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水谷淳寫的 超實用.科學用語圖鑑:物理、電、化學、生物、地科、宇宙6大領域讓你一次搞懂136個基礎科學名詞 和施敏,李義明,伍國珏的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第四版(上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發光二極體順向偏壓的操作也說明:單元2-8-1-4. 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LED):. 2-8-1-4 發光二極體說明發光二極體的特性相關知識. 2. 結構. 外觀. 符號. 工作原理. 發光二極體材料種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有方文化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冷凍空調與能源系碩士班 許智能所指導 蒲里亞的 基於網路化監控系統於發光二極體之功率控制及其數據化分析的時間序列設計模式 (2021),提出發光二極體 電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控制系統、物聯網、發光二極體、即時控制與監測、時間序列資料數據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電子物理學系光電暨固態電子研究所 高柏青所指導 沈秉訓的 鐵金屬種子層對WO3/Cu/WO3透明導電薄膜之影響及其在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 (2021),提出因為有 三層式電極(DMD結構)、熱蒸鍍、銅、三氧化鎢的重點而找出了 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解答。

最後網站6.發光二極體(LED)特性及電路應用 - 趣關注則補充:注:發光二極體的燈光是線性的,實際上幾十微安的電流就可以點亮LED, ... 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LED,是一種將電訊號轉化為光訊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發光二極體 電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實用.科學用語圖鑑:物理、電、化學、生物、地科、宇宙6大領域讓你一次搞懂136個基礎科學名詞

為了解決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問題,作者水谷淳 這樣論述:

科學素養第一步 從AI時代的科技用語,到生命誕生的機制── 深入淺出,解開生活在現代所必須理解的重要科學用語      你是不是常覺得「科學新聞很難懂」,或是「那些科學家所說的話我都聽不太懂」。會有這種感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科學語言與那些專有名詞的意思。     本書就是為了打破大家對於科學那種霧裡看花的感覺而誕生的。書中從【物理、電學、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宇宙】六大領域中,精選136個基本科學詞語,以有趣生動的圖文方式,解釋這些科學用語的大略意義、容易令人誤解的理由,以及與日常生活間的關係。     不管你是曾經學過理化科學但已經忘記的成年人,或是正在學習苦讀的學生,這本書讓你

從此對於科學不再感到害怕,也讓我們生活周遭的科學用語變得淺顯易懂,不再一知半解。     【6大領域】   物理Physics   運動/力、場/能量/功/向量/慣性、離心力/光譜/重力/熵/核分裂、核融合……     電Electricity   電荷、電場/磁/半導體、電晶體/超導/雷射/LED/人工智慧/量子電腦……     化學Chemistry   元素、同位素/化合物/週期表/固體、液體、氣體/卡路里/酸、鹼、中和/奈米碳管……     生物Biology   細胞/光合作用、葉綠體/基因體、基因/DNA、RNA/基因操作、基因體編輯/免疫、疫苗、過敏……     地科Geogra

phy   低氣壓、高氣壓/鋒面/颱風/火山、地震/震度、地震規模/頁岩氣、頁岩油、甲烷水合物……     宇宙Cosmology   光年、天文單位、秒差距/彗星/星系/黑洞/大霹靂、宇宙暴脹/重力波/暗物質、暗能量……   本書特色     ★一個跨頁解釋一個或一組相關科學用語,沒有艱澀的觀念,而是用比喻的方式帶你輕鬆進入   ★6大領域,涵蓋報章雜誌常出現和討論的科學用語,你想從哪個領域開始閱讀都可以   ★插畫搭配文字,更容易理解,留下具體印象   ★六個科學專欄,探討科學的本質,以及如何看待科學,避免被騙或誤用   審閱&推薦     書中以淺顯文字解釋一些常見的科學名詞,加

上插圖輔助,讓讀者能快速吸收了解。──屋頂上的天文學家主理人 李昫岱     即使短篇幅仍能利用易懂的圖片及親人的文字傳達清楚的物理概念,推薦給在學或是想一探科普新聞用語的你。──物理教學YouTuber吳旭明 × 蔡佳玲     要了解核心理論、貫通基本概念,第一步就是先清楚了解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與這些專有名詞間的關係。──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蔡任圃     《超實用.科學用語圖鑑》像是實體版的簡要科學維基,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說明科學專有名詞,而且在學科主題間加上了科學方法的內容,是兼具科學知識和方法的科普書。──十二年國教自然領綱委員 鄭志鵬(小P老師)     (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基於網路化監控系統於發光二極體之功率控制及其數據化分析的時間序列設計模式

為了解決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問題,作者蒲里亞 這樣論述:

發光二極體(LEDs)的技術品是有節能效益、照度優、效能優、長壽命優,而被認為是許多光源應用中最佳來源之照明。然而影響LEDs的最大問題所在就是其壽命週期,包括LEDs的光效能下降或突然失效,而不穩定的正向電壓、不足的限制電流和高溫會導致LEDs光衰退的發生。所以能夠即時監控LEDs參數物理變化,以及在特定條件之下控制LEDs的功率及是減少光衰退的方法之一。本論文研究是基於應用Web的網路便利性方式來構建時間序列之參數監控化系統和一個LEDs電源控制系統,以樹莓派(Raspberry Pi)和ESP32作為系統的主要設備。為了讓系統介面給使用者方便來應用,建構兩個用戶界面(UI),以及參數數

