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光利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晝光利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憲德寫的 夠用就好的綠建築91技術(二版) 和林憲德的 綠建築91技術:生態、節能、減廢、健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二、某圖書館之閱覽室如..-阿摩線上測驗也說明:【題組】 (一)請繪製簡易平面圖說明書櫃區與閱讀區之配置,並繪製剖面圖說明考慮晝光利用,以及環境照明與作業面照明併用之混合照明設計(TAL: Task-Ambient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周鼎金所指導 李郁萱的 辦公室人員感知控制照明之節能效益實驗研究 (2020),提出晝光利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照明、節能效益、人員感知感應器、照明控制系統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黃瑞隆所指導 徐忻的 提升教室晝光利用率與視覺舒適的窗型設計 (2020),提出因為有 視覺舒適度問卷、有用晝光照度、空間採光量、晝光眩光概率、晝光眩光指數的重點而找出了 晝光利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晝光色是白光嗎 - 台灣商業櫃台則補充:2014年6月1日- 每種燈泡都有分黃光白光,黃光對人健康較好。 ... 色溫值約2700~3500K的燈光,也就是黃光;白天適合用高色溫、光色偏藍的白光,約4000~6500K。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晝光利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夠用就好的綠建築91技術(二版)

為了解決晝光利用的問題,作者林憲德 這樣論述:

  本書原名「綠建築84技術」,2021年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節能法規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評估手冊全面更新之際,今特調整本書內容,同時也勘誤、更新部分技術內容,並改名為「夠用就好的綠建築91技術」。   內政部的「綠建築評估手冊」以實務計算評估為導向,對於未受訓練的廣大建築從業者而言,稍嫌生澀而難以暢讀。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設計業者為主要對象,希望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簡要的綠建築設計原理及手法,同時以國內外綠建築設計實例作為驗證,以期能讓讀者將綠建築知識活用於設計實務之上。   本書依我國綠建築EEWH系統的九大指標介紹實務技術,假如「綠建築評估手冊」是實際評估的工具書

的話,那麼本書則是推廣綠建築技術的百科全書。  

晝光利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漢光37號演習進入第二天,國軍第二作戰區今天清晨4點實施夜間機動演練,利用夜色掩護趕抵戰術位置,防止登陸的敵人進入花蓮市境內。此外,陸軍關渡指揮部則在淡水河部署M60A3戰車、雲豹甲車、迫擊砲,模擬敵軍試圖從淡水河口突入,直搗大台北,軍事專家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國軍簡化許多演練步驟。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463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辦公室人員感知控制照明之節能效益實驗研究

為了解決晝光利用的問題,作者李郁萱 這樣論述: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為減緩氣候異常提出節約能源政策,建築物能耗佔重要一環,其中辦公大樓能耗統計照明用電佔約20%,僅次於空調用電,透過採用高效率之照明設備與控制系統來提升節能效益。採用高效率的LED燈具,透過合理規劃設計的燈具配置,在符合工作與活動需求下,降低照明用電密度,避免超量設計,因此近年來政府機關對於各建築空間要求照明用電密度持續下降。2011年美國照明工程協會照明手冊指出,提升照明節能效益需配合照明控制系統來盡量減少燈具的用電,照明控制系統現今常見為晝光利用、作業面輔助照明TAL、排程設定、人員感知感應、分區迴路開關控制與調光控制系統等,而人員感知感應常用於走道、茶水間、樓梯

間與廁所等非長時間有人員停留空間。大型辦公室空間因人員工作作息不同,常建議採照明分區迴路開關控制,然而探討人員感知感應器創造便利與節能之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人員感知感應器控制照明燈具產生之節能效益,以辦公室為研究場域,透過實際實驗測量人員感知感應器設置點位與延遲時間不同組合下之節能效益,並考量使用者舒適性進行各實驗組之問卷調查。實驗分析結果,感應器數量越多且延遲時間設定越短,能更精準在位置與時間上掌握人員存在情況,平均用電量越低。對於舒適度而言,感應器延遲時間設定建議不低於五分鐘,且配置數量需配合辦公室規模評估設計。因此在考量使用者舒適之情況下,最具節能效益之配置與延遲時間設定之組合,為感

應器配置一個感應器控制四盞燈具,且延遲時間設定五分鐘以上。

綠建築91技術:生態、節能、減廢、健康

為了解決晝光利用的問題,作者林憲德 這樣論述:

  假如「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一書是實際評估的工具書的話,那麼本書則是推廣綠建築技術的百科全書。它不是抄襲歐美技術的大雜燴,而是提供一系列實用化的本土綠建築設計的實用資訊,絕不強調昂貴的高科技,也不鼓勵大量綠色採購,是「夠用就好」的綠建築技術。建築業者只要遵照這些最基本要項進行設計,不但可達到高水準的評估結果,也可獲得省電、省水、省錢的實質效益。 作者簡介 林憲德 教授   1977 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工學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講座教授   ☆ 低碳建築叢書系列   1.城鄉生態   2.綠色建築   

