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 幾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機油 幾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蓮・卡斯凱特寫的 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從直播告別式到管理數位遺產 和(英)伊萊恩·卡斯凱特的 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死亡、記憶與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海峽文藝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研究所 范建得所指導 陳怡珍的 論公平交易法第二十條對商品或服務表徵之保護 (2002),提出機油 幾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蘭哈姆法案、商標、商業外觀、功能性原則、識別性、次級意義、混淆的可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油 幾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從直播告別式到管理數位遺產

為了解決機油 幾罐的問題,作者艾蓮・卡斯凱特 這樣論述:

第一本探討數位時代身後事的實用指南   ◎數位遺產專家解析科技化社會的生離死別 ◎書末附如何管理數位遺物的十項建議   Hello World,自從進入網路時代,我們便不斷累積在網路上生活的痕跡; Goodbye World,當人生走到終點,我們又該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遺留的資產?   亞倫是一個飽受網路霸凌的孩子,在他自殺之後,Facebook 上留下的紀錄卻成為爸媽與孩子最後的接觸管道:「就算再給我們一百萬年,我們也不會登出他的臉書帳號。」     面對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私密、有的注重分享,有的接受靈魂離去、有的堅信靈魂尚存。在現代的社會中,網路讓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紀念(或者忘卻

)已逝去的親人朋友。例如臉書「紀念帳號」的功能、有些人利用直播舉行網路葬禮。   亞當父親留下的網路商店怎麼關都關不掉「我甚至不能使用賣家協助專線。因為除非你是賣家本人,否則你不能打這支電話。」   在網路時代裡,有些東西或許會「活」得比你的肉體還要久——你的臉書帳號(到了2099年,可能會有大約50億個已經過世的人仍然保存著他們的臉書帳號!)、部落格、YouTube頻道,還有你的網路銀行帳號和數位購買紀錄。這些有可能牽涉到法律上的繼承問題。例如:在我們離開之後,我們的小孩可以合法的登入我們的臉書帳號嗎?比特幣帳戶是可以繼承的嗎?目前世界上的法律規章幾乎都是根據網際網路存在前的財產概念去訂定的

,而網路世代的來臨也對法律造成很大的衝擊。   有限的生命,永生的網路   從個人經驗與各式案例出發,臨床心理諮商師艾蓮・卡斯凱特以溫柔而機智的口吻探討心理學、社會學、法律、精神、道德和商業利益交叉的複雜地帶,亦寫下現實與虛擬中面臨意外、困境和生死的動人故事。本書為這個緊密連結的網路世代提供了面對死亡的嶄新思考。 作者簡介艾蓮・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   現任職倫敦攝政大學專任講師。同時也是臨床心理諮商師、數位遺產協會哀悼組組長、英國高等教育學會資深會員。研究專長為接納與承諾療法、網路心理學。譯者簡介黎湛平兼職譯者。動物醫學相關科系畢業。譯有《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

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完全宇宙指南:物理大師帶你在自家陽台丈量地球、探索宇宙》等。 序言:紀念伊莉莎白 第一章:新至福樂土 第二章:網路哀悼 第三章:服務條款 第四章:不得其門而入 第五章:逝者的線上代理人 第六章:恐怖谷 第七章:亡者之聲 第八章:寄語柔伊 最後叮嚀:關於數位後事的十項建議 序言 紀念伊莉莎白 外婆伊莉莎白過世後,母親盡責地著手協助外公整理妻子遺物,為他少了另一半的新生活重新規劃起居布置。母親推開一扇扇房門,拉開一道道抽屜與櫥門,而這些舉動,裡頭的東西也一次又一次提醒她:外婆幾乎把每一樣東西都保存下來了。外婆這種行為多半出於節儉,而非捨不得,因為外公外婆在心態上仍

