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高學歷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次高學歷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雲飛寫的 2023國文(初等/五等適用)(收錄歷屆試題共585題100%題題詳解) 和熊秉真杜震華張登及Woosung Kang蔡振興張君玫廖咸浩黃心雅黃建宏的 超越天啟:疫病、全球化、人類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關於最高學歷和次高學歷差別在哪裡 - Mobile01也說明:關於最高學歷和次高學歷差別在哪裡小弟最近在求職網履歷表有學力這東西要填我目前今年高職畢業今年有報四年制進修部的還不確定有沒有進本人是報讀招24日才放榜請問我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輔考 和國立臺灣大學中心所出版 。

萬能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周勝武所指導 林銘志的 工作價值觀、組織契合度、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研究 (2021),提出次高學歷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作價值觀、組織契合度、工作滿意度、留任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張光正、李明彥所指導 柯幼寧的 大學角色的省思-探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對大學課程的改變與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大學社會責任、互動關係人、價值-過程-影響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次高學歷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需要高學歷的職位,其實沒有那麼多」中國大學畢業生到底有 ...則補充:Offer不難拿,好工作難找. 根據中國薪酬網的統計,在2022年,985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為9088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次高學歷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3國文(初等/五等適用)(收錄歷屆試題共585題100%題題詳解)

為了解決次高學歷英文的問題,作者陳雲飛 這樣論述:

  ★本書將浩瀚無邊的國文科整併為「字音字形、修辭及應用文、國學常識、閱讀測驗、公文格式」五大部分,下轄數個主題,各主題皆搭配相關精選試題,可供考生研讀後即時驗收成效,趁熱打鐵!   ★書末收錄初等考試及鐵路特考佐級國文科考題,100%題題詳解!   【適用對象】   這本《國文》適用於報考公務人員初等及五等考試各類科的考生。   【考試資訊及報考利多】   ◎初五等考試:   初等考試不限學歷,凡是年滿18歲的中華民國國民皆可報考。該考試每年固定舉辦,提供不同領域人才的公職就業機會。考生可依自身學習背景及興趣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類科,應考科目大多都是學校的必修科目,讓各類科考生在報考時就

擁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優勢。   初等考試只考四科,且全為選擇題型,一經錄取起薪可達三萬元,並享有完整公務員福利,絕對是有心在公職領域打拼的最佳入門選擇!   相較於初考由中央政府開缺,全國統一選填志願分發;地方特考則是由各地方政府開缺,採分區報名、分區錄取的方式,工作地點離家比較不會過遠。加上地方特考與初考考試時間差不到1個月,因此以初考為目標的考生也可以加報地方特考五等,一次準備,二次上榜機會。   ※應試正確資訊請以考試簡章為準※   【本書特色】   國文科是大多數公職考試的共同科目,然而許多考生常因為國文科範圍太廣難以準備,或是覺得這個科目的投資報酬率太低,因此常會選擇性放棄國文

科,而把時間留給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專業科目。然而,三民輔考的老師要提醒各位考生:千萬別忽略國文科的重要性,因為它很可能就是你在各大公職考試中金榜題名的關鍵!為了幫助廣大考生在準備國文科時不再漫無方向,本書由三民補習班專業國文名師針對公職五等考試國文科命題趨勢統整如下:   第一部分 字音字形辨正   精選常考易混淆字音250字+易混淆字形500字+字音字形綜合測驗100題,幫考生治療音形不分的症狀。   第二部分 重要修辭及應用文知識   根據大量考古題出現之成語,依主題分類,並附成語解釋,易懂易讀。本部分還收錄令大多數考生頭痛不已的書信結構用語,並將之濃縮並以圖表統整為三頁內容,只要花點時

