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安爸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李泰安爸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邢義田寫的 今塵集 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卷三: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 和粥左羅的 大人的11堂寫作課:實現讓生活、工作都成功的複利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今周刊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鄭自隆所指導 黃栩瑩的 偶像劇中的厭女情節指標建構:跨文化比較 (2021),提出李泰安爸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偶像劇、女性角色、厭女情節、跨文化比較。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國大陸組 倪仲俊、姚蘊慧所指導 王雲波的 一位「黑蝙蝠中隊前隊員」的個案研究 ——資深榮民生命歷程與家/國認同 (2021),提出因為有 黑蝙蝠中隊、資深榮民、生命歷程、口述歷史、國家認同、社會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李泰安爸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李泰安爸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今塵集 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卷三: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

為了解決李泰安爸爸的問題,作者邢義田 這樣論述:

傳世和出土文獻向來是研究古代歷史的主要材料, 邢義田院士相信,圖像如同文字, 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今塵集》採用2036張珍貴圖片,全彩印刷, 為您帶來全新視界!   《今塵集》所輯為邢義田院士2011年以後的最新論文,材料上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文獻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方法上試圖糅合上述三類材料,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   全著分為三卷:卷一是「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卷二是「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卷三是「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三個主題收錄一起,方便讀者能有機會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的問題和方

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卷三「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通過簡牘、畫像和文獻資料的相互印證,對簡牘、畫像和文獻尚存的一些難明之處提出了獨到的解讀。內容有: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   〈「太一生水」、「太一將行」和「太一坐」的關係: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   〈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鑡〉   〈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   〈說「堂皇」〉   〈「豫讓刺趙襄子」或「秦王謀殺燕太子」?: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作者簡介 邢義田   美國夏威

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98) 、《天下一家》(2011)、《地不愛寶》(2011)、《治國安邦》(2011) 、《畫為心聲》(2011) 、《立體的歷史》(2014)、《畫外之意》(2016)等。   自序 卷三 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 一、離其、離居、晉沙公 二、公孫挾、陳闓強 三、舍利即猞猁? 「太一生水」、「太一將行」和「太一坐」的關係:讀郭店簡、馬王堆

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 一、對馬王堆「太一祝圖」帛畫的再思考 1.圖文布局的規律 2.是否和太一生水說有關? 二、「太一坐」與「太一生水」 三、結論 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鑡( ) 一、農具同形異名與異形同名 二、臿( 、鍤)、鑡( )同或異? 三、耙地工具——鐵齒楱與鑡( ) 四、河西畫像裡的耰、耱、耮田 五、異名、異形、異用的多齒農具——鑡( )與钁 六、幾點補充說明 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訂補稿) 一、阮籍、王羲之和高君孟 二、顧愷之作畫用鎮 三、帛、紙書寫,不須依托? 四、竹木簡的書寫和几案 五、漢代圖像資料中的几案 六、高及腰腹的漢代几案——實物舉

例 七、中國兩晉至五代與日本中世几案舉例 八、不同視角下的反思 說「堂皇」 一、漢簡裡的堂煌 二、漢畫裡的堂皇 三、漢畫像空間的虛實與公私 四、小結 「豫讓刺趙襄子」或「秦王謀殺燕太子」?: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 一、對豫讓謀刺趙襄子畫像的幾點觀察 二、機橋、蛟龍捧轝與渭水斷橋 三、壽夭天命——畫像寓意的解讀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一、一些鋪墊 二、漢印為什麼那麼小? 三、如何使用方寸之印? 四、印章因綬帶而可視化 五、可視兼誇示的鞶囊、綬囊與綬笥 六、印綬形制 七、綬帶的織造 八、結論:從可視性看制度——一個仍待開發的領域   自序   1980 年代有一位

印尼出生的華人歌手文章,唱紅一首臺灣街頭巷尾都聽得到的歌:〈古月照今塵〉,歌由小軒作曲,譚健常作詞:   一部春秋史 千年孤臣淚   成敗難長久 興亡在轉瞬間   總在茶餘後 供予後人說   多少辛酸  話因果   百戰舊河山 古來功難全   江山幾局殘 荒城重拾何年   文章寫不盡 幽幽滄桑史   悲歡歲月  盡無情   長江長千里 黃河水不停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只剩古月照今塵   莫負古聖賢 效歷朝英雄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這首歌陪伴了我太半的研究生涯,餘音繞梁,久久不去。我特別喜歡「文章寫不盡幽幽滄桑史」、「江山依舊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塵」這幾句,一度決定將自己過

