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美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美學美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茍彩煥,張翡月,廖婉君寫的 美學與藝術生活(第二版) 和薛清江的 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民國美學掰掰!陳慕天推美感教科書翻轉教育現場 - 太報也說明:你是否也受夠了所謂「中華民國美學」,認為孩子的美感教育不能等?這一切或許可以在由陳慕天發起的「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中獲得解答。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麗文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沈永正所指導 詹嘉怡的 新藝術元素融入行動銀行App對於使用態度之影響 (2021),提出美學美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學、美感中心度、介面設計、文藝復興、視覺藝術、行動銀行App。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李霜青所指導 張欣頻的 線上美術學習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線上美術學習資源、Google Arts & Culture、互動功能、觀察作品及其細節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學美感的解答。

最後網站Otto2藝術美學|線上課程學校則補充:夜光畫創作. Otto2ArtClub美感俱樂部. NT$1,200. 兒童美學院. 看更多. 線上課程. 小象美學包|環遊世界1航班|共20堂課. Otto小象. 5.0. 93 人. NT$3,600. 線上課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學美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學與藝術生活(第二版)

為了解決美學美感的問題,作者茍彩煥,張翡月,廖婉君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西方美學思想上的主要的五大美學理論學派與引申的藝術風格,作為內容在縱向發展設計上的首要特徵,再從多元化的藝術類型中,去觀察體驗這些藝術風格與美學思想的橫向普遍聯繫。   作者在書中精心規劃的作業設計,可引導讀者從實際生活中體驗這些無所不在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風格,提供審美的鑑賞判斷能力相關思考,期待能在最經濟的時間內感受領悟到統整貫徹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鑑賞體驗,達到具有統整創意與融會貫通的學習目標。   第二版在第五章〈美在關係說: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第二節「外在於我的美與關係到我的美,以及真實的美與相對的美的意義」,和第三節「美在關係說與現實主義藝術理論的關係」皆增訂了相應的內容,

俾利讓讀者對於其中的美學理論與觀念及其引申的藝術風格,獲得更深刻精確的理解。 Ch 1 美學的認識 1-1 美學的由來 1-2 十九世紀以前西方探討美的本質與發展的五大思想學說 1-3 美學研究的對象與範圍 1-4 美學、美感與美育 Ch 2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觀念V.S.造形主義 2-1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思想 2-2 造形藝術的起點始於希臘古典時期 2-3 如何欣賞形式美 Ch 3 柏拉圖美是理型說V.S.抽象藝術 3-1 美是理型說的歷史價值及其具體特徵 3-2 關於美是理型說的主要理論內容 3-3 柏拉圖客觀唯心主義在美是理型說的矛盾 3-4 何謂抽象藝術 3-5 康丁斯基

的美學思想 3-6蒙德里安的美學思想 Ch 4 亞里斯多德的美學思想V.S.古典主義 4-1 《詩學》的歷史價值貢獻對古典主義美學思想的啟發 4-2 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自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的發展 Ch 5 狄德羅美在關係說V.S.荷蘭畫派、巴比松畫派、寫實主義 5-1 美在關係說: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 5-2 外在於我的美與關係到我的美,以及真實的美與相對的美的意義 5-3 美在關係說與現實主義藝術理論的關係 5-4 美在關係說與十七世紀荷蘭畫派的歷史對應 5-5 美在關係說與十九世紀巴比松畫派美學思想 5-6 美在關係說與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美學思想 Ch 6 康德美學思想V.S.浪漫主義 6-

1 康德先驗唯心主義探微 6-2 自然的合目的性與審美表象和鑑賞的關係 6-3 鑑賞判斷特質的分析 6-4 康德的崇高審美觀念 6-5 康德美學與浪漫主義的淵源   序言   「美學與藝術生活」是環球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學科領域,獲得教育部顧問室支持「以通識課程為核心之全校課程改革計畫」的其中一門核心課程,課程豐富精實,深獲師生的肯定。本教材進入二版,主要受惠於此課程計畫的設計。由於課程的規劃設計是以多面向、跨領域的概念為出發點,因此教材在內容呈現方面具有三個特點。   首先,教材彙集歷代主流美學思想和其所引申出的藝術風格,作為課程內容在縱向發展設計上的首要特徵。其次,從多

