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謙台灣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薛之謙台灣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寧寫的 無愧人生──矢志抗日、熱衷教育的馬元放 和三好範英的 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薛之謙從未在台曝光4月直接2場小巨蛋! - 自由娛樂也說明:薛之謙 《摩天大樓》演唱會唱進小巨蛋。(IME娛樂提供)〔記者羅子欣/台北報導〕中國歌手薛之謙出道13年,以《演員》一曲在台灣打出知名度,更在KTV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簡瑛瑛所指導 高幼蘋的 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以電影教學為例 (2021),提出薛之謙台灣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跨文化比較、電影教學、冥婚、孝女白琴、亡靈節。

而第二篇論文法鼓文理學院 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葉玲玲所指導 張光煌的 高齡者家庭智慧產品購買與使用經驗 ---以俗民方法學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家庭智慧產品、智慧家庭、俗民方法學、在地老化、物聯網的重點而找出了 薛之謙台灣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戴佩妮、薛之謙、許嵩領銜《我的音樂你聽嗎》,鼓舞新世代 ...則補充:另外還有2020年入圍金曲獎新人的天才音樂人莫宰羊,從台灣跨海挑戰自我,表示想在高壓環境下督促自己成長,首戰則以他的熱門曲〈未接來電〉出擊。 △ 楊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薛之謙台灣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愧人生──矢志抗日、熱衷教育的馬元放

為了解決薛之謙台灣人的問題,作者馬寧 這樣論述:

  「我是早已抱定了一死的決心,和敵偽奮鬥到底,要使敵偽知道國中並非無人。」──馬元放   1902年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的馬元放,在中國國民黨中擔任諸多要職。抗日戰爭時期,領導江蘇省國民黨黨務系統的地下抗日鬥爭。後遭出賣,被汪精衛政府逮捕羈押三年餘,但他始終堅貞不屈;抗戰勝利後,他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後被任命為南京市副市長兼教育局局長,推行實施多項政策,例如:搶救學荒、制定教育發展草案、培養穩定師資、提高教學品質等,成功重振戰後南京市的教育事業。   國共內戰後,他放棄赴臺,居留上海。因1946年南京「下關事件」及1947年南京「五二〇」、「六二」學生運動之政治事

件,於50年代初離世。然而,他真的有罪嗎?根據檔案文獻中承載的歷史真相,本書將揭示馬元放的真實人生。   作者馬寧是馬元放之孫,為還原馬元放真正的歷史樣貌,曾前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及南京市檔案館、南京上海等地圖書館,甚至在2013年來到臺灣,走訪臺北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圖書館、武進同鄉會。此外,還拜訪了海峽兩岸瞭解馬元放的先輩與學者。本書不但是馬元放的個人傳記,也體現民國建都南京之初期市政建設、江蘇省抗戰教育,以及抗戰勝利後南京教育的部分歷史片段。   另外,本書亦收錄馬元放於1944年出版的《歸漢記》,並特別新增注釋。該書回憶其在

抗日期間,被汪精衛政府監禁在看守所、感化院的經歷,以及在敵後工作的種種情況。《歸漢記》不僅可作為珍貴的抗戰史料,也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   ★馬元放之孫馬寧根據珍貴家族照片、族譜及往返兩岸各地檔案館、圖書館與同鄉會蒐羅之資料,完整呈現馬元放的一生。   ★書中收錄1944年馬元放的作品《歸漢記》(特邀南京師範大學徐克謙教授作注)。  

薛之謙台灣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黃氏兄弟:https://youtu.be/C7eOuzR5CTc

薛之謙 Joker Xue【演員】官方完整版 MV
https://youtu.be/XKuL5xaKZHM

三原2nd頻道:https://goo.gl/p5ZHVR
三原IG:https://goo.gl/yqGJ5U
三原KKBOX:https://goo.gl/EKuGcu


■□■□■□■□■□■□■□■□■□■□■

每晩7點更新!!!( *´艸`)

