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軌道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落地窗軌道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琴峰寫的 獨舞(獨家限量簽名版) 和李欣頻的 李欣頻的都會愛情三部曲:《愛情教練場》、《戀愛詔書》、《愛欲修道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家陽臺大落地窗是後來自己封的窗戶條接縫處往屋裡滲水,有 ...也說明:1,如前所說;鋁合金軌道兩邊縫漏水,而且是沿著鋁合金型材內部流水,外邊看不到。流到窗臺上之後又沿著窗臺上固定鋁合金的膨脹螺絲邊沿一直漏到磚牆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清雲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林仲廉所指導 王士維的 濃煙情境之侷限空間逃生訓練系統 (2009),提出落地窗軌道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煙霧體驗器、火災模擬器、侷限空間。

最後網站落地窗:門檻雙側式斜坡板/折合式斜坡板 - 添大斜坡板|無障礙 ...則補充:女屋主喜歡看海,但下半身癱瘓自推輪椅無法跨越陽台落地窗軌道,愛妻的先生找上添大斜坡板 ... 折合式斜坡板TT-72-91 , 分別固定在屋內14公分高的木條上以及陽台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落地窗軌道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獨舞(獨家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落地窗軌道條的問題,作者李琴峰 這樣論述:

博客來獨家限量簽名版 台灣首位,獲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優秀作。   紀大偉、楊佳嫻/專文導讀   我就是我,就算渡過大海,說著另一種語言,也什麼都不會改變。身為自己,這就是我生命苦難的根源──   作為女同志降生於世的趙迎梅從小便感到與世界格格不入,小學時經歷暗戀之人意外的死亡之後,從此便為死亡的念想所糾纏。高中時期與心儀的女孩交往,卻在畢業之後遭遇一場「災難」,使得命運從此轉暗。為了逃離過去,趙迎梅改名趙紀惠,在大學畢業後移居日本,融入日本職場生活,過著平靜的時光。然而過去的黑影終將追趕而至,逼得趙紀惠再次踏上逃亡之旅──   台灣出身、二十三歲時旅居日本,李琴峰首次以日語創作,即獲

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優秀作,為台灣獲此獎第一人。   繁體中文版由作者本人親自譯寫而成。 作、譯者簡介 李琴峰(Li Kotomi)   中日雙語作家,日中譯者。期許能右手寫小說,左手做翻譯,兼之以嘴口譯,當下目標是靠語言文字養活自己。   一九八九年生於台灣,十五歲自習日文,同時嘗試以中文創作小說。二〇一三年旅居日本。二〇一七年首次以日語創作的小說《獨舞》獲選第六十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優秀作。目前主要以日文書寫,在日本各大文學雜誌發表作品,有短篇〈流光〉、〈亞細亞的漂浪〉等。   個人網站:www.likotomi.com 導讀 從「獨舞」到「眾愛」──閱讀李琴峰小說 國立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紀大偉   台灣年輕作家李琴峰在日本得獎的小說《獨舞》一鳴驚人,已經榮獲多位日本文學專家盛讚。這部用日文寫成的小說一方面回顧1990年代英年早逝的作家邱妙津,另一方面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東亞同志人權運動,儼然成為勇於承先啟後的當代同志文學代表作。我必須強調,想要認識「台灣同志『跨世代』連帶」(從1990年代到現在)以及「台灣日本『跨國』連帶」的國內外讀者,都不能錯過《獨舞》。   我在這篇文章的工作,並不是要重複指認《獨舞》在「同志文學領域」的成就,而是要承認《獨舞》在「身心障礙文學領域」的貢獻。小說主人翁趙紀惠在小說開頭,就跟讀者偷偷承認:她

