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王矽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股王矽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楚文寫的 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17堂課:站在17位巨人肩上看見世界轉動趨勢(作者親簽版) 和蔡明介,林宏文,李書齊的 【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股王矽力-KY跌停》股票一拆四外資看法兩極投資人不買單也說明:電源管理IC大廠、股王矽力-KY(6415) 今(14)日股價重挫打入跌停307.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財信出版所出版 。

國立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亭林所指導 王相婷的 探索製造業採取「訂閱經濟」商業模式可行性研究-以A公司為例 (2020),提出股王矽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商業模式九宮格、訂閱經濟、訂閱疲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曾怡仁所指導 詹乃潔的 臺灣螺絲螺帽(扣件)產業轉型中的國家角色:以人工牙根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人工牙根、金屬中心、國家角色、產業轉型、螺絲螺帽(扣件)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股王矽力的解答。

最後網站股王矽力-KY分拆13日上市買賣法人:有助交易活絡 - 聯合報則補充:矽力 -KY搭上股票分拆熱潮,1股將分拆為4股,換發後新股預計7月13日上市買賣。法人表示,隨著股票分拆,股價降低,應有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股王矽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17堂課:站在17位巨人肩上看見世界轉動趨勢(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股王矽力的問題,作者朱楚文 這樣論述:

有錢也請不到的17位世界級導師! 跟著諾貝爾獎得主學經濟、 向美國總統顧問學策略、請歐洲百年家族教人才接班…… 在混亂變化的世界中站穩腳步,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利基點!   面對AI人工智慧、大數據浪潮、資訊零碎化來襲,   一方面,斜槓青年、零工經濟新工作型態崛起……   世界正快速改變,我們是站在交會點的世代。   我們的未來會變得怎麼樣?     別怕!   這是最混亂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世界越紛亂,看懂這個時代運作的收穫就越豐碩!     拋開生澀難懂的學院派理論,   台灣優秀年輕人帶你輕鬆看懂全球頂尖領袖千錘百鍊的人生智慧!   頂著台大新聞研究所與政大企管的雙

領域高學歷光環,朱楚文在主持非凡〈關鍵對話〉財經節目期間,以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就已專訪過上百位全球科技、經濟巨擘和領袖,涉足經濟學、資訊學、管理學、貨幣學、投資學等領域……     她有幸且有能力,站在這些巨人肩膀上,觀察這個世紀的潮流轉動;   她很主動積極,將這些奇遇寫成一篇篇精彩文章,記述著每個珍貴細節;   她用好奇眼光觀察這個世界的劇烈改變;   她用求知精神,反芻消化大師身教、言教,教會她的各個人生道理!     每一篇文章不僅詳細描繪了每一位大師身影風采,每一篇中的「採訪後記」,更有作者對世界的觀察體驗,應用在當代年輕人遇見的困境與課題。     知名講師謝文憲(憲哥)讚美:「朱楚

文是年輕一輩主持界與財經領域的翹楚。因為,具權威性的受訪者,必定需要一位能夠探詢並深入挖掘高含金量內容的主持人。」     透過17位全球科技、經濟巨擘領袖的宏觀視野,   帶你看見經濟趨勢、競爭盲點、學會管理技巧、打造自我品牌!     如何閱讀本書   ●大師小檔案:不認識尤努斯、沙金特?沒關係,一開頭就有精心介紹的小檔案,幫助你快速進入大師的知識世界。   ●採訪當下:以生動文筆重現諸位大師接受專訪時的風采。將這些專業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讀者。讀來精彩,欲罷不能!   ●採訪後記:大師的知識光芒並未隨著採訪結束而暗下。朱楚文將這些人生智慧攜帶在側,以自身經驗實踐後,從台灣年經人的