間背誦,考出來立馬拿分。   第三部分 國學常識   幫考生歸納整理從先秦到清代的各家學說流派及著名作家,並以簡單易記表格呈現,讓國學常識不再艱澀難背。   第四部分 閱讀測驗   按時間順序收錄多篇先秦到清代的著名文章,每一篇皆有白話語譯,大幅提升考生閱讀理解能力。   第五部分 公文格式   詳細介紹公文基本格式,提示撰寫要點,並將重要公文用語以表格呈現,簡單易懂。   歷屆試題詳解   書末收錄106年~110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及鐵路特考佐級考試及111年公務人員初等考試國文科試題共13份,合計585題考古題,所有題目皆由三民補習班國文名師群提供詳盡解析,幫助讀者快速掌握命題重點

,輕鬆破解考題!   【試題分析】   近年來公務人員初等考試的國文考科當中,測驗題型主要分為單選題及複選題兩個大題。整體而言,初考國文科題目難度中等,出題方向較為著重基本知識與閱讀理解,少有特別刁鑽偏門的題型,因此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就能穩紮穩打拿下分數。   單選題除了公文格式用語外,各主題中以閱讀測驗比重較高,題幹常會有一至數行引文,應考時務必耐心閱讀題幹,仔細看清題目問的是什麼。   複選題是難度較高的題型,因為不確定每一題的正確答案有幾個,因此一定要仔細把每一個選項看完,並找出其中不正確的部份再予以刪去,留下的便是正確答案。   初考國文科考題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類型:   

(一)國字辨正   其考法大多為辨別同個字在不同文句中的意義,或解釋詞語中單個字的字義。由於文字考題範圍廣泛,比較考驗考生的基本功。雖然近幾年試卷中已幾無看見此類題目,但考生仍不可掉以輕心,且掌握正確國字對於詞語理解類的解題亦有一定幫助。   (二)國學常識   本項目涵蓋文學史、作家知識、諸子學說、文學體裁等各種範圍。近年來國學常識已很少單獨出一些細節題型,因此準備時不必太過考究細節,大致記憶各項重點即可。   (三)閱讀測驗   此類題目是每年考題中最重要的題型,總占比約全部試題的三分之二。閱讀理解題型即出一段文句,來測驗考生對引文「文意的理解」。文章的來源十分廣泛,從先秦古文一直到近

代白話文都有可能出題。所選文章也不限文體,每份試卷幾乎皆有散文、韻文入題,亦常混合其他主題一起出題。這種題型並沒有範圍能夠準備,完全考驗考生閱讀理解的程度,也是奪得高分的必爭之地。   (四)詞語理解   此類題目是初考考題中占比次高的題目。考生除了需要辨析常見成語、題辭等的意義和使用原則,還要理解稱謂、書信用語等詞語的正確使用場合。本類題目在單、複選題皆可能出現,非常要求詞語使用的正確性。   (五)語法修辭   此類題目占比不高,只要對各種修辭的定義與例子有基本理解,大部分可以按文意判斷。   (六)公文用語   此類題目為初等考試必考,題數約3題左右。由於完全屬於記憶式題目,考生務

必熟讀現行的公文格式條例,一定要取得這部分的分數。   (七)複選題   本部分屬於複選題型,意即正確答案不只一個,因此作答時一定要把所有的選項都仔細看完,不可看到覺得對的答案就直接作答。初考複選題計分有倒扣,最多扣至該小題分數為0,不會影響其他題的分數,因此碰到少數選項沒有把握的題目,建議還是盡量作答,不要整題留白,失去得分機會。   【考生上榜心得1】初等考試一般行政上榜生:田庭宇   .國文:95.6分   .公民與英文:90分   .法學大意:80分   .行政學大意:94分   畢業後輾轉做過許多不同工作都覺得不適合,再加上南部的工作如果不是理工科系相關,薪水都不甚理想,所以工

