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纖維素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甲基纖維素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東風等(主編)寫的 有機化學(第二版) 和邢其毅等的 基礎有機化學:下冊(第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羧甲基纖維素鈉與蘋果酸界面活性劑之合成與染色性應用也說明:本研究以羧甲基纖維素鈉與蘋果酸為原料,反應合成出CMC-MA的陰離子界面活性劑,透過FT-IR的檢測判定合成反應中官能基是否成功接枝,接著再進一步測試一系列的基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和北京大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楊茱芳所指導 洪誼庭的 電透析回收2,5-呋喃二甲酸之操作參數優化 (2021),提出甲基纖維素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2,5-呋喃二甲酸、雙極膜電透析、雙極膜電透析模組配置、回收。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陳敏弘、林峯輝所指導 姚駿晟的 使用聚丙烯酸和羧甲基纖維素交聯之水凝膠用於預防硬膜外纖維化。 (2021),提出因為有 脊隨手術、硬膜外纖維化、凝膠、羧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抗沾黏、背痛的重點而找出了 甲基纖維素用途的解答。

最後網站羧甲基纖維素測定(HPLC) - EUROLAB - Laboratuvar則補充:在非食品用途中,產生鉀,鈣,銨和其他鹽。 羧甲基纖維素鈉是白色粉末,具有纖維狀外觀。 易溶於熱水和冷水。 在天然狀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甲基纖維素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機化學(第二版)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用途的問題,作者李東風等(主編) 這樣論述:

有機化學是為普通工科高等院校編寫的有機化學教科書。本書是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與化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編寫的。本教材按官能團體系講授各類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和合成方法。全部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及烴類,包括化學鍵理論、立體化學基礎、化合物命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表征、烷烴、環烷烴、不飽和烴、芳香烴;第二部分為烴的衍生物,包括鹵代烴,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第三部分為專論,包括雜環化合物、天然有機物(糖,氨基酸、蛋白質、核酸)、周環反應、有機合成等選學部分。該教材主要針對學時數在60~100的普通工科高等院校的教學需要,供化工、生物工

程、材料、食品、環境、高分子、制藥等專業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作為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或學習參考書。 第1章 緒論(1)1.1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合物概述(1)1.1.1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的概念(1)1.1.2有機化學的發展史(1)1.1.3有機化合物的特點(2)1.2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理論(3)1.2.1原子軌道(3)1.2.2價鍵理論(4)1.2.3分子軌道理論(7)1.2.4共價鍵的參數(9)1.2.5共價鍵的均裂和異裂(10)1.3有機化學中的酸和鹼(11)1.3.1布朗斯特酸鹼質子理論(11)1.3.2路易斯酸鹼電子理論(12)1.4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2)1.4.1按

碳骨架分類(12)1.4.2按官能團分類(13)1.4.3同分異構(14)1.5有機化學的現狀與展望(16)1.6如何學好有機化學(17)第2章 飽和烴(18)2.1有機化合物的命名(18)2.1.1普通命名法名稱和俗名(18)2.1.2衍生物命名法(20)2.1.3系統命名法(20)2.2烷烴(27)2.2.1烷烴的結構(27)2.2.2烷烴的構象(28)2.2.3烷烴的物理性質(30)2.2.4烷烴的化學性質(32)2.3環烷烴(37)2.3.1環烷烴的結構(38)2.3.2環烷烴的性質(41)2.4烷烴和環烷烴的主要來源和用途(43)2.4.1烷烴的主要來源(43)2.4.2環烷烴的主要

來源(43)2.4.3烷烴和環烷烴的用途(44)習題(45)第3章 不飽和烴(46)3.1烯烴(46)3.1.1烯烴的命名(46)3.1.2烯烴的結構(48)3.1.3烯烴的物理性質(49)3.1.4烯烴的化學性質(50)3.1.5烯烴的制法(62)3.2炔烴(63)3.2.1炔烴的命名(63)3.2.2炔烴的結構(63)3.2.3炔烴的物理性質(64)3.2.4炔烴的化學性質(65)3.2.5炔烴的制法(68)3.3二烯烴(69)3.3.1二烯烴的分類及命名(69)3.3.2共軛體系及共軛效應(70)3.3.3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72)3.3.4萜類化合物(75)習題(79)第4章 旋光異

