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盒牛皮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檔案盒牛皮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曉斌寫的 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附贈「絕情谷玉蜂」立體直角青銅書籤) 和王炳南的 Pd,Package design包裝設計(特別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文件盒/档案盒|文件夹类|办公文具|办公用品网| 易优百也說明:¥56.00. 锦宫PP文件整理盒(灰) A4-E 150mm 4635N · 国产牛皮纸档案盒(牛皮纸) 60mm. ¥3.40. 国产牛皮纸档案盒(牛皮纸) 60mm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蔡斐文所指導 吳佳芬的 市售再生紙漿製文件夾應用於紙質檔案保存之評估 (2011),提出檔案盒牛皮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再生紙、再生紙漿製品、廢紙。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所指導 游惠婷的 鐵路局臺北機廠鐵道檢修產業之技工職場生活史 (2011),提出因為有 鐵道檢修產業、鐵道產業文化資產、臺北機廠、勞工生活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檔案盒牛皮紙的解答。

最後網站防塵牛皮檔案箱 - 永大印刷廠則補充:11. 防塵牛皮檔案箱. 檔案資料箱為近年開發產品,延伸檔案盒密封保存的設計概念,加大收納容量。資料箱採用無酸牛皮紙製作;一體成形無拼接製成,無使用任何黏著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檔案盒牛皮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附贈「絕情谷玉蜂」立體直角青銅書籤)

為了解決檔案盒牛皮紙的問題,作者楊曉斌 這樣論述:

  「古今中外,空前絕後」,是倪匡對金庸小說的讚譽;   這套《紙醉金迷》,或許也是金學上的「空前絕後」!     金戈鐵馬,俠骨情心,傳說中的江湖世界是如此奇特瑰麗,不由我們不心嚮往之。而在這片江湖之外,金庸創造了一個更大的武俠世界,將他的15部作品以超過230多種的姿態,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你我,都曾在金庸筆耕不休的創作脈動中參與一角;都曾在爭奇鬥妍的書冊流變間與之邂逅。   讀小說,酣暢痛快,低迴不已;閱此書,眼界大開,歎為觀止。   讀金庸武俠,「在消遣之外,別有繫人心處」;品《紙醉金迷》,可以更自豪地說:「我是金迷!」     《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是怎樣的

一本書?   ★金學研究的蹊徑巔峰之作──   對金庸武俠的創作脈絡、版本源流、實書蒐集,下鋪天蓋地的本事與心力,此書為第一書。   ★對金庸武俠經典的最大致敬──   金庸小說出版數量之巨、版本之多,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可出其右。近4000幅圖錄,是唯有「金庸」才能創造的紀錄!   ★金迷、藏家、研究者的超級金庸指南──   堪比武林中的《九陰真經》、「九陽神功」,邁向金字高手的論劍頂峰,讓你內外功力倍增的夢幻秘笈!   ★全覽金庸15部小說在世界各地的丰姿綻放,出版創意的最佳範例──   從封面到內頁,從台港到大陸,挖掘你所不知道的金書故事。   ★高質感裝幀,與金書同步收藏──

  「為金書而沉醉,為金庸而著迷!」《紙醉金迷》讓你的《金庸作品集》收藏更完整。     【典藏絕色】   ★世界罕有,版本匯聚──作者以30多年的收藏時間,蒐羅近5000冊金庸藏書,跨地域、跨年代、跨語言、跨版次(舊版、盜版、修訂、新修),版本之齊,每一套、每一本皆有完整書影,珍稀罕有,武俠圈已流傳:「一書在手,金庸全有。」   ★創作探源,武俠奇觀──以648頁、大16開本全彩精印,收錄近4000張圖片,包含珍貴剪報資料、各版本插畫、內頁故事,細細還原金庸小說的創作歷程與時空原貌,除親炙大師的所思所想外,在武影俠風中,品味15部經典武俠帶給我們的感動。   ★實書為基,考證有據──書

中介紹逾230種版本,絕大部分為作者自有藏書。這些建立在實有藏書基礎上的爬梳,對於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除查找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外,也透過不同資料的相互佐證,力求去偽存真、考證有據。   ★經典設計,閱讀饗宴──全書由遠流資深編輯團隊、金獎設計師攜手合作,精裝書盒,金與紅搭配的大器設計,圖錄般的閱讀美感,極具經典價值。   ★融入情感,更添趣味──搶標經驗、尋書過程、藏品眼光,字裡行間盡顯一位藏家的熱血與感悟。跟隨作者收藏足跡,讀者如入「金書」的奇妙世界,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兼而有之。     【質感獻禮】   為金迷專屬打造!──「絕情谷玉蜂」立體直角青銅書籤   尺寸:87x28x7mm

  材質:青銅      故事:   小龍女在絕情谷石壁留下「十六年後,在此重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後,就此與楊過訣別。十六載悠悠歲月,終因老頑童發現玉蜂翅上的玄機而有了線索……。出自《神鵰俠侶》故事所設計的書籤,打造與書中所述玉蜂擬真比例外,翅膀上微雕「我在絕,情谷底」!拿在手中,彷彿重現小龍女翅上刻字、黃蓉等人觀字的意境。 本書特色   源自台灣設計師巧思創意與在地製作。直角書籤是一種新型態的專利書籤,特別適合搭配厚頁書冊使用。只要將書籤放到最靠近書背的位置,便可利用書的摩擦力固定,高雅大方,搶眼吸睛。另外,其特殊的直角結構,也可放置在書架層板等有90度直角的角落,成為你的書架上一道

美麗的風景。

市售再生紙漿製文件夾應用於紙質檔案保存之評估

為了解決檔案盒牛皮紙的問題,作者吳佳芬 這樣論述:

