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 防水閘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陳永森博士所指導 郭玅足的 極端氣候影響下易淹水地區居民的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以屏東縣佳冬鄉塭子地區為例 (2012),提出簡易 防水閘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八八水災、極端氣候、災害識覺、易淹水地區、塭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簡易 防水閘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極端氣候影響下易淹水地區居民的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以屏東縣佳冬鄉塭子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簡易 防水閘門的問題,作者郭玅足 這樣論述: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的規模與頻率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所引發的環境災害更造成全球各國經濟與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然而,災害的發生並非均質。災害潛勢較高的地區可能具備較豐富的受災經驗,但在超越既往經驗與想像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舊有的思維與調適系統失靈,以致災情嚴重。本文以易淹水地區─屏東縣佳冬鄉塭子地區為例,從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角度,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瞭解塭子居民對於淹水災害的認知、感覺、態度,以及調適行為,並討論在八八水災後,塭子居民的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是否產生改變,以釐清極端氣候對於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影響,分析調適行為的展現與識覺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並非所

有的居民都覺得塭子是個容易淹水的地方,受災經驗為影響其災害識覺建構之主要因素。經歷八八水災後,居民的災害識覺有所增強,防災警覺性亦提高。然而,距離災害時間一久,居民的災害識覺又再度減弱。災害識覺越強者,會展現越積極的調適行為,而調適行為的選擇與決策亦會受到個人經濟條件之限制。此外,由於居民高度依賴政府的防洪工程建設,因此有些居民憂心此心態將降低居民的災害識覺,並影響調適行為之積極度與主動性。雖然政府在災後有很多防救災政策,但居民並不滿意,尤其是對於政府的政策溝通態度以及執行方式,居民多有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