未脫離美國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Depression)時期,儉省物資的習慣已深深烙印在骨子裡了。他們會把用完的機油罐橫向削開做成餅乾模具,拆完耶誕禮物後,他們會把包裝紙、緞帶,甚至膠帶全部整理收好。幸好他倆平素頗注重整潔和條理,這才不致把家裡堆成雜物間;而外婆亦不出眾人所料,她把留下的東西全部打理得整整齊齊,通常還會附上手寫字條詳細交代來歷。 有時候,外婆會透過字條,宣示所有權,主張某樣大家爭取的家族遺物歸她所有:「這只金鐲子原本是成對的,是我阿姨的;柏妮絲也想要,但最後還是給我了。」有時候,這些字條猶如備忘錄,鉅細靡遺陳述外婆認為該物件必須留予子孫的理由。我們曾經挖出一包陳年拼布,裡頭

附了一張清單,詳細列出這些布塊曾經用來做什麼。說不定,外婆直覺認為,後代子孫們可能會覺得這些手工藝品有趣、有價值;她猜對了。外婆曾為襁褓時期的我縫製過一套布積木,母親就憑著清單上的資訊,在每一塊方布背面別上字條、標明來歷:譬如某塊米白碎花棉布就釘著「中式領,窄裙」,另一塊則是「婚禮後脫落的扇形裙襬」。有張釘在造型奇特的卡通獅印花布上的字條則寫著:「我穿去參加多倫多露營晚餐約會的洋裝」,這些關鍵詞立刻將眼前這塊布料和我多次聽聞的故事連在一起:少女時期的母親,曾經在加拿大露營區遇見一名花言巧語的男子,對方也追求過她。雖然,我不記得小時候有沒有玩過這些布積木,然而,當母親翻出這些舊物與我分享,我倆仍

細細搓磨布料紋理,聊起和每一塊方布有關的回憶。我在地板上將布塊翻來翻去,拿起手機對焦,將布積木的每一面連同字條一起拍下來,然後在雲端開了一個名為「縫紉室拼貼」的檔案夾,轉存進去。我打算用這些照片來裝飾我家縫紉機旁的牆面─我的縫紉機和這處縫製許多洋裝、布積木的地方,相隔六千六百四十一公里。 

機油 幾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GreenPrice #香港平靚正 #SmartTravel #全港最平 #社企超市 #香港社企
#環保實惠 #灣仔 #中環 #觀塘 #葵涌 #鰂魚涌 #十大必買 #推介 #產品 #重點推介 #絕非廣告 #ESG #世界更美 #普世價值

【空姐爆料】系列, 專業人士、家庭主婦、OL、行政人員、男士、傳媒亦喜歡報導我的呢個 #SmartTravel, 可以滿足你 #娛樂、輕鬆、#剝花生 #旅遊資訊 #平吃買玩 #各地文化, 要睇梗係睇原汁原味, 你係咩人就會支持返咩嘅youtuber, 國際華人傳媒, 最喜歡報道Smart Travel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hKZNoNE4iEf-Rsl1fa8Um8aY2Yl86Q95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email protected]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報導與本影片無關, 純粹作參考:
https://youtu.be/Ix19NXtdoUw
HK01
40蚊兩罐歐洲鵝肝醬、10蚊三個大杯麵、4蚊一枝日本有氣果汁……以廉價購入高質食品不是夢--只要你不介意它們剛剛過了期。近年不時發生大批過期食物被棄置街頭、市民聞風「搶救」事件,四名大學生去年底創立了過期食物超市,並定期進行「盲測」確保食物質素,吸引了不少中產客光顧,開業四個月已拯救了約1.2萬件「新鮮」過期食品。他們認為不斷有食物遭棄置,主要原因是商戶「估錯數」,入貨過多,最終擺過期。

過了「此日前前最佳」的食品,是否能夠入口?人稱「野人」的環保人士莫皓光,試食數款過期食物,實測「過期味道」好壞參半,他指過期近一年的餅乾已變味,但過期3個月內的杯麵、日本零食、汽水都沒有異樣,「唔覺得有問題,仲食得!」

