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沙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恆河沙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力查寫的 古今梵文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和楊松年釋果華的 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研究: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千 和唐山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須文蔚所指導 黃翔的 臺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 (2021),提出恆河沙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源流論、文類論、作者論、作品論、創作方法與方法論、影響論。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張瑞德所指導 陳建維的 近代中國社會的印度想像(1895-1949)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印關係、夷夏之辨、儒家天下觀、佛教、甘地、印度阿三、亡國滅種的重點而找出了 恆河沙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恆河沙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今梵文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為了解決恆河沙劫的問題,作者黃力查 這樣論述:

  《大隨求陀羅尼神咒經》是唐朝不空三藏法師譯,當時的官話是河洛語,從翻譯的漢字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譯師盡其可能以接近梵音的河洛語,做為咒語拼音的的用字。由於現代很少人能完全懂得河洛語發音,因此,本書以四種不同文字,並採六行對讀,第一行是悉曇體,第二行是天城體梵文,第三行是河洛語(唐朝官話)的漢字拼音是古德音譯資料,第四行為現代羅馬拼音(羅馬注音採用 Sanserif Pali 字體比較通用且不易變型),第五行是編者所注的漢音,第六行則是咒語的解釋,編者按莊錫慶教授所提供的解釋做為譯文,讓讀者更能掌握咒語的梵文原音與原義,尤其仔細聽編譯者讀誦的梵音,邊學著唸誦其效果會更好。唸

誦時若有遺漏或唸錯,記得一定要以補闕真言來彌補,補闕真言唸七遍讓整個持誦功德圓滿。   《大隨求陀羅尼神咒經》非常珍貴殊勝,是三世諸佛經無量劫、大日如來自法界智中經歷恆河沙劫才求得。此咒為無數億恆河沙佛根本智,無量諸佛從此咒出。每個經文都有其獨特功德利益,《大隨求佛母》梵文名maha-pratisara,藏密稱為「梭章瑪佛母」,又稱為「隨求大明王」,是《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的本尊,此法門為唐密極重要的大法,功德廣大,贊不能盡;此咒等同於佛,威德力量罕見,主要體現在滅罪、成佛、滿願、除災、退敵等方面。書寫咒語戴在身上,能夠得到一切如來的神力加持,一切菩薩同心

守護,一切聖眾隨逐加持,一切天、仙、善神、龍王、金剛、鬼神皆來護持,自身則成金剛堅固之身、等同佛身、等同一切如來藏身、成就如來熾盛光明身、是如來眼、是不壞甲冑、退一切怨敵、燒一切罪障、淨地獄道。——摘自《金剛頂瑜伽最勝秘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 本書特色   本書附持誦CD,是最接近梵音的印度口音教學,由編譯者黃力查親自唸誦。本書著重於實用性的梵文學習,是最適合大家研習與持誦的讀本,不同大專院校所開的梵文課,沿用歐西的古老方式教學,著重於文法。而坊間能找到的梵文書,也都較注重於學術性,總是讓初學者望而卻步。但克實而論,以現今的訴求而言,只要知道自己持誦的梵文經咒義理就夠了,

並沒有必要用梵文做為溝通工具,除非您是要做學術研究,否則本書已足以讓您認識古今梵文經咒。      《大隨求陀羅尼》的功德:   1.成就一切真言法:也就是能成就其他的密咒,因為唸此咒後,等於入一切壇。「一切真言法,皆悉得成就,成入一切壇,得成三昧耶」、「若修密言時,此護最為勝,安樂修諸明,悉得無障礙,一切密言教,悉皆得成就,成入一切壇,速成三昧耶」   2.能滅除極惡的重罪。   3.鬥戰危險處,不被怨沮壞;他敵皆滅壞,終無怨敵怖畏。   4.壞滅諸魅鬼:猛惡吸精氣,常害有情類的魅鬼皆悉被滅除。   5.咒詛法無效,不被蠱毒中:別人作的黑法、降頭都被化解。   6.水火、刀杖(戰爭

)、雷電、霜雹和黑風惡暴雨等災難皆得解脫。   7.所求願悉成:一切所希願,悉皆得如意。   8.若有女人懷胎,持此陀羅尼,都能使胎兒平安,生產安樂。   9.出言令樂聞,所至獲恭敬:所說的話,別人都能樂意聽;所到的地方,都能得到別人的恭敬。   10.惡夢不能侵:都能得到深熟甜蜜的睡眠。   11.拔救亡者生天:凡是罪惡眾生,死墮地獄,只要把此咒系放在亡者頸下,隨屍帶於身上。亡者所受的苦痛,悉得停息,地獄所有猛火,由於此陀羅尼威德力的關係,悉皆消滅。罪障也隨著消滅,得生三十三天(忉利天)。   12.能息一切諸天鬥諍言訟:代表著能息一切官司。   13.能除一切農作物的蟲害,一

