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說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有趣的說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松島憲一寫的 辣椒的世界:認識世界各地的辣椒種類與料理異趣 和蔡榮裕的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關於「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無境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 蘇恒安所指導 譚宏孝的 呷冰呷到「煞到」?來自醫療人類學的觀點 (2021),提出有趣的說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冰、煞到、飲食禁忌、冰品消費。

而第二篇論文文藻外語大學 歐洲研究所 陳郁君、徐落兹所指導 白瑞儀的 台灣學習者之法語文法應用程式(App)的創建 (2020),提出因為有 法語學習、手機輔助語言學習、應用程式、文化、母語的重點而找出了 有趣的說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有趣的說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辣椒的世界:認識世界各地的辣椒種類與料理異趣

為了解決有趣的說法的問題,作者松島憲一 這樣論述:

  食用辣椒的起源與種類,   為什麼辣椒會變那麼辣?   從科學與飲食習慣觀察世界各地的辣椒!   你可曾想過,麻婆豆腐沒了辣味的層次感、麻辣鴨血入喉時少了一股刺激的熱辣、韓國泡菜徒剩酸味,外觀也不再是你我熟悉的那抹艷紅……   若失去辣椒點綴食物風味,世界飲食文化將會掀起多大的滔天巨浪?   你是否對辣椒抱持著熟悉又陌生的情感,甚至對日常隨處可見的辣果實一知半解呢?   辣椒的歷史從何處開始?   辣椒的辣度有哪些?   辣椒傳播世界各地的路徑為何?   各國烹調辣椒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辣椒是否有助於減肥呢?   辣椒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是僅存於新大陸的野生植物,

直到哥倫布航向新大陸,這顆小小的紅色果實,竟為不同飲食文化圈開啟巨大的變革。且說亞洲地區,自古以來胡椒、山椒、生薑等辛香料是人們耳熟能詳之物,在辣椒尚未傳到亞洲之前,這些土生土長的辛香料應該就已經用來為料理添加辣味了。但現在談到辣味時,辣椒已經是壓倒群芳、獨占鼇頭的唯一明星;亞洲土生土長的辛香料連要當個替代角色都沾不上邊。   再放眼全世界,辣椒種類多不勝數,有嘗一小口就讓人嘴唇紅腫、「辣」不堪言的品種,也有吃再多都不覺得辣的種類,甚至,被視為蔬菜的青椒、甜椒都是辣椒的一種呢!   成為辣味主角的辣椒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歷史經歷,又是如何從美洲大陸輾轉傳入亞洲地區的呢?在這一連串品種散布、落

地生根、新品種問世的過程中,辣椒也豐富了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跟著辣椒研究專家一起環遊全世界,認識世界各地不同的辣椒種類,以及辣椒是如何融入當地文化與飲食當中,成為別具特色的地方料理吧! 本書特色   1、農學研究員的辣椒記事,帶你一同理解辣椒的迷人世界。   辣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辛香料,乾辣椒、泡椒、小米椒、花椒、朝天椒……多不勝數,且每一道菜餚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辣椒種類,才能烹調出最道地可口的料理。就像每天來一杯振奮精神、香氣宜人的咖啡一樣,我們會依照產地、焙度挑選適合的咖啡豆;而了解辣椒的起源、種類與世界各地不同的烹調方式,對愛吃辣的你而言,更是增加生活趣味的新途徑。在本書,

你可以了解許多與辣椒有關的豐富科學知識:   ◎辣椒的歷史與流傳脈絡   ◎辣椒的種類   ◎世界各地的辣椒料理   ◎辣椒的辣度等趣聞   ◎辣椒對身體的益處   2、像是環遊世界般,體驗不同風情的辣椒之旅。   我們也許都曾疑惑過,為什麼日本的辣味料理順口潤喉,甚至有「日本的辣不是辣」這種有趣的說法;但場景來到其他嗜辣國家,卻能看見人們滿頭大汗,辣呼呼地一口接著一口品嘗極辣料理?不同的國家對辣的喜好程度不一,入菜與烹調的方式也大相逕庭,或許你愛好的是溫和的小辣,又或者人生總有某些時光想被辣得「一塌糊塗」,該怎麼挑選辣椒顯得十分重要。跟著作者來一場辣椒世界之旅,烹調各種料理時,就能對症下

「辣」、恰到好處囉!   3、圖片輔助,輕鬆認識各種辣椒!   本書搭配圖鑑般的辣椒彩圖,有助於讀者快速理解各種辣椒的相似或相異之處!