過期食品唔係低劣食物,其實係型格嘅事,幫埋幫社會同促進環保!
韓駿謙(Terence)-Green Price 綠惜超級市場 創辦人
約700箱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日版卡樂B薯條,本月初被棄置於屯門一個垃圾站,大批市民到場將薯條「救走」,有人力撐「食得唔好嘥」,但食物安全問題仍令人擔心。其實,每年有近價值1.2億元的過了「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 Date)的食物,被埋在堆填區,農曆新年,更多賀年食品遭棄置。

大學生創過期超市 定期盲測保食物質素

四名大學生有感本港棄置食物問題嚴重,反思如何有效源頭減廢,半年前勝出社企比賽,創立過期食物超市Green Price綠惜超級市場,「拯救」僅過最佳食用日期食物;人棄我取,這家超市主要向食品廠、批發及零售商取貨,貨品由貴價鵝肝醬、日本零食、杯麵及乾果都有,當中有2018年才過期的鵝肝醬以40元兩罐出售,遠比零售價每罐48元便宜,是超市內「最新鮮」的筍貨。

貨品必需過期不逾三個月
創辦人之一港大學生韓駿謙(Terence),希望改變市民對「過期」食物的偏見。他們為確保出售的食物質素,會定期進行「盲測」試食,為保安全及品質,食品必需於過了最佳食用日期3個月內出售。他說:「我哋定期試食,先知道品質變咗幾多,有顧客抱住執平野嘅心態搵我哋!」另一創辦人Ben說:「大部人試食後都會買,但好多人唔了解。」

Terence指出,Green Price的實體店位於工廈內,同層有商戶賣生蠔、紅酒及貴價食材,因此吸引不少中產人士到其店選購,另外有不少環保人士響應珍惜食物的慨念,專程到場光顧。

論公平交易法第二十條對商品或服務表徵之保護

為了解決機油 幾罐的問題,作者陳怡珍 這樣論述:

本文乃以我國公平法第二十條為研究核心,由於公平法實施十餘年以來,已累積相當可觀之案例,公平會亦建立一套處理之標準及原則,由是,本文除就涉及第二十條之相關理論略作介紹外,將輔以實務上之相關案例作為參照,以求理解上之方便﹔此外,美國法上對於商品或服務表徵所提供之保護規範由來已久,在實務上亦有相當多值得參考之案例,因此在比較法方面,本文將以美國法為中心,就表徵之保護要件及救濟等問題詳加介紹,期能透過中美兩國之比較,對我國公平法第二十條提供完整之理解架構。另外,涉及商品或服務表徵之規範眾多,除公平法之外,其他如民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商事法等,均與商品或服務表徵有或多或少的關聯,本文就此等公

平法以外的保護規範,擬於相關之處酌予論述。 在具體的論述方面,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以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作為緒論。 第二章「概說商品與服務表徵」,先就表徵之概念予以鋪陳,次從競爭之觀點論述不公平競爭之概念,進而從不公平競爭之觀點析論表徵之保護問題,最後自比較法之觀點對表徵之保護加以說明。 第三章就取得商品或服務表徵保護之要件作一概括性的討論,首先引述美國及我國關於保護商品或服務表徵之法源,繼而以美國蘭哈姆法(Lanham Act)第四十三條(a)項及我國公平法第二十條第一項為重心,論述取得表徵保護所須具備的三項基本要件

,即不具功能性、識別性及混淆的可能。 在第四章至第六章,就前述基本要件作逐一探討。各章均先介紹美國法之處理方式及標準,再就我國法之規定、理論及實務運作情形加以分析評述。 第七章有關商品或服務表徵受侵害時之救濟與責任,分從民事救濟、刑事責任及行政責任,就美國法及我國法之規定及相關爭議問題,予以介紹說明。 第八章就全文論述作一總結。

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死亡、記憶與愛

為了解決機油 幾罐的問題,作者(英)伊萊恩·卡斯凱特 這樣論述:

你擔心自己死後,社交網路帳號被家人登錄嗎? “集體點蠟”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今天的“曬娃”,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喜歡嗎? 在我們死後,我們在網上的私人資訊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會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遺產:“數字遺產”。終有一天會死於數字時代的我們,要如何處置自己的“數字遺產”?數字時代讓人們面對死亡時的痛苦和悲傷都變得更加複雜,我們渴望保留回憶,也渴望保留某種程度的隱私。作為心理諮詢師,作者歷經十餘年,記錄了人們在處理“數位遺產”時遇到的種種困境,用無數觸動人心的真實事例,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思考在數字時代的記憶與愛,死亡與不朽。 伊萊恩·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 英國心

理學家,在伊利諾伊心理專業學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專業方向為臨床心理學、諮詢心理學、心理治療和調解。她是英國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HCPC)的註冊心理諮詢師,也是倫敦攝政大學心理學講師。她在心理諮詢領域有著豐富的職業經歷,發表過數篇專業論文,並著有《如何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How to Become a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 自2006年起,作者就在圍繞互聯網時代的死亡進行研究,積累了大量實例,並發表了學術文章,接受了BBC等媒體的採訪。 引言 紀念伊莉莎白 第一章 在數字時代死去 第二章 線上的悲傷 第三章 “我同意以上條款” 第四章

逝者隱私權 vs. 家屬知情權 第五章 管理網上的逝者 第六章 恐怖穀 第七章 來自逝者的聲音 第八章 “曬娃”的迷思 最後的話 在數字時代面對死亡的十條建議 引言  紀念伊莉莎白 我的外祖母去世後,她那孝順的女兒幫著我的外祖父整理他妻子的物品,並大致整理了一下他家,好讓他在失去妻子後繼續舒適地生活。當我的母親走進每個房間,打開每個抽屜和櫥櫃時,她發現自己的母親幾乎把所有東西都保存了下來。外祖母之所以這麼做,與其說是眷戀舊物,不如說是過度節儉,這是因為我的外祖父母都擁有“蕭條思維”(Depression mentality)——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時期養成的一種

節儉的習慣。他們會把空的機油罐切成片,做成餅乾切割器。耶誕節的時候,在大家拆開禮物之後,他們會把所有能再利用的包裝紙、繩子、緞帶,甚至膠帶保存起來。外祖父母會整潔、有序地存放好這些物品,避免使自己變成囤積狂。外祖母留下的物品擺放齊整,而且大多用手寫的便條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有時候,外祖母伊莉莎白留下的紙片表明了她對物品的所有權,說明了家裡某件歸屬有爭議的物品應該屬於她,比如:“這個金手鐲原本是我姑媽的,有一對。伯尼斯(Bernice)想要它,但姑媽把它給了我。”有時候,這些紙片起著備忘錄的作用,記錄著外祖母認為值得把該物留給子孫後代的具體理由。一堆舊的縫紉面料上面附有一張詳細的清單,列出了曾

經用這些面料製作了什麼東西。可能我的外祖母憑直覺知道,她的後代會對這些物品感興趣,認為它們具有某種價值。她猜對了。外祖母在我嬰兒時期用各種布料為我製作了一些正方體玩具,母親根據外祖母留下的資訊在正方體的每一面各貼了一張便條,上面記錄著這些布料的出處。其中一個正方體的一面是米黃色碎花棉布,上面貼著的便條寫著“中式領,旗袍裙”。另一面的便條上寫著“荷葉飾邊,婚禮後度蜜月”。印有古怪卡通獅子的一面上寫著“我在多倫多的晚餐約會(野營旅行的衣服)”。這些關鍵字立刻讓我聯想起那個聽過幾次的故事:母親十幾歲在加拿大野營的時候,曾有一位不太合適的追求者向她搭訕。我不記得自己童年時期是否玩過這些正方體玩具,但是