■□■□■□■□■□■□■□■□■□■□■

<<我的其他的影片>>
『學學日文之歌(只要學會這首歌,就能在日本生存!)』
https://youtu.be/7I2Ryji_9Js

『假裝成台灣人的話,日本人會溫柔相待嗎!? 』
https://youtu.be/pOvNkhPtM1Y

『Road to 台北小巨蛋 (唱出對夢想的憧憬的曲子!)』
https://youtu.be/CAi8W-xgV2o

----
◆三原周邊
https://www.joytubecity.co/

◆三原LINE 貼圖 販賣URL◆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58512/

◆KKBOX 專輯『Road to 台北小巨蛋』◆
https://www.kkbox.com/tw/tc/album/CXdWA3bqBoDQT0F1Uu1E009H-index.html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iharaKeigo/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Bq7s8VOCyek275uvq5lYQ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anyuan_japan/

#黃氏兄弟 #演員 #薛之謙

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以電影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薛之謙台灣人的問題,作者高幼蘋 這樣論述:

在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和學習者往往會面臨許多困難,這涉及教學者對於教學文化以及學習者背景了解之深度,若是能了解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在教學時便能利用比較呈現兩種文化之相似處或差異所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曾於台灣、大陸、墨西哥以及美國教學,並開設過「華人電影」以及「華人文化與風俗」課程數次,隨著教學經驗累積,逐漸對於這些國家的學習者在面對跨文化差異時容易產生之誤解或學習難點較能掌握。 本文運用跨文化、比較文化、主題學研究、電影教學研究方法,由華人與墨西哥人的創世神話、喪葬風俗、清明節和亡靈節為基礎,以華人及墨西哥人文化為背景之電影《最愛》、《COCO》以及《父後七日》、《生

命之書》作為例子,提出關於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 論文主要以電影《最愛》中的「冥婚」、《父後七日》裡出現之「喪禮儀式及禮節」與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的《COCO》、《生命之書》中出現的死亡後的世界與靈魂的去處作為跨文化比較的例子,說明這些風俗所呈現的生命意涵及死亡觀所反映出的內在思想與生死觀,並針對論文中的內容設計一個教案。一般來說,不同民族的思想會受到地域環境、歷史背景與傳統文化影響甚深,經過代代流傳沿襲,後人吸收這些文化的同時,或多或少地發展出新的文化,並展現出該民族之生死觀;這些例子,是筆者實際在華人電影教學中,讓許多學生感受到文化衝擊與理解困難的內容,透過教學與

討論,使學習者能對這些由來已久的風俗文化以及儀式所揭示生死觀,以及如何影響生活和語言,有較深層的認識。 筆者藉由四部電影中的跨文化比較,進一步說明在教學時,學習者的難點所在以及教學者可以如何選擇文化切入點,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與吸收,明白所學文化如何在那樣的時空背景產生、發展並影響而內化為該民族的文化底蘊,並期盼能應用於華人電影文化與跨文化教學中。

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

為了解決薛之謙台灣人的問題,作者三好範英 這樣論述:

  從日德比較,省思臺灣地緣政治的新可能。   作者三好範英以能源轉型、歐元危機,與德國向俄國、中國兩個東方世界靠攏為主要面向,探討將能源系統的革命寄望於廢核、將歐洲永續和平的夢想寄託於歐元、將固有精神的故鄉往非啟蒙主義的東方世界尋根的德國樣貌,提醒日本是否有必要完全仿效德國?位處日本鄰國的我們,又可以從這些內容,獲得什麼樣的思考與檢視?   台灣與日本一樣都是海洋島國,很能接受不同國家的優點來檢視自己,但有時見樹不見林,太過於美化他國而淪為自卑自哀。作者在後記中闡述,面對與自己價值理念不同的他者,閃躲無濟於歧見的溝通,而是用強韌的精神力、清晰的論理,堂堂對峙。對他而言,現在或許是日本人意

志力與國民心理素質的考驗時刻。台灣現況又何嘗不是? 名人推薦   本書作者擔任駐德記者期間,我曾與他多次交談,聽他抱怨德國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如今他從日本視角寫了這本探討德國現況的書,我居間讀來,感受相當複雜。一方面,本書有他特殊的觀察:例如德國媒體如何誇大福島核災的危險,以及在面對歷史的態度上,德國對日本表現的道德優越感。另方面,書中不少看法也有待商榷:例如將能源轉型比喻成愛作夢的德國人莽撞的賭局。儘管如此,本書拒絕以德國為榜樣的鮮明立場,對目前傾向美化德國的台灣讀者來說,應能提供不同的觀點。——林育立(《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現任中央社駐德記者)   作者站在日本立場寫德