作穩定又有高薪的公職就成為我的首選。   分享各科準備方法   【國文】這是沒有範圍的一科,但是可以藉由大量練習來增加自己的語感,我是將國文教材和練習題都做過、讀過一遍,再加上練習阿摩的大量考古題。另外,也製作了一本國文筆記,將常考的字音字形和成語羅列出來,國考常考的不外乎就是婚喪喜慶或是搬家、升職、開店之類的。閱讀測驗就是靠大量的練習,學會找到關鍵詞就能有效提高分數。   【公民與英文】公民部分,我覺得應該優先將各個學者像佛洛伊德、顧里、米德的理論,還有後面章節的經濟學理解清楚,然後還是一樣大量練習阿摩考古題。英文的部分就背常考的單字再加上考古題練習。   【法學大意】法學大意是我在這

四科中最為頭痛的科目,我強力推薦考生一定要買一本法學大意小法典,這本書將所有歷年常考法條羅列其中,特別適合短期衝刺搶分的考生。   【行政學大意】行政學我覺得是這幾科裡面最單純的一科,因為不是考申論題,所以只需要儘可能理解就可以考到不錯的分數,而且行政學相似的題目其實非常多,勤練考古題便能有不錯的收穫。   【考生上榜心得2】地特五等一般行政上榜生:田佩晨   .國文:81.6分   .公民與英文:88分   .法學大意:86分   .行政學大意:84分   我先前從事的行業是安親班老師,當時會選擇參加考試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求職不容易,且薪水與工作量截然不成正比。但反觀公職除了工作穩定外,

福利也比一般企業好很多,因此選擇踏上準備公職的道路。   分享各科準備方法   面對全部都是選擇題的考試,除了熟讀課本內容之外,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一定要勤做考古題,遇到有疑惑的題目和選項一定要弄懂再背,遇到不懂的題目可以善用網路的搜尋功能,加速對題目的熟悉度,切忌死背。

工作價值觀、組織契合度、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次高學歷英文的問題,作者林銘志 這樣論述:

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人才,以一個企業而言,人員的穩定是組織運作的基礎,有了好的留任率,也會跟著吸引到更多適當的人才。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在世界範圍引發大規模傳播後,歐美地區的職場上因這次疫情出現了大離職潮,在此同時,台灣也出現了就業市場淨退出的現象,此一現象是繼1990年金融海嘯發生的11年後,台灣再度出現離職人次高於就業人次的少見情況。綜觀歐美地區大離職潮與台灣職場淨退出的現象,兩者的因果有所不同,但仔細分析這兩個現象又可以發現,這是因為人們工作價值觀的改變,並藉由生涯規劃的選擇實現對工作與生活的掌控。本研究擬探討在企業組織當中,組織契合度與工作滿意度受到工作價值觀的干擾

,如何去影響企業人員的留任意願。依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當中個人與組織的契合度會透過工作滿意度等因素的中介效果,間接對留任意願產生正向的結果。本研究問卷各行業之從業人員為施測對象,問卷實施期程係自111年1月至3月5日,共計發放550份,回收519份,扣除其無效問卷6份,實際有效問卷共51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8.84%。本研究透過正式問卷分析結果發現,年齡、學歷、工作特質、核心文化等項目會影響留任意願;社會價值、舒適價值、組織契合度與外在滿意度對留任意願均有顯著關係;而實現價值、社會價值、舒適價值又會透過組織契合度與內在滿意度對留任意願造成中介影響;社會價值會透過外在滿意度對留任意願造成中介

影響。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能使企業經營者更加重視這塊領域,也提供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做更深入之研究。

超越天啟:疫病、全球化、人類世

為了解決次高學歷英文的問題,作者熊秉真杜震華張登及Woosung Kang蔡振興張君玫廖咸浩黃心雅黃建宏 這樣論述:

  本書是華語世界第一本回應疫情而產生的跨界反思之書。匯集了包含歷史、經濟、政治、文學、社會、美術等不同學科的重量級學者,從疫情所激發的省思出發,針對兩個相關並相互交涉的議題──「全球化」及「人類世」──進行審視與探索。文章雖各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但論述互有燭照與呼應,為這兩個議題所凸顯的人類命運之危機,做出了最具當代視角及前瞻意義的反思。   作者簡介   (依姓氏筆畫序) Woosung Kang   Woosung Kang is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rogram at S