,當母親把它們拿出來時,我們會觸摸著這些布料的紋理,談起和每塊布料相關的記憶。我在地板上把這些正方體翻來翻去,用蘋果手機的相機瞄準並拍下了正方體的每一面和那一面上的便條,然後把照片存進了雲端的一個名叫“縫紉室拼貼畫”的資料夾中。我想用這些照片裝飾我家縫紉機旁邊的牆壁,而我家距離這些布料與正方體玩具的產地足足有4127英里。 但是,我母親在我外祖父母的房子裡發現了一樣東西,上面沒有貼標籤。那是一個中等大小的普通紙板盒,靜靜地躺在一間客房的壁櫥最下層。我的母親一心想要高效地整理,她無疑在考慮是否要把這個盒子處理掉,所以她問她的父親詹姆斯,盒子裡有些什麼東西。他沒有檢查確認,甚至都不需要想一下,就

立刻用漠不關心的口氣說道:“情書。”據母親說,接下來,他們繼續整理房子,把那個盒子留在了原地。 20年後,聽著母親訴說當天的回憶,我的內心充滿了好奇。外祖父有沒有告訴母親關於這些信的更多細節?那一天,或者是此前外祖父在世的時候,母親有沒有偷看過盒子裡的信?既然外祖父回答得如此迅速,母親當時有沒有感覺到他最近可能看過這些信?外祖父有沒有提到未來他想要如何處理這些信?沒有,沒有,沒有,答案都是否定的。直到外祖父去世,母親準備把房子賣掉,她才再次看到這個盒子。那時候,我的母親70多歲了,而且剛失去了雙親,她把這個盒子帶回了家。 在外祖父垂暮之年,他開始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講述他和外祖母這段持續了60

年的婚姻。他說:“我愛了伊莉莎白一輩子,但是她從來沒有愛過我。”一些家庭成員認為這種說法完全可信,因為他們認為外祖母的性格和行為可稱得上冷酷,而不是熱情。 大家都認為外祖母聰明、堅強,意志堅決而勇敢,但她也兇惡、冷酷、頑固。她的孩子親眼目睹過她對丈夫說話時時而流露出的冷酷無情,她不常擁抱孫子、孫女,真正擁抱的時候也有點尷尬,擁抱的姿勢讓人覺得不舒服。作為成年人,我的幾個舅舅為他們自稱單相思的父親感到難過,決定站在父親這一邊。 這就是伊莉莎白,一位傲慢的白雪女王,她把愛藏在一堵冰牆之內,外祖父的愛還不夠溫暖,不足以融化這堵冰牆。但是,其他人的某些描述讓我的母親感到不快,有些人光憑表面現象就輕

易地認定她的母親從未愛過她的父親,這刺痛了她的心,而且這種說法似乎並不準確。但是,母親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反駁這種說法,為伊莉莎白辯護。儘管我的藝術家母親對伊莉莎白的公開形象不太滿意,但是她缺乏充足的材料來改變這種形象。 我母親把那個盒子帶回家後,一切都改變了。掀開蓋子,她打開的不僅僅是一個紙板盒,也是她父母情感關係的一扇窗。母親伸手進去,觸碰到了她母親和父親寫給對方的大量信件的第一層——1945年的信件。當時,我的外祖父被派往一個訓練營,為一場戰爭做準備。後來戰爭結束,他終於能夠登船離開了。那個時候,我的外祖父母已經結婚10年,有三個年幼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母親和兩個舅舅。詹姆斯被徵召入伍的那

段時間是這對夫妻自十幾歲初戀以來唯一一次分居兩地。外祖父離開的那些日子,他們每天給對方寫三封信是很平常的事。 母親發掘出的這些信件在很多方面都令人著迷。對於任何一位讀者來說,它都具有價值,它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工人階級家庭在美國歷史上的緊要關頭所過的家庭生活。我的外祖父母擁有非凡的寫作技巧,刻畫入微,展現了觀察和描述的天賦。但是,對於我母親來說,這些信件具有的意義不止如此。吸引母親坐下來連看了兩個星期的並不是對20世紀中葉戰爭時期美國情況的敘述。 1945年5月,伊莉莎白寫給詹姆斯: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即使戰爭在6個月或3個月後結束,我還是覺得不夠快。你離開的時間越長,我

