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密封固化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水泥密封固化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東明寫的 脫硫工程技術與設備(第三版) 和陳平,廖明義(主編)的 高分子合成材料學(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常見的鋪面,硬化地坪、拋光混凝土地坪、密封硬化地坪是什麼?也說明:密封硬化劑 又名「細緻劑」,是一種藉由滲透入混凝土內部,與其中的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收縮混凝土毛孔,使混凝土成為一個細緻整體的新產品。 密封硬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研究所 周良勳所指導 蔡易達的 吸水材料對水泥水化之影響 (2018),提出水泥密封固化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泥、超吸水聚合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黃忠信所指導 楊昆憲的 含矽質廢棄物之發泡無機聚合物 (2014),提出因為有 鹼激發、水庫淤泥、矽質廢棄物、泡沫無機聚合物、隔音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泥密封固化劑的解答。

最後網站康福KF-168 矽晶高滲透密封固化劑 - 事業通則補充:全新第三代<鋰基>液態硬化劑完全硬度86 / 莫式硬度8無膨脹凝膠不吸收水也 ... 請在您的地坪使用水泥密封固化劑處理後的最初幾個月內,按照以下保養說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泥密封固化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脫硫工程技術與設備(第三版)

為了解決水泥密封固化劑的問題,作者郭東明 這樣論述:

《脫硫工程技術與設備》自出版以來,已經成為相關技術人員的必讀參考書。本書詳細介紹了各種煙氣脫硫工藝技術、脫硫塔核心設計技術、脫硫系統主要設備特點以及脫硫系統的調試與運行技術,同時總結了大量的脫硫實踐經驗和教訓,目的是通過這些技術的介紹,使讀者能夠改進及提高已有脫硫技術的設計、運營水準,開發出新的脫硫技術,同時提高相關設備的製造水準。本書可供相關學校、科研院所、電力、化工、冶金及建材等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參考,亦可作為高等院校師生的參考書。 郭東明 航太空氣動力研究院環保事業部,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從1996年至今,一直從事脫硫脫硝和微細粉塵防治方面的技術研究和工

程應用方面技術和管理工作。 1999年,獲脫硫技術專利一項,是我國的國產化脫硫技術,目前已應用于5萬至60萬機組共6台機組的脫硫工程。 2001年,在化工出版社出版《硫氮污染防治工程技術及其應用》一書,2008年在我社出版《脫硫工程技術與設備》,深受讀者好評。 2002至2003年,在德國進行脫硫方面的交流學習。 到目前為止,負責完成5萬~30萬機組脫硫項目4個,參與完成2個。 國家脫硫脫硝專家庫成員,已參與3個脫硫工程的評標。 第一章 當前脫硫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展望1 一、當前脫硫技術存在的一些問題1 二、對脫硫技術的展望3 第二章 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技術6 第

一節 石灰石的特性6 一、石灰石的物化性質6 二、石灰石的反應活性10 三、石灰石和白雲石有關性質比較16 第二節 石灰石脫硫基本原理17 第三節 石膏的結晶21 一、石膏和半水亞硫酸鈣晶體的特點21 二、硫酸鈣的結晶過程23 三、結晶過程的影響因素26 四、石膏品質控制措施30 第四節 亞硫酸的氧化30 一、影響亞硫酸鹽氧化的因素32 二、抑制氧化36 三、煙氣脫硫系統中常用的曝氣裝置37 第五節 影響脫硫性能的幾個關鍵參數41 一、傳質單元數與脫硫效率的關係42 二、煙氣中SO2濃度的影響46 三、迴圈漿液固含物質量分數及停留時間的影響46 四、液氣比、煙氣流速對脫硫塔壓降的影響47 五、

pH值的影響47 六、煤質的影響49 七、CaCO3品位的影響49 八、氟離子的影響49 九、石灰石利用率的影響49 十、氧化方式的影響50 十一、煙氣中粉塵的影響51 十二、煙氣溫度的影響51 十三、有機酸的影響52 十四、供漿位置的影響52 十五、鎂鹽的影響53 十六、鍋爐負荷對脫硫塔的影響53 十七、煙氣與脫硫劑接觸時間54 十八、SO2-3、Al3 、F-濃度的影響54 十九、銨鹽的影響55 第六節 脫硫添加劑56 一、化學添加劑應用機理56 二、化學添加劑在FGD系統中的應用57 三、化學添加劑製備系統62 四、應用化學添加劑的優缺點62 五、添加劑的選擇64 第七節 結垢問題66

一、脫硫系統中常出現的結垢及固體堆積現象66 二、結垢的危害68 三、結垢類型68 四、堵塞、結垢的原因69 五、結垢的防止措施70 第八節 脫硫系統可靠性72 一、脫硫系統可靠性一般定義72 二、影響可靠性的因素73 三、提高系統可靠性的措施75 第九節 脫硫系統分析監測76 一、主要監測項目76 二、實驗室建設77 三、幾個關鍵參數的化學分析原則79 四、分析計畫範例82 五、生石灰消化速度測試83 第十節 脫硫廢渣的綜合利用86 一、脫硫石膏的基本性質86 二、脫硫石膏與天然石膏比較87 三、石膏的烘乾工藝介紹87 四、炒鍋生產熟石膏工藝88 第十一節 石灰脫硫技術91 一、生石灰的性質

91 二、石灰石與石灰比較94 三、鎂增強石灰和石灰石工藝比較97 第三章 其它工藝100 第一節 氨-硫酸銨法脫硫工藝100 一、脫硫工藝流程100 二、氨法脫硫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109 三、CGP(Clean and Green Process)工藝簡介110 第二節 MgO-MgSO3脫硫工藝(抑制氧化法)111 一、工藝流程111 二、抑制氧化方法113 三、結晶產物控制114 第三節 可再生脫硫工藝115 一、溶劑及其特性115 二、CANSOLV可再生胺脫硫工藝118 第四節 活性炭同時脫硫脫硝除塵技術120 一、脫硫、脫硝、解吸工藝和原理120 二、主要設備125 三、活性炭

