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之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拾穗者之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Xavier ReyGNC MEDIA寫的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圖錄 和鄭治桂的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導覽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名畫入門】朱爾·布勒東《收工的拾穗者》 1859年- 壹讀也說明:... 一群婦女老幼正收拾著穀物準備回家。與米勒的《拾穗者》相比,布勒東的這幅畫作並沒有展示拾穗時的辛苦,而是表現了大地的贈予和對贈予的滿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典藏藝術家庭 和典藏藝術家庭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 朱曼妮所指導 張明益的 翻譯與政治: 以戒嚴初期(1950-1952)的《暢流》為研究對象 (2021),提出拾穗者之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暢流》、台灣翻譯史、戒嚴時期、雜誌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張貴傑、藍挹丰所指導 陳敏菡的 從事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之心理師跨域合作及困境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跨域合作、質性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拾穗者之歸的解答。

最後網站米勒畫展- 2:拾穗者之歸- 社會菜鳥思維- udn相簿則補充:米勒畫展- 2:拾穗者之歸. 觀看原圖. 當時法國沙龍展藝評高帝耶對「農村畫作」的「標準」下了如此的定義:畫家在處理卑微主題的時候,不一定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拾穗者之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圖錄

為了解決拾穗者之歸的問題,作者Xavier ReyGNC MEDIA 這樣論述:

最美印象,盡現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來台巡展作品全記錄!   位於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前身為法國巴黎第一座現代化火車站,與羅浮宮在河的兩岸,分別守護著以1848年為分野的古典與現代藝術作品(1914年以後的作品收藏於龐畢度中心),此次適逢奧塞美術館成立30週年,時藝多媒體與法國奧塞美術館、韓國GNC媒體集團合作,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巡迴台灣展出69幅世紀之作,集結梵谷、米勒、雷諾瓦、莫內、塞尚、高更、竇加、秀拉與德拉克洛瓦等49位藝術大師之經典,在作品質量上堪稱近年來難得一見的超級大展。

  本書完整收錄此次展出的69幅經典之作,以年代風格分類成五大區,忠實呈現了奧塞典藏作品的內容: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與寫實主義、印象派與自然主義、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以及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等流派演變。內容不僅收錄大師經典作品圖片,更針對每幅作品背後之創作故事,專文介紹。 本書是想要典藏「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之美、尋訪那段藝術風華的讀者不能錯過的最佳選擇!   【序1】最美的印象在左岸!致「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三十週年大展」/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正儀 【序2】從黃金印象到印象左岸/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  蔡紹中 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Roman

tisme et Classicisme ‧黛安娜 Diane ‧獵虎圖 Chasse au tigre ‧鬥雞(古希臘青年鬥雞) 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 ‧真理 La Vérité ‧襲擾 L'Assaut ‧深淵 Le gouffre, paysage ‧梅曾斯的酷刑 Le Supplice de Mézence 二、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Académisme et Réalisme ‧克雷伯爵夫人 Portrait de la Comtesse Keller ‧小約翰 Le petit saint Jean ‧男童肖像 Portrait d

'enfant ‧裸女與小狗 Femme nue au chien ‧瓦爾戴斯‧德‧拉畢涅夫人 Madame Valtesse de la Bigne ‧雨果肖像 Portrait de Victor Hugo ‧證券行群像 Portrait à la bourse ‧彈鋼琴的少女(鋼琴前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 ‧保羅‧勒克雷爾肖像Paul Leclercq ‧克羅德‧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Claude Bernheim de Villiers ‧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 Madame Gaston Bernheim de Villers ‧潔妮維葉‧柏

罕-德-維雷爾肖像 Geneviève Bernheim de Villers ‧拾穗 Des glaneuses ‧拆麻繩 Effileuses d'étoupe ‧拾穗者之歸 Le Rappel des glaneuses ‧農婦 Paysanne ‧諾曼地葛瑞維村送牛奶的農婦 Laitière normande à Gréville ‧馬庫西斯之憶 La Charrette, souvenir de Marcoussis ‧牧羊女與羊群 Bergère avec son troupeau ‧牧場養鵝女 Le Pâturage à la gardeuse d'oies ‧樅木屋父親之逝 L

a Mort du père dans une isba 三、印象派與自然主義 Impressionnisme et Naturalisme ‧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 ‧梓樹,亞弗烈村之憶 La Catalpa, souvenirs de Ville-d'Avray ‧乾草地 Les foins ‧農婦曼達‧拉梅特莉 Manda Lamétrie, fermière ‧飲馬圖 Chevaux à l'abreuvoir ‧維特伊雪景 Effet de neige à Vétheuil ‧塞納河畔維特伊 La Seine à V

étheuil ‧卡瑪瑞港 Le Port de Camaret ‧荷蘭風車與小船 En Hollande, les barques près du moulin ‧圖維爾海邊 La Plage de Trouville ‧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 La Seine à Champrosay ‧春天的森林邊緣 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 ‧諾曼第農舍庭院 Cour d'une ferme (Cour de ferme en Normandie) ‧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 Le Moulin de Saint-Nicolas-lez-Arras ‧曼西橋 Pon

t de Maincy ‧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 ‧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 Château Gaillard, les Andelys ‧藍衣農夫 Petit paysan en bleu ‧曬衣服的女人 Femme étendant du linge ‧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 ‧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 ‧羅安河畔莫瑞鎮 Moret, bords du Loing ‧莫瑞橋 Le Pont de Moret 四、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 Symbolisme et