3.人居熱環境   4.建築碳足跡   5.綠建築91技術   前言(序) 第一篇 理論篇 一、人類永生的夢想---不死之鳥與Ouroboros 二、 當今綠建築現象四大省思 三、 綠建築雙主軸 四、 如何看待本書的綠建築技術? 第二篇 技術篇 T1 生物多樣性指標(9項技術)  T1-01 綠網系統  T1-02 表土保存  T1-03 生態水池  T1-04 生態水域  T1-05 生態道路  T1-06 多孔隙環境  T1-07 中庭生態設計  T1-08 校園生物多樣性設計  T1-09 光害防制 T2 綠化指標(4項技術)  T2-01 生態綠化  T2-02

牆面綠化與植生牆  T2-03 屋頂與人工地盤綠化  T2-04 防風與土壤透氣技術 T3 基地保水指標(6項技術)  T3-01 透水鋪面  T3-02 綠地、被覆地或草溝設計  T3-03 滲透排水管、滲透陰井與滲透側溝  T3-04 景觀貯集滲透水池  T3-05 貯留滲透空地  T3-06 人工地盤貯留 T4 日常節能指標(41項技術) A.自然通風節能  T4-01 善用地形風-季風  T4-02 善用地形風-海陸風、山谷風  T4-03 善用地形風-林野風、井庭風  T4-04 開窗通風性能  T4-05 區域通風計畫  T4-06 大樓強風防治  T4-07 室內通風計畫-風力

通風設計  T4-08 室內通風計畫-浮力通風設計  T4-09 通風地冷利用技術 B.建築設計節能  T4-10 建築外殼節能因子  T4-11 建築配置節能  T4-12 適當的開口率  T4-13 外遮陽節能  T4-14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T4-15 建築外殼保溫節能  T4-16 屋頂構造及材料 C.空調設計節能  T4-17 防止主機超量設計與提高主機效率  T4-18 空調主機節能設計  T4-19 風扇空調並用系統  T4-20 大型空間分層空調  T4-21 空調回風排熱  T4-22 吸收式冷凍機及熱源台數控制  T4-23 儲冷槽系統  T4-24 VAV空調系統  T

4-25 變頻空調主機系統  T4-26 VWV空調系統  T4-27 全熱交換器系統  T4-28 CO2濃度外氣控制系統  T4-29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  T4-30 空調地冷利用技術 D.自然採光設計節能  T4-31 晝光利用-開窗面  T4-32 晝光利用-屋頂  T4-33 晝光利用-戶外式簾幕 E.照明設計與其他節能  T4-34 節能照明燈具  T4-35 照明節能基準與開關控制  T4-36 TAL照明節能設計  T4-37 LED燈的節能與健康問題  T4-38 間接照明節能設計  T4-39 太陽能系統  T4-40 太陽能直流系統  T4-41 居家節能技術 T

5 CO2減量指標(6項技術)  T5-01 低碳建材與低碳構法  T5-02 簡樸的建築造型與室內裝修  T5-03 合理的結構系統  T5-04 結構輕量化  T5-05 木構造  T5-06 再生建材利用 T6 廢棄物減量指標(7項技術)  T6-01 土方平衡  T6-02 營建自動化  T6-03 乾式隔間  T6-04 整體衛浴  T6-05 營建空氣污染防制  T6-06 明管設計  T6-07 舊建築再利用 T7 室內環境指標(10項技術)  T7-01 噪音防制  T7-02 振動音防制  T7-03 自然採光與室內眩光防制  T7-04 通風換氣計畫  T7-05 室內污染

控制  T7-06 室內空氣淨化設備  T7-07 防止壁體結露、白華  T7-08 地面與地下室防潮  T7-09 調濕材料  T7-10 綠建材分類 T8 水資源指標(4項技術)  T8-01 省水器材  T8-02 中水利用計劃  T8-03 雨水再利用  T8-04 植栽澆灌節水 T9 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4項技術)  T9-01 雨污水分流  T9-02 垃圾集中場改善  T9-03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  T9-04 廚餘與落葉堆肥 參考文獻   前言   回顧過去我寫的十幾本專書,發現有一諷刺的現象:如「迷霧原鄉」一書,是我最引以為豪的泣血之作,卻乏人問津而庫存滿屋、虧了不少

