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機激磁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發電機激磁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宏任寫的 實用保護電驛(第五版) 和李宏任的 實用保護電驛(第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全華圖書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 陳遵立所指導 張家豪的 直接併網型勵磁式同步風力發電機組之粒子群演算法最佳化功因修正控制策略 (2020),提出發電機激磁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控制器參數最佳化、粒子群最佳化、同步及功因修正控制策略、風力發電系統、勵磁式同步發電機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 陳遵立所指導 林庭揚的 直接併網型勵磁式同步風力無刷發電機組之併網後風能追蹤優化 (2019),提出因為有 功因修正、風力發電系統、控制參數優化、勵磁式同步無刷發電機、電力系統穩定性、工作點更新、最大功率追蹤的重點而找出了 發電機激磁系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發電機激磁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保護電驛(第五版)

為了解決發電機激磁系統的問題,作者李宏任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以其在美國業界多年的經驗,結合理論與實務撰寫此書。   本書內容包含三大主題,第一章至第七章為電驛基礎知識,第八章至第十四章介紹變壓器、馬達、發電機、母線、輸電線路等設備的電驛保護,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一章討論電驛保護上的各項重要及特殊問題。本書適合電力系統及電驛應用工程人員使用。 本書特色   1.本書內容從電驛應用技術基本入門、電力設備介紹到特殊問題的探討,一應俱全,祈使讀者能全盤了解電力設備之電驛保護。   2.作者以自身經驗結合理論與實務撰寫,內容深入淺出,已達學習之成效。   3.各章之「特項討論」與「範例說明」兩部分,強調對讀者之重要性,使讀者迅速

掌握重點。

直接併網型勵磁式同步風力發電機組之粒子群演算法最佳化功因修正控制策略

為了解決發電機激磁系統的問題,作者張家豪 這樣論述:

本論文採用之直接併網型勵磁式同步風力發電機組,是將傳動軸以同軸方式連接風機、發電機與伺服馬達,利用控制風機的轉矩來模擬實際風能之變化,並透過精準地控制伺服馬達使發電機的輸出可以直接併入電網。本系統透過控制勵磁場與伺服馬達,調整發電機輸出之電壓、頻率與相位,並且已能達到台灣電力公司對於併入電網的各項規範,不論是併網前還是併網後,皆能透過對伺服馬達的精準控制達到有效率地將風能轉換成電能的目標。在運轉過程中,伺服馬達在最大功率追蹤控制策略下能使自身消耗功率盡量為零,因為同軸連接著發電機與風機,這代表著可以將風能盡可能地轉換成電能,併網後也能透過同步及功因修正控制策略達到有效率地將發電機的輸出直接併

入電網。本論文將說明如何利用粒子群演算法最佳化同步及功因修正控制策略,透過嚴格地資料蒐集與分析找出最適當的PID控制器參數,不僅可以大幅的減少人工調適的時間,還能減少因參數調適不當對系統產生不良影響的可能性。粒子群最佳化是基於對動物社會的觀察,發現群體社會中資訊共享的能力提供著一個演化優勢,並以此作為開發演算法的基礎,屬於元啟發式演算法(metaheuristic)的其中一種,可以在全域搜索與區域搜索中取得權衡,找到最佳解的同時避免全域搜索無法找到收斂解的窘境。

實用保護電驛(第四版)

為了解決發電機激磁系統的問題,作者李宏任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以其在美國業界多年的經驗,結合理論與實務撰寫此書。   本書內容包含三大主題,第一章至第七章為電驛基礎知識,第八章至第十四章介紹變壓器、馬達、發電機、母線、輸電線路等設備的電驛保護,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一章討論電驛保護上的各項重要及特殊問題。本書適合電力系統及電驛應用工程人員使用。 本書特色   1.本書內容從電驛應用技術基本入門、電力設備介紹到特殊問題的探討,一應俱全,祈使讀者能全盤了解電力設備之電驛保護。   2.作者以自身經驗結合理論與實務撰寫,內容深入淺出,已達學習之成效。   3.各章之「特項討論」與「範例說明」兩部分,強調對讀者之重要性,使讀者迅速掌握重點。

第一章 緒言及一般基本知識 1-1 1.1 緒言 1-2 1.2保護電驛在應用上的術語 1-2 1.3保護電驛的分類 1-4 1.4保護電驛系統及其設計 1-8 1.5保護電驛系統設計所需的基本資料 1-16 1.6常用的保護電驛功能代號 1-17 1.7歐美所用符號的比較 1-19 第二章 電驛應用上的基本工具(一)相量相序及極性 2-1 2.1緒言 2-2 2.2相量(phasors) 2-2 2.3相序(phase rotation or phase sequence) 2-6 2.4極性 2-8 2.5範例說明 2-10 第三章 電驛應用上的基本工具(二)對稱座標法