國,急切希望日本大眾改變長久以來看待心目中模範國的方式。這樣一本書,再由台灣人讀來,在其中,至少部分章節裡,看到的日本,恐怕不比德國少,而日本恰好又可說是台灣人最感親近的模範國。存著這樣的意識「再旁觀」很有意思,應當也有助反思台灣人過於熱中採集「他山之石」的傾向。——周盈成(前駐外記者、公視PNN網站「世界台」專欄作者)   作者簡介 三好範英   1959年生,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相關社會科學分科畢業。   1982年進入《讀賣新聞》擔任記者。1990〜1993年擔任曼谷、金邊特派員。1997〜2001年、2006〜2008年、2009〜2013年擔任柏林特派員。現任報社編輯委員。

  著作有《特派員報告柬埔寨PKO:區域紛爭解決與聯合國》、《結算戰後「禁忌」的德國》(以上兩本為亞紀書房出版)、《重生的「國家」與「歷史」 後冷戰20年的歐洲》(芙蓉書房出版)。 譯者簡介 薛芸如   1965年生,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畢業,目前任教於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譯作有《恍然大悟》(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掌中記》(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獨身》(與邱維珍小姐合譯,商周出版,2001年)、〈阿拉至大:歐州、巴基斯坦、塞拉耶佛〉(《經典雜誌》,2001.11)、《發展的帝國與邊陲》(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中的〈日月潭電源開發與工業化的起始〉、〈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工業的結構—

—利用中國國民黨接收紀錄的研究〉等。   主編序  從日德比較的視野探索台灣地緣政治新座標 序言  「風險大國」德國——「夢想政治」所引起的混亂 芬蘭某位市長說的話╱能源轉型是場莽撞的賭局嗎?╱歐洲的德國化╱對俄國、中國所抱持的東方憧憬╱我們有必要向拙於處理政治現實的德國學習嗎? 第1章 偏頗的福島核災報導 1失衡失態的德國媒體 盡是反核立場的評論員╱核災評估的基準╱未審先判的德國公視報導╱戴著口罩的男士=陷於死亡不安下的東京╱核災造成一萬六千人喪生?╱保持冷靜的英國媒體報導 2對日本社會的批判聲浪逐漸升高 日本政府和媒體皆不可信?╱荒腔走板的日本論╱專業期刊對日本媒

體的批判╱「福島50勇士是遊民」╱「綠」傾的德國媒體╱視日本人為對手的心態 3德國將核能發電視為道德問題 究竟是誰因為震驚而一籌莫展?╱「一百座風車沒有一座核能發電廠來得好」╱專業行家沒有聲量 第2章 陷入瓶頸的能源轉型 1沒有促核的政治勢力 將自然能源所占比率提升到80%╱所有政黨都支持廢核 2自然能源迅速普及 全國到處風車林立╱近海40公里處的巨大發電基地╱舊蘇聯的軍用跑道裝設太陽能面板╱14年內電費漲到兩倍 3不穩定的電力供需系統 花上二百年建設「能源轉型的生命線」╱走鋼索般的電力供需系統╱花錢請人來取電?!╱燃煤發電占43.2%的現實 4幻想著若是德國人就會做得到 未能依預定完成的大

規模計畫╱被迫從根本重新審視的能源轉型 第3章 歐元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1危機從希臘開始 雅典的光和影╱「希臘的島那麼多,賣一個就行」╱「第二次雷曼事件」╱似曾相識的國會決議場景 2對「戰後德國」的無名怨憤 歐元導入前既有的強烈反對意見╱「修正主義者」的反歐元論╱值得注意的「歐元南北二分論」╱反歐元政黨的出現╱與反伊斯蘭運動聯手 3那些永不放棄夢想的人 左派知識份子無盡的夢╱施密特:德國不可能成為「正常國家」 4被迫走鋼索的梅克爾 Madame NO(不夫人)╱梅克爾「一手糖一手鞭(賞罰並進)」的兩面手法╱德國會帝國化嗎? 5「夢想家德國」生出了歐元 柯爾擱置了政治整合╱「德國統一與放棄馬克

