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避震加長影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逢甲大學 土木工程所 詹次洚所指導 邱建堯的 鋼結構受強震之疲勞破壞 (2008),提出後避震加長影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延展比、層間變位角、累積疲勞破壞、迴圈數。

而第二篇論文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林開政所指導 蔡源吉的 新穎避障載具設計與製作 (2008),提出因為有 機構設計、平面移動、避震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後避震加長影響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後避震加長影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鋼結構受強震之疲勞破壞

為了解決後避震加長影響的問題,作者邱建堯 這樣論述:

隨著變位設計理論的發展,地震累積疲勞破壞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由於大變形,可能因低迴圈數累積疲勞而造成建築物的破壞。這種形式的累積損傷主要是構件或結構的變形反覆進入塑性狀態,由於累積疲勞能量達到一定的界限而導致斷裂發生破壞,嚴重時還會引起整個結構的倒塌。 本文旨在研究中低高度建築結構材料受地震之迴圏數需求,並依相關文獻之S-N曲線判斷結構是否破壞:本研究依台灣現行新規範,設計出位於車籠埔近斷層區域5、10樓三跨鋼結構構架,選擇台灣921集集大地震車籠埔近斷層區域之16筆地震資料做為非線性動力分析用之輸入資料。並利用Fortran所建立之雨滴流向法程式,得到層間變位角時間歷時

的最大變位範圍及有效迴圈數,最後再與國外論文之不同S-N曲線值所計算出的有效迴圈數做比較,結果顯示,在Kd值為10.60及11.15時,除了受測站TCU052、TCU054、TCU102影響所得之結果結構破壞,其他測站影響結果結構皆未破壞。

新穎避障載具設計與製作

為了解決後避震加長影響的問題,作者蔡源吉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主旨在設計製作一個具有克服障礙物功能的無人載具,除強化其轉向與增加耐震機構的設計,使其具備有效的平滑轉彎功能。整體設計可分為兩部份 : 一、載具結構部份,為了使載具具有優越的越野能力,將其底盤部份加高,也將底盤與車輪連結部份加長,並將前後導桿與主車架以彈簧作連結,使其在移動時,增加其重心平衡。為考慮到平滑轉彎的設計,在車架上裝置伺服馬達,輔以傳動軸,連結底部馬達,來控制車架輪子之轉向。並改良其轉向機構的設計,使傳動軸旋轉中心,能與輪面中心在同一直線上,減少轉向時地面所產生的抗力矩,使實際轉向時能夠更完整平順。此外為了面對崎嶇不平的障礙,我們更在每個連接桿上設計其避震結構,吸收不平路面

和其他施力對輪胎所造成的衝擊 。二、使用單晶片為基礎的控制電路,以及製作感測電路,來成功整合其載具自走、避障、避震與轉向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