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式溫度感測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接觸式溫度感測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樊尚春寫的 傳感器技術案例教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溫度感測器 - e絡盟也說明:溫度感測器是測量物件或系統所產生冷熱能量的裝置。它能感測/偵測該溫度的任何具體變化,並產生類比或數位輸出。 溫度感測器具有兩種實體類型:接觸式溫度感測器與非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陳明飛所指導 洪英靖的 車床主軸熱誤差補償之研究 (2021),提出接觸式溫度感測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車床主軸溫度量測、熱誤差補償、線性迴歸、TDS量測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醫學科技研究所 莊承鑫所指導 解本逸的 合成導電聚合物之奈米複合材料應用於感測體溫之柔性溫度感測器 (2020),提出因為有 溫度感測器、雙性高分子、物理混摻、化學交聯、檢測體溫的重點而找出了 接觸式溫度感測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TS01 非接觸式紅外溫度感測器模組輸出0-3V DCI 最高等級則補充:DFRobot TS01 IR temperature sensor is a non-contact thermal sensor, which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infrared intensity of the object so as to calculate it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接觸式溫度感測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傳感器技術案例教程

為了解決接觸式溫度感測器的問題,作者樊尚春 這樣論述:

分13章,介紹感測器的原理及其應用,包括感測器的特性與評估、熱電式感測器、電位器式感測器、應變式感測器、矽壓阻式感測器、電容式感測器、變磁路式感測器、壓電式感測器、諧振式感測器、光纖傳感器、微機械感測器,以及智慧化感測器等。每章都給出了較豐富的應用實例及分析,並配有適量的思考題與習題。    該書可作為普通高校電氣工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師生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感測器技術案例教程》配有免費電子課件和習題答案,歡迎選用該書作教材的老師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索取,或登錄www.cmpedu.com註冊下載。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1 1.1感測器的作用實例分析1 1.2感測器的分類5 1.2.1按輸出信號的類型分類5 1.2.2按感測器能量源分類5 1.2.3按被測量分類6 1.2.4按工作原理分類6 1.3感測器技術的特點7 1.4感測器技術的發展8 1.4.1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發展8 1.4.2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和智慧化的發展10 1.4.3多感測器融合與網路化的發展11 1.4.4量子傳感技術的快速發展12 1.5本書的特點13 思考題與習題13 第2章 感測器的特性與評估15 2.1感測器的靜態標定15 2.1.1靜態標定條件15 2.1.2感測器的靜態特性16 2.

2感測器的主要靜態性能指標17 2.2.1測量範圍與量程17 2.2.2靜態靈敏度17 2.2.3分辨力與解析度17 2.2.4溫漂18 2.2.5時漂(穩定性)18 2.2.6感測器的測量誤差19 2.2.7線性度19 2.2.8遲滯21 2.2.9非線性遲滯22 2.2.10重複性22 2.2.11綜合誤差23 2.3感測器的動態特性與評估24 2.3.1感測器的動態特性方程24 2.3.2感測器的動態回應及動態性能指標25 2.3.3感測器的動態標定30 2.3.4感測器的動態模型建立31 2.4感測器靜態特性的計算實例34 2.4.1感測器靈敏度的計算與分析34 2.4.2感測器分辨力

與解析度的計算35 2.4.3感測器主要靜態性能指標的計算與評估35 2.4.4感測器溫度漂移的計算39 2.4.5感測器穩定性的計算39 2.5感測器動態特性計算實例40 2.5.1利用感測器階躍回應建立傳遞函數40 2.5.2感測器幅頻特性的測試及改進41 思考題與習題43 第3章 熱電式感測器46 3.1概述46 3.1.1溫度的概念46 3.1.2溫標46 3.1.3測溫方法與測溫儀器的分類47 3.2熱電阻溫度感測器47 3.2.1金屬熱電阻47 3.2.2半導體熱敏電阻49 3.2.3測溫電橋電路50 3.3熱電偶53 3.3.1熱電效應53 3.3.2熱電偶的工作原理54 3.