就越難以忍受,也越寂寞……今天我思念著你,感到特別寂寞。這裡很安靜,也很寂寥,而且我的肚子有點疼。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睡著,直到你回來…寫這封信我花了1小時48分鐘,但是你值得我花這麼多時間……我真的很享受給你寫信,因為在給你寫信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在和你說話,你知道的,我從未厭倦過和你說話。 在這一段文字和其他許多片段中,愛意就在那裡,在白紙黑字間流淌著。我們很難定義愛,更難把它量化,但有時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那是愛。它非常清晰地發出了宣告,我們不會把它錯認為其他的東西。我的外祖父認為他的妻子從來沒有關心過他,他大錯特錯了。他對伊莉莎白的記憶出了錯。1945年,在經歷了10年

的婚姻與育兒後,外祖母依然真切地、瘋狂地、深深地愛著外祖父。讀了這些信,就不會認為我的外祖母只具有那些在晚年時最顯而易見的品質。她的冷酷只是一種狀態,而不是她的性格特徵,或者說只展現了她的一面,而非全部。讀了伊莉莎白所寫的文字,認識到這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後,我的母親想到的不是證實自己的想法。她感到自己被治癒了。伊莉莎白的完整形象,還有外祖父母之間的愛已經儲存進了母親的記憶。最終,她瞭解了她的母親,瞭解了她父母之間的婚姻,此後她可以帶著更少的悲傷,更多的安慰和喜悅繼續前行。 我的外祖父母在有機會成為數位移民之前,就已經經歷了出生、活著和死亡,如果他們還在世,如今這些已被傳開的照片和未被傳開的一些

事情會令他們感到困惑。乍一看,他們的故事、他們的遺贈,以及我的家庭成員對待這些遺贈的不同態度,似乎和數位時代沒什麼關係;但是,“身份”“失去”“聯繫”“記憶”“控制”“所有權”“照管財產”和“隱私”這些主題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它們都與生和死息息相關,而且它們都深受數位時代的影響和挑戰。關於這些概念的一切已經改變了,這種改變不是漸漸地、一點一點發生的,而是突然伴隨著資料海嘯席捲而來。不論你是數位移民還是數位原住民,這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你思考你的死亡,還有反思你的生活。我在研究生院學習過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們可能曾預測到這一點,但事實證明,一般意義上的死亡,特別是數字時代的死亡,是一個出奇有用的工具,

我們可以用它思考我們在人生中做出的選擇,考慮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什麼,並相應地調整我們的行為。 因此,這本書講述了你和你的愛人,以及愛你的人之間的關係,你們對彼此而言意味著什麼,你們如何相互聯繫,以及在你或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後,你希望如何與他們保持聯繫。這本書講述了當你的呼吸變成了空氣,身體變成了泥土之後,你希望如何被人們記住,以及數字時代將如何讓這一切以十年前難以想像的方式發生。這本書講述了你如何決定什麼是私人的,什麼是公共的,現在,資訊時代已經顛覆了人們對隱私的歷史期望和定義;還講述了你對Facebook進行的設置將如何決定你以何種方式被永遠記住。這本書講述了擁有或控制著你的資料的個人或力量

可以最終決定你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以及誰能看到你留下的東西。這本書講述了網路中生與死之間界限的消隱,講述了人們在哪裡交往、見面、社交,以及在不久的將來,某一天,你的一些最要好的朋友以及最投緣的談話物件可能會死去。這本書講述了我們對永生的幻想,以及數位技術所帶來的誘人希望,可能,只是可能,我們正開始弄明白如何欺騙死亡。 所以,你是希望自己的遺產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存在下去,還是希望你的數字足跡完全消失,就像一道海浪把你留在沙灘上的腳印沖走一樣?你更喜歡數位不朽的理念,還是物理和技術都會過時的理念?仔細思考一下再回答。不論你選擇哪一個,一旦選擇了,請非常仔細地閱讀相關的“條款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