張.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變速箱油尺位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汽車原理與構造 快速入門

為了解決變速箱油尺位置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全彩圖解汽車構造~ 超過220張解剖圖,詳細解構汽車內部零件之種類及運動過程, 以「構造解說」和「原理解說」從車體由內到外一次搞懂!   本書以圖解的方式系統地介紹汽車的結構與原理,   全書主要內容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汽車的歷史、組成及性能;   .第二部分描述汽車引擎類型、組成及運行原理;   .第三部分介紹汽車傳動系統,包括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和最終傳動及其他傳動裝置;   .第四部分介紹汽車懸吊系統,車身如何懸吊以及車輪如何運作 ;   除傳統汽車結構外,還增加了許多汽車新結構和新技術等,   如電動汽車概況及新型電子輔助煞車系統等內容。   「構造解說」

詳盡說明汽車零件之細部,   「原理解說」則進一步說明其運作原理,   讓讀者全方位由靜至動熟悉汽車如何行運。   可作為掌握汽車技術的自學讀本,   即使無任何基礎也同樣適用。   本書內容系統全面,插圖精美、內文簡潔易懂,   可作為學習汽車技術的參考書、工具書,   適合汽車專業的師生、汽車技術人員、汽車維修人員以及汽車愛好者使用。 本書特色   ◎以彩色的零件解剖圖及解釋傳動運作的原理圖,詳細介紹汽車組成及運行原理。   ◎按照汽車結構特點分4篇章編寫,從主體、引擎、傳動系統、懸吊裝置到相關配備,循序漸進地認識汽車機械原理。   ◎由大安高工資深教師黃國淵審校,內容精確,可供

專業培訓使用,同時利於一般汽車愛好者自學。  

變速箱油尺位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1台灣年度風雲車】 👉 https://pse.is/38y4a5
🔺【Go車誌 App 下載連結】👇👇👇
iOS系統:https://pse.is/3klzd8
Android系統:https://pse.is/3llbzc

今天為大家試駕的車型是 Q5 Sportback Edition One 的版本,不同於一般版本的 Q5 ,Q5 Sportback 在外觀上散發著強烈的動感氣息, 除了家族式的六角形水箱護罩外,S line以及限量的 Edition One 版本更是採用蜂巢式水箱護罩的設計,並標配黑色風格外觀套件,搭配上紅色卡鉗與20吋鋁圈,展現出更為動感俐落的視覺效果。

在車尾的部分,透過將車尾燈位置水平往後延伸3公分,創造出美背曲線的跑旅風格。此外 Edition One的版本也標配上Audi的全數位OLED燈光科技,除了設有3款個性化燈光設計供車主自行選擇外,也具備智慧感應警示的功能。在當車輛靜止時,若系統偵測到後方來車或行人距離低於二公尺時,所有OLED燈組光源會全數亮起以警示後方人車注意,提升後方辨識度與道路安全性!

目前 Q5 Sportback 全車系僅提供單一動力配置,搭載2.0升 45 TFSI汽油渦輪增壓引擎,加上12V輕型複合動力系統,最大馬力達265hp,最大扭力370Nm。搭配7速 S tronic 雙離合器變速箱,並採用 quattro ultra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另外 S Line 與限量的 Edition One 更額外搭載運動化懸吊,讓車主在各種路況都能享受駕駛樂趣。

內裝方面,全車系搭載12.3吋Audi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plus,與10.1吋觸控螢幕,並且採用無線Apple CarPlay以及支援手機無線充電功能,營造出智慧高質感的駕駛體驗。

Audi Q5 Sportback全車系標配Level 2的輔助駕駛系統,包含ACC主動式定速巡航控制系統、主動式車道維持及偏離警示系統、塞車輔助系統、車道變換輔助系統(盲點警示)、前後方預警式安全防護系統、離車安全警示系統等功能,給予駕駛與乘客更為輕鬆且安全的行駛過程。

更多新車資訊,請鎖定Go車誌官網:https://www.buycartv.com/

農用油電混合搬運車之性能測試

為了解決變速箱油尺位置的問題,作者張竣智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改善果菜市場空氣汙染狀況,自主研發農用油電混合搬運車並進行性能測試,參考現有柴油引擎及電動車規範進而制定本車性能測試之方法,內容為搬運車規格調查、在柴油及電動模式下之速度測試、爬坡能力、剎車測試、迴轉半徑測定、續航力測試,從而獲得本車之詳細性能評估資料。在車體規格絕大部分符合現有傳統農地搬運車規範,測試結果顯示本車低速檔全負載及無負載速度皆在符合農地搬運車的20公里/小時範圍內,無負載高速檔最高速度則為37.2公里/小時,最小轉彎半徑量為5.26公尺,全負載狀態剎車拖動距離為259.2公分,本車可於全負載及幾何角度15度下完成坡地爬升,並可在坡地駐車而不下滑,熄火後再次發動後繼續爬升

