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娃西南氣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楊儒賓所指導 龔韻蘅的 魏晉南北朝道教語言思維探究 (2009),提出瑪娃西南氣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言意之辨、身體觀、格義、經典、詮釋、翻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瑪娃西南氣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魏晉南北朝道教語言思維探究

為了解決瑪娃西南氣流的問題,作者龔韻蘅 這樣論述:

魏晉南北朝道教語言思維探究提 要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魏晉南北朝道教對語言各種層面的思考,除了分析歸納道教學者如何審視語言,也勘驗道教內部的語言現象,並將之與宇宙論、工夫論、身心觀與救度實踐相照看,嘗試呈現此一知識體系中,多種無法被「言意之辨」這個時代命題所涵蓋的獨特觀念。全文將各道派涉及語言的記載集中並梳理,可以發現「能否把握終極真際」乃是他們投以最多心力、陳述談議的焦點;另外,對語言如何運作、怎樣藉語言來操控現實情勢等,亦有深入的見解。 第一章「緒論:言意之辨以外」,旨在呈示本篇論文的研究重心與思考進程,並簡扼地評介前人相關研究的成果,同時對各章節的討論方式作必要的說明。

第二章「崇抑之間──魏晉南北朝道教思想下的語言效能」,詳細考察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如何界定語言文字與「道」、「意」及外物之間的關係,以「離言─寄言─因言」及「天文-地文-人文」兩個觀念模型作為基礎,論述當時道教學者如何在儒學、玄學、佛學的影響下開展出他們獨特的語言思維,並依此建構起一套井然有序的宇宙圖式。 第三章「本與跡的距離──魏晉南北朝道教認知下的詮釋與翻譯」,企圖觀察道教學者如何思索仰賴語言而成的詮釋與翻譯行為,從意義的生產與失落來分析詮譯所包含的時空性、詮譯之範圍廣狹及位階高低,從而說明「閱讀即修行」之思想理路乃貫穿了整個道教。 第四章「語言的病癥、病癥的語言──魏晉南北朝

道教的身體論述」的研究取徑有二,一是稽查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以什麼樣的辭彙對身體進行描繪,以語言的角度重新講解精、氣、神之締結離散;二則著眼於道教學者習慣以身體為喻、以身體篩濾各種事件、以身體作為搭建場景之素材的獨特論述方式,據此展現他們如何思索國家和社會、災難與救贖。 第五章「神話與神學的糾繆──魏晉南北朝道教的辯訴型態」,重點擺放在討論道教傳授義理時所使用的解說款式,包括問答體、譬喻或悖論等,這些手法屈折地反映了道教學者認定人間界的語言應該被鑄鑠成何種樣貌,才能比較精確地穿透宇宙之奧秘。 第六章「諸神的對諍──佛道兩教的雙向附歸及排闥」處理佛教與道教如何互相提借對方的辭彙及概念,

再將之編納為自己思想資源的一部份,因而產生了華梵會通的盛況,然這盛況的底層卻埋藏著更深沉的動機,語言文字遂成為奪移權力的場域。 第七章「結論」,總覽本文的主要論證並給予全盤的匯整,對正文無法容受的問題亦稍作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