切苗稼,花果,藥草悉皆增長,其味香美柔軟潤滑。   14.氣候旱燥不調,由此陀羅尼威力,龍王會歡喜下雨,及時福澤百姓。   15.求子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16.能離種種障難魔業,能摧一切魔眾,能斷一切魔羅罥。   17.能斷一切習氣。   18.能令噁心眾生起大慈心。   19.能於一切處獲大供養,如佛大師兩足之尊。   20.日日誦持者,得大聰慧、大威力、大勤勇、大辯才成就。   21.當令精氣入身,增加威力,身心常得喜悅。   22.若有傍生禽獸,耳根所聞,彼等悉皆於無上菩提永不退轉。   23.證大涅槃。 慈心聯合推薦   梵文咒語權威教授 莊錫慶   

梵文咒語專家 林光明   長茂社第二十八代主奉 吳雅修   華梵大學文物館館長 陳仁眷     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 陳建平     華梵大學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許成之    

恆河沙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年輕人#

接到我和學妹的領隊阿姨好高興:「最喜歡看到年輕人來了!」的確,隨行隊伍裡只有零星幾個年輕人⋯

#幽默的師父#

山上的師父開示時非常風趣幽默,他給我們分享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從前還未出家,做領導帶隊上山朝拜的時候,跟大眾布達完,把麥克風關閉後,麥克風居然傳出了五個字,車上的人都聽到了,那五個字是「我想要功德」⋯

原來是一個女性亡靈隨車回山⋯祈求大家回向給她,讓她早日離開痛苦。

#功德無量#

師父、師兄跟我們說「功德無量!」,三步一跪拜,一拜就能消滅恆河沙劫的罪障⋯但先不說這些,至少一個多小時的朝山路程,我難得能讓自己在冬天出一身汗!呼吸山上新鮮空氣,俯瞰南投全景,品嚐美味的素面,下山還拿到了點心壽桃包子和粽子,跟面善和佛心的長輩們在一起,覺得好開心好自在⋯我給他們信心,他們給我溫暖和感動。

能讓長輩們看到年輕人學佛,感到「佛法後繼有人」,大概也是「功德無量」吧!

#多餘#

朝山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如果用步行,大概十分鐘就走完了。

孫悟空筋斗雲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而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也走了十萬八千里,為什麼不直接讓大家坐在雲上呢,一下就到了!對呀!為什麼要做這些「多餘」的事情呢!

爺爺摔了一跤,視訊看到他瘦得剩下骨頭,說話不清楚,像在吃糖。人越老,越臨近死亡,但生死從來不是老了才需要思考的。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
都能在年老的時候,
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死的課題。

app:一閃、快影
2020.01.05

臺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

為了解決恆河沙劫的問題,作者黃翔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主題為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The Study of Theories of Reportage in Taiwan),研究範疇為台灣報導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理論與批評。研究項目包括理論與批評文章;提出理論批評的重要批評者、時代環境、重大議題、重要事件等。因此本研究將具備兩重框架,一是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的文類史體系——包括發展過程中的樣貌;目前的整體呈現;二是形成這個體系的進程——包括分期、特質、影響,以及個別批評者,如何建構、發展出個人的批評體系。本研究試圖架構出一般文學批評、文類批評都適用的源流論、文類論、作者論、作品論、創作方法與方法論,以及影響論。源流論部分,涵蓋了

起源論與流變論。文類論部分,涵蓋了文類論、文類殊別優劣論。作者論,包含作者素質論、養成論,作者的實踐論、個別作家論、作家群論等。作品論,則包括,依文體論、依作者論、依文學史階段論、依文學史流派論、依文學史主題論、依文學史思潮論等。創作方法與方法論,包括報導文學如何寫、不能如何寫的敘事規約。影響論部分,包括影響作者論、影響讀者論、影響社會論,以及影響文類論。本研究嘗試觀察,一路以來的批評者,如何逐漸豐富這個理論體系,如何推進理論批評的發展,也釐清理論與台灣報導文學創作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以報導文學缺乏理論,來解釋這個文類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爭議甚至頓挫,本研究發現,上述分項都是台灣報