向日本人自我介紹的時候故意強顏歡笑,但是她心裡卻想著,「一段簡短的自我介紹引得大家笑聲不斷。當然,沒講的事多著,包括身為女同志,包括『災難』,包括憂鬱症,包括自己其實是以近乎逃亡的心情來到日本的」。也就是說,在《獨舞》載沉載浮的「衣櫃」(秘密)有好幾個:「女同志身分」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憂鬱症」也是一個讓人難以走出來的衣櫃。(至於「對災難憧憬」這個衣櫃,是指紀惠對於各種死亡的詭異期待。這個衣櫃跟憂鬱症其實是無法切割的。)不過,除了承認《獨舞》可以歸入身心障礙文學「領域」之餘,我也要描繪「從『獨舞』到『眾愛』」的軌跡。「獨舞」一詞固然來自書名,也來自於書中描述趙紀惠從小孤獨生活的生活樣態;「眾愛

」一詞看起來像是日本漢字(例如,像「若眾」),但其實是我自己隨手捏造的「獨 /  舞」對照詞:「眾」是「獨」的相反, 「愛」則算是「舞」一種對照。如果「獨舞」類似「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我在這裡沒有價值評斷的意圖),那麼《獨舞》敘事中,人與人磨合,或可稱為「走出獨舞」狀態的「眾愛」吧。……(節錄,全文請見本書) 再生之書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楊佳嫻   由在日台灣人李琴峰(1989-)以日文寫成的《獨舞》,主角趙迎梅/趙紀惠的情感資源──文學──複雜地鑲嵌在台灣當代文學、日本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交互參照的網絡裡。它是日本文學的一部分,也不妨視為台灣文學的外延。   就台灣

歷史的角度看,小說提及大事件如九二一大地震、太陽花運動,小範圍事件如台大百日維新,鮮明地標誌出新一代女同志成長的波折與記憶據點。就女同志書寫的意義來看,《獨舞》再三向邱妙津致意,讀者們當可在小說裡感受到一種氛圍,由台大校園、文學課室與社團活動共同催生,似曾相識讓人想起《鱷魚手記》;然而,李琴峰卻有意展現青春大觀園的負片,所謂「對同性戀最友善的大學」,其實充滿了人際的黑水,主角受過傷的身體與心,封閉成為一隻恐怖箱,也許自己都不知道伸手到裡頭去會摸到什麼。就文化交匯的意義來看,《鱷魚手記》中屢次叨念著太宰治、三島由紀夫,日本近代文學中關於羞恥、美、死亡和文學的思考,也已內涵為邱妙津作品的血肉,而李

琴峰則把這樣的邱妙津再吸收吐哺,使之能在日本文學中現身,也再次證明邱對不同世代台灣女同志自我認同塑成的長久影響。   然而,這部小說並非邱妙津顯靈版或轉世版,而是與邱妙津相距數個世代的年輕作者,展現了屬於台灣女同志文學文化活生生的遺產,也預備要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來自資訊求取迅速、交友管道相對便利、出走到異國相對自由、文化認同內容相對豐富的世代與社會中行走的女同志。可是,環境條件雖然轉好了,並不意味著做為女同志的孤獨感就能完全驅散。……(節錄,全文請見本書) 後記                                                              

            濃密黑暗裡的一縷微光   作為一個在台灣出生且居住了二十幾年的台灣人,將自己的小說翻成繁體中文,還要寫個「繁體中文版」後記,說起來實在是件奇妙的事。   二〇一三年,我結束在台灣的大學學業,正式作為一個碩士班留學生移居東京,兩年後拿到碩士學位。又過半年,二〇一六年,我進入一家日商就業,親身體驗日本上班族的通勤生活。某個忍受著擠沙丁魚般客滿電車的早晨,窗外仲春景色旖旎,陽光燦爛灑落在鐵路兩旁花草樹木之上,望著眼前的一切迅速往後飛快流逝,突然間,「死ぬ」這個日文單詞從天而降,擊中了我。   「死ぬ」讀作「shinu」,望漢字生義也知道是「死亡」之意,初級日語便該學會