去發表的論文輯為《古月集》,退休前後這些年來新寫的輯為《今塵集》。不意《古月集》牽連太多,猶待整編,《今塵集》卻先面世了。   《今塵集》所輯為 2011 年以後這八、九年來所寫的論文,這些論文有不少是我過去研究的延續,但也有些是具方向性的新嘗試,所謂方向性是指材料、方法和課題三方面:在材料上,我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在方法上,試圖揉合上述三類材料,用我稟持的論說方式,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我相信圖像如同文字,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在課題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主題:   1 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秦漢

平民的讀寫能力〉、〈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秦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和〈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這四篇,都是在探討一個本屬社會上層統治菁英擁有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如何流播到平民百姓的世界裡去。我必須承認社會底層的某些文化因素是否也曾向上流播,同樣應該注意,可惜我尚無力及此。〈再論「中原製造」〉則是利用出土文物,指出秦漢中國和域外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這是幾年前所出《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三民書局、三聯書店,2014)一書的延續。   2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這部分有正式的論文,也有讀簡札記,共十餘篇,隨讀成文,不成系統。有些是據新出的材料補證

過去曾論證過的問題,例如文書正副本和簽署、有期刑和乘車乘馬吏,有些則是閱讀嶽麓書院、里耶秦簡、懸泉漢簡、走馬樓三國吳簡和郴州晉簡等新材料的札記。近十餘年來秦漢簡牘帛書不斷出土和刊布,數量之多,頗感接應不暇,而相關研究又多如牛毛,不能不興「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嘆。這部分所論必多不足和不妥,只能期待後浪再接再厲了。   3 簡牘、畫像和傳世文獻互證。這部分收有論文七篇,這七篇的共同點都在以不同性質的材料互證,試圖打破傳統專業或學科的界線。有些發表在藝術史的期刊,有些發表在古文字學的刊物,有些出現於學報或祝壽論文集,有些改寫自演講,讀者群頗有不同。如今收錄在一起,希望方便更廣泛的讀者,能有機會在

我的論文裡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的問題和方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以上論文刊出後,不斷有師友和同學指正,我自己也陸續發現了不少須改正或增刪之處。這次收錄都作了或多或少的刪補,雖然基本看法大多維持。改變較大的是例如對馬王堆漢墓帛畫「太一祝圖」性質的認識。過去我在論文中曾贊同太一祝圖的說法,現在認為不如稱它為社神圖更妥當。關鍵在於我和其他學者一樣,過去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帛畫上書寫「榜題」和「題記」,這兩種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意義,也沒整體地考慮這些帛畫存放位置以及和喪禮過程的關係,並錯誤地以為古代畫作有所謂的「總題記」。是否如此,敬待讀者的批評和指

教。   臺灣出版環境十分不易,學術性書籍銷路尤其有限。不意不久前,聯經主動求稿,令我感覺意外和感謝。為答雅意,特別徵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鄧小南院長同意,將去年秋天在該院的一場演講整理成稿,納入聯經版,分享讀者。又中西書局簡體版(2019)出版後,陸續發現一些錯誤,又看到不少同行的論文和新材料,有了新想法,這回出繁體版,或增補修改,或保留原樣而註明自己的失誤。我現在的想法當以聯經版為準。   末了,我要感謝這些年來無數支持和鼓勵我的師友和同學,感謝家人維紅和本寧、本元的容忍和耐心。研究太忙常是藉口,失職的丈夫和爸爸則是真實。這本書獻給家人。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第五

屆「古文字與古代史」研討會主辦者李宗焜兄來信徵稿,指示會議研討將以不同性質之資料互證為主題。恰恰四年前赴河南安陽參觀曹操墓,得見數方由安陽警方追回,引起爭議的畫像石。參觀後曾草筆記若干,內容涉及漢墓石刻畫像、壁畫、榜題文字、出土器物、簡牘和傳世文獻,於徵稿主題尚無不合,遂不揣淺陋,略作補充,公諸會議,以求教高明。唯以下將先從一方山東泰安大汶口漢墓出土的畫像石榜題釋讀說起。一    離其、離居、晉沙公1960 年山東泰安縣城南大汶口公社附近一座漢墓中曾出土畫像石四方,其後移置泰安岱廟保存。著錄見於蔣英炬、吳文祺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齊魯書社,1982,以下簡稱《選集》)。其中一石有晉獻公

