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車空氣沒排乾淨會怎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煞車空氣沒排乾淨會怎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晉興,梁惠雯寫的 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 和也斯的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判斷剎車油有空氣剎車空氣排不淨的症狀 - 人人焦點也說明:剎車油空氣排不乾淨該怎麼辦. 剎車油是是不可壓縮的,空氣是可壓縮的,所以如果制動系統油路中有空氣的話,踩剎車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會有氣體壓縮回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解碼所出版 。

最後網站更換【煞車總泵】需要注意什麼嗎- U-CAR討論區則補充:由於材料錢很便宜,想買來自己換,請問各位大大更換【煞車總泵】需要注意什麼嗎? 謝謝各位大大的回答 ... 另外換總泵要注意的是排空氣....沒有排乾淨會軟軟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煞車空氣沒排乾淨會怎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

為了解決煞車空氣沒排乾淨會怎樣的問題,作者陳晉興,梁惠雯 這樣論述:

|亞洲肺癌手術權威陳晉興醫師肺癌保健全書| 從預防到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   肺癌在臺灣每年奪走的性命已突破萬名,保肺防癌刻不容緩 建立「護肺」知識,別讓肺癌找上你!      ▌臺灣領先全球,正式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後,第一本肺癌保健專書!   ▌肺癌權威陳晉興醫師以執刀手術近15,000臺的經驗告訴你,正確預防、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遠離肺癌威脅,我們做得到!     肺癌雖可怕,但只要勇敢面對、配合醫師治療,確實是有可能回歸正常生活,不留遺憾。    做為一個外科醫師,我在自己的專業上持續努力,以重視每一個生命和家庭的心情,希望治癒每一個肺癌患者。   透過這本充滿深度和溫度的

書,傳達我對所有讀者的關懷:定期篩檢,遠離肺癌!   ――陳晉興     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而在臺灣,肺癌更是自2004年起,持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依據最新公布的2021年數據統計顯示,年度肺癌死亡人數再創新高,已突破萬人大關。更令人心驚的是,肺癌同時也是「晚期發現率」及「醫療支出」皆為最高的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因而被稱為「臺灣新國病」。     面對如此「要命」的疾病,難道我們只能害怕、束手無策嗎?當然絕非如此。     本書由亞洲肺癌手術權威陳晉興醫師、專業醫藥記者梁惠雯共同撰著,解答診間最常遇見的肺癌迷思,介紹最新的肺癌療法與用藥知識;分享十位肺癌病友親身抗癌的溫暖呼

籲與珍貴啟示;並傳達最核心且全面的肺癌預防保健知識。希望能幫助國人知癌防癌,超前部署,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     ■關於肺癌,不可不知道的事     ●肺癌已連續十多年居於國人癌症死因之首,且晚期發現率及醫療支出皆為最高,成為臺灣新國病。     ●肺癌不會傳染,卻會遺傳;尤其臺灣女性具有的某些基因,特別容易導致細胞突變;有肺癌家族史者,定要提高警覺。     ●臺灣肺腺癌病患有一半的人完全沒有危險因子,如不菸、不酒、煮菜無油煙、沒有家族病史等,卻初次就醫診斷時已是第四期。     ●肺癌可說是沉默的殺手,因肺臟沒有痛覺神經,若等有症狀才就醫,多是腫瘤大到壓迫氣管,或轉移其他部位,很可能已是

晚期,治癒率與存活率皆降低很多。     ●目前唯一證實安全有效的肺癌篩檢,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一般健檢常做的胸部X光,看到病灶時多已是晚期,錯過最佳救命時機。     ●肺癌病變過程很漫長,不是老年人才易得肺癌,而是年輕人的病灶需要篩檢才會發現。     ■抵禦新國病,我們有辦法     ●本書收錄十位肺癌病友分享的抗癌實錄,是極具生命力又溫暖的臨床見證。     ●陳醫師常說,濾網上有多髒,就代表我們吸進的空氣有多髒,抽油煙機和空氣清淨機這兩機很重要!     ●天然營養素與植化素,均衡攝取,就最佳防癌幫手;葉酸缺乏易導致細胞病變,高脂肪飲食與食品添加劑,更危害健康的敵人。

