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各種有用的問答集和懶人包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孫乃樹寫的 藝術是什麼:極簡西方美術史 和(斯洛維尼亞)阿列西·艾爾雅維奇的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 图书也說明:后现代主义艺术 20讲豆瓣评分:7.7 简介: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谁建构,谁解构,谁重构,作为非艺术家和非文艺青年的你并不需要搞得太清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美術 和東方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工業與科技管理EMBA專班 黃乾怡所指導 李翠齡的 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之智慧科技素養 (2021),提出後現代主義藝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超高齡、智慧科技、素養。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江向才所指導 李唯誠的 世代交替對於現代與戰後及當代藝術市場之影響: 以香港拍賣市場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藝術拍賣、年輕世代、現代藝術、戰後及當代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解答。

最後網站44104 張后现代主义圖片、庫存照片和向量圖則補充:后现代主义 免版稅圖片. 共有44,104 張符合「后现代主义」搜尋條件的免版稅庫存照片 ... 後印象派繪畫,油彩. Creative social networks stories design, vertical banner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後現代主義藝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術是什麼:極簡西方美術史

為了解決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作者孫乃樹 這樣論述:

一部內容豐富詳盡,語言凝練通俗的簡明西方美術史。它囊括了史前至後現代時期西方繪畫史的方方面面,從藝術史上關鍵的人物、事件到不斷演變的藝術風格、流派等。通過精美罕見的圖片,使人感受藝術獨具一格的魅力,思考藝術史的發展進程,提高藝術鑒賞水準。 孫乃樹,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史論碩士生導師,藝術學院副院長兼總支書記。曾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務部主任、基礎學院院長、美術學院副院長、新媒體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國高教學會美育研究會會理事,《中國美術教育》常務理事,上海《東方講壇》講師。從事美術史論的教學和研究,從事中

國畫教學、研究和創作。出版《西方美術》《歐洲美術之旅》《平凡無奇的藝術革命——19世紀歐洲現實主義美術研究》等專著,主編《美術鑒賞》《新編美術教學法》等教材和著作。 第一章藝術的魅力 藝術是什麼? 中西藝術的不同在哪裡? 如何欣賞藝術作品? 第二章遠古藝術:生命力與創造力的碰撞 原始藝術:神奇的起源 埃及藝術:追求來世的永恆 第三章古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偉大覺醒 愛琴海文化:重要而偉大的奠基 古希臘藝術:確立美的偉大準則 古羅馬藝術:勝利者的宏偉建制 第四章中世紀歐洲藝術:一切為了宗教 早期基督教藝術:禮拜上帝的場所 拜占庭藝術:精神性的強烈表達3 羅馬式藝術:尊嚴和

威力的顯現 哥特式藝術:表現性藝術的顛峰 第五章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藝術:熊熊燃燒的文明火炬 文藝復興初期:孕育一流大師的搖籃 佛羅倫斯畫派:文藝復興三傑 威尼斯畫派:注重色彩和感受的視角 樣式主義:藝術衰落的趨勢 北方文藝復興:一個被推動的時代 六章17、18世紀歐洲藝術:多維度的審美範疇 巴羅克藝術:時代藝術的標誌 荷蘭畫派:清新務實的藝術之花 洛可哥風格:纖巧繁縟的華麗 學院派:古典主義美學的繼承 第七章19世紀歐洲藝術:此起彼伏的藝術思潮 新古典主義:理性與典雅並存 浪漫主義:激情與個性的迸發 現實主義:在生活中挖掘美 印象主義:光與色彩的完美融合 第八章20世紀歐洲藝術:現代藝術

的猛烈衝擊 後印象主義:內心世界的釋放 野獸派:隨心所欲的色彩立體主義:鑽石般的多面體 未來主義:機械文明的頌歌 表現主義:黑暗面與死亡線 達達主義:一場反傳統的革命 超現實主義:魔幻與怪誕的夢境 抽象主義:點、線、面的世界 後現代主義藝術:複製、消費、平面化 參考書目