元化的藝術類型中去交叉驗證這些藝術風格與美學思想的橫向普遍聯繫。最後,讓學生精心規劃作業設計,從實際生活中體驗無所不在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風格,徹底提昇審美的鑑賞判斷能力,並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領悟到統整貫徹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鑑賞體驗,達到具有統整創意與融會貫通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以西方五大美學思想所引申出來的藝術風格,以及其出現特有的交叉對照關係為特色,例如「古典主義」對照於「浪漫主義」,而「抽象主義」則對照於「寫實主義」。以下是五大主要美學思想與相應的藝術風格:   . 古希臘黃金古典時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的「造形主義」與所強調的「美在物體形式論」。   . 古希臘黃金古典時期的柏拉圖主

張的「美是理型說」與二十世紀「抽象主義風格」的比較與對照。   . 古希臘黃金古典時期的亞里斯多德主張的「模仿說」、「典型說」、「有機整體說」、「形式與內容統一說」和「淨化說」與「古典主義風格」的關係。   . 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思想家狄德羅主張的「美在關係說」與「現實主義」(包含「自然主義」與「寫實主義」二方面)的貢獻與關聯性。   . 十八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美的分析」與「崇高的分析」之美學思想對「浪漫主義風格」的影響。   另外,此次改版內容,除了延續初版在西方美學思想上的主要的五大美學理論學派與引申的藝術風格之外,在第五章〈美在關係說: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第二節「外在於我

的美與關係到我的美,以及真實的美與相對的美的意義」,和第三節「美在關係說與現實主義藝術理論的關係」皆增訂了相應的內容,俾利讓讀者對於其中的美學理論與觀念,及其引申的藝術風格,獲得更深刻精確的理解。   本教材的內容在安排設計上,皆透過生活經驗,來驗證這五大美學思想理論與相應的藝術風格,期望藉此能淬鍊讀者的鑑賞敏銳度與感受性,使讀者能夠重新去認知與體驗新的事物,形塑新的藝術經驗與價值觀。同時,讓讀者在舊經驗中透過對美學理論與藝術風格流派思想的相應關係,來反思藝術流派風格在生活中的影響,並將鑑賞敏銳度延伸至多元宏觀的藝術範疇與未來的生活,從自身的生活中體認到美學與藝術無所不在的力量與痕跡。  

課程規劃與教材計畫主持人 苟彩煥 謹識  

美學美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發揮所學,學以致用,這當然是職場上的理想,但是許多人的工作,和自己原本學習的,規劃的,都不一樣,卻往往能激盪出不一樣的創意。像是這個蛋糕店的老闆,在學校念的是設計,但是他選擇走不一樣的路,把學經歷,運用在烘焙蛋糕甜點,憑著獨特的美學美感,他的作品也和市場做出明顯區隔,成功地從烘焙業的門外漢,晉升為超人氣的蛋糕王。

店家資訊:

狸小路手作烘培
地址:台南市東區裕學路12號
電話:06-290-9702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新藝術元素融入行動銀行App對於使用態度之影響

為了解決美學美感的問題,作者詹嘉怡 這樣論述:

科技金融時代來臨,數位轉型翻轉傳統銀行資訊生態,從AI、生物辨識、大數據直到元宇宙,各家銀行除了大舉擴編資訊人才,更換核心系統外,並積極打造數位環境,不斷提升自家行動App之功能與效能,這屬完全競爭的金融市場裡,因牽涉至金錢交易,故在App功能及資安考量首重於美觀之前,然而金融業務具高度同質性之下,顧客之使用感受近年漸漸受重視,這無形服務層面可能轉變成競爭優勢。所以在數位戰場上,若將非金融之元素融入行動銀行App,將之與藝術文創結合,打造新的生態圈,期能創建彼此供需,讓銀行即是生活,銀行即是服務的概念能被實現,進而塑造品牌形象並為生活注入藝術氛圍,打造金融美學。依據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以模擬