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2-2013)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9-2020). His research area includes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critical theories, psychoanalysis, film theory, and Asian cinemas. He i

s the author of Freud Seminar (2019), Painting as the Gaze of Philosophy (2014), Poe Translated (2014), The Birth of a Style: Emerson and the Writing of the Moment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2003). 杜震華   臺大農經系,泰國法政大學碩士,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服務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獲曾虛白新聞獎,任商業發展研究院所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經濟部

顧問、產諮會委員、外貿協會董事、海基會顧問。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科技研究、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張登及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獲有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與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主任、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學會(臺北)理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研究興趣主要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秩序、中國對外關係史與外交政策、中共黨政、中美關係、政治思想史與古典社會

學理論。 黃心雅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司長、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現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會理事長、Humanities for the Environment (HfE) Asia Pacific Observatory召集人。研究涵蓋當代北美與太平洋島嶼原住民文學、人類世與生態人文等相關議題。 黃建宏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及關渡美術館館長。研究專長關於影像研究、美學理論、當代藝術思潮、哲學、策展研究。譯有《影像的宿命》、《電影I:運動.影像》、《電影II:時間.影像》。

廖咸浩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2018年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著有《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等書。目前正撰寫《台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Deleuze and Taoism等書。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學術機構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秘書長。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近世兒童史、中國醫療文化史。專著有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

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蔡振興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生態論述和醫療人文研究。著作包括《生態文學概論》(主編)、Key Readings in Ecocriticism(合編)以及《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榮獲第八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等。 叢書總序 前言:「存在」於疫情蔓延時╱廖咸浩 Part I 疫病與全球化 警訊:橫世而出的疾疫與歷史╱熊秉真 新冠肺炎防治紓困的異同和全球化╱杜震華 新

冠疫情與解組中的自由國際秩序╱張登及 Part II 疫病與人類世 Rhizomatic Thinking and Machinic Ethics: The Task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Postviral Anthropocene╱Woosung Kang 人類世與疾病:兼論萊特的小說《十月底》╱蔡振興 跨物種繞射╱張君玫 Part III 藝術、文化與人類世 與病毒和解:事件、非人界、負人類世╱廖咸浩 原住民與人類世╱黃心雅 負人類世的可能性:當代藝術展覽中的問題重塑╱黃建宏 作者簡介   前言 「存在」於疫情蔓延時 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

等研究院院長)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可謂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一次。而疫情正好發生在全球化的動能趨緩,及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嚴峻度升高的關鍵時刻。在此情況下,人類真的很難不視此為一個重大的天啟。全球化推動最力的美國,在川普就任之後開始快速退卻,但在他之前,歐美各地的右翼早已因為移民造成的恐外症(xenophobia),而興起了對全球化的疑懼。然而其實歐美的左翼早已先一步開始反全球化,雖然動能尚未匯聚。如今左右翼合流,且關注也有重疊,情勢顯然大不利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本就是跨國企業的沃土,卻極可能是窮人的末路,但「批判性全球化」則反而有助於全球的弱勢團體及批

判性運動(如環保運動)的結盟。故全球化由新自由主義主導,固然會拉大窮國與富國、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但全球化的全面崩壞也可能導致地球更大的災難。   在左右雙重的夾擊下,全球化是毀墜(任各國自生自滅),還是蛻變(邊緣批判性結盟),已在十字路口。如今新冠疫情有如程咬金橫空殺出,讓全球化的情勢變得更為詭譎,幾近危如累卵、玉石俱焚的態勢。   然而,當前疫情的嚴峻,其實與全球化密切相關。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前面貌的全球化是疫病唯一的原因,而只是其終極的版本。自人類從樹上躍下,開始其宰制地球的大業之始,各種病原(pathogen)即因為食物鏈的縮短而如影隨形地緊跟著人類。文明愈細膩發展,疫病愈兇猛