的選擇132 第五節 海水脫硫133 一、海水脫硫過程的基本原理133 二、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幾個主要問題134 第六節 迴圈流化床(CFB)脫硫技術140 一、主要工藝原理及其影響因素141 二、主要系統簡介143 三、布袋除塵器145 四、物料循環系統145 五、流化風系統145 六、主要控制回路146 七、脫硫廢渣的利用146 第七節 噴霧乾燥吸收(SDA)煙氣脫硫技術147 一、吸收劑製備系統150 二、吸收和乾燥系統151 三、固體廢渣捕集系統152 四、固體廢渣處置系統153 第八節 其它半幹法脫硫技術153 一、NID脫硫工藝153 二、增濕活化脫硫技術155 三、霍夫曼脫硫脫硝技

術157 四、吸收劑供應系統防止板結、下灰不暢的措施158 第九節 碳酸氫鈉乾粉噴射(SDS)工藝158 一、碳酸氫鈉乾粉噴射158 二、碳酸氫鈉的物化性質159 三、脫硫反應機理160 四、噴射位置的選擇162 五、幹式噴射系統主要設備162 六、幹式噴射系統設計要點164 第四章 脫硫系統主要設備介紹165 第一節 煙氣再熱裝置165 一、回轉式再熱器165 二、熱管式換熱器168 三、經驗與教訓171 第二節 脫硫漿液迴圈泵172 一、輸送的介質特性172 二、迴圈泵特點173 三、材質174 四、提高迴圈泵使用壽命的方法176 五、迴圈泵選擇概要177 六、迴圈泵管路設計與運行177

第三節 增壓風機178 一、風機類型178 二、動、靜葉可調軸流風機的有關性能比較180 三、增壓風機的佈置181 四、設計和選擇風機時需要考慮的問題183 第四節 煙道184 一、煙道的分類184 二、煙道的設計和安裝應注意的問題185 三、煙氣道上的主要儀錶189 第五節 煙道擋板189 一、煙道擋板型式190 二、密封空氣系統192 三、啟閉時間要求192 四、材質193 五、擋板門的設計、安裝和運行應注意的問題193 第六節 水力旋流器194 一、水力旋流器的運行方式195 二、性能初步判定195 三、設備選型原則196 第七節 過濾設備198 一、離心式脫水機199 二、板框壓濾機

199 三、真空過濾機200 四、影響過濾性能的因素203 五、過濾設備的選擇204 第八節 膨脹節205 一、脫硫系統對膨脹節的一般要求205 二、膨脹節的種類206 三、膨脹節結構206 四、防失效設計208 五、膨脹節安裝運輸注意事項208 第九節 閥門209 一、常用閥門介紹209 二、閥門材料210 三、脫硫系統閥門選擇概要211 四、閥門佈置要點213 第十節 石膏倉213 第十一節 FRP漿液管道與濾網215 一、FRP漿液管道215 二、泵前濾網216 第五章 脫硫系統設計217 第一節 脫硫系統概述217 第二節 設計總體規劃和設計程式219 第三節 物料和熱量衡算224

一、脫硫塔內組分224 二、物料衡算225 三、熱量衡算225 四、脫硫效率計算226 第四節 脫硫系統的平、斷面佈置227 一、平面佈置227 二、斷面佈置228 三、設備佈置要點228 第五節 煙氣系統的設計230 一、增壓風機231 二、增壓風機的性能參數計算232 三、煙氣換熱器232 四、煙道擋板233 五、煙道233 第六節 吸收劑製備系統235 一、濕磨系統236 二、幹磨系統237 三、幹、濕式制漿方案比較241 四、工藝設備佈置原則242 五、主要設備243 第七節 石膏脫水系統247 第八節 控制系統248 一、DCS設計的一般要求248 二、控制系統的可靠性250 三、主

要控制參數和控制回路252 四、FGD系統的聯鎖保護258 五、FGD保護性停運259 六、控制規律的選擇259 第九節 濕法煙氣脫硫系統測量儀錶的選用261 一、脫硫系統主要監測參數261 二、常用的儀錶261 第十節 電氣系統268 一、供電系統一般要求268 二、直流系統一般要求269 三、交流保安電源一般要求269 四、交流不斷電電源UPS一般要求269 五、控制、保護與介面一般要求270 六、設計中需注意的問題271 第十一節 工藝水系統271 第十二節 壓縮空氣系統272 第十三節 其它附屬系統273 一、事故儲罐和地坑系統273 二、石膏倉和卸料系統274 三、鋼結構、樓梯、平臺

274 四、保溫、油漆與隔音275 第十四節 消防報警系統275 第十五節 脫硫廢水處理技術276 一、FGD系統需要排放廢水的原因276 二、廢水排放量的確定277 三、濕法脫硫廢水特徵277 四、FGD廢水處理系統279 五、廢水煙道蒸發系統(WES)286 六、廢水濃縮固化系統(WCS)289 七、廢水蒸發結晶系統289 第十六節 管道設計291 一、管路設計的基本原則292 二、塔內漿液管道293 三、材質選擇297 四、管道附件298 第十七節 綜合管架設計298 第十八節 土建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300 一、迴圈泵房土建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300 二、石膏庫及脫水車間土建設計中應注意的

問題301 三、控制室土建設計應注意的問題302 四、設備基礎單位工程土建設計應注意的問題302 五、場地溝道及零星土建設計應注意的問題303 第十九節 脫硫系統對發電機組的影響304 一、對鍋爐的影響304 二、對尾部煙道的影響305 三、對煙囪安全的影響305 四、對工業水系統、廠用電系統的影響306 五、脫硫石膏與沖灰水混排的影響307 第二十節 運用FGDPRISM模型進行FGD系統設計、評估、優化307 第二十一節 脫硫系統優化與節能設計310 一、工藝設計的優化310 二、脫硫塔設計優化312 三、控制系統設計優化313 四、運行優化313 五、原煙氣增設煙氣冷卻器313 第二十二

