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泰源寫的 誰?是你的第一線醫師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入會申請 - 社團法人台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也說明:此系統僅供未曾加入過本會之護理人員填寫. (曾經入會過之會員,請進入會務資訊>各種手續辦法內容). ※ 線上申辦新入會之後,請先來電查詢應繳金額06-2517576.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研究所 李明忠所指導 賴惠娟的 運用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護理人員使用互動式電子書行為之研究 (2020),提出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護理教育、臨床護理人員、互動式電子書、使用行為、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護理學系 施富金所指導 謝明欣的 器官勸募網頁課程內容建構之初探 (2018),提出因為有 器官勸募、網頁課程、質量性綜合研究法、器官移植、跨領域、資訊科技的重點而找出了 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護理師執業登記 - 工作板 | Dcard則補充:護理師執業登記. 工作. 2018年1月16日17:01. 請問醫院能查到我執業過的醫院嗎如果我不老實說是否醫院也無從得知? 我知道圈子很小但是我從A城市跳到B 全台好幾萬家醫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是你的第一線醫師

為了解決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的問題,作者邱泰源 這樣論述:

台灣醫療水準,很高;就醫環境,卻紛爭不斷;生病時,我們真能得到有品質與方便的照護嗎?你我一定得先學會的自保     21世紀的醫療,會逐漸走向預防重於治療,重視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會轉變成門診治療多於住院治療。社區的醫療網發達、一般醫療執業醫師增多而專科醫師減少,會是將來的醫療趨勢。   教學醫院應負的責任,是住院醫師的一般醫學訓練;所有的住院醫師均應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取得最基本的臨床經驗後,再進行分科。教學醫院的院長,必須由具備教育理念及服務熱忱的教師來擔當,而不應該讓醫院的經營,成為「各自利潤中心的營利導向」。   台灣各地目前正有365個社區醫療群在積極運作「健康家庭會員」,,各社

區醫療群健康家庭會員的滿意度也相當高。特別是免費的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不論是由家庭醫師親自接聽,或由醫師委託專業護理師回答諮詢,都可以初步了解你的不適,自然可以減少驚慌失措衝急診的奔波。   成為「健康家庭會員」的好處,是家庭醫師熟悉病人的健康狀況,若是需要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會將病人轉介至醫療資源完備的社區醫院,許多醫院站在鼓勵立場,「轉診及轉檢可免掛號費」,能幫民眾節省不少時間與金錢。   參加「健康家庭會員」完全不需額外付費,相關費用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支付。民眾可先選擇住家附近社區醫療群的醫療院所,或上健保局網站查詢,並以家庭為單位,登記成為健康家庭會員。一個家庭以登記一位家庭醫師為原則

,手續簡便,只需至當地診所做登錄,完全免費。加入之後就有專屬家庭醫師提供疾病診治、衛教諮詢、預防保健、持續完整的醫療照顧服務與24小時緊急諮詢電話。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我們正面臨老人與多重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照護問題。這些問題也許你我目前還不用煩惱,也或許已出現這些困擾。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多蓋幾間大型醫院就可以改善,而是要將基層醫療體系發展起來,讓人人都有位可以提供整合性照護的家庭醫師,結合在地社會資源,發展在地醫療,讓民眾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生活,並且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 本書特色   台灣就醫環境走山,內、外、婦、兒、急診醫護人員抗議、紛爭聲不斷,造成這樣困境的原因很多,萬一

生病了,要怎樣幫自己和家人,尋求好的、持續性完善的醫療品質呢?   你知道「健康家庭會員」嗎?只要有健保卡,當你家成為就近社區的「健康家庭會員」,可以享受到不少的便利與好處。台灣各地目前正有365個社區醫療群在積極運作「健康家庭會員」,各社區醫療群健康家庭會員的滿意度也相當高。   特別是免費的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不論是由家庭醫師親自接聽,或由醫師委託專業護理師回答諮詢,都可以初步了解你的不適,自然可以減少驚慌失措衝急診的奔波。參加「健康家庭會員」完全不需額外付費,相關費用是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支付的。   談健康醫療的書籍,多以器官或疾病為導向,這本書,希望對大家目前就醫困境有所幫助,能因了