故事,《選集》圖 471(圖版 198)曾附如下說明:拓本緃 43 厘米、橫 200 厘米,右略殘。畫面漫泐,刻孝子故事。左段一大樹旁,一人執鳩杖坐推車前,車後一人雙手扶輪,上有榜題「此荀□父」,其右一人執鋤耘禾苗,上有榜題「孝子趙荀」。中段二人榻上對坐,左邊榜題「此丁蘭父」,右邊榜題「孝子丁蘭父」(可能誤刻一「父」字)。右段,一婦人,榜題「此後母離居」,一人執便面坐,上榜題「晉沙公貝離其」,右一兒跪,兒後一人躬身立,榜題「此沙公前婦子」,右停軺車一輛。(頁 46-47)《選集》限於版面,縮小附圖,圖中榜題文字大部難以辨識。2000 年出版的《中國畫像石全集(一)》(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以下簡稱《全集》)也收錄了此石。圖版較大,較清晰,榜題釋讀也有修改。例如「趙荀」改為「趙苟」,「此後母離居」改為「此後母離(驪)居(姬)也」,「晉沙公貝離其」改為「此晉淺(獻)公貝(被)離(驪)算」,「此沙公前婦子」改為「淺(獻)公前婦子」(頁 76,圖版 230 說明)。

偶像劇中的厭女情節指標建構:跨文化比較

為了解決李泰安爸爸的問題,作者黃栩瑩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當代偶像劇當中的女性角色建構與情節表現為主題,將視域放在大陸與台灣當下熱播的偶像劇當中,意通過跨文化對比了解在或相似文化氛圍、社會議題與或不同的製作重點、媒體政策等影響下,兩地偶像劇當中的女性意識表達會出現怎樣的異同點。文獻回顧部分,過往影視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時如何表達,以及在女性主義研究學者們視角中女性角色是在被怎樣呈現的,進行對比與梳理,後整理跨文化比較之相關文獻,揭示在相似文化(大陸與台灣)中進行文化比較之重要性。透過專家問卷調查的德菲法,分別請教來自大陸、台灣共十四位分佈在相關學術領域、影視劇實業領域之專家學者,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偶像劇的厭女情節主要體現在:1. 傳統觀念對女性

角色性格存在影響,對男主人公始終順從且處弱勢;2. 女性在社會角色與能力上強化,但成長過程中可能需要男主人公指引;3. 女性在工作上達成一定成就與地位;4. 當女性角色的個體表現優秀時,男主人公或有更優秀表現。大陸偶像劇的厭女情節主要體現在:1. 呈現刻板化的女性特質,但不突出表現母職角色;2. 在男主輔助下成長。

大人的11堂寫作課:實現讓生活、工作都成功的複利人生

為了解決李泰安爸爸的問題,作者粥左羅 這樣論述:

  翻開這本書,就是逆轉勝的開始!   一出手便屢破十萬閱讀人次的神級爆文作者,   告訴你如何重新理解寫作,打造自己的核心影響力!     寫作力,是翻轉人生的重要武器。      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鍛鍊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進成長的最好方式,是學習效果和個人能力的放大器。     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越來越多人靠寫作,翻轉人生。     ‧中國知名行銷類文章寫手李叫獸,不到三年他的公司以接近一億估值被百度全資收購。   ‧北愛爾蘭人強尼.沃德(Johnny Ward)靠在網路上寫旅遊部落格,從貧窮的大學畢業生變成成立媒體公司的企業家。   ‧紐西蘭籍女作家莉西.卡特

萊特(Lise Cartwright)原本是一位行政助理,靠寫作找到人生意義,目前是暢銷職場作家。     為什麼人人需要學寫作?因為動筆就是投資。     大多數人都對寫作有誤解,認為只有靠寫作為生的人才需要認真磨練文筆。   其實人人都需要學寫作,因為寫作能力是經營人生的一項基礎能力。    而且越是不靠寫作為生的人,越需要學習!       ‧寫作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行動網路時代,社交媒體改變人們溝通方式。在線上用文字溝通已是生活日常,所以在這個時代文字表達能力決定我們的溝通能力,也成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寫作是促進成長的絕佳方法   如果每天都有動筆,說明今天的你和昨

