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天集運包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聖天集運包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肯‧弗雷特寫的 上帝之柱【暢銷30年傳奇經典,全二冊】 和潘錫鳳的 羅馬、梵蒂岡深度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題] 淘寶249包郵包稅又被收稅費 - Mo PTT 鄉公所也說明:因為知道9/22之後下單的都不包稅了所以9/21下了249包郵包稅的單但9/30收到包裹的時候新竹物流傳簡訊跟我說要收88元EZWAY顯示58元(快遞/報關業者代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太雅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朱鴻所指導 倪溎嬪的 明萬曆時期北京寺院修建及其功能之研究 (2019),提出聖天集運包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萬曆、慈聖皇太后、僧錄司、度牒、北京寺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邱添生所指導 金相範的 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 (2000),提出因為有 禮制、民間信仰、祠廟信仰、禁毀淫祠、至上神信仰、地方祭祀、封號、廟額的重點而找出了 聖天集運包稅的解答。

最後網站看板e-shopping - [心得] 推廣東深圳聖天集貨站 - 批踢踢實業坊則補充:... 運費,所以就找上了「廣東深圳聖天集貨站」,但我下標時,沒有仔細問包稅問題,大部分的集運站加2元就包稅了,所以我是選了沒有包稅的特貨運費(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聖天集運包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上帝之柱【暢銷30年傳奇經典,全二冊】

為了解決聖天集運包稅的問題,作者肯‧弗雷特 這樣論述:

熱賣26,000,000冊 暢銷30年的大教堂傳奇!   全球熱賣26,000,000冊,翻譯成三十多國語言,改編遊戲、桌遊   西班牙30年來最受歡迎小說,德國連續6年高踞暢銷榜   出版18年後重登Amazon排行No1.   改編影集由艾迪.瑞德曼(《愛的萬物論》、《丹麥女孩》)主演   12世紀的英格蘭,人民在王權與神權的激烈衝撞下掙扎求生。   一群平凡的人懷抱著不平凡的夢想,   矢志要在王橋蓋起英格蘭第一座哥德式大教堂,   在最黑暗的時代,成就了一項奇蹟,活出了一種激情。   叛國陰謀,宗教紛爭,忠誠與背叛,希望和絕望,鋪寫出中世紀的史詩鉅著   十二世紀的英格蘭,

一個充滿內戰、飢荒、宗教紛爭的動盪年代。為了榮耀上帝、追求永恆生命,一種神祕而崇高的教堂建築正逐漸興起。但是創新的建築除了帶來超高難度的技藝挑戰,背後還牽扯到王權與教會的爭權奪利……   在此時空背景下,一群人的生命歷程,與王橋大教堂的興建過程緊密相連:一心夢想參與修築教堂的建築匠湯姆、勇敢對抗殘酷命運的貴族少女艾蓮娜、周旋於野心家之間的修道院副院長菲力普,以及身世成謎的天才建築師傑克,他們在政治陰謀、宗教鬥爭和無情戰火的威脅下,為了捍衛各自的夢想而掙扎求生。   平凡的人卻懷抱著不平凡的夢想,這座拔地而起的宏偉大教堂,究竟是夢想的起點,抑或是希望的終結?   ***   這部故事雖然

厚達千頁書卷,人物橫跨三代,時間延續半世紀,然而每一個轉折,都呼應了即將排山倒海而來的精彩情節。在興建大教堂的主軸旁,穿插了國王與教廷的鬥爭,貴族壓迫人民的暴力,以及在苦難中蘊蓄而生的熾熱戀情。眾多上場的主角,演活了各種矛盾與衝突,光明與黑暗,愛情與暴力,夢想與陰謀。作者不但精彩刻畫了人性的愛恨情仇,鋪陳史詩般的複雜情節,也摻雜了考證細密的哥德教堂相關建築知識,創造出一部經典的歷史驚悚小說。   自一九八九年出版以來,這股大教堂熱潮始終不退,口碑延燒至今,不只讓老讀者津津樂道,還召喚了更多愛不釋手的新讀者。2007年獲「歐普拉俱樂部選書」後,又再度登上《紐約時報》及Amazon暢銷榜,成為國