處境與困境寫下她的觀察與感想。   ●隨堂筆記:每堂課以三項重點筆記,快速歸納整理本堂課讀者必須知道的精要內容。方便讀者快速閱覽、回溯記憶。   黃金陣容,一字排開!   有錢也請不到的17位世界級導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沙金特/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前美國總統財經顧問丹尼爾拉賓/前LV總裁白斯汀/歐舒丹總裁蓋格/商品大王羅傑斯/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債券天王佛斯/歐洲品牌教父夏代爾/資安教父希伯能/大數據權威教授荀伯格/白帽駭客佛格森/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藍色經濟大師剛特鮑利/安謀執行長賽門席格斯/IBM前全球副總裁胡世忠/德國默克家族史丹格哈弗坎     各篇大師經典提要   【

看懂經濟大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沙金特:再傻,也別相信貨幣政策   ★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轉換思考,慈善也能是一門好生意   ★資安教父希伯能:比特幣淘金夢讓全世界瘋狂,看不見的更值錢     【跟進科技趨勢】   ★  大數據權威教授荀伯格:我們正在垃圾變黃金的拾荒時代   ★  白帽駭客佛格森:虛實整合世界來臨,眼不見為淨將是危機   ★  知名矽谷創業家福特:別爭了!我們未來的競爭對手是人工智慧     【突破競爭盲點】   ★  藍色經濟大師鮑利:想要突破創新,必須回到嬰孩般的思考   ★  安謀執行長席格斯:另類思考!缺點變優點也能以小搏大   ★  IBM前全球副總裁胡世

忠:不要當唯一的老虎,要有自己的老虎團隊   ★  前美國總統財經顧問拉賓:賺錢就是一場交換資源與幫助他人的遊戲     【學會自我管理】   ★  商品大王羅傑斯:想賺錢,不如先學會旅行   ★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忠於決定、每天歸零、享受工作   ★  債券天王佛斯:成功,需要每一天的SOP     【做好品牌經營與接班】   ★  歐洲品牌教父夏代爾:謙虛不是美德,請大聲讚美自己   ★  前LV總裁白斯汀:別掉入CP值陷阱。把自己當作奢侈品經營   ★  歐舒丹總裁蓋格:想讓別人喜歡你,得先學會說個好故事   ★  德國默克家族史丹格哈弗坎:成功接班的關鍵招數   各界頂尖領袖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白  婷 國際人ViP Paris品牌領袖學院院長   朱崇渤 泰國宏海箱運集團RCL董事與執行副總裁   何榮幸 《報導者》總編輯   李其展 外匯交易專家   林祖嘉 前國發會主委、政大經濟系教授   胡睿涵 非凡電視台新聞部總監、錢線百分百節目主持人   殷乃平 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張令達  IC之音總經理   陶韻智 德豐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   謝文憲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謝志宏 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   誠摯推薦本書,獻給面對當下紛亂局勢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年輕讀者,以及每一位對自己還充滿希望的朋友。──謝文憲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本書裡談到的事物變遷,都是帶動外在環境不斷更迭的因子,小到人們的生活起居,大到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幾乎都涵括在內,值得擁有一讀。──殷乃平(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     朱楚文透過採訪彙整各大產業領域的CEO、經營高層,分享其經營理念和新觀點,讓大家避免走失敗冤枉路。閱讀完此書,猶如站在巨人肩膀上,讓自己邁向成功路又更靠近一大步!──胡睿涵(非凡電視台新聞部總監、錢線百分百節目主持人)     透過本書中的大師見解與作者的觀察,希望讀者也能察覺這樣的世界脈動與轉變,重新學習、做好準備,迎接下個十年屬於您的世界舞台。──陶韻智(德豐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

    本書透過專訪國際大師,精確地點出台灣企業面臨的問題,……。對企業經營者或有志於掌握世界趨勢和商業先機的年輕人來說,都是一本能快速理解時代走向且內容豐富的好書,非常值得推薦閱讀。──白婷(國際人ViP Paris品牌領袖學院院長)  

股王矽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股王大立光是全球手機鏡頭霸主,儘管今年股市頻創新高,但卻因為法說會展望低於預期,法說會後,不少外資調整大立光目標價。
在光學鏡頭的市場競爭激烈,台灣、中國皆有競爭對手,雖然大立光的光學鏡頭技術遠遠領先其他競爭對手,不過在華為被迫離開手機市場後,導致大立光需求斷鍊,想要殺出重圍調整報價有用嗎?