猖獗。然而疫情的規模其實是隨著全球化的程度而逐漸擴大。故人類對地球的拓殖,尤其是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全球流動,致使疫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黑死病讓西方人初嚐全球連結的滋味,但當時的流行仍局限於特定地區,而在當今的全球化局面下,人類面對疫病,可謂已無所逃於天地。   病原體自古如鬼魅般來去無踪,而造成了古人將疫病訴諸神與鬼。有時怪罪自己未能以德為準而激怒上天,更多的時候則怪罪於邪靈惡鬼,以致有各種驅邪逐鬼之儀式,甚至以人為犧牲亦不以為過。近代科學雖釐清了疫病的原因乃是病原體(細菌與病毒),使人類不再「疑神」,以為疫病是上天針對無德的懲罰,卻始終並未改變其「疑鬼」的習慣,而仍

然認為疫病總是「他者」所造成,甚至產生某種與科學結合的疫病「迷信」(比如認為5G相關的設施造成了新冠疫情)。也就是說,就疫病而言,人類的態度其實有退無進。「疑神」容或不足為訓,但尚且傾向於自省,但科學消滅了這種可能性之後,面對疫病,人類似乎只剩下一種可能,即以「驅鬼」(怪罪「他者」)為唯一的處理方式。因此疫情中幾乎不可避免會看到對少數或他者的醜化與攻擊。   然而,疫情所帶來的訊息,一定程度反而是要人類回頭重拾「自我反省」的路徑。因為疫情有如拉岡(Jacques Lacan)理論中的「病徵」(symptom),讓我們看到的是人類自己的心病:背離了厚德之途。人類自現代性(資本主義)成為生活方式

以來,便將非人世界(non-human world)視為「備用資源」(standing reserve),對其進行竭澤而漁的搾取。這種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強力批判的態度,正是當前一切問題根源。而這次的疫病雖然可能只是現代性的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但卻造成了全面性的衝擊。由此可知,人類不能把疫病單純只視為疫病,而應視為一種來自天外的警訊。而這個警訊之所以在此刻出現,或正是因為「人類世」已經走向了即將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這意味著人類必須對人與非人世界的關係進行終極性的省思,而不是補破網式的修葺。也就是說,人類與環境之間必須立即找到和解的方式,否則,人類似乎已經被非人世界的反撲逼

到了無法迴身的地步。   其實,病原更顯示出了非人世界的能動性。人類雖有辦法降服與控制所有非人世界中的物種,唯獨病原體總會伺機加倍反撲。細菌總是有辦法發展出抗藥性,而病毒更是來去自如、愈演愈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菌甚至是改變歷史方向的真正動力。比如工業革命即是一例。黑死病讓歐洲人口大量死亡所造成的人力不足,促成了對機器的需求。反之,當時的中國科技雖然遙遙領先歐洲,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生,原因之一便被認為是人力過於充足。   人類要如何不再被歷史書寫,而掌握主動?弔詭的是反而要藉由擺脫控制的欲望,而此欲望的根柢處便是企圖主控一切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ism)。故從根

本處思考疫病的訊息,便是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病:人類中心的思考不但將人置於萬物的頂端,也賦予人類掌控萬物乃至消耗萬物的特權。   面對新冠疫病時,人類需要的不只是疫苗,更需要就人類深層的病對症下藥。人類不但必須思考疫病所突出的全球化陰暗面,也就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neoliberal globalization)對地球全面而無情的掌控、宰制與消耗。更重要的還是要思考人類與萬物到底應維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不再竭澤而漁固然是必須的步驟,但若要能夠從心底根除竭澤而漁的傾向,更必須確認萬物與人的平等關係。這對自亞里斯多德以來便將人視為萬物之最的西方而言,是何等困難的事。然而對中華文化而言,儒家的