有趣的說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Skullgirls #BigBand #Story
Skullgirls是一款2D平面格鬥遊戲,故事圍繞在Skull Heart(骷髏之心)這項神奇的物品上,有許願的功能,但只要許願的人心不夠純潔,願望則會扭曲,遊戲中講述各角色自己,以及與Skullgirl所發生的故事

影片中許多部分並未完全照英文字面意思翻譯,為了能盡量淺顯易懂,並傳達本作故事的劇情與要素,會在一些地方稍做調整讓[中文]看起來能夠更加流暢

並且 所有遊戲內的特殊名詞與姓名皆不翻譯
為了保留最原始的發音
並使觀眾能更清楚辨識哪些是遊戲裡有其他含意的特殊詞
所有特殊名詞與姓名皆保留英文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告知

-----名詞與註解-----

Big Band講話總有種老式偵探片的主角自白的感覺XD
有很多說法都很少見,卻也超有味道的,大家可以特別去留意看看喔!

0:38 "be on the take" 是有收賄或貪污的意思喔

1:43 "lit(light) up like a Christmas tree" 是一種還蠻有畫面的比喻方式
「像顆點亮的聖誕樹一樣」,聖誕樹很閃亮嘛~所以這個比喻是指光彩奪目的東西
或用來形容一個人笑得燦爛,表現出開心的樣子等等

2:02 Big Band說 "maybe catch a show"
"catch a show" 算是蠻普遍的說法,就是去找場表演看
動詞用catch(抓住)所以沒聽過的人可能會覺得蠻新奇的
那對應下一句
Cerebella說 "The show caught you!"
就是在反過來用Big Band的說詞回嗆他
Cere知道Big Band只是在找借口隨便忽悠,所以才反嗆說我抓到你想搞事了
這種恰好對應到特殊說法的回嗆在Skullgirls裡面還蠻常見的
例如Valentine戰鬥開場的嗆聲"Time for your physical." 就有機會觸發Cerebella的"Time for your curtain call." (押韻

2:21 Big Band說的"This just ain't my scene." 這種說法Eliza在她的個人劇情裡面也講過
簡單來說就是「這不是我的場」,看當下情境來解讀,可以是「我不參與這種場的」或是「我不是要找這個」等意思

3:58 "One-man band? More like one-man army!"
Big Band的身體被改造成包含許多樂器的武器,所以說Big Band是一人樂隊完全正確XD
One-man army是指那種像超人一樣的戰鬥人員,一人抵一支軍隊
在「降士神通」這部卡通裡,就有人說裡面的「愛和大將軍」覺醒後有如一人大軍(英文版用的是一樣的說法

4:24 我稍微解釋一下為啥Big Band會說這是圈套
因為當初他會來調查賭場就是因為Theonite訊號,顯然這龐大的訊號肯定是人為的
因為數據上來說這種程度的訊號天然的來源一定是Skullgirl,但他被調虎離山了

4:55 從台詞可以看出Double知道Big Band是曾經差點死掉的人被改造成的半機械兵器

5:03 之所以沒有直接翻譯成「變身成你的樣子」是為了配合原文,Double說 "cloaked in your form."
cloak是斗篷,當動詞通常是指披上某樣東西,所以Double的說法其實更接近是「披著偽裝成你的外皮」

6:05 很棒的嗆聲OuOb,我們在畫面上註解了

8:30 Peacock說的"exit stage left"是一種很少見又很有趣的說法
就是「在不被注意的情況下偷偷溜走」的概念,蠻俏皮的,很符合Peacock的人設跟說話方式

9:49 Peacock本身就是個很神奇的人,雖然她也是改造士兵,但她自己把自己的攻擊方式變得非常卡通化,詳細可以去看我們的Peacock個人劇情翻譯
所以這裡她才這麼說
(Peacock真正的能力其實只有打開空間傳送跟手上的眼睛雷射,其他花樣都是她自己延伸發明的)