的動詞。然而那天早晨,我反覆玩味「死ぬ」一詞,發覺這個詞語帶著某種特殊的興味。在現代日語的動詞裡,以「ぬ」結尾的,唯有「死ぬ」一詞;同時,「ぬ」這個音節在日語裡,總帶著某種濕黏滑溜的感覺,與水澤湖沼有關,又有點陰暗的印象。擬態詞「黏滑地」為「ぬるっと」,「黏液」為「ぬめり」,「沼澤」為「ぬま」。或許死亡便是這樣一種意象,像一潭深不見底的湖沼,又像某種潮濕黏滑的液體如影隨形地膠著人類。「死」與「ぬ」這種必然性的結合,在語言學上當然純屬偶然,但這種饒富趣味的偶然卻深深吸引著我。在那瞬間,一些關於死亡的字句不斷自體內湧出,我本能地用智慧型手機將這些字句記錄下來,於是《獨舞》的第一段便這樣誕生了。

  在我出道之後,屢屢被問及為何母語不是日語,卻要以日文寫作?對我而言,《獨舞》以日文寫成,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那天早晨的通勤列車上,「死ぬ」一詞恰好以日語的形式打到了我,於是《獨舞》便成了一篇日文小說;然而中文的「死亡」一詞確實不像日語「死ぬ」般,有著上述語言上的趣味,因此那天若打中我的是中文的「死亡」一詞,或許《獨舞》這篇小說便不會誕生。   《獨舞》寫成之後,我將它投至日本傳統代表性純文學新人獎之一的群像新人文學獎,幸運地獲選二〇一七年(第六十屆)優秀作品(相當於佳作,大獎從缺),由此得以外籍日本文學作家的身分進入日本文壇。會投稿群像新人文學獎也不是因為景仰村上龍或村上春樹(這兩位作家

都是以群像新人文學獎出道),單純就是截稿日期與限制字數的巧合罷了。二〇一八年春,《獨舞》單行本在日本上市,由舉辦「群像新人文學獎」的講談社出版;二〇一九年,經作者本人翻譯而成的繁體中文版由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因而得以送到您手中。   《獨舞》創作源起與出版時程大致如斯,而一讀之下,便不難發現其內容相當「台灣」,且相當「同志文學」。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我本身亦為同志族群,且確實承繼著台灣九〇年代風起雲湧的同志文學養分,有著不得不如此書寫的理由。另外由於首次嘗試以日文創作小說,半生不熟,只得就近從自身與周遭經驗取材,遂成了您所看到的如此樣貌。   進入新世紀之後,台灣的同志文學當然有所突破,不同

於八〇、九〇那個晦暗而籠罩著死之陰影的年代,新世紀的同志文學應當呈現著一種更加豐富而多元的面貌(說「應當」,是因為其實我並沒讀過多少本,慚愧),相較之下,《獨舞》仍充斥著苦痛、不安、自殺與死亡陰影,或許略嫌保守。然而不可諱言,雖然我本身經驗與趙紀惠略有不同,但類似的苦痛、不安與自殺念想,曾籠罩了我的整個青春期乃至大學時期,至今仍偶爾在午夜夢迴折磨著我。主體的傷痛不是一句「時代已經進步」就能解決,無關乎文學史或同時代文學的潮流如何,《獨舞》之於我而言是,有傷痕,所以必須書寫,如此而已。小說裡趙紀惠一面體認到「說不定自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畢竟自己避開了折磨邱妙津的九〇年代,得以在新世紀安度青春歲

月」,卻又一邊受著痛,便是此種心緒之反映。   創作《獨舞》時,有三位女性作家影響我鉅甚,作品裡也屢有提及,我想在此介紹。第一位不用多說,自然是邱妙津。對日本讀者(不論是否為同志族群)而言邱妙津仍頗為陌生,但對台灣讀者而言,想是再熟悉不過。創作《獨舞》那段時期,我是一邊讀著《鱷魚手記》的,因此在敘事文體上多少受了些影響。   第二位是賴香吟,特別是《其後》這部作品。閱讀《其後》是在創作《獨舞》的半年以前。《其後》不僅提供了一個不同視角,讓我得以重新回顧邱妙津死亡的悲劇,以及這悲劇對邱、賴兩人的意義與影響;同時它也提供了我一個契機,讓我深刻思考關於「治癒」這回事。可以說,若沒有閱讀《其後》,