天的你相比又有了新的進步。一天下來有沒有得寫、寫得好不好,正是檢驗有沒有進步、成長的重要標準。     ‧寫作是學習效果的加速器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原以為自己知道的事,其實並非如此。所以寫作會逼自己深度思考,吸收、處理、輸出知識,可從中極大化提升學習效果。     ‧寫作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   在社交媒體時代,擁有寫作能力等於在網上給自己安裝一個喇叭,可以時不時出聲亮相,讓更多人注意到你,最終連接到更多資源。     ‧寫作可重複銷售自己的時間   對一個人分享和對一群人分享,講的東西一樣但後者效率是前者十倍、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寫作可以在同樣時間內不斷複製你的價值。     ‧

寫作是保值性最強的技能   寫作技能具有極強時間累積性,越早開始培養越好,因為時間就是壁壘,盡快開始寫作就能享受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應。     如何從零開始成為寫作高手?   基於3年爆文寫作經驗,作者在本書提出清楚又詳盡的11堂養成步驟,從如何選題、如何下標、如何修改文章、如何排版,到教你如何正確活用動詞、名詞、形容詞等,希望讓更多人學會寫作,甚至讓寫作成為最重要的獲利能力。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馬上行動,開始練習。   本書特色     寫作力,是翻轉人生的重要武器。     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鍛鍊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進成長的最好方式,是學習效果和個人能力的放大器。    

 本書作者從一介魯蛇,靠寫作成功逆襲,不到兩年時間從服裝店店員晉身網路新媒體副總裁。他大方分享每個人都學得會的寫作技巧,從如何選題、如何下標、如何修改文章到如何排版,希望讓更多人學會寫作,甚至讓寫作成為最重要的獲利能力。 名人推薦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維晏│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主任   李洛克│故事革命創辦人   洪震宇│《精準寫作》作者與寫作教學工作者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凌性傑│知名作家   劉奕酉│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歐陽立中│爆文寫作教練/ 暢銷作家   推薦好評     一個貧村男孩有個夢,藉著

兩隻手、一筆桿,夢實現了。現在,男孩將公開他筆桿下的秘密,帶領讀者從零開始,讓無限可能方程式變得有跡可循。這是一本關於勇敢逐夢的書,透過11堂寫作課,作者彷彿鼓勵著讀者們:「你們只需要勇氣及毅力,其他就交給我了!」──李維晏,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主任     作者說:唯有能創造價值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認為,好文章還能展現價值、變現價值,成為自雇者安身立命、職場工作者職涯躍升的關鍵。掌握翻轉人生的幸福寫作術,你也能展開一場成功的逆襲!──劉奕酉,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 作者簡介   粥左羅     向上生長學院創始人,中國知名寫作講師。     微信知名公眾號「粥左羅」創始人,萬人成長社

群發起人,終身寫作踐行者。     大學畢業後曾靠擺地攤謀生,也曾在服裝店擔任店員,後因緣際會接觸網路新媒體擔任小編。僅靠寫原創文章,從月薪2300人民幣(約新台幣9900)的服裝店店員,不到兩年成為年收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5萬)的新媒體副總裁。      曾寫過百篇閱讀人次破10萬的爆文,其線上課程銷售超過1000萬,學員超過10萬人,線下曾替聯想集團、東方航空、中信集團、歐萊雅、復旦大學等各大知名企業與機構開課。     基於3年爆文寫作經驗,在本書中系統性地總結11堂實用寫作技巧,希望讓更多人學會寫作,成功演出人生逆轉勝。 【前言】  寫作力,人人都需要的基礎能力

第一章 寫作認知:重新理解寫作 1  如何邁出寫作的第一步  2  支撐寫作能力的三個核心要素  3  為什麼你必須公開寫作  4  到底怎樣才算好文章  第二章 讀者思維:寫作是手段不是目的  1  為什麼你要有目的地寫作  2  從單向溝通到雙向溝通式寫作   3  從作者邏輯到讀者邏輯式寫作  第三章 選題能力:先勝,而後求戰  1 總是不知道該寫什麼怎麼辦   2  優質選題的三大底層邏輯  3  策畫優質選題的五大技巧  4  日常尋找選題的五條路徑  第四章 標題能力:關鍵節點的槓稈效應  1 好標題的三個核心價值  2 擬標題的五個核心技巧   3 擬標題的五條思考路徑