Eclectisme ‧嘉拉蒂 Galatée ‧告別白日 L'Adieu au soleil ‧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 Venezia Bella regina del mare ‧閱讀的女子 La Liseuse ‧聖安東尼的誘惑 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牧羊人休憩時光 Le repos du berger 五、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 Aux sources variées de l'art moderne du XXe Siècle ‧夏娃 Eve ‧希望 L'Espérance ‧永恆的夏日 L'Eternel été ‧封閉花園的女人 La

Dame au jardin clos ‧梳洗的女人 Femmes à leur toilette ‧大裸女圖 Grand nu ‧葛朗地的曬鹽女 Ramasseuse de sel à Guérande ‧午睡La Méridienne ‧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 ‧布列塔尼農婦 Paysannes bretonnes ‧拉伊達河畔洗衣婦 Les Laveuses à la Laïta ‧橄欖樹 Les Oliviers 展品清單   序 最美的印象在左岸!致「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奧塞美

術館30週年大展」世界巡迴抵達台灣站,帶來了館藏十九世紀的經典作品,舉凡如梵谷的《午睡》、米勒的《拾穗》與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少女》等,共展出69件曠世傑作。回溯奧塞美術館斑斕絢麗的藝術風景,眾巨匠大師透過其傳世名作現蹤,是否能重現歷史掀起1848-1914年間(奧塞典藏年代跨度僅66年)的藝術狂潮,捲動起創造力與想像力迸發奔放,有如「藝術之春」的豐盛滿盈到來,值得我們熱切期盼與鼓舞。   奧塞美術館30週年是重要的歷史座標,此次來台大展命名為「印象‧左岸」,意圖凸顯奧塞美術館文化向度的時空背景及其顯著的藝術價值定位。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前身是座位於塞納河左岸的火車站,19

86年才改建成博物館,與右岸的羅浮宮對望,奧塞在建館之初就扮演現代藝術典藏的重鎮。而奧塞美術館收藏包括梵谷(Vincent Van Gogh)、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雷諾瓦(Auguste Renoir)、莫內(Claude Monet)、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竇加(Edgar Degas)、秀拉(Georges Seurat)與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等名家,坐擁了印象派殿堂級大師鉅作,最為世人稱頌,印象派成為奧塞最璀璨勝豔的光譜,奧塞美術館可謂是印象派原鄉!   國立故宮博物院非常榮幸迎接「奧

塞30週年大展」到來,本展   忠實呈現了奧塞典藏作品的年代風格,包含: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與寫實主義、印象派與自然主義、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以及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等流派演變。此展為奧塞美術館對世界觀眾獻上的藝術饗宴,此站同時是本院獻給所有在台灣的觀眾們一份美好分享,在觀展中通往「印象‧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尋訪那段藝術之春,藉由真實作品交會巨匠之眼。希讓歷史經典可與當代或可見的未來對話,藝術與社會的激盪更為洶湧澎拜,進而再有新生與繁衍,是更深遠期許。   本次大展由法國奧塞美術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時藝多媒體與閣林文創共同執行策劃,於暮春至仲夏(展期4月8日至7月24日)造訪台

灣,本人謹代表國立故宮博物院誠摯地邀請所有觀眾們一同來禮讚奧塞30!朗讀奧塞之美!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正儀

拾穗者之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感謝你留下喜歡和訂閱♡
打開鈴鐺接收最新消息→ 🔔
訂閱頻道:https://goo.gl/UCX8or

✔ 音闕詩聽
https://www.weibo.com/u/6060698999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GEVOriO8-i1YQRru9NIhA

✔ 昆玉
https://www.weibo.com/u/5127368903

★插圖:https://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75961171
◎繪師:banishment
https://www.pixiv.net/member.php?id=23223750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HaRZBqZR2oPPSvrmW6g2A
https://twitter.com/yokaibanish

──────────▼歌曲資訊▼──────────
演唱:昆玉
作曲:殤小謹
作詞:假寐
編曲:Morri3on(喬凡三)
混音:殤小謹
母帶處理:殤小謹
文案:偏生梓歸
古箏:紫格哈哈
口哨:紫格嘻嘻
尤克里裡:紫格嘿嘿
小提琴:大琴KoTo
小提琴編寫:大琴KoTo
製作人:殤小謹
錄音室:Hi Music Studio
混音室:Hi Music Studio
監製:李俊羽
出品:音闕詩聽

①輕柔如雲的絲綢織品。
②東晉王嘉所著神話志怪小說集《拾遺記》卷一《炎帝神農》裡記載:“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是一種吃了可以不死的植物。
③小麥﹑大麥﹑元麥(元麥實際上是大麥的一種)的合稱。
④節氣習俗。
──────────▼歌詞Lyrics▼──────────