導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曾經討論過的重要議題。其實,對報導文學發表過理論的批評者,多達數百人次,而且大多是當時的秀異人才,台灣報導文學真的缺乏理論嗎?這麼多的批評中是否可以構築出體系?在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是否有所不足、或有所矛盾?在體系化的觀察下,如何重新檢視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的價值?都是本研究探討的問題。依照代表性的批評者、流派;還有重要事件;理論特質;理論影響;以及個別批評者如何建構、發展出個人的批評系統,架構為:193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的萌芽——楊逵。1970年代的詮釋與拉鋸——高信疆、《現實的探索》與三場官方文藝座談會。1980年代的體系化與式微說——李瑞騰、林燿德與文訊座談會、鄭明

娳。1990年代的轉折與深化——陳映真、彭家發、須文蔚、兩大報報導文學獎現象。2000年以降的鬆綁與探索——楊素芬、林淇瀁與張堂錡。研究發現包括:一、楊逵的影響應待2001年起論;二、重新評估高信疆的思想底蘊與定位;三、重新檢視《現實的探索》的理論貢獻與內涵;四、重新檢視官方座談會的批評史意義;五、鄭明娳奠定美國新聞學的源流論;六、新新聞學在台灣的「拿來」;七、理論批評與創作的依違;八、想像「理論」的不同路徑等。

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研究: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為了解決恆河沙劫的問題,作者楊松年釋果華 這樣論述:

編者簡介 楊松年   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團主席   1941年生於新加坡。香港大學博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所專任教授、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團主席、臺灣南洋文化學會最高學術顧問、華人文化研究學報顧問團召集人。學術著作計有《王夫之詩論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中國文學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研究〉》、《中國文藝批評研究問題論集》、《新馬華文文學論集》、《戰前新馬華文文學所反映的華工生活》、《戰前新馬文學報章文藝

副刊論析》、《大英圖書館所藏戰前新華報刊》、《新馬早期作家研究》、《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南洋商報副刊〈獅聲〉研究》、《新馬華文現代文學史初編》、《新馬現代華文文學》,並主編《從選集看歷史》叢書、《世界華人民間信仰論叢》(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的傳播、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的本土變遷、由人而神:閩南神明文化探究)。 釋果華   廈門大觀院住持   泉州洛陽雲蓋寺住持   南安市水頭碧雲岩禪寺住持   泉州台商投資區佛教協會副會長   泉州雲蓋寺大觀書院顧問   果華法師,福建南安人,1978年依九華山方丈仁德大和尚受菩薩戒,2000年在恩師聖修大和尚坐下落髮,於2005年香港大嶼山寶

蓮禪寺受具足戒。為禪宗臨濟正脈第四十六世傳人。現任廈門大觀院住持、泉州洛陽雲蓋寺住持、南安市水頭碧雲岩禪寺住持、泉州台商投資區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雲蓋寺大觀書院顧問。   1 《世界華人民間信仰論叢》出版緣起 2 序一: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論文集序 楊松年 4 序二:觀音會議開幕式致辭(代序) 釋果華師父   紅面觀音信仰探究 11 兩種紅面觀音 龔鵬程 26 廈門大觀院、紅面觀音、吳英將軍祠的文化遺產綜述與前瞻 劉家軍、郭瓊花 40 高雄內門區南海紅面觀音調查研究 鄧文龍 64 廈門大觀院、德化龍湖寺、臺灣南化五峰山龍湖寺之間紅面觀音的淵源與流傳 林佳燕 82 閩南紅面

觀音的田野觀察及觀音文化的地域特徵 劉家軍 96 宗教信仰的傳播、融合,臉譜跟象徵:漫談臺灣的紅面觀音的宗教現象 辜美高 110 紅面觀音:歲月的神秘饋贈 蘇永延 118 芻議紅面觀音與紅觀音 劉曉聰   各地觀音文化探究 123 觀音菩薩保佑俄國佛寺建成:佛教傳俄事略 李明濱 134 泰國觀音菩薩崇拜:兼析論泰國觀音菩薩神牌 楊松年 158 敦煌唐人觀音崇拜及其民間傳承 高國藩 248 從觀音信仰文化探究臺北艋舺龍山寺文史 謝正一 260 閩南鄉村市鎮中觀音廟的社會功能 石奕龍 274 海上地標與馬來西亞柔佛州邊佳蘭鄉鎮的觀音信仰 蕭開富 296 印尼(廖群省)民丹島丹絨檳榔市百年歷史「觀音

堂」文化遺產 鄭炎騰 308 布達拉的觀世音 陳立華 316 蘇州地區觀音崇拜調查 譚金土   歷史中的觀音菩薩 331 南海歷史上的觀音信仰 王琛發   現代的觀音菩薩 355 為什麼信仰觀音的人那麼多? 章子涵、曹劍波 368 從晉臺龍山寺看弘揚觀音文化的現實意義 周儀揚 380 標準化與多元化:觀音信仰的形成及其功能 湯奪先、劉強 394 觀音菩薩崇拜與民間接受 郭歡慧 400 自為的聚合與歸真的聖化:觀音信仰與觀音文化跨域傳播之我見 李向群   409 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研究會議謝詞 郭瓊花 出版緣起   2013年八月在吉隆坡、2014年在臺北舉辦兩屆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