構(82)4.1旋光異構的基本概念(82)4.1.1偏光與旋光性(82)4.1.2旋光儀與比旋光度(84)4.2手性和對稱性(85)4.2.1手性與旋光性的關系(85)4.2.2對映體和外消旋體(86)4.2.3對稱因素(87)4.3手性碳原子的構型表示式與標記(88)4.3.1構型的表示式(89)4.3.2費歇爾投影式與分子構型(89)4.3.3構型與旋光方向的標記(90)4.3.4含有多個手性碳原子的光學異構現象(92)4.3.5含手性軸及手性面的化合物的對映異構(94)4.3.6碳環化合物的對映異構(96)4.3.7以非碳原子為手性中心的光學活性化合物(96)4.3.8外消旋體的拆分(9

6)4.3.9不對稱合成(97)習題(98)第5章 有機化合物的波譜分析(101)5.1概述(101)5.2紅外光譜(102)5.2.1分子振動、分子結構與紅外光譜(102)5.2.2脂肪族烴的紅外光譜(104)5.2.3芳香族烴的紅外光譜(106)5.2.4醇、醚的紅外光譜(107)5.2.5胺的紅外光譜(108)5.3核磁共振譜(108)5.3.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08)5.3.213C—NMR譜(113)5.4質譜(115)5.4.1質譜的基本原理(115)5.4.2質譜儀和質譜圖(116)5.4.3質譜圖的解析(116)習題(118)第6章 芳香烴(121)6.1單環芳烴及其衍生物的

命名(122)6.2苯分子的結構(122)6.2.1苯分子的凱庫勒結構及分子軌道(123)6.2.2苯環的穩定性(126)6.3芳香烴的物理性質(127)6.3.1芳香烴的宏觀物理性質(127)6.3.2芳香烴的波譜性質(128)6.4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130)6.4.1苯環上的親電取代反應(130)6.4.2單環芳烴的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138)6.4.3芳烴側鏈上的反應(139)6.4.4苯環上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律(142)6.5稠環芳烴(148)6.5.1萘(148)6.5.2其他稠環芳烴(150)6.6休克爾規則及非苯芳烴(152)6.6.1休克爾規則(152)6.6.2非苯芳烴(

152)6.7芳烴的來源、制法與應用(153)習題(155)第7章 鹵代烴(159)7.1鹵代烴的命名(159)7.1.1鹵代烴的習慣命名法(159)7.1.2鹵代烴的系統命名法(159)7.2鹵代烴的物理性質(160)7.3鹵代烴的化學性質(162)7.3.1親核取代反應(163)7.3.2消除反應(165)7.3.3與活潑金屬反應(166)7.4親核取代反應歷程及影響因素(169)7.4.1雙分子親核取代(SN2)反應(169)7.4.2單分子親核取代(SN1)反應(170)7.4.3影響親核取代反應的因素(172)7.5消除反應歷程及影響因素(175)7.5.1雙分子消除(E2)反應(1

76)7.5.2單分子消除(E1)反應(177)7.5.3影響消除反應的因素(178)7.6不飽和鹵代烴和鹵代芳烴(181)7.6.1分類(181)7.6.2不飽和鹵代烴的化學活性(182)7.6.3不飽和鹵代烴的結構對化學活性的影響(182)7.7鹵代烴的制備(185)7.8重要的鹵代烴(187)7.8.1一鹵代烷(187)7.8.2多鹵代烷(188)7.8.3有機氟化物(189)7.8.4其他重要的鹵代烴(190)習題(192)第8章 醇、酚、醚(195)8.1醇(195)8.1.1醇的分類與命名(195)8.1.2醇的分類(196)8.1.3醇的結構(197)8.1.4醇的物理性質(19