App介面搭配問卷方式加以研究分析後,依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將藝術畫作融入行動App的介面設計元素對顧客體驗及使用App之態度皆有著正向影響,反觀顧客美感中心度(CVPA)並不會對使用行動銀行App態度有顯著之調節,也就是顧客美感中心度是屬於自我感受,不論個人對自我美感的評估如何,對於在藝術提倡及生活美學上仍是正面支持的,這也就是為何不論從介面藝術、圖案風格、色彩彩度運用對於App的使用態度都有正面且顯著之效果。十八世紀文藝復興後之新藝術風格與金融的一場邂逅,與銀行、金融相關的名詞總有著利害關係或是金錢氣息的刻板印象,本研究探討透過新藝術美學、表現美學,問卷回饋,從使用者觀點檢定受測者在數位轉型

之下,因為不同世代影響,開始懂得享受生活,懂得要求感受及體驗,願意主動接觸不同領域的面相,透過讓使用者直覺式且藝術化介面,並以多色彩的方式呈現,比起早期普遍採用制式介面設計模式已能接受,對目前處於系統開發規劃人員的來說,如何讓顧客聚焦在介面設計的亮點上,有時會比強調酷炫功能來得更具有意義。

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三版)

為了解決美學美感的問題,作者薛清江 這樣論述:

  在臺灣長期以升學就業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中,「哲學與人生」這門通識課可能是大多數同學唯一或最後接觸到哲學的機會;畢業進入社會後,人浮於事,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課題。他們的心智常常受到個人心理、家庭、社會所牽扯,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實則身陷桎梏而不自知。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可以跟年輕學子對話的平臺,除了協助他們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並鍛鍊面對人生艱難的思辨力。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 本書特色   《哲學與人生》是專為科技大學學生所編寫的教科書,本書特點如下:   1. 結合科

技大學學生屬性和通識教育核心精神來重新設計課程內容,目的在於引領學生們認識哲學與人生的交會。   2. 從科技大學學生們共通的人生問題出發,並導入相關的哲學討論,強調在人生問題中,哲學能發揮指點人生的功能。   3. 各章中均以貼近新時代科技生活的例子來拉進哲學與學生們的距離,並以相關的插圖來輔助說明。   作者簡介 薛清江   臺灣省雲林縣人,1970年生,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2004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術專長為倫理學、道德推理、政治哲學、當代思潮、哲學與人生。   長期投入並熱愛通識教學,多次榮獲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改進計劃補助,共有三門課程分別獲評為績

優:電影與道德推理(961)、政治哲學與當代思潮(962)、哲學與人生(971)。97學年度更榮獲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三版序 序言 一、導論:人生、繞路與哲學 (一)生命地圖 (二)人生的十字路口 (三)繞路、人生與哲學 (四)本書的架構及內容簡介 二、哲學是什麼? (一)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二)哲學是愛智之學 (三)哲學的特質:從蘇格拉底之死與洞穴之喻來看 (四)哲學的思維方式:辯證法、論證與邏輯 (五)哲學的功用 三、認識你自己 (一)「你自己」是誰? (二)人的個性將左右幸福的方向 (三)認識‧ 倫理‧ 改變 (四)他人就是地獄 四、洞悉生命的無

常與死亡 (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二)墮胎──激情過後的道德抉擇2 (三)安樂死──生命的意義與品質 (四)人生如借 五、為什麼要遵守法律規則? (一)人性的自私與合作的可能 (二)法律的積極目的及其合法正當性 (三)誰來管理這些管理者? ── 以電影《誰殺了甘迺迪?》(JFK)為討論重心 (四)政治權力與公民責任 六、誰在控制我們? (一)自由的層次 (二)權力的定義:自由與控制 (三)權力的類型、來源、辯證 七、藝術與人生 (一)美學、美感與人生 (二)美感與心靈感應力 (三)藝術的功能 八、宗教與人生 (一)文明衝突與宗教信仰的構成要素 (二)宗教哲學與靈魂不滅 (三)宗教經

