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纖維素溶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甲基纖維素溶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鎖江寫的 綠色介質與過程工程 和谷峰,王旺霞,李恆業的 木質纖維素預處理及其高值化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乙基纤维素也說明:溶解 后用3 号垂熔漏斗滤过,取滤液10.0ml, 加人酚酞指. 示液0. lm l与氢氧化钠滴定液(0. 01mol/L)0. 50ml, 溶液应. 显粉红色;另取滤液10.0m l,加入甲基红指示液0. lm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化學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製造科技研究所 魏大華、劉如熹所指導 傅鈺霖的 鋰氧氣電池陰極重複使用之簡易再生法 (2021),提出甲基纖維素溶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鋰氧電池、再生、綠能。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枓工程系 蘇順發所指導 吳東翰的 可熔融加工纖維素不同合成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纖維素、熔融加工、酯交換反應、酯化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甲基纖維素溶解的解答。

最後網站羧甲基纤维素钠 - 食品百科全书則補充:吸湿性很强;能溶于水生成抗盐和有一定稳定性的粘性溶液。用作石油与天然气钻井用泥浆稳定剂;纺织品浆料;造纸增强剂;胶粘剂等。由棉纤维与碱液制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甲基纖維素溶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綠色介質與過程工程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溶解的問題,作者張鎖江 這樣論述:

介紹了綠色過程工程的基本概念,概述了近年來該領域的重要進展和發展趨勢,以及國內外的前沿和熱點。在此基礎上,以綠色介質的分子設計、構效關係及工業應用為主線,重點圍繞綠色催化、綠色多相反應工程、綠色分離過程、綠色過程評價及集成方法,闡述綠色催化、傳遞和工程放大的科學原理,以及過程集成和設計的新方法。同時《綠色介質與過程工程》還重點介紹了若干典型的綠色化工新技術,如碳資源迴圈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生物質高效利用、等離子體等。 總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綠色過程工程概述 1 1.2 綠色過程工程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2 1.2.1 原料替代 3 1.2.2 工藝創新 4

1.2.3 設備強化 5 1.2.4 綠色過程系統集成 7 1.3 綠色過程工程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8 1.4 綠色過程工程的國際前沿和熱點 9 1.4.1 從分子設計到化工產品製造的綠色新過程 9 1.4.2 基於原子經濟性反應的綠色化學新途徑 9 1.4.3 納微尺度的“三傳一反”規律與過程強化及設備 10 1.4.4 綠色過程系統集成 10 參考文獻 10 第2章 綠色催化反應體系 12 2.1 綠色催化反應 12 2.1.1 綠色催化加氫反應體系 12 2.1.2 綠色催化氧化反應體系 20 2.1.3 綠色催化烷基化反應體系 30 2.1.4 綠色催化CO2與環氧化物的環加成

反應體系 40 2.2 反應過程強化 49 2.2.1 光催化反應過程 49 2.2.2 微反應過程 63 2.2.3 酶催化反應過程 84 參考文獻 89 第3章 綠色分離過程 111 3.1 氣體吸收 111 3.1.1 引言 111 3.1.2 SO2氣體分離 112 3.1.3 CO2氣體分離 120 3.1.4 H2S氣體分離 127 3.1.5 NH3淨化分離 133 3.1.6 其他氣體分離 136 3.1.7 總結與展望 139 3.2 萃取分離 140 3.2.1 引言 140 3.2.2 離子液體液-液萃取技術 141 3.2.3 離子液體雙水相萃取技術 143 3.2.

4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146 3.2.5 新型物理場強化萃取技術 148 3.2.6 總結與展望 151 3.3 膜分離 152 3.3.1 引言 152 3.3.2 滲透汽化膜分離技術 152 3.3.3 膜蒸餾分離技術 160 3.3.4 氣體膜分離技術 166 3.4 溶解法分離 172 3.4.1 引言 172 3.4.2 離子液體溶解纖維素 174 3.4.3 離子液體溶解角蛋白 177 3.4.4 離子液體溶解殼聚糖 180 3.4.5 總結與展望 182 3.5 超重力分離 183 3.5.1 引言 183 3.5.2 超重力分離技術的原理 183 3.5.3 超重力分離技術的

應用 183 參考文獻 187 第4章 綠色過程系統集成 208 4.1 綠色度評價與分析 208 4.1.1 引言 208 4.1.2 綠色度的範疇與概念 209 4.1.3 綠色度評價體系解析 209 4.1.4 幾種典型的綠色度評價案例分析 218 4.2 綠色化工過程的能質效率 230 4.2.1 有效能的概念 230 4.2.2 有效能的損失及其利用效率 236 4.2.3 基於有效能分析的能質效率評價方法 239 4.2.4 幾種典型的有效能分析應用案例 240 4.3 原子經濟性及過程的物質效率 247 4.3.1 化學反應的原子經濟性 247 4.3.2 基於原子經濟性的化學

反應設計 248 4.3.3 基於原子經濟性的物質流優化 253 4.4 全生命週期評價分析 254 4.4.1 全生命週期分析的概念 254 4.4.2 全生命週期分析的目的和範圍 256 4.4.3 全生命週期分析的方法解析 258 4.4.4 幾種典型化工產品的全生命週期評價案例 261 參考文獻 269 第5章 綠色化工過程 273 5.1 替代氫氰酸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73 5.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簡介 273 5.1.2 以異丁烯為原料的MMA清潔工藝 275 5.1.3 以乙烯為原料的MMA清潔工藝 279 5.1.4 其他工藝 281 5.1.5 總結與展望 284 5.