3.3熱電偶的基本定律54 3.3.4熱電偶的誤差及補償55 3.3.5熱電偶的組成、分類及特點58 3.4半導體溫度感測器59 3.5非接觸式溫度感測器60 3.5.1全輻射式溫度感測器60 3.5.2亮度式溫度感測器60 3.5.3比色式溫度感測器61 3.6溫度感測器的典型實例62 3.6.1典型的測溫電橋電路62 3.6.2基於熱電阻的氣體品質流量感測器63 思考題與習題64 第4章 電位器式感測器66 4.1基本結構與功能66 4.2線繞式電位器的特性67 4.2.1靈敏度67 4.2.2階梯特性和階梯誤差67 4.2.3解析度67 4.3非線性電位器68 4.3.1功用68 4.

3.2實現途徑68 4.4電位器的負載特性及負載誤差69 4.4.1負載特性69 4.4.2負載誤差70 4.4.3減小負載誤差的措施71 4.5電位器的結構與材料73 4.5.1電阻絲73 4.5.2電刷73 4.5.3骨架74 4.6電位器式感測器的典型實例74 4.6.1電位器式壓力感測器74 4.6.2電位器式加速度感測器75 思考題與習題76 第5章 應變式感測器78 5.1電阻應變片78 5.1.1應變式變換原理78 5.1.2應變片結構及應變效應79 5.1.3電阻應變片的種類80 5.1.4應變片的主要參數81 5.2應變片的溫度誤差及其補償81 5.2.1溫度誤差產生的原因

81 5.2.2溫度誤差的補償方法82 5.3電橋電路原理84 5.3.1電橋電路的平衡84 5.3.2電橋電路的不平衡輸出85 5.3.3電橋電路的非線性誤差85 5.3.4四臂受感差動電橋電路的溫度補償87 5.4應變式感測器的典型實例88 5.4.1應變式力感測器88 5.4.2應變式加速度感測器96 5.4.3應變式壓力感測器97 5.4.4應變式轉矩感測器102 思考題與習題103 第6章 矽壓阻式感測器105 6.1矽壓阻式變換原理105 6.1.1半導體材料的壓阻效應105 6.1.2單晶矽的晶向、晶面的表示106 6.1.3壓阻係數107 6.2矽壓阻式感測器的典型實例110

6.2.1矽壓阻式壓力感測器110 6.2.2矽壓阻式加速度感測器115 6.3矽壓阻式感測器溫度漂移的補償118 思考題與習題119 第7章 電容式感測器121 7.1電容式敏感元件及特性121 7.1.1電容式敏感元件121 7.1.2變間隙電容式敏感元件121 7.1.3變面積電容式敏感元件122 7.1.4變介電常數電容式敏感元件123 7.1.5電容式敏感元件的等效電路123 7.2電容式變換元件的信號轉換電路124 7.2.1運算放大器式電路124 7.2.2交流不平衡電橋電路124 7.2.3變壓器式電橋電路124 7.2.4二極體電路125 7.2.5差動脈衝調寬電路126

7.3電容式感測器的典型實例127 7.3.1電容式位移感測器127 7.3.2電容式壓力感測器130 7.3.3電容式加速度感測器131 7.4電容式感測器的抗幹擾問題131 7.4.1溫度變化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131 7.4.2溫度變化對介質介電常數的影響132 7.4.3絕緣問題132 7.4.4寄生電容的幹擾與防止132 思考題與習題133 第8章 變磁路式感測器135 8.1電感式變換原理及其元件135 8.1.1簡單電感式變換元件135 8.1.2差動電感式變換元件137 8.1.3差動變壓器式變換元件138 8.2磁電感應式變換原理140 8.3電渦流式變換原理141 8.3

.1電渦流效應141 8.3.2等效電路分析141 8.3.3信號轉換電路142 8.4霍爾效應及元件143 8.4.1霍爾效應143 8.4.2霍爾元件144 8.5變磁路式感測器的典型實例145 8.5.1差動變壓器式加速度感測器145 8.5.2電磁式振動速度感測器145 8.5.3霍爾式振動位移感測器146 8.5.4差動電感式壓力感測器147

車床主軸熱誤差補償之研究

為了解決接觸式溫度感測器的問題,作者洪英靖 這樣論述:

本研究實驗規劃分別針對車床主軸溫度與熱變形量擷取系統、建立多元線性迴歸模型、熱補償模型之驗證結果探討三大部分。本實驗在車床上設置 Pt100 溫度計與渦電流位移計,透過TDS量測系統分別擷取溫度和主軸溫升熱變形之變化。首先車床主軸於無負載下變換轉速並且量測主軸溫度變化,了解環境溫度變化與主軸溫升熱變形對機台精度的影響。然後根據蒐集的環境溫度變化與主軸溫升熱變形數據,透過訊號處理將雜訊去除,保留模型所需的主軸溫升熱誤差,透過皮爾森相關性係數選出關鍵溫度點,與主軸熱誤差的位移量利用多元線性迴歸建立熱補償預測模型。最後將訓練好的熱補償預測模型權重於熱補償模組中,熱補償模組負責補償值運算及與 CNC

控制器溝通,並將補償值輸入控制器,藉由控制器的機械原點漂移的方式達到熱誤差補償。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建構之熱補償預測模型,將原始約 40μm 之主軸俓向熱誤差有效抑制在20μm 左右,徑向誤差精度提升了 51%;約 100μm 之主軸軸向熱誤差有效抑制在30μm 左右,軸向誤差精度提升了 70%。

合成導電聚合物之奈米複合材料應用於感測體溫之柔性溫度感測器

為了解決接觸式溫度感測器的問題,作者解本逸 這樣論述:

目前最常用來檢測人體體溫的溫度感測器為非接觸式的類型,但其成本高、易受環境干擾,較難普及於居家檢測,另外由於接觸式的溫度感測器大多為半導體、金屬材料,其質地堅硬,受限於使用在人體平滑部位,而為了使其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柔性基材的溫度感測器漸漸地受到重視,目前應用在監測體溫的柔性溫度感測器需要人體相容性高以及具有高靈敏度以隨時監測體溫的變異。故本實驗選擇了成本低、符合上述需求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以及溫度特性佳的多壁奈米碳管(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MWCNTs)作為溫度感測的導電材料

。本實驗分為三個步驟製作溫度感測材料,首先找出最佳的多壁奈米碳管(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MWCNTs)的混摻濃度使其均勻分散在聚氨酯(Polyurethane,PU)中,由滲透閾值及溫度電阻變化結果可知8%為最佳的混摻濃度。接著將混摻的1500、3000分子量及不同比例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混進聚氨酯(Polyurethane,PU)中比較溫度感測能力,由溫度電阻變化及溫度遲滯現象結果顯示兩者的比例為0.5:1為最佳的物理性混摻比例並且以相同的比例做化學性交聯,接著以FTIR、XRD、DSC做兩者的材料特性分析。FTIR結果

中可知在1727、1597、1540 cm-1有顯示屬於化學性交聯的特徵峰;XRD結果顯示材料內部除了PEG以外部無其他結晶物產生;DSC結果可以知道物理性混摻的結晶度比化學性交聯低,同時會影響感測溫度的靈敏度及溫度遲滯現象。本實驗將會把柔性溫度感測器放置檢測溫度的恆溫恆濕烘箱中,檢測的溫度範圍為25℃~50℃,並且使用三用電錶去紀錄阻值變化以求出溫度電阻變化關係,而溫度遲滯現象與熱循環測試則會使用冷凍庫使PEG快速結晶。最後由溫度電阻變化的結果可以發現,化學性交聯材料靈敏度略大於物理性混摻材料,是由於其結晶度高,材料本身可容納更多的熱能,會因毛細力持續驅動多壁奈米碳管(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MWCNTs)間的距離靠近,進而達到阻值變化最大值;溫度遲滯現象及溫度循環性測試結果可以發現化學性交聯材料遲滯現象略大於物理性混摻材料,是由於化學性交聯材料結晶度高於物理性混摻材料,所能容納的熱能也相對較高,殘留在材料本身的熱能也會增加,導致遲滯現象變大。由溫度循環性測試的結果可知物理性混摻材料的溫度循環性較化學性交聯材料好,但兩者皆會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而下降。由遲滯現象與循環性的結果顯示,本實驗現階段所開發的溫度感測材料尚須優化材料結構,因此導致其現階段應用性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