而股價一直下滑的大立光,目前遭遇什麼問題呢?
1. 失去華為訂單後,對大立光營運的影響怎麼改善
2. 外資看壞大立光主要原因→毛利率持續往下修
3. 出現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 矽力-KY
4. 競爭對手逐漸跟上大立光腳步

#台股 #外資 #大立光 #IC設計 #蘋果手機 #光學鏡頭


了解更多財經內容
🔥 訂閱《股魚-不看盤投資》頻道: http://bit.ly/38qktIM​
📣 Blog : https://stocksardine.com
📣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ardine/​

⚠️本影片所提之個股內容無不當財務利益關係,不具投資建議,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探索製造業採取「訂閱經濟」商業模式可行性研究-以A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股王矽力的問題,作者王相婷 這樣論述:

  隨著新科技發展與消費使用觀念改變,「訂閱經濟」商業模式正夯,有報告預估到2030年全球數位經濟產值將達28兆美元,占GDP的30%。訂閱制代表用戶必須願意「持續」購買或訂閱某一產品與服務,因此,產品與服務的本身必須要有多次消費特性,而非一次滿足性。而製造業是否也可行訂閱經濟,正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主題。  本研究採用個案方式,以文獻分析、商業模式九宮格、SWOT分析等方法進行A個案公司的研究,嘗試從訂閱經濟的角度探討企業行「訂閱經濟」的原因,並藉由商業模式九宮格視角,探討A公司並擬出以下研究問題希能透過個案找出製造業接軌可能性,本研究問題如下:(一)「訂閱經濟」商業模式為何?新舊商業模式的

九宮格,是否不同?(二)如何讓「訂閱經濟」不會有「訂閱疲勞」之感?(三)探索製造業採取「訂閱經濟」商業模式可行性研究?  本研究結果發現,新舊商業模式的九宮若行「訂閱經濟」會因收益流改變而前後都需調整,行訂閱經濟要讓使用者有需求感覺訂閱是被需要才不會造成「訂閱疲勞」,實務意涵上「訂閱經濟」能使企業降低庫存量,把製造生產透過訂閱有長期被需求,所以在企業的營業會增長,在成功的訂閱會讓整體銷售量會變大,能讓企業有營利的前景。

【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

為了解決股王矽力的問題,作者蔡明介,林宏文,李書齊 這樣論述:

  本書第一版於2002年出版後,即獲得股市投資人及關心國內高科技產業人士的熱切關注,六年後的全新增訂版除保留原書仍具參考價值的內容之外,聯發科技、揚智科技董事長蔡明介先生再次提出對台灣及國際IC設計產業的新觀察,以及對於知識經濟、人才發展、研發管理的新思考,並不吝分享30年從工程師而高科技專業經理人的豐富工作經驗,對即將進入高科技產業的新鮮人提出精闢建議與殷殷期盼;而已經入行的從業人員則不難從蔡明介先生的經驗和反思之中,找到發人深省的提點,思索未來方向。新版內容包括三大主軸︰   ◎  知識經濟與全球IC設計——人類文明從農業經濟進化為工業經濟,如今則是以知識加值為特徵的知識經濟。一個以腦力

為中心的產業,對研發管理、人才發展必須格外注意,才能達成企業、員工及股東三贏的勝局。    ◎  台灣與國際 IC設計產業觀察——蔡明介先生長期探索IC設計業的心得,包括IC設計業的經營理念、市場法則、競爭策略等,對想要了解IC設計業的讀者,是最佳的參考資料。   ◎   競爭力與趨勢探索——探討台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根源、未來發展前景,並深入思考新經濟的意涵及其挑戰,同時在面對新科技世代交替之際,省思科技產業如何因應轉型,以及在不景氣的時候如何進行體質調整。   蔡明介先生透過本書提出個人對半導體產業與IC設計業的深刻觀察與反省,而聯發科技與揚智科技所締造的卓越績效,更是他經營理念的最佳註腳。