驗與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 九、延伸閱讀:從電影看人生的困境、抉擇與堅持 (一)「恐懼」與「希望」──電影《刺激一九九五》與人生困境 (二)生命中的「可見」與「不可見」──談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抉擇 (三)生命中有一部分叫「堅持」──從紀錄片《翻滾吧!男孩》談起   三版序   本書初版發行於2007 年,距第三版的「重版出來」,轉眼已過了11 年。它是專為「哲學與人生」這門課所編寫的教材,從開始教書至今從未停止開設過,對作者而言可說意義深長。   首先,它記錄了個人在技職院校人文通識教學實踐的心路歷程。曾有同仁告誡道:要在科技大學教授人文通識課程,猶如要在水泥地上種出花朵一樣難!剛

開始還納悶,心想有這麼嚴重嗎?實際教之後發現還真是難關重重,別說要種花,連雜草都沒有立足之地。好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為了讓課程紮實有料且精確地掌握自己所欲傳遞的哲學知識,便開始邊教邊編寫合用的教材。適逢教育部顧問室推動通識課程改革計畫,在執行計畫與實際授課現場的來回辯證,慢慢建構出本書的架構與專題內容。對個人而言,它不僅是本教科書,更是熱血初衷的寫照;它記錄了一位教學者透過聆聽學生的生命經驗調整授課內容,並思索相應教學策略之點點滴滴。   再者,它彰顯了個人所堅持通識理念。在一切講求短期績效的高教氛圍裡,要堅持教學理念似乎是件不合時宜的事。然而,培育通識人文素養向來需要長期的投注耕耘,若只

看短期的成效指標則常會令人迷失,在變來變去的高教潮流中無所適從。美國當代哲學家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在《培育人文》一書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來界定「通識教育」的方式,極具啟發性:   只有當教育能夠生產出自由公民時,教育才是真正「合於自由的」;這時的公民之所以自由,不是財富或出身,而是因為他們可以說他們的心智是他們自己的。( 納斯邦,2010: 294)   在台灣長期以升學就業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中,這門通識課可能是大多數同學唯一或最後接觸到哲學的機會;畢業進入社會後,人浮於事,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的課題。他們的心智常常受到個人心理、家

庭、社會所牽扯,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實則身陷桎梏而不自知。所以,如果有一門哲學課可以啟發他們的心智,覺知到自身經濟、學習與就業上的不利,它至少具備兩個教學目標:在消極上,希望他們將來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造成家人或社會的負擔;積極上,培養他們成為掌握論證說理能力的健全公民,並有足夠的自由能量追求個人幸福人生!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可以跟年輕學子對話的平台,除了協助他們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並鍛練思索生命困境與議題的思辨力。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因此,筆者試圖以一定程度的哲學知識承

載與文本閱讀量來補充學生們的相關人文素養。隨著數位科技急速發展,愈來愈多的學生沈迷於智慧型手機中的虛擬世界而無法專注閱讀。而紙本閱讀人口大量的流失,整個出版業的寒冬似乎看不到春日光景!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網路資訊快速且多到泛濫的數位時代,如何讓學生能夠專注閱讀本身反而是件值得珍視的教學活動,因為不管高教改革再怎麼翻轉創新,仍需足夠的知識底蘊來支撐,否則整個通識教育將流於形式空洞。   這當然是一條阻力重重之路,要在水泥地上種出花談何容易!炎炎夏日走在滿是柏油和水泥路的校園裡,偶爾還是會在牆角裂縫中看到奮力鑽出的不知名小花!嗯,看著看著,彷彿也看到了一線希望:水泥地上還是有可能長出東西來

的! 薛清江 2018.07.15 於南臺科大 序言   作為科技大學中的通識課程,「哲學與人生」大概是最常開設的哲學課程。其他相關者尚有「人生哲學」、「哲學概論」、「邏輯與思考」等課程。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哲學與人生」作為一種通識課程,在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上仍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就課程名稱表面的字義來看,「哲學與人生」是特別指某個人對「人生」所提出的哲學觀點呢?還是哲學領域中與「人生」有關的討論?如果是前者的話,這門課上起來會變成「人生哲學」;但問題又來了,究竟哪些人的人生哲學值得介紹?又該如何來做取捨?如果是後者的話,在哲學專業的領域中,又很難劃分出一個專屬「人生」的範圍,最後只

