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弗斯快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薛西弗斯快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lbertCamus寫的 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 林明地、蔡明昌所指導 李泓穎的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 (2021),提出薛西弗斯快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中、教師生命態度、班級經營效能。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陳明莉所指導 梁詠恩的 性/別尋旅——一位跨性別者的自我民族誌 (2021),提出因為有 自我民族誌、跨性別、性別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薛西弗斯快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薛西弗斯快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

為了解決薛西弗斯快樂的問題,作者AlbertCamus 這樣論述:

  哲學經典唯一法文直譯版       對卡繆而言,生在這荒謬世界的人,唯一真正的角色是生存,   對生活、反抗與自由有所覺醒。――美國文學巨擘William Faulkner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一句話改變後人對於存在的思考。   卡繆分析現代知性的趨向,以「荒謬」解讀人的存在與這個世界,   透過哲學論述、文學批評及藝術來詮釋荒謬的概念。   在他筆下,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成了反抗命運及覺醒的人類精神的象徵。   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因得罪眾神,受懲罰必須將巨石推到山頂,但到達山頂後巨石又自動滾落山腳。   薛西弗斯得一再重複這個徒勞的過程。

  這則神話在存在主義盛行的時代,由哲學家卡繆提出了新解,對五、六○年代的思潮影響甚鉅。   卡繆認為,不斷推動巨石上山,正象徵著人類的「生命過程」——出生、生存的掙扎與奮鬥,最後死亡,世世代代都經歷這個過程,沒有終結。這樣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在本書中,卡繆以洗鍊文筆探討存在的荒謬感,同時展現出與籠罩著生命的黑暗戰鬥,以及向現實挑戰的決心。   而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在卡繆筆下成為與命運抗爭及覺醒的人類精神象徵。 名人推薦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沈清楷   知名評論家 南方朔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范雲   作家暨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推薦      中央大學法文系

助理教授 徐佳華 導讀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薛西弗斯快樂的問題,作者李泓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現況、關聯性與差異情形。本研究根據Yalom終極關懷理論,自行編製生命態度量表(信度.82效度.64),並引用林長義(2012)的班級經營效能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網路發放之,共回收432份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分析回收問卷之數據。結論如下:一、高中教師生命態度現況積極正向,其中以自由構面較高、其次為孤獨與死亡構面,較低為意義感構面。二、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教師不影響整體生命態度,但在孤獨構面有差異。三、高中教師班級經營效能現況良好,其中以班級常規表現構面較高、其次依序為教師教學品質、班級情境規劃

、班級氣氛營造,較低為班級親師關係構面。四、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教師不影響整體班級經營效能,但在教師教學品質構面有差異。五、高中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有中低程度預測性,以意義感構面較高,其次依序為死亡,較低為自由與孤獨構面。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增強高中教師對他人生命的關懷與自我實踐,並了解其生命態度性的穩定年齡、了解程度與影響範圍。在班級經營效能方面可重視高中教師班級親師關係。探討影響高中教師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關聯性的其他因素。加入訪談法以增加對高中教師的生命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現況之了解。

性/別尋旅——一位跨性別者的自我民族誌

為了解決薛西弗斯快樂的問題,作者梁詠恩 這樣論述:

近代隨著西方人權及性別運動的進程,社會上浮現的性別掙扎與啟蒙有如潮湧般蔓延至整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借助西方的性別理論,眾多被拘禁於社會性別規範的跨性別者,包括了我本人,似乎找到了立足點與認同歸屬。但縱觀西方世界數十年間的處境,雖然在法規及權益上取得了亮麗的成果,但跨性別群體的整體狀況卻越發讓人擔憂。十多年間,我在中港台同志與跨性別運動中的參與及觀察中,發現這三個地區的運動策略幾乎都借鑒自西方,亦似乎不出意料地遇到相類似的社群困境,差別只在不一樣的大環境下,落於不同的範疇而已。從多年服務跨性別社群的經驗中,我亦發現到有少數如我這樣的跨性別者,在相同的背景下走出了不一樣的路徑,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嘗試過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去幫助其他遇到性別困擾而沒法解扣的人,但卻不得其所。從這些經驗中,了解到在我們之間的觀念上,似乎有著一些幽微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似曾熟悉,亦關乎於中西兩方,遂從近代有比較多學者著墨的中西醫學對比著手,嘗試尋找當中的絲線脈絡,再按圖索驥,以自身五十多年的性別掙扎為素材,從中抽絲剝繭,再整理編章,重新繪畫出一幅跨越性別的人生藍圖。通過自我民族誌研究方法,以學術理論為紙、社會文化為墨、反思為筆、人生為畫,在不同的片段中描繪出性別百態,再題詩抒意,冀能從故事中帶出「性別穹蒼」之生存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