恐怕便不會有《獨舞》的誕生。   第三位是台灣讀者較不熟悉的,日本女同志作家中山可穗。中山可穗生於一九六〇年,於一九九三年以處女作《駝背的王子》出道,從此致力書寫女同志戀愛故事,至今已出版近二十本作品,在日本女同志圈頗享盛名。不同於邱妙津與賴香吟,中山可穗的作品更有著一種大眾娛樂小說的取向,然而其華美文體,以及作品裡展現的那種對於戀愛的義無反顧,以及來自彼處的苦痛、不安、徬徨與悲哀,卻深深打動著我。其代表作《直到白薔薇的深淵》也多少影響了《獨舞》的創作。可惜中山可穗的作品裡至今唯一被翻成繁體中文介紹至台灣的,僅有二〇一五年的《愛之國》一書(聯合文學出版社),台灣讀者不太有機會感受其作品的魅力

。我由衷希望有天能以自己的譯筆將中山可穗的作品介紹給台灣讀者認識,如此想必便是一大幸福。   除上述三位女性作家外,在日本文壇有所謂「越境文學」的作家如楊逸、温又柔、橫山悠太,有他們在前面開路,才讓我能更加盡情地悠遊於漢字與假名之間。而本書得以在台灣出版,也該感謝「內容力」公司創辦人黃耀進先生的引介,以及聯合文學出版社周昭翡總編輯和蕭仁豪主編的賞識與協助,在此致謝。   正如書名《獨舞》所示,「黑暗中的獨舞」為此部作品的重要意象,同時這也是一個自青春期開始便糾纏我多年的意象。它意味著無邊無際的孤獨,舞蹈是為了求生,但生存只會帶來更深的寂寞,為了消解寂寞又必須舞動,於是只得陷入無窮無盡、無可

救藥的輪迴。舞者只能期盼在濃密的黑暗之中閃現哪怕是那麼一縷微光,藉以打破輪迴,刺穿黑暗,終息獨舞。   然而那一縷微光具體究竟意味著什麼,卻因人而異,期盼的過程也宛如凌遲。之於趙紀惠,之於我,是否已經覓得那一縷微光,至今我仍不敢斷言;但若有讀者有著類似的、無邊無際的孤獨,且同樣渴盼著那一縷救贖的微光,那麼我衷心希望這部小說,能成為尋覓那縷微光的,一個至細至微的小小線索,如此作為作者,便是萬幸。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五日 於日本神奈川縣新子安 01 死。 死亡。 兀立於高層辦公大樓的二十三樓,她一邊透過大面玻璃落地窗俯瞰城市霓虹爍閃,一邊反覆在心裡玩味著這個詞語。 多麼悅耳的詞語,輕柔似微

風低語,柔軟如夢境絨毯。 她並非對死亡懷抱著什麼特別的憧憬,但對生存卻也沒什麼執著。還活在人世之時,她會盡可能地努力活著,但若有天生存的苦痛超越了得以忍受的範圍,或許她便會毫無猶豫地選擇死亡吧。 這樣的生死觀在這世上是否少見,她不得而知。或許大家只是嘴上不說而已,其實心裡的想法都大同小異。 例如她現在俯瞰的這片風景,穿梭其中如蟻群般忙碌來去的人們,有多少人是即將面臨死亡的?或許有人會從高樓樓頂縱身躍下,有人會在電車疾駛而過的瞬間跳入軌道,又或許有人為了慶祝結婚紀念日,正在前往某處高級餐廳的路上遭遇車禍。在她看來,所謂「活著」不過是一種偶然所造成的結果罷了。 「人類早點滅亡就好了。」 她突然想起