10:37 從這裡可以看出Big Band其實很想退出第一線了,更可以從他片尾的自述聽出這點

10:58 "can't swing a dead cat in 某地點 without hitting 某事物"
沒辦法在某個地方甩一隻死掉的貓咪而不去打到...,這種說法最一開始的典故只是用來形容空間很狹小
例如巷子這類的地方,如果有其他人在你沒辦法甩一隻死貓而不去碰到其他人,所以後來被拿來抽換詞面就是形容很容易碰見... 或是空間很小

11:05 Tinman(錫人)其實就是綠野仙蹤那個錫人沒錯,這個名詞後來常常被拿來說機器人或是外表有金屬的人
外貌上來說Big Band確實蠻金屬外皮的

之所以會被誤會也可能是因為Medici底下的怪人也不少... Medici跟Labs底下的改造士兵都還蠻奇特的... 可以說是能輕鬆看出來

13:01 Irvin說的"spare you the song and dance." 就是不跟你長篇大論或是細細解釋了

13:55 又是個少見的說法,"Can it"其實就是類似好了閉嘴的意思

15:17 Skullgirls是少女在向Skull Heart許願完畢之後會變成的東西,隨著當事人逐漸失去自我意識,Skullgirl就會越強

19:10 ~ 19:15
"IS here" 跟 "WAS here"
非常棒的英文口語例子,只有一個字的時態改變就能非常棒的呈現出整體意思
這在英文裡面非常常見喔!

20:01 "The Last Hope"的更多資訊可以看我們頻道的Skullgirls Mobile Valentine Origin劇情影片
那個影片也有解釋為何Valentine選擇叛變

23:13 "Nothing personal" 這個說法我也很推薦大家記一下,非常常見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沒有私事」,很適合撂狠話的時候說「我就公事公辦而已喔」的概念

25:33 又是一個很棒的雙關梗,因為當下必須看懂才有趣所以我補在螢幕上了

26:19 同上

26:42 同上上

27:39 這句話真的超有老式電影自白的味道的
"It'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but neither am I."「這裡不再是以往的樣子,但我也一樣」

27:46
感謝Bilibili的觀眾「及川黑阿婆」告知
Peacock是說"Defective Comics" (殘缺人士漫畫集)
(因為Peacock跟Big Band其實都有損失身體器官並被機械取代)
這樣一來後面Big Band說我不想搶妳風頭的玩笑就更有意思了



影片內容非一人完成,十分感謝與我一同製作此影片的朋友們


遊戲官方網站:
http://skullgirls.com/

Skullgirls Steam網站:
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245170/Skullgirls/


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們翻譯組!
訂閱頻道追蹤更多我們的影片!
IG看我們的日常與製作進度: weed99coco1
關於我們翻譯組: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035888
動畫與額外翻譯的網誌:https://weedtrouble.blogspot.com/
我們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TransWeed

呷冰呷到「煞到」?來自醫療人類學的觀點

為了解決有趣的說法的問題,作者譚宏孝 這樣論述:

天氣熱吃碗剉冰是臺灣普遍的消費現象。「吃冰」在今天可謂是不分季節的食尚代名詞。然而,冰品看似臺灣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仍有許多人視吃冰為畏途,甚至年輕世代也有許多奉行不悖。臺灣民間有諸多吃冰禁忌,說法主要來自:1.因寒邪、濕邪以致體虛的中醫養生觀與2.吃冰損及中氣的民俗醫學。本研究試圖追溯臺灣吃冰起源,重新理解民間吃冰禁忌。因此透過醫療人類學研究取徑探究此社會現象的文化意涵。除參考歷史文獻外,本文利用深度訪談進行中西醫科學、臺灣民俗醫學的交叉辯證。研究結果發現,中醫觀點與民俗醫學存有不同看法,後者認為吃冰過量確實會傷到中氣,以「煞到」症狀形容,最值得關注。而對此國人特有的吃冰禁忌,隨著時代

變遷,生活型態改變,新舊世代對身體關照態度認知不同,中醫、民俗醫學均著重「冷/熱平衡」的原則,卻可能也適用於當代年輕人的生活中。此外,民間傳統的飲食禁忌帶有關心問候的意涵,並不能單只從體質生理學的醫療角度,駁斥其沒有科學根據。因此,本研究期盼透過吃冰禁忌和相關廣狹義病症的理解,深化臺灣社會整體醫療體系的認識。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關於「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

