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 會 會務 工作內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蔣雅君所指導 鄭亦翔的 孤島凝視‧流變地方:澎湖東吉聚落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2009),提出漁 會 會務 工作內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根源性、返鄉、流動、現代、信仰、移民、抵抗、認同、傳統、地方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漁 會 會務 工作內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孤島凝視‧流變地方:澎湖東吉聚落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為了解決漁 會 會務 工作內容的問題,作者鄭亦翔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澎湖東吉聚落為研究對象,特別針對其存在之遷移與返鄉間特殊的流動性與認同形式進行研究,以及探究關於東吉地方抗爭事件的始末過程,試圖釐清其地方脈絡、社會關係、文化表徵與時空意義。藉此回應與反思認同在現代與傳統、新舊交替中的時空意義,以及辯證地方脈絡所存在的社會空間狀態,進而展現當代社會的真實性與認同價值。在東吉的地方事件裡,擁有一種特殊流動世界的樣貌,如此流動性,看似促成東吉地方的開放、分化與失序,但依然未曾減少東吉人對地方的認同意識,東吉人遊走於東吉島與新居地高雄間,重構並創造了具有根源性的東吉島,以及移民社會建構下的新居地。東吉聚落歷經了現代與傳統所交融的結果,除了造就原鄉聚落的改變

,以及新居地的適應外,也逐漸滲入另一股抵抗認同的力量,呈現一個傳統小漁村正對抗著一個現代主流意識的國家,並透過每年返鄉來抵抗國家意識,以維繫兩處故鄉的社會關係與根源性,同時將東吉島與高雄新廟形塑為具有抵抗性認同的核心。原鄉與新居地的區隔,祖廟與新廟的牽引,以及抵抗台電意識的高漲,讓東吉人藉由返鄉尋根來形塑一股對地方認同的使命感。所以,東吉地方感在時代脈絡下,是個不斷演替更新的過程,能創造與延續東吉地方的存在價值,更能強化其獨特性與自明性。在東吉地方概念中,存在著原鄉的社會關係、地方信仰與認同基礎,經過現代與傳統的新舊時空交替,在新居地創造新的認同價值,並再次連結原鄉的地方記憶與信仰,而歸屬與認

同其一開始的根源性。如此的根源性認同,亦促成地方的宗教信仰成為社會抵抗運動的力量來源,即使不同世代的抗爭訴求已經轉變,但他們所關懷的地方依然不變的存在。因此,東吉聚落的地方感確實擁有一股引人注目的魅力,成為本研究探討關於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的最佳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