後現代主義藝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之智慧科技素養

為了解決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作者李翠齡 這樣論述:

全球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下,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比推估的時間提早。在人口老化的社會型態中,高齡人口勢必成為生活與消費主流的族群,透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後,高齡者認同智慧科技產品的便利性,對生活有幫助。但在主動接觸、關注和獲取更多智慧科技相關資訊就明顯有落差。在網路發達和物聯網智慧科技普及下,將生活環境中導入智慧科技產品的應用,啟發高齡者善用智慧科技產品和相關服務,幫助生理機能自然衰退的高齡者,仍能活躍老化的迎接邁入高齡社會的挑戰,享受智慧科技生活化,帶來舒適的生活品質。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

為了解決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作者(斯洛維尼亞)阿列西·艾爾雅維奇 這樣論述:

本書第一部分思考藝術的本質和價值、藝術是否會消亡等藝術哲學層面的問題,從黑格爾對浪漫藝術,阿多諾和海德格爾對現代藝術,詹姆遜對後現代藝術的分析中,找尋到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結合的研究路徑,給出批判美學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並展望全球化背景下當代美學的存在方式和發展可能。 第二部分聚焦於視覺藝術的興起、三代先鋒運動的異同,討論藝術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因外來與本土因素融合產生出的多彩樣貌,特別是結合對先鋒派藝術史的梳理,發展了朗西埃提出的“審美革命”概念,深刻闡釋了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阿列西·艾爾雅維奇(Aleš Erjavec)   1951年生,斯洛文尼亞人,國際著名美學家,

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批判美學(Critical Aesthetics)研究。著有《美學、藝術與意識形態》《美學與認識論》《現代主義中的意識形態與藝術》《美學與批評理論》《圖像時代》和《彌留之愛:先鋒藝術、美學與藝術的終結》等著作,此外編著有《審美革命與20世紀先鋒運動》《重訪現代性》《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等。他是國際美學學會前任會長和重要組織者之一,長年與中國美學界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受到國內外美學界的廣泛肯定和讚譽。 簡明目錄: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總序 編織具有當代性的世界美學圖景 前言 第一部分 批判美學   美學:藝術哲學還是文

化哲學?   阿多諾與海德格爾: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藝術在死亡與終結之間嗎?   當代生活與藝術之死: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   美學與作為全球化的美學 美學和審美:阿多諾之後 第二部分 視覺藝術和政治性藝術 視覺文化、藝術及視覺研究 眼睛所遇到的……   作為藝術和真理的攝影   位置、重置和移置   單刀直入:美學與政治性藝術的特性   藝術的東方   審美革命   當代美學中的藝術與政治——阿列西教授訪談錄 編後記  

世代交替對於現代與戰後及當代藝術市場之影響: 以香港拍賣市場為例

為了解決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作者李唯誠 這樣論述:

藝術市場擁有著上百年的豐富歷史,而全球藝術市場的成長都與時代背景的改變及國家經濟體的興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本研究將聚焦於香港藝術拍賣市場,並針對現代、戰後及當代藝術部門進行細究,找出年輕世代對於藝術拍賣市場所帶來的改變。 新冠疫情爆發後,長期的封城加速了線上拍賣的盛行,並造成大量年輕世代加入藝術市場,也因為封城導致部分資深藝術藏家的退席,藝術市場生態急速改變,藏家的年齡分布也不斷年輕化。本研究將透過PEST分析及與業內藝術人士和資深收藏家的深度訪談,一同探究在世代與世代交替的環境中,年輕藏家的加入及資深藏家的退出給於藝術市場的影響,也探討在疫情的衝擊下,藝術市場生態出現的變化,不管是

在活動內容的變動或是數位平台的推動,找出各別對於香港藝術拍賣市場的現代與戰後及當代部門所帶來的優劣勢,以此推測香港拍場未來發展的走向。 經過研究及訪談分析得知,西方當代藝術市場正在快入成長,亞洲區成長更是顯著,在年輕藏家不斷的加入藝術拍賣市場,市場資金也跟著轉向當代藝術,尤其是西方當代。