孔雀銅瓶 打磨 綴珊瑚柄
飛紙鳶 上得天際搖金鈴
丹桂飄香 采來 煎做酥餅
翠筒碧玉酒 頭懸朱纓
看神案上 魚肉多 香灰 滿供桌
月餅紅果和甜瓜 (哈哈) 今晚到誰家
錦帶雲羅① 贈仙娥 求賞 九穗禾②
嘿,等等,看煙花萬朵。
祭月神拜拜拜
拜拜拜 拜拜拜
喜豐三麥③
嘟~嘟~嘟~嘟嚕嘟嘟
嘟嚕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嘟~嘟~嘟~嘟嚕嘟嘟
嘟嚕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秋分祭月④ 頂戴 簪雙鳳翎
行酒令 瑤池瓊枝水盈盈
燈火魚龍 此城 不夜通明
共賞豐年景 天朗風清
蟹肥蝦美 煮一鍋 丹柿 糖花裹
隔岸擊鼓快傳花 (哈哈) 誰是新贏家
華服彩裙 鴛鴦鎖 宴上 舞綾羅
嘿,等等,蓮燈送星河。
嘟~嘟~嘟~嘟嚕嘟嘟
嘟嚕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嘟~嘟~嘟~嘟嚕嘟嘟
嘟嚕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

提供您自己的音樂進行推廣:https://link.kiss20music.com/CH-Submit

✉ Email:[email protected]

#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

翻譯與政治: 以戒嚴初期(1950-1952)的《暢流》為研究對象

為了解決拾穗者之歸的問題,作者張明益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暢流》半月刊作為研究焦點,旨在探討翻譯與政治之間的互動。綜觀台灣歷史,台灣的翻譯活動與政治密不可分。本文選定國民政府執政時期,並以當時由台灣鐵路管理局所創辦的綜合性雜誌《暢流》來探討國民政府執政期間戒嚴初期政治、政策與翻譯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先以宏觀角度探討政治、政策及意識形態與《暢流》、翻譯及譯者間的互動;再由微觀角度探討政治對翻譯的影響如何透過不同的翻譯策略呈現於譯文之中。《暢流》最初由台灣鐵路管理局創辦,不久便因政府命令而轉由鐵路黨部發行,暢流半月刊社也因此改組。《暢流》創刊於戒嚴時期,社會文化中的意識形態以「反共抗俄」為主流,而在文學系統中的《暢流》既為機關刊物,自然受此意識

形態影響,也受到政策的影響。在文藝政策方面,《暢流》確實也是配合政策執行,在《暢流》可見不少與反共抗俄、宣揚自由民主的相關文章或譯文,不過,在鐵路黨部的經營之下,《暢流》編輯群仍保有相當的自由度,而《暢流》也以維持本身刊物風格的原則為最高標準,因此並未因為改組而成了純然的政策推行工具。雖《暢流》在鐵路黨部的經營下並未成為主要的政令宣導工具,不過來自官方的經濟贊助對於《暢流》而言卻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此1991年火車書刊費預算遭刪成了《暢流》最終停刊的主因,足見官方贊助對於《暢流》之影響力。本研究選定《暢流》創刊前三年所刊載共58篇譯文作為探討《暢流》創刊初期翻譯成果及翻譯與政治間互動的研究

依據,另以表詳列此58篇譯文資訊。早期的《暢流》翻譯作品以文學小說、鐵路軼聞為主,不過在為數不多的翻譯文章中,仍可見較具政治色彩、鼓吹自由民主風氣的選文,為配合政策。而從《暢流》選文出處的比例亦可發現當時社會除了瀰漫著反共抗俄的氣息之外,親美的文化風氣亦影響著當時的台灣社會及文壇。《暢流》所刊載之譯文翻譯策略更可見反共或鼓吹自由風氣的副文本,也多以歸化譯法居多,能拉近讀者與原著的距離,更輕易影響人民思想。相較於同時期的機關刊物,《暢流》政策執行力雖不若其他官方刊物顯著,但仍可見其與政治間的密切互動。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導覽手冊

為了解決拾穗者之歸的問題,作者鄭治桂 這樣論述:

  最美印象,盡現左岸!   鄭治桂精彩撰文!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來台巡展作品導覽手冊!      位於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前身為法國巴黎第一座現代化火車站,與羅浮宮在河的兩岸,分別守護著以1848年為分野的古典與現代藝術作品(1914年以後的作品收藏於龐畢度中心),此次適逢奧塞美術館成立30週年,時藝多媒體與法國奧塞美術館、韓國GNC媒體集團合作,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巡迴台灣展出69幅世紀之作,集結梵谷、米勒、雷諾瓦、莫內、塞尚、高更、竇加、秀拉與德拉克洛瓦等49位藝術大師之經典,在

作品質量上堪稱近年來難得一見的超級大展。      本書與此次展場同步,以年代風格分類成五大結構: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與寫實主義、印象派與自然主義、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以及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精選此次展品,特地請鄭治桂老師撰文,為讀者紙上導覽此次展出之經典大作,內容不僅收錄展品圖片,更針對每幅作品背後之創作故事,專文介紹。本書是想要深入理解「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之美、尋訪那段藝術風華的讀者不能錯過的最佳選擇!    作者簡介 鄭治桂   2017/2/2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碩士(Paris VIII, Art

s-Plastiques)   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藝術史碩士   NEWS 98新聞台「九八講堂」西洋藝術史主持人(2012-2017 jan.)   專研十九世紀法國風景繪畫史/柯洛(Camille Corot)研究   展覽相關撰述   2013「蒙娜麗莎500年-達文西傳奇」特展導覽書   2013「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米開朗基羅」特展導覽書   2012「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特展導覽書   2010「永遠的他鄉-高更」特展導覽書   2004 「農情楓丹白露-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特展論文   序1- 俯瞰「奧塞美術館國際巡展」 ─從1848年到191