家產;但我不太喜歡的「綠建築84技術」之類的工具書,往往十分暢銷而一再更梓。我不太喜歡「綠建築84技術」一書,並非其內容不好或我敷衍寫作,乃因該書是為了輔佐政府綠建築政策而寫的工具,與我基於學術與追求環保的信念而寫的書層次不同,快感不足。我退休在即,本來想封筆,不再問世。然而,市面上缺貨已久的「綠建築84技術」一再催我再梓。不堪催促的我,只好用點心在此書前面新增了較具學術的「理論篇」,並全面充實其技術內容,成為本書「綠建築91技術」來問世,讓我快感倍增而罪惡感下降。   在國際環保熱潮下,我國的綠建築政策推行二十餘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內政部的「綠建築評估手冊」一書,已經成為我國綠建築設計與教

育訓練的藍本,對於我國綠建築政策有莫大貢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手冊以實務計算評估為導向,對於無暇於細讀手冊或未受訓練的廣大建築從業者而言,稍嫌生澀而難以暢讀。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設計業者為主要使用對象,希望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簡要的綠建築設計原理及手法,同時以國內外實際綠建築設計圖說與案例作為實證,以期能讓讀者將綠建築知識直接反應至設計實務之上。   本書與「綠建築評估手冊」是相輔相成的姊妹作。假如「綠建築評估手冊」一書是實際評估的工具書的話,那麼本書則是推廣綠建築技術的百科全書。本書90項綠建築技術為完全獨立的內容,讀者不必拘泥於艱深之理論,亦不必按步就班地閱讀,在茶餘飯後,依綠建築指標

之目的,信手拈來輕鬆地瀏覽其圖解漫畫,觀賞其表格實例,即可深植綠建築設計之功力。   本書依我國綠建築EEWH系統的九大指標介紹實務技術,當然無法網羅許多尚屬實驗階段而效率未明的綠建築技術(如智慧電網、致電變色玻璃技術)。一定有人質疑:為何有許多國外流行的綠建築技術都沒納入此書?例如國外有些採用的社區交流、交通、耐久化、維護管理等指標並未導入本書。此乃因為本研究基於輔佐建築從業者進行綠建築設計實務的立場,必須兼顧實用、簡化、經濟、可操作的原則,有些非設計層面或效率未明的綠建築技術必須忍痛割捨,否則會徒增設計實務上之困擾。   總之,本書不是抄襲歐美技術的大雜匯,而是提供一系列實用化的本土綠

建築設計的實用資訊,絕不強調昂貴的高科技,也不鼓勵大量綠色採購,是「夠用就好」的綠建築技術。建築業者只要遵照這些最基本要項進行設計,不但可達到高水準的評估結果,也可獲得省電、省水、省錢的實質效益。但願,本書能搭起政府綠建築政策與民間綠建築設計的橋樑。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林憲德 謹誌 2016年 仲夏

提升教室晝光利用率與視覺舒適的窗型設計

為了解決晝光利用的問題,作者徐忻 這樣論述:

台灣現有學校教室多採大面積的窗戶設計。教室窗戶提供採光、隔熱、隔音、通風與抗風的功能。不同的窗型設計,影響教室內的晝光利用率與視覺舒適情形,不同的照度也影響學生閱讀情形及學習狀況。Araji(2008)就提出教室大面積開窗,易造成光線過強,產生眩光問題,大幅降低學生視覺舒適度,影響學生學習,且長期受到眩光,會導致視覺疲勞。Barrett等人(2015)針對教室設計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的研究,亦表明教室的光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發展的最大因素,可見教室內環境的重要,因此本研究以晝光利用率與視覺舒適度做為教室光環境評估指標,在改變教室窗型設計的方法下,提升教室的晝光利用率與學生視覺舒適度。此外為了解不

同照度與眩光指數,對學生的閱讀情形與視覺舒適度影響。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高雄某高中發放調查,共回收1752份問卷。了解台灣學生對照度、晝光眩光概率的接受範圍及教室照度如何影響學生閱讀與視覺舒適度,將問卷結果作為後續分析指標。並透過EnergyPlus建築模擬軟體,模擬設計教室,共105個參考點,以模擬現有教室與八種不同窗型的光環境差異,模擬結果以全年每小時照度與眩光指數呈現,並利用有用晝光照度、空間採光量與晝光眩光指數作為指標,進行分析討論。研究結果顯示,室內照度與眩光,確實會影響學生閱讀情形與視覺舒適度,藉由改變窗型,提升教室室內晝光利用率與視覺舒適度的方式,確實可行。從模擬結果中,

晝光利用率指標與視覺舒適指標可察覺,現有教室有照度過高與長時間眩光等問題,導致學生在閱讀上受影響,透過降低窗戶面積的方式,可使全年有用晝光照度面積,相比現有教室提升37%的比例。而眩光舒適度方面,最佳的設計方案,在兼顧晝光利用率的情況下,相比現有教室,不適眩光的比例下降至17%,大幅減少教室中,不適眩光面積比例。本研究目標以調整教室窗戶面積與變更窗型排列的設計策略,來提升現有教室晝光利用率與視覺舒適,使學校教室能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