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體溫感測器準確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電子體溫計:簡介,歷史現狀,基本構造,測溫原理,常見的溫度感測 ...也說明:電子體溫計由溫度感測器,液晶顯示器,紐扣電池,專用積體電路及其他電子元器件組成。能快速準確地測量人體體溫,與傳統的水銀玻璃體溫計相比,具有讀數方便,測量時間 ...

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所 陳澤民所指導 朱建而的 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火雞生理性狀監測之研究 (2021),提出紅外線體溫感測器準確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火雞、物聯網、環境感測器、可見光影像、紅外線熱像儀、機器學習、樹莓派。

而第二篇論文吳鳳科技大學 消防研究所 紀人豪、吳勝宏所指導 李彬鴻的 緊急應變系統之體溫量測系統變異分析 (2019),提出因為有 緊急應變管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變異係數、體溫量測儀器、訊號偵檢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外線體溫感測器準確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眾多商家使用的自動測溫儀是什麼?了解原理及優勢則補充:相較於額溫槍必須近距離感應才能量測體溫,自動測溫儀可在幾公尺外偵測人體溫度,可 ... 紅外線熱像儀的準確度,基本上為±3℃ 或5%,若想降低誤差率,可選擇具備「人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外線體溫感測器準確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火雞生理性狀監測之研究

為了解決紅外線體溫感測器準確度的問題,作者朱建而 這樣論述:

家禽在台灣一直是相當重要的產業,根據業者指出,火雞的成長過程需要注意的環境參數包含溫濕度、氨氣、二氧化碳都是重點。國外火雞飼養周期約為3.5-4個月,台灣由於市場需求,飼養周期常達5個月以上,因此需要長期投入大量人力於禽舍飼養環境的維持與管理。為改善餵飼現況,本研究將環境感測器包含溫濕度感測器、二氧化碳感測器、氨氣感測器、風速計整合,並配置手機APP遠端監控及警示功能,另更整合可見光相機及紅外線熱像儀整合於單晶片微電腦樹莓派(RaspberryPi)系統中,並將環境感測系統、火雞本體監測系統及體重監測系統設置於雲林北港及嘉義溪口2商業禽舍內。利用WIFI蒐集禽舍之環境感測數值、可見光影像、紅

外線影像及體重資訊並上傳至雲端,以進行即時監控及火雞生長觀察試驗。實驗結果發現,火雞體溫將隨著日齡的增長逐漸上升,在日齡約8周時,火雞的平均體溫約為37±3oC,當飼養日齡到約16周時,平均體溫約38±3oC,此時火雞發生熱緊迫的頻率會來越高。另外,本研究將已收集的可見光影像利用機器學習進行辨識,建立了火雞本體及火雞雞頭兩模型,其中火雞本體辨識的準確度(Precision)為95.5%、火雞雞頭辨識的準確度(Precision)為93.1%,皆達到9成以上,已展現辨識系統的有效性。最後,本研究亦將所收集的體重資訊與業者提供的飼料提供資訊進行比對分析,結果顯示火雞在90日齡前的飼料轉換率較90日

齡後佳,代表飼養越久所需的飼料成本則越來越高。本研究所設置之環境感測系統、影像監測系統及體重系統除可全天候且長期設置於禽舍中,更提供業者所需的即時量化資訊,不只減少飼養業者的人力花費,更提升火雞飼養福利,同步增進家禽業者的經濟獲益。

緊急應變系統之體溫量測系統變異分析

為了解決紅外線體溫感測器準確度的問題,作者李彬鴻 這樣論述:

工業快速進步及人類文明迅速發展,資訊傳遞與交流頻率增加,進而增進人類對於緊急應變管理需求,緊急應變系統中的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的能力相對受到重視。台灣在全球疫情發展史上同樣歷經2002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2015年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及2019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三大重要疾病肆虐,其中更以2019年爆發的COVID-19疫情更為嚴重。2019年爆發的COVID-19使得台灣與世界各國皆進入緊急管制措施與防制境外與境內感染,並在2020年2月份起台灣的消毒用酒精、防疫用口罩及量測體溫儀器列入三大疫情需求量最高項目。本研究詳細針對消防體系

中的緊急應變體系、企業防疫體系、大眾運輸防疫體系、醫療系統防疫體系及居家防疫體系所需使用之體溫量測儀器之水銀溫度計、電子體溫計、耳溫計、額溫計及紅外線熱感計執行變異係數(CV)並瞭解緊急應變體系中能準確量測出發燒患者並進入緊急決策系統的能力。本研究運用問卷分析法及體溫實測法評估50名隨機取樣受測者,分析其相關體溫儀器使用觀念與不確定性系統關聯性。本研究分析與評估,體溫量測儀器可分為接觸式(水銀溫度計、電子體溫計、耳溫計)與非接觸式(額溫計、紅外線熱感計),對應使用單位類別優先度分析為(1)消防體系中的緊急應變體系(非接觸型)、(2)企業防疫體系(非接觸型)、(3)大眾運輸防疫體系(非接觸型)、

(4)醫療系統防疫體系(非接觸型)、(5)居家防疫體系(接觸型)。本研究分析指出,接觸型體溫量測儀(水銀溫度計、電子體溫計、耳溫計)量測體溫準確度於誤差1%但不適用於公眾防疫系統;非接觸型體溫量測儀(額溫計、紅外線熱感計)量測體溫準確度於誤差5%於公眾防疫系統但需要加入誤差修正值以表示正確體表溫度。有鑑於防災應變系統應用,當非接觸型體溫量測儀(額溫計、紅外線熱感計)測定體溫加入修正值超過37.5℃則時需要再增加接觸型體溫量測儀(水銀溫度計、電子體溫計、耳溫計)再次確定是否有發燒現象,以確保可能因為修正誤差、量測距離誤差、環境溫度誤差、量測人員判讀誤差及其他系統誤差導致訊號偵檢理論中的(1)命中

率(+/+)、(2)正棄率(-/-)、(3)失誤率(+/-)及(4)漏失率(-/+)問題增加及犯第一型錯誤(type I error, α)及第二型錯誤(type II error, β)篩選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