4年的法國繪畫/陳漢金 序2- 看奧塞30,省思台灣蛻變/簡秀枝 序3- 奧塞美術館穿越十九世紀─古典與浪漫的印象到末世紀的象徵之美/鄭治桂 一、    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Romantisme et Classicisme . 黛安娜/艾利. 德羅內 . 獵虎圖/尤金. 德拉克洛瓦 . 鬥雞/尚-雷昂. 傑洛姆 . 襲擾/威廉. 布格羅 . 深淵/保羅. 俞越 二、 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Académisme et Réalisme . 裸女與小狗/居斯塔夫. 庫爾培 . 雨果肖像/雷昂. 柏納 . 證券行群像/艾德嘉. 竇加 . 彈鋼琴的少女/奧古斯特. 雷諾瓦 . 拾穗/尚-法蘭斯瓦.

米勒 . 拾穗者之歸/朱爾. 布荷東 . 馬庫西斯之憶/卡密爾. 柯洛 . 牧羊女與羊群/尚-法蘭斯瓦. 米勒 三、 印象派與自然主義 Impressionnisme et Naturalisme . 乾草地/朱爾. 巴斯提安-勒帕吉 . 維特伊雪景/克羅德. 莫內 . 塞納河畔維特伊/克羅德. 莫內 . 卡瑪瑞港/尤金. 布丹 . 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奧古斯特. 雷諾瓦 . 曼西橋/保羅. 塞尚 . 藍衣農夫/喬治. 秀拉 . 曬衣服的女人/卡密爾. 畢沙羅 . 羅安運河/亞弗烈. 希斯萊 四、 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 Symbolisme et Eclectisme . 嘉拉蒂/居斯塔夫.

摩洛 . 夏娃/奧迪隆. 魯東 . 希望/皮耶. 普維. 德. 夏凡尼 五、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 Aux sources variées de l'art moderne du XXe siècle . 永恆的夏日/莫里斯. 德尼 . 午睡/文生. 梵谷 . 布列塔尼農婦/保羅. 高更 作品檢索Artwork List 序 奧塞美術館穿越十九世紀 ──古典與浪漫的印象到末世紀的象徵之美 鄭治桂   三十年了,1986 年一座氣派豪華的美術館矗立在塞納河左岸奧塞堤岸(Quai d´Oesay),那時起,奧塞(Orasy)這個字眼,三十年來不斷地召喚著人們。憶起一世紀前,此地原是

拿破崙第一帝國時代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與審計部所在,亦即前身奧塞宮(Palais d´Orsay)的現址,雖曾燬於1871 年巴黎公社之火,1900 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時,則又以奧塞火車站(Gare d´Orsay)的形式浴火重生,並於當年法國國慶日正式落成。這座與大宮殿(Grand Palais)、小宮殿(Petit Palais)同為美好年代象徵的地標,在經歷繁華時光、沒落、棄置與遺忘的半世紀後,某一日,在拆除與改建聲中才喚醒巴黎人,他們所一直等待的十九世紀美術館—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必須在這幢火車站的廢墟上,重建起來,成為一座穿越世紀光年的藝術宮殿。   銜接古典到現代

的十九世紀   這座承載了百餘年歷史的奧塞美術館,它的典藏與展示,定位於十九世紀下半葉之後的法國藝術,原則上展藏法蘭西第二共和成立的1848 年到歐戰爆發的1914 年之間的藝術品,實質上則聚焦1820 年代到1870 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之創作成果。1848 至1914 這段歷史意義鮮明的年代跨距,精確點說,囊括了第二共和(1848-1852)、第二帝國(1852-1870)與美好年代(1871-1914)*。這段時間也是主流傳統美學與反學院風潮,從對立激盪到折衷融合的世紀,更是現代趨勢開始萌芽的時代。   今天我們在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仰望古典畫派與浪漫畫派

的巨碑之作,領會著巴比松畫派(Ecole de Barbizon)、米勒和柯洛的收藏,反映了十九世紀初葉藝術的面貌。而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則從183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和寫實主義的米勒與庫爾培開始典藏,並向前回溯安格爾以降的古典主義,以及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義。羅浮宮與奧塞美術館就這樣隔著塞納河,在左右岸銜接起十九世紀的藝術潮流。奧塞美術館的存在,填補了羅浮宮與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之間的跨距,今日則更延伸到設置於龐畢度文化中心的國立現代美術館(Centre Pompidou - Musée national d´a

rt moderne)。   十九世紀的美學傳統   十九世紀法國畫壇的藝術風潮翻湧激盪,由宏偉的古典莊嚴和感性的浪漫激情揭開序幕,逼視現實的寫實主義掀開了世紀中葉的社會面貌,而下半葉的印象派閃爍起現代生活的繽紛光彩,耀眼奪目,在世紀末多元的藝術現象輻射出未來二十世紀藝術的各種起源之前,整個十九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間,實質上奠基於三個穩定的美學傳統:古典主義(classicisme)、學院派與菁英品味(éclectisme),並且具體地呈現在美術學院、羅馬獎,與沙龍三項制度。   首先,是法王路易十四建立的皇家繪畫與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