際書市一大傳奇佳話。 名人推薦   張國立(作家)、詹宏志(作家) 好評推薦   ►歐普拉強力推薦:這本書改變我對人生的看法。我會一輩子記得這個故事! 媒體評論   精彩絕倫的驚悚小說,令人血脈賁張,情節巧妙,寫實極了,讓人不忍釋卷。   弗雷特賭上一切,撰寫此書,贏得滿堂彩,跳脫一貫懸疑驚悚的手法,借用歷史小說引人入勝的劇情、逼真的氛圍、細膩又深刻的人物刻畫,完成這部扣人心弦的傑作。   弗雷特在平穩的敘述中,以完美的速度營造懸疑氣氛,搭配動作、陰謀、暴力、熱情等元素,逐步描述大教堂的緩慢興建,其過程與當地的榮枯盛衰與建築型態的演變緊密相連。……更重要的是,他對人類長久以來的抱

負、貪欲、英勇、奉獻、愛恨情仇都有精彩的刻畫,因而創作出這部引人入勝的小說。他巧手安排錯綜複雜的劇情,讓書中人物在中世紀的多元背景下互動,寓教於樂又滿足各類讀者的需求。——《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旁徵博引豐富的史料,尤其是建築方面,不過書中的多數用語以及人物心理和關係的描述,依舊採用當代語法,這種書寫方式對愛好刺激冒險故事的讀者來說更具魅力。——《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創作驚悚小說對弗雷特來說是極佳的磨練,讓他的歷史小說更顯得流暢緊湊。本書情節細膩豐富,讓故事更顯得完整,卻不流於沉悶。全書充滿娛樂性,令人印象深刻。——《科

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是一部令人魅力難擋的長篇小說,描述十二世紀兩位男性對於興建教堂的執著,在內戰、宗教詭計、政治欺騙、赤貧苦難的背景下,建築師湯姆與王橋鎮的修道院長菲力普追逐他們的夢想。故事錯綜複雜,令人耳目一新,劇情鋪陳大膽,扣人心弦。——《英國科克斯書評》(Kirkus UK)   一部雄渾有力的小說。……會吸引你,迷住你,包圍你。——《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故事高潮迭起……兼具謀殺、縱火、變節、折磨、愛慾情節……任誰都會讀得興味盎然。——《紐約每日新聞報》(New York Daily News)   龐然鉅作,精

采萬分……史詩般的傑作……人物栩栩如生,橫跨世代……動人心弦……這部聲勢浩大的故事似乎觸及所有人類的情感——愛與恨,忠誠與背叛,希望和絕望。……令人沉迷的小說。——《柯夢波丹》(Cosmopolitan)   宏大精深的歷史小說……弗雷特成功地結合博大的架構與細膩的情節,創作出一部充分描述當代寫實、暴力、迷信的小說。——英國週日快報(Sunday Express)   弗雷特是大師!——《時代》雜誌(Time)   弗雷特是天賦異秉的藝術家。——《費城詢問者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精采出色……情節、計中計、背叛、弔詭、謀殺……緊湊刺激。——《美聯社》(A

ssociated Press)   精準……沉痛……設計巧妙,流暢好讀的小說!——《達拉斯時代先鋒報》(Dallas Times Herald)   弗雷特擅長塑造女性角色,她們聰明、堅強、獨立,當她們愛上男人時,天啊,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時人》(People)

