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聲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捷運聲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武曉蓉,趙竹涵寫的 無聲搖滾:海洋音樂祭‧敬與海一起發生的所有美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打開耳朵,重新聽見捷運音景再設計也說明:不知您是否「聽覺」台北捷運閘門警示音,從呆板、機械的嗶嗶聲換成了悅耳的鋼琴單音;當列車駛進路線轉接點時,輕快的鋼琴音階迴盪在車廂間, ...

明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高清漢所指導 沈佳瑩的 家電產品與音樂情感關聯意象研究 (2019),提出捷運聲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電產品、音樂情感、音樂風格、SD法、因素分析、複迴歸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盧麗淑所指導 毛成平的 動靜之間的聲響交會:台灣捷運聲景調查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聲景、台灣捷運、城市意象、數位媒體應用、音像作品的重點而找出了 捷運聲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9/24】尋求生活的出口:2011捷運出口音樂節則補充:由臺北捷運公司及國泰世華銀行合辦「2011臺北捷運出口音樂節」,自9月10日起連續5週週末於捷運車站出口廣場舉行,首先將於文湖線劍南路站外廣場,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捷運聲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聲搖滾:海洋音樂祭‧敬與海一起發生的所有美好

為了解決捷運聲音的問題,作者武曉蓉,趙竹涵 這樣論述:

貢寮海洋音樂祭,每個場域都有說不盡的動人故事 買罐啤酒配本書,和書頁共享微醺的節奏!   沙灘閃閃發亮,海水正藍,帶著融化鐵軌的熱情,跳上往貢寮的火車,奔向搖滾仲夏。   而有一群人,在讓你盡情享受音符和海潮的淘洗之前,他們的旅程就開始了……   這是一場無聲的搖滾,一群人的夢想成真。   本書是海祭十八年來,首本紀錄後台故事的訪談書。全書側寫包括樂團、樂迷、硬體、攝影、居民、評審、庶務總管、企宣人員……等海祭人物在幕後的無聲搖滾故事,一覽包括強颱來襲前工作團隊與天地抗衡的海灘故事、居民和海祭的情感磨合、評審席上的角力戰以及塵爆事件帶給海祭的停辦衝擊,帶領樂迷從多元視角重新認識「海洋音

樂祭」這個臺灣最長壽的超大型國際音樂慶典。   回想當年我和小白、冠宇,一起在福隆沙灘追夢的過去,是我人生最珍貴美好的回憶。──董事長樂團主唱 吉董   一個簡單的念頭,相信自己的音樂,於是那一年我們一起奔向了海洋……──假死貓小便主唱 張頡   對一個獨立樂團來說,海祭主舞台的演出絕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十分鐘!──小護士主唱 霈文   海洋音樂祭的現場,絕對是全台灣做硬體最硬的場地……──鴻洲電力 阿國老闆   你的習慣與經驗可能不適合每個場地,但你的態度能解決所有的困境!──海祭大總管 宇哥   驗收完畢後我就會在現場開喝,享受自己畫的舞台……──海祭舞台設計 阿can   請問Boxi

ng,海祭最珍貴的地方在哪?   好樂迪:精神   葛西瓦:追夢的人   曉明:曲風很多   阿六:不分音樂類型……   葛西瓦:一連三天都能看到精彩表演,而且都不用花錢……──Boxing   海洋祭築夢工程越來越豪華,也可以說不願意原地踏步,沒有一條船愛待在一個港口……──資深樂評人 翁嘉銘   出錯的時刻可遇不可求,樂迷甚至會有驚喜感,所以偶然的器材狀況反而是特別期待會發生的美好瞬間!──五月天 石頭 本書特色   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海祭──那一年,我們一起衝的沙灘!福隆便當、風飛沙口味啤酒、挖坑給自己跳、海洋旗……海祭18歲了,這是第一本多角度記錄海洋音樂祭的書,喚起大家對海祭的共

同記憶與感動。   樂團從暗黑練團室到站上夢想的海祭熱浪舞台,默默無名的小漁村不再因核四才被看見,居民里長的改觀相挺、硬體人員與天地抗衡,無數個重頭來過的硬派浪漫……他們是這場原創音樂盛事成立的理由與起點,每一年海祭熱力登場前,後台總有滿滿的動人故事前導演出。   從一天、三天到五天,從八千人到五十萬人,沙灘音樂盛典的國際化歷程,以及塵暴之後,海祭的下一步。 搖擺推薦   AKIBO/藝術家、設計師   BOXING拳樂團   朱劍輝/臺灣音樂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伍佰& China Blue樂團團長   阿吉/董事長樂團   阿強/八十八顆芭樂籽   林正如/河岸留言負責人

  陳彥豪/Legacy展演空間負責人   張頡/假死貓小便   (依首字筆劃排序)  