為了解決有趣的說法的問題,作者蔡榮裕 這樣論述:

  佛洛伊德早就關切群體心理學和「自我」(ego)的關係,加上義大利精神分析師斐羅(A. Ferro)等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添加比昂的論點,強調的是,同一個舞台上,個案內心世界出場的眾多角色,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構成了治療情境的豐富性。   在心身醫學科和一般精神科裡,除了現有的門診和住院之外,為了建構處理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我們開始有了精神分析對「團體治療」的想像;雖然生物學因素已經是目前精神醫學的強項,但距離能真正解決精神官能症問題,仍有一段長路。我們將以「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為主軸,偏重強調其中的心理因子,「起風了」是方案的名稱,內容

除了「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也將會有教學、訓練和研究的功能;我們想要建構長期門診式的深度心理團體治療,不只以人際關係處理為焦點,更是往內在心智探索,如同現有的個別心理治療。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   起風了六因子   配對/依賴/打帶跑/無力感/無助感/無望感   起風了七夢思   feeling/thinking/dreaming/linking/digesting/   playing/living   起風了三態度   無可了解unknown/無可確定uncertainty/無可撫慰unconsoled   起風了六忍耐   力忍/忘忍/反忍/

觀忍/喜忍/慈忍   依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Winnicott)的說法,內在客體關係的心理世界裡,沒有「嬰兒」這件事,有的是「嬰兒與母親」。比昂(Bion)提出「自戀」和「社會戀」是同時存在,如同一輛馬車前面和後面的兩匹馬。因此我們想像著,是否沒有「個體」這件事,有的是「個體與群體」;或者沒有「孤獨」這件事,有的是「孤獨與合作」?   佛洛伊德也早就關切群體心理學和「自我」(ego)的關係,加上義大利精神分析師斐羅(A. Ferro)等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添加比昂的論點,強調的是,同一個舞台上,個案內心世界出場的眾多角色,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構成了治療情

境的豐富性——就這樣,我們的想像起風了......。   起風了268想想   「起風了」團體心理治療的通則,首先是以「268想想」作為基礎的概念,我們提出了〈起風了六因子〉作為團體動力過程觀察的指標。六因子中有三項是比昂提出的「基本假設團體」(basic assumption goup)動力因子:依賴、配對和打帶跑。我們再加上因失落創傷,帶來的三項常見的個體深沈感受:無力感、無助感和無望感。   我們以一些通則作為各個團體的參考點,首先要讓成員了解,參與「起風了」團體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從團體經驗裡學習認識自己。這裡的「自己」不只是意識上期待的自己,更是著重在不想認識的那個自己。這是

一條長路,不是一般想像的,透過一些方便的說法,就要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的,不是精神醫學的診斷,而是傾向了解自己的深度心理學。   所謂「從經驗學習」,我們先暫時把這些經驗的視野設定在〈起風了七夢思〉:feeling, thinking, dreaming, linking, digesting, playing和living;佛洛伊德提出的「分析的金、暗示的銅」,依著精神分析的推展,至今依然著重「移情」在臨床過程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提出,把「分析的金」更具體化為「移情的金」。「移情的金」在內心戲裡,是透過這七項現在進行式的心理作用,推衍出「移情」的樣貌,也就是,我們利用這七項來分解「

移情」形成的心理機制。   簡略的說法是,我們想從成員說出的故事,以及在團體當刻和他人合作的困局,透過對移情和反移情的觀察,並以〈起風了六因子〉和〈起風了七夢思〉作為基礎,不只停留在表面故事和合作困局中,而是往深度心理學慢慢走——我們強調慢慢走,不急著強加什麼因子來加速過程。〈起風了六因子〉和〈起風了七夢思〉是讓我們從表象穿透雲霧,慢慢走向深度想法的工具;它們是讓心理過程慢下來,好好地被看、被想,一步一步走。雖然我們認為以〈起風了六因子〉和〈起風了七夢思〉,並不足以完整說清楚人的心智功能,但它們提供了方便觀察和思索的大方向。   這個過程需要再搭配〈起風了三態度〉:無可了解(unknown