討會後,為加強區域民間文化研究的聯繫,更好地展開民間信仰文化研究的活動,多位學者表示應當在臺灣南洋文化學會的基礎上成立一個具有代表各地民間信仰文化的組織: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來辦理與推動以後的有關事務。研究中心為一寬散的聯絡組織,由各地區研究華人民間信仰文化學者、文史工作者與學術機構、民間團體、個人工作室組成,他提供一個聯誼與合作的研究平臺。   《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論文集》   《世界華人民間信仰論叢》出版第四號的主題是觀音,在大陸各地、港臺澳、東南亞華人社會,觀音菩薩、關聖帝君、天后聖母、土地公媽是最受人們崇拜的神明。觀音菩薩信仰的傳布,緊緊結合族群遷移的歷史,論文集有提

及紅面觀音信仰的傳播和林姓族群遷移的情況,就說明這點。觀音信仰的普及,和社會安定、民生祥和、家庭和諧也有一定的關係。至於作為海神,觀音菩薩在救苦救難扮演的角色歷來為人稱道不已。   廈門大觀院,供奉紅面觀音菩薩,是一座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廟。今天金門、臺灣南北多有紅面觀音寺廟。紅面觀音,情牽兩岸。目前觀音菩薩研究的文章甚多,探討紅面觀音的課題則很少,論文集突出紅面觀音的研究,是為特色。華人散居世界各地,港臺澳以外,東南亞人數尤多。觀音菩薩文化也隨著華人散居在各地繁衍。這本論文集彙聚兩岸及兩岸以外多個地方學者探討觀音菩薩文化在各地發展的情形,必會受到學界的注意。   觀音信仰深入民間社會,觀音

信仰普及世界各地,希望這個聚合各地學者對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的探討,能為觀音文化研究帶來一些收穫。 觀音會議開幕式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嘉賓們、朋友們:   上午吉祥!   今天我們在這舉行2015紅面觀音及觀音文化國際會議,在這吉慶的日子裡。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大觀院倆序大眾對各位領導、諸山長老、大德居士及各位嘉賓的蒞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廈門大觀院紅面觀音始創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明末廟宇被毀,清初水師提督、威略將軍吳英重建,並親塑紅面大觀音菩薩聖像。「文化大革命」中被廈門開元區東風橡膠製品廠占用,1986年寺

宇被拆毀改建廠房,而以院前臨街商品房補償,計二百餘平方米,遂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開闢為祗園梵宇。今天兩岸佛子、學者及東南亞各國的學者在紅面觀音的大慈大悲佛光普照下,同心同德同緣同願,因循紅面觀音的言教,雲聚一起共同探賾[zé]佛教文理,共同討論觀音文化,誠可謂因緣殊勝,實為千載難逢。   大家知道,觀音菩薩是集慈悲與智慧精神於一身的佛教人物典範,不僅具有無窮的大悲願,能夠拯救一切苦難的眾生,而且具足一切智慧,能夠在無量的國土中隨時現身,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表現出大乘佛教隨機示現的精神,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凝聚了大、小傳統眾多信眾共同追求的價值理想,代表了中國文化特有的人文與人道取向的熠熠

生輝的偉大精神。   因觀音信仰而形成的觀音文化,不僅涵蓋的地域極為廣大,深入中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地民眾的內心世界,而且影響亦源遠流長,形成了數千年的傳播輻射歷史,既是亞洲文化信仰譜系極為殊勝難得的核心價值符號,也是人類文化多元信仰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內容。特別是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本身即是人性光明善良的象徵,展示了人格充實圓滿所生發出來的光輝,體現了生命存在本該具有的價值和尊嚴,說明了由世俗邁向超越而終不離世俗的存有可能。   觀音菩薩可以隨機應現,當然也就隨處都是弘宣法化的道場。更明白地說,哪裡有慈悲精神的示現,哪裡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佛法不擇地而生,亦不擇地而有。因此,舉辦了紅面