。引擎連續作業測試過程無發生故障,而馬達無負載連續作業測試之續航能力為15.5公里。

簡明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第2版)

為了解決變速箱油尺位置的問題,作者吳宗澤等(主編) 這樣論述:

根據我國很新頒佈國家標準和產品設計的發展情況,手冊第2版以機械製圖、螺紋連接、滾動軸承、齒輪傳動、潤滑密封、帶傳動、常用電動機等為重點,對版內容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更新並充實了大量的標準和技術內容,增加了一些例題,以便讀者參考使用。   全書共分21章,包括:1常用資料和資料;2機械結構設計標準和規範;3機械製圖;4極限與配合、形狀與位置公差和表面結構;5常用材料;6螺紋和螺紋連接;7軸轂連接;8銷和鉚釘連接;9滾動軸承;10滑動軸承;11聯軸器、離合器;12潤滑與密封;13齒輪傳動;14蝸杆傳動;15螺旋傳動;16帶傳動;17鏈傳動;18減速器;19起重零件;20彈簧;21常用電動機。   本

書可供從事機械設計及製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研究生機械類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研究、實驗及學習參考用書。 195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從事機械設計教學、科研工作,1994年退休後,除繼續參加一些教學工作以外,編寫了《機械設計教程》《機械設計手冊》《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等一系列圖書,受到了一致好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常用資料和資料1 1.1國內外常用標準代號1 1.2法定計量單位和單位換算關係2 1.2.1法定計量單位(GB 3100— 1993)2 1.2.2常用計量單位換算3 1.3常用材料6 1.3.1黑色金

屬硬度及強度換算6 1.3.2低碳鋼硬度及強度換算8 1.3.3常用材料彈性模量及泊松比9 1.3.4常用材料的密度9 1.3.5常用材料線膨脹係數10 1.3.6常用材料的熔點、熱導率及比 熱容10 1.3.7常用材料極限強度的近似關係10 1.3.8機械傳動和軸承的效率11 1.3.9常用材料及物體的摩擦因數12 1.3.10滾動摩擦力臂13 第2章機械結構設計標準和規範14 2.1機械結構要素設計的一般標準和規範14 2.1.1標準尺寸14 2.1.2機器軸高15 2.1.3機器軸伸16 2.1.4棱體的角度與斜度系列19 2.1.5圓錐的錐度與錐角系列20 2.1.6中心孔22 2.

1.7插齒、滾齒退刀槽22 2.1.8刨切、插切越程槽23 2.1.9燕尾槽23 2.1.10弧形槽端部半徑24 2.1.11滾花24 2.1.12分度盤和尺規刻度24 2.1.13砂輪越程槽25 2.1.14齒輪滾刀外徑尺寸25 2.1.15零件倒圓與倒角26 2.1.16圓形零件自由表面過渡圓角半徑 和靜配合連接軸用倒角26 2.1.17球面半徑26 2.1.18T形槽和T形槽螺栓頭部尺寸 (GB/T 158—1996)27 2.2鑄件設計一般規範29 2.2.1鑄件最小壁厚和最小鑄孔尺寸29 2.2.2鑄造斜度30 2.2.3鑄造圓角半徑30 2.2.4鑄件壁厚的過渡與壁的連接形式 及其

尺寸31 2.2.5鑄件加強肋的尺寸33 2.2.6壓鑄件設計的基本參數33 2.3鍛件設計一般規範34 2.3.1模鍛件的鍛造斜度和最小內外 圓角半徑34 2.3.2模鍛件肋的高寬比和最小距離34 2.3.3模鍛件的凹腔和沖孔連皮尺寸35 2.3.4鍛件腹板上沖孔的限制35 2.4衝壓件設計一般規範36 2.4.1沖裁件36 2.4.2拉延伸件38 2.4.3成形件39 2.4.4彎曲件41 2.5焊接件結構設計一般規範42 2.5.1金屬材料的焊接性和適用的焊接 方法42 2.5.2鋼材焊接的坡口的形式和尺寸45 2.5.3非鐵金屬焊接坡口的形式及尺寸49 2.5.4焊縫符號和標注方法53