8)8.1.5醇的化學性質(201)8.1.6多元醇(207)8.1.7醇的制法(208)8.1.8重要的醇(211)8.2酚(212)8.2.1酚的命名和分類(212)8.2.2酚的結構(213)8.2.3酚的物理性質(214)8.2.4酚的化學性質(215)8.2.5酚的制法(224)8.2.6重要的酚(226)8.3醚(228)8.3.1醚的分類、構造異構和命名(228)8.3.2醚的結構(229)8.3.3醚的物理性質(229)8.3.4醚的化學性質(231)8.3.5醚的制法(234)8.3.6重要的醚(236)8.4環醚(237)8.4.1酸催化下的開環反應(237)8.4.2鹼催

化下的開環反應(238)8.4.3開環反應的立體化學(239)8.4.4環氧化合物的制備(240)8.5冠醚(241)8.5.1冠醚概述(241)8.5.2冠醚的命名和合成(242)8.5.3冠醚的性質(243)8.6硫醇(244)8.6.1硫醇的化學性質(244)8.6.2硫醇的制備(245)9.7硫醚(245)8.7.1硫醚的化學性質(246)8.7.2硫醚的制備(246)習題(247)第9章 醛、酮、醌(250)9.1醛、酮的結構和命名(250)9.2醛、酮的物理性質(251)9.3醛、酮的化學性質(253)9.3.1醛、酮的加成反應(253)9.3.2α—氫原子的反應(259)9.3.

3醛、酮的氧化和還原(265)9.4醛、酮的制備(269)9.5α,β—不飽和醛、酮及取代醛、酮(272)9.5.1α、β—不飽和醛、酮(272)9.5.2取代醛、酮——羥基醛、酮(275)9.6醌類化合物簡介(278)9.6.1醌類化合物的結構和命名(278)9.6.2醌類化合物的性質(278)習題(283)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288)10.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類和命名(288)10.2羧酸的結構與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289)10.3羧酸的化學性質(293)10.4取代羧酸(301)10.4.1羥基酸(301)10.4.2羰基酸(303)10.5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303)10

.6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308)10.6.1乙酰乙酸乙酯(308)10.6.2丙二酸二乙酯(313)10.7其他活潑亞甲基化合物的反應(316)10.8重要的羧酸及羧酸衍生物(317)10.8.1重要的羧酸類化合物(317)10.8.2其他重要羧酸衍生物(320)習題(322)第11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324)11.1硝基化合物(324)11.1.1硝基化合物的結構與物理性質(324)13.1.2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326)11.2胺(330)11.2.1胺的分類和命名(330)11.2.2胺的結構(332)11.2.3胺的物理性質(333)11.2.4胺的化學性質(335)11.2

.5烯胺(341)11.2.6季銨鹽和季銨鹼(342)11.2.7胺的制法(343)11.3重氮及偶氮化合物(345)11.3.1重氮鹽的制備及結構(346)11.3.2重氮鹽的化學性質及其應用(346)11.3.3重要的重氮和偶氮化合物(350)11.4腈、異腈和異氰酸酯(356)11.4.1腈(356)11.4.2異腈和異氰酸酯(357)習題(359)第12章 雜環化合物(363)12.1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363)12.2單雜環化合物的結構與芳香性(365)12.2.1五元單雜環化合物(365)12.2.2六元單雜環化合物(366)12.3五元雜環化合物(366)12.3.1五元雜環

化合物的化學性質(367)12.3.2重要的五元雜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369)12.4六元雜環化合物(371)12.4.1吡啶(371)12.4.2喹啉和異喹啉(374)12.4.3嘧啶和嘌呤(375)12.5生物鹼(377)12.5.1生物鹼概述(377)12.5.2生物鹼的通性(379)12.5.3重要的生物鹼(379)習題(381)第13章 糖類化合物(384)13.1糖類化合物概述(384)13.2單糖的結構(385)13.2.1葡萄糖的結構(386)13.2.2果糖的結構(391)13.3單糖的化學性質(392)13.3.1氧化反應(392)13.3.2還原反應(394)13.3.3