天人合一或道家齊物共化的觀念,乃至原住民與環境的親族關係,都可以為人與萬物共生的基礎。不過近年來西方大力追趕,先是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過程哲學(process philosophy)開啟了萬物皆有能量、能夠互感的全新認知,並因此重新發掘懷海德(Alfred N. Whitehead)等對萬物能感的先知性論述;後復有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對「物」(object)及「物質」(matter)的進一步思考,而形成了大規模的「後人文主義」(Posthumanism)浪潮,而後人文主義的核心便是「平面本體論」(flat ontology),將萬物置於平等的地位對待

。   新冠疫情的出現,是沉重的天啟時刻,但也是天賜的反思契機:疫情迫使人類必須針對全球化及人類世這兩個當前至為迫切、且一體兩面的議題,進行根本的反思。全球化一度曾是新自由主義通往地上樂園(paradise on earth)的最後一哩路,如今卻反而成了逼近人類世末日的最後一哩路。在這個關鍵時刻,當海德格所預言的科技災難即將成真之際,我們不免意識到這也是人文的危機。人文理應引領價值,但當今在價值日漸被科技崇拜與功利主義所宰制的情況下,人文的角色何在?故此次的災難也凸顯了一個人文學的重大任務:疫病既揭露了「人文的危機」,更應促使人文學界發展出「危機的人文」,讓人文能夠重新成為價值的塑造者。

  然而,先前提到的後人文主義論述雖然其根本關懷在於人文價值,但並不是一個局限於傳統人文領域的論述;當代人文價值的重塑不能只由人文領域單兵作戰,也不能只倚賴西方偏食的傳統人文主義,而必須進行跨學科領域、跨東西傳統、跨古今思維的整合,使新的價值能夠撐起將人類世如天塌般的危機予以回天的重責大任。這就是本書的重大使命。但此書只是一個嘗試性的發端,未來本院的三大系列(後傳統、後人文、後全球)將更全面的對人文價值進行重審與再造。   本書是本院「複眼體察後全球系列」的第一本書,而契機則是新冠疫情的出現。因應疫情,本院於2020年4月至7月間舉辦了兩次高峰論壇——「新冠啟世錄:從全球化到人類世」及「以病

毒之眼:後新冠時期再審人類世」,分別探討「疫病、全球化與人類世」及「藝術、文化與人類世」兩大相關議題。在論壇的過程中,受邀參與學者之間反覆叩問詰辯,對議題之深入,不下於最近國際上任何對相關議題的探討。今有幸結集成書,深信必是學界與讀者之福。   本書分三部分,各收錄三篇論文。第一部分論「疫病與全球化」。首先是熊秉真審視從黑死病以降的幾次疫病大流行,爬梳其向來受忽略、對人類歷史進程的衝擊,並提出人文學科應有的因應調整。其次,杜震華則以堅實的數據論證,指出疫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同時也瞻望全球化的未來,最後並在政策的規劃與落實方面提供了一些及時的批評與建議。張登及則自冷戰後自由國際秩序(或曰西方秩

序)開始舖陳,並以物質性與理念性兩大因素分析自由國際秩序的演化,從而論及新冠疫情對已在崩解中的秩序帶來的新衝擊,並突出俄國因素在未來的影響。   第二部分論「疫病與人類世」。韓國學者Woosung Kang(姜于聲)從病毒的特質出發,指出當前疫情的禍首乃是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人類藉由科技對非人世界進行的長期宰制,促成了病毒的蔓延。作者並藉由對《滅絕》(Annihilation)這部電影的分析,提出一種呼應新物質主義的新環境倫理。蔡振興則從人類行為乃疾病之因出發,審視人類世與疫病流行的牽連,並回顧西方歷史上的瘟疫相關作品,最後以小說《十月底》(The End of October)導向最終的