e sculpture), 確立了藝術為王室服務的制度。羅馬獎(Prix de Rome)從1663 年設立,成為學院向義大利汲取古典文化的留學政策,不僅承擔起藝術養成與文化取徑的任務,更匯成藝術展覽的主流—學院派,此一獎項直到1868 年才停止。沙龍(Salon)則從十七世紀皇家藝術學院的半開放美展,演進至1737 年在羅浮宮舉辦公開的美展,到了十九世紀後幾經變革,但是基本上仍維持每年(偶爾兩年)舉辦的盛大美展;大革命之後,在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主導改革下,這也成為了歐美各國藝術家也能參加並獲獎的美展。到了浪漫派崛起的1820年代,英國畫家組團參加並獲得多項大獎,

沙龍成為歐陸的藝文盛事。1855 年更由於第一屆巴黎萬國博覽會將沙龍併入舉辦,盛況更攀顛峰,沙龍成為優秀歐美名家競逐藝術的舞台。在法蘭西藝術家協會沙龍成立(Salon des artistes français, 1881),與獨立沙龍崛起(Salon des indépendants, 1884)之前,從學院派演變出的折衷主義之菁英品味始終是官方讚許的沙龍美學。   藝術分類與世紀面貌   奧塞美術館的典藏策略,一起始即從雕塑、繪畫、裝飾藝術、素描、攝影和平面製圖各類藝術形式,貫串藝術史的重要運動與風潮,以呈現十九世紀中葉起巴黎向歐洲輻射的藝術光芒,不只是繪畫經典的視覺悅目之美,和藝術風

格的歷史觀點,同時也從中抽繹出人文與社會生活的內容。啟蒙時代的知識與科學發揚、英國的工業革命、法國革命與共和,古典文化的考古發掘的復興,浪漫文學飆起音樂與繪畫的國際潮流,從十八世紀末湧向十九世紀。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帝國的軍事擴張與革命輸出,捲起旋風,並將法國從路易十四以來,將近兩個世紀累積的藝術能量,乘勢廣布傳遞,使巴黎贏得歐洲藝壇的領先地位。然的取代或更替,十九世紀巴黎的文化現象尤其呈現二元對照的衝擊,激盪出強大的藝術能量,風氣席捲著整個歐洲,更吸引新大陸的藝術家拋擲青春與生命,實質上,巴黎已經取代羅馬永恆之城,一躍成為藝術之都綻放光芒。   因而,透過奧塞美術館的繪畫典藏,觀察十九世紀的藝

術現象,可從世紀初的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Romantisme et Classicisme)、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Académisme et Réalisme)、印象派與自 然主義(Impressionnisme et Naturalisme)、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Symbolisme et Eclectisme)等二元脈絡的參照,看見整體面貌。至於,從現代繪畫的先驅馬內到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家之間,風格無法明確劃分類別、藝術本質並不專屬某一畫派的藝術家們,如納比派(Les nabis)與新印象派(néo-impressionnisme)的秀拉等等,大致可歸為

二十世紀現代繽紛多元的藝術起源(Aux sources variées de l'art moderne du XXe siècle)。   今年開春,台北故宮博物院主辦之「印象.左岸− 奧塞美術館30 週年大展」,就將在這五組對照的美學概念下,以「奧塞美術館館藏繪畫呈現之歷史與藝術的獨特時代」構成一個完整的「十九世紀之美學世界」(Les mondes esthétiques du XIXè – un moment unique de l´histoire de l´art à travers les collections du Musée d´Orsay)。   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十九世紀初葉的法國繪畫史,可以說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替史。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cisme) 源於龐貝(Pompei)與赫克拉農(Herculaneum)的考古發掘,這股十八世紀中葉興起於羅馬並風行歐洲的文化風潮,在法國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達到高峰。安格爾繼大衛之後,成為新古典主義陣營的領導者,德拉克洛瓦則是浪漫主義的巨匠。   浪漫主義在1830 年達到高峰,而古典主義則從十八世紀中葉起一直延伸,以學院派的形式成為十九世紀沙龍的主流。1855 年第一屆巴黎世界博覽會舉辦了向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兩位當代大師致敬的回顧展,也為古典與浪漫的大師敲下了歷史的定音鎚。   我們將從德

拉克洛瓦《獵虎圖》的東方風與濃烈的生死張力,與俞越《深淵》裡自然戲劇的動人心魄,看見浪漫派訴諸色彩與戲劇性的激情,而安格爾的門人與再傳弟子們,浸淫古典主題汲取靈感,如德羅內《黛安娜》的端莊靜穆,傑洛姆《鬥雞》新希臘風格的細緻唯美,布格羅之《襲擾》的夢幻神秘,以及路易.詹默(Louis Janmot)《梅曾斯的酷刑》的悲劇氣息,和勒費弗爾《真理》巨大尺幅的冷峻超然!   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擁有寫實主義文學家香弗洛里(Chamfeury)的支持,庫爾培的寫實主義繪畫早以《碎石工人》(1850 年)與《奧南的葬禮》(1850 年)兩件作品展現民俗氣息與勞動形象。1855 年世界博覽會期間以「