作者簡介 蔡明介  台大電機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碩士,曾任工研院電子所工程師、聯電研發部副總、聯電第二事業群總經理,現任聯發科技、智原科技董事長,從事IC設計業二十餘年。 林宏文   交大電信工程系,曾任《經濟日報》記者,現任《今周刊》副總編輯,主跑科技產業。 李書齊 《今周刊》記者。 增訂版序  蔡明介 ∕ 5 原版序  蔡明介 ∕ 9 第一篇 知識經濟與全球IC設計 從工業革命到知識經濟 ∕ 12 台灣IC產業發展過程的見證 ∕ 23 六年來全球IC設計業的變與不變 ∕ 30 科技管理的核心理念與策略、戰術 ∕ 39 重新檢視公司的經營理念 ∕ 51 落實研發管理 ∕ 62 人才

發展與員工分紅 ∕ 72 開放的心胸,無限的想像——交通大學榮譽博士頒授典禮演講 ∕ 82 從亞太觀點來看全球IC設計公司的發展——美西玉山年會晚宴演講 ∕ 96 揚智的改造工程 ∕ 112 創業的核心:「將有利於吾國乎?」——創業英雄的經驗分享 ∕ 118 企業的成長、組織的蛻變與轉型——以聯發科為例 ∕ 126 第二篇 台灣與國際IC設計產業觀察 永續經營比當股王更重要 ∕ 142 IC設計業「一代拳王」理論 ∕ 146 IC設計業四個致勝要素 ∕ 153 如何跨越IC設計業十億美元「天險」 ∕ 163 IC設計公司的價值 ∕ 176 第三篇 競爭力與趨勢探索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根源

∕ 184 五力分析與S曲線的應用 ∕ 192 新經濟就是創造更高的價值 ∕ 203 落實「創新」管理 ∕ 213 策略轉折點與企業轉型 ∕ 217 斷裂性技術與延續性技術 ∕ 230 五大核心事業詭論與五個擴充失敗的原因 ∕ 235 參考書目 ∕ 251 後記 勇氣與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 255 增訂版序  蔡明介   資訊科技時代,半導體扮演著整個資訊工業發展的火車頭,IC成為資訊產品的重要零件。二十幾年來,IC設計業隨著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以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也對資訊科技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依照高登?摩爾的推估,未來的十到十五年摩爾定律仍然適用於資訊科技,半導體及IC

設計業也將持續繁榮的發展。     本書距第一次出版已有六年多了,六年對於傳統產業來說變化可能不大,但是對一個新興的IC設計產業,隨著資訊科技應用環境的快速轉變,IC設計公司變化是很大的。在這段時間內,整個資訊產業也有不少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從「PC時代」轉變到「後PC時代」。在後PC時代中,「個人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趨勢更為明顯,特別是亞洲地區,已從世界工廠蛻變成為通訊及消費性產品的重要市場,對於在亞洲的設計公司,未來充滿了機會與挑戰。同時台灣原本獨有的一些特色也在改變,例如員工分紅也將費用化,制度上將產生很大的變化。      本書是當初我對IC產業的觀察及經營管理的一些心得整理集結而成,現

在因應環境的變化做了一些增補。聯發科這幾年的發展,從二○○○年到現在,不但產品線範圍變廣,佈局也更國際化,確實反映了「世界是平的」。就公司的經營管理,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也做了一些適當的調整,這些在「六年來全球IC設計業的變與不變」及「玉山科技的演講」都有進一步的說明,當然公司所要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在增訂版的書中,主要增加的部分都集中在第一篇的部分,包括「從工業革命到知識經濟」「六年來全球IC設計業的變與不變」「重新檢視聯發科的經營理念」「落實研發管理」「人才發展與員工分紅」「開放的心胸,無限的想像——交通大學榮譽博士頒授典禮演講」「從亞太觀點來看全球IC設計公司的發展——美西玉山