)、無可確定(uncertainty)和無可撫慰(unconsoled),這是治療師對於未來想像的三種基本態度。我們主張,人心理潛在的未來是,無可了解、無可確定和無可撫慰,就治療的過程來說,是「此時此地」的態度,雖然已有「中立的態度」或「分析的態度」的說法,但我們試著以這三種態度再出發,來體會中立和分析的態度裡,更深細的某種「境界」。   既然語詞要表達的是某種「境界」,就表示它們不容易抵達,需要一般常說的,忍受或忍耐許多不如預期的挫折。什麼是忍耐呢?我們提出了〈起風了六忍耐〉: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和慈忍。   內心戲   關於治療的關係,一般認為,個別心理治療是兩人的關係,而團

體心理治療是眾人的關係,不過,依照F. Carrao的論點,就算是屬於兩個人的分析,也是治療師和個案的內在團體動力(internal group dynamic)的總和。這是有趣的說法,他進一步說,並沒有只是兩個人之間的分析,每個分析都涉及團體。依我們的意見,如果每個人都有自我、原我和超我,這三個「我」是構成了,想像中的三人為團體的說法。   A. Ferro等人運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搭配比昂的論點,強調舞台上出場的每個角色,會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這構成了治療情境的豐富性。例如,成員說著他和誰發生了什麼事,就是他讓那個人出場,扮演某個角色,這些不同故事裡

的不同角色,都有他們想要說的話。因此,我們要觀察、想像和猜測這些不同角色想說什麼,而不只是依著成員的眼光來看事情;我們可以在想像裡,和舞台上忙碌的角色們進行對話,也可與某些角色互動。   在團體裡情況也是如此,我們要觀察和想像,而不是只依成員的說法,就定位他們口中的某些角色;這些過程,可以讓角色們透過治療師的穿針引線來對話。然而,在團體進行的技術上,是否要說明這些作法讓成員知道?這是可以再考量的,因為不是所有的成員都可以理解。但是,當治療師這麼想像時,才有機會聽出不一樣的訊息。   我們假設,人生舞台的第一場戰爭,發生在嬰孩和父母之間,雖然一般強調母親的涵容功能,以及要完全地配合嬰孩的作息

,不過這只是某種期待;在這場戰役裡,就是團體的戰爭,涉及剛出生的嬰孩和父母三人間的團體動力,他們相互影響,例如,如果父母不和,或者為了夜間誰來餵奶而有爭議時,父母間的角力,自然會成為這場人生戰役的一部分,很難不影響嬰孩。尤其父母為了盡快回到生活和工作的日常,勢必會在這場人性戰爭中擔任重要角色,不論時間和內容上,該如何讓嬰孩早日適應或進入大人的節奏呢?畢竟,大人日常生活的穩定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有益於照顧嬰孩,但是快慢之間,會發生什麼心理戰爭呢?只要想一想流行的說法:「不要輸在起跑點」,就知道這場人性戰爭,是起源於多早的人生!這當中的團體動力,例如父母之間協調的困局,並不是以父母是否愛小孩為理由,

就可以完全避免。      這是必然發生的「人生」和「人性」的戰爭,任何一方贏,就是另一方挫敗和壓力的來源,對嬰孩來說,其中的影響涉及了失落和痛苦的過程。透過觀察成員們在團體裡和他人互動的困局,可以讓我們有機會推想,他們早年經歷這場人性戰爭時,可能存在的團體動力的經驗,這些構成了我們的視野。   內心戲的舞台,眾多角色都上演著自己,如同我們主張夢中的所有角色,不論生物或非生物,都有著夢者自己的影子,不管在故事裡是否具有明顯的角色,他們都想要說出自己心中的話;有時候微弱者,也想要大聲地說說話,這些都需要治療師去想像。   功效、侷限和副作用   關於個別心理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我們主張,需

要同時注意功效、侷限和副作用這三項要素;藥物使用,早就有這些規範和習慣,必須同時注意會有什麼功效和侷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會產生什麼副作用。以語言和肢體作為開展心理治療的模式,自然也得在建議或詮釋時,同時關注功效、侷限和副作用,才不會因忽略了侷限和副作用,而過度建議和詮釋,甚至有言語侵犯或言語暴力的傾向。      佛洛伊德當年從注意阻抗的現象,拓展了精神分析的視野。我們在治療過程裡,也必須隨時對自己所做所說的留意,某些個案或許有能力上的侷限,我們是無法過度要求和期待的。而若忽略了副作用,可能會讓所說所做的,走向和預期相反的結果;起初也許功效顯著,但如果隨後而來的副作用也跟著強大,會如同外科手