  4 如何建立正確的標題價值觀 第五章 素材能力:性價比最高的能力  1 寫作素材的八個搜索管道  2 優質素材的六個搜索技巧  3 日常蒐集素材的三個方法 第六章 結構能力:寫作中的框架大於勤奮  1 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天然矛盾  2 如何搭建一篇文章的框架  3 如何寫開頭,讓人想要繼續閱讀  4 如何寫結尾,讓人更願意主動分享  5 設計小標題,大幅提高閱讀體驗  第七章 成稿能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1 為什麼不能等想清楚了再寫  2 如何進行加法寫作,提高資訊總量  3 如何進行減法寫作,提高價值密度 4 如何讓文章邏輯嚴謹,增強說服力  5 如何讓文章論證精彩,充滿愉悅感 

6 如何修改文章,提升成稿效果  7 如何設計排版,提高文章讀完率  8 如何克服拖延症,提高成稿速度 第八章 基本功力:如何持續刻意練習  1 如何寫出吸引人的故事  2 如何寫出有價值的觀點  3 如何寫出使人產生共鳴的金句  4 如何善用動詞、名詞、形容詞  第九章 傳播能力:沒有傳播就沒有價值  1 為什麼傳播能力如此重要  2 如何用平台放大你的能力  3 如何借力關鍵傳播節點  4 如何分析數據,優化傳播能力 第十章  日常訓練:讓寫作融入生活  1 重新定義輸入能力  2 重新定義處理能力  3 重新定義寫作能力  4 如何讓寫作成為習慣  5 如何打造寫作系統能力的穩定性

  第十一章 變現能力:大幅提升個人收入  1 如何以寫作打造個人品牌  2 如何建立自己的影響力根據地  3 寫作的間接與直接變現路徑 前言   寫作力,人人都需要的基礎能力     二○一六年過完春節回北京的高鐵上,我滑了整整兩小時手機,在網路論壇上看同一主題的網友討論:「月薪×萬,是怎樣一種體驗?」雖然我當時的工資只有人民幣五千元,住在北京市郊,但看完「月薪二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貼文,我覺得沒什麼意思。我繼續滑:「年薪五十萬的人是怎麼過日子的?」「一百萬年薪的人生活是怎樣的?」「年收入一百萬在目前的中國屬於什麼水準?」這下越看越興奮了,邊看邊幻想自己如何賺到五十萬、一百萬。    

 這個世界就怕你不敢想,僅僅過去兩年,二十八歲、大學畢業三年多的我,實現很多職場人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完成的小目標:從月薪五千做到年收入一百萬。而且那只是一個起頭,如今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團隊,以及更大的夢想。這一切來得實屬不易。     我家三代務農,爸媽都是老實的農民,連國中學歷都沒有。從我上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爸媽去做農活時,我只要說要寫作業,就可以不用跟著下田。我們家什麼都沒有,只有希望,而那個希望就是我能考上大學。九年前,也就是二○一○年,經歷兩次高考後,我終於從山東泰安市下面的一個貧困村,考上北京體育大學。     二○一○年九月六日晚,我坐著泰安到北京的老式火車去學校報到。從晚上十

一點多到第二天早上六點多,我幾乎一夜沒闔眼。那天,我誤以為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命運的逆轉。結果接下來,我在北京度過焦慮、迷茫,甚至自卑的四年。直到今天,我還記得二○一三年我讀大三時那段難熬的日子,對未來的恐懼讓我整夜失眠。     二○一四年七月,我熬到畢業,但一切都很糟糕:一畢業就成了北漂族,成了迷茫、焦慮、看不到希望的人。我住在北京市郊約三坪的地下室,和一幫農民工兄弟做鄰居,每天早上不到七點起床,帶著一百多斤的明信片坐十幾站地鐵去南鑼鼓巷擺地攤。後來我在西單大悅城做服裝店員,一個月人民幣二千三百塊底薪賣著五百塊一件的短袖衫,從上午十點站到晚上十點。每次爸爸打電話問:「你現在還在

