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監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臺北監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博幼基金會寫的 博幼的故事:用教育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太陽(二版) 和黃傳永的 動物情緒療癒卡:用圖卡自我觀照、突破、蛻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A11040100F 桃園縣龜山鄉宏德新村2號也說明:機關名稱, 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 機關地址, 桃園縣龜山鄉宏德新村2號. 郵遞區號, 333. 機關電話, 03-3191119-. 傳真, 03-3196591-. 主管機關代碼, A11040000F.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郭乃文所指導 江曉娟的 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處遇成效之研究 (2021),提出臺北監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處遇、處遇成效、疑似再犯。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陳玉書所指導 李冠璘的 酒駕受刑人不良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酒駕、受刑人、自我控制、正向因子、負向因子、不良適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北監獄的解答。

最後網站林全視察台北監獄,盼收容人1人1床 - 風傳媒則補充:行政院長林全與法務部長邱太三今(25)日到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視察收容人狀況。林全表示,已跟法務部討論,盼收容人可以1人1床,保障他們的權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北監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博幼的故事:用教育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太陽(二版)

為了解決臺北監獄的問題,作者博幼基金會 這樣論述:

  博幼20歲了,20年來,博幼從1個點開始,發展成17個課輔中心,服務區域遍布全臺35個鄉鎮、180所合作中小學。     每天有超過3000位孩子,在各地接受博幼的課輔、社工服務。     博幼不只關心課業,更關心他們的人生。一個孩子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甚至完成研究所、出社會後,博幼仍然持續關心這些孩子直到他們穩定就業、步入家庭,確保脫貧服務目標真正成真。     根據2021年調查,有90%從博幼畢業已就業的大孩子,擁有一年以上的全職工作且薪資高於法定基本工資。而25歲以上的畢業生,平均薪資達到3萬4千元,這些孩子一人的收入已相當於他們原生家庭全家收入的總合。     不僅如此

,博幼畢業生的薪資成長幅度,也高於全國同年齡層的青年勞工。     這本書分享了博幼的脫貧服務細節,更有孩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期望透過本書,讓更多人了解博幼,進而加入博幼的行列,使這些翻轉人生的故事持續一棒接一棒,邁向下一個20年。

臺北監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有許多建設,是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除了大家叫熟知的交通、鐵路系統、水利建設等,還包括犯罪指紋檔案的建立喔!1908年,臺北監獄開始試辦了指紋檔案的系統。在1913年台灣台中,也因為指紋檔案留下了這則有趣的故事~

製作|夾腳拖劇團
故事編寫|吳易蓁
聲音演出|吳易蓁、何安妘、林佳宏、林嘉哲、廖雪君
音樂音效|蔣韜
平面設計|吳易蓁
收音|夏和光影像有限公司 黃約農
補助|文化部

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處遇成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臺北監獄的問題,作者江曉娟 這樣論述:

性侵害犯罪問題一向為社會矚目,政府為有效抑止性侵害案件發生,在法規與處遇制度上作出多次修正,但犯罪情形仍維持在一定數量之上。本研究以某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止參與「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課程」者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269名(有效率93.08%)。透過系統化與客觀性的統計分析,以多元角度探討性侵害加害人處遇成效,進而提出相關建議。研究結果顯示:(1)平均犯案年齡34.5歲。(2)所犯刑名多集中在刑法第221條、第227條及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之1;司法判決以執行期滿者較多,宣告刑期以3年以上未滿5年者、5年以上未滿10年居多。(3)疑似再犯率為14.1%;

其中,再犯性侵害相關罪名及毒品罪居多;平均再犯時距為25個月。(4)個人特性對處遇成效具部分關聯性。(5)處遇方式對處遇成效具顯著關聯性。(6)評估等級對處遇成效具部分關聯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1)強化個別治療處遇模式。(2)延續獄中治療後續追蹤,採用分級分類社區處遇模式。(3)針對治療過程突生評估等級改變之個案,加強治療監督措施。(4)性騷擾納入強制治療法規,根本預防再犯。(5)持續追蹤調查及研究。

動物情緒療癒卡:用圖卡自我觀照、突破、蛻變

為了解決臺北監獄的問題,作者黃傳永 這樣論述:

  不只貓型人、犬型人,讓52種動物表情當你的情緒代言人     疫情起起伏伏,你心情還好嗎?   獨處機會多了,你是否再也無法忽視內心的聲音?   與家人共處時間長了,原有的矛盾衝突是否愈加彰顯?   遭受大環境驟變、病毒威脅,是否也催生出更多不安?     生活原本便充滿挑戰,疫情又增添煩惱,兩者相乘的壓力,   卻因社交限制,不容易用娛樂宣洩、找好友取暖來因應,   這時,你需要資深諮商心理師的「心」提案──動物情緒療癒卡!     這套圖卡結合52種動物的象徵及其動作細節的隱喻,可用於:   自我觀照──藉由對圖像的情感投射,表達出原本無以名狀的真實情緒   個人諮商──能與治療師、個

案形成三角關係,並讓個案產生心理位移   團體工作──在初次活動中協助破冰,以及在每次活動開始時用來暖場     即使不具心理相關背景,或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也能輕易地剖析情緒來由、釐清所欲所惡而安撫自我;   在專業引導下,更可探知內心癥結、潛在需求,   進而突破桎梏,勇於實現自己理想的生命樣態。     當考驗來臨時,請選出一張圖卡,讓你的心得以安放吧! 作者簡介   黃傳永     【現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學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     

【專長領域】   個別藝術治療、團體藝術治療、團體諮商與輔導、悲傷輔導實務與技術、諮商理論與技術、兒童與青少年輔導、遊戲治療     【專業背景】   諮商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督導、專任輔導教師督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兼任副教授、萬芳醫院悲傷療癒團體諮商心理師、法務部臺北監獄受刑人戒治團體諮商心理師、青少年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帶領者、北京宋慶齡基金會藝術治療工作坊講師、北京紐翰斯表達性藝術治療連續性培訓課程講師、表達性心理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工作坊帶領、親子成長團體、社區成人自我成長團體、身心障礙者團體及校園教師成長團體等團體帶領者 推薦序一  情緒,不再難以言說  李佩怡  推

薦序二  用動物情緒圖卡表達失落悲傷情緒並創造意義   推薦序三  圖卡,與自己溫柔相遇的美好見證  前    言  用圖卡認識情緒,不再與自我保持距離    第一部  基礎篇 第一章動物情緒療癒卡介紹 結合動物象徵和動作隱喻的圖卡 各張動物情緒療癒卡的主題   第二章  動物情緒圖卡一般使用方法 理解情緒來由的目的 圖卡讓情緒感受具象化 選出最有感覺的圖卡承擔不安   第二部 進階篇 第一章動物情緒療癒卡進階使用方法 藝術圖卡在治療中的功能 藝術圖卡在臨床工作的使用方式 助人者運用圖卡的注意事項 藝術圖卡在個人工作的應用 藝術圖卡在團體工作的應用   第二章藝術的功能:投射、象徵、隱喻 藝術

治療的發展與定義 藝術治療的兩大取向 藝術治療的正確應用 光是觀賞圖像就有療癒效果   第三章藝術圖卡的功能與效果 藝術圖卡背後的投射概念 圖卡有助形成「三角關係」 圖像牌卡的象徵性與隱喻性   第四章情緒指南針──自我觀照 情緒的定義、內涵與特性 正向/負向情緒的功能 觀照情緒是心理健康的起點 「無感」使人成為情緒的受害者 運用圖卡將情緒變為生命禮物 截錄自第三章「藝術圖卡的功能與效果」 凱西.馬奇歐迪(Cathy A. Malchiodi,2008)說藝術是一種了解的方法(art as a way of knowing),每一幅圖像均是創作者運用了線條、色彩、圖形所建構出來。圖像

均在訴說一個故事,只是他運用圖像呈現,讓觀看的人與其產生互動。 圖像通常也幫助了當事人說出與圖像相互對應的內在故事。一如藝術治療一直強調的概念──三角關係,在藝術治療中,治療師與當事人的治療關係加入了藝術創作而成為一個三角關係,就諮商輔導人員工作而言,是一個更為彈性的治療關係。 在圖卡的運用中,即使當事人的圖像並非其所創作,但此圖像仍可成為當事人延伸出的可在治療師與個案間工作的橋樑。圖像可以刺激當事人思考,眾多的圖像牌卡提供當事人更多的選擇性與可能性。 對諮商輔導或治療本身而言,「三角關係」這個特殊性還隱含了一種「外化」的概念,亦即允許個案將思想、情感投射在藝術圖卡上,無論是當事人所惡或所愛,