」是場交易?╱歐元是大屠殺的總結 第4章 普丁理解者的出現 1對俄關係愈趨密切 以歐洲主導國之姿積極展開外交╱接受俄國併吞克里米亞的理由╱德國欠過的人情╱石油、天然氣有35%依賴俄國╱接近俄國與疏遠美國╱德國外交的兩個潮流 2「東方憧憬」的對象:俄國與中國 德國自問「我們真的屬於西歐嗎」?╱憧憬東方的結果 第5章  與中國起共鳴的歷史觀 1在歷史問題上的攻勢 以德國為舞台的反日宣傳╱隨中國起舞的德國媒體╱對安倍政府「歷史修正主義」的攻擊╱擴及到學界的負面日本觀╱歷史學者認為「日本出現了否定人權的現象」╱德國政府的亞洲觀令人不安╱是否真能拿納粹主義與日本的戰爭犯罪相比╱德國才是「特例」╱冷靜

看待中國的主張 2歷史認識為何會傾中 為何標靶瞄準德國╱日德同盟是例外╱大陸國家彼此情投意合╱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在歷史觀上的差異 結語  浪漫主義思想的深遠影響 德國的不安╱浪漫主義與生態環保意識╱浪漫主義的後裔「68年世代」╱德國因素或將再掀世界波瀾 後記   序言 「風險大國」德國─「夢想政治」所引起的混亂   戰後歐洲的體系或許已經來到臨界點。   之所以讓人如此惴惴不安,起因於2015年接二連三發生的事件。   舉凡回教激進派對法國巴黎的政治性刊物《查理周刊》發動恐怖攻擊,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武裝民兵在烏克蘭東部的衝突升高,加上希臘的債務危機,以及經由地中海、巴爾幹半島大量

湧入的難民潮等,無一不撼動世界。於是,歐洲各國的右派政治勢力、民粹主義乘勢而起,英國與西班牙的地域主義也逐漸抬頭。   這些事件有相當程度的彼此牽連。共同貨幣「歐元」不僅沒能整合歐洲,甚至還加速了分裂。年輕移民的高失業率成為造就恐怖組織的溫床,掀起排斥移民的情緒,進而導致所謂右派民粹主義的抬頭。烏克蘭危機則危及戰後歐洲所形塑出的以和平手段解決紛爭的程序,以及把俄國納入歐洲的觀點。而面對大批湧入的難民,不再只是靠寬容的態度就能解決問題。   如今的歐洲,愈想貫徹戰後建立的統合、和平、寬容與自由的理想,就愈讓自己陷入自綁手腳的困局。   而這個變局的源頭,在於具鶴立之姿的德國。如果說歐洲生病

了,想來大部分病因應該也是德國引起的。   芬蘭某位市長說的話   我想到有個芬蘭人說過的話。   「德國人會作夢,芬蘭人很實際。」   芬蘭核電廠所在地的鎮長哈利.席特(52歲),坐在布置簡樸的鎮長室裡,一臉嚴肅地回道。   從首都赫爾辛基搭乘火車再轉巴士,約莫四個小時車程後來到面對被瑞典和芬蘭包夾的波的尼亞灣的歐拉約基(Eurajoki)鎮,已然是2011年8月22日那個晚夏的往事了。位於小鎮西端伸往波的尼亞灣的歐基羅德島頂端的,則是歐基羅德核電廠。這裡有兩座運轉中的核子反應爐,另有一座正在興建中,更計畫要興建第四座反應爐。安克羅核廢料最終處理場(OKALON)也正在興建中。

  席特的這番話,是針對我問「德國都已經決定廢核,芬蘭為什麼還推動核電」的回應。至於他之所以有德國人「會作夢(dreamer),芬蘭人很實際(practical)」這樣的定義,以下是他的說明。   「如果想要維持生活水準,我們一定要有能源。於是就有兩種可能:一是我們自己生產能源,一是向鄰國俄國購買。大部分的芬蘭人不願意(因為能源依賴俄國)自己的生活受制於俄國。德國是大國,能和俄國平起平坐,但芬蘭卻不能。我們從多次與俄國的戰爭中,知道了俄國是怎樣的國家。」   姑且先不想芬蘭緊鄰俄國的地緣關係,讓我醍醐灌頂的是那一句「會作夢」。我覺得在那瞬間,始終籠罩在我腦海裡的迷霧,頓時清明了。與芬蘭人的