年會晚宴演講」「揚智的改造工程」「創業的核心:『將有利於吾國乎』——創業英雄的經驗分享」等文章。本篇最後收錄我過去幾年在不同階段中,針對公司重要發展方向而發給同仁的內部郵件,標題保留原名「董事長的話」。      舊有文章有關資訊及半導體業的公司情況,現在看來有些也有過時之慮,也有所刪減,僅保留一些現在看仍有參考價值之文。另外,由於二○○○年前後新經濟崛起,當時有不少談論網路與寬頻產業等文章,如今看來,網路已是產業的新基礎架構,普遍為大家所接受及使用,所以原來有關網路與寬頻的文章在新版書裡就可以省略了。 後記 勇氣與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今年初,《競爭力的探求》一書開始進行第二版的增補工作,

我再次密集地赴新竹聯發科公司總部,與董事長蔡明介進行訪談。距離上一次密集與蔡董進行採訪的時間,大概已經有八年了,一九九九年底,當時我加入《今周刊》不久,邀請蔡董於《今周刊》開闢專欄,大約為時兩年、每個月一次,我會到新竹採訪蔡董,聽他談IC產業的競爭與策略,然後回來把訪談內容整理出來,這就樣,一篇篇內容扎實豐富的文章,就在《今周刊》「科技大趨勢」的專欄裡一一呈現。      當時,聯發科的辦公室還在舊聯電晶圓廠的對面,員工僅一百多名,與聯詠、智原等其他聯電設計部門移轉出來的公司一起共用一個大樓,由於公司還小,規畫也都很簡單,每次我走進一樓大廳時,經常就可以直接看到辦公室忙進忙出的員工,還不時聽到

工程師走路時,腳上脫鞋劈劈啪啪的聲響,讓我回想到當年還在交大念書時,在宿舍或教室裡,都可以聽到這種熟悉的聲音。      如今,聯發科在創新一路的篤行大樓裡,樓高十一層,地下還建了超過二千個停車位,在歷經國內外一連串的購併後,目前全球員工已超過三千人,總部大樓眼看著就快沒有空間了,公司市值與規模也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有這麼多的成就,蔡董給我的感覺,卻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跟八年前一樣低調謙虛。有一次採訪前,我跟蔡董恭禧,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做得很好,在大陸市場大獲全勝。      沒想到,蔡董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他沒有客套地回應,卻用警愓自己的語氣說:「我最不喜歡人家說我們已做得很好,尤其

是員工,更不應該有這種想法。」八月初,有一次餐敘與蔡董碰面,當時是他獲頒交大榮譽博士學位之後。那時,隨著國際及國內股市多頭行情,聯發科股價多次突破高價,成為僅次於高通(Qualcomm)的全球市值第二大IC設計公司。我跟蔡董說這件事,他的回答也很平靜:「那有什麼意義?股價每天在變,要能sustain(維持)才行啊!」    採訪工作多年,看過科技業形形色色的人,像蔡董把標準訂這麼高的老闆,實在也不多見。聯發科能夠跨越IC設計業的成長瓶頸,不斷創造驚奇,也是因為有這種不斷超越自己的企圖,才能屢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如今,在第一版《競爭力的探求》推出六年多後,這本書得以再進行第二版的增補,確實有新的

意義,因為在初版第一次上市時,聯發科也才上市掛牌不久,這幾年之間,蔡董對外幾乎是封口不說話,外界很難了解他的想法。這一次,蔡董把六、七年來全球IC產業的變化,以及聯發科五年來在研發管理、經營理念和改造揚智科技等過程,都有深入的描述,相信可以給關心台灣IC 設計業發展的讀者,一個很好的參考。      在聯發科蛻變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聯發科公司六項價值觀中的「勇氣與深思」。在大部分企業的價值觀中,幾乎都會強調誠信、創新或崇本務實等,但很少企業會把「勇氣」這種字眼放在價值觀裡。而聯發科這項特有的價值觀,讓他們在做產品規畫時,就不怕挑戰歐美等國的一流大廠,不論是早年的光儲存晶片,到後來的手