不必迷思保健品,養肺防癌,天然的飲食最好!     ●定期做LDCT肺癌篩檢,符合公費補助資格者更要立即去做,及早發現病灶,根治的機率極高!     ●不需隱瞞自己得肺癌,相揪LDCT檢查,幾句溫馨提醒,就可能挽救自己與親友的健康,何樂而不為?     ■肺癌病友的珍貴啟示     ●五十五歲女性,做LDCT發現惡性可能性高的「毛玻璃樣態肺結節」,住院期間家人陪伴,也心生警惕做檢查,前後包括手足四人及父親等都找到病變,一家人的肺癌原來與遺傳基因有關。      ●工作與生活都經常待在室內的六十歲白領女性,近退休之際因公司為資深員工安排LDCT檢查而發現肺部結節;以為少出門不會受空汙影響,手術後

省思生活習慣,留意口罩、抽油煙機與空氣清淨機都正確使用。      ●從事航空業機械技師數十年,直到退休才發現不僅自己肺部有腫瘤,同事有許多人也因肺癌病逝;慶幸自己早期發現而得到治癒機會,退休後不僅擔任志工宣導肺癌防治,也籲請航空公司在健檢項目增加LDCT。     ●抽菸抽了三十多年,一直對於菸害放在心上,也關心肺癌相關議題,卻未改生活模式;一直到接受LDCT檢查照到早期病變才醒悟,手術後,已經不碰菸酒、減少外食,並擔任志工宣導肺癌預防與早期篩檢。     ●不菸、不酒、不熬夜,熱愛運動的男性,在小病的機緣下,意外檢查到肺部腫瘤,且已轉移骨頭與腦部,病況一度危及生命;治療過程相當配合醫師的安

排,生活也很自律,經標靶藥物及手術治療後,已能繼續最愛的單車運動,甚至成功「騎單車上武嶺」。   醫學權威齊聲推薦     (依來稿順序排列)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筆,詳細說明肺癌的致癌成因、風險預測因子、篩檢方法、影像與分子診斷、精準治療、最新科技新知、以及生活保健準則,並且以專業書籍或醫學文獻做為參考資料,旁徵博引、實證可靠。最令人感動的,還包含了十位癌友珍貴的經驗分享,讓這本肺癌專書不但有深度,也有溫度。――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臺發起人)     醫學的進步,已使肺癌擺脫「不治之症」的行列,完全治癒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欣見陳晉興教授和梁惠雯小姐共同

撰寫了這本專業書籍,讓民眾知道肺癌不是不能治療,只要能夠早期診斷,一定能治癒!我們大家要一起努力,共同交出戰勝肺癌的漂亮成績單!――楊泮池(中研院院士、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陳晉興醫師在忙碌的看診、手術、教學、研究之餘,仍願意花費心力來推動衛教知識,出版這本最具權威知識的書,讓民眾能夠獲得遠離肺癌的正確解方,我非常感佩,也是全民的一大福音。   健康不是只有醫療,真正要獲得健康,自主的健康意識與行為改變才是關鍵!――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     陳晉興醫師視病猶親,努力完成病人的心願,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病人身上。同時他也在外科專業領域投注

非常多心血,是世界級的專家,有如此優秀的好醫師是値得國人驕傲的一件事!   恭喜陳晉興醫師與資深醫藥記者梁惠雯小姐共同出版這本專業好書,期盼終有一日,肺癌不再是威脅。――楊志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教育部國家講座暨臺灣大學教授)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

為了解決煞車空氣沒排乾淨會怎樣的問題,作者也斯 這樣論述:

  香港最本土,也是最國際的聲音--  2012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也斯,一生創作的初心與起點  絕版經典,夢幻逸品,《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問世   我很喜歡法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提供了一種理解自己生活的方法。1960年代的香港很壓抑,我正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書寫香港;但也要調整,如何在喜歡那種電影美學的同時,又能觸及現實裡的生活。《灰鴿早晨的話》和我早期的詩,就是在類似的情況下寫成的。--本書作者也斯 本書特色   1.作者也斯(梁秉鈞)被公認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遍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並獲選為「2012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2.本書是也斯暌

違多年後,再度於台灣印行的力作,且全書內容未收錄於簡體版或港版書中,值得愛書人蒐藏、擁有。   3.《灰鴿試飛:香港筆記》由絕版數十年的經典名著《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而成,名作家□弦、廖偉棠全力推薦,葉輝、黃寶蓮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也斯   本名梁秉鈞,1949年生,祖籍廣東新會。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任職報社和當中學教師,1978年赴美,1984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被公認是香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   著有散文集:《人間滋味》、《也斯的香港》、《在柏林

走路》、《新果自然來》、《昆明的除夕》、《山光水影》、《街巷人物》、《越界的月亮》、《越界書簡》、《城市筆記》、《神話午餐》、《灰鴿早晨的話》。   詩集:《蔬菜的政治》、《東西》、《博物館》、《遊離的詩》、《遊詩》、《雷聲與蟬嗚》。   小說集:《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越界的行程》、《布拉格的明信片》、《煩惱娃娃的旅程》、《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三魚集》、《島和大陸》、《剪紙》、《養龍人師門》。   創作選集:《浮藻》、《半途:梁秉鈞詩選》、《尋找空間》、《梁秉鈞卷》。影像創作《搬家》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倫敦電影節放映,記錄了自己對1997的深刻感受。   2012年7月也斯獲選為香港

書展「年度作家」,並在書展上發表詩集《普羅旺斯的漢詩》及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最新修訂版。即將出版散文集《浮世巴哈》。 第一輯  灰鴿早晨的話 秋與牙痛斷夢與斷想猜年青人的愛情生長的夏季怪獸的教訓歌與餡餅看見地下的標誌追問與回答風馬牛虛榮者給虛榮者雨與胡士托菩提樹草原灰鴿早晨的話乘雨來的人星期日的金句海潮吞沒腳印?對死亡怎樣想珍茜寶印象沒有一朵小黃花男孩子女孩子持著我的房子走路燈和蝴蝶書與人好像是寫日記水花雀粟紙屑無人理會的書還沒有談夠淺綠色的車票郵票式的藝術文化發達兩手空空牛的內臟這這那那現在式笑話一條小小的街道發生的事紀涅與拜雅絲三島由紀夫之死變一變調子沒有下頦的愛神這些小女孩子送你一

隻蚊子路遇消遙車手不再討厭莎士比亞雨天的畫冊濕漉漉的一天思想的來去暗夜行路蘇姍獻一朵玫瑰沒有信派新年怎樣迎接你 第二輯  書與街道 詩的生長阿奈叔叔與西貝兒聽費靈格蒂唸詩灰色的線三島由紀夫筆下的沙德這邊和那邊新的形象廟宇和交響樂砍碎辦公檯的人善說故事的加洛克夏天的書現代藝壇的傳奇人物:馬素.杜瀋以死亡為題材的幾個短篇鴨跟哨子不同讀杜赫的「英國戀人」關於兩個畫家的短片聲音Axolotl蟑螂的妹妹羅密歐與穆克修書與街道失敗的藝術家幻想與文學幾對梧桐憶鳳凰層層死去只為長出新蕊歌中不是禪黑童的詩想乘地下火車的女孩做不成的夢克麗西 第三輯  談灰鴿,論香港 「與」的「中間詩學」:重讀青年也斯的散文 ╱