實際相較,德國人被定義為會作夢,我認為這精準地掌握到德國和德國人的本質。   我在採訪德國激進的廢核行動,以及喧騰一時的認為歐元可能有崩盤危機時,對德國人的舉動和想法,強烈地感到懷疑。   為何德國在報導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事故時,總是訴諸於情緒?為何遠在他方的日本所發生的事,會促成德國廢核的決定?為何一再被指出不健全的歐元,仍在德國的主導下導入?這些疑問不斷地在我的腦海中盤旋,而謎底揭曉的啟示,皆得自於席特的這一番話。   若要定義「會作夢」,那麼就是在德國人的思維中,有著不用清晰的眼光謙虛地看待現實,而是帶著成見與尺度來解讀,以及將目的與夢想擺在前面,對自然和非理性抱著過度憧憬的層面。這

本書就是以會作夢的德國人的概念為前提,嘗試剖析德國的「風險」。   能源轉型是場莽撞的賭局嗎?   受到2011年3月11日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影響,梅克爾政府立法要德國在2022年之前全面廢止國內核電,同時也訂定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的目標,2020年之前達到35%,2030年之前為50%,2050年之前達到80%。將廢核與普及自然能源並行,如此具野心的能源政策,德國政府稱其為「能源轉型」。   但是,借用德國能源專家、能源署公司(Dena,由德國政府出資一半而成立的企業,主要業務是研究自然能源與訂立計畫)總裁史蒂芬.柯勒所言,「2000年時,一千部發電50百萬瓦(Mega  Watt,編

註:100萬瓦=1000千瓦)以上的發電機組,能夠應付德國90%的發電量,但是到2020年,300萬部發電機組只夠負荷50%。」   想要實現能源轉型,除了增設(輸電)線路網,還有後備發電廠、蓄電設施、智能電網(具有通訊、控制功能的電網)的整備,還要架設遍及全國、甚至連結歐洲的新型供電網路。這可說是嘗試對能源系統進行根本上大變革的「哥白尼式革命」 。   從著手能源轉型至今(2015年),已經過了四個年頭,德國國內對電費上漲愈加不滿,對能源轉型能否實現有愈來愈大的懷疑。   導入自然能源的主要作法是以固定價格收購,而轉嫁給消費者的,就是賦課金高漲,以致電費更加攀升。家用電費從2000年開

始一直提高,2014年的電費,以一年消耗3500千瓦.時(Kilo Watt-hour,編註:1000千瓦.時=1度)、成員3人的標準家庭來看,一年的電費約高達1019.88歐元,相較於2000年的487.9歐元,已經提高了兩倍多。   而面臨能源轉型窒礙難行的現實,梅克爾政府緊急修正了政策。2014年6月27日,德國聯邦議會(眾議院)通過了再生能源修正法案,主要是為導入自然能源的發電量設定上限;急速降低收購價格;具有某種程度以上設備容量的自然能源發電者不再收購,而且在電力市場中有出售義務。   結果,2015年電費上漲之勢似乎稍緩,不過長期而言,仍可預見電費還是會上揚。而不穩定的自然能源

,則為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增加了難度。究竟能不能解開能源轉型陷入的瓶頸,目前仍是未知數。也許未來蓋棺論定時,能源轉型終究只是一場莽撞的賭局。   德國之所以走上能源轉型的路,是311東日本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帶來的重大衝擊所致。   德國的媒體,在事發後悲觀地預期這次災情遠甚於車諾比事件(1986年),紛紛對東京電力及日本政府提出道義上的譴責,認為事故所造成的災害被輕估。   德國媒體對核電廠事故的報導,與德國社會呈現的歇斯底里現象,其實是互為表裡的。梅克爾政府就是在喧騰的社會氛圍下,於2011年5月30日做出2022年底之前廢核的決定。這個決定不是根據經濟上合理與否充分判斷,而是受迫

於失控的德國媒體報導與輿論,所做的政治決斷。   因遙遠的日本發生的核電廠事故,而一股腦地衝向廢核的德國社會,這突如其來的巨大變化,著實讓我瞠目結舌。   歐洲的德國化   2009年爆發歐元危機,5年後的2015年4月,年輕人失業率在西班牙及希臘依然超過50%,居高不下。而南歐各國債務之大,顯示想根本解決歐元危機,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2015年,希臘因政治情勢,再次引爆了債務危機。   回顧歷史,從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到兩德統一(1990年)這段時間,歐洲主要各國在交涉過程中,西德總理柯爾與法國總統密特朗認為有必要盡早瞭解共同貨幣導入的可行性,歐元危機的問題根源即發端於此。法