解基層醫療與家庭醫師,而多份就醫的選擇。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對各國做「健康水平」的評估結果:  一個國家的國民健康水平關鍵,在於基層醫療的水準是否足夠,而並不在於醫院醫療的強大;因為醫院醫療的高科技與專科技術,是各國容易學習的,但如何在社區讓民眾得到周全的照顧、就醫的公平性、可近性及持續性方面的追求,是比醫院醫療工作更加的困難。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重視基層醫療,民眾就醫能先到社區尋求照護,那麼這個國家的疾病罹患率與疾病死亡率都會降低,同時能夠撙節醫療資源,並可普遍提高民眾的健康水準。   在台灣,不乏有些基層開業醫師,長年看顧一家老小的健康,從阿公阿嬤到小孫子三代人,就像護佑著一

家人健康平安的土地公。當醫病關係多了份「厝邊頭尾」的親切與信賴,不是也很好嗎?   當急診因擁擠不堪導致醫療品質降低,不僅可能影響病人的安全,對有限醫療資源造成無形浪費。據健保局急救責任醫院相關統計,檢傷分類第4級、5級較不危急病患,約占全部急診就醫的25%,這類病人真的沒有必要去擠急診。   看病擠大醫院,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到底要看哪一科?等待很久,然後匆匆忙忙「三長兩短」打發外,病患是「人」、不是「拼圖」,會診看越多,越聽不懂一堆專有名詞的背後,這個病的醫療對策、預後調養,沒醫師有時間整合「教」病家,這樣的就醫品質,你只能默默承受?   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尋找一位家

庭的第一線醫師,因信賴而能如朋友般彼此尊重相處,不一樣的醫病關係,沒有劍拔弩張的猜疑對立,尤其在步入高齡化社會後,一位家庭的第一線醫師,真的能溫馨與貼切的照顧大家。   台灣老化的速度全球第二快,據估計,到了2025年,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失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26萬人,擴增為48萬人,人數倍增。假設一名老人有四位家人,26萬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料,衝擊的是上百萬台灣民眾;當失智失能老人倍增,未來受衝擊的人也同樣倍增。   這波大批的人口老化,就像是一波波「老人海嘯」,衝擊所至,不能不先做好因應的準備嗎?那你會認為,大醫院的醫師們,會有時間一一回答、說到病人家屬能懂得怎麼接續照顧老人家們嗎? 作

者簡介 邱泰源 現任: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教授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 主任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理事長 曾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主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 主任  台北縣金山鄉衛生所 主任兼醫師   三十多年行醫生涯中,常遇到:  社區老人生病了,卻不願轉到都市大醫院,因為怕兒子媳婦請假太多而斷了收入……   深更半夜大人不舒服、孩子發燒,怎麼辦?只得衝急診!  住院老人想出院,但有家歸不得,因為家人真的不知道,後續的照護該怎麼做才對?   在社區要早期發現慢性病病人,並持續治療不容易,也難怪WHO宣稱國家的健康水平,繫乎社區第一線醫療的健全。  

 家庭醫師強調「人文關懷」與「醫病溝通」,提供「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正可解決大家的醫療困境。醫界、政府在努力,更期盼大家的認同與幫忙推動。

運用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護理人員使用互動式電子書行為之研究

為了解決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的問題,作者賴惠娟 這樣論述:

在資訊科技導入教育的時代趨勢下,具可編輯性之互動式電子書具有方便攜帶、不限時間與空間的特性,面對越來越豐富的資源和設備,使得護理人員在教學媒體應用產生變革,從過去到現在的學習經驗中,不同的教學媒體能否互相銜接配合及如何被使用,人員是否能夠有能力使用新的教學媒體工具,組織是否提供足夠資源做支持,進而願意使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研究旨在以護理人員使用互動式電子書行為之範疇,運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式預測解釋護理人員使用互動式電子書行為之研究。以橫斷式研究,採客觀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隨機取樣於北部設有互動式電子書學習醫學中心之臨床護理人員為對象,問卷回收308份,所得資料以SPSS 22.0及Smar

t PLS 3.3.2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顯示護理人員對互動式電子書使用行為,「績效期望」、「社會影響」對「行為意圖」具有顯著影響;「努力期望」對「行為意圖」未達顯著水準,「促成條件」對「使用行為」之影響路徑較為薄弱;護理人員的性別在「努力期望」對「行為意圖」路徑與護理人員進階職級在「促成條件」對「使用行為」路徑具有調節之效果。本研究歸納出護理人員普遍認同使用互動式電子書學習具備有用性及便利性,卻未被普遍使用,建議醫療院所應加強推廣及宣傳互動式電子書應用,透過編輯權限授權與種子人員培訓,以提高該學習平台的知名度與使用;單位主管營造使用氛圍並充實醫院資訊設備及技術支援;審查規範與專家審查政