昨天她不小心說出口的這句話。說日文時就是這樣,有時候管不住嘴,心裡所想的還來不及過濾,便衝口而出了。 那時他們在公司餐廳裡,早她兩年進公司的岡部前輩正滔滔不絕地談論著經濟的話題。岡部畢業於東大,身材高瘦,一張臉戴著眼鏡看起來活像隻眼鏡猴,但是腦筋轉得極快,對數字與計算的敏感程度也是部門內同事公認的。他說,日本現在負債已超過GDP兩倍以上,不久的將來日幣肯定會史無前例地大貶值,所以最好看準時機早點把資產都換成美金才好。同桌的員工無一不認真地聽他開講,她卻只是漫不經心地發著呆。理論上,這種關於未來的現實話題對年僅二十七歲的她來說應該是密切相關的,但她心裡卻總覺得事不關己,彷彿有一道雖然眼不可見,卻

永遠無法跨越的高牆橫阻在她的前方似的。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在她聽來彷彿是百年千年般的遙遠未來,她總覺得,在那世界裡自己理所當然地將不復存在。

濃煙情境之侷限空間逃生訓練系統

為了解決落地窗軌道條的問題,作者王士維 這樣論述:

本論文係設計與製作一套模擬火災發生時濃煙密布之情境體驗器,自行研發製作的貨櫃型煙霧體驗器,以模擬侷限空間逃生訓練為主,主要用途可提供消防人員訓練之用途及民眾體驗火場濃煙密布之情境體驗。本研究之內容係以侷限情境空間設計,以模組化設計概念,達到變化不同逃生路徑為需求。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本體設計、情境模擬規劃、控制與監視系統。本研究所開發之濃煙體驗器具有高機動性、模組化設計、多重安全保護、極具商品化價值及產品競爭力。

李欣頻的都會愛情三部曲:《愛情教練場》、《戀愛詔書》、《愛欲修道院》

為了解決落地窗軌道條的問題,作者李欣頻 這樣論述:

愛情無常,種種愛恨波濤,都在萬般心念移轉之中發生。 在慾望城市數不盡的奇景幻境、虛實交錯的戲夢人生中載浮載沉 讀李欣頻的愛欲書寫,讀懂自己的靈魂功課。   三部曲之一:《愛情教練場》   在登上愛情覺醒彼岸之前   必定經過超強勁的風暴圈   這本書就是我的航行日記   也是你演練愛情的教練場  ──李欣頻   愛情很無常,要來的時候,連道德都擋不住,要走的時候,連命都留不住。   所有關於愛情的壓抑、解放、肆無忌憚、懺悔……   種種愛恨波濤,都在萬般心念移轉之中發生。   愛情是人生最大的功課。多少人情關難過看不開,了結自己的生命;   多少人在幻滅之刻卻瞬間頓悟,念頭一

轉海闊天空。   無論身邊的愛人怎麼變,如何來,怎麼去,   就當成、住、壞、空,夢幻一場,學習面對自己的靈魂功課。   本書是李欣頻34歲以前冷眼觀察的愛情觀點,且深受美國熱門影集《慾望城市》的影響。但自從印度閉關靈修之後,她開始學會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學會好好愛自己,可是目前還在愛情苦海裡載浮載沉的年輕讀者無法一下子跳上岸,所以把當年之作重新出版,將已沉沒在智慧之海裡的階梯重新再浮出,讓大家能回顧她以前愛情觀的青澀軌跡。希望讀者在愛恨情仇裡翻滾過後,也能自信、自愛、勇敢、獨立、無懼。   三部曲之二:《戀愛詔書》   愛之前的免疫針,愛之後的避雷針   愛情上癮症解藥,愛情重創後