節 脫硫塔協同除塵技術315 一、預洗滌冷卻316 二、改變吸收劑316 三、脫硫塔入口優化316 四、噴淋層優化317 五、提高脫硫塔局部氣速318 六、增效環319 七、增混元件320 八、冷凝325 九、改善吸收介質325 第二十三節 濕法脫硫煙氣中可溶性鹽消除措施326 一、可溶性鹽產生的原因326 二、減少可溶性鹽排放的措施327 第六章 脫硫塔設計330 第一節 脫硫塔結構設計330 一、脫硫塔結構定性設計331 二、脫硫塔的優化設計336 第二節 脫硫塔內的氣動特性337 一、煙氣入口區域337 二、託盤區域338 三、噴淋區域338 四、測試技術340 五、放大準則341 第

三節 大型洗滌塔的CFD模擬344 第四節 脫硫塔力學分析348 一、脫硫塔的力學計算349 二、脫硫塔局部加強設計350 三、應力分析示例351 第五節 統計方法在回歸模型建立中的應用361 第六節 典型脫硫塔介紹364 一、噴淋塔365 二、ALRD脫硫塔365 三、託盤塔366 四、文丘裡塔367 五、雙迴圈塔368 六、德國LEE脈衝懸浮/池分離脫硫塔369 七、動力波脫硫塔369 八、鼓泡塔370 九、S-H-U脫硫塔377 第七節 BEKA塑膠和瓷磚襯裡混凝土脫硫塔385 一、BEKA塑膠襯裡混凝土脫硫塔385 二、瓷磚襯裡混凝土脫硫塔388 第八節 除霧器389 一、濕式脫硫塔中

霧滴的產生389 二、除霧原理390 三、氣流中液滴在離心力場中的運動390 四、常用除霧器基本結構394 五、幾種除霧器性能比較399 六、除霧器在脫硫塔中的佈置404 七、除霧器沖洗系統的設計405 八、除霧器的監測408 九、其它形式的除霧器408 十、除霧器液滴測量技術412 第九節 噴嘴421 一、脫硫漿液噴嘴類型422 二、影響噴嘴性能的因素423 三、噴嘴的材料424 四、噴嘴與管道的連接方式426 五、操作與維護427 六、噴嘴在塔內佈置428 七、噴嘴的選擇428 八、噴淋層霧化噴嘴工作參數要求實例429 九、噴淋層噴嘴技術要求429 第十節 脫硫塔內漿液的懸浮與氧化429

一、側入式攪拌裝置430 二、脈衝懸浮裝置432 第十一節 脫硫塔結構設計基本技術要求433 一、對板材的誤差要求433 二、製作安裝要求433 三、脫硫塔安裝尺寸誤差435 四、焊接與檢驗435 五、油漆436 六、沉降觀測試驗436 第七章 濕煙氣排放技術437 第一節 濕煙氣排放技術437 一、正確認識GGH的作用437 二、安裝GGH帶來的問題438 三、不安裝GGH帶來的問題439 第二節 常規濕煙囪排放設計442 一、採用高效除霧器並保證除霧器正常運行442 二、改進脫硫塔下游煙道的結構,選擇合適的材料443 三、濕煙囪設計443 四、濕煙囪應用實例448 第三節 煙塔合一排放技

術449 一、煙塔合一排放技術的優點449 二、煙塔合一排放技術應用產生的影響450 三、有關煙塔合一排放技術設計和改造的幾個問題453 第四節 無腐煙囪濕煙氣排放技術457 一、無腐收塵節能煙囪的運行原理457 二、無腐收塵節能煙囪的技術特點458 第五節 塔頂煙囪直排技術459 一、塔頂煙囪設計要點459 二、脫硫塔基礎設計要點459 三、脫硫塔設計要點459 第八章 煙氣脫硫系統的調試與管理461 第一節 FGD系統調試範圍與特點461 一、調試範圍461 二、FGD系統調試特點462 第二節 FGD系統分部調試463 一、FGD系統分部調試應具備的條件463 二、FGD系統單體調試4

65 三、FGD系統分系統調試467 四、調試舉例467 第三節 熱態調試和168考核469 一、熱態調試469 二、168考核473 三、系統消缺475 四、事故預案476 五、調試控制要點和經驗477 第四節 FGD系統調試運行中常見問題及其處理481 第九章 脫硫系統運行與維護488 第一節 FGD系統運行與維護概述488 一、FGD裝置操作工況分類488 二、FGD系統總的啟停方式489 第二節 典型石灰石-石膏法脫硫系統運行實例491 一、煙風系統的啟動、停止、檢查、聯鎖及正常運行491 二、石灰石破碎系統的啟動、停止、檢查、聯鎖及正常運行496 三、石灰石漿液製備系統啟動、停止、

檢查、聯鎖及正常運行497 四、脫硫塔系統的啟動、停止、檢查、聯鎖及正常運行499 五、事故儲罐和地坑系統的啟動、停止、檢查、聯鎖及正常運行501 六、石膏脫水系統的啟動、停止、檢查、聯鎖及正常運行501 七、轉動設備501 八、電氣系統的正常運行502 第三節 FGD運行控制與管理503 一、正常運行中運行人員應該控制的FGD系統的主要參數503 二、做好FGD運行控制與管理的幾點體會504 第四節 脫硫系統事故的現象、原因及處理505 一、脫硫系統事故處理總則505 二、緊急停運脫硫裝置情況506 三、發生火災時的處理507 四、6kV電源中斷的現象、原因及處理507 五、380V電源中斷