天啟式結論。張君玫首先細數人類與病毒的親密關係,並從中看到一種新的人與非人世界的倫理,最後並以臺灣的山椒魚為例,探討一種人與非人世界共存的可能。   第三部分論「藝術、文化、與人類世」。廖咸浩指出思考疫情必須從「物」的角度,體會病毒面對人類侵擾時的回應,並經此思考人類的根本疾病由—對世界的控制欲—所造成的人類世險境,如何可經由藝術產生「負人類世」(neganthropocene)的逆轉。黃心雅則回溯1492年迄今,殖民主義如何對各地原住民社會造成的各種衝擊,特別聚焦於疾病的傳染及發生,並論及各地原住民如何自其文化傳統中,尋找回應這些衝擊(特別是人類世)的方法。最後,黃建宏則就當代藝術近年(特

別是臺灣)的發展,審視藝術如何掙脫國族的執著而逐漸進入與非人世界的倫理議題,並展開以負人類世直面人類世的激進嘗試。   值此人類世危機時刻,本書九篇論文彼此呼應、互相燭照、分進合擊,提出了對全球化與人類世的諸多洞察,相信必能對後疫情時代略有提點之功。

大學角色的省思-探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對大學課程的改變與影響

為了解決次高學歷英文的問題,作者柯幼寧 這樣論述:

大學社會責任(USR)在各國的鼓勵推行之下,這幾年無論在國際或台灣均逐漸形成大學以著重社會責任作為學生課程主軸,且成為核心課程的一環,這使得社會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影響以及各項針對大學社會責任的回應越發重視。台灣近年來由教育部規劃與推動USR實踐計畫,促成各大學積極爭取經費並投入社會場域協助解決問題,造成各大專校院在研究及教學上許多衝擊。因此,本研究觀察執行USR實踐計畫之團隊,評估師生使用新的上課模式與其教學成效,及執行USR實踐計畫的過程是否得以減少學生學習與社會需求的學用落差,來探討USR計畫的實踐對大學課程的影響與改變及大學定位的反思。本研究首先針對大學的沿革與轉變、大學社會責任等相關

文獻,進行彙整與分析,凝聚文獻上的重要概念;並以此作為分析大學執行USR對課程的影響與改變的基礎。經由文獻探討,本研究萃取出USR與教學模式改變過程之關鍵要素;依據該關鍵要素,本研究進一步構建以USR關係為基礎之大學課程改變的概念架構,俾利進行個案研究。本研究以中原大學作為研究案例,依學校的經營理念出發,並針對校長、主秘、各計畫主持人以及參與課程的教師與學生等進行深度訪談,再依訪談資料、各項公開計畫書、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等做為文本進行分析,根據互動關係人理論以及評估大學社會責任績效的VPI理論,一步一步釐清USR實踐計畫對大學自身角色的反思,並探討在此基礎下大學在課程發展與設計上所進行的調整與修

正。本研究結果發現USR實踐計畫執行後,對於社區、產業乃至學校皆產生正向變化,根據訪談資料發現,藉由USR實踐計畫,大學專業能量進入社區後,不僅僅以勞力幫助社區發展,更將專業知識結合社區需求,訓練學生發掘並解決社會問題,這樣的師生互相學習成長改變整個教學模式及課程設計,而課程成果的衡量已不再是考試或報告成績,轉變為學生成長能力及對社會影響。綜合上述,在大學藉由USR計畫進駐社區後,因應實務現場的需求以及課程設計的轉變,促使大學對於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及具影響力,且培育出更多的菁英願意為社會付出,並投入人類永續發展,運用所學協助地方創生,這使得大學與社區,社區與學生建立密不可分的鑲嵌關係。社區民眾

亦透過計畫實踐過程與大學互動,進而加深對大學的認同及存在價值,大學亦因此而獲肯定進而邁向大學的永續發展。本研究最後提出對各大學經營的實務建議與未來研究建議,期能有助拼湊完整的高等教育社會責任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