好以「哲學概論」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當然可以說,哲學是門與人關係密切的學科,但是這種界定方式又太過於廣泛,無法適切地指出什麼樣的哲學主張特別和人生問題有關。因為哲學固然與人生有關,又不全然具備指導人生的功能。就今日學科分工精細的趨向來看,哲學真的可以指導人生嗎?人生的問題那麼多,每個人所面對的具體環境又是如此地複雜,哲學真的能勝任這項工作嗎?   由於「哲學與人生」在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具有上述的困難,因此,我們認為針對科技大學學生的屬性,有重新定位和設計這個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必要。我們認為,該課程至少須包含下述兩個面向:一、該課程是門專業的「哲學」課程,具有一定的哲學知識承載度;二、它又不

完全是「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式的課程,而是能兼顧科技大學學生屬性的核心通識課程。   科技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高職、專科、二技和四技背景的學生,他們在實作的訓練要求上,與一般來自高中的大學生不太相同。在此種學習背景下,科技大學的學生在人文學科的學習心態上,一直以「營養學分」來看待專業科目之外的通識課程。而這種心態,與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核心教育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   長期以來,在大學教育中通識課程一直被視為專業科目之外的「非專業科目」,這種情況在科技大學中更為嚴重。如果說對學生而言,大學只不過是技能的養成所而已,那麼,他們將所有與職業無關的課目視為「附屬」或「次要」課程的心態就不難理解。為

改變同學們此種心態,必須引導他們認識到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職是之故,本課程的設計至少與通識教育的三個核心精神相關。   首先,本課程對學生這些受教「主體」的重視,和通識教育指向「全人教育」的核心精神遙相呼應。通識教育希望教導出一位具有整全人格的大學生,而非只在意自己專業科目的技術人員。選修「哲學與人生」的學生橫跨不同科系和專業領域,但都不能脫離作為一個「人」的基礎點。作為一個人,除了職業訓練之外,還有許多同樣重要能力需要培養。找到工作賺錢固然是人生中的重大目標,但是要獲得幸福人生光憑賺錢是不夠的,舉凡論證說理、認識核心自我、洞悉政治權力運作、藝術審美與宗教信仰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其次,本課程的設計鎖定科技大學學生,是門專門化的課程,而非休閒或常識性的課程。這點和通識教育強調「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核心精神相通。人文教育為一種自由和解放的教育,能協助同學從習慣和社會文化的制約中解放(liberate)出來。這種培育人性的工作需要教師以一種專業的方式投入。此外,我們在課程設計上,不走一般導論式或常識性的介紹,而是以專題的方式環環相扣,逐漸挖掘出人生問題的深刻層面,並檢視它與哲學的互通之處。於此過程,同學們必須通過許多基本的哲學訓練,諸如論證、邏輯、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等。即使我們無法在短短的一學期課程中一一教授這些專業科目,但至

少在一學期的學習之後,同學們對於這些專業哲學領域中的主要概念,將有一初步且紮實的認識。   最後,就培養學生廣博的視野,本課程的設計亦符合通識教育「跨領域融貫」的核心精神。科技大學中的科系大多數以工商業實用技能科目為主,就算有人文學院,也是以強調「應用」為取向。本課程著力於擴展同學們對於「應用」、「實用」之外許多「非實用性」價值的重視與體認。在人生的問題上,工具性的價值固然值得追求,許多「內在價值」(例如:德行、意志自由、自律、美感)仍有其不容抹滅的價值。此外,個人除了關切自己的利益之外,還必須關切作為一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本課程將同學們的視野從個人帶向社群之中,讓他們見識到個人的利益和群體