策制定,達到護理人員對互動式電子書教材質量需求,並結合年度護理教育積分與獎勵制度,以提升護理人員之使用行為。

器官勸募網頁課程內容建構之初探

為了解決護理師執業登記查詢的問題,作者謝明欣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臺灣由於器官移植的手術技巧、術後用藥輔助,與全程照護理念的應用不斷進步,目前心、肝、腎移植術後一年的存活率皆可達八成以上,移植成為器官衰竭病人之重要治療選項。因等待器官/組織移植的人數持續增加,助長活體器官/組織移植醫學發展至今,活體移植較屍體器官/組織移植受贈者有更良好的存活期與生活品質。然而,即使病人或家屬同意器官捐贈,該醫療院所對器官移植相關作業之制度與人員訓練仍為關鍵。「器官移植登錄中心」資料顯示,近五年的器官/組織勸募成效雖略有提升,但捐贈人數未呈現穩定成長態勢。對分散各地、忙碌的器捐專業人員而言,傳統的定時性、集中定點課室教學性的教導方式,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的培

訓似乎需要更方便性、系統性、配合醫療資訊的有效性。如何運用資訊,幫助器捐醫療專業人員突破目前學習困境,扮演更有效的捐贈者、勸募器官/組織推動者等關鍵角色,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目的:(1)探討今日運用資訊科技於器官移植界的現況。(2)探討台灣器官移植專業人員對運用資訊科技於器官勸募困境的看法。(3)探討台灣器官移植專業人員對運用資訊科技突破器官勸募困境所期待之課程。(4)探討台灣醫療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對運用資訊科技突破器官勸募困境之看法與所期待之課程。研究方法與過程:本研究採三角驗證質量性混合研究法(Triangulation)進行。第一階段為課程需求評估階段,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一對一訪談,透

過質性內容分析盤點人員對課程需求的想法。第二階段為課程建構階段,依據第一階段研究所得,先針對臨床最困難面對的情境發展課程架構,分三大構面:個案評估、關係建立、衝突處理,共規劃12堂課,總時數共10小時。經說明教學對象及教學目標,進一步溝通課程大綱、進行方式和評值方法,以確保課程內容符合教學需要後,開始腳本的撰寫與情境式考題的發展。第三階段為課程應用階段,主要針對腳本內容對應課程需求的滿意度進行測試,及評估適用友善之建置平台。研究結果與結論:整體而言,集合各職類受訪者均能針對研究問題提出建議,將內容歸納分析後,可知由於器官捐贈已推廣宣導多年,再加上近年結合評鑑條文的現況背景下,醫院多半會提供器捐

與勸募的訊息和教育訓練,訓練的方式包含面授課程和追思會活動性質,對象則可區分為行政/志工、醫療專業二種。在此現況背景下,受訪者多能針對器官勸募、捐贈、移植提出其核心概念包含能器捐的條件、實務中認知決策者的困難,及限制推動器捐的因素。推動器官捐贈上,雖然目前已有立法,對器官移植團隊和業務執行有一定的保障,但在國內對情理法的潛規則判定下,家屬們的認知還是必要克服的第一關,處理法律問題的過程是對個人、團隊最大的痛苦,尤其是這類負面事件對醫療團隊甚至周遭所擴散出去的負面效益,是難以估算的。此部分可對應文獻所指出,唯有取得真正的認同與支持,不論是一般民眾抑或是醫療人員,才能真正願意共同推動組織/器官捐贈

。受訪者分別提出了認為器捐成功與失敗的個別因素,反映出器捐決策歷程中,工作人員所遇到的挑戰,及歷程中的重要議題。受訪者都認為器官捐贈或勸募過程,倫理和價值信仰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病人病情在法律和醫學上認定的差異,對活體捐贈的個案,則是強調訊息傳遞的即時透明。另外,針對規模較小的醫院或非業務所屬單位,會認為對器官捐贈的基本概念,及業務執行支援網絡並不健全,會相對影響對潛個案的判定和處置精準與合適程度。此部分可對應文獻所指出,病人、家屬甚或是醫療人員都可能因為對器官移植的認識不足、觀念錯誤,或缺乏因應此特殊情境的訓練與技巧,而在關鍵的時候做了不那麼適當的選擇,或阻絕了正確訊息的傳遞。觀念的建立仰賴教

