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esp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王綱領所指導 黃文德的 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2003),提出美孚esp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合作、慈善、賑災、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中外關係、華洋義賑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孚esp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為了解決美孚esp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黃文德 這樣論述:

中國自一八七O年代末期起,興起一股國際合作賑災運動,一般稱之為華洋義賑。在經歷將近半世紀的萌芽後,這股國際合作的力量逐漸形成新的慈善傳統,促成一九二一年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CIFRC,以下中文簡稱華洋義賑會) 的創建。這個中國近代最大的國際慈善團體,融合世界經驗,立足於本土,幫助中國人民,甚至其他國家與社會從事自助、自救。無論是從國際關係,或者是中國社會研究的角度,華洋義賑會創造的國際防災、救災合作,都展現中國與世界交流中特殊的一頁。 過去研究談論華洋義賑會都將注意力放在它推動的農

村信用合作社運動,但那只不過是組織長期推動中國社會防災、賑災體系中的一部份,就經費而言,甚至佔不到全部的百分之五。實際上,要討論華洋義賑會的組織發展內涵,必須追溯華洋傳統如何形成,將它放在國際關係的架構下討論,才能正確理解這個組織的機能與主導發展變遷的核心價值。這個觀念經歷一九O六至辛亥前後三次的救災,國際性的義賑發展成為全國性力量。若與過去單純由外國教會或中國官、仕紳推動的賑濟相較,國際合作賑災的特色在於它擁有來自海外的組織經營概念,科學化、專業化的急難救助,以及中外共同參與。從一九二一至一九三八年間,華洋義賑會有效利用海內外基金從事各類防災工程、農業研究、急賑救災,以及農村合作運動,並且隨

組織力量與政局隨時調整政策,展現非政府組織靈活性與積極性。它的存在,一方面體現了國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觀,具有超越政治對立的可能性,另外則呼應了一九一九年國際聯盟( League of Nations)創立後,倡導透過經濟、社會、醫療的跨國合作關係,降低外交衝突與軍事危機的崇高理想。在一九三O年代中期,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半官方的中國紅十字會逐漸取代華洋義賑會功能以前,後者可以說是在慈善團體中唯一超越官方力量,同時具備執行國際活動能力的非政府組織。 本文除了釐清國際合作與華洋義賑會發展的脈絡,並且進一步探討華洋義賑會龐大的體制是如何在仰賴海外經驗後,依據本土政治與社會環

境條件,進行改造與調整,使它產生功能性與靈活的組織架構。最重要的是,它怎樣以總會為中心,將海內外的資源、技術與知識,透過直屬、依附、競爭關係轉移給分會。在對外活動方面,華洋義賑會交際的對象包括國際上的政府/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本土,它與歷屆政府維持微妙的互動,並且嘗試聯繫其他非政府組織,譬如中國紅十字會以及各大學研究機構,讓組織理念擴大。透過國際合作的氣氛,華洋義賑會的組織調整與發展路線的變遷,其終極目的都是在建構一張防災的大網,成就它立足於本土,作為國際救災機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