國擔心統一後的德國會更強大,想讓德國放棄使用馬克,急欲在原本僅有西德實際握有決定權的歐洲金融政策上,恢復法國的影響力。   而西德則抱持著一直以來讓貨幣統合與政治統合並行的主張,也就是以極端理想主義的立場來實現歐洲聯邦,而這與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德所處的特殊境況有關。西德將想走出過往納粹及屠殺猶太人的陰影,以及實現歐洲區內和平的夢想,寄託在民族國家的解體,也就是歐洲的統合上。對柯爾而言,歐洲統合是「戰爭VS.和平」的問題。   柯爾一心要讓德國的統一成真,但在密特朗的強烈要求下,先擱下德國一直以來的主張,轉而採行先讓貨幣統合實現的方針,在歐洲區內的政治統合尚未實現的情況下,仍導入歐元。   

不過,柯爾並未放棄他的夢想,只是把導入共同貨幣當作一個台階,依然對實現歐洲統合抱有強烈希望。可是歐元雖做到貨幣(金融)統一,但也帶著(財政)各自為政的結構性先天缺陷。歐元危機的發生,就是導因於政治判斷優先於經濟合理性的錯誤。   柯爾的夢想─歐洲的統合,理應會帶來「德國的歐洲化」。但德國統一已經過了4分之1個世紀,從施洛德到梅克爾,統一後的德國所產生的變化很難被翻轉。德國,克服了東西分裂的扭曲,回復到一個國家該有的主體性。柯爾樂觀地認定德國的國家利益即是歐洲整體的利益,然而在經過世界金融危機、歐元危機之後,歐洲各國的利益產生了極大差異,使得這個樂觀的論點很難達成。若說德國外交捨棄了與歐洲各國

之間的協調,固然與事實相違,但德國不會再為了愈形背道而馳的歐洲整體利益,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柯爾過去所懷抱的政治統合意圖已愈來愈淡薄,「歐元.浪漫主義者」柯爾所擔負的「德國的歐洲化」,到了梅克爾,則轉變為「歐洲的德國化」。   歐洲統合與原來預想的藍圖反向而行。歐元這個體系本就有造成財富向德國集中、周邊愈形窮匱的必然性。然而歐洲並未抑制德國,結果,一個讓德國握有絕對主導權的歐洲,逐漸形成。   而被迫貧窮化的人們,對歐盟(EU)及富國,特別是德國,則充滿怨懟,醞釀著歐洲分裂的可能性。   對俄國、中國所抱持的東方憧憬   2014年面對烏克蘭危機,所謂「理解俄國的人」、「理解普丁的人」

(理解者的德文為Versteher)這樣的說法,卻在德國境內大為流行、廣為人知。   在這場危機的風暴中,普丁所採取的對抗手段,就是併吞克里米亞,這種蠻橫的行徑,明顯視赫爾辛基宣言(1975年)等國際法的秩序為無物。但是很多德國人對普丁以歷史為憑的思維與行動有親切感,所謂的「理解者」(Versteher),就是指那些絲毫不掩飾這種親切感的政治人物或評論家。   德國代表性新聞雜誌《明鏡週刊》(DerSpiegel)寫道,德國人的骨子裡多少被「東方=俄羅斯」所吸引,「對俄羅斯抱持浪漫主義」。亦即,相對於西歐的人權、自由,還有理性主義與啟蒙主義,對於豐饒卻也隱諱的東方世界總是帶著憧憬。托瑪斯

曼(Thomas Mann ,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即對西歐的理性主義有所質疑,他認為與法國(西方世界)所代表的「文明」相對,屬於東方世界的德國代表的是「文化」。(文明與文化的相對性,詳見第4章)   烏克蘭危機也同時讓德國人對自身認同有了疑問:「我們真的已經是西歐的一份子了嗎?」   而德國的東方大夢也追到了歐亞大陸的另一個大國中國,在中日對歷史問題認知對立的局勢下,憧憬東方的德國很容易偏向中國立場,對日本而言毋寧是個危機。   2015年3月9日、10日梅克爾的訪日,其實也印證了這種令人不安的趨勢。梅克爾總理訪日前,日本外交當局對德國抱持保留態度,因為日本擔心