成脎反應(395)13.3.4成苷反應(395)13.3.5成醚、成酯反應(396)15.3.6遞升與遞降反應(396)13.4重要的單糖(397)13.5低聚糖(398)13.6多糖(401)13.6.1淀粉(402)13.6.2纖維素(405)習題(407)第14章 氨基酸、蛋白質和核酸(409)14.1氨基酸(409)14.1.1氨基酸的分類、命名與結構(409)14.1.2氨基酸的來源及制法(411)14.1.3氨基酸的性質(412)14.2肽(414)14.2.1肽的基本結構(414)16.2.2多肽(416)14.3蛋白質(420)14.3.1蛋白質的分類、組成與性質(420)14

.3.2蛋白質的結構(423)14.4核酸(426)14.4.1核酸的組成(427)14.4.2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429)習題(433)第15章 周環反應(435)15.1周環反應的理論(435)15.1.1周環反應的定義及其特點(435)15.1.2分子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435)15.1.3前線軌道理論(436)15.2電環化反應(437)15.2.1含4n+2個π電子的體系(438)15.2.2含4n個π電子的體系(440)15.3環加成反應(442)15.3.1(4π+2π)環加成反應(442)15.3.2(2π+2π)環加成反應(444)15.4σ鍵遷移重排反應(446)15.

4.1氫原子的遷移反應(447)15.4.2碳原子的遷移反應(449)15.4.3(3,3)σ鍵遷移(450)習題(451)第16章 有機合成(455)16.1分子的拆分(455)16.1.1逆合成法(455)16.1.2分子結構變化的分類(456)16.1.3分子拆分方法的選擇(457)16.1.4分子拆分部位的選擇(460)16.2各類特定結構化合物的拆分與合成(463)16.2.1β—羥基、羰基化合物和α,β—不飽和化合物(463)16.2.21,3—二羰基化合物(465)16.3芳香族化合物的制備(469)習題(473)參考文獻(474)

電透析回收2,5-呋喃二甲酸之操作參數優化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用途的問題,作者洪誼庭 這樣論述:

生質物為具再生性且產量豐富之資源,可以生物精煉方式產製多種生質燃料與綠色平台化合物;其中的2,5-呋喃二甲酸(2,5-Furandicarboxylic acid, FDCA)為一種具潛力的綠色平台化合物,具有多種用途,並可作為生質塑料的原料以取代傳統石化塑膠,FDCA可以微生物生物轉化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 5-HMF)方式獲得,實驗室前人分離有可將5-HMF生物轉化為FDCA之純種菌Burkholderia sp. H-2,研究證實將菌株Burkholderia sp. H-2固定化後可保護菌株,並提高5-HMF生物轉化能力,現正擴大實驗規模進行

生物反應槽轉化試驗。為回收反應槽出流水中的FDCA,電透析技術實為環境友善且經濟可行之方法,使用雙極膜電透析及傳統電透析技術可同時達到回收及濃縮出流水中FDCA的目的,以利後續FDCA的再提純與應用。本實驗依據5-HMF生物轉化產生的FDCA出流水組成配製人工合成模擬液,先建立雙極膜與傳統電透析回收FDCA最佳操作條件,再以實際含FDCA的反應槽出流水作為電透析進料液,回收出流水中的FDCA,並比較人工模擬液與實際進流水於FDCA回收上的差異,評估電透析回收FDCA的可行性。以人工合成FDCA模擬液建立雙極膜電透析系統回收FDCA之最佳條件為模組配置採用BP-A-BP,鹽室進料液FDCA濃度為

2100 mg/L並調整進料液pH值為5,於電流密度8.93 mA/cm2下操作60分鐘,可獲得最高FDCA回收率、電流效率及最低能耗,分別為67.0%、4.80%及23.05 kWh/kg;進一步以傳統電透析回收與濃縮FDCA,人工合成模擬液之電透析最佳操作條件為,將進料液體積提高至1.5 L,濃室FDCA濃度採用1000 mg/L,以進料流速45 L/h運行38分鐘,可獲得最高FDCA回收率、電流效率及最低能耗,分別為81.5%、34.19%及10.52 kWh/kg;隨後以實際反應槽出流水作為淡室進料液,以最佳電透析濃縮FDCA操作條件進行實驗,FDCA回收率、電流效率及能耗分別為55.