北京給人賣衣服啊?」的時候,是我覺得自己最無能、最一無是處的時刻。那時候晚上睡不著就會問自己:我真的一無是處嗎? 一紙毫無含金量的學歷,並沒有給我這個毫無背景和資源的年輕人帶來什麼。那麼,後來是什麼改變了我?是寫作。     二○一五年八月,我陰差陽錯進入一家叫「創業邦」的創投媒體做小編。當時我沒有意識到,這竟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個關鍵轉捩點,從此開啟我的不同人生。進入新媒體後,我苦練寫作能力,連續寫出多篇閱讀量超過十萬次的爆文,六個月從小編做到創業邦新媒體營運經理,月入二萬。     二○一六年,我沒投過任何簡歷,卻因為寫作能力獲得五份月薪二萬∼五萬的工作機會。二○一七年三月,因為寫作能力,我成

功跳槽,躍升為年薪五十萬的內容副總裁兼首席新媒體講師,線上課程銷售額超過一千萬,也曾為多家名列五百強的企業做培訓,一天下來上課鐘點費合計五萬九千元。二○一八年三月,我離職後創立自媒體公眾號「粥左羅」,在人人都說新媒體紅利殆盡時,我靠文章寫作三個月累積二十萬追蹤者;八月成立成長社團,至今超過六千人付費加入,並成為年度優質社團;十二月五日我的公司正式成立,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團隊。     畢業四年,從沒有工作到成功創業,從第一份工作月薪二千三百元,到賺到第一個一百萬,支撐我一路走來的一個核心競爭力,是寫作能力。如果你想靠寫作賺錢,以寫作為職業,這就是最好的時代。然而我寫作本書的初心,不僅僅是

想幫助職業寫作者更快地成長,更希望人人都能學一學寫作。三年時間寫了三百萬字之後,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大多數人都對寫作有誤解,認為只有靠寫作為生的人才需要認真磨練這項技能。其實,人人都需要學寫作,寫作能力是經營人生的一項基礎能力。     我想從六個面向,重新定義寫作的價值,告訴各位為什麼人人需要學寫作。     ‧寫作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兩年多前,有個同事參加一位作家的新書簽書會,回來後送我一本簽名版新書,並悄悄給了我該作家的通訊軟體帳號,但她補充了一句:「能不能加好友就看你了,反正我加了兩次都沒通過。」     真的有這麼難嗎?其實並沒有,我一加就加上了。可當我告訴她我加上後,她又試

了兩次,還是沒通過。當時的我還毫無名氣,在那個作家面前,我和我的這位同事都是陌生人,因此,決定是否通過的因素其實只有一個:申請加好友的話術寫得怎麼樣。     有一次,幾乎同一時間,兩個學員分別發訊息請我幫忙:第一個請我幫忙在朋友圈轉發一篇文章,第二個請我幫忙為他公司的課程錄一段推薦語做背書。第一個簡單,節省時間。第二個複雜,耗費時間。但是,我沒有回覆第一個學員,卻認真幫第二個學員錄了推薦語。     兩者區別在哪裡?在於想請一個人幫忙的時候,是如何溝通的。在我的社團裡大家都可以向我提問,但我發現很多人竟然連清晰表達自己困惑的能力都沒有。有人想加入我的團隊,在社團裡發私訊給我,或許他是很有能力

的人,但根本不清楚該怎麼溝通才對,只寫了一句:「老師,你還需要人嗎?我能加入嗎?」     每個人生存於社會中,都必須與人合作,連接資源,獲取資源,為己所用,在此過程中最需要的技能之一便是有效溝通。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決定了他最終能獲得的資源的規模和品質,以及獲取速度。行動網路時代,社交媒體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如今我們更常在線上透過文字溝通,所以在這個時代,文字表達能力決定我們的溝通能力,也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寫作是促進成長的絕佳方法   我一直鼓勵大家在我的社團裡持續寫作。為什麼?因為寫作是促進成長的絕佳方法。   身為寫作者,我經常面臨這樣的狀況:今天不知道寫什麼。這個