觀音及觀音文化國際會議。透過觀音文化的輻射與影響,我們應該知道人人心中都應該有觀音,人人亦都可以成為觀音。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慈悲精神的傳遞者,每一個人都應是德慧與慈悲融合為一體的靈性生命的實存見證者。   最後,預祝影響必然深刻長久的紅面觀音及觀音文化國際會議圓滿成功,也祝一切躬臨盛會的嘉賓身體健康,六時吉祥!真誠地祈禱神州大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南無觀世音菩薩!   釋果華師父 廈門大觀院住持、泉州洛陽雲蓋寺住持、南安市水頭碧雲岩禪寺住持 泉州台商投資區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雲蓋寺大觀書院顧問 〈紅面觀音:歲月的神秘饋贈〉 蘇永延/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紅面觀音被發現以後,引發無數關注

的目光,人們對祂的出現作種種猜測,似乎有理,但難有佐證。這是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如何理解這一形象,我們最好從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來源談起。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一位法力無邊、慈悲無盡的菩薩,在我國的民間信仰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兩千年的歲月流駛,觀世音菩薩與文殊、普賢、地藏菩薩被並稱為中華民族信仰中的四大菩薩之一。據佛經所載,覺悟成佛者之多,十方世界有如恆河沙數。釋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我們尊祂為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號為世尊。菩薩是比佛低的果位,自然數量亦遠勝於無數倍的恆河沙數。為何觀世音菩薩會得到大眾的信賴,並形成廣泛的觀音崇拜呢?這是首先要釐清的問題。這個問題清楚之後,對於為什麼會出現紅面觀

音?究竟是對或是錯?等諸多疑問皆可迎刃而解。觀音菩薩的法力有多高?是否如西遊記所描寫的那樣,尚有達不到的地步呢?這是民間之說,佛經裡並不是這樣的。觀音雖為菩薩,其實乃是古佛再來。據《楞嚴經》卷六所載,觀音菩薩自陳圓通時這樣說的: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是

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修煉過程的真實描繪,祂一樣也有導師,那就是觀世音如來。修習方法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與世尊所提倡亦是符合的。這個法門,直到今天依然沿襲了下來。依此不斷增進,達到十方圓明的境界。因此,祂不僅具有佛一般的法力,而且與六道眾生之心息息相通。這是觀音菩薩的偉大之處,祂將自己化為溝通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樑,引導眾生不斷地上進,臻於無上菩提。

近代中國社會的印度想像(1895-1949)

為了解決恆河沙劫的問題,作者陳建維 這樣論述:

本文從清末民初社會上包含知識界、大眾媒體、官方宣傳、教育及物質文化各種層面著手,探討當時的中國人是如何認識與理解印度。本文共有下列四項發現:一、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引述曾為西天佛土的印度最終亡國為例,增強宗教救國論述的討論模式,修正柯瑞佳(Rebecca E. Karl)認為因中印被異族統治的經驗相當,方使知識分子引述印度亡國之事,利於倡導中國民眾致力救國等觀點。二、 筆者利用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演講與電文紀錄內容,揭示印度經由主辦兩屆泛亞會議(Inter-Asian Relations Conference)挑戰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新秩序的過程,並依此審視並修正過往

歐美學界對於該會議多視為戰後亞洲由殖民經濟轉向自身發展,以及第三世界國家聯盟崛起之前導活動等觀點。三、 找出官方教科書裡對於印度的偏見,瞭解知識分子透過最具效率的形式將偏見散播給社會大眾的企圖。經由知識分子的遊記中對於印度的記述,看見其在殖民統治下的現代化榮景,乃至於透過「帝國之眼」構築黑暗不文的樣貌,呈現作為論述客體的印度隨著中國需求而產生變異性的現象。四、 從近代漫畫等圖像媒體中,發現甘地(Mohandas Gandhi)的形象從正氣凜然的救國英雄,成為接續印度阿三之後,逗趣、怪奇等特質的印度代言人,修正過往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呈現多元的豐富意涵。透過報紙裡來自印度的眼科、咖哩及戒烟藥

等廣告內容,顯示印度商品與服務雖然成功進入消費市場,但仍受偏見影響,難以洗刷詐騙污名,甚至借咖哩一詞以象徵性服務等負面意象,呈現中國社會對於印度的偏見及其影響。經由教育體制將印度塑造成迷信野蠻的落後形象,在報章媒體上挑選由印度阿三等中國熟悉的人事物,打造滑稽詼諧的獵奇世界,忽視印度接受殖民統治後所發展的現代性,中國知識分子在甲午戰後,傳統儒家天下觀瀕臨瓦解之際,選擇印度扮演關鍵性的催化角色來形塑新的國族主義與集體認同,並以中國為中心,建構亞洲新秩序。最後,歐美的印度想像多從帝國主義與殖民的互動關係著眼,相較於此,中國的印度觀因為有底層社會的參與互動及宗教因素的影響下,而有更多更豐富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