葉輝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 黃寶蓮 推薦序一 葉輝讀也斯   這本書堪可說明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如何通過閱讀、思考與寫作,於現代主義思潮浩浩蕩蕩的洪流裡尋索、認識乃至找到自己(以及自己在現代世界裡的位置)。   以往也有一些機會,可是往往只憑記憶,還沒有細心重讀,還沒有安靜下來細想,所以都談得很浮泛,比如有一回便這樣說:「上世紀七○年代初,我在旺角友聯購得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邊讀邊想:我找到了……」我從不諱言那是我其後寫了半生專欄最重要的一個參照藍本。   那時還沒有安靜下來,細心想清楚,只能這樣說:「也斯寫〈秋與牙痛〉、〈斷想與斷想〉、〈追問與回答〉、〈書與街道〉、

〈這邊和那邊〉、〈書與人〉、〈幻想與文學〉、〈燈和蝴蝶〉、〈歌與餡餅〉、〈雨與胡士托〉……他總是不甘心將自己的想法規限於一個書寫的對象,總是當試用一個『與』字或一個『和』字,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感情、生活細節交織出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新感性,我彷彿看見一個在城市成長的邊緣青年,透過閱讀和觀察,以敏銳而開放的心靈透析一個矛盾而複雜的世界……」   當然還有好一些不用『與』字接連起來,依然帶有「與」的意思的篇章,比如〈風馬牛〉、〈淺綠色的車票〉、〈郵票式的藝術〉、〈鴨跟哨子不同〉、〈水花雀粟紙屑〉……其後還有〈豬與電器〉、〈端午與船〉、〈曹雪芹與風箏〉……我讀,我感,我想,大概只是其然,可還沒有

想清楚其所以然。   有一回這樣說:「《灰鴿早晨的話》談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談到費靈格蒂(Laurence Ferlinghetti)、加洛克(Jack Kerouac)、堅斯堡或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談到拜雅絲(Joan Baez)、卜狄倫(Bob Dylan)、安地華荷(Andy Warhol)、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談到紀涅(Jean Genet)、高克多(Jean Cocteau)、杜瀋(Marcel Duchamp)、杜赫(Marguerite Duras)、波納(Pierre Bonnard)、勃拉克(Geor

ges Braque)……談到包蓋士或波蓋士或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葛蒂莎(Julio Cortazar)、談到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大江健三郎……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電影也談莎劇的穆克修(Mercutio)……在在都打開了我的眼界。」彷彿開列了一張記憶裡書單,大概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泛泛之談。   那時我說:「那些談文說藝的散文也不純粹是推介書本、電影或別的藝術,而是嘗試將外國文學、電影、繪畫和自己的生活連結起來,是書話,影話、藝話,也是充滿感覺和想像的散文:將兩種閱讀結合起來——閱讀不同的文本,真實就是閱讀自己的

成長,以及閱讀自己跟現代世界的種種關係。」此所以我說,也斯永遠是我的master。   我當然不是青年也斯唯一的讀者,那是說,受青年也斯啟迪的讀者絕對不止我一人,至少還有一些相熟的文友,乃至一些不相熟的作者,比如夏宇。我猜我大概明白夏宇高中時代在幼獅書店翻揭《灰鴿早晨的話》的喜悅——她說其時在台北根本找不到「明明青春卻又乾淨的語言」:「其實那時我還未開始(寫作)耶。」然後,她又讀到也斯翻譯的外國文學(大概是在台灣陸續出版的《美國地下文學選》、《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與鄭臻合編的《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吧,都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翻譯作品,她大概也不知道,譯者只是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青年):「

多麼、多麼適合我的胃口。」   也斯比我年長三年,我比夏宇年長四年,算是同代人吧,也斯早慧,出道也早,如今想來,他不光光是我的master,更儼然是帶領港台兩地同代人的摩西,我們跟隨著他的腳印走出島與半島、繼而跟反叛或反抗的、革命或改革的、向一切強權或霸權說「不」而重新自我定義的現代主義世界相遇。 推薦序二 黃寶蓮讀也斯   這是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距離在臺灣第一次閱讀已近四十年。   這本書全港只得天后的中央圖書館一本,放在參考閱覽室的密室裡,需要由專人提取才能借閱。六月天,坐在圖書館裡,窗外是維港暑氣逼人的盛夏午後, 手裡捧著書,四十年光陰在書裡未曾有變,而作為一個讀者,倏然半生已