3-1 3.1淺介對稱座標法(symmetrical components) 3-2 3.2使用對稱座標法時應注意事項 3-5 3.3相序阻抗與相序網路 3-7 3.4標么值(per unit value) 3-15 3.5常用公式(參閱本章附錄) 3-17 3.6網路簡化(network reduction) 3-17 3.7單電源系統故障電流電壓計算 3-18 3.8多電源系統故障電流電壓計算 3-22 3.9電驛應用所需故障資料3-25 3.10特項討論 3-25 3.11範例說明 3-30 第四章 保護電驛用比壓器與比流器 4-1 4.1緒言 4-2 4.2比壓器 4-2 4.3耦

合電容比壓器 4-4 4.4比流器 4-8 4.5特項討論 4-13 野?11-20 4.6範例說明 4-33 第五章 保護電驛的基本組件 5-1 5.1緒言 5-2 5.2保護電驛的基本組件(機電組件) 5-2 5.3電驛的基本組件(相序網路) 5-10 5.4保護電驛的基本組件(數字型微處理機電驛構架) 5-15 5.5數字型微處理機電驛的數據處理 5-16 5.6數字型微處理機電驛的計算程式 5-25 5.7特項討論 5-31 5.8範例說明 5-39 第六章 保護系統及其電驛 6-1 6.1緒言 6-2 6.2過電流保護及其有關電驛 6-2 6.3方向性過電流保護及基有關電驛 6-

11 6.4測距保護及有關電驛 6-12 6.5差動保護及有關電驛 6-22 6.6跳脫回路及補助電驛 6-25 6.7特項討論 6-26 6.8範例說明 6-28 第七章 電力系統接地及其保護方式 7-1 7.1緒言 7-2 7.2不接地系統 7-2 7.3高電抗接地系統(high reactance grounding) 7-8 7.4諧振接地系統(resonant grounding) 7-9 7.5低阻抗接地系統(low impedance grounding) 7-10 7.6高電隆接地系統(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7-11 7.7直接接地系統(sol

id grounding) 7-12 7.8特項討論 7-13 7.9範例說明 7-14 第八章 發電機保護 8-1 8.1緒言 8-2 8.2發電機與系統的連結方式 8-3 8.3發電機繞組相間短路故障的保護 8-5 8.4發電機繞組接地故障的保護 8-10 8.5發電機組的後衛保護 8-15 8.6電機的失磁及其保護 8-19 8.7發電機激磁系統接地保護 8-24 8.8發電機組較常見的異常運轉及其對策 8-25 8.9特項討論 8-30 8.10範例說明 8-39 第九章 變壓器保護 9-1 9.1緒言 9-2 9.2變壓器的過電流保護 9-2 9.3變壓器的差動保護 9-2 9.

4激磁湧流現象 9-10 9.5常用的變壓器差動電驛 9-14 9.6變壓器差動電驛保護系統的一般準則 9-26 9.7變壓器差動保護校核範例 9-31 9-8△側有零相電流電源的差動保護 9-40 9-9單元制發電機變壓器組的差動保護 9-41 9.10工業地區變壓器的保護 9-43 9.11突壓保護 9-47 9.12特項討論 9-41 9.13範例說明 9-58 第十章 母線保護 10-1 10.1緒言 10-2 10.2母線保護的設計 10-2 10.3使用線性耦合器的母線差動保護 10-6 10.4使用多抑制元件可變比率差動保護10-6 10.5使用普通過流電驛的母線差動保護的優劣

點 10-8 10.6高阻抗電驛母線差動保護 10-13 10.7雙排母線單斷路器附連結斷路器的母線保護 10-17 10.8母線差動區內接有變壓器的保護 10-18 10.9特項討論 10-19 10.10範例說明 10-22 第十一章 一般線路保護 11-1 11.1緒言 11-2 11.2非方向性過電流保護 11-3 11.3方向性過電流保護11-13 11.4過電流電驛的選擇 11-18 11.5測距電驛的應用 11-19 11.6固態型測距電驛 11-28 11.7單相接地測距電驛 11-33 11.8單相跳脫保護系統 11-39 11.9特項討論 11-47 11.10範例說明

11-49 第十二章 載波保護電驛系統 12-1 12.1緒言 12-2 12.2載波電驛系統的分類 12-3 12.3方向比較閉鎖式載波電驛系統 12-4 12.4方向比較超範圍允許式載波電驛系統 12-6 12.5方向比較超解鎖式載波電驛系統 12-8 12.6方向比較欠範圍允許式載波電驛系統 12-11 12.7直接載波傳訊跳脫方式 12-11 12.8方向比較超範圍式載波保護電驛系統要點 12-11 12.9相位比較式載波電驛系統 12-21 12.10特項討論 12-22 12.11範例說明 12-26 第十三章 短線路保護─副線電驛系統 13-1 13.1緒言 13-2 13.