的現象、原因及處理507 六、工藝水中斷的現象、原因及處理508 七、脫硫增壓風機故障、現象、原因及處理508 八、脫硫塔迴圈泵全停509 九、煙氣系統的故障509 十、石膏脫水系統故障510 十一、石灰石制漿系統的故障511 十二、公用系統儀用空壓機故障511 十三、儀錶故障512 第十章 脫硫工程防腐問題513 第一節 常用防腐材料防腐失效與防護513 一、玻璃鋼(FRP)514 二、橡膠516 三、玻璃鱗片516 四、鎳基合金517 五、塑膠521 第二節 防腐材料的經濟比較與選擇521 一、防腐材料的經濟比較521 二、影響防腐材料選擇的因素524 第三節 脫硫系統防腐方案示例525

一、防腐區域介質特性分析525 二、防腐方案示例525 第十一章 主要施工方案528 第一節 脫硫塔及其基礎施工方案528 一、脫硫塔基礎施工方案要點528 二、脫硫塔施工方案要點529 三、煙道系統安裝要點532 四、管道、閥門安裝方案要點533 五、C-276材料的焊接533 第二節 脫硫工程防腐施工品質控制要點534 一、橡膠內襯品質控制要點534 二、鱗片塗層品質控制要點536 三、煙氣脫硫系統運行後的檢查537 第十二章 脫硫技術在典型行業中的應用538 第一節 垃圾焚燒脫硫技術538 一、幾種工藝流程介紹538 二、工程實例540 第二節 電解鋁煙氣脫硫技術550 一、工程概

況550 二、脫硫系統簡介552 第三節 焦爐煙氣脫硫脫硝技術561 一、焦爐入口煙氣設計參數及排放指標564 二、工藝特點565 第四節 煙氣痕量元素吸附技術567 一、煙氣設計參數及指標567 二、活性炭噴射系統介紹568 三、主要設備一覽表571 第五節 燒結機/球團脫硫技術572 一、工程概況573 二、系統介紹574 三、主要設備性能參數577 四、主要設備規格一覽表578 第六節 水泥窯尾煙氣脫硫脫硝技術580 第七節 炭素煆燒和焙燒煙氣脫硫技術585 一、我國炭素廠採用的煙氣淨化方法585 二、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在焙燒煙氣脫硫中的應用586 第十三章 煙氣脫硫工程投標書的技術

與經濟評估591 第一節 技術評估591 第二節 經濟評估597 參考文獻605

吸水材料對水泥水化之影響

為了解決水泥密封固化劑的問題,作者蔡易達 這樣論述:

水泥是一種建築材料中,將所有骨材相連接並增強機械性能之膠結材料。主要影響水泥強度之因子為水灰比的高低及水化反應程度。高水灰比會使機械性能降低,但工作性會提高;低水灰比則會使機械性能提高,但工作性降低。水泥水化反應完整,其機械強度相對提高,若水化過程中缺少水分,會使反應不完全。由此發想,本研究將加入超吸水聚合物(SAP),使SAP將水分吸收後,於水化反應之固化期間SAP開始輸水,觀察SAP附近的水泥和SAP體積變化並記錄之。結果指出SAP於高比例之水灰比中,體積膨脹越大。於水灰比為0.5時體積膨脹率為16.74%。不同水灰比中,SAP於放置後1到2小時間體積膨脹率有最大值,放置經一天後SAP皆

恢復到原始大小。於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若SAP附近水泥之水灰比低於0.4,將產生寬度約為0.05mm不等之細小裂縫,但在經過一天後裂縫會被修復,且SAP周圍水泥表面出現泌水現象所留下之氫氧化鈣。由此得知添加SAP可使水泥之水化反應更加完整,但會產生更多的孔洞,相對降低水泥的機械性能。

高分子合成材料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水泥密封固化劑的問題,作者陳平,廖明義(主編) 這樣論述:

《高分子合成材料學》分為上、下兩篇。主要介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熱固性與熱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上篇熱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主要介紹酚醛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環氧樹脂、聚氨酯樹脂、雙馬來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氰酸酯樹脂、有機矽樹脂等熱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合成工藝原理、製造工藝、改性原則、結構與性能關係、成型加工及其應用。力求取材新穎,論述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提供很強的實用價值。 下篇熱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系統地介紹了五大通用樹脂,即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ABS樹脂,以及通用工程塑料聚醯胺、聚碳酸酯、PET和PBT。詳細介紹了這些合成樹脂的合成原理、生產工藝、結構與性能關係以及

加工與應用。所涉及的樹脂品種皆為已經工業化生產的品種,內容條理清晰,注重反應原理、結構與性能之間的理論關係,並以成熟、完備的生產技術為依據,適當地介紹了一些有工業化前景的相關內容。 本書可滿足高等工科學校高分子材料專業本科生和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學習、工作需要。 緒論1 0.1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發展簡史1 0.2國內外發展現狀2 0.3高分子的定義、分類、特點、命名5 0.3.1定義5 0.3.2分類5 0.3.3特點6 0.3.4命名8 上篇熱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第1章酚醛樹脂10 1.1酚醛樹脂的原材料11 1.1.1酚類11 1.1.2醛類12 1.2酚醛樹脂的生成反

應和結構13 1.2.1熱塑性酚醛樹脂的生成反應和分子結構13 1.2.2熱固性酚醛樹脂的生成反應和分子結構15 1.3酚醛樹脂的製造工藝18 1.3.1熱固性酚醛樹脂的製造工藝18 1.3.2熱塑性酚醛樹脂的製造工藝19 1.3.3影響酚醛反應的因素20 1.4酚醛樹脂的固化22 1.4.1熱固性酚醛樹脂的固化反應22 1.4.2熱塑性酚醛樹脂的固化反應26 1.5酚醛樹脂的基本性能28 1.5.1酚醛樹脂的熱性能及燒蝕性能28 1.5.2酚醛樹脂的阻燃性能和發煙性能29 1.5.3酚醛樹脂的耐輻射性31 1.6其他酚醛樹脂31 1.6.1間苯二酚樹脂31 1.6.2苯酚糠醛樹脂32 1.6