明萬曆時期北京寺院修建及其功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聖天集運包稅的問題,作者倪溎嬪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明萬曆時期北京佛寺的修建與功能,並以宮廷與政治面向觀察作為主體的佛教寺院。首先分析明代宗教政策對寺院興廢及僧官管理體系的內容。太祖制定寺院管理政策,對僧團統治有明確的政策規範,形成嚴整的管理系統,僧錄司管理天下寺院住持選任、僧人考試授牒及講經教化等事。僧司衙門設置於僧官住持的佛寺中,在洪武、永樂、嘉靖朝,僧錄司衙門所在地曾有過移轉。南京僧錄司自永樂北遷之後,漸無實質作用,但因皇帝禮遇仍見受封左善世統領教團之事,至正統年間開始,宗教政策轉向於寬鬆且不節制,佛寺限定政策與度僧考試、度牒發放等標準均被破壞,此時僧官職銜成為皇帝對僧人的封賞授銜,度牒的任意發放,令僧錄司僅具虛名,無管理之

實。至弘治初裁撤受封的僧官員額,同時將南京僧錄司員額減半,掌印僧官降至左覺義。明初度牒政策,是以考試授牒,不需如前朝納銀給度,及寺田免於稅賦。當度牒政策破壞,許多人藉由購買度牒為僧,逃避賦役。同時寺田也遭官宦兼併,導致明中葉至晚明,許多的寺產藉由投獻、典賣等方式,實際掌握在世俗之人手中。其次討論嘉靖時期大量毀寺直至萬曆時期北京佛寺恢復盛況。嘉靖朝的廢毀佛寺政策,初期是為了整頓武宗朝的弊端,而後皇姑寺的廢存,是世宗與議禮派官員對佛寺採取的肅清政策,背後目的是為解放明中葉被勳戚與宦官控制的寺產及寺田。接著探究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宗教信仰與神宗對於佛教的護持與限制。萬曆年間北京大量創建佛寺,與慈聖皇太

后的護持及推動有所關連,透過宮廷佛事活動的場地、敕建與捐資重修北京佛寺之事宜,藉此審視佛寺的建置功能。最終論析北京佛寺修建政策對北京佛寺的影響,佛寺選址與其分布的關聯,並以承恩寺、慈壽寺、萬壽寺等個案,探討建寺之契因與佛寺所具之作用。

羅馬、梵蒂岡深度之旅

為了解決聖天集運包稅的問題,作者潘錫鳳 這樣論述:

  旅居羅馬12年暢銷旅遊作家潘錫鳳   領你見證2500年悠久歷史的古羅馬文化   參訪神廟、教堂、競技場、浴場、凱旋門等傲人的文物古蹟   與無數名家匯集的建築、雕塑和繪畫等藝術不期而遇……   除了舉世聞名的壯觀遺跡、藝術殿堂和電影鋪陳的景點   更深入導覽全世界天主教徒的心靈庇佑國度──梵蒂岡   歡迎各位親炙這塊土地的歷史動脈,來一場穿越古今之旅吧!   本書架構   【羅馬在地生活風貌】   到羅馬旅遊,除了逛景點、吃美食和買特產外,免不了和當地人有所接觸交流,你知道道地羅馬菜三寶是什麼嗎?你知道在羅馬各時段適合喝的咖啡品項都不同嗎?你知道羅馬人的口頭禪「pi

ano piano」是什麼意思嗎?在此一窺羅馬人的生活百態,讓你在旅遊期間也能融入在地人的生活趣味。   【各區一日行程建議】   羅馬精采景點看不完,如何安排才能一日飽覽所有建築、博物館、教堂……?書中提供各區一日行程安排建議,更貼心提供各景點間的步行或通車時間,讓你不走冤枉路,一天內就可以逛完該區景點。   【羅馬七大分區深入導覽】   羅馬被喻為全世界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除了有博物館、教堂、雕像和噴泉等歷史遺跡值得拜訪,還有從百年老店飄出的羅馬菜香氣靜靜等你上門,巷弄中賣力演出的街頭藝人與傳統市場攤位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這些美好光景堆砌出這座永恆之城,羅馬隨興閒適的生活氛圍,