梅克爾會不會在歷史問題的認知上站在中國、韓國的角度,而對日本多有批評。實際上,在歷史認識這方面,德國媒體早就將安倍政權稱為「歷史修正主義」,負面報導持續不斷。   梅克爾在日期間的公開發言,大致而言相當克制。但德國總理辦公室在日本舉辦的演講會,承辦單位選的是朝日新聞社,該社當時正因為誤報從軍慰安婦問題而備受抨擊。演說內容也婉轉對安倍政府的歷史認識提出批判。在德國,不只是媒體,學者和外交官當中,批評日本「國家主義傾向」者所在多有,成見根深蒂固。   相對於對日本的否定態度,德國對位於大陸的國家,如俄國及中國,則表現出相當的共感與理解。這或許可以從經濟關係日趨緊密,以及冷戰瓦解後脫離美國影響來

解釋,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正如《明鏡週刊》所說的,這種差異更來自於本質上對大陸國家的親近感。   我們有必要向拙於處理政治現實的德國學習嗎?   本書主要處理的主題如上述三點,即能源轉型、歐元危機,還有向俄國、中國兩個東方世界靠攏。我會選擇這些主題,首要理由即在於這幾年日本也相當關注這些問題。   日本在提及和德國相關的話題時,往往有人質疑「德國能下決心廢核,日本為何不能」、「為什麼德國不願意對希臘伸出援手」、「德國人是否重視中國更甚於日本?」希望這本書能多少有助於對這些問題的解答。   不過更根本的理由,其實是想透過這三項主題的探討,檢證前述芬蘭鎮長席特話中提及的「作夢的德國人」的性

格是什麼?想看看將能源系統的革命寄望於廢核、將歐洲永續和平的夢寄託於歐元、將固有精神的故鄉往非啟蒙主義的東方世界尋根的德國樣貌。   德國人「愛作夢」的性格,在音樂與文學領域造就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然而一旦面對現實問題,彆扭的性格和症頭就顯現出來。德國人的言行只要上了政治舞台,就生硬笨拙。正如作家托瑪斯.曼所說的,德國人「拙於面對政治現實」。   日本和德國所處的地緣、歷史條件大相逕庭,但兩者國力皆堪稱一方之霸,累積的能量與成熟度,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有相當的影響力,並同樣在確立霸權並擴大時嚐過挫折。   而在當今全球化以及新興國家抬頭的世界情勢下,兩國在摸索維持繁榮的道路上有著同樣的

際遇,也同時因少子、高齡化而處於社會活力衰退的關鍵時刻。兩國同為七大工業先進國(G7),在區域紛爭、環境問題、伊斯蘭恐怖主義、海盜對策、核武縮減、聯合國改革等複雜的國際社會中,有太多課題應該彼此合作,甚至已在一些議題上攜手,共同尋求解決之道。今日,德國仍是值得日本認真關注的對象。   只是,討論日德比較時,日本人很容易將德國當作借鏡,期望能用來客觀省視自己、加深自我認識。這種借鏡的期待,應該停止了。   這類「向德國看齊」的論調,至今根深蒂固,認為德國已經清算完負面歷史、與鄰近諸國修復關係,值得當作日本的榜樣。日本人喜歡德國,進而理想化德國的許多層面、以偏概全的老毛病一直改不了。即使事實上

曾因此多次誤導我們的方向,這種論調依然如故。   在能源政策與區域統合,還有對俄國與中國的態度上,若要日本以德國為師,我持否定的看法。因為,無論在地緣政治或歷史的條件上,日本與德國都不一樣。德國人「夢想家」的思維方式,已然危機重重,相信讀者透過本書可瞭解一二。   德國只要走德國人自己對國家期盼的路即可,日本若是完全仿效,可能會自取滅亡。說穿了,本書的執筆動機,其實正是源於此危機感。 第5章 與中國起共鳴的歷史觀 當德國作的東向大夢抵達中國時,有些現實問題日本不得不面對,情勢發展令人憂心。最大的憂心在於,透過歷史認識上的共鳴,德國在許多方面都會偏向中國的立場。 正因為德國在歐洲的主導性