過,作者亦已不再是叱吒少年。   在這四十年時空距離裡,嘗試尋找當年閱讀灰鴿的心情 以及那個十六歲開始寫詩的作者風貌,以為會是風雨故人,卻發現當年書裡提到的諸多情事,自己竟然都是後知後覺,讀的時候依稀記得樣樣生鮮,如今才明白當年囫圇吞棗,原因在於個人經驗視野的侷限,那年頭做學生被各種大考小考周考月考期考臨時考,考得焦頭爛額,即使日後上了大學,過得還是單純的學生日子,舞會、郊遊、期末考,再了不起畢業、就業、戀愛、留學,當時的生活世界相對說是狹隘的。   在臺灣那個瓊瑤與皇冠風行的年代、存在主義彌漫的虛無年代,港式武俠片與愛情文藝片盛行的年代,女孩從窗外的遐思去演繹情竇初開的青澀愛情,在貧瘠失血的

蒼白青春裡,半生不熟的文藝少女,對人生和社會的缺乏獨立思考,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以一個早熟的文學青年,向我們揭示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面貌。   四十年前的六、七○年代,也斯生長在香港那樣一個殖民城市,文化大革命就在比鄰的中國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巴黎的學運、美國探索的一代、布拉格的坦克、香港左派暴動、以至越戰……。世界風風火火,而我們卻只能依稀感覺到一種隔著距離的模糊騷動,禁忌造成我們對時局政治的冷感,對外面世界的缺乏認知。   也斯生長的香港,當時還是貧乏的社會,欠缺文藝的環境,政治也有所禁制,也斯卻能在閱讀裡找到自由與精神寄托,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母在四九年逃難的時候,什麼沒帶,就帶了一

箱一箱的書,也斯從小沉浸在書堆裡,廣泛涉獵文學電影戲劇現代詩,讀了很多翻譯文學,很早就超越同齡人的見識和閱歷,在大學期間就成為專欄作者,之後在臺灣成為暢銷作家;彼時沒有排行榜,但凡愛好文學的年輕人都有一本《灰鴿早晨的話》以及後來的《神話午餐》。   在那個古典抒情依舊是正統主流的時代,寫文章必須「文以載道 」,學校作文講究起承轉折的八股教條下,也斯的語言充滿現代性,細膩感性兼具詩意,簡潔利落富有理性思考,在當時充滿文藝腔調的文學環境裡,直是一道清風拂面的喜人景色。   也斯的聯想力豐富而且跳躍,不受常規約束,任何題材在他筆下都鮮活靈動,一個牛肝,一個水瓶,一隻鴿子,都能延伸到哲學思維、人生隱喻

或者現實的參照裡,他的文字行雲流水,清淡如風而又生機盎然,隨便一個急轉彎就是另一個意象跳躍,但又不脫離他架構的思維邏輯,不時有他的幽默和戲語,寬容、雅量而又不一定樂於屈就的某种執著。 〈書與街道〉住的地方塵埃特別多。起初搬來的時候不曉得,早上打開窗子出門去,回來時架上的書本都蒙上一層塵埃。以後有好幾個早晨無緣無故想起葛蒂沙小說裡的一句話:「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許真是一個清潔的城市,但這只不過是因為它的市民打掃得勤快罷了。」有好一陣子腦中只是反反覆覆的這一句話。書本中的塵埃暫時取代了生活中的塵埃,彷彿也真有點迷迷濛濛。然後,走到街上,風一吹,才又覺得那句話也許並不貼切,甚至也沒有什麼幽默了。住所樓