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我們今天沒有學習,沒有成長,沒有對一件事進行深入思考,就不知道要寫什麼;如果每天都有東西寫,而且寫出來還不錯,說明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相比,又有了新的進步。一天下來,有沒有得寫、寫得好不好,正是檢驗自己今天有沒有進步、有沒有成長的一個重要標準。用輸出反向促進輸入,寫作絕對是逼著自己每天成長、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寫作是學習效果的加速器   之前,我跟朋友約定同時讀一本書,讀完後的某一天,我們一起聊讀後感。聽完我的分享,他非常驚訝地問:「我們讀的是同一本書嗎?為什麼你讀完的收穫如此之大,而我不僅沒有你理解得深,還有很多東西讀過就忘?」我說:「你讀,只是單

純地讀。我讀到特別有感想的地方,經常試著寫寫自己的思考,甚至還會發到線上社團裡給大家看,和大家討論,所以我的學習效率、吸收知識的效率可能是你的五倍甚至十倍。」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原以為自己想明白的東西,其實並沒有,想不明白,就寫不明白。所以,寫作會逼著自己深度思考、吸收、處理、輸出知識,可以極大提升學習效果。     ‧寫作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   你有一項技能,和別人知不知道你有這項技能,完全是兩回事。最理想的狀態是:你有一項技能,同時很多人都知道你有這項技能。寫作就是這樣一個工具,是個人能力的放大器。在社交媒體時代,擁有寫作能力,就相當於在網上給自己安裝一個喇叭,可以時不時

出出聲、亮亮相,讓更多人注意到你,認可你,欣賞你,最終連接到更多的資源。我創業後招募的前兩名員工都是社團裡的成員。這兩個人自從加入社團後就堅持每天寫一篇分享文,時間長了,他們的能力被所有人看到、認可,這就是寫作分享的價值。     在這個時代,個人品牌很重要。如何打造個人品牌?簡單來講就是,技能定位以及持續曝光,二者缺一不可。要持續曝光,就要借助寫作能力。連接人脈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動去連接;另一種則是被動連接,即別人來連接你,寫作就是高效進行被動連接的絕佳手段。     另外,從能力的多角度競爭來看,越是不靠寫作為生的人,越需要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不信組合一下看看:     一個厲害的程式

設計師+會寫作   一個銷售達人+會寫作   一個優秀設計師+會寫作   一個產品行銷經理+會寫作   一個創業者+會寫作   一個投資銀行經理+會寫作     將每一種身分與寫作能力相加,都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應,這就是寫作的魅力。     ‧寫作可重複銷售自己的時間   要知道,人和公司一樣,都有商業模式,一個人的商業模式,就是他「售賣」自己時間的方式。按照這個定義,個人商業模式可以分為三種:第一,同一份時間出售一次;第二,重複出售同一份時間;第三,購買他人的時間再出售。     第一種是大多數人的常態,第三種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第二種是每個人都可以立刻動手優化的。怎麼優化?靠寫作。寫作就是在

複製時間。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     第一, 給一個人分享,和給一群人分享,講的東西是一樣的,但後者效率是前者的十倍、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寫作就是這樣一種高效的交付工具,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成批地交付你的價值。     第二, 給一群人做現場分享,花費兩小時,接著又一群人想聽,又要花費兩小時。但我一年前寫的文章,到今天依然有人在看,明年還會有人看,不斷有人在看,而我不需要再付出時間。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個人可以重複售賣的時間越多,就能得到越大、越多的回報,因此,每個人都要學習寫作,用寫作複製時間,再重複銷售你的時間。     ‧寫作是保值性最強的技能   如果除了本

職工作技能,你只能再選一項技能學習,那我建議各位學習寫作,因為這是保值性最強的技能。怎麼理解寫作技能的抗攻擊性?     第一, 寫作是一項基礎技能、一項普適技能,我一直宣導「寫作+」,是因為寫作可以為所有技能賦能。      第二, 寫作是一項高增值技能,無論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科技如何發展,各行各業如何變遷,寫作這項技能都不會貶值,而且只會越來越貴。     第三, 寫作具有極強的時間累積性,這樣的軟性技能越早開始培養越好,一旦形成,別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超過你。時間就是壁壘,盡快開始寫作,就能享受時間帶來的複利。     整理了以上六點,希望幫助讀者重新理解寫作的價值,即人人都需要,人人可受