寫實主義館」(Pavillon du Réalisme)名義展出的《畫室》更成為寫實主義繪畫的宣言,從此影響了整個第二共和世代的藝術家。描繪社會現實的庫爾培與注目鄉村面貌的米勒所代表的寫實主義時期,正是奧塞美術館藏品的重心,而實質上,美術館的收藏範圍,仍回溯到1830 年就已完成諷刺風格的杜米埃(Honoré Daumier)。庫爾培對自然的觀察經驗不僅直接啟示了第二帝國時期的印象派青年畫家,其影響力更延伸到美好年代的自然主義。   寫實主義的新浪潮沛然而至衝擊著時代,而沙龍美學的耀眼浪花,卻是學院派主流所主宰的傳統優勢。兩者在對立與消長中也逐漸融合成從現實題材中提煉唯美意象的美學趨勢。此次

展覽,庫爾培之《裸女與小狗》在傳統題材上逼近現實,筆端猶帶感情,米勒《拾穗》的農人形象則在真實中蘊含溫柔詩意,至於布荷東的《拾穗者之歸》從現實中提煉美的田園夢幻,與美國畫家威廉.莫里斯.杭特(William Morris Hunt)之《農婦》唯美背影的沙龍品味,都成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的收藏最愛。   米勒筆下的《牧羊女與羊群》彷彿農村平凡少女的永恆雕像,以及《諾曼地葛瑞維村送牛奶的農婦》的質樸剛健,都反映了第二共和時期的藝術家趨向,而沙龍展出和公共機構的委託製作,更鼓勵了藝術家轉向民間勞動的生活內容,如阿道夫- 費利克斯.卡爾斯(Adolphe-Félix Ca

ls)筆調粗鬆質樸的《拆麻繩》,巴比松畫派名家特華庸《牧場養鵝女》老練的村野意象,和寫實脈絡下的俄羅斯風俗畫家奇里.維克提維齊.勒莫克(Kirill Vikentievitch Lemokh)《樅木屋父親之逝》描繪細緻的悲情與憐愛,都為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農村留下深刻的寫照。   比米勒與庫爾培大一個世代的柯洛,於1855 年世界博覽會獲得金牌獎,當即受到皇帝收藏的《馬庫西斯之憶》,卻是在政治社會紛擾的時代,回憶寧靜時光的悠然。他風景中的人物遠從田園世界而來,既未融入寫實的潮流,畫中的輕霧,也從未照射在印象派的耀眼光線之下。   而皇帝拿破崙三世最鍾愛的學院派領袖之一的卡巴內爾,其畫作《克雷伯

爵夫人》之高傲矜貴反映著菁英的品味,雷昂.柏納(Léon Bonnat)凝鍊的《雨果肖像》氣質古典卻真實而深刻,提醒了我們這位浪漫派文學巨擘正身處寫實風潮湧起的時代。下一個世代的杜魯斯- 羅特列克的《保羅.勒克雷爾肖像》,速寫著跨入二十世紀的新派藝文雜誌《白色評論》(La Revue blanche , 1889-1903)的作家寫照,簡練而自由不羈的筆調更透漏了他對畢卡索的影響。   無論寫實主義還是學院派, 人物永遠是繪畫的核心。保羅.包德里(Paul Baudry)之《小約翰》在宗教寓意中流露的憨然,與亞弗烈.戴奧登克(Alfred Dehodencq) 之《男童肖像》那真實氣息的對照

,各異其趣。兒童肖像與母親連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 在本展中將十九世紀末納比派的愛德瓦. 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之《克羅德.柏罕-德- 維雷爾肖像》(兒子)和印象派的雷諾瓦之《加斯東.柏罕- 德- 維雷爾夫人肖像》(母親)與《潔妮維葉.柏罕- 德-維雷爾肖像》(女兒)三張家族肖像畫並置於學院派與寫實主義的展區,提供觀察的脈絡,也揭示了柏罕- 德- 維雷爾家族畫廊(La Galerie Bernheim-Jeune)舉辦過百場以上印象派、新印象派,與野獸派等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展覽的收藏家背景。如1901 年梵谷死後的第一個展覽,就是由加斯東.克羅德.柏罕- 德- 維雷爾夫人的先

生與兄弟協助父親老柏罕- 德-維雷爾所籌辦的。   進入印象派風景畫時代的人物畫家竇加之《證券行群像》彷若攝影局部影像的大膽出格,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的青春愉悅與居家幸福氣味,以及偏好以時髦事物入畫的亨利.傑爾維(Henri Gervex)《瓦爾戴斯.德.拉畢涅夫人》的嬌俏亮麗,都是現代生活(la vie moderne)的明朗反映。   印象派與自然主義   十九世紀末期的法國畫壇是風景繪畫的美好年代;莫內、雷諾瓦、希斯萊、畢沙羅等青年印象派畫家繼承了巴比松派的自然熱情、更從水景畫家多比尼的分離筆觸、柯洛的寫生傳統,和庫爾培的明朗真實,發展出打破獨尊素描傳統的寫生畫法,大膽地為自然繪

