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辦繼承土地及建物列冊管理情形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另外網站逾期未辦繼承專區 - 桃園市政府-地政局也說明:逾期未辦繼承專區. 逾期未辦繼承列冊管理查詢 · 逾期未辦繼承登記公告查詢 · 逾期未辦繼承移送標售查詢 · 繼承登記 · 原住民保留地繼承登記. 回上頁 回首頁 TOP.

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學研究所 盛子龍教授所指導 蔡伯倉的 土地法「逾期未辦繼承登記」法制之研究 (2013),提出未辦繼承土地及建物列冊管理情形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代管、列冊管理、公開標售。

最後網站未辦繼承將列管速辦登記保權益 - Yahoo奇摩則補充:【MyGoNews方暮晨/綜合報導】新北市2021年度逾期未辦理繼承登記土地及建物自8月1日起列冊管理,統計列冊管理之被繼承人共2064人,土地12133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未辦繼承土地及建物列冊管理情形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法「逾期未辦繼承登記」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未辦繼承土地及建物列冊管理情形查詢的問題,作者蔡伯倉 這樣論述:

政府有鑒於未辦繼承登記之案件數量龐大,已嚴重的影響地籍、稅籍之正確與政府之施政,為謀求解決,政府爰於六十四年間以增訂土地法第七十三條之一,將逾期未辦繼承登記案件予以代管九年,期滿仍未辦理繼承登記者,逕為國有登記。但其作法與立法所欲達成之目的,顯然有違反憲法第二十三條「所必要」之疑義。故於八十九年土地法再度修法時,乃將代管之規定修訂為列冊管理十五年,期滿仍未辦理繼承登記者,即移請國有財產署辦理公開標售。蓋此種作法,仍受到學者與民眾一致的質疑,近40年來施行成效仍然不彰,實務上,行政主管機關都不敢輕易、貿然依法行政,只能採取消極的行政作為及觀望態度,顯然沒有達成土地法第73條之1當初之立法目的,

該條文行同具文,不具任何實效,故始有本文探究之動機,但由於土地法「未辦繼承登記」之法制研究範圍,牽涉層面甚廣,本文僅就土地法第73條之1相關規定,作為研究及評析。 本文於第一章仍沿襲過往傳統,詳述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並就本文研究方法與架構作一簡要陳述。於第二章開宗明義即就我國土地登記制度作為引言,說明土地登記之意義 及其作用 ,對於不動產之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為何須經登記之原因作一簡略闡明,再者說明,依規定經登記後,法律上將會產生何種效果。 本文於第二章主要論述繼承登記具有宣示的作用及繼承登記的效力,逾期未辦繼承登記將產生如何的結果與處罰規定。 第三章再就逾期未辦繼承登記,

處罰沿革,法規增訂與修訂之始末,其內容作一詳實介紹與說明;對於列冊管理期滿之土地,將產生法律上何等的約制結果;繼承人、占有人或使用人權利的排除及優先購買權行使程序說明與介紹、公開標售底價訂定、拍賣程序及降價規定、標脫後價金提存及領取價金之程序。最後以土地法第73條之1之施行概況,依代管、逕為國有登記、列冊管理、公開標售逐項說明施行情形,作為後續章節批判之依據。 第四章起就現行土地法第73條之1法制展開評析,以行政法角度探究,列冊管理及公開標售之行為性質,及人民不服列冊管理或公開標售時,救濟的方法,然後分別論述其施行成效;最後以德國違憲審查準則,先確認採取「可支持性審查標準」,進一步就事實

關係的判斷及立法的手段,分別依比例原則三個下位原則「適合性原則」、「必要性原則」、「狹義比例原則」逐一詳實審查與批判,以作為土地法第73條之1違憲有無之判斷。 第五章就個人多年從事地政及法務業務工作,提出建言及可行方案,以供行政或立法機關將來修法之參考。 第六章結論。就土地法第73條之1其立法目的探究,其目的旨在敦促繼承人儘速申辦繼承登記,以免造成地籍紊亂、稅籍失實、政府施政之困擾,但繼承人不就遺產為繼承登記,必有其原因存在,法律不就其原因加以探究與協助解決,而一昧祭以強制代管或後來的列冊管理,甚至於列冊管理滿後,有被移請國有財產署公開標售強制賤價出售的命運,如此規定,是否符合憲法

第23條所定之「必要性」原則,不無商榷之餘地。 就合憲性而言,若能回歸民法第1177條以下規定,以無人承認繼承的方式,聲請法院選定遺產管理人,代為處理未辦繼承登記之相關事宜;或放寬土地法第34條之1第5項之適用範圍,部分繼承人得辦理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後,以多數決完成共有型態變更,由公同共有辦更為分別共有,繼承人即得依民法第819條第1項規定,自由處分其應有部分,則部分繼承人不再受他繼承人之杯葛或阻擾,自然產生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之誘因,如此一來,逾期未辦繼承登記之問題,將因此獲得解決,也可避免國家因執行列冊管理或公開標售,而浪費行政資源,更落得與民爭利之譏,且符合憲法第15條有關保障人民財產

權之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