的利益間的關連。   我們認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實非易事,而且要引導學生體認到通識教育是與專業教育一樣重要的「核心教育」,更是難上加難。但這不意謂毫無改變的可能。撰寫本書的目的在於結合科技大學學生獨特的屬性和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重新設計「哲學與人生」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我們堅信,「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的出發點,不單純只是哲學基本學科的介紹,而是科技大學學生共同的人生問題。從這裡出發,目的在於拉近哲學和人生問題的距離,讓同學不再覺得哲學是那麼地遙遠。同時,我們採專題的方式,並融入同學們在學校及畢業後最可能面對的人生情境。個人以為,在人生所可能面臨的問題中,哲學這門古老的學問仍能發揮「指點」

人生的功能,並能開拓學生的人生視野。 薛清江 [email protected] 導論:人生、繞路與哲學 (一)生命地圖 不知道現在的你對「人生」有什麼樣的看法?本書名為《哲學與人生》,因此,不妨讓我們先從什麼是「人生」談起!人生百百種,你是屬於那一種?第一種:覺得人生很「苦」,身體小病纏身,學業怎麼讀都不理想。從小到大都在考試,好不容易上了大學,竟然還要為考研究所去補習。至於感情路上嘛,要不是你愛上的人不愛你,就是愛你的人你不愛!第二種:人生很爽,從小到大,遇事逢凶化吉,走路會撿到錢,考試不用讀就考滿分,愛情事業都順心!第三種:人生不苦也不爽,談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反正還過得去就是。

 以上的猜測,純粹是為了討論方便所做的粗略分類。其實一般人會遇到的情形,很少是完全適用前面那三種,而是要視不同情況而定。有的人啣金湯匙出生,一輩子不愁吃穿;有的人天生歹命,一輩子做牛做馬。然而,除非你是一個相當認命的人,而且對命運能逆來順受,要不然或多或少對自己的「人生」有想法!這樣的感受,正是我們討論「哲學與人生」的起點!由於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因此,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提供什麼標準的人生觀或更好的生活方式來取代各位同學現在的生活,而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省人生的問題,好讓同學在面臨人生困境的當下,不致於坐困愁城,而且能殺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血路。 儘管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相同,

然而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還是可以簡單地歸納出人的一生所可能面臨的情境。你或許不同意這樣的劃分,卻無法否定的確有許多人有類似的遭遇,而且這些遭遇有時是無法避免的,譬如:生老病死、愛情中的占有與分手、升學與就業選擇上的兩難等等。在這些人生各個年齡階段的情境中,每做一次抉擇,都有可能將生命導向不同的方向。 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先用圖示如下: 現在的你,年齡座標應該是在十九到二十五之間,至於老師則是過了四十,往體衰力竭的中年危機邁進。由上面的簡圖可以發現,相同年齡的人所面對的人生問題不盡然相同,其中牽涉到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無法一概而論。然而,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省上圖的序列組合,你會發現裡頭有兩個主要的共

同點:

線上美術學習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美學美感的問題,作者張欣頻 這樣論述:

現行的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導向的教育,亦在總綱的三面九向中指出「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及「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此兩要項。倘若,在教學設計與執行上能使用資訊科技與媒體去輔助增進涵化孩子的藝術與美感素養的課程,孩子的文化知識能力是否能提升?美學美感素養是否能被激活喚醒而與時俱增? 近年來,各式各樣豐富的網路學習資源帶起了一股自學風潮,也讓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可以快速援引使用。而在諸多線上美術學習資源中,Google Arts & Culture賦有其優異豐富的圖片清晰縮放而利於觀察之功能、其他互動功能與藝術知識,在線上學習資源中頗負盛名,而在本研究中採納使用。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線上

美術學習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可行性,並規畫出適用的課程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探索學生的學習成效。亦透過教學內容設計過程與學生學習歷程產出研究結果與結論,供教育現場工作者作為教學上的參考。 本研究透過質性資料的呈現與分析後,發現結果如下:一、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提問,且「線上美術學習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 程」展現了線上美術學習資源是學生自主搜尋資料的好的管道。二、「線上美術學習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在援引Google Arts & Culture的輔助教學功能中,學生體驗了仔細觀察作品細節,甚至加以詮釋的學習 歷程。三、學生能透過師、

生、線上美術學習資源三者間的互動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並對 肖像畫的學習能透過一系列融合線上美術資源的課程而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