6%、26.31%及44.16 kWh/kg,雖實際反應槽出流水作為電透析系統進料所獲得的效能多低於人工合成模擬液,但FDCA回收率仍有55.6%,未來若進一步優化出流水前處理程序,相信對FDCA回收率的提升與能耗的降低將有所助益。

基礎有機化學:下冊(第四版)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用途的問題,作者邢其毅等 這樣論述:

本書第1版1987年榮獲優秀教材獎。第2版1997年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版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划教材。本書是在2005年出版的《基礎有機化學》(第三版-下冊)基礎上修訂而成。與第三版相比,在內容和章節上有較大的變動,修訂篇幅超過全書的50%。主要介紹:(1)胺、雜環化合物、芳香化合物、酚、醌等各類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和合成等;(2)芳香親電和親核取代反應、氧化反應、重排反應以及過渡金屬參與的有機反應等;(3)生物分子的結構、性質和在自然界中生命體中的作用等;(4)對逆合成的分析;(5)文獻資料的檢索方法等。本書除保留了第3版的一些特點外,還具有如下新的特

點:(1)書的版式作了更新;(2)內容編排更加緊湊合理;(3)簡單介紹了若干對有機化學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注意學科的繼承和發展;(4)介紹了現代有機化學對芳香性的介紹和理解;(5)結合現代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對有機反應機理的分析、介紹和總結;(6)更加對一些重要的有機反應作了總結和分類,便於讀者的學習。本書可作為綜合性大學化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關專業和對有機化學有興趣的讀者選用。邢其毅,有機化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裴偉偉,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曾數次獲得北京大學教學

優秀獎,榮獲「北大最受歡迎教師」、「北大十佳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等榮譽。裴堅,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教育部大學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第14章脂肪胺14.1胺的分類14.2胺的命名14.2.1胺的普通命名法14.2.2胺的系統命名法14.3胺的結構14.4胺的物理性質14.5胺的酸、鹼性14.5.1胺的酸性14.5.2胺的鹼性14.6胺的成鹽反應及其應用14.6.1胺的成鹽反應14.6.2四級銨鹽及其相轉移催化作用14.7胺的制備方法一:含氮化合物的還原14.8胺的制備方法二:氨或胺的烷基化和Gabriel合成

法14.9胺的制備方法三:醛、酮的還原胺化14.10胺的酰基化與Hinsberg反應14.11四級銨鹼和Hofmann消除反應14.11.1四級銨鹼14.11.2Hofmann消除反應14.12胺的氧化和Cope消除14.13胺與亞硝酸的反應14.14重氮甲烷與烷基重氮化合物14.15胺的制備方法四:酰胺重排14.15.1Lossen、Hofmann、Curtius和Schmidt重排反應14.15.2重排反應分析14.15.3重排反應的應用拓展閱讀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5章苯芳烴芳香性15.1苯結構的假說和確定15.2共振論對苯的結構和芳香性的描述15.3分子軌道理論對苯

的結構和芳香性的描述15.4多苯芳烴和稠環芳烴15.4.1多苯代烷烴15.4.2聯苯15.4.3稠環芳烴15.5芳烴的物理性質15.6芳香性15.6.1Huckel規則15.6.2輪烯的芳香性、反芳香性以及無芳香性15.6.3周邊共軛體系化合物的芳香性15.6.4離子化合物的芳香性15.6.5同芳香性15.6.6多環(稠環)分子的芳香性15.6.7富瓦烯類化合物的芳香性15.6.8雜環的芳香性15.6.9球面芳香性15.6.10Mobius芳香性15.6.11Y—芳香性15.7芳烴的基本化學反應15.7.1加成反應15.7.2氧化反應15.7.3芳烴的還原反應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