畫的沉重傳統注入了耀眼的光線與繽紛的色彩印象,而承接自寫實主義的學院派畫家,也呼應了自然主義文學的理論,深刻地描劃真實世界,如左拉筆下「米勒與庫爾培的隔代傳人」(petit fils de Millet et de Courbet)的學院畫家巴斯提安- 勒帕吉之《乾草地》,粗中有細的筆法,既符合鄉野事物的描繪,也營造出有別於細緻刻畫的獨特質地。傑洛姆的學院門生霍勒所描繪的《農婦曼達.拉梅特莉》豐腴秀麗、卡巴內爾的學院門生達尼安-布維赫之《飲馬圖》帶著鄉野味的豪邁帥氣,都是從學院的歷史與古典主題轉向真實感的趨勢。   柯洛在《馬庫西斯之憶》裡的懷舊詩意,與《梓樹,亞弗烈村之憶》一作以銀灰調子與

優柔線條寫下點景人物所流露的田園情懷,彷若從真實世界尋訪幽靜時刻,既詩意又真實。但是,風格廣泛的他,在《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中,卻隱藏著從普桑以來直到塞尚都從未輕忽的風景結構!   塞尚的《諾曼第農舍庭院》中,出格構圖的建築空間與濃重輪廓線條的執著,預告了他未來回到家鄉普羅旺斯的風格傾向,而《曼西橋》以短促方筆思索造型與結構,更足以確認他將是下一世紀畢卡索立體派的先驅。   與柯洛同一個世代,常和巴比松畫派相提並論的多比尼,在《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中的「日光的印象」喚起了我們的記憶:偏好在廣闊天空下即興捕捉光線效果,寫生技巧影響了莫內的他,更是和布丹與榮欽名列前印象派(p

réimpressionniste)名家之一。   布丹《卡瑪瑞港》的遼遠天空視野與《圖維爾海邊》的閒適歡樂人群,榮欽之《荷蘭風車與小船》的即興肆意則教人驚異!他倆的寫生熱情和表現技巧啟蒙了莫內,等待著《日出印象》為繽紛的印象派風景時代拉開序幕。1870 年代晚期還在艱苦奮鬥的莫內,在逐漸遠離巴黎的《維特伊雪景》與《塞納河畔維特伊》中,正刻畫著他人生寒冬的記憶,而雷諾瓦的《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則流露他與莫內結伴寫生發展出印象派技巧的流暢畫意。   希斯萊在1880 年遷居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莫瑞鎮(Moret-sur-Loing),之後他完成了《春天的森林邊緣》、《沙埔隆樹林一角》、《羅安運

河》、《羅安河畔莫瑞鎮》,和《莫瑞橋》等五件風景,記錄了他的抒情筆調在遠離巴黎後,從豔陽到陰翳的詩意徘徊。   畢沙羅之《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筆觸直率,水天景物的灰翳調子飽含細緻之美,同一年創作的《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則用筆篤定,描繪服貼的鄉村氣味。此時的他,已從柯洛「老師」的調子走出來,但仍帶著庫爾培「老師」的結實體積,正穩健著走向兩年後的印象派聯展。   秀拉的《藍衣農夫》雖僅是新印象派風格成熟前塊狀結構的嘗試,而畢沙羅《曬衣服的女人》則在溫馨的家常題材中示範了新印象派理性的點描法技巧。   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人體的寓意   象徵畫派是印象派之後一種對時代的回應,印象

派著眼於現實、追捕光線、描寫現象,畫家們以畫筆為時代留下鮮明的見證,記錄了當時的時髦風尚與真實生活。然而,時值世紀末,一股追求內在的呼聲,反對印象派的描摹現象與極盡的追逐視覺,而欲以形色的想像召喚神祕。象徵畫派與折衷主義單元皆為裸女主題的展示,也將藉著凝視「人體」從傳統到現代的形式來揭露它的本質。   人體,源自學院習作與敘事畫的基本題材,是神話與歷史畫隔絕現實的元素。人物以裸體出現在繪畫中,具有特定角色與意義,從來不是真實世界中裸露的身體。畫家筆下脫離了真實情境的人體,即蛻化成寓意與象徵。我們將在神話情境、田園世界,與心靈嚮往的無何有之鄉,看見摩洛之《嘉拉蒂》神祕的奇魅雕琢著頹廢華麗、歐斯

貝爾《告別白日》中渺遠的召喚、亞蒙- 尚以《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疊合女神與謬思(妻子)的夢幻寓意。還有艾內的《閱讀的女子》,融化在單純與深沉的靜止中。至於貝爾納田園世界中《牧羊人休憩時光》則凍結了阿卡迪亞之美的瞻顧,而塞尚之《聖安東尼的誘惑》的意義思索,則是從他年輕時就熱情探索的心靈世界。   藝術家的人體寓意著想像,人體則象徵著藝術家的阿卡迪亞(Acardia),後印象時代(post-impressionnisme)繪畫重回文學主題,擁抱神話的傾向,喻示著遁入寧靜世界的美學。我們看見夏凡尼的《希望》,讓青春在焦枯的大地上開出生命花朵,魯東的《夏娃》純潔又豐腴、天真而成熟,靜謐地誕生世界