2.5.5焊接件結構的設計原則58 2.6塑膠件設計一般規範60 第3章機械製圖63 3.1機械製圖基本標準63 3.1.1圖紙幅面和格式63 3.1.2圖樣比例64 3.1.3標題列和明細欄(GB/T 10609.1— 2008、GB/T 10609.2—2009)64 3.1.4圖線65 3.1.5剖面符號66 3.1.6剖面區域標記法67 3.2圖樣畫法規定69 3.2.1投影法(GB/T 14692—2008)69 3.2.2圖樣簡化標記法70 3.3尺寸注法75 3.4中心孔標記法84 3.5常用零件的標記法85 3.5.1螺紋及螺紋緊固件標記法85 3.5.2花鍵標記法88 3

.5.3滾動軸承標記法89 3.5.4齒輪標記法91 3.5.5彈簧標記法92 3.5.6動密封圈標記法94 3.6機構運動簡圖圖形符號(GB/T 4460— 2013)97 第4章極限與配合、形狀與位置公差和表面 結構105 4.1極限與配合105 4.1.1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規定105 4.1.2標準公差數值106 4.1.3公差帶及其選擇106 4.1.4公差與配合的選擇108 4.1.5孔、軸的極限偏差116 4.1.6未注公差的線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 (GB/T 1804—2000)146 4.1.7圓錐公差147 4.2幾何公差形狀、方向、位置和跳動 公差149 4.2.1

形狀、方向、位置和跳動公差 標注149 4.2.2形狀、方向、位置、跳動公 差值154 4.3表面結構的標記法159 4.3.1概述159 4.3.2表面粗糙度參數及其數值159 4.3.3表面結構的圖形符號、代號及其標注 (GB/T 131—2006)160 4.3.4選用表面粗糙度評定參數值的參考 圖表167 第5章常用材料170 5.1金屬材料常用力學性能指標170 5.2鋼鐵材料(黑色金屬)171 5.2.1碳素結構鋼和低合金結構鋼牌號 和性能171 5.2.2合金結構鋼177 5.2.3特殊用途鋼183 5.2.4鋼的型材、板材、管材和線材189 5.2.5鑄鋼牌號和性能213 5

.2.6鑄鐵牌號和性能215 5.3非鐵合金220 5.3.1銅和銅合金220 5.3.2鋁和鋁合金233 5.4非金屬材料240 5.4.1橡膠240 5.4.2塑膠的分類、名稱和應用244 第6章螺紋和螺紋連接248 6.1常用螺紋248 6.1.1普通螺紋248 6.1.2小螺紋250 6.1.3梯形螺紋(GB/T 5796.1~5796.3— 2005)250 6.1.4鋸齒形(3°、30°)螺紋252 6.1.555°密封管螺紋(GB/T 7306.1— 2000)252 6.1.660°密封管螺紋(GB/T 12716— 2011)254 6.1.755°非密封管螺紋(GB/T

7307— 2001)255 6.1.8用於管路的普通螺紋系列256 6.1.980°非密封管螺紋(GB/T 29537— 2013)257 6.2螺紋緊固件的性能等級和常用材料259 6.3螺紋連接的常用標準元件260 6.3.1螺栓260 6.3.2螺柱279 6.3.3螺母281 6.3.4螺釘298 6.3.5墊圈327 6.4螺紋零件的結構要素333 6.4.1螺紋收尾、肩距、退刀槽、 倒角333 6.4.2螺釘擰入深度和鑽孔深度334 6.4.3螺栓鑽孔直徑和沉孔尺寸335 6.4.4扳手空間336 6.5軸系零件的緊固件337 第7章軸轂連接351 7.1鍵連接351 7.1.

1鍵連接的類型、尺寸、公差配合和 表面粗糙度351 7.1.2鍵的選擇和鍵連接的強度校核 計算360 7.2花鍵連接361 7.2.1花鍵連接的強度校核計算361 7.2.2矩形花鍵連接361 7.2.3漸開線花鍵連接364 7.3圓柱面過盈連接計算366 7.4脹緊連接套(GB/T 28701—2012)368 7.4.1概述368 7.4.2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369 7.4.3脹緊連接套的材料381 7.4.4按傳遞負荷選擇脹套的 計算382 7.4.5結合面公差及表面粗糙度382 第8章銷和鉚釘連接383 8.1銷連接383 8.1.1銷的選擇和銷連接的強度校核 計算383 8.1.2