據存取方式和方便管理時間序列之資料庫數據,作為測量物理變化和執行動作由ESP32和ESP8266處理,並將傳輸和執行設備鏈結到系統,而蒐集數據與存取並藉由無線網路鏈結傳遞到Raspberry Pi,以完成更好的移動性與遠程使用MQTT發布/訂閱消息連接協議。因有Web的網路應用程序於即時監測和控制,任何設備可透過Web網路瀏覽器查詢。監控UI使用TIG (Telegraf, InfluxDB, and Grafana)堆疊技術,這是一個平臺的字體縮寫,對時間序列之參數與資料庫數據進行擷取、儲存、繪圖和警示。另外對電源控制UI是基於Web網路之應用方式來做使用HTML語言與Javascript構

建之程式,透過改變LEDs功率進行測試與實驗調整。實驗發現LEDs的驅動器能夠對LEDs使用者提供從0 V到22 V的電壓範圍設定和0 mA 到2,000 mA的電流範圍設定。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第四版(上冊)

為了解決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問題,作者施敏,李義明,伍國珏 這樣論述:

最新、最詳細、最完整的半導體元件參考書籍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這本經典著作,一直為主修應用物理、電機與電子工程,以及材料科學的大學研究生主要教科書之一。由於本書包括許多在材料參數及元件物理上的有用資訊,因此也適合研究與發展半導體元件的工程師及科學家們當作主要參考資料。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三版在2007 年出版後(中譯本上、下冊分別在2008 年及2009 年發行),已有超過1,000,000 篇與半導體元件的相關論文被發表,並且在元件概念及性能上有許多突破,顯

然需要推出更新版以繼續達到本書的功能。在第四版,有超過50% 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並將這些材料資訊全部重新整理。     全書共有「半導體物理」、「元件建構區塊」、「電晶體」、「負電阻與功率元件」與「光子元件與感測器」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半導體物理」包括第一章,總覽半導體的基本特性,作為理解以及計算元件特性的基礎;第二部分「元件建構區塊」包含第二章到第四章,論述基本的元件建構區段,這些基本的區段可以構成所有的半導體元件;第三部分「電晶體」以第五章到第八章來討論電晶體家族;第四部分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探討「負電阻與功率元件」;第五部分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介紹「光子元件與感測器」。(中文版上冊

收錄一至七章、下冊收錄八至十四章,下冊預定於2022年12月出版)   第四版特色     1.超過50%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完整呈現和修訂最新發展元件的觀念、性能和應用。     2.保留了基本的元件物理,加上許多當代感興趣的元件,例如負電容、穿隧場效電晶體、多層單元與三維的快閃記憶體、氮化鎵調變摻雜場效電晶體、中間能帶太陽能電池、發射極關閉晶閘管、晶格—溫度方程式等。     3.提供實務範例、表格、圖形和插圖,幫助整合主題的發展,每章附有大量問題集,可作為課堂教學範例。     4.每章皆有關鍵性的論文作為參考,以提供進一步的閱讀。

鐵金屬種子層對WO3/Cu/WO3透明導電薄膜之影響及其在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

為了解決發光二極體 電流的問題,作者沈秉訓 這樣論述:

在本論文研究中,探討Fe種子層對WO3/Cu/WO3 (WCW)透明導電薄膜在電性、光學以及結構等性質的影響。Fe種子層以及WCW多層薄膜在玻璃基板上以熱蒸鍍方法製備。WCW薄膜的導電性與光穿透性會隨著Fe種子層引入於WO3/Cu介面而明顯增加。相較無種子層的WCW薄膜(平均光穿透率61.87 %與片電阻22.98 ohm/sq),具Fe無種子層的MAM薄膜樣本具有較低的片電阻(7.80 ohm/sq)與較高的平均光穿透率(73.93 %),兩薄膜品質因數分別計算為3.71×10-4 ohm-1與6.32×10-3 ohm-1。由於WO3薄膜表面的金屬Cu連續性分佈程度和Cu薄膜厚度與WO3

表面性質相依,因此WO3表面性質對於WCW多層結構薄膜的導電性與光穿透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子。當厚度1 nm的Fe種子層引入後,沈積在WO3表面的Cu薄膜的連續性分佈所需之門檻厚度可由原本的15 nm明顯地降低至12 nm。由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量測結果發現,在引入Fe種子層WO3基底層上沈積12 nm之Cu薄膜表面會呈現較佳的表面覆蓋性(孔洞率 =22.69% vs. 7.91%)與平整性(Rrms = 1.92 nm vs. 0.56 nm)。經由接觸角的量測結果可知,Cu金屬薄膜的表面形貌改變可歸因於WO3薄膜與Cu薄膜間的良好接觸與附著性所致。經由X光繞射的量測結果可知,因具

較高表面能的Fe種子層提供了有利於Cu沉積的成核表面,引入後可有效抑制Cu原子的團聚並導致Cu薄膜的晶粒較小(14.06 nm vs. 10.45 nm)。因此,相較無Fe種子層的WO3表面,Cu薄膜沉積於具Fe種子層的WO3表面會較平滑且具有較低的門檻厚度(15 nm vs. 12 nm )。當使用WCW多層結構薄膜作為反式穿透型有機發光二極體(結構:ITO/Alq3:Na2CO3/Alq3/BCP/NPB/陽極)的陽極材料時,相較無Fe種子層之陽極(WO3(20 nm)/Cu(15 nm)/WO3(20 nm))之元件(Vturn-on = 5 V、Ltotal = 1927 cd/m2、

ηc= 0.64 cd/A、ηp = 0.50 lm/W),具Fe種子層之陽極(WO3(20 nm)/Fe(1 nm)/Cu(12 nm)/WO3(20 nm))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具有較佳電激發光特性,其中包含:較低的驅動電壓(4.5 V)、較高的輝度(2250 cd/m2)、電流效率(0.72 cd/ A)以及功率效率(0.59 l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