為了維護生態資源的永續發展,許多綠色產品因此應運而生,政府也積極推動各公部門實施綠色採購,而辦公室文具用品及紙類用品即屬優先且重點推行的部分,而其中文件夾、保護盒等再生紙漿製品目前廣為應用在紙質類檔案文件的永久保存上,雖然此類製品的使用已行之有年,也具有一定的普及程度,但由於再生紙主要原料為廢紙,其中可能摻雜有含木質素或酸性施膠劑之回收紙材,即使強調經去酸程序處理,再生紙漿製品作為永久保存用材還是有待進一步評估。 藉由問卷調查初步瞭解於各政府機關單位使用再生紙漿製品現況,進而選定使用頻率較高的檔案文件夾形式作為本次實驗對象,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出目前檔案保存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櫃架緊鄰窗

戶受日光曝曬、近天花板受日光燈管曝曬與靠近輸水管線較為潮濕等情形,在此種儲存環境中可能同時存在紫外光、高溫與高濕度等危害因子,因此本研究將不同廠牌、型號的文件夾裁切為小面積紙板,與濾紙、影印紙交錯置放,並設定不同濕度及壓力等環境條件,模擬檔案文件實際保存狀況,分別選用濕熱以及QUV老化機進行人工加速劣化測試,經老化處理後觀察樣本之光學、化學、物理性質變化,再使用數位影像紀錄輔助觀察,藉以探討再生紙漿製文件夾是否會對紙質類檔案文物造成危害。 實驗結果顯示出各種市售文件夾幾乎都會對所接觸紙張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例如UT1168G此種經去酸處理之再生灰紙板在老化後會導致與其接觸之影印紙色差值明顯

提升,而GR1125此種無去酸處理之再生牛皮紙板老化後甚至會導致與其接觸之濾紙色差值達到18.92,此結果可說明去酸後之文件夾於初期使用時的確可達到緩衝酸鹼的效果,但後期當內部鹼藏物與酸性物質相互消長,即可能對所接觸紙質檔案造成不良影響。

Pd,Package design包裝設計(特別版)

為了解決檔案盒牛皮紙的問題,作者王炳南 這樣論述:

   廣告都在談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但你有聽過5P嗎?沒錯就是Packaging! 包裝設計界的寶典「Pd」來襲! 一次將行銷中的包裝說個明白!   包裝天天在身邊出現,越常見越顯得重要。作者曾寫了三本包裝設計的書,為什麼繼續執著出版包裝設計書?實際上,我們從來不缺包裝設計的參考書,而這本是從「華文包裝設計」的角度來匯整,作者三十餘年的包裝工作經驗,關於書的內容312頁,從關於包裝設計談起,再聯結包裝與品牌的關係,並提出未來包裝趨勢的觀察,其中包裝版式架構論述,是作者的研究發表及延伸建議提案,最後的包裝設計解密,一一的解開包裝個

案的背後關鍵密碼,內文多以訊息圖表來說明作業流程,附錄中作者公開練習選手的包裝練習題,平時可供設計自我的複習,更是學生最好的練習題,它將是你桌上的包裝工具書。   此書整體在編輯裝幀上,採用封面與書本分離概念,如包材載體中各有各的目的功能,封面(包裝)傳遞資訊,書本(容器)記載知識的分工,取下封面在書本裸背上作者巧思印上Pd字樣,即使沒有封面下書體配上印白的扉頁也是完整一體,在於封面背面印有兩個基本盒型完稿線,可依設計的線條裁切後,折出兩只包裝盒子,讓讀者可親手試做並體驗包裝世界,折出的小盒子可以置物,感受包裝使用後的剩餘利用的精神。   計劃在出版時,除線膠裝版外並推出限量包,內附贈

一張設計師工具海報,把設計工作上需要的應用工具匯集在上面,如:字級大小丶線條粗細丶紙張開數、環保標章及瓦楞紙浪數參考與多個線上資訊等。海報的另一面復刻作者早期的懷念包裝作品,限量包的外包裝是採用枕頭型式密封牛皮紙包,並有六款隨機印刷的圖案供選擇及搭配三款隨機書腰。

鐵路局臺北機廠鐵道檢修產業之技工職場生活史

為了解決檔案盒牛皮紙的問題,作者游惠婷 這樣論述:

1935(昭和10)年啟用的台北松山鐵道工場為日人引進當時期最先進的鐵道維修技術流程與設備,為因應當時期完善的鐵道維修產業之體制──維修與生產技術、機械設備、人員訓練養成、福利設施等,將生產維修工作與休閒生活福利結合,以符合工業村概念之設計。臺北松山鐵道工場至現在的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機廠,歷經蒸汽動力車時期、柴電動力車時期、電氣動力車時期,見證台灣鐵路產業運輸動力技術維修發展的演進。2012年臺北機廠已開始進行遷廠作業,儘管目前已有其鐵道文化資產基礎研究,但對於經過規劃的車輛檢修流程、或從業人員的工作情形等,這些呈現於臺北機廠的檢修場域中的無形文化價值,仍缺乏詳細的探討與紀錄。故在面臨遷廠之

際,本研究試圖透過檔案文獻的考證、現場的田野調查,以及現職第一線維修人員與退休人員的口述歷史,釐清臺北機廠的發展脈絡,耙梳其鐵道檢修體系與職工工作生活的歷史與記憶,作為另一個層面檢視臺北機廠鐵道產業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依據。研究內容主要如下:1. 釐清臺北機廠行政管理制度與整體配置之歷史脈絡。2. 建構鐵道檢修產業職工與技術養成人員的日常生活文化。3. 探討臺北機廠車輛檢修作業、人員到工作場域三者間的影響下之鐵道產業的價值,及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