2傳統式的金屬副線電驛系統 13-2 13.3金屬副線式電驛系統的基本原理 13-3 13.4金屬副線式電驛在應用上的問題 13-5 13.5近代化的光纖副線電驛系統 13.7 13.6金屬副線的保護 13-8 13.7特項討論 13-10 13.8範例說明 13-16 第十四章 超高壓及長線保護 14-1 14.1緒言 14-2 14.2特超高壓線路電驛應用問題 14-2 14.3串聯補償線路 14-5 14.4串聯補償線路測距電驛的應用 14-9 14.5超高壓長線的保護系統 14-10 14.6相位比較式載波電驛系統 14-11 14.7 MSPC分相電流比較載波電驛系統14-15 1

4.8進行波方向性電驛 14-23 14.9電荷比較電驛系統(本節內容取材自RFL公司論文) 14-23 14.10分相操作單相跳及選相跳脫 14-24 第十五章 後衛與斷路器失靈保護 15-1 15.1緒言 15-2 15.2遠鄰後衛保護與本區後衛保護 15-3 15.3本區後衛保護與斷路器失靈保護 15-4 15.4斷路器失靈保護 15-5 15.5斷路器失靈保護的應用 15-7 15.6傳統式的斷路器失靈保護方式 15-9 15.7改良式斷路失靈保護方式 15-10 15.8特項討論 15-11 15.9範例說明 15-14 第十六章 載波與訊道 16-1 16.1緒言16-2 16

.2載波訊道 16-2 附錄(1)光纖訊道的特性及其應用 16-6 第十七章 系統穩定及失步保護 17-1 17.1緒言 17-2 17.2靜態穩定(steaty-state stability) 17-2 17.3暫態穩定(transient stability) 17-3 17.4系統擺動期間電驛所感受的電氣量 17-5 17.5擺動阻抗與測距電驛的關係 17-6 17.6偵測系統擺動的方法 17-8 17.7失步保護設計的原則 17-11 17.8幾種常用的失步保護系統 17-12 17.9物項討論 17-18 17.10特項討論 17-21 第十八章 自動復閉與同步 18-1 18

.1緒言 18-2 18.2選用自動復閉系統須要考慮的問題 18-2 18.3使用快速復閉系統要考慮的問題 18-7 18.4同步檢驗電驛 18-7 18.5自動復閉電驛 18-9 18.6特項討論 18-13 18-7範例說明 18-17 第十九章 電動機保護 19-1 19.1緒言 19-2 19.2感應馬達的過熱容量曲線 19-2 19.3感應馬達的過負載保護 19-2 19.4感應馬達的鎖軸保護 19-5 19.5感應馬達的相間短路故障的保護19-6 19.6感應馬達接地故障的保護 19-7 19.7感應馬達低電壓、非全相及逆相運轉的保護 19-9 19.8範例說明 19-11 第

廿章 暫態電涌 20-1 20.1緒言 20-2 20.2靜電感應電壓 20-2 20.3電磁感應電壓20-3 20.4暫態電壓的分類20-4 20.5起源於高壓系統的暫態現象20-4 20.6起源於低壓系統的暫態現象20-5 20.7抑制暫態電壓的對策20-7 第廿一章 電驛應用技術的演進及走向 21-1 21.1緒言 21-2 21.2電驛設計技術的演進及其影響 21-2 21.3電力系統資訊通道及其設計的新觀念 21-6 21.4個人電腦與電驛檢測 21-11 21.5個人電腦與電驛應用 21-15 附錄(1)西屋及ABB電驛百年來重要演進里程 21-16

直接併網型勵磁式同步風力無刷發電機組之併網後風能追蹤優化

為了解決發電機激磁系統的問題,作者林庭揚 這樣論述:

本論文所採用之直接併網型風力發電系統,以三相勵磁式同步無刷發電機為中心同軸連接一穩速伺服馬達,並使用一風機馬達以力矩模式模擬風能輸入與變動,轉速控制以及系統的各項控制策略則由穩速伺服馬達實現並達到直接併網的目的。 本系統之穩速伺服馬達採用位置模式,在達到工作點轉速時精準控制系統轉速使發電機輸出之頻率、相位得以與市電同步並能夠直接併網,並且在併網後持續修正功因使系統能有效率地將電能輸入至市電當中。在運轉過程中,穩速伺服馬達在最大功率追蹤策略下幾乎不出功,盡可能最大限度將風能轉換為電能,並且在併網後藉由電力系統穩定性控制策略穩定發電機的輸出與縮短功因修正響應時間。 本論文利用感測電路抓取市電

頻率並換算得到工作點所需之TBPRD數值,使得系統能以更貼近市電頻率的轉速作為工作點,有利於後續同步以及併網,且在日後需要更換核心電路板時可以不需重新測定系統頻率。 在併網後,由於功因修正與最大功率追蹤兩策略皆會影響勵磁場強度,因此針對兩策略的參數做優化,測定一平衡點使其能在保有高功因的同時讓系統對風能變動的響應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