詞匯第16章芳環上的取代反應16.1芳香親電取代反應的定義16.2芳香親電取代反應的機理16.3硝化反應16.4鹵化反應16.5磺化反應16.6Friedel—Crafts反應16.6.1傅—克烷基化反應16.6.2傅—克酰基化反應16.7Blanc氯甲基化反應與Gattermann—Koch反應16.8取代基的定位效應16.8.1取代基的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16.8.2給電子誘導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16.8.3吸電子誘導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16.8.4給電子共軛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16.8.5吸電子共軛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16.8.6鹵原子取代基的定位效應16.8.7取

代基的反應性能和定位效應總結16.9苯環上多元親電取代的經驗規律16.10萘、蒽和菲的親電取代反應16.11芳香親核取代反應16.12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一)加成一消除機理(SN2Ar機理)16.13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二)親核加成—開環—關環機理(ANRORC機理)16.14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三)間接芳香親核取代反應(VNS)拓展閱讀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7章烷基苯衍生物酚醌17.1苄位的化學性質17.1.1苄基負離子、正離子和自由基17.1.2苄基的其他反應17.2酚的命名、結構與物理性質17.3酚羥基的反應17.3.1酚的酸性和鹼性17.3.2酚羥基的醚化反應和Clais

en重排17.3.3酚羥基的酯化反應和Fries重排17.4酚芳環上的取代反應17.4.1鹵化反應17.4.2磺化、硝化和亞硝基化反應17.4.3Friedel—Crafts反應17.4.4Reimer—Tiemann反應17.4.5Kolbe—Schmitt反應17.4.6芳香醚的Birch還原17.4.7苯酚與甲醛的縮合——酚醛樹脂17.5多環芳酚和多元酚的反應17.5.1Bucherer反應17.5.2間苯二酚和間苯三酚的一些特殊反應17.6酚的制備17.6.1一元酚的制備17.6.2多元酚的制備17.7醌的結構17.8對苯醌的反應17.8.1對苯醌的加成反應17.8.2對苯醌的氧化性1

7.8.3對苯醌在生物體系中的作用17.9醌的制備拓展閱讀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8章含氮芳香化合物芳炔18.1芳香胺的結構特征和基本化學性質18.2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結構、基本性質及其用途18.3硝基和氨基在芳環上的作用對比18.4芳香胺的制備: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還原反應18.5芳香胺的氧化18.5.1氨基的氧化18.5.2苯環的氧化18.6芳香胺的芳香親電取代反應18.6.1鹵化18.6.2酰基化18.6.3磺化18.6.4硝化18.6.5Vilsmeier—Haack甲酰化反應18.7聯苯胺重排和Wallach重排18.8芳香重氮鹽18.9芳香親核取代反應(四)18.9.1

芳香自由基取代(SNR1Ar)機理18.9.2芳香正離子親核取代(SN1Ar)機理18.10重氮鹽的還原18.10.1去氨基還原反應18.10.2肼的制備:重氮鹽的還原18.11重氮鹽的偶聯反應18.12苯炔的發現和它的結構18.13苯炔的制備18.14苯炔的反應18.15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五)苯炔中間體機理拓展閱讀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19章雜環化台物19.1雜環化合物的分類19.2雜環化合物的命名19.2.1雜環母核的命名19.2.2雜環母核的編號19.3脂雜環化合物的化學性質19.3.1氧雜環的化學性質19.3.2氮雜環的化學性質19.3.3硫雜環的化學性質19.4脂雜

環的立體化學19.5脂雜環的制備19.6芳香雜環化合物的電子結構及其化學反應19.6.1芳香雜環化合物的電子結構19.6.2芳雜環的核磁共振特征變化19.6.3芳雜環的鹼性和親核性19.6.4芳雜環中雜原子的親核性19.6.5芳雜環的芳香親電取代反應19.6.6芳雜環中雜原子和取代基在芳香親電取代反應中的定位效應19.7芳雜環的芳香親核取代反應19.8芳雜環的加成反應19.8.1還原反應19.8.2與雙烯體的加成反應19.8.3氧化反應及其氧化產物的后續反應19.9苯並雜環的基本性質和反應19.9.1苯並呋喃、苯並噻吩和吲哚的基本性質和反應19.9.2嘌呤的基本性質和反應19.9.3苯並六元雜