銷連接的標準元件384 8.2鉚接396 8.2.1鉚縫的設計396 8.2.2鉚接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 問題398 8.2.3鉚釘399 第9章滾動軸承403 9.1滾動軸承的代號(GB/T 272— 2017)403 9.1.1基本代號403 9.1.2前置代號405 9.1.3後置代號405 9.1.4常用汽車變速箱滾動軸承分類及 代號412 9.2滾動軸承的選用412 9.2.1滾動軸承的類型選擇412 9.2.2滾動軸承的精度與遊隙選擇413 9.3滾動軸承的計算414 9.3.1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414 9.3.2滾動軸承的靜載荷計算422 9.3.3額定熱轉速423 9.4滾

動軸承的配合425 9.4.1滾動軸承公差425 9.4.2滾動軸承的配合選擇425 9.5滾動軸承的潤滑428 9.5.1脂潤滑428 9.5.2油潤滑430 9.5.3固體潤滑430 9.6滾動軸承的主要尺寸和性能431 9.6.1深溝球軸承(一)431 9.6.2深溝球軸承(二)437 9.6.3圓柱滾子軸承444 9.6.4雙列圓柱滾子軸承450 9.6.5調心球軸承451 9.6.6調心滾子軸承453 9.6.7角接觸球軸承457 9.6.8圓錐滾子軸承462 9.6.9推力球軸承471 9.6.10雙向推力球軸承473 9.7鋼球475 第10章滑動軸承476 10.1混合潤滑軸

承476 10.1.1徑向滑動軸承座476 10.1.2金屬軸套與軸瓦480 10.1.3混合潤滑軸承的選用與 驗算491 10.1.4潤滑方式和潤滑劑的選擇494 10.2含油軸承496 10.2.1軸承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497 10.2.2軸承的形式與尺寸498 10.2.3參數選擇501 10.2.4潤滑501 10.2.5使用安裝(GB/T 2688— 2012)502 10.3無潤滑軸承503 10.3.1軸承材料與性能503 10.3.2設計參數503 10.3.3承載能力503 第11章聯軸器、離合器509 11.1聯軸器509 11.1.1聯軸器的選擇計算509 11.1.

2常用聯軸器性能509 11.1.3聯軸器軸孔和連接形式與尺寸 (GB/T 3852—2017)511 11.1.4剛性聯軸器515 11.1.5無彈性元件撓性聯軸器517 11.1.6非金屬彈性元件撓性聯 軸器530 11.1.7金屬彈性元件撓性聯軸器543 11.2離合器547 11.2.1常用離合器的類型及特點547 11.2.2牙嵌離合器548 11.2.3摩擦離合器551 11.2.4電磁離合器557 11.2.5氣動離合器562 11.2.6超越離合器563 11.2.7離心離合器564 11.2.8安全離合器565 第12章潤滑與密封566 12.1潤滑劑566 12.1.1液

體潤滑劑566 12.1.2潤滑脂573 12.1.3固體潤滑劑575 12.2潤滑方式577 12.3潤滑件577 12.3.1油杯577 12.3.2油標580 12.3.3油槍583 12.4密封件583 12.4.1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583 12.4.2O形橡膠圈587 12.4.3氈圈密封593 12.4.4J形和U形無骨架橡膠油封594 12.4.5唇形密封圈595 12.4.6VD形橡膠密封圈603 第13章齒輪傳動606 13.1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606 13.1.1基本齒廓與模數系列606 13.1.2漸開線圓柱齒輪的幾何尺寸607 13.1.3漸開線圓柱齒輪的測量尺寸6

11 13.1.4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重合度 和齒輪齒條傳動的重合度614 13.1.5變位齒輪的應用和變位係數的 選擇615 13.1.6齒輪幾何計算用圖表617 13.1.7齒輪的材料621 13.1.8漸開線圓柱齒輪承載能力計算625 13.1.9圓柱齒輪的結構643 13.1.10齒輪傳動的潤滑648 13.1.11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649 13.1.12漸開線圓栓齒輪設計示例及零件工 作圖669 13.2圓弧圓柱齒輪傳動674 13.2.1圓弧齒輪的基本齒廓和模數 系列674 13.2.2圓弧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676 13.2.3圓弧齒輪測量尺寸計算677 13.2.4圓弧齒輪