值得細細品味。   ●圓形競技場區:古羅馬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拜訪歐洲唯一世界新七大奇景,感受羅馬帝國千年歷史的雄偉壯觀。   ●真理之口區:羅馬交通樞紐,瀏覽從帝國、文藝復興到近代並陳的建築,拜訪《羅馬假期》中的場景,體驗幸福的滋味。   ●拿佛那廣場區:聚集各式各樣的餐廳與許多街頭藝人的羅馬精華路段,使遊客趨之若鶩,還可以步行到傳統市集,跟著當地人採買花卉蔬果、乾貨食材和生活日用品,很適合閒適散步。   ●萬神殿區:到訪羅馬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投一枚許願金幣,再參觀保存最完整的羅馬古蹟萬神殿,最後享用百年冰淇淋店或香氣濃郁的咖啡,是首次到羅馬的必訪之地。   ●西班牙廣場區:精品名店

分布最密集區的西班牙廣場,盡情享受血拼樂趣,再一路走到羅馬最大的公園波各澤別墅,在風光明媚的大自然中,親歷波各澤美術館的文化饗宴。   ●特米尼中央車站區:到訪羅馬的第一站,交通方便且各式博物館、餐廳與旅館林立,還有平價商店與食品雜貨可以採買,值得花一天時間慢慢逛。   ●跨臺伯河區:羅馬夏季的重頭戲──臺伯河文化季,享受音樂、戲劇還有數不盡的美食,再拜訪珍藏許多珍貴濕壁畫和油畫的柯西尼宮,最後再走訪最著名的跳蚤市場波特澤城門尋寶,留下令人難忘的夏日回憶。   【走訪梵蒂岡三大景點】   全球天主教徒的心靈庇佑國度梵蒂岡,但丁曾經讚嘆:「它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大的國家。」到梵蒂岡旅遊,聖彼

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博物館絕對是最具人氣的著名景點,再預約導覽占梵蒂岡城一半以上面積的梵蒂岡花園,典藏珍品與自然風光令人嘆為觀止!   ●聖彼得大教堂:詳細解說十大必看教堂外觀,以及刻工精細的教堂內部,還有首任教宗聖彼得之墓,絕無僅有的壯麗教堂,是全世界天主教朝聖中心。   ●梵蒂岡博物館:包含20多所美術館和博物館,除了有埃及、希臘、古羅馬等重要時期展品,更可以看到由拉斐爾畫上所有壁畫的「拉斐爾室」、米開朗基羅所繪的「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浩瀚精美的藝術殿堂蒐藏可觀。   ●梵蒂岡花園:800多年歷史的花園裡,除了可以漫步在綠意盎然的庭園中,觀賞世界各品種的仙人掌、350年以上的橄欖樹

園,還可以眺望米開朗基羅工作室,以及逛逛免稅商店及超級市場,體驗梵蒂岡道地生活。   【各區精彩美食特輯】   羅馬各分區以及梵蒂岡皆有數種傳統美食、甜點、小吃可以蒐羅,有機純手工義大利麵、香脆餅皮窯烤披薩、百年老店西瓜冰淇淋、西西里傳統口味糕餅、老字號咖啡乳酪提拉米蘇,口味道地且價格實惠,來到羅馬一定要品嘗!   【旅遊實用小專欄】   透過「貼心小叮嚀」、「旅行小抄」等實用資訊專欄,可以在出發前了解相關須知,使行程更加順暢;「豆知識」、「鏡頭特寫」等補充小專欄,讓你在遊覽過程中更加了解關於羅馬的獨特知識,體驗韻味無窮的羅馬風情! 本書特色   ★作者運用旅居羅馬12年豐富的生活及遊

覽經驗,詳細解說古羅馬歷史、文化、藝術等知識,內容詳盡堪比專業藝術文化導覽書籍,出遊享樂之餘也能獲得新知,如同語音導覽般帶你深度領略羅馬文化的浩瀚魅力。   ★深入介紹全世界天主教中心梵蒂岡,介紹梵蒂岡的政府、地理、歷史、人口、國旗、語言及代表人物等,讓你在首訪前對梵蒂岡有更全面的了解,參觀時更能完整體會梵蒂岡之美。   ★特蒐羅馬在地的必買必吃,推薦獨具巧思的特色伴手禮,送人自用兩相宜;挖掘羅馬在地人才知道的平價美味餐館、小吃攤、咖啡廳與冰淇淋店,不用花大錢也能遍嘗美食,帶你體驗道地羅馬風情!   ★提供讀者最需要的旅遊小提醒,如何購買暢遊羅馬四大經典博物館聯票?羅馬餐廳用餐的點餐技巧