.3純油溶性酚醛樹脂33 1.7改性的酚醛樹脂33 1.7.1苯胺改性的酚醛樹脂33 1.7.2二甲苯樹脂改性的酚醛樹脂34 1.7.3苯酚改性的二苯醚樹脂35 1.7.4聚乙烯醇縮丁醛改性的酚醛樹脂36 1.7.5植物油改性的酚醛樹脂36 1.7.6耐熱的酚醛樹脂37 1.8酚醛樹脂的應用37 1.8.1酚醛模塑膠39 1.8.2酚醛樹脂層壓塑膠40 1.9酚醛樹脂的研究新進展41 1.9.1樹脂41 1.9.2複合材料及其加工工藝43 第2章不飽和聚酯樹脂45 2.1不飽和聚酯樹脂基體、原材料46 2.1.1不飽和二元酸及酸酐46 2.1.2飽和二元酸及酸酐47 2.1.3二元醇49 2.

1.4交聯單體50 2.1.5引發劑52 2.1.6阻聚劑56 2.2不飽和聚酯樹脂複合物的組成及其固化57 2.2.1不飽和聚酯樹脂複合物的組成57 2.2.2不飽和聚酯樹脂複合物的固化反應58 2.2.3有機引發劑60 2.2.4熱分解引發60 2.2.5化學分解引發61 2.2.6光引發61 2.2.7阻聚與緩聚61 2.3不飽和聚酯樹脂的老化與防老化62 2.3.1紫外線的作用62 2.3.2空氣中氧和臭氧的作用63 2.3.3水解降解作用63 2.4不飽和聚酯樹脂的性能與應用63 2.4.1層壓塑膠與模壓塑膠63 2.4.2片狀模塑膠、團狀模塑膠64 2.4.3人造大理石和人造瑪瑙6

4 2.4.4雲母帶膠黏劑65 2.4.5油改性不飽和聚酯漆65 2.4.6無溶劑漆66 第3章環氧樹脂67 3.1環氧樹脂的合成、製造、品質指標67 3.1.1雙酚A型環氧樹脂的合成製造67 3.1.2脂環族環氧樹脂的合成70 3.1.3環氧樹脂的品質指標71 3.2環氧樹脂的基本性能72 3.2.1雙酚A型環氧樹脂72 3.2.2雙酚F型環氧樹脂73 3.2.3雙酚S型環氧樹脂74 3.2.4氫化雙酚A型環氧樹脂74 3.2.5線型酚醛型環氧樹脂74 3.2.6多官能基縮水甘油醚樹脂75 3.2.7多官能基縮水甘油胺樹脂75 3.2.8具有特殊機能的鹵化環氧樹脂76 3.3環氧樹脂的固化反

應、固化劑和促進劑78 3.3.1環氧化物的反應性78 3.3.2含羥基化合物的固化反應79 3.3.3胺類的固化反應和固化劑80 3.3.4有機羧酸的固化反應88 3.3.5酸酐的固化反應89 3.3.6酸酐類固化劑93 3.3.7合成樹酯類固化劑97 3.3.8環氧樹脂固化反應用促進劑99 3.4環氧樹脂用輔助材料及其改性101 3.4.1稀釋劑101 3.4.2增韌劑103 3.4.3填料105 3.4.4阻燃劑105 3.4.5纖維增強材料108 3.5環氧樹脂的應用112 3.5.1環氧樹脂塗料113 3.5.2環氧樹脂膠黏劑116 3.5.3環氧樹脂成型材料119 3.5.4纖維增

強塑膠和複合材料121 3.5.5環氧樹脂的反應注射成型123 第4章聚氨酯樹脂126 4.1聚氨酯的基本原材料127 4.1.1多元異氰酸酯127 4.1.2多羥基化合物和聚合物128 4.1.3助劑129 4.2聚氨酯的合成原理136 4.2.1異氰酸酯的化學反應136 4.2.2聚氨酯的生成反應138 4.3聚氨酯的製造工藝138 4.3.1熔融法139 4.3.2溶液法139 4.4聚氨酯的應用139 4.4.1聚氨酯泡沫塑料139 4.4.2聚氨酯彈性體141 4.4.3聚氨酯塗料144 4.4.4聚氨酯膠黏劑146 4.4.5聚氨酯密封膠147 第5章雙馬來醯亞胺樹脂149 5.1

雙馬來醯亞胺的合成原理149 5.2雙馬來醯亞胺的性能151 5.2.1熔點151 5.2.2溶解性能151 5.2.3反應性能151 5.2.4耐熱性能152 5.2.5力學性能152 5.2.6BMI固化物的熱穩定性152 5.3雙馬來醯亞胺樹脂的改性153 5.3.1與鏈烯基化合物的共聚改性153 5.3.2二元胺改性BMI157 5.3.3熱塑性樹脂改性BMI159 5.3.4環氧改性BMI164 5.3.5氰酸酯改性BMI164 5.3.6降低後處理溫度工藝改性165 5.4新型雙馬來醯亞胺的合成165 5.4.1鏈延長型BMI165 5.4.2取代型BMI171 5.4.3稠環型B

MI171 5.4.4噻吩型BMI171 5.4.5含特殊元素BMI172 5.4.6樹脂傳遞模塑用BMI樹脂172 5.4.7線型酚醛型多馬來醯亞胺樹脂173 5.5雙馬來醯亞胺樹脂的應用174 5.5.1電氣絕緣材料174 5.5.2高溫膠黏劑174 5.5.3航空航太結構-功能複合材料174 第6章聚醯亞胺樹脂177 6.1均苯型聚醯亞胺177 6.1.1用熔融縮聚法製備聚醯亞胺177 6.1.2用兩步法製備聚醯亞胺178 6.2可熔性聚醯亞胺181 6.2.16F二酐型聚醯亞胺182 6.2.2二苯醚四羧酸二酐型聚醯亞胺183 6.2.3用含亞胺環的二酐製備聚醯亞胺184 6.3加成型

