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國小行事曆110第二學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大葉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俊憲所指導 林艷真的 中高年級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為例 (2014),提出民生國小行事曆110第二學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體驗教育、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學習成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正元所指導 許聖慧的 時間觀、社會記憶與教育實踐─以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小文化生活實踐年曆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時間觀、學校本位課程、牡丹社事件、社會記憶、歲時祭儀、民族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民生國小行事曆110第二學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生國小行事曆110第二學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高年級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為例

為了解決民生國小行事曆110第二學期的問題,作者林艷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荒野親子團炫蜂團參與學童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範圍以全國荒野親子團炫蜂團20團,共計720位學童,為母體樣本進行量化研究,正式問卷合計發放625份,回收495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222份,共得有效問卷273份,有效率55.15%,並以SPSS18.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研究假設驗證,獲得以下研究結果:一、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活動之不同背景變項在其學習動機各子構面上無顯著差異。二、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活動,不同性別在其自我效能之時間管理構面、技能參與構面及團體服從構面均達顯著差異,女生在自我效能顯著優於男生;未參與荒野親子團小蟻團經驗之學童在其自我

效能之時間管理達顯著差異。三、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活動,不同性別在其學習態度之積極學習及合作學習達顯著差異,且女生明顯優於男生。四、學童在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及學習態度在學習成效有顯著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提供予家長、相關機構、政府及後續研究者推行環境教育及親子共同參與活動之參考。

時間觀、社會記憶與教育實踐─以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小文化生活實踐年曆為例

為了解決民生國小行事曆110第二學期的問題,作者許聖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不同時間觀背後所代表之文化觀念差異,說明早期排灣族人對「年」的看法;再者,就目前原住民族教育,即排灣族教育與南排灣文化復振相關研究,耙梳建構在地社會記憶及民族教育知識體系之重要性。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田野地點以kuskus(高士)部落、tjaqaciljai(石門)部落及石門國小為主。探討石小近年是如何藉由「社區連結」作為社會文化實踐之最佳方式,一群想像共同體如何透過各種儀式或教育課程活動來強化集體記憶,規劃出貼近、符合在地文化意涵的文化生活實踐年曆。統整在地知識系統與重建信仰價值,漸勾勒出族人的世界觀,進而建構出部落文化教育的主體性。石小文化生活實踐年曆為一百零二學年度

學校本位課程之依據,學校本位課程以螺旋式、系統性的兩大主軸做規劃設計。其一為歲時祭儀:首先,以族人早期傳統主食-小米,以及小米生長週期所衍生的七項祭儀為主;其次,就收穫後祭-狩獵祭,探討在地狩獵文化觀。規劃設計最適合在地的歲時祭儀課程,讓孩童漸能體會族人對待土地的思維,凸顯文化核心價值系統-「信仰」與「態度」,找回民族文化的根。 學校本位課程另一主軸為國際事件-牡丹社事件,以及相關石門部落自然人文,即所謂部落近代史。筆者整理從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代於教科書或史料中,對於外來殖民政府為鞏固政權如何詮釋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觀點,發現其對原住民歷史之忽視。學術研究上難以看見具在地思維之歷史觀點的研

究,故藉由訪談長期關切此事件之地方人士,彙整出在地事件的歷史觀點,為民族史觀發聲。另外,說明石小為何要訂定牡丹社事件紀念日,又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來實踐的具體例子,冀望能共構出孩童完整的歷史知識及建立在地的歷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