機及電視晶片,聯發科把勇氣發揮到極致,創下亞洲IC設計公司多項新記錄。     在《今周刊》製作一個「股王預備軍」的專題時,我去採訪了另一家表現也很突出的IC設計公司誠致科技,總經理方新舟先生跟我提到,蔡董寫的《競爭力的探求》一書,是他們公司主管必讀的參考讀物,但由於時隔五年,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又獲得那麼大的成就,他很想知道,在這段期間,聯發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當時我想,蔡董在新版的書中,已補充了九篇文章,內容也相當扎實,但可能是因為蔡董向來不張揚自己的成就,對競爭者也常常不願做太多評論,因此,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從記者比較中立的角度,來寫聯發科成功的關鍵。於是,我就著手製作

「聯發科股王再起」的封面故事,刊於二○○七年九月中旬第五六○期的《今周刊》。文章登出來後,有不少企業主管說,聯發科的故事讓他們佩服,對於經營管理的想法,也獲得很多啟發。     其實蔡明介凡事都保持低調,而在低調的另一面,是他永遠不滿意現狀,總是保有追求更高目標的企圖。有時想想,很多人沒有機會見證聯發科的成功過程,但我卻能夠有第一手的貼近觀察,實在是很幸運。   這本書能夠再版,除了要感謝蔡董願意在百忙之中,抽空進行口述工作之外,也要感謝財信出版公司的楊森先生及陳重亨先生,以及我的同事李書齊先生等人。 從工業革命到知識經濟  有發明家預言,在二○一○年一千美元所能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只

相當於一隻老鼠,但是,在二○三○年它會相當於一個人類大腦;估計在二○五○年時,同樣一千美元可以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相當於所有人類大腦的加總。設想,人類社會屆時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況?  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是很有趣的,約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農業經濟社會,前後持續了八千年,當時的生產要素就是二個M,也就是人(Man)和土地(Motherland)。到了西元一七五○年,「蒸汽機」的發明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誕生,不僅生產力大幅提升,也造就人類社會文明的進展,此時的生產要素,就從二個M變成四個M,也就是人、機器、資本及原料(Man、Machine、Money & Material)。  在有關工業革

命的描述上,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舉印刷術的演變為例,他說,在西元一四五○年,活版印刷發明之前,當時的書是靠修道院裡的僧侶用手抄的方式,平均每人一年可以抄一千二百頁左右,但在活版印刷的機器發明後,每個操作機器的工人,每年可以產出二十五萬頁,產出效率提升了二百倍,因此讓資訊的傳播速度加快,成本也跟著降低。  有關成本降低的描述,彼得杜拉克也舉了一個例子,他談到在工業革命前,一磅棉花需要花一個工人十二到十四天的工作時間,但機器發明後,一個工人做十二天可以產出一千磅,成本降低了一千倍。從工業革命邁向資訊時代  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是不會停止的,舉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以前用馬車來運輸,因此馬力成為衡

量載重的單位,但現在的車子,像BMW的七四五系列,一部車就有三三○匹馬力,如果古人真的可以「回到未來」的話,一定想不通,到底要把這麼多馬放在那裡,才能拉動這部車子。  工業革命時代前後大約持續了兩百年,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相當大,不僅機器設備可以產生「動力」,人的活動距離也跟著變遠,同時也促進商業的交流及資訊的傳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接著是資訊科技時代,大約可以從一九五○年電腦發明算起,至今不過六十年,相較於工業時代,資訊時代的進步速度更快,因為腦力(Brain Power)取代了馬力(Horse Power),原來四個M,也變成了一個M(Man)再加二個M(Money+Machin

e),其中Man的重要性又更高,凌駕在其他要素之上。  在工業時代,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擁有各種顏色的T形車,只要它是黑色的。」(Any customer can have a car painted any color that he wants so long as it is black),福特開始時只是生產一種車去適應每個人的需求。針對僱用生產線員工的要求,他還說:「為什麼每次我需要的是一雙手時,總會跟來一個大腦?」這些話,很清楚地描述,在工業時代,同一個規格並大量生產,是那時唯一的模式與價值;至於工人更只是生產線上一個元素而已,所以要的只是工人的手,生產製造不