聚醯亞胺184 6.3.1PMR型聚醯亞胺184 6.3.2乙炔端基型聚醯亞胺185 6.4聚醯亞胺的性能187 6.4.1聚醯亞胺的熱穩定性187 6.4.2聚醯亞胺的化學穩定性189 6.4.3聚醯亞胺的介電性能190 6.4.4聚醯亞胺的力學性能191 6.5改性聚醯亞胺191 6.5.1聚醯胺醯亞胺191 6.5.2聚酯醯亞胺193 6.5.3聚酯-醯胺-醯亞胺194 6.5.4聚苯並咪唑-醯亞胺195 6.5.5聚碸-醯亞胺195 6.6聚醯亞胺的應用196 6.6.1聚醯亞胺薄膜196 6.6.2聚醯亞胺漆199 6.6.3聚醯亞胺膠黏劑200 6.6.4高性能工程塑料200 6.

6.5聚醯亞胺纖維204 6.6.6聚醯亞胺複合材料205 第7章氰酸酯樹脂207 7.1氰酸酯樹脂單體的合成207 7.2氰酸酯樹脂的固化反應209 7.2.1氰酸酯固化反應機理209 7.2.2催化劑對固化反應的影響209 7.3氰酸酯樹脂的基本性能213 7.3.1氰酸酯樹脂的結構與性能213 7.3.2氰酸酯固化物的熱分解機理219 7.3.3氰酸酯樹脂基複合材料的性能220 7.4氰酸酯的改性223 7.4.1氰酸酯改性環氧樹脂223 7.4.2氰酸酯改性雙馬來醯亞胺樹脂228 7.4.3氰酸酯的增韌改性229 7.5氰酸酯的應用231 第8章有機矽樹脂233 8.1矽及矽鍵的化學特

性233 8.2有機矽單體的合成234 8.2.1有機鹵矽烷的合成方法235 8.2.2甲基氯矽烷的合成237 8.2.3苯基氯矽烷的合成240 8.2.4其他有機矽單體的合成242 8.3聚有機矽氧烷的生成反應242 8.3.1水解縮合242 8.3.2催化重排248 8.3.3在高溫下利用空氣中氧的作用提高分子量249 8.3.4雜官能單體縮聚製備聚有機矽氧烷250 8.4有機矽樹脂的性能250 8.4.1熱穩定性250 8.4.2聚有機矽氧烷液體及彈性體的特徵253 8.4.3電絕緣性253 8.4.4力學性能255 8.4.5耐候性256 8.4.6耐化學藥品性257 8.4.7憎水性

258 8.5有機矽樹脂的改性259 8.5.1有機矽改性醇酸樹脂259 8.5.2有機矽改性聚酯樹脂260 8.5.3有機矽改性丙烯酸樹脂260 8.5.4有機矽改性環氧樹脂260 8.5.5有機矽改性酚醛樹脂262 8.5.6矽氧烷改性聚醯亞胺樹脂262 8.6有機矽樹脂的應用264 8.6.1有機矽絕緣漆264 8.6.2有機矽膠黏劑270 8.6.3有機矽塑膠273 8.6.4微粉及梯形聚合物275 參考文獻276 下篇熱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第9章聚乙烯277 9.1發展簡史277 9.2低密度聚乙烯278 9.2.1反應機理278 9.2.2生產工藝278 9.2.3結構與性能27

9 9.2.4加工和應用282 9.3高密度聚乙烯283 9.3.1反應機理283 9.3.2生產工藝283 9.3.3結構與性能284 9.3.4加工和應用285 9.4線型低密度聚乙烯286 9.4.1反應機理286 9.4.2生產工藝286 9.4.3結構與性能287 9.4.4加工和應用289 9.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291 9.5.1生產工藝291 9.5.2結構與性能291 9.5.3加工和應用293 9.6茂金屬聚乙烯294 9.6.1發展簡介294 9.6.2生產工藝295 9.6.3結構與性能295 9.6.4加工和應用297 9.7雙峰聚乙烯297 9.7.1生產工藝297

9.7.2結構與性能298 9.8共聚聚乙烯樹脂298 9.8.1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298 9.8.2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301 9.8.3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302 9.8.4乙烯-乙烯醇共聚物303 9.9聚乙烯改性304 9.9.1化學改性304 9.9.2共混改性310 9.9.3填充改性312 參考文獻315 第10章聚丙烯317 10.1發展簡史317 10.2等規聚丙烯318 10.2.1反應機理318 10.2.2生產工藝318 10.2.3結構與性能319 10.2.4加工和應用324 10.3茂金屬聚丙烯326 10.3.1結構與性能327 10.3

.2加工與應用327 10.4無規聚丙烯328 10.4.1生產工藝328 10.4.2結構與性能328 10.5共聚聚丙烯樹脂328 10.5.1丙烯-乙烯無規共聚物329 10.5.2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329 10.6聚丙烯改性330 10.6.1化學改性330 10.6.2共混改性334 10.6.3填充改性340 10.6.4聚丙烯納米複合材料343 10.6.5透明改性346 參考文獻347 第11章聚氯乙烯349 11.1發展簡史349 11.2反應機理350 11.3生產工藝350 11.3.1懸浮聚合生產工藝350 11.3.2乳液聚合生產工藝357 11.3.3微懸浮聚合法