日漸鮮明,因此這將不只影響東亞的權力平衡,更極端地說,很可能還會牽涉到全球權力的平衡。 德國對東亞的關心,原本只在經濟利益方面。儘管以歷史角度來看有文化上的異國情結,但對於參與東亞國際政治倒不盡然那麼積極。但近年中國與日本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對立日趨激烈,德國媒體也開始對日本「修正主義」式的歷史認識展開強烈批判。 對於德國的傾中,許多分析都是從兩國經濟關係愈形密切的角度來看,但問題或許就在歷史認識本身。由於將否定納粹視為絕對的基準,德國的歷史認識具有「道德化」傾向。這種發想模式,也許從俄羅斯或中國這種大陸國家類型的歷史觀來看,更容易理解。當然,上述道德化傾向與大陸型國家歷史觀之間的親近感,只是我

大膽的假設。 1在歷史問題上的攻勢 以德國為舞台的反日宣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3月22〜4月1日間,到歐洲各國進行11天的訪問。這次訪問之所以在日本引起特別注意,是因為一般預期習近平將充分利用這個機會,當成是對日本的歷史文宣戰。果不其然,28日習近平在柏林的飯店進行演說時,除了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之外,也直接指名日本展開批判。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戰火頻頻、兵燹不斷,內部戰亂和外敵入侵循環發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堪回首的苦難。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造成中國軍民3千5百多萬名傷亡者的人間慘劇。」 在日軍進攻南京

(1937年)時,有一位西門子公司外派到中國的約翰.拉貝,他保護了中國民眾,在日本也因為他的《拉貝日記》而聞名。習近平稱他為「一位中國人民愛戴的德國友人」,然後說了這麼一段話:「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占領了中國南京市,製造了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慘絕人寰的血案。

高齡者家庭智慧產品購買與使用經驗 ---以俗民方法學探討

為了解決薛之謙台灣人的問題,作者張光煌 這樣論述:

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持續上升,預估2025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 ,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超過20%。年輕人不婚不生、晚婚晚生,從而降低出生率,每戶平均人口數則由4.1人降為2.60人,因此面對人口老化,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已是重要議題。近年來各個領域的家庭智慧產品蓬勃發展,可用以協助高齡者實現安全監控、家庭娛樂、智慧家電、居家照顧,從而協助在地老化。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俗民方法學,以深入訪談收集資料。本研究探討高齡者使用通訊軟體,社群媒體與視訊軟體對其生活的方便性,與家庭智慧產品購買與使用經驗,深入瞭解高齡者未使用家庭智慧產品前日常生活面運作,確定要購買後的期待,產品的選擇與購買,以及安裝、

使用的過程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經驗,以及對在地老化的幫助。 本研究計畫採半結構深入訪談,並觀察高齡者使用家庭智慧產品的實際情況 。本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智慧產品帶來高齡者生活便利性,例如協助家務清潔工作、提升生活品質、提醒各項事項、連絡親友,以及方便其他生活事項之協助;通訊軟體與視訊軟體是是分享、連絡、通訊、獲取知識與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拉近與親友之間的距離,豐富老後生活的工具;以及使用安全監控設備,進行遠距關懷,利用物聯網科技,對家人的關懷不會因為距離而改變。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未來可持續進行高齡者使用經驗相關研究,將有助於協助家庭智慧產品研發與修正,更適合高齡者使用。建議家庭智慧產品廠商可研發智

慧家庭產品應用組合,多機連線,適合高齡者在地老化居家使用;創新智慧家庭產品開發與售後服務,減化安裝流程及操作介面,簡單方便互動功能,提升高齡者購買、自行安裝與使用意願。簡單易懂的中文app,應用語音控制技術,方便高齡者使用;建立完善售後服務系統,增加使用者對產品的信心,以開拓市場;針對高齡者智慧家庭產品的銷售策略,設置讓高齡者試用的場所,採用合宜媒體廣告渠道,建立行通路,把產品導入高齡者階層中。未來亦可考慮成立社會企業組織或公司,協助高齡者減少取得與使用選擇合適智慧家庭產品的障礙。 本研究發現高齡者利用家庭智慧產品提升生活便利性的障礙,以及現階段廠商研發與高齡者銷售策略的困境。這些發現將

有助於研發更適合高齡者使用的智慧產品。家庭智慧產品協助高齡者滿足健康在地老化需求,將是未來極待解決的課題。而高齡者人數持續增加,滿足此社會需求則需要更多社會企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