下是修理汽車的,這一帶路上最多見的是汽車,其次要算狗了。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奇形怪狀的汽車,當然,你也可以找到最奇形怪狀的狗,但怎麼也比不上汽車。每天都有不同的破車擱在修理行門前。走過時可以看見吹管的膠喉盤捲在地上,手持的管口噴出火焰;給汽車噴油時空氣中充滿了顏色的霧氣和油漆的香味。修理汽車的人臥在地上,從汽車底伸出半截身子來;或者蹲在一旁把一塊鐵片鎚圓;或者站在車旁,用抹布揩着補過鐵灰的車子,好像揩着他們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汽車與人連結成一體,這些汽車彷彿是活的,你可以給它們安上人性化的形容詞,你可以說它們是笑歪了嘴巴或者砸掉了天靈蓋的,至少,比起用布裹起拋在理髮店前邊溝邊的那隻死狗來,它們是

更有生命的了。理髮店的理髮匠們在比較清淡的鐘點圍在對街幾爿舖子的寵物店門前——寵物就是狗的意思——他們沒事可做的時候就跑到那裏看狗,也許他們是為了看那個下午來替狗化妝的日本女子。汽車就亂擱在修理行門前,反正這裡是橫街,經過的車輛並不擠迫。樓上的住客有時找不到停車位置也託下面的人看着車子,警察來時修理行的人就打電話上去叫他們下來把車開走。對這樣的事情他們自有他們的一套規矩。在外面一瞥只是看見噴漆噴得一團黃一團綠的車身、用舊報紙覆着的車窗和輪胎、拆下來的零件、鐵撬、抹布、鐵棒、膠喉、吹管、油漆、電源變壓器,和許多你叫不出名字的用具。可是它們確是有它們各自的名字,和一個包含着它們和跟它們有關連的人與

事的世界,如果你不能使用那種言語就很難進入那個世界了。單單一些汽車是沒有那麼複雜的。你看看它們碎裂的玻璃窗和凹陷的車頭蓋,你猜想它的歷史,你告訴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你幾乎可以聽見當時煞車的聲音和人們的尖叫,加快跳動的脈搏與張惶,當然那些人們也有他們的歷史,你繼續添上一兩個人物,補充一些細節,你自由地加油添醋,它們也不會反駁你。汽車是這樣,狗卻不同,牠們有時會躺下來曬太陽,可是牠們也會單獨跑進電梯裡或者在街上打架,還有,在半夜蹲在一輛汽車旁邊的小狗是叫人難忘的。街道上永遠有不同的汽車和狗供你臆度,即使是同樣的汽車和狗,每次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每次走過這些街道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就像每次重看同一本書的感

覺都是不同的。每次翻閱帶來新的聯想與印象。記憶中的書本跟環境、跟物質,有時也跟人物產生連繫:跟雨天的車廂、跟熱茶的味道、跟疾病、跟殺蟲藥的氣味、跟某人的一句話、跟寒冷、跟倚窗望出去蒼白的夜半街頭的景象相連,跟鎖匙、跟羽毛、跟硫磺、跟雨傘、跟水瓶、跟橡皮擦、跟絲綢的感覺或是跟鐵器拍擊的聲音相連,甚至跟飄飛的塵埃相連,甚至,跟你走過的街道的印象相連。當你想起這一樣的時候連帶想起那一樣。像代數的數字一般可以互相取換。某人在經過銀幕街時說:「這就是你說走過時想起張愛玲的作品的地方?」解釋是不容易的。怎樣解釋一所上海館子的橙色燈光加上賣栗子的攤子加上洗衣舖的一縷縷蒸氣竟然會等於白流蘇或潘汝良或王嬌蕊的世

界?解釋是不容易的。說起張愛玲的作品,現在最先想起的是曼楨房中那方曬餿的毛巾和聶傳慶額頭抵在藤箱上印下的凹凸的痕跡。然而在「聯想」的公式中等號的兩邊並不真相等。那些毛巾與痕跡,現在也許已經是我自己腦中摻進許多聯想與解釋而積累成的一個籠統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