捷運聲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捷運聲音地景創意成果示範記者會
2015年3月23日早上11 點在大安森林捷運站舉行
捷運站聲音創意內容,散見youtube各電視媒體報導

家電產品與音樂情感關聯意象研究

為了解決捷運聲音的問題,作者沈佳瑩 這樣論述:

音樂是跨文化語言,很適合連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結媒介,適合當成未來家電產品的互動介面設計元素。了解人對音樂風格的偏好與認知將更容易開發出貼近人心的音樂風格加值型未來家電產品。本研究第一階段試圖透過12種不同情感風格的音樂,以語意差異法,針對60位受測者,其中30位來自台灣、30位來自國外,年齡介於20至40歲的受測者進行前測,以了解台灣人與外國人對於音樂風格與情感之間的基礎認知。接著針對175位,年齡介於20至40歲的受測者進行語意差異法測驗,以了解男性及女性對於音樂風格情感認知之間的關係與差異。第二階段探討12種音樂風格與13項家電產品的聯覺適合度,以及音樂風格與家電產品之間的聯覺

意象構成。實驗結果顯示,受測者較為偏好的音樂風格為:古典音樂風格、輕音樂音樂風格;受測者對於12種音樂風格情感感受差異,以金屬音樂風格情感差異較大;受測者對這12種音樂情感風格的認知可以歸納為4種因素:1.活動因素、2.評價因素、3.力度因素、4.情感因素。在活動因素中,另類搖滾音樂風格得到最高分;評價因素中,古典音樂風格得到最高分;在力度因素中,金屬音樂風格得到最高分;在情感因素中,電子音樂得分最高。受測者認為洗衣機聯覺較多的音樂風格,反之電鍋較不適合聯覺音樂風格,且按摩椅聯覺的音樂風格較為明確;對於12種音樂風格用於13種電器產品的聯覺認知可以歸納為3種因素:1.時代性、2.經典性、3.科

技性;在時代性因素中洗衣機得分最高、在經典性因素中,按摩椅得分最高、在科技性因素中,按摩椅得分最高,其次為冰箱。

動靜之間的聲響交會:台灣捷運聲景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捷運聲音的問題,作者毛成平 這樣論述:

2015年台北捷運、高雄捷運將聲景概念納入其「捷運地景音樂」計畫與「一站一曲」的構想中,希望藉由改變捷運內的聲景,陶冶民眾性情、塑造城市形象與在地特色。因此本研究將以台北與高雄捷運作為研究標的,將進行捷運聲景現況調查,探討捷運聲景對於城市居民的感受性,並解析居民心中與城市意象契合之捷運聲景,及對當前捷運聲景環境改善之處提出看法與建議,最後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數位媒體應用結合聲景概念,呈現居民心中的捷運聲景意象。本研究分三大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理論基礎階段,根據理論基礎進行文獻探討與聲景相關作品案例進行蒐集討論;第二階段為田野調查階段,透過觀察法進行場域聲景現況的調查,並以立意抽樣之半結構式訪談

台北與高雄居民樣本,了解居民對於捷運聲景的感受與經驗,最後以區位、聲景三角形進行分析探討;第三階段為媒體應用階段,根據分析內容進行田野錄音錄影紀錄,蒐集研究結果素材,最後完成數位媒體應用之捷運聲景意象音像作品。研究結果得知:(1)捷運聲景現況調查發現無論是台北捷運或是高雄捷運,區位三角形中的「空間」捷運聲景,皆具有固定性與長時間性存在的特質。而北、高捷運聲景的「人」、「活動」,皆具有不定性、隨機性、波動性、變化性大的特質;(2)根據訪談發現在聲景感受中,台北捷運以負面性感受較多,尤其以月台中的「鳴笛聲響」最多受訪者提及;高雄捷運以正面性感受較多,如「進站廣播廣告」、「進離站音樂」,分別屬於區位

三角形的「空間」、聲景三角形中的「訊號」;而在視覺畫面感受中,台北正、負面感受參半,所提到的畫面較無一致性,集中區位三角形的「人」與「活動」;而高雄以正面居多,所提到畫面為「捷運車廂空間」;(3)台北具代表城市意象的聲景為「關門鳴笛聲」,而高雄捷運為「進站音樂」,兩者聲景被使用已久,已具有習慣性與歸屬感;(4)兩地受訪者皆期望捷運聲景計畫應與當地民情呼應,加入地方特色聲響,增進城市的特色,甚至建議民眾參與,增加地方認同、喜好度、參與感;(5)媒體應用音像作品發現在360度全景影像拍攝過程中應減少鏡頭晃動,避免瀏覽者於體驗過程中產生動暈症狀。而本音像作品突破以往表達聲景概念與感受性等抽象內容之方

式,期望能夠給予後續聲景研究或創作者,另一種數位媒體展演形式表現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