都可以被允許投射於其所選取的圖像牌卡上。 更進一步說,在選取圖像牌卡的過程中,當事人較能投入於事件的主體,藉由作品「外化」的呈現,減低直接面對自我狀況的防衛心理,讓潛意識內容自然地浮現。再者,圖像牌卡也可以提供一種安全感,當事人可以決定選取哪張圖像牌卡,可選擇講多或講少,較不具威脅性。最後,圖像牌卡的具體呈現也提供了治療師一個更清楚、更能聚焦的方向前進。當然,這個部分需要治療師與其個案多次核對,而不是單純以治療師的視角為之(黃傳永,2020)。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95)曾說過,人類言語對生命現實只能做單向陳述,不能表現多面向的生命與現實,但人類總是不甘心地要以言語

來形容多面向的生命,於是便產生了文字與藝術(李明明,1992)。 此外,史蒂芬妮‧葛納的爾(Stephanie Grenadier, 1995)則表示藝術好比容器,提供心靈一個涵容處所,因為人的心靈具有複雜活脫想像的特性,她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嘗試用一個太窄範圍的容器來裝置人類心靈,例如:理性化就絕對無法承載人類經驗的所有層面。想像才是一個夠大的容器,在支持及產生新的可能性二方面,它才夠力來「承受我們」(黃傳永,2012)。

酒駕受刑人不良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臺北監獄的問題,作者李冠璘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犯罪學、監獄學理論以及國內外研究文獻中,找出影響受刑人在監不良適應之影響因素,試圖解釋酒駕受刑人在監不良適應之情況。研究中以個人特性、前科與前次服刑經驗為自變項,並將家庭依附、職業參與、家庭支持及監內支持歸納為正向因子,在監壓力、退縮因應、酒癮傾向歸納為負向因子,正向因子、負向因子與處遇感受為中介變項,違規行為、人際困擾與憂鬱傾向等在監不良適應為依變項。研究樣本為976名於矯正機關服刑之酒駕受刑人,含770名男性(占78.9%)和206名女性(占21.1%)。研究結果顯示:(1)女性酒駕受刑人較男性有較多的違規行為,憂鬱傾向亦較為嚴重;(2)酒駕受刑人年紀越輕、教育程度越高、自我控制

程度越低,其憂鬱傾向越嚴重;(3)初次進入矯正機關年紀越輕之酒駕受刑人有較高的違規行為與憂鬱傾向;(4)家庭依附程度越高、職業參與程度越高、家庭支持程度越高之酒駕受刑人,其違規行為越少、憂鬱傾向亦越低;(5)在監壓力越大、越常採取退縮因應、酒癮傾向越高之酒駕受刑人,其違規行為越多,憂鬱傾向亦越高;(6)在違規行為預測模式中,退縮因應、刑期與在監壓力等因子最具影響力;在人際困擾預測模式中,在監壓力、自我控制與年齡等因子最具影響力;在憂鬱傾向預測模式中,退縮因應、在監壓力與飲酒影響最具影響力;(7)SEM分析結果發現,初次進入矯正機關年齡與自我控制對正向因子、負向因子與處遇需求有顯著直接效果,對在

監不良適應有顯著間接效果;正向因子、負向因子與處遇需求對在監不良適應有顯著直接效果;而處遇需求與在監不良適應有遞迴關係。本研究所運用解釋酒駕受刑人在監不良適應之理論與假設,大部分獲得研究結果的支持,且對酒駕受刑人不良適應之影響因素有更具體的研究發現。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酒駕受刑人在監不良適應影響因素提供應對建議及未來研究參考建議:(1)降低酒駕受刑人在監壓力,提供壓力因應策略課程;(2)增加酒駕受刑人社會鍵連結以及社會支持;(3)增加酒駕受刑人接受教化及作業機會;(4)宣導飲酒與正確法治觀念,開設戒癮課程;(5)檢視酒駕刑事政策,增加轉向處遇減少入監執行機會;(6)開設符合短期刑受刑人之技

能訓練課程、加強就業媒合。另未來研究可以(1)以質、量並重之方式進行研究,拓展研究深度;(2)增加酒駕受刑人調查範圍及樣本數;(3)增加個人特性問項,以利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