工藝360 11.3.4本體法生產工藝362 11.4結構和性能363 11.4.1化學結構363 11.4.2顆粒結構和形態365 11.4.3性能368 11.4.4加工和應用373 11.5共聚聚氯乙烯樹脂376 11.5.1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376 11.5.2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377 11.5.3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377 11.5.4氯乙烯/馬來醯亞胺共聚物378 11.6聚氯乙烯化學改性378 11.6.1氯化聚氯乙烯378 11.6.2PVC交聯380 11.7PVC共混改性382 11.7.1增韌改性382 11.7.2耐熱改性388 11.8聚氯乙烯填充改性3

89 11.9聚氯乙烯納米複合材料389 11.10聚氯乙烯加工改性392 11.11聚氯乙烯熱塑性彈性體393 11.11.1HP-PVC393 11.11.2共混型TPVC394 11.11.3TPVC加工和應用394 參考文獻394 第12章聚苯乙烯396 12.1發展簡史396 12.2通用聚苯乙烯397 12.2.1反應機理397 12.2.2生產工藝397 12.2.3結構與性能398 12.2.4加工和應用399 12.3可發性聚苯乙烯(EPS)399 12.3.1生產原理和工藝399 12.3.2結構與性能401 12.3.3加工和應用403 12.4高抗沖聚苯乙烯(HIPS)

404 12.4.1生產工藝404 12.4.2結構與性能406 12.4.3加工和應用410 12.5間規聚苯乙烯410 12.5.1生產工藝410 12.5.2結構與性能410 12.5.3加工和應用412 12.6共聚聚苯乙烯樹脂413 12.6.1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413 12.6.2丙烯酸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414 12.6.3丙烯腈/乙烯-丙烯-二烯烴三元乙丙橡膠/苯乙烯共聚物415 12.6.4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416 12.6.5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416 12.6.6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417 12.6.7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41

7 12.6.8苯乙烯/馬來醯亞胺共聚物418 12.6.9K樹脂419 12.7聚苯乙烯共混改性420 12.7.1PS與PPO共混420 12.7.2PS與PO共混421 12.7.3其他共混改性421 參考文獻421 第13章ABS樹脂423 13.1發展簡史423 13.2反應機理424 13.3生產工藝425 13.3.1ABS生產工藝分類425 13.3.2乳液接枝-摻混生產工藝427 13.3.3連續本體法429 13.4結構與性能431 13.4.1結構431 13.4.2增韌機理431 13.4.3性能432 13.4.4加工和應用437 13.5ABS改性438 13.5.

1化學改性438 13.5.2共混改性440 13.6ABS填充改性444 參考文獻445 第14章聚醯胺447 14.1聚醯胺6447 14.1.1發展簡史447 14.1.2反應機理448 14.1.3生產工藝449 14.2聚醯胺66451 14.2.1發展簡史451 14.2.2反應機理452 14.2.3生產工藝453 14.3結構與性能453 14.3.1結構453 14.3.2性能455 14.4加工和應用461 14.4.1加工461 14.4.2應用462 14.5聚醯胺改性463 14.5.1共聚改性463 14.5.2共混改性465 14.5.3增韌改性470 14.5.

4增強改性471 14.5.5填充改性473 14.5.6阻燃改性474 14.5.7聚醯胺納米複合材料475 14.6其他聚醯胺480 14.6.1聚醯胺1010480 14.6.2聚醯胺11483 14.6.3聚醯胺12486 14.6.4聚醯胺46489 14.6.5聚醯胺610、612490 14.6.6單體澆鑄聚醯胺6492 14.6.7透明聚醯胺493 參考文獻494 第15章聚碳酸酯496 15.1發展簡史496 15.2反應原理497 15.2.1光氣介面縮聚法497 15.2.2熔融酯交換法497 15.2.3非光氣酯交換法497 15.3生產工藝498 15.3.1光氣法工

藝498 15.3.2熔融酯交換法工藝499 15.3.3非光氣酯交換法工藝500 15.3.4其他非光氣酯交換法工藝502 15.4結構和性能503 15.4.1PC結構503 15.4.2性能503 15.5加工和應用506 15.5.1加工506 15.5.2應用506 15.6聚碳酸酯改性508 15.6.1共聚改性508 15.6.2共混改性508 參考文獻514 第16章熱塑性聚酯516 16.1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16 16.1.1發展簡史516 16.1.2反應機理518 16.1.3生產工藝518 16.1.4結構和性能521 16.1.5加工和應用524 16.1.6PE

T改性526 16.2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34 16.2.1發展簡史534 16.2.2反應機理535 16.2.3生產工藝536 16.2.4結構和性能537 16.2.5加工和應用539 16.2.6改性540 參考文獻544 高分子合成材料學這部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來,得到了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專業廣大師生和社會相關專業人員的厚愛,在此深表誠摯謝意! 2007年7月該書申報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8年2月獲得批准[見高教函2008-3號]進行重新修訂。2010年由化學工業出版社第二版出版發行以來,被國內多所高校作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科書和

廣大從事高分子合成樹脂材料的專業入門書。2014年5月該書又入選了遼寧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經過兩個版本的使用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課程學時的調整,發現原書的內容偏多,學生在短期內學習與掌握這些內容比較吃力。根據出版社和讀者回饋意見,第三版進行了較大篇幅修訂和壓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刪減和修改。 1.對全書內容進行了重新分類和調整,對增韌機理、增強、增容、接枝等內容分別在不同章節有針對性地集中進行介紹。相同的共混體系在不同章節有所側重。 2.刪除了與大學基礎課程相重複的反應機理的介紹。刪除了部分有關性能的表格,改為語言性描述。 3.大幅縮減了生產工藝的介紹,刪除了國內生

產廠商列表。 4.對國外公司名稱、專業術語進行了全文統一。 5.對一些文字錯誤進行了修改,插圖也進行了適當調整。 希望通過這些修訂,能夠給廣大讀者提供一本知識全面、內容簡潔豐富、資訊準確、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參考書,並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編者 2016年6月 第一版前言 材料、資訊、能源是當代科學與技術的三大支柱。高分子材料是當今世界上十分重要的非常活躍的領域。它是材料領域中的後起之秀。自從20世紀初德國化學家H.Standinger創立高分子長鏈概念以來,通過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材料工程學家等許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勞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高分子材料科