及用餐原則是什麼?如何識破羅馬扒手技倆,以及該如何預防?提供食衣住行各方面補充資訊,解決讀者的疑難雜症使旅行更順暢。  

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

為了解決聖天集運包稅的問題,作者金相範 這樣論述:

拙稿嘗試由禮制本身所具的宗教信仰特色以及對社會現象所具的規制力量兩方面來切入,探討禮制對於中國民間信仰的開展過程中所扮演的制約與作用。 截至目前為止,有關中國宗教信仰史的研究,一般較為集中於佛、道二教方面,並且在高級僧侶的思想與活動、教派的發展演變、教理經義的考證、重要的制度儀軌等方面,累積了不少成果。除了這些所謂制度化宗教(institutionlized-religions)以外的信仰體系,似乎根本不把它們看成「宗教」,常以較為低等的儀式行為來看待,甚至以惑眾的騙術、盲目的迷信等言辭來否定他們的存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在這種研究潮流下,至今普遍存在於傳統漢族社會基層聚落

的祠廟信仰,卻始終無法引起學界的共鳴。但是這些宗教文化卻已滲透於民眾的生活之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這些傳統的信仰與儀式,不僅影響中國社會大多數一般民眾的思惟方式、生產活動、社會關係,而且還與帝國上層結構及象徵體系的構造,形成微妙的衝突和互補關係。因此,民間信仰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考察中國社會文化的基層的角度,而且對於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全貌亦有重要的意義。 其實,祠廟形態的祭祀所,其起源甚早,大略從漢末以來開始蓬勃發展,經過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不僅其數目暴增,也逐漸成長為一般民眾心靈寄托之最重要的宗教禮拜場所之一。就唐代祠廟的類型及

其特徵而言,拙稿試把唐代祠廟分為「國家祭祀型」、「準國家祭祀型」、「民間型」的三個層次。在此所謂的國家祭祀型祠廟,專指屬於唐代國家祭祀體系的抑或是在朝廷相應的認可之下,正式受到國家管理的廟宇。國家祭祀中屬於中祀的先代帝王、嶽鎮海瀆以及屬於小祀的山林川澤,及至唐代已有「祠宇」形態的祭祀所,並漸具官民供奉的特性。尤其到了天寶年間,玄宗在全國各地的嶽鎮海瀆等著名自然神所在地,以及歷代帝王、忠臣、義士、孝婦、烈女的相關地點,大大開展設立廟宇的活動,並派遣官吏來正式致祭。安史之亂發生後,政局不安,財政惡化,中央政府無暇再次關心於這些事情,但在一些地方官的主導下,立廟的地點及對象更為持續擴大。

在唐代有為數不少的祠廟,雖是民間所主動建立,並未獲政府的正式認可及相應的保護管理,但基本上模擬或結合國家祭祀型祠廟的理念及原則而發展。拙稿指稱它為準國家祭祀型祠廟,而這些祠廟的廟神,至少在表面上都有功德於民的共同點。這些準國家祭祀型祠廟中,原先信奉民間神祇的祠廟,後來寄託地方官的功德,符合於儒家祭祀理念的形態再出現於信徒面前的事例不少。反之,祭祀地方官的廟宇逐漸吸收民間信仰的因素,增強自己的神力,並擴大祭祀圈的例子亦有出現。 除了這些基本上受到國家祭祀制度及儒家傳統祭祀理念的影響而存在的祠廟之外,民間尚有無數的祠廟,在與此完全不同的理念及背景下產生而發展。這些民間