護墊   這是一本需隨身攜帶的愛情保命書   讓你聽得懂暗示隱喻,聽得懂拒絕   讓你和地雷區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李欣頻   最新改版的《戀愛詔書》,一次收錄【我和我的戀愛詔書】、【愛情採購指南】、【戀人常用辭彙160句】三篇作品:   【我和我的戀愛詔書】   一篇篇關於這個城市、這款時尚、這些男女以及在滾滾紅塵中的自己。   以愛為輻射、擴散後,再涵蓋這慾望城市數不盡的奇景幻境。   【愛情採購指南】   一個人帶著思念逛街,會有買下兩個人幸福未來的衝動。   生命應該浪費在幸福的街上,愛情,沒有不景氣的時候!   【戀人常用辭彙160句】   有人就有愛情,有愛情就有語言,

有語言就有解讀,有解讀就有誤解。   這是情話解剖學,預防愛情戰火、聽懂暗示、懂得拒絕、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她的書揭露了愛情生存之道,從悲喜交雜的剖析與反諷,到黑色幽默的苦中作樂,讓世間男女洞悉解讀愛情密碼與真相,學會如何進退、如何在戀愛叢林中生存。   三部曲之三:《愛欲修道院》   李欣頻的獨白式單音書信體小說   這是她首部愛情小說,她創作至今最摯愛的作品。   第一本中文後設情書小說,一本關於情書的情書,一本情書備忘錄。   「我不認為我和你之間,只是一見鍾情這麼簡單。每次都在快要放棄你的時候你就出現,快要愛你的時候你就消失。我並沒有在製造你的愛情錯覺,我不是那種動手腳避

人耳目以贏得驚嘆的魔術師。我很誠實的看到我所想的,我沒有在誘惑你。我把自己鎖在自以為安全的地方,困在愛欲修道院。不要再找我的分身與翻版再去愛。請死心。忘得徹徹底底。   我可以扮演任何你想要我扮演的,讓你沉溺在看不完的貌相裡:如果你要情人,我就是情人;如果你要家人,我就是家人;如果你要孩子,我就是孩子,我可以是男孩也是女孩。但請不要打開門,讓現實入侵我們的無菌真空,讓蛇爬進我們的伊甸園,碾平我們剛創立的一切,吃光我們剛繁殖的自己和還沒長成的未來。請不要用你無聊的理性,在我狂野的想像中留下一道難看的煞車痕。   我已經畫好了我倆的一統輿圖,四方經緯交給你畫。我已照我的想像畫生了珍異百獸,物種

子裔由你繁衍。我已定了新的天候時令,曆法祭儀由你來設。我已定朝夕,你來定時刻。我已定方圓,你來定度量衡。我已畫圖騰信仰,請你定人間律法。我已安排天雷地動,各地方言由你來傳述。我已開天闢地,請你定百官體系。請你找史巫收集我和你的神話、傳說、野史軼事,請按時紀事,讓他們從我們開始寫歷史。我已政教合一,請你找世襲傳承,因為你主宰全天下一半的血源。我則不再問世事。」──李欣頻 名人推薦   胡慧嫚、奕真、胡錦媛、蔡詩萍 專文推薦   ◆藉著她過人的聰慧,她彷彿全身毛細孔全開的敏銳觀察與感受力,她大女人的本質中同時存在的小女人的幽默與戲謔,以及她操控得如此自在寫意的文字書寫能力。──胡慧嫚(雜誌總

編輯)   ◆細讀她的作品,不難體會一位文采豐富的創作者,其中的艱辛折騰歷程。尤其對於愛情的描述,精闢入埋,有時文字格調的脫俗與扭轉,令人忍不住捏把冷汗。──奕真   ◆全書十部情書再三不斷引用諸多電影、文學、音樂來比喻當下所處的情境……每一部情書都代表一種情境、一個階段、一部戀愛與書寫情書的備忘錄。……這是第一本中文後設情書小說,一本關於情書的情書,一本情書備忘錄。──胡錦媛(政大英國語文學系教授)   ◆我按著滑鼠,滑進你搭起的私語殿堂,我仰望曾經恢弘的柱宇,撫拭上面浮雕的花飾,甚至蹲下來,在衰敗傾頹的走道上撿拾彷彿你們一手推倒的磚瓦。──蔡詩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