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筆小新第二季國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學位EMBA在職進修專班 蕭旭智所指導 唐樂耘的 かわいい的在地實踐:臺灣的可愛文化研究 (2021),提出蠟筆小新第二季國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可愛、萌、療癒、文化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廣播電視組 連淑錦所指導 王世傑的 卡通節目之性別角色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卡通、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蠟筆小新第二季國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蠟筆小新第二季國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かわいい的在地實踐:臺灣的可愛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蠟筆小新第二季國語的問題,作者唐樂耘 這樣論述:

90年代後期哈日風潮出現,臺灣的可愛文化中出現了日本式可愛的浪潮。以Hello Kitty為可愛的代表,如1999年速食連鎖店麥當勞推出套餐加價購買Hello Kitty玩偶,讓臺灣出現徹夜排隊的搶購風潮,2005年統一超商推出滿額贈送Hello Kitty磁鐵,隨即又生起一波蒐集熱。於此,搭配可愛的贈品儼然成為熱賣公式,每當商品被施以名為可愛的魔法,總讓人購物於不自覺中,可愛不只是可愛,亦能成為消費行為推波助瀾的力量。時下的韓流文化席捲全球,似乎又再次形塑了「可愛」兩字的模樣,但若要以日本式或韓國式的可愛來等同於臺灣的可愛,似乎又太過武斷,臺灣在自身歷史脈絡及文化下萌芽出自身特有的可愛文

化取向,並使許多人臣服在這份臺灣式可愛下。時至今日,「可愛」二字依舊大量出現在臺灣的日常,用以形容實體的人、事、物甚或是無形的情境及氛圍。現代性別平等的社會風氣下,可愛亦不再是早期社會中專屬於女性的用語,但可愛能否有一概而論的標準,又或者能異中求同,找出符合大多人的可愛通則?本研究透過問卷分析並加以統整歸納,並以年齡、性別等差異作為探討,以期找出臺灣的可愛文化取向。

卡通節目之性別角色研究

為了解決蠟筆小新第二季國語的問題,作者王世傑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探討台灣現階段卡通中的性別再現,以2015年暑假收視率前10名的卡通為例,以卡通來源國、性別比例、角色服裝、性別角色特質、職業類別、休閒活動等面向進行研究,探討卡通隱含的刻板印象。  研究發現台灣卡通中,男女性別比例日漸平等約為6:4,若以國籍區分,日本卡通整體男多於女,比例約6:4,而韓國卡通整體性別比例約為7:3;其中比例最懸殊的則是美國卡通,男女比例將近8:2,只有英國卡通的男女比為4:6呈現女多於男的情況;在特質上,男性較女性更常展現正面形象,英國卡通表現最多正面形象,出現最多負面特質形象則是韓國卡通,來自亞洲的日韓卡通較歐美卡通擁有更多內顯特質,整體來看,已展現出不同於

以往的傳統形象。  在職業分布上,男性角色職業分布廣泛,常擔任高階職位或活躍公領域,女性的職業,則跳不出傳統束縛,特別的是,英國及韓國的卡通都出現父親工作同時也兼任家管,表示在職業上,男性有走回家門的趨勢;在休閒活動上,女性開始重視生活品質,休閒種類也有所改變,不再只待在室內,而男性也會從事需要耐心與細心的休閒,在休閒活動上,卡通已不再固守傳統性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