需要他的大腦來做太多要求。  不過,後來彼得杜拉克在討論這個觀點時,他說:「你不可能只雇用一雙手,你雇用的一定是整個人。」因此,雖然你只要僱用的是他的手和頭腦,但他有兩隻腳,隨時可能會走掉。資訊發展造就知識經濟  所謂的知識經濟,其經濟形式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換句話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以知識和資訊的激發、擴散以及有效的運用,為其重要的特質,以知識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為其主要的核心所在,就是指以知識資本為主要生產要素,透過持續不斷的創新,並善用資訊科技力量以提昇產品附加價值的一種經濟型態。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知識經濟能否蓬勃迅速發展,要視其帶動知識經濟發展的要素是

否健全,其要素有:足量的市場、知識社會的基礎建設、知識資本、創新能力、資訊科技等。談到足量的市場,知識經濟是一種規模的經濟,它的利潤是遞增的,它的效應是乘數倍增的。  知識經濟的力量與價值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其中可以有一個方法,是衡量每個東西單位重量所能產生的價值,例如一台汽車的重量大約兩千公斤,若以每一公克的價值,大約就是值新台幣一元;至於法國的香水,每一公克大約可以賣到九百元;又像雷射印表機的墨水,每公克可以賣到一千元;義大利名師設計的領帶,每一公克也可以賣到一百元。  若拿半導體的晶圓來看,一片八吋晶圓約五三‧三克,平均一公克可以賣到二千元,但若加上包裝、測試及產品應用設計等,作成系統解決

方案,再拿到市場去賣,價值甚至會再增加數倍。晶圓的原材料,一公克也才值一百多元,但經過IC設計工程師的巧手後,價值可以增加數十倍甚至百倍,這就是知識經濟的力量,而資訊科技的發展,就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人類四次資訊革命與技術應用  回顧人類歷史,總計發生了四次資訊革命。第一次是在西元前四千年,文字書寫的發明,讓人們容易溝通,也漸漸造就了一些部落或小國家的形成,到了西元前一三○○年,書本的發明,形成第二次革命,知識開始流通,人們可以溝通、學習並管理,就統治階級來說,就更加容易治理國家。  西元一四五○年起,印刷術的發明,讓書本大量傳播,知識流通更為加速,對統治者來說,也因民智大開,教會不再被

少數人壟斷,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時代。而最近的一次則是一九五○年,電腦與資訊科技的革命,帶來的是更大的巨變。  若從技術的應用史來看,尤其是技術被發明後,從生產及商品化的過程,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十九世紀汽車才發明時,那時引擎是放在車子後面,做為推進器,但沒有幾匹馬力,能推動的重量很有限,因此早期汽車被接受的程度並不高,後來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馬匹不夠,發現汽車有大量運輸的能力,才加速了汽車的發展及普及。  另外,愛迪生當年發明留聲機的技術,最初也根本沒想到要拿來放音樂,最初愛迪生想到的用途,是要給主管下達命令或記錄遺囑之用,後來有人把它拿去街上放音樂,給民眾聽,順便放個帽子讓人丟

一些銅板,結果愛迪生還很不高興,不同意留聲機拿來做這個用途,但後來放音樂的用途實在太受人歡迎了,也讓留聲機得以大紅大紫,應用更擴大。電腦普及化,半導體為資訊產業火車頭  早期IBM發明的電腦,本來的預期也是應用在科學上大量的計算,後來發展出PC,IBM當時也沒意識到PC會有日後如此普遍性的應用,在蘋果電腦發明了超強功能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後,更適合個人的使用,讓PC的普及才更快速進展。  在資訊革命時代,個人電腦扮演的角色至為重要,讓每個人的生產力大幅增加,而且在數位化的環境中,相較於二十年前,目前每個人的生活對數位電子產品的依賴,更是大大地提高,從辦公室到家庭及個人,電腦、手機及網際網

