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雲圖色調強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交通部暨所屬機關已開放資料集也說明:資料集名稱, 紅外線色調強化衛星雲圖-台灣. 資料集描述, 紅外線色調強化衛星雲圖-台灣. 主題分類, 其他. 服務分類, E00 生活安全及品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王重傑所指導 葉亭妤的 臺灣梅雨季滯留性雨帶之模擬研究:2017年6月2日個案 (2020),提出衛星雲圖色調強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梅雨鋒面、準滯留雨帶、CReSS模擬、臺灣北部極端降雨。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研究所 劉清煌所指導 黃怡寧的 2006年5月1~2日快速移動線狀對流之個案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線狀對流、雙都卜勒風場合成的重點而找出了 衛星雲圖色調強化的解答。

最後網站衛星雲圖說明|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補充:衛星雲圖 說明. 色調強化說明 · 真實色彩影像說明. ::: 導覽 | 科普網 | 常見問答 | 雙語詞彙 | RSS服務 | 意見箱 | 好站介紹 | 會員登入 | 退休資訊專區 | 隱私權保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衛星雲圖色調強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梅雨季滯留性雨帶之模擬研究:2017年6月2日個案

為了解決衛星雲圖色調強化的問題,作者葉亭妤 這樣論述:

2017年6月2日有一梅雨鋒面與伴隨雨帶在臺灣北海岸地區造成超大豪雨事件,鋒面在凌晨接近臺灣北部近海緩慢南移且呈現類似滯留的現象,對流系統在北海岸造成的12小時累積雨量高達641毫米,受此強降雨的影響在北部地區出現多處淹水的災情。綜觀環境分析顯示,低層有噴流存在、低層鋒面擾動輻合配合高對流層輻散,有利於對流系統形成與加強。雷達回波與色調強化雲圖顯示,臺灣北部上空的對流發展旺盛,類似颮線的鋒面對流帶滯留在北海岸與臺灣海峽北部,其上的對流胞不斷東移登陸造成持續的強降雨。本研究使用日本名古屋大學的雲解析風暴模式(CReSS 3.4.2版)模擬此個案探討造成高累積雨量的原因。3公里解析度的模擬顯示,

模式對於綜觀環境的表現及鋒面接近臺灣北部時移動緩慢近似滯留的現象有不錯的掌握,累積降水值可達到近400毫米。透過地形敏感度實驗的比較,顯示地形噴流的形成可產生較強的輻合帶使對流發展與增強,移除臺灣地形後只有西南風與東北風產生的輻合,其強度較弱且生成對流較少,只移除北部地形的影響則差別甚小。利用前述3公里模擬與預報的一個成員所驅動的1公里高解析度模擬顯示,前者在24小時同樣可累積近400毫米的雨量,但高解析度預報則可超過600毫米,更接近實際觀測值。可能造成兩者累積雨量差別的結果為高解析度預報因雨帶在相同地方持續較久的時間,故在小區域可以累積集中更多降雨;而儘管模擬的鋒面移動同樣慢、降雨強度也相

似,但因較屬移行性雨帶,較未停留在相同地方而導致降雨較分散。高解析預報有低壓擾動的生成在臺灣西北外海使臺灣北部近海的輻合帶長時間沒有移動,低壓南側西風與西南風產生輻合,西南西風被增強同時也增強與東北風輻合強度,海峽北部的輻合帶位置不變,降水可以集中且累積降雨較多;而模擬缺少低壓擾動的形成,為西南風和東北風產生的輻合,導致輻合帶不持續位置也不固定,雖然整體的降水多但雨帶多為移行性,因此無法集中在北海岸地區。

2006年5月1~2日快速移動線狀對流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衛星雲圖色調強化的問題,作者黃怡寧 這樣論述:

本文使用了中央氣象局五分山雷達資料以及民航局桃園機場雷達資料來做雙都卜勒的風場合成,分析2006年5月1~2日的快速移動線狀對流個案的風場結構,且也使用了中央氣象局的地面天氣圖、高空天氣圖、板橋測站探空資料,以及累積雨量圖等資料來對此個案發生時的綜觀天氣加以分析。經由計算得知此線狀對流移速約為11.5m/s,生命期約10小時,系統隨時間往東南移。 利用雙都卜勒雷達來反演此線狀對流內部風場之結構,其結果顯示出出當此線狀對流接近台灣時,線狀對流內部風場以西南風為主,而線狀對流前緣卻是南風或偏南風為主,顯示此時在此區有輻合產生,進而加強上升運動。之後,隨時間經過線狀對流往東南移動接觸台灣地區受到

影響,導致強度減弱,風速變小,回波亦有減弱趨勢。系統持續往東南移後,此線狀對流通過地形後移出台灣陸地,此時線狀對流之結構明顯遭受破壞,風速也有減弱之情形。且由於線狀對流通過台灣之後結構明顯被破壞,因此之後在台灣地區並沒有出現旺盛的降雨的情形,僅在中部山區及中部地區出現較為顯著的雨勢。 然而在處理民航局桃園機場雷達時發現其觀測之徑向風場與中央氣象局五分山雷達所觀測結果差異甚大,因此我們對其結果做了修正之後才做雙都卜勒風場反演的處理,但對於觀測結果不同的原因在本研究中並沒有多加說明,此真正原因有待更近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