型祠廟,根據祠主的神性,大略可分為厲鬼類、神仙類、行業神類等,而其中數量最多、意義最重大者,可說是厲鬼類。 其次,就禁毀淫祠方面而言。「禮」的首要使命,即是要確證朝廷是因上承天命而得以統治天下的,也是要在所有層次上使得朝廷的國家權力神聖化。正是由於這一點,便需要對朝廷與天國進行交流的特殊權利予以特別的保護,同時也要對別人與神鬼世界發生交流的行為進行控制。在諸多規制的方法中,最積極的則為動用一些外力手段,直接禁止或撤毀的方法,亦即先判斷其交流的對象及方式是否屬於國家祭祀體系的,或是至少是否合乎儒家祭祀的原則,若不合便定為「淫祀」或「淫祠」,予以禁毀。 政府

對這些不合法性祭祀的禁絕,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中已見其徵兆,至西漢時也正式出現所謂「淫祀」這一詞彙,但政府或地方官確切執行禁毀淫祠的實例,則是到了東漢以後才明顯遽增。魏晉南北朝時期,不論南方或北方,即使在由某一王室到另一王室的政權易手急速的狀態下,不少王朝仍然關心民間祠廟信仰的發展趨勢及其動態,有關禁毀淫祀的政令及地方層次的實例也比前代更為增加。這些現象,一方面反映著民間祠廟信仰本身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則顯示出「禁毀淫祀」的措施,在此期間中,逐步成為地方官推行儒家意識形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魏晉南北朝禁毀淫祠的事例中,格外引人注意的是不管其內在的政治目的如何,禮的推動及淫祀的禁絕幾乎同時出現。歷

代統治者重視國家祭祀的原因,在於將現實的政治權威連繫於神界,藉此強化其統治地位的神聖性。因此,對中國的統治者來說,別人任意設計出交通神界的其他路線,被認為是威脅統治權威的挑戰行為,不僅是宗教層次上的事件,也是一個現實政治上的事件。雖然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與佛教得到教勢的擴展以及一些皇帝的崇奉,甚至統治者當中自稱「菩薩皇帝」者也出現。但是嚴格來說,道、佛二教也算屬於非禮之祀。因此政府採取反佛或反道的立場時,禁毀淫祠的行動往往擴及到道、佛兩教,這也是此時期禁毀淫祠所見的特徵之一。 唐代禁毀淫祠的事例,與前代相較,其規模及次數上都頗為突出。尤其,狄仁傑及李德裕禁毀淫祠之舉,此

後更成為一種典範,常為後代儒家官僚所推崇,「禁絕淫祠」本身也逐步成為地方官應行的施政綱領之一。狄仁傑在垂供四(688)年,以江南巡撫使的身分焚毀過一千七百餘所淫祠。大略一百五十年後,即在穆宗長慶二(822)年,李德裕則以浙西觀察使的身分,僅在浙西四郡內也廢除過一千一百餘所淫祠。其規模之大,不但顯示出唐代儒家禮樂文化與地方通俗文化間彼此對立的深化,也反映出中央政府對於推行禮制、禁絕淫祠方面的堅定態度。這兩次禁絕淫祠的行動,雖然都以江南地區為主要對象,但因時間上的隔閡,顯示出一些差異。其中,引人注意的是狄仁傑主導禁毀淫祠時,除了夏禹、吳太伯、伍子胥、季札等四廟外,其他都徹底毀除;但李德裕就明確表示

聖王、名臣、賢后等廟宇,都不包括在禁毀淫祠的範圍內,亦即民間祠廟中政府所允許的範圍似乎擴大了。其次,關於判別淫祠的標準方面,狄仁傑以中央層次的國家祀典為主要根據,而李德裕就明確表示以地方志為判定淫祠與否的標準。且李德裕推動撤毀淫祠的行動中,除了外力手段外,亦可利用具有聲望的在地人士來啟導基層民眾。這些事情都反映出唐代後期以後出現的一些時代變化。 其實,他們禁毀淫祠的過程,並不是那麼容易,可能經常面臨民間方面的反抗和申訴。況且民間信仰一旦形成之後,往往顯示出頗為堅韌的生命力,因而想要完全消除深植於民間心態的信仰活動,也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政府的管制一旦鬆懈,淫祠很快就復甦起