路等,甚至汽車的電子化也日益增加,每個人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都大為增加。  其中,半導體就扮演著整個資訊工業發展的火車頭,在這麼多產品的應用中,都需要靠半導體來推動,因此,若我們把人類文明與使用材料的發展做一個對照,西元前三千年之前是石器時代,接著是銅器時代,再接下來是鐵器時代,從西元一九六八年起,就是半導體的矽器時代,如今,在各種電子產品的應用加重,矽器時代可以說是真正的實現了。  依照摩爾定律的推估,如果半導體業再持續發展,未來資訊科技的想像空間將會大到難以想像,有發明家預言,在二○一○年一千美元所能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只相當於一隻老鼠,但是,在二○三○年它會相當於一個人類大腦;估計在二○五○

年時,同樣一千美元可以購得電腦的運算能力,相當於所有人類大腦的加總。設想,人類社會屆時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況?事實上,科技的發展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虛擬原則正不知不覺地入侵到真實世界之中;有一天,量變到質變,未來世界一定有超乎想像之變化。以奇異、豐田為師,專業經理人終身學習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對於每一位知識工作者來說,當科技進步如此迅速,每個人一定都要跟著成長,因為在這個時代,最容易產生折舊的已經不是機器設備,而是知識,因此終身學習也愈來愈重要。彼得杜拉克就說過,「想要在挑戰性的世界中擔任一名知識工作者,同時產生及維持效能,就必須保持學習,經常刷新知識才行。」另外,他也提到,「後現代社會是一個知

識型的社會,個人與組織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永保優勢。」  如果舉兩個全世界最被專業經理人推崇的兩家公司,奇異與豐田汽車為例,兩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強調終身學習,也都要求專業經理人要不斷地進步。終身學習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要很謙虛,因為世界太大了,還有太多事情是你不知道的。我記得蘋果公司執行長賈柏斯,有一次應邀到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他提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最後結論是勉勵大家要「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告誡年輕人,要常保謙虛之心,要不斷地學習,才不會被世界淘汰。  最後,我要以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的故事做結尾,有一次,畢卡索在參觀位於法國西北部

、一處名為拉斯寇(Lascaux Cave)的史前壁畫洞窟,看到三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壁畫,由於這些畫實在太漂亮了,看完時他嘆為觀止地說,「三萬年來,人類沒有什麼進步,其實我們什麼也沒有發明!」我想,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畢卡索的話,也可以拿來隨時警惕自己保持謙虛,做為知識工作者的座右銘。

臺灣螺絲螺帽(扣件)產業轉型中的國家角色:以人工牙根為例

為了解決股王矽力的問題,作者詹乃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個案研究法,旨於瞭解臺灣扣件產業現況、特性、發展脈絡及困境,以及研討臺灣人工牙根產業發展歷程、現況、困境及未來展望,同時探究國家於臺灣扣件產業轉型至人工牙根產業之角色,進而重新檢視過往國家中心理論,特別為伊凡思新國家主義之適用性,實可作為臺灣扣件產業、人工牙根產業及其他傳統產業等發展或轉型之借鏡。總結而言,於國家結構層面,本個案研究符合伊凡思國家結構理想型連續體分析原型。事實上,臺灣處於掠奪型國家及發展導向型國家兩者之間。此外,不盡符合伊凡思最初於國家結構中,側重於國家與企業菁英聯繫之表述。本個案研究顯示,國家與社會關係分析應試圖結合更多社會群體。於本發

展經驗中,國家更廣泛鑲嵌自主性乃為涉及各專業領域整合之知識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之重要基礎。另外,於國家角色層面,儘管本個案研究不盡符合伊凡思國家角色原型,然而國家確實於本發展經驗中扮演著類似助產者及創造者之角色。然而,較為特別之處為這兩者綜合角色使國家與企業呈現既技術合作亦市場競爭之矛盾關係。另外,面對現今產業轉型所伴隨之新挑戰,本個案研究顯示,國家尚未持續開展耕耘者角色以協助我國廠商加以應對。有鑑於此,本研究最後提供研究建議予當前臺灣扣件及人工牙根產業,希冀為前述產業發展困境提供未來具體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