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茂五金營業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邱博舜、黃俊銘所指導 黃懷萱的 近代臺灣建築中裝飾金屬構件之研究 (2006),提出晉茂五金營業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裝飾金屬構件、裝飾鐵件、金屬類回收、樣式、鑄造、日治時期。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 黃建淳所指導 陳琮淵的 砂拉越詩巫華人社團聯合會研究(1977-1997) (2004),提出因為有 詩巫省華人社團聯合會、海外華人、社會組織、非營利機構、社會變遷、詩巫、砂拉越的重點而找出了 晉茂五金營業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晉茂五金營業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近代臺灣建築中裝飾金屬構件之研究

為了解決晉茂五金營業時間的問題,作者黃懷萱 這樣論述:

臺灣地區許多興建於日治時期和戰後初期的公共建築與民宅、街屋中,都曾有使用裝飾金屬構件的案例。但是長久以來,裝飾金屬構件在臺灣的建築研究中常被忽略,且裝飾金屬構件並非建築必備項目,且易於在建築物完工後加裝、改建,是以此項研究有時間上的急迫性。目前裝飾金屬構件在建築研究領域當中,仍屬空白地帶,有許多未知的疑問有待我們去釐清。本論文藉由田野調查與文獻、史料蒐集,探討裝飾金屬構件進入臺灣之前的源流與臺灣本地發展概況,釐清近代臺灣建築所使用的裝飾金屬構件類型、建立系譜,並藉由文獻與田野資料試圖回溯當時裝飾金屬構件的工法,以瞭解工法上的限制對裝飾金屬構件的外型與應用產生的影響。本研究發現,裝飾金屬構件為

傳統建築裝飾材料的代替品,在臺灣的使用歷程可分為移入期(1895-1919)、發展期(1920-1929)、興盛期(1930-1937)、衰退期(1938-1945)。日人統治之初使用裝飾金屬構件的主要為中央層級的官方建築,樣式以歷史樣式為主,並在1910年代開始出現民宅使用的案例,不過使用者為臺籍仕紳,尚未普及至民間。發展時期建設對象轉往地方,主要為地方層級的官方建築。樣式上幾何、裝飾派藝術使用比例增加,並出現本土化圖案。1930年代因適逢重大地震促使市區改正推行,造成一波建築潮,裝飾金屬構件真正普及至民間,並在1933至1935年達到使用的高峰。但隨著戰事興起,從物資管制到金屬類回收令的公

布,裝飾金屬構件的使用嚴重受到影響而遽減。裝飾金屬構件使用的演變顯示生產技術逐漸進步而使得產量增加,其角色亦從代替品轉為建築的一部份。其複製與量產的生產模式使得裝飾金屬構件成為建築產業工業化的指標之一。

砂拉越詩巫華人社團聯合會研究(1977-1997)

為了解決晉茂五金營業時間的問題,作者陳琮淵 這樣論述:

本文以「砂拉越詩巫華人社團聯合會」為主題,研究斷限聚焦於其成立以降的二十年。事實上,該會不僅是砂拉越第一個省級華人社團聯合會,其於政治參與、經濟活動、華文教育、社會公益等領域貢獻卓著,斐聲於砂華社會。在早已存有若干華族政黨及各類志願性組織(voluntary association)的砂華社會中,何以會出現此種形式的社團聯合會?其產生的時代背景為何?於當地社會扮演著何種角色?該組織的出現標示著什麼樣的時代意義?又其與華族政黨及其他自願性組織的關係又是如何?著實令人好奇。 為了嘗試回答上述問題,本文以砂拉越的歷史發展為經,華社組織形態為緯,依序分析各時期自願性組織的發展。基本上,這種宏觀

的角度有助於釐清「華人社團聯合會」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意義,再者,透過對當地華社結構與社團運作模式的了解與掌握,除了能予其適當的評價外,希望以「詩巫省華人社團聯合會」為中心的討論,具體呈現砂州華社變遷的縮影。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則試圖結合「歷史社會學」(historical sociology)與文獻分析、田野調查諸領域,以掖助因果關係的解釋。 戰後砂拉越華人社團的發展與演變受到一定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其組織的形態也呈現時代的特徵,足以印證外在環境變遷造成人類團體改變的痕跡。本文由歸納政治、社會等面向的客觀因素,分析戰後社會發展之趨勢,以求索聯合會產生的時代背景。再者,聯合會的內部組織

架構及外部網絡關係,亦是本文探究的重點之一。最後,則針對該會的社會活動內容加以分析,進而勾稽出「砂拉越詩巫華人社團聯合會」於砂華社會中的特殊地位。 海外華人社會組織的研究中,詩巫華人社團聯合會除了自身時空條件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著眼於國人對東馬,特別是砂拉越華人發展的了解仍十分有限,作者冀期透過史料排比及理論剖析,為相關領域稍事補白。對砂拉越(詩巫)華社而言,本文則由歷史學及社會學的角度,析論砂華社會組織變遷之梗概,為當地讀者提供若干不同的學術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