第一個女人的神祕意象,德尼在流瀉音樂、歌聲與舞蹈的《永恆的夏日》中,投射著明亮的夢境, 至於高更(Paul Gauguin),在大溪地原始之旅後,也仍然烙印著他曾經浸染的象徵主義色彩。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   象徵派風潮崛起後的年代,也正是印象派在1890 年代之後逐漸獲得商業成功與國家機構收藏的時期,而成員與象徵派重疊的納比派,從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光線與色彩孕育出梵谷與高更,以及因高更而在布列塔尼所形成的綜合主義(synthetisme)等等團體,都在各自追求心靈、宣洩情感、尋找意象的探索中,遠離了印象派的客觀視野,並且向外漫射成跨越世紀的繽紛圖像。   「納比派」(nabi)

源於希伯來文的「先知」之意,一群自命揭露真相的預言者,抱持宗教般的信念,捨棄事物的重現效果與逼真的錯覺,採擷神話和傳奇的奇幻花朵,而復摩娑凡俗事物,以營造夢想中不受干擾的純粹世界。脫俗的人體意象,更提供了現代藝術玩味形式與色彩的源頭,如魯東《夏娃》原始而優美的女性意象、德尼《永恆的夏日》中歡愉歌詠的清朗粉亮。   藝術家或以伊甸園中的夏娃、阿卡迪亞裡永恆夏日愉悅的舞樂女子,寄託著世外桃源的想像;而走出古典世界的女子們,在精緻情境中沐浴與梳妝的靜穆與自在,仍隔絕著現實的色彩,如晚年的雷諾瓦《大裸女圖》的柔美溫潤,教人憶起他中年義大利之旅返法後越來越接近古典世界的嫻靜優雅,德尼的《封閉花園的女人

》純粹而靜謐,瓦洛東《梳洗的女人》裡裝飾的線條與雅致的色澤,都映現著這樣的取向。   即使是土地色彩濃厚的塵世意象,如馬杜罕.梅爾(Mathurin Méheut)的《葛朗地的曬鹽女》、塞魯席葉的《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與《拉伊達河畔洗衣婦》,以及高更之《布列塔尼農婦》與梵谷之割稻農人的《午睡》,都是在現實題材中注入畫家捉摸形式與色彩實驗的主觀表現。   大溪地首次之旅歸來後,高更的《布列塔尼農婦》仍然烙印著綜合主義,也混和了豔陽濃彩的原始氣味。梵谷的《午睡》則將他對米勒之土地情感的共鳴,以聖雷米精神病院期間所發展成熟的線條,用畫筆熱烈的吐露。梵谷與高更,這兩位從印象派與新印象派出發的藝術家

,將十九世紀迷人的色彩印象逐漸導向了馬諦斯(Henri Matisse)的現代風貌,而塞索繪於世紀末1898 年之《橄欖樹》色彩與筆調的濃烈直率,豈不已然是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野獸派情調?   河左岸、河右岸   奧塞美術館規模雖然不若承載數世紀歷史的羅浮宮,然而她時髦而氣派地以一座火車站的完整空間,吐納著脈絡清晰的對照美學,以經典的並置呈現出一幅十九世紀巴黎文化與歷史的巨畫。回顧古典與浪漫穿越世紀的印象,越來越新鮮;世紀末的象徵與現代藝術的先知預言,又何曾褪色?   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豐富莊重,承載著歷史,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卻引導我們速穿越十九世紀的審美時空,逡巡在月台兩邊錯車而過的藝術

逆旅,終於要在美好年代消逝的歐戰前夕結束,眺望巴黎的未來,接著又要跨越塞納河,前往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下一站。

從事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之心理師跨域合作及困境探究

為了解決拾穗者之歸的問題,作者陳敏菡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實務工作、專業困境、跨域層面三向度進行探究。研究者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心理師分享執業經驗,並採取敘說探究作為研究方法之概念,進行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三位受訪者在家庭暴力領域執業皆已達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對於場域具有一定熟悉度,並已發展出因應專業挑戰之方式。本文之研究目的,為歸納出執行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之心理師實務工作歷程、困境及跨域合作經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專業人員具有性別差異,女性處遇人員在訓練過程以及處遇過程中可能會遭遇較多困境;二、專業進修、督導與專業同儕可增進專業訓練與普同感;三、團體共同帶領者可形成特殊的支持作用,倘若能發展出固定的共同帶領者,將可提升調節之功能;

四、處遇人員之核心信念存在兩種模式,不同模式的選擇 將對處遇工作產生偌大影響;五、來自案主的語言直接回饋,最能增進專業人員對於工作之熱忱度,且可增進法官對於判處處遇之意願;六、部分被害人在某方面也是相對人,如果能強制安排課程,要求被害人參與,或許更有助於調解與改善整體伴侶關係;七、基於經費、時間與其他因素之考量,除法官處遇判定率下降外,原設定放置於鑑定處遇機制之資源遭省略機率逐漸增高;八、價值觀會影響後續對於工作場域之選擇,以及對於案主之接納程度;九、增添非工作關係之情誼,可增加工作間的網絡順暢度,且可提升網絡間之工作效率;十、當專業人員具備較高專業認同度時,將有較高意願使用個人、專業、跨域三

層面來尋求困境之調適,因此,提升專業認同程度是為面對困境之有效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