術,雖然手術本身成功,但後續副作用出現,吞噬了先前的功效,帶來的結果是失敗。      因此,任何建議或詮釋都需要先思索功效、侷限和可能的副作用,作為臨床上實作的心理基礎,但是潛意識領域,深度心理學的探索是很困難的工作,難以如生物藥理學般完美下判斷,不過,只要將這些要素列進日常實作和同儕討論的內容,就有機會去了解或想像更多。   移情的金和建議的銅      「起風了」團體心理治療方案,在「移情的金、建議的銅」的模式下,嘗試以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態度作為基礎,但是面對不同精神病理學現象的成員時,我們嘗試引進「建議的銅」的眾多可能性;我們依著經驗相信,任何建議或暗示若要有成效,還是得觀察和處理成員

的移情。因此,我們要思索,如何在這樣的作法下,讓和「建議」有關的各種模式得以更深入人心,而不會只停留在人際的表象?這是「起風了」的期待。在臨床實作上,仍得回到個別成員,依著他們的能耐,尤其是團體裡,每個成員的內心戲就如同一個戲團的展現,每個成員都有自己專屬的戲團。我們是採取慢下來的型式,才不致於成為過於暴衝的治療;如何藉由思考而慢下來,對於團體治療師和成員都是一項挑戰。   而對於「移情的金」的觀察和處理,我們是傾向在團體裡先不直接詮釋這些移情,但治療師得想像和猜測:「可能有哪些移情正潛在流動著?」以作為展現「建議的銅」之判斷,不致於讓「建議」變成某種潛在的傷害。有了這些思慮和判斷,才能讓團

體的運作,慢慢走向深度心理學,而不會只在表面的建議上打轉。   要讓「建議的銅」帶來功效,但也要注意潛在的侷限和副作用,尤其是潛意識裡透過移情來展現的副作用。個案們內心創傷所帶來的失落和苦痛,以各種方式潛抑或分裂,難以被察覺,只因為那些是太痛苦的訊息;人的心智功能為了讓自己可以活下去,潛意識裡會採取「享樂原則」,以最方便、最省事的方式,避開最受苦的經驗,但往往後續卻是帶來現實的困擾和傷害。「建議的銅」需要做的判斷,只著重在「現實原則」的衡量和決定,如果忽略了「享樂原則」的暗中作祟,結果或許會不如預期,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   臨床上,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建議,隨著時過境遷後的現實而呈現出困局

,因為當年的防衛並不是以符合現實原則的方式處理,以致於後續帶來的某些結果是難以避免。從另一個方向來說,當治療師給予現實原則下形成的建議時,如果未能對潛在的移情有所了解,會讓現實原則的建議難以被個案納進思考;如同在失落、恐懼與不安時,正在上演內心戲,硬要塞進看似善意的建議,是很容易變成某種強迫的暴力。   ………

台灣學習者之法語文法應用程式(App)的創建

為了解決有趣的說法的問題,作者白瑞儀 這樣論述: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包括技術的發展,這也對教育系統帶了許多影響。如今,眾所周知我們在資訊化的時代中學習。本論文的重點主要是研究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語言輔助學習(MALL)的非正式語言教育。由於目前智慧型手機之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因此,本文的核心旨在為台灣學習者創造一個既有趣又可互動的法語文法學習應用程式,程式名稱為 Eléonore。語言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預計到西元2050年,全世界將有7.5億人說法語。因此,該應用程式提供了母語、文化和相關法國與法語國家及地區的基本知識,以輔助法語學習,期能降低台灣法語學習者在學習語法過程中的沉悶與生硬,

進而提高學習者的法語能力。本研究有三個目的:(一)完成Eléonore應用程式的創建;(二)證明此應用程式是否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正面的引導;(三)深入對法語於資訊時代教育發展的認識。本研究透過量化方法進行,同時將結合理論與實務以驗證科技與法語學習之間是否存在聯繫。手機輔助語言學習、文法學習、母語在語言學習上的使用、外語文化教學之學術知識均在此論文中探討,而本研究的問卷資料主要來自文藻外語大學法國語文系學生的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