學理論知識體系。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現與發展給材料領域帶來了重大的變革,從而形成了金屬材料、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和複合材料多元共存的格局。 高分子合成材料學是以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學和高分子成型工藝學為基礎的,研究的範圍是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改性、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製備(成型加工)及其應用的一門科學。 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發現、應用及推廣,構成了人類進步與文明。從20世紀5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合成樹脂是目前產量最高、需求量最大、應用面最廣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已經成為繼金屬、水泥、木材之後的第四種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支柱材料,已在機械、化工、交通、航空、航太、船舶等眾多國民經濟與人民生

活、國防建設與尖端技術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分子合成樹脂種類繁多,本書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其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熱固性和熱塑性合成樹脂的國內外發展歷史、合成工藝原理、製造工藝、結構與性能關係、改性原則、成型加工工藝及其應用等內容。合成樹脂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合成樹脂工業也取得了飛速發展。目前的合成樹脂和塑膠製品的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前列,成為合成樹脂和塑膠製品的生產大國與消費大國。與之相對應,社會對高分子材料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為了配合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我們組織編寫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學這本書。本書主要是為了滿足高等工科院校高

分子材料專業學生和相關工程技術人員需要編寫的教材。為此,本書在內容編寫上堅持取材新穎、理論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重視應用等基本原則,儘量做到既可以使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從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較為系統地掌握當今高分子合成樹脂材料的基本知識概貌,又能基本瞭解今後可能的發展方向。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酚醛樹脂、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氨酯樹脂、雙馬來醯亞胺樹脂等熱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下篇主要介紹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全書由陳平教授統稿。上篇緒論由陳平、廖明義編寫,酚醛樹脂由黃髮榮和陳平編寫,不飽和聚酯樹脂由沈開猷和陳平編寫,環氧樹脂由陳平和唐傳林編寫,聚氨酯樹脂

由李紹雄和陳平編寫,雙馬來醯亞胺樹脂由梁國正和顧媛娟編寫,聚醯亞胺樹脂由陳平編寫,氰酸酯樹脂由包建文和陳平編寫,有機矽樹脂由羅運軍和陳平編寫;下篇由廖明義教授編寫。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研究生唐忠鵬、張宜鵬、孫明、張偉清、陸春等協助對圖表進行了整理,在本書出版的過程中,得到了大連理工大學教材出版基金資助,謹此致以深切的謝意。最後感謝所有提供文獻資料的作者和支援説明本書編寫的同仁。 由於作者水準有限,書中一些不足之處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5年1月 第二版前言 《高分子合成材料學》這部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來,得到了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專業廣大師生和社會相關專業人員的厚愛,在

此作者深表誠摯謝意! 2007年7月該書申報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8年2月獲得批准[見高教函2008-3號]進行重新修訂。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之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很快,經幾年的使用,書中許多資訊、資料與當前情況已有不符,有些內容也顯陳舊。基於此,本書借助這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修訂的機會,本著與時俱進的態度,對書中相關內容進行了一些修訂,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補充和修改。 1.更新了一些資料,資料最新截止日期基本到2007年,個別到2008年。 2.補充了一些最新技術進步的資訊,特別是中國近年來的技術進步和成果。 3.對全書

內容進行了重新分類和調整,對於增韌機理、增強、增容、納米材料、接枝等內容分別在不同章節有針對性地集中進行介紹。 4.補充了一些最新成果,刪除了一些重複敘述。 5.對一些文字錯誤進行了修改,插圖也進行了適當調整。 希望通過這些修訂,能夠給廣大讀者提供一本知識全面、內容豐富、資訊準確、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參考書,並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就是編者最大的願望。 感謝賈彩霞、王乾、張相一、李彬等研究生對書稿編輯整理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編者 2009年12月

含矽質廢棄物之發泡無機聚合物

為了解決水泥密封固化劑的問題,作者楊昆憲 這樣論述:

鹼激發膠結材具有高強度、耐高溫及固化重金屬等諸多優點,近年來吸引諸多學者爭相研究,本文利用水庫淤泥、爐石、飛灰及底灰等富含鋁矽酸鹽礦物之廢棄物為原料,透過鹼激發原理製作鹼激發膠結材,再搭配發泡製程製作不同密度之發泡無機聚合物,不僅充分利用水庫淤泥及工業廢棄物,更開發出兼具隔音及隔熱性質的輕質環保型建材。經由各項試驗結果發現,鹼激發水庫淤泥漿體在水固比為0.5時黏度適中,適合與泡沫拌合成發泡無機聚合物。水庫淤泥發泡試體的力學性能隨設計密度增加而提升,設計密度0.8g/cm3厚度6公分水庫淤泥發泡隔音板,其隔音效能優於市售10公分水泥、矽酸鈣及石膏隔音板。由鹼激發爐石純漿體試驗結果發現,採用氫氧

化鈉與液態矽酸鈉激發爐石,所製成純漿體抗壓強度最佳,水固比為0.5之漿體黏度適中,適合與泡沫拌合,製成鹼激發爐石發泡無機聚合物,此外,採用密封養護之鹼激發爐石發泡試體,具有最佳之抗壓強度。以35%飛灰及15%底灰取代爐石,可降低漿體初始黏度並延長凝結時間。由鹼激發爐石-飛灰-底灰發泡試體斷面分析結果顯示,發泡試體微結構分佈均勻,90%以上孔徑皆小於0.3mm,此外,發泡試體噪音衰減係數之變化趨勢與其吸水率相似,未來可用吸水率推估發泡試體的吸音率,同時,發泡試體隔音與隔熱性質皆可媲美市售ALC磚及預鑄陶粒板,各密度發泡試體皆符合耐燃一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