環體系的基本性質和反應19.10芳雜環的構建和碳原子與雜原子間鍵連接的基本方式19.10.1以二羰基化合物為基本原料19.10.2以其他羰基衍生物為基本原料19.10.3重排反應19.10.4環加成反應拓展閱讀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20章糖類化合物20.1糖類化合物的分類、命名與結構20.2糖類化合物的環狀結構和變旋現象20.2.1糖類化合物的環狀結構20.2.2糖類化合物的變旋現象20.3糖類化合物的構象:異頭碳效應20.4自然界中存在的特殊單糖20.4.1脫氧糖20.4.2氨基糖20.4.3支鏈糖20.5單糖的反應20.5.1單糖的氧化20.5.2單糖的還原20.5.3糖

苷:酯鍵和醚鍵的形成20.5.4磷酸糖酯的形成20.5.5糖脎的形成20.5.6糖的遞增反應20.5.7糖的遞降反應20.6雙糖20.6.1纖維二糖和麥芽糖20.6.2乳糖20.6.3蔗糖20.7三糖和寡糖20.8多糖20.8.1纖維素和半纖維素20.8.2淀粉20.8.3糖原20.9決定血型的糖20.10雜原子修飾的糖類化合物章末習題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英漢對照詞匯……第21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質以及核酸第22章脂類、萜類和甾族化合物第23章氧化反應第24章重排反應第25章過渡金屬催化的有機反應第26章有機合成與逆合成分析第27章化學文獻與網絡檢索英文人名索引關鍵詞索引參考書籍后記

使用聚丙烯酸和羧甲基纖維素交聯之水凝膠用於預防硬膜外纖維化。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用途的問題,作者姚駿晟 這樣論述:

硬膜外纖維化是脊髓手術後疼痛症候群中最常見症狀之一。術後在傷口處會產生局部發炎反應,主要原因是成纖維細胞在手術傷口中積聚形成疤痕組織並在脊神經處叢集,此過程伴隨止血和凝血以及功能細胞會開始作用引起發炎反應導致疼痛。許多研究證明,在硬膜外腔上方的肌肉之間植入屏障可以有效防止硬膜外纖維化。本研究設計一款優化體內降解速率之抗術後沾黏的凝膠用於防止脊隨手術後硬膜外纖維化的產生。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是目前市場上常用的外科手術防粘材料。羧甲基纖維素是水溶性的,通過在容易形成粘連的手術部位形成物理屏障,能夠吸收傷口滲出液,具有優異的抗粘連性能。CMC 在體內的吸收

速度較慢,使其成為開發抗粘連生物醫學裝置的首選候選者。因此,CMC現在被廣泛用作商業抗粘連屏障(例如Seprafilm ®和Intercoat ®)的主要成分,因為它還可以抑製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遷移。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是一種聚電解質聚合物,過去生物領域研究中常用作於分離蛋白質、DNA 和其他大分子的用途。運用在凝膠材料上可以使其保有良好的柔韌度。本研究使用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BDDE)與材料的進行交聯形成凝膠。BDDE為粘性液體,本質上具有吸濕性。 BDDE是常見的同雙功能環氧化合物。BDDE的兩端環氧基團可與羥基(-OH)形成醚腱來使材料交聯在一起,並且

能提高材料在體內之時間。從FTIR和NMR的測試結果顯示本實驗材料有成功的使用BDDE交聯,在生物相容性以及細胞毒性的測試當中,也顯示出本實驗設計之凝膠對細胞不具有毒性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在抗沾黏測試以及細胞遷移測試也得到了理想的結果,證明了羧甲基纖維素交聯聚丙烯酸之凝膠具有良好的潛力。關鍵字: 脊隨手術、硬膜外纖維化、凝膠、羧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抗沾黏、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