益。更重要的是,寫作人人可學。     從二○一七年至今,有超過十萬人藉由錄音課程向我學習寫作,如今我決定用出書方式,讓更多人受益於寫作。     如何學會寫作?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解釋,而你需要做的就是馬上行動,開始學習,開始寫作。因為,這項具有明顯複利效應的技能越早開始學習越好,一旦練成,他人便無法在短時間內超越你,因為時間就是壁壘。 【第三章】選題能力 1總是不知道該寫什麼,怎麼辦? 學習寫作的朋友,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我也想寫,但總是不知道該寫什麼,怎麼辦? 有一天,我去參加朋友楊小米的新書交流會,現場也有讀者問了同樣問題,楊小米的回答很經典:「一開始不知道寫什麼,就硬寫。」 其實我們都是

從「硬寫」走過來的。 所以先跟大家說明一點:總是不知道該寫什麼,一般只是寫作初期的問題,後期只會有太多想寫的內容卻沒法寫完。現在,我想寫還沒來得及寫的話題已經在資料夾裡積累近兩百個。在這一節中,我要由內到外地為各位分析一下「不知道寫什麼」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該如何應對。 對這個世界要有點意見 著名作家張大春說,他每次寫文章前要做的準備不僅僅為寫一篇文章而做。他認為,寫文章之前或者開始表達之前,要問自己:我對這個世界還有沒有話要講? 一個寫文章的人,應該是一個很有態度的人,他時刻有話要講,對這個世界有點意見,隨時想要藉由表達來參與這個世界,優化這個世界。這就是我們前面一直強調的,寫作不是自嗨,而

是為了創造價值。 你覺得這個世界還不夠好,你對這個世界要有點意見。怎麼理解這句話和寫作的關係呢?比如,我覺得整個社會對買房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就特別想寫文章表達我的看法;比如,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在職場上做選擇時太隨意,我就很想寫一篇文章講一些做選擇時該秉持的基本原則;比如,我覺得很多年輕人都太安逸了,我就忍不住寫一些強者的成長經歷刺激一下大家,推動大家一起向上提升;比如,我覺得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太緊張、太無趣了,我就會寫一些有趣的文章,讓這個世界更有趣。 不要成為一個對什麼都無所謂的人,否則你會覺得什麼都不值得去寫。我進入新媒體業後寫的第一篇破十萬閱讀人次的文章是《又一個天才九○後創業者摔下神壇,

抄襲國外作品被原創者找上門》,當這篇文章成為熱門文章後,我同事說他也看到這條新聞,但他覺得沒什麼值得寫的,所以就沒寫。

一位「黑蝙蝠中隊前隊員」的個案研究 ——資深榮民生命歷程與家/國認同

為了解決李泰安爸爸的問題,作者王雲波 這樣論述:

戰爭無論發生於何時都是人類的災難,戰爭是零和遊戲,戰爭無贏家、和平無輸家,戰爭不論結果為何都是引起社會變遷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紀前中葉,國共內戰國府遷臺是產生資深榮民的直接原因。國民黨政府於臺灣實施戒嚴與軍事管制政策,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與來自大陸地區的國軍部隊官兵,承受與親人長達三十九年的隔絕,他們人生軌跡、思想以及情感也發生改變。本研究主要研究資深榮民的生命歷程是為了對因戰爭而留存的記憶中,對其家、國/民族以及社會認同為何。本論文以資深榮民兼具黑蝙蝠中隊身份的朱繼岱先生為個案研究,運用生命歷程研究取向,採口述歷史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歷史文獻資料與田野調查法進行研究。從資深榮民朱繼岱先

生少兒階段,發生的抗日戰爭,少年時期國共內戰後期離開家鄉加入國軍,跟隨國軍部隊退守台灣,加入黑蝙蝠中隊,調離軍職輾轉與老家取得聯絡,到他離開家鄉四十五年後回到故鄉,退休後往返兩岸居住時之感受及返回臺灣長期居住之整個生命歷程,作了詳盡詮釋。以此論證生命歷程理論在社會巨大變遷中對個體的社會生活所產生社會影響,論證社會變遷對個體的家、國(民族)與社會認同之間相關聯之原因。家、國(民族)與社會認同三者之間是緊密相連,資深榮民久居臺灣,老家鄉有養育自己的土地與親人,「根」在大陸,在居住地的台灣組建家庭養育子女,居住地的生活習慣與風俗民情深刻影響著他們。血濃於水,兩岸都是家,兩岸都有親人,兩岸和平相處表達

資深榮民朱繼岱先生與大陸人民血脈相連的親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