傳動主要參數的選擇679 13.2.5精度等級及其選擇680 13.3漸開線錐齒輪傳動681 13.3.1標準模數系列681 13.3.2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 計算681 13.3.3正交斜齒錐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 計算683 13.3.4錐齒輪結構684 13.3.5錐齒輪的精度685 第14章蝸杆傳動697 14.1概述697 14.1.1蝸杆傳動的類型697 14.1.2蝸杆與蝸輪材料697 14.1.3蝸杆傳動的潤滑698 14.2普通圓柱蝸杆傳動699 14.2.1普通圓柱蝸杆傳動的參數 及尺寸699 14.2.2普通圓柱蝸杆傳動的承載能力 計算703 14.2.3圓柱蝸杆與蝸輪

的結構706 14.2.4圓柱蝸杆傳動的精度707 14.2.5圓柱蝸杆傳動的計算實例724 14.3圓弧圓柱蝸杆傳動726 14.3.1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類型726 14.3.2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主要特點726 14.3.3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參數726 第15章螺旋傳動728 15.1滑動螺旋728 15.1.1螺杆與螺母材料728 15.1.2滑動螺旋傳動的計算729 15.1.3螺旋的尺寸系列、精度與公差731 15.1.4預拉伸螺旋設計的有關問題736 15.2滾動螺旋736 15.2.1滾珠絲杠副的結構、性能與 類型736 15.2.2滾珠絲杠副的公稱直徑、公稱導 程和識別字號74

0 15.2.3滾珠絲杠副的精度741 第16章帶傳動743 16.1V帶傳動743 16.1.1基準寬度制和有效寬度制743 16.1.2尺寸規格743 16.2V帶傳動的設計746 16.3帶輪760 16.3.1帶輪材料760 16.3.2帶輪的結構760 16.3.3V帶輪圖例764 16.3.4帶輪的技術要求765 16.4同步帶765 16.4.1同步帶的類型和標記765 16.4.2梯形同步帶的規格765 16.4.3梯形同步齒形帶的性能 (GB/T 11362—2008)767 16.4.4梯形齒同步帶設計計算772 16.4.5梯形齒帶輪775 16.5曲線齒同步帶傳動(G

B/T 24619— 2009)777 16.5.1型號和標記777 16.5.2曲線齒同步帶和帶輪777 16.6圓弧齒同步帶傳動設計787 16.6.1尺寸規格787 16.6.2選型和額定功率789 16.6.3圓弧齒同步帶傳動設計計算793 16.6.4帶輪796 第17章鏈傳動800 17.1滾子鏈的基本參數和尺寸800 17.2滾子鏈傳動設計計算803 17.3潤滑範圍選擇805 17.4滾子鏈的靜強度計算805 17.5滾子鏈鏈輪806 17.5.1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806 17.5.2齒槽形狀806 17.5.3軸向齒廓808 17.5.4鏈輪公差809 17.5.5鏈輪材料

及熱處理809 17.5.6鏈輪結構810 17.5.7鏈輪圖例812 第18章減速器813 18.1減速器的主要類型及特點813 18.2圓柱齒輪減速器的基本參數816 18.2.1中心距816 18.2.2傳動比816 18.2.3齒寬係數a817 18.2.4減速器的傳動比分配817 18.3減速器結構設計資料818 18.3.1鑄鐵箱體的結構和尺寸818 18.3.2焊接箱體的結構和尺寸820 18.3.3減速器附件821 18.3.4減速器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825 18.4減速器典型結構圖例827 第19章起重零件844 19.1鋼絲繩844 19.1.1鋼絲繩的術語、標記和

分類 (GB/T 8706—2006)844 19.1.2一般用途鋼絲繩(GB/T 20118— 2006)845 19.1.3重要用途鋼絲繩(GB 8918— 2006)864 19.1.4電梯用鋼絲繩(GB 8903— 2005)869 19.1.5密封鋼絲繩(YB/T 5295— 2010)874 19.2繩具877 19.2.1鋼絲繩夾(GB/T 5976—2006)877 19.2.2鋼絲繩用套環(GB/T 5974.1— 2006)878 19.3滑輪的主要尺寸879 19.4捲筒881 19.4.1起重機捲筒直徑和槽形881 19.4.2起重機用鑄造捲筒形式和尺寸883 19.4