來。但是自從漢末魏晉以來,歷代政府所陸陸續續推動的廢除淫祠之舉,終對民間祠廟信仰的開展引起了一些變化。也就是說,淫祠為了豁免廢除的命運,至少在表面上,不斷地模倣或結合國家祭祀型祠廟,藉此尋找生路。具體而言,在淫祠裡面引進國家所勸勉或是承認的另一位神祇,假裝為聖賢廟、土地廟,試圖避開禁毀的箭頭。這種趨勢從唐代以後日趨明顯,久而久之,終於影響民間祠廟本身的發展方向。 如上所述,禁毀淫祀的基本目的,在於切斷民間任意連繫神祇世界,並藉此徹底推行官方單方面的意識形態。故自東漢及魏晉以來的歷朝政府及地方官員,除了禁毀淫祀的措施外,一向都同時關懷國家正統祭祀的整備及推行,亦即所謂:「崇明

正禮,廢去淫祀」。唐朝的政府官員也基本上承襲這點,以推行正祀為制約淫祀所不可或缺的辦法之一。首先,就中央層次的官方祭祀及相關事宜方面而言,到了唐代,隨著現實皇權的強化,皇帝的權力連繫於唯一至上神昊天上帝的理論及儀式也漸趨進展。且國家日益重視儀式典禮的傳播脈絡,或由儀式典禮本身所具的宣傳效果之提升,或由大赦等一些政治措施的加強,皇帝與至上神之間的緊密關係,更能確切的昭告天下民眾,使他們深深體會到皇權之神聖性及正當性。此外,承襲上古以來帝王壟斷天學資源的傳統,嚴禁民間私習天文,亦使民眾確實體認交流天上的權力,是統治者所獨佔的特權,也是別人無可侵犯的聖域。 其實,國家對神界的管制

不僅限於至上神信仰方面,原則上人神之間的所有交流管道,都在國家的嚴格掌控之下方能運作。 正祀即所謂的國家祭祀當中,與民間的信仰生活常會發生接觸及衝突等,實際關係者可能是以社為中心的地方祭祀體系。如《大唐開元禮》所見一般,唐朝一向致力於相關地方祭祀理論的整備及推行。由唐代士人的文集及敦煌殘卷所見地方祭祀的運用實態,顯示出唐代地方官禁絕淫祠後推行的一些對應措施,與政府把國家祭祀體系徹底推動到民間基層組織,擬藉以控制一般人民信仰生活的努力,基本上是確切符合的。也就是說,唐代政府基本上採取徹底推行地方祭祀系統的政策,試圖防止不合於禮制的地方淫祠之蔓延,並藉此希望繼續獨佔人界與神界交流的所有路線。

但在此無法忽略的是,原本兼具行政單位及區域保護神特性的「社」,從漢代以來與基層行政組織「里」逐漸分離,產生出社的組織形態之變化,以及社神神性的世俗化傾向。到了唐代,這種趨勢持續擴大,雖然政府仍舊推行以社為中心的地方祭祀體系,擬藉以掌控人民的精神生活,但是「官社」在鄉村共同體裡面已經失去了凝聚的力量,隨著也無法實現制約的作用。在此加上地方祭祀所奉祀的神祇漸趨世俗化,與民間神祇的差別日趨縮小。如此在整個信仰環境逐漸變化的情況下,政府除了崇明正禮以制約民間淫祠的方法外,可能感到需要適應新環境的另外一套制約模式,因而拙稿認為政府對神界採取下賜封號及廟額政策之原因與此有關。

