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棒運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國防大學 運籌管理學系 石裕川所指導 莊英富的 蒐集與評估使用手及握距對國軍人員手部握力之影響 (2015),提出手指棒運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使用手、握距、手部尺寸、握力。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通訊工程學系 甘堯江所指導 李愷的 應用無線體感慣性儀於五十肩復健動作之初步辨識與特徵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無線感測、特徵、辨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手指棒運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指棒運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蒐集與評估使用手及握距對國軍人員手部握力之影響

為了解決手指棒運動的問題,作者莊英富 這樣論述:

國軍戰力發揮需精良裝備與高素質人力,作戰訓練工作需要經常進行重複性、長時間的固定姿勢施力,而國軍部隊負責軍事作戰任務,平時體能(爬竿、單槓等)、戰技(奪刀、擒拿、莒拳等)訓練必須使用手部握持、抓取等動作與握力有高度相關性;武器裝備之操作、設計亦須考量使用者個別手部尺寸、裝備握距、握力及抓握穩定度,目前政府、民間學術研究均以勞工、民眾為主,國軍部隊缺乏握力發展數據。本研究以陸軍憲兵部隊291位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69名、女性22名,探討不同性別、使用手、握距、手部大小等因子對手部最大握力變化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使用手與握距對握力皆有顯著性影響,彼此間交互作用則無,男性握力顯著大於女性,

女性右手握力為男性的62.86-65.28%,女性左手握力為男性的61.12-64.89%;使用手以右手握力顯著大於左手,男性左手握力是右手的93.13-93.79%,女性左手握力是右手的91.25-92.72%;握距大小顯著影響手部握力,男、女性在4.76cm時為最佳施力握距,6.03cm次佳、3.49cm施力效益較差、7.30cm最不利手部施力,手寬、手圍、拳圍與握力呈正向關係,男性在雙手「手長、手寬、中指長、手圍、手腕圍、拳圍」,女性於雙手「手寬、手圍、拳圍」,與握力大小具有顯著中度相關,本研究蒐集與評估使用手、握距對握力之影響,可供部隊人員篩選、體能訓練及作戰裝備設計之決策參考。

應用無線體感慣性儀於五十肩復健動作之初步辨識與特徵分析

為了解決手指棒運動的問題,作者李愷 這樣論述:

在現今社會中對老人安養和居家照護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面對龐大的人力資源消耗上,種種相對應的科技和技術也漸漸被提出和應用,當中以無線感測網路作為應用的發想更是不在少數。無線感測網路中以大量的低功耗感測器做長時間的監測,能夠有效的減少人力資源以及金錢的浪費,延續著這樣的人道精神,本論文針對五十肩病患開發了一套即時的動作辨識系統,提供居家復健的幫助和治療。俗稱五十肩的醫學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其症狀以肩部疼痛與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為主,經常造成患者日常正常活動的困難。而五十肩的復健動作大致有六項:肩胛骨運動、鐘擺運動、手指爬牆運動、轉盤運動、背後抬手運動、與背後拉棒運動。人體動作的辨識系統在設計

上需要先將動作資訊轉為電腦可以判讀的訊號,訊號經過適當的處理後,找出合適該人體訊號的辨識系統參數設定。本系統在完成後還須以實際實驗所得的辨識率進行系統優劣評估,並做適當的修正與調整。經過反覆修正後可以得到一個優良的辨識系統,以高度的辨識率即時為病患做復健動作分類提供改進的方向與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