2 非光氣法生產聚碳酸酯 285 5.2.1 聚碳酸酯簡介 285 5.2.2 聚碳酸酯生產技術現狀 286 5.2.3 非光氣熔融縮聚製備聚碳酸酯工藝 288 5.2.4 總結與展望 295 5.3 碳四烷基化清潔工藝 295 5.3.1 碳四烷基化工藝簡介 295 5.3.2 碳四烷基化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296 5.3.3 離子液體烷基化清潔工藝 302 5.3.4 固體酸烷基化清潔工藝 307 5.3.5 總結與展望 308 5.4 丁烷選擇氧化制順酐 309 5.4.1 順酐簡介 309 5.4.2 順酐生產技術 310 5.4.3 正丁烷氧化法制順酐主要工藝技術 314 5.4.4

總結與展望 318 5.5 CO2光電催化過程 319 5.5.1 CO2光電催化過程簡介 319 5.5.2 光電催化還原CO2反應的研究現狀 319 5.5.3 CO2光電催化反應體系 320 5.5.4 總結與展望 339 5.6 生物質高效轉化和利用技術 340 5.6.1 生物質簡介 340 5.6.2 生物質利用現狀 341 5.6.3 典型的生物質高效轉化和利用新工藝 343 5.6.4 總結與展望 351 參考文獻 351 附錄 372

鋰氧氣電池陰極重複使用之簡易再生法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溶解的問題,作者傅鈺霖 這樣論述:

近年生產與儲存綠色能源為一大重要議題,現今最為廣泛應用之儲能裝置為電池,其中鋰氧氣電池(Lithium–Oxygen Battery)具極高能量密度廣為研究,鋰氧氣電池放電時生成過氧化鋰(Lithium peroxide; Li2O2)並沉澱於陰極,並於充電時被分解。然而該放電生成物為絕緣體並占據陰極活性位點,使電池電位降低最後失效。本研究乃藉Li2O2溶解於水之特性,將放電後之電池陰極再生達致重複利用之目的,並於再生前後進行電性量測與材料量測評估再生效果。由循環伏安法(Cycle Voltamme-try; CV)得知電化學活性面積變化,採用電化學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

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得知去除放電生成物引起之阻抗與擴散變化,最後使用X光繞射儀(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 XRD)確認放電產物之去除。本研究乃以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與碳黑(carbon black; CB)陰極電池最大放電再生五輪後與第一次循環相比容量無衰減。經 CV、EIS 與 XRD 進行觀察,證實再生方法去除鋰氧氣電池陰極上累積放電產物之效果,此將為未來鋰氧氣電池之回收再利用提供方向。

木質纖維素預處理及其高值化應用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溶解的問題,作者谷峰,王旺霞,李恆業 這樣論述:

《木質纖維素預處理及其高值化應用》為英文版,共四章,主要介紹了弱鹼性預處理對酶促水解過程中脫木質素和糖轉化的影響,對幾種典型的木質纖維素原料進行了碳酸鈉(Na2CO3)、綠液(Na2CO3+Na2S)和亞硫酸鹽+甲醛(Na2SO3+HCHO)的預處理。同時也從機理方面,研究了木質素結構對底物酶解糖化的影響。另外,還介紹了利用內切葡聚糖酶處理和機械法處理聯合制備纖維素納米纖維(CNF)的相關內容。   《木質纖維素預處理及其高值化應用》可供從事新能源、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及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或作為教學參考用書。

可熔融加工纖維素不同合成法研究

為了解決甲基纖維素溶解的問題,作者吳東翰 這樣論述:

纖維素(Cellulose)是自然界中數量最多天然高分子,要將纖維素轉化為可熔融加工的材料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纖維素具有強大氫鍵網路會在熔融前就先裂解,對其進行化學改質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本研究使用兩種不同的化學改質法將纖維素改質成纖維素混合酯,藉以製造出基於纖維素的熱塑性塑料。第一種方法為使用二甲基亞碸(DMSO)為溶劑,以氫氧化鉀水溶液催化,加入乙烯基酯利用酯交換反應合成。第二種方法為使用丙酸苯甲酸混合溶劑,使用酸酐在硫酸的催化下利用酯化反應合成。將合成出的纖維素混合酯使用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T-IR)、熱重分析儀(TGA)、示差熱掃描儀(DSC)、核磁共振光譜分析 (NMR)、熱壓加

工進行測試。挑選兩種方法性質最好的纖維素混合酯進行比較,從FT-IR分析中都可以發現苯環、丙酸基及酯基的吸收峰,且在NMR分析中也驗證了苯環及丙酸基是有接上去的,證明了兩種方法都成功合成出丙酸苯甲酸纖維素混合酯。從TGA及DSC分析中,酯交換反應合成出的纖維素酯具玻璃轉移溫度(Tg)約135ºC,而酯化反應合成出的則有熔點約在95ºC。前者的主要裂解溫度約在300ºC其熱穩定性較好,而後者則在約120ºC就有明顯裂解相比起來熱穩定相當低,比較兩者的熱性質可以說是差異甚大,從定性分析中確定兩者都合成成功,造成兩者差異為混合酯各自的取代度不一樣所導致。兩種方法合成出的混合酯性質差異甚大,但在進行熱

壓及MI測試後都能確定兩種纖維素混合酯都是能進行熔融加工的。由此可知使用兩種不同的合成法都能成功製作纖維素基的熱塑性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