封爵之原理擴大適用於神界之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及玄宗初期為止,下賜封號的對象較為集中於與統治者個人之政治目的有關的對象。但是我們不能把這些事情單純地歸結於政治事件史的範疇裡面,因為這些政策的背面,隱藏著長時期宗教信仰環境之變化所顯現出來的一些變相。其中,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民間祠廟與官方祭祀之間,其界限漸趨模糊不清的情形。從漢末魏晉以來民間祠廟暴增,政府在中央及地方層次上,陸陸續續發動禁絕淫祠的行動。因此,如上所述民間祠廟常在學習或結合國家祭祀型祠廟,一方面圖謀生存,另一方面就吸引更多信徒。反之,隨著郊祀制度及儒家祭祀理論的確立,時時強調抽象性格的「社祭」和「山川

祭祀」等官方祭祀,從漢末魏晉南北朝以來也表現出神格漸趨擬人化,其祭法也從壇祭逐漸變為置廟設像而祭的趨勢。 此外,禮制內部的變化與下賜封號及廟額的政策之間可能亦有一些關連。中國皇帝有「天子」及「皇帝」的兩個稱號,對祀天祭地的場合,皇帝在祝文上自稱「嗣天子」,以表示與天神地祇之間的連繫,並強調皇帝臣服於天神地祇之意。對宗廟祖靈類的祭祀,仍以地上世界統治者的面貌,直接稱「皇帝」。山川祭祀原屬天神地祇類,之前祝文上沿用「嗣天子臣某」的形式,皇帝並行拜神之禮。但是在武則天證聖元(695)年,禮官對此上奏,主張五嶽四瀆位於公侯之序,天子根本毋需拜之。到了開元元(713)年,禮官更進一步

主張,其祝文的內容宜改為「皇帝謹遣某乙,敬祭於某嶽瀆之神」的形式。如果將這些禮官的意見與在郊祀制度上至上神昊天上帝的祭祀愈來愈受到重視的現象一並考慮,即可發現大唐帝國皇權的伸張具體反映於禮制上面的事實。 自天寶年間以後,對神界下賜封號及廟額的趨勢逐漸成為常制,其對象也逐漸擴張,無論是國家祭祀型、準國家祭祀型或是民間型的祠廟裡面,皆可發現受封號及廟額的事例。此時,一所祠廟若要獲得政府所下賜的封爵及廟額,就必須祠廟本身的靈應事蹟有功德於人世間才行。原本政府判斷祠廟的合法性與否時,除了「不在祀典者」的原則外,並重視《禮記.祭法》所見:「……,以勞定國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能捍大

災則祀之……」的原則。由此可以發現,先行判斷祠廟神祇所示的靈驗是否有功德於民,之後才賜予封號及廟額的過程,就內涵儒家的祭祀原則。也就是說,下賜封號及廟額的政策,基本上沿襲著儒家對民間祠廟認可的基本原理。 一些地方志史料指出,在唐代後期,若祠廟顯示出靈驗則載於祀典裡面。值得注意的是李德裕推行禁毀淫祠工作時,其判斷淫祠的主要根據就是方志了。誠然,在此所謂的方志,就意味著方志中的祀典部份,因此大略可推定一所祠廟有無顯示出靈驗,也成為判別淫祠的另一項標準,若再大膽假設的話,封號或廟額的存在,自唐代後期以後,可能已經成為判別淫祠的標準了。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封爵

基本上是以貴族為下賜的對象。但是自戰國末年以來,編戶齊民的體制逐步成立,政府把下賜封爵的原理逐漸擴大適用於一般基層民眾。經過六朝時期,到了唐代,下賜封爵的範圍更超越人世間,連超自然的神祇世界也包括在裡面了。這件事情就意味著中華帝國的皇帝不僅為地上的統治者,也是管制整個神界的絕對權威者了。禮制並非限於地上世界的秩序觀念,帝國時代的中國就以禮的機制,將皇帝為中心的地上世界之秩序觀念,擴大適用於超自然的世界。如此,國家透過隱藏的社會文化機制的「禮」,不僅掌握一般人民的物質生活,亦可控制他們的精神生活。五禮當中,「吉禮」始終佔著首要的地位,其主要的原因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