育訓練及實務經驗,受訪者一致反應課程因評鑑而有一定辦理次數,所以在影響團隊對器官捐贈一事的認知上,受訪者會認為或多或少是有幫助的。目前課程編排和設計,即便在不同醫療機構但差異性並不大,主要仍依授課對象的專業程度,與在器官移植業務的介入階段來設計,但個人實務經驗的感同身受、家庭背景、價值信仰,還是影響決策及面對器捐個案態度的最主要因素;至於在個案處理合宜和熟悉度上,則取決於經驗累積和目前所屬職務角色,就整體課程內容而言,若非針對業務所屬單位所舉辦的課程,則醫療專業性較薄弱。就個人對器捐認知的影響上。目前在整體環境中,可以幫助建立對器官捐贈或勸募的訊息管道很多元,受訪者認為目前課程能幫助自己說出器

捐基本的過程、如何判定能否提供器官,和器官捐贈的價值;另一層面,則有受訪者認為從課程中了解捐贈者所在乎擔心的問題,如何進行深入的解釋及溝通,在心靈上的輔助最有幫助。有一位受訪者則因實際辦理相關教育訓練,亦提及制式課程滿意度調查,是否就能如實反映課程對個人的助益?此部分可對應文獻所指出,在教學設計上若僅採單向傳遞,必然無法解決和滿足學習者的疑問,必須透過各種形式的雙向討論或多元互動模式,回答學習者個別性的疑問,並增加經驗交流的豐富性,才可能進一步更清楚的瞭解醫護人員與民眾,在面對與經歷器官移植情境的經驗與學習需求。而學習者需能夠掌握學習資源且自我導向與自發性的學習,並且能夠從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中

,與現在的學習活動中結合並展現出連續性與互動性,能夠願意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並自我規劃學習進度與過程。針對目前課程待加強之處,受訪者一致提出應以慎選合宜師資、對法律問題處理的說明,及拉高參與層級為主。會建議課程辦理單位應安排具實務經驗的講師,才能傳遞真實的溫度,由於器官捐贈是倫理考量相當重要的情境,因此有受訪者認為,課程主題設計應納入全球執行器官捐贈的現況,當遇到家屬意見相左、撤銷註記、器官來源和如何把關,及醫療照護專業性實務等議題。另外一個重點在於,對於課後的實際一線實務面,醫院能否提供包含宗教師角色在內的有效諮詢和支持系統,才是真的能夠對推動器官捐贈有所助益的。在受訪者提出應慎選合宜師資以

傳達真實完整經驗的訴求上,此部分可對應文獻所指出,腳本的建立,能夠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以解釋如何進行器官捐贈/移植與專業知識之建構,並且有組織地進行關鍵問題的識別與優先解決問題的能力。由經驗豐富良好的專家學者共同建立的腳本,是臨床實務、時間與病人/家屬疊層架構的知識,透過資訊教育與情境式互動的協助,可以透過腳本傳遞豐富經驗,能夠導引醫療專業人員更具有效益的學習,並培養面對與照護器官捐贈/移植個案與情境。至於執行教育訓練的方式,多數受訪者都支持數位學習的方式自由度較高,較符合臨床人員輪班的需求,也有受訪者提出建議,可依學習者角色和課程性質而異,若是非一線醫療人員,和較理論、常規性質的課程,可透過數位

學習以提升學習的自由度,一般而言,受訪者認為數位學習的討論區設計,較面授課程更能引發提問討論的動機,若數位學習能克服互動性的問題,則在臨床器官移植教學上,數位學習更能符合課程特性及學習者需求。此部分可對應文獻所指出,(1)使用者使用電腦的行為,可從其行為意圖得到合理的推測,符合成人學習者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模式。(2)在推動資訊系統的使用過程,「認知有用」因為是使用電腦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3)資訊教育不僅縮短學習和工作的距離,也減少了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差距。因此資訊教育成為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選項,適用每一個希望改善技術和提升員工能力的組織,也適用所有類型的工作環境,特別是醫療和醫療環境的急遽變化

,特別需要一個恆定並且能夠及時提供相關知識和教育訓練的平臺,使學習者能夠容易的獲得所需知識並運用在工作業務中。另外,(4)當數位課程的設計包含了共同合作的部分,而不僅只是個人的學習時,常能激勵學習者更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相較學習者單獨進行數位課程時,能夠有更高的動力及更好的學習成效,學習者並可在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環境的友善,和正向的線上社交互動。學習者若在虛擬學習團體中得到支持,透過指導者連貫的解釋,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交換討論、學習者能夠有公平的發言機會以參與主題相關的對話,也使學習者或指導者比較能在時間和空間的自由性下參與互動,讓學習者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有效建構概念、知識,也能熟悉相關技能。

本研究結果可呼應文獻所指,數位學習是趨勢,但亦是符合成人學習特性及目前醫療環境現況之學習模式,因此本研究在點出突破策略的應用應以資訊科技結合腳本理論的策略,確實可符合臨床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