.3起重機捲筒組裝結構示例 (JB/T 9006—2013)885 19.5起重吊鉤885 19.6制動器893 第20章彈簧896 20.1圓柱螺旋彈簧896 20.1.1圓柱螺旋彈簧尺寸系列896 20.1.2圓柱螺旋壓縮彈簧897 20.1.3圓柱螺旋拉伸彈簧905 20.1.4圓柱螺旋扭轉彈簧909 20.2平面渦卷彈簧912 20.2.1平面渦卷彈簧的類型、結構和 特性912 20.2.2平面渦卷彈簧的材料和許用 應力913 20.2.3平面渦卷彈簧的技術要求913 20.3碟形彈簧914 20.3.1碟形彈簧的類型和結構914 20.3.2碟形彈簧的尺寸系列914 20.3.3碟

形彈簧的技術要求917 20.3.4碟形彈簧的典型工作圖918 第21章常用電動機919 21.1概述919 21.2電動機選擇920 21.2.1電動機型號920 21.2.2選擇電動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921 21.3交流電動機923 21.3.1非同步電動機923 21.3.2小功率非同步電動機944 21.4直流電動機949 21.4.1直流電動機常用防護形式949 21.4.2Z4系列直流電動機949 參考文獻957 第2版前言 本手冊第1版出版發行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和歡迎,表明本手冊的編寫指導思想:精選實用內容,採用最新標準,便於參考查用,注意說明解釋

是完全正確的。 在本手冊的此次修訂過程中,仍然遵循以上原則,具體做法如下:   1更新標準。近年來,大量的與機械設計有關的標準更新,本次修訂共更新標準150余項。其中第21章電動機中引用的標準除直流電動機的1個標準外,其餘標準全部更新;第9章滾動軸承中引用的標準中除圓柱滾子軸承和角接觸球軸承以外,其餘標準全部更新;螺栓標準更新2/3,螺母標準更新1/2,螺釘標準更新1/3,聯軸器標準更新1/2;脹緊連接套和蝸杆傳動標準的體系也有較大變化。 書中有些標準廢止了,但為方便讀者參考有關資訊,本次修訂中仍保留了極少部分舊標準相關的內容。 2增加新內容。根據使用情況增加了以下內容:國內外常用標準代

號;低碳鋼硬度及強度換算;用於管路的普通螺紋系列;80°非密封管螺紋;常用汽車變速箱滾動軸承分類及代號;滾動軸承額定熱轉速計算;聯軸器選擇計算;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曲線齒同步帶傳動;圓弧齒同步帶傳動。 3為方便使用,在第13章齒輪傳動和第14章蝸杆傳動中增加了設計計算實例。 4本手冊附帶的有關機械零件設計常用工具的光碟內容也做了相應的更新。 參加本手冊此次修訂的有盧頌峰 (第1、2、3、4、11、18章),冼健生(第9、10、12、13、14、15、20章),肖如鋼(第5章),張臥波 (第16、17章),楊昭 (第19章),楊小明(第21章),吳宗澤編寫其餘各章並擔任總主編。光碟內容由

高志負責編制。 由於編者的水準和能力所限,本手冊會有錯誤或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編者2018年8月

油電混合動力農地搬運車開發

為了解決變速箱油尺位置的問題,作者周建豪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對市面上現有銷售的農地搬運車為平台,進行油電混合動力系統開發,並經由道路試驗的測試,進行混合動力模式的切換與行駛試驗,再經由實驗結果確定系統的可行性。本研究成功開發了農地搬運車混合動力系統,使用一連接機構將原有的柴油引擎與新增的馬達系統整合,讓農地搬運車除了原有的引擎動力驅動之外,增加了馬達動力源,同時搭配簡易且成本便宜的控制電路,讓農地搬運車具有三種動力模式可以選擇,分別為引擎模式、馬達模式與油電混合模式,駕駛者可以因應路況與使用用途,做不同的選擇,操作也相當簡單。在混合動力農地搬運車實際的道路實車測試中,我們針對路面坡度、各種模式以及檔位等參數,進行最高車速與加速度的分析討論。從

實驗數據發現,在混合動力行駛的時候,馬達能有效的加快農地車起步的行駛速度,讓柴油引擎更快達成最佳油耗工作轉速,達成省油並且降低污染的優點,此特性於車輛載重時,有更明顯的效果。增加的馬達模式,在重載的行駛測試中顯示,馬達動力足夠提供正常搬運車行駛,可以解決現在果菜市場內運轉,廢氣排放與噪音等影響。因實驗選用之馬達功率較低,馬達動力模式較適用於平地,而在坡度的路面上行駛,混合動力的馬達動力,因坡度阻力因素,初期,其